中央处理器CPU

1.主频
  主频也叫时钟频率,单位是MHz(或G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处理数据的速度。CPU的主频=外频×倍频系数。很多人认为主频就决定着CPU的运行速度,这不仅是个片面的,而且对于服务器来讲,这个认识也出现了偏差。至今,没有一条确定的公式能够实现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两者之间的数值关系,即使是两大处理器厂家Intel英特尔和AMD,在这点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从Intel的产品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Intel很注重加强自身主频的发展。像其他的处理器厂家,有人曾经拿过一块1G的全美达处理器来做比较,运行效率相当于2G的Intel处理器。
  所以,CPU的主频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在Intel的处理器产品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1GHzItanium芯片能够表现得差不多跟2.66GHz至强(Xeon)/Opteron一样快,或是1.5GHzItanium2大约跟4GHzXeon/Opteron一样快。CPU的运算速度还要看CPU的流水线、总线等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标。
  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是有关的,只能说主频仅仅是CPU性能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体性能。
2.外频
  外频是CPU的基准频率,单位是MHz。CPU的外频决定着整块主板的运行速度。通俗地说,在台式机中,所说的超频,都是超CPU的外频(当然一般情况下,CPU的倍频都是被锁住的)相信这点是很好理解的。但对于服务器CPU来讲,超频是绝对不允许的。前面说到CPU决定着主板的运行速度,两者是同步运行的,如果把服务器CPU超频了,改变了外频,会产生异步运行,(台式机很多主板都支持异步运行)这样会造成整个服务器系统的不稳定。
  目前的绝大部分电脑系统中外频与主板前端总线不是同步速度的,而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又很容易被混为一谈,下面的前端总线介绍谈谈两者的区别。
3.前端总线(FSB)频率
  前端总线(FSB)频率(即总线频率)是直接影响CPU与内存直接数据交换速度。有一条公式可以计算,即数据带宽=(总线频率×数据位宽)/8,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数据的宽度和传输频率。比方,现在的支持64位的至强Nocona,前端总线是800MHz,按照公式,它的数据传输最大带宽是6.4GB/秒。
  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的区别: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数据传输的速度,外频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也就是说,100MHz外频特指数字脉冲信号在每秒钟震荡一亿次;而100MHz前端总线指的是每秒钟CPU可接受的数据传输量是100MHz×64bit÷8bit/Byte=800MB/s。
  其实现在“HyperTransport”构架的出现,让这种实际意义上的前端总线(FSB)频率发生了变化。IA-32架构必须有三大重要的构件:内存控制器Hub(MCH),I/O控制器Hub和PCIHub,像Intel很典型的芯片组Intel7501、Intel7505芯片组,为双至强处理器量身定做的,它们所包含的MCH为CPU提供了频率为533MHz的前端总线,配合DDR内存,前端总线带宽可达到4.3GB/秒。但随着处理器性能不断提高同时给系统架构带来了很多问题。而“HyperTransport”构架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更有效地提高了总线带宽,比方AMDOpteron处理器,灵活的HyperTransportI/O总线体系结构让它整合了内存控制器,使处理器不通过系统总线传给芯片组而直接和内存交换数据。这样的话,前端总线(FSB)频率在AMDOpteron处理器就不知道从何谈起了。
4.CPU的位和字长
  位:在数字电路和电脑技术中采用二进制,代码只有“0”和“1”,其中无论是“0”或是“1”在CPU中都是一“位”。
  字长:电脑技术中对CPU在单位时间内(同一时间)能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叫字长。所以能处理字长为8位数据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同理32位的CPU就能在单位时间内处理字长为32位的二进制数据。字节和字长的区别:由于常用的英文字符用8位二进制就可以表示,所以通常就将8位称为一个字节。字长的长度是不固定的,对于不同的CPU、字长的长度也不一样。8位的CPU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字节,而32位的CPU一次就能处理4个字节,同理字长为64位的CPU一次可以处理8个字节。
5.倍频系数
  倍频系数是指CPU主频与外频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在相同的外频下,倍频越高CPU的频率也越高。但实际上,在相同外频的前提下,高倍频的CPU本身意义并不大。这是因为CPU与系统之间数据传输速度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倍频而得到高主频的CPU就会出现明显的“瓶颈”效应―CPU从系统中得到数据的极限速度不能够满足CPU运算的速度。一般除了工程样版的Intel的CPU都是锁了倍频的,少量的如Inter酷睿2核心的奔腾双核E6500K和一些至尊版的CPU不锁倍频,而AMD之前都没有锁,现在AMD推出了黑盒版CPU(即不锁倍频版本,用户可以自由调节倍频,调节倍频的超频方式比调节外频稳定得多)。
6.高速缓存
  L1 Cache(一级缓存)是CPU第一层高速缓存,分为数据缓存和指令缓存内置的L1高速缓存的容量和结构对CPU的性能影响较大,不过高速缓冲存储器均由静态RAM组成,结构较复杂,在CPU管芯面积不能太大的情况下,L1级高速缓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服务器CPU的L1缓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L2 Cache(二级缓存)是CPU的第二层高速缓存,分内部和外部两种芯片。内部的芯片二级缓存运行速度与主频相同,而外部的二级缓存则只有主频的一半。L2高速缓存容量也会影响CPU的性能,原则是越大越好,以前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现在笔记本电脑中也可以达到2M,而服务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缓存更高,可以达到8M以上。
  L3 Cache(三级缓存),分为两种,早期的是外置,现在的都是内置的。而它的实际作用即是,L3缓存的应用可以进一步降低内存延迟,同时提升大数据量计算时处理器的性能。降低内存延迟和提升大数据量计算能力对游戏都很有帮助。而在服务器领域增加L3缓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显著的提升。比方具有较大L3缓存的配置利用物理内存会更有效,故它比较慢的磁盘I/O子系统可以处理更多的数据请求。具有较大L3缓存的处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统缓存行为及较短消息和处理器队列长度。

实物图

主板

1CPU插座
  是主板上最显眼的插座,其颜色一般为白色,上面布满了一个个的“针孔”或“触脚”,而且边上还有一个拉杆,对应CPU的接口方式。内存插槽:一般位于CPU特座的旁边,它是板上必不可少的插槽,前且每块主板都有两到三个内存插槽。目前的主流内存有3种,而这3种内存条的引脚,工作电压,性能都不相同。因此与之配套的内存插槽也不尽相同。从外观上来看主要是长度,隔断有很大的区别,其中SDRAM与DDR SDRAM的插槽长度一样,但SDRAM有两个隔断,而DDR只有一个隔断。至于RDRAM插槽,其隔断也有两个,但两个都位于插槽中央,左右是对称的。
  提示:DDR-2是由JEDEC,电子元件工业联合会制定的内存标准。工业标准的内战通常指的是符合JEDEC标准的一组内存。JEDEC定义的全新的下一代DDR内存技术标准,在INTEL的BTX规格的代号ALDERWOOD的I915P芯片组和代号GRANTSDALE的I925芯片组中被完全支持。
2、总线扩展槽
  在主板上占用面积最大的部件就是总线扩展槽。用于扩展电脑功能的插槽通常称为I/O插槽,大部分主板都有1~8个扩展槽。扩展槽是总线的延伸,也是总线的物理体现。在它上面可以插入任意的标准元件,如显卡,声卡,网卡,多功能卡等。
3、内存插槽
  用来安装内存的插槽,主板所支持的内存种类和容量都由内存插槽来决定的。内存插槽通常最少有两个,最多的为4或者6或者8个。
  内存双通道要求必须插相同颜色的内存,不按照规定插不能正常开启内存双通道功能。
  主板上的内存插槽通常有4根,插槽1,也就是最靠近处理器的内存插槽,性能是最佳的,相对于其他插槽大概有3%左右的提升。但是,如果选择这个插槽,处理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比较大,处理器散热器吹出的热风更是直接吹到内存上,插槽1 更加靠近处理器,也意味着内存在这里温度更容易上升。如果将处理器和内存的距离稍微拉大一点,情况显然会有所改善。因此如果加上这方面的考虑,建议选择插槽4,尽管在这个插槽中,内存带宽会降低一点,但是读写性能的提高能够弥补这一点。
4、芯片组
  主板芯片组(Chipset)是主板的核心组成部分,可以比作CPU与周边设备沟通的桥梁。对于主板而言,芯片组几乎决定了这块主板的功能,进而影响到整个电脑系统性能的发挥,芯片组是主板的灵魂。芯片组性能的优劣,决定了主板性能的好坏与级别的高低。目前CPU的型号与种类繁多、功能特点不一,如果芯片组不能与CPU良好地协同工作,将严重地影响计算机的整体性能甚至不能正常工作。
5、BIOS芯片
  “基本输入输出系统”,记录着电脑最基本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BIOS实际上是电脑中最底层的一种程序,它一般固化在一块ROM芯片中。这块芯片包含了系统启动程序,基本的硬件接口设备驱动程序。BIOS为电脑提供最低级的。最直接的硬件控制,电脑的原始操作都是依照固化在BIOS中的程序来完成的。当系统启动时,BIOS进行通电自检,检查系统基本部件,然后系统启动程序将系统的配置参数写入CMOS中。
6、软硬盘接口
  IDE接口:硬盘的接口技术非常多,最多的是IDE接口。一般主板上有两个IDE接口,有些主板的IDE2为白色,IDE1为另外一种颜色,以方便用户识别。当我们在IDE接口上分别接一个硬盘时,接在IDE1接口上的硬盘即为主盘,接在IDE2接口上的硬盘为从盘。假设两个硬盘以前都安装有操作系统,这时如果启动电脑,电脑将从主盘寻找系统启动,即从接在IDE1接口上的硬盘启动操作系统。每个IDE接口都可以接两个IDE设备,如果在一个IDE接口上接两个硬盘,必须用硬盘跳线设置一个硬盘为主盘,一个为从盘,不然将无法启动;SCSI接口:它是一种与IDE完全不同的接口它不是专门为硬盘设计的,而是一种总线型的系统接口。每个SCSI总线上可以连接包括SCSI近两年卡在内的8个SCSI设备。SCSI的优势在一塌胡涂它支持多种设备,独立的总线使得它对CPU的占用率很低,传输速率比ATA接口快得多,但同时价格也很高,因此也决定了其普及程度远不如IDE,只能在高档的电脑设备中出现;串行ATA接口:它一改以往ATA标准的并行数据传输方式,而是以边疆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这样在同一时间点内只会有1位数据传输,此做法能减小接口的针脚数目,用4个针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相比ATA接口标准的80芯数据线来说,其数据线显得更加趋于标准化;FIBRE CHANNEL接口:它是一种跟SCSI或IDE有很大不同的接口,以前,它是专为网络设计的,常见于高档交换机或者网卡中,但后来随着存储器对高带宽的需求,慢移植到现在的存储系统上来;USB接口:即串行总线,它是一种应用最为普遍的设备接口,不仅应用于硬盘驱动器,打印机,扫描信,数码相机等设备现在几乎也普遍采用USB接口。
7、外设接口
  主要包括输入/输出口,USB口,并口,串口,ps/2口。
8、CMOS电池
  用来给BIOS芯片供电,使基本的信息不丢失。
9、CMOS芯片
  CMOS是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指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用的一种技术或用这种技术制造出来的芯片,是电脑主板上的一块可读写的RAM芯片。因为可读写的特性,所以在电脑主板上用来保存BIOS设置完电脑硬件参数后的数据,这个芯片仅仅是用来存放数据的。
  电压控制的一种放大器件,是组成CMOS数字集成电路的基本单元。
  而对BIOS中各项参数的设定要通过专门的程序。BIOS设置程序一般都被厂商整合在芯片中,在开机时通过特定的按键就可进入BIOS设置程序,方便地对系统进行设置。因此BIOS设置有时也被叫做CMOS设置。
10、控制指示接口
  用来连接机箱前面板的各个指示灯,开关等。

实物图

主存

1.内存容量
  内存容量是指存放计算机运行所需的程序和数据的多少。内存容量直接关系到计算机的整体性能,是除CPU之外能表明计算机档次等级的一个重要指标。
2.数据带宽
  数据带宽是指内存一次输出隃输入的数据量,是衡量内存性能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PC100的 SDRAM 在额定频率(100MHz)下工作时,其峰值传输率可以达到800MBps;工作在133MHz的情况下,其峰值的传输率已经达到了1.06GBps,这一速度比PC100提高了200MBps。在实际应用中,其性能提高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对于DDR而言,由于在同一个时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能传输数据,所以工作在133MHz时,它的实际传输率可以达到2.1GBps计算内存带宽的公式也很简单:内存带宽总量(Mbytes)=最大时钟速频率(MHz)总线宽度(bits)×每时钟数据段数量/8。
3.ECC校验
  为了防止内存中的数据发生错误,需要对字节中的数据位进行奇偶校验。奇偶校验对于保证数据的正确读写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数据量非常大的计算中。标准型的内存条有的有校验位,有的没有;非标准的内存条均有奇偶校验位ECC是Error Correction Coding 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 的缩写,代表具有自动纠错功能的内存,可以纠正一位二进制数的错误。ECC内存也是在原来的数据位上外加位来实现的。当数据的位数增加 Parity 也增加一倍,而ECC只需增加一位,当数据为64位时所用的ECC只需增加一位,当数据为64位时所用的ECC和Parity位数相同。
4.tCK
  tCK(TCLK)指系统时钟周期,表示 SDRAM 所能运行的最大频率。数字越小说明SDRAM芯片所能运行的频率越高。对于一片普通的PC-100 SRDAM 来说其芯片上的标识-100表示它的运行时钟周期为10ns,即可以在100MHz的外频下正常工作。大多数内存标号的尾数表示的就是tCK周期。P133标准要求tCK不大于7.5ns。
5.tAC
  tAC(Access Time from CLK)是最大CAS延迟时的最大数输入时钟。PC100规范要求在CL=3时,tAC不大于6ns。某些内存标号的位数表示这个值。目前大多数 SDRAM 芯片的存取时间为5、6、7、8或10ns。这不同于系统时钟周期,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6.CL(CAS Latency)
  为CAS的延迟时间,是纵向地址脉冲的反应时间,也是在定频率下衡量支持不同规范的内存的重要标志之一。如现在大多数的 SDRAM都能运行在 CAS Latency=2或3的模式下,也就是说这时它们读取数据的延迟时间可以是2个时钟周期也可以是3个时钟周期。在 SDRAM 的制造过程中可以将这个特性写入 SDRAM 的 EEPROM 中,在开机时主板的BIOS就会检查此项内容,并以CL=2这一默认模式运行。
  对于PC100内存来说,就是要求当CL=3时,tCK的数值要小于10ns.tAC要小于6ns。至于为么强调是CL=3的时候,这是因为对于同一个内存条当设置成不同的CL数值时,tCK的值可能是不相同的,当然tAC的值也是不太可能相同的。总延退时间的计算公式为:总延迟时间=系统时钟周期+存储时间,如某PC100内存的存取时间为6ns,假设CL模式数为2即CL=2,则总延迟时间=10ns×2+6ns=26ns,这就是评价内存性能高低的重要数值。对于将PC100、PC133内存只使用在66MHz或100MHz总线下的用户,强烈建议将CL的数值设置为2,这样你的内存无疑会有更好的性能。
7.行地址控制器(CAS)
  行地址控制器(CAS)可能是最能决定内存模块对数据请求进行响应的因素之一了。通常把行地址控制器叫做CAS延迟,一般来说,在 SDR SDRAM 中,可以设定为2或者3(当然是根据自己内存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DDR内存来说般常用的设定为2或者2.5
  内存中最基本的存储单元就是柱面,而这些柱面通过行和列的排列组成了一个矩阵,每个行和列的坐标集就代表了一个惟一的地址。所以内存在存取数据的时候是根据行和列的地址集来进行数据搜索的。
8.寻址到可用(Trp)/GAS到RAS(CMD)
  相对而言,Trp以及CMD时间并没有CAS时间那么重要,但是也足以影响内存的性能。一般这里的设置值为3(时钟循环),如果把这个值改小为2,就可以提升一点内存性能。
9.列地址控制器(RAS)/其他延迟
  内存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零部件,可以这么说,计算机内部工作过程最复杂的就是存储器了。但是幸好这些烦琐的工作对于我们这些最终用户来说是透明的而我们平时用来判断内存性能、质量好坏的这些参数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己。在此必须提及RAS延退和另外两个延迟。RAS通常为6个始终循环,但是实际上在超频中可以将它修改为5。
10.SPD(串的存在探测)
  SPD是1个8针的SOIC封装256字节的 EEPROM 芯片。型号多为24LC01B,一般处于内存条正面的右侧,里面记录了诸如内存的速度、容量、电压与行、列地址带宽等参数信息。当开机时,计算机的BIOS将自动读取SPD中记录的信息,如果没有SPD.就容易出现死机或致命错误的现象。
11.ECC(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
  错误检查和纠正。与奇偶校验类似,它不但能检测到错误的地方,还可以纠正绝大多数错误。它也是在原来的数据位上外加位来实现的,这些额外的位是用来重建错误数据的。只有经过内存的纠错后,计算机操作指令才可以继续执行。
12.DIMM(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s)
  双边接触内存模组。也就是说这种类型接口内存的插板两边都有数据接口触片,这种接口模式的内存广泛应用于现在的计算机中,通常为84针:由于是双边的,共有84×2=168线接触,所以人们常把这种内存称为168线内存。
13.SIMM(Single In-line Memory Modules)
  单边接触内存模组,是5x86及其较早的PC中常采用的内存按口方式。在486以前,多采用30针的SIM接,而在 Pentium 中更多的是72针的SIMM接口,或者与DIMM接口类型并存。人们通常把72线的SEM类型内存模组直接称为72线内存。

实物图

机械硬盘

1.转速
  硬盘转速是指主轴马达每分钟带动碟片的旋转速度,单位是RPM(Round Per Minute),主轴马达带动碟片高速旋转,产生浮力是磁头悬浮于碟片上,磁头要在旋转的碟片上读取需要的数据,转速越快,等待时间越短,读取速度就越快。目前主流PC硬盘的转速为7200RPM或5400RPM,而服务器硬盘可以达到10000RPM甚至15000RMP。虽然转速越高,硬盘性能越好,但过高的转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温度升高、噪音变大、磨损加剧。
2.数据传输率
  数据传输率包括外部传输率和内部传输率,目前主流硬盘常见的SATA 3GB和SATA 6GB即为外部传输率,这是电脑通过数据总线从硬盘内部缓存中所能读取数据的最大速率,以SATA 6GB来说,其数据最高传输速率是500-550MB/s,这个速度目前机械硬盘还远远无法达到,但对于固态硬盘来说,这个速率已成为其性能提升的障碍, 因此高性能固态硬盘已把接口转向PCI-E 3.0,使其外部传输率达到2GB/s甚至更高。内部传输率是指磁头到硬盘缓存之间的传输速率,目前速度较快的机械硬盘,内部传输率也不过200MB /s。内部传输率是目前机械硬盘的性能瓶颈,并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突破。
3.硬盘缓存
  缓存是硬盘与外部数据总线之间的数据交换场所,可以简单理解为蓄水池,磁头先把碟片上的数据读取到这个蓄水池中,然后总线再从这里提取数据;反之,数据写入硬盘时,总线先把数据灌入蓄水池中,磁头再一点点把他们搬运到碟片上,由于数据总线的速度远远高于磁头的读写速度,因此缓存的大小对机械硬盘的性能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主流机械硬盘的缓存大小为64MB。
4.平均寻道时间
  硬盘的寻道时间是指硬盘接到读写指令到其移动到指定轨道为止所用的平均访问时间,单位为毫秒(ms),平均寻道时间越短,机械硬盘的 性能越好,但由于机械寻道天生的劣势,它无法做到固态硬盘以电子寻址模式的快速寻址,这就是机械硬盘性能远远不如固态硬盘的原因之一。
5.平均访问时间
  这个参数和平均寻道时间是对应的,是从硬盘接到读写指令,到其在碟片上完成该读写操作为止的时间,这个参数通常厂商都不会将其公布。
6.其他
  柱面切换时间、平均潜伏期等参数也会影响机械硬盘性能,但这对于用户选择硬盘来说是无关紧要的。
  在采购机械硬盘时,转速、接口传输率、缓存这三个参数,会关注的比较多,从数据恢复的角度来说,接口速率和缓存对于硬盘质量不存在什么影响,但转速可能会影响硬盘质量,过高的转速也意味着磁头损坏后,碟片被损伤的概率也越高。目前笔记本硬盘还提供5400和7200两个可以选择的转速,如果对性能要求不高,而关注数据安全稳定,请选择低转速硬盘。

实物图

固态硬盘

1.颗粒
  SLC(单层式存储),单层电子结构,每个存储单元只存储 1bit 的数据,写入数据时电压变化区间小,寿命长,读写次数在10万次以上,造价高,多用于企业级高端产品。
  MLC(多层式存储),每个存储单元存储 2bit 的数据使用高低电压的而不同构建的双层电子结构,寿命长,造价可接受,多用民用高端产品,读写次数在5000左右。
  TLC(三层式存储),每个存储单元存储 3bit 的数据是MLC闪存延伸,TLC达到3bit/cell。存储密度最高,容量是MLC的1.5倍。 造价成本最低, 使命寿命低,读写次数在1000~2000左右,是当下主流厂商首选闪存颗粒。
2.主控芯片
  如同PC中的CPU,相当于固态硬盘的大脑,承担着指挥、运算以及协调的作用。主控的好坏直接决定了SSD的性能,一颗好的中控可以帮助颗粒发挥最大的性能,尽可能的延长寿命;同时一颗差的主控也会毁掉好的颗粒。
  主控芯片其具体作用表现在,一是合理调配数据在各个闪存芯片上的负荷,让所有的闪存颗粒都能够在一定负荷下正常工作,协调和维护不同区块颗粒的协作,二则是承担了整个数据中转,连接闪存芯片和外部SATA接口,三则是负责固态硬盘内部各项指令的完成,诸如trim、CG回收、磨损均衡。
3.缓存
  不论是机械硬盘中的缓存还是SSD上的缓存,一般都是由1或者2颗DRAM颗粒构成的。缓存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调整设备与低速设备之间的速度差异,说白了就是用来平衡SSD和内存之间的速度差异。当内存需要把数据写入SSD时,就不会出现因SSD速度较慢而等待的问题。此外由于零散的数据是暂时写入缓存中,然后在SSD有空时才批量读取或写入,所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SSD的使用寿命。
4.接口
  市面上主流固态硬盘的接口有四种,SATA、mSATA、M.2、PCI-E。大家不要疏忽固态硬盘的接口,因为接口不仅看上去不同,性能上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固态硬盘的线路有SATA总线和PCI-E总线,PCI-E总线又分有几个等级,PCIE×1、×2、×4、×8、×16。数字越大,速度也就越快。固态硬盘还存在着一种NVMe高速协议,拥有NVMe协议的固态硬盘就像是超了频的CPU,速度快至两倍。
  SATA 接口属于最为普遍的接口也是机械硬盘使用的一种接口,较为古老,分SATA 3GB 和SATA 6GB,这种接口兼容性大但是固态硬盘采用这种接口的话,延迟和速度都不会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mSATA 接口在早期时候一般都运用在笔记本电脑上,目前在市面上也是很少见了,因为目前市面上的笔记本都是采用M.2接口了。
  M.2 这类接口相比上两种强大了,M型接口的固态硬盘相对来说性能较好,价格也相对的高一点。
  PCI-E 接口就是在显卡的插槽里面使用的,但是还是得看主板,主板有PCIE-4插槽的话这类接口的固态硬盘速度是非常快的。

实物图

显示器

1、分辨率
  LCD的分辨率与CRT显示器不同,一般不能任意调整,它是制造商所设置和规定的。分辨率是指屏幕上每行有多少像素点、每列有多少像素点,一般用矩阵行列式来表示,其中每个像素点都能被计算机单独访问。现在LCD的分辨率一般是800点×600行的SVGA显示模式和1024点×768行的XGA显示模式。
2、刷新率
  LCD刷新频率是指显示帧频,亦即每个像素为该频率所刷新的时间,与屏幕扫描速度及避免屏幕闪烁的能力相关。也就是说刷新频率过低,可能出现屏幕图像闪烁或抖动。
3、防眩光防反射
  防眩光防反射主要是为了减轻用户眼睛疲劳所增设的功能。由于LCD屏幕的物理结构特点,屏幕的前景反光,屏幕的背景光与漏光,以及像素自身的对比度和亮度都将对用户眼睛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射和眩光。特别是视角改变时,表现更明显。
4、观察屏幕视角
  是指操作员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清晰地观察屏幕上所有内容的角度,这与LCD是DSTN还是TFT有很大关系。因为前者是靠屏幕两边的晶体管扫描屏幕发光,后者是靠自身每个像素后面的晶体管发光,其对比度和亮度的差别,决定了它们观察屏幕的视角有较大区别。DSTN-LCD一般只有60度,TFT-LCD则有160度。
5、可视角度
  一般而言,LCD的可视角度都是左右对称的,但上下可就不一定了。而且,常常是上下角度小于左右角度。当然了,可视角是愈大愈好。然而,大家必须要了解的是可视角的定义。当我们说可视角是左右80度时,表示站在始于屏幕法线80度的位置时仍可清晰看见屏幕图像,但每个人的视力不同;因此我们以对比度为准。在最大可视角时所量到的对比愈大愈好。一般而言,业界有CR3 10及CR3 5两种标准(CR is Contrast Ratio 即对比度)。
6、亮度,对比度
  TFT液晶显示屏的可接受亮度为150cd/以上,目前国内能见到的TFT液晶显示屏亮度都在200cd/m2左右,亮度低一点则感觉暗,再亮当然更好,然而对绝大多数用户而言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7、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愈小愈好,它反应了液晶显示器各象素点对输入信号反应的速度,即pixel由暗转亮或由亮转暗的速度。响应时间越小则使用者在看运动画面时不会出现尾影拖拽的感觉。一般会将反应速率分为两个部份:Rising和Falling;而表示时以两者之和为准。
8、显示色素
  几乎所有15英寸LCD都只能显示高彩(256K),因此许多厂商使用了所谓的FRC(Frame Rate Control)技术以仿真的方式来表现出全彩的画面。当然,此全彩画面必须依赖显示卡的显存,并非使用者的显示卡可支持16百万色全彩就能使LCD 显示出全彩。
  cd是坎德拉 M2是平方米。
9、亮度
  是指发光物体外表发光强弱的物理量称为亮度,物理学上用L表现,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米或称平方烛光cd/Fm2。亮度是权衡等离子显现器发光强度的主要目标,关于等离子来说,高亮度也就意味着等离子关于其任务环境的抗搅扰才能更高。等离子因为各个发光单元的构造完整相同,屏幕亮度十分平均—没有亮区和暗区。普通等离子的亮度都在500cd/m2以上,显现的画面清楚艳丽,有些高档的等离子亮度能够到达1000cd/m2以上。
10、尺寸
  液晶显示器的尺寸标示与CRT显示器不同,液晶显示器的尺寸是以实际可视范围的对角线长度来标示的。按照惯例使用英寸作为单位。
11、点缺陷
  液晶显示器的点缺陷分为:亮点、暗点和坏点。
  亮点:在黑屏的情况下呈现的R、G、B点叫做亮点。亮点的出现分为两种情况:
 (1)在黑屏的情况下单纯地呈现R或者G或者B色彩的点。
 (2)在切换至红、绿、蓝三色显示模式下,只有在R或者G或者B中的一种显示模式下有白色点,同时在另外两种模的两种显示模式下都有黑点的情况,这种情况表明此像素内有两个暗点。
  坏点:在白屏情况下为纯黑色的点或者在黑屏下为纯白色的点。在切换至红、绿、蓝三色显示模式下此点始终在同一位置上并且始终为纯黑色或纯白色的点。这种情况说明该像素的R、G、B三个子像素点均已损坏,此类点称为坏点。
12、对比度
  对比度采用ANSI IT7.215标准中建议的16点测试法进行:对比度的值不应低于100∶1。
13、可视角度
  液晶显示器的可视角度包括水平可视角度和垂直可视角度两个指标,水平可视角度表示以显示器的垂直法线(即显示器正中间的垂直假想线)为准,在垂直于法线左方或右方一定角度的位置上仍然能够正常的看见显示图像,这个角度范围就是液晶显示器的水平可视角度;同样如果以水平法线为准,上下的可视角度就称为垂直可视角度。一般而言,可视角度是以对比度变化为参照标准的。当观察角度加大时,该位置看到的显示图像的对比度会下降,而当角度加大到一定程度,对比度下降到10∶1时,这个角度就是该液晶显示器的最大可视角。
14、亮度
  采用ANSI IT7.215标准推荐的9点取平均值的测量法进行亮度测量:LCD的最大亮度不应低于100/m2。
15、色彩数量
  液晶显示器的色彩数量比CRT显示器少,目前多数的液晶显示器的色彩数量为18位色(即262144色),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模拟色彩显示,达到增加色彩显示数量的目的。
16、刷新率
  LCD显示器的刷新率与CRT相比有着原理上的区别。首先,LCD是对整幅的画面进行刷新,而在CRT上则是将画面分成若干“扫描线”来进行刷新的,这导致后者会出现画面闪烁的问题,而LCD即使在较低的刷新率(如60Hz)下,也不会出现闪烁的现象。因此,这就决定了刷新率对于LCD来说并不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而更大的刷新频率指标只能说明LCD可以接受并处理具有更高频率的视频信号,而对画面效果而言,并不会有所提高。所以,在选购时大可不必在刷新频率上下大功夫。
17、响应时间
  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时间是指液晶体从暗到亮(上升时间)再从亮到暗(下降时间)的整个变化周期的时间总和。响应时间使用毫秒(ms)单位。LCD显示器的响应时间应该在60ms以下。
18、有源阵列
  使用有源阵列技术制成的一种液晶显示屏。有源阵列技术是按简单液晶元(每个像素对于一个液晶元)阵列显示信息的一种方法。该类显示屏由于薄、轻且彩色显示效果好,主要被用于笔记本计算机中。也称TFT display。

实物图

显卡

1、显卡架构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显示芯片各种处理单元的组成和工作模式,在参数相同的情况下,架构越先进,效率就越高,性能也就越强。
2、流处理器
  即着色单元,PixelShader(NVidia推出了CUDA并行计算架构,让显卡可以用于图形渲染以外的目的。所以把N卡的流处理器称作CUDA core。AMD也有类似的技术,叫AMD stream,相应的,AMD的流处理器也叫Stream Processor(SP))。流处理器是一款显卡最核心的卖点,同架构显卡中,流处理器数量越多,性能也越强大,但流处理器数量的提升和性能的提升并不成正比,这也涉及到架构的流处理器效率问题。
3、核心频率
  (GPU频率),数值越高,处理图像的效率也就越快,但是它的耗能就会高些,发热也大些。(注意核芯频率不一定等于流处理器频率)这是各大非公版显卡厂商争相占领的高地,奢华的PCB layout,超公版的供电接口,都是为了更稳定的提升频率以获取更强的性能。但是普通玩家也不必盲目追求过高的频率,小幅度的频率提升一般伴随着更高昂的售价,但在游戏中的性能提升微乎其微。更多的是体现在测试类软件的评分上。而且为了追求高频率砸掉自己招牌的厂家也不在少数,几年前的影驰(绰号花驰现在都甩不掉),还有近两年的微星hawk系列,都是因为超高默频而导致花屏等各种问题。
4、显存位宽
  数值越大,显卡同时进行处理的数据就越多。它的单位一般是Bit,在参数表上,有的标为显存位宽,有的就写着位宽。
5、显存频率
  这个数值越高,那么数据传输的速度就越快,在参数里面,一般用MHz做单位,但也有用bps做单位的。
6、显存容量
  数值越大能缓存的数据就越多,还有显存类型GDDR5比GDDR3要好很多;显存大小是最为常见用来宣称显卡等级的参数,但它并不是唯一关键的,只是比较容易记住。
7、ROPs(光栅处理单元)
  游戏里的抗锯齿和光影效果越好,对ROPs的性能要求也就越高,否则就可能导致游戏帧数急剧下降.比如同样是某个游戏的最高特效,8个光栅单元的显卡可能只能跑25帧.而16个光栅单元的显卡则可以稳定在35帧以上。

实物图

网卡

1、传输速率
  网卡每秒钟接收或发送数据的能力,单位是Mbps(兆位/秒)。
2、主芯片
  主控制芯片是网卡的核心元件,一块网卡性能的好坏,主要是看这块芯片的质量。
3、总线类型
  连接到计算机使用的接口总线类型如:PC、IPCI-E、PCI-X、USB。
4、网络标准
  IEEE(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制定的以802开头的标准。
5、网线接口类型
  不同的网络接口适用于不同的网络类型。
6、传输介质类型
  网络联接设备间的中间介质。
7、远程唤醒功能
  (WOL,Wake-on-LAN) 是由网卡配合其他软硬件,可以通过局域网实现远程开机的一种技术。
8、全双工
  网卡在发送数据的同时也能够接收数据。
9、适用领域
  根据网卡所应用的计算机类型,将网卡分为工作站的网卡和服务器的网卡。服务器通常采用专门的网卡。带宽、接口数量、稳定性、纠错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最好服务器网卡支持冗余备份、热拨插等服务器专用功能。
10:LED指示灯
  表示网卡的不同工作状态,Link/Act表示连接活动状态,Full表示是否全双工(Full Duplex),Power是电源指示。

实物图

声卡

1.声卡采样的样本深度
  有8位和16位两种。16位声卡比8位声卡声音保真度更高。技术细节计算机对到来的声波进行量化时,有一个精确程度的问题。当它用8位声卡录音时,可以把声音分为256种不同的尺寸。但当它使用16位声卡时,可把声音分成65536种尺寸。当然,精度越高,它所录制的声音也就是质量更好。
2.声卡的最高采样频率
  一般声卡提供了11kHz、22kHz的采样率。目前有睦更高档的声卡采样频率可达48kHz。今后也许还会出现更高采样频率的声卡。技术细节声波是连续的,而计算机对声波的测量却是断续的,它测量的频率叫做采样率,采样率的单位是千赫、即kHz。声音是立体的,计算机如果监测从两个方向过来的声音并进行记录,那么它记录下的声音就是立体声的。如果只能记录来自一个方向的声音,那么它记录下的声音就是单声道。8位声卡只能录制和播放8位声音,它比较便宜,音质也过得去,16位声卡可提供高质量的音质,价格当然也贵些。
3.是否采用了数字信号处理器
  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是一块单独的专用于处理声音的处理器。带DSP的声卡要比不带DSP的声卡快得多,也可以提供更好的音质和更高的速度,不带DSP的声卡要依赖CPU完成所有的工作,这不仅降低了计算机的速度也使音质减色不少。
4.是否采用了FM合成还是采用了波表俣成技术来还原MIDI声音
  现在的声卡都支持MIDI(Music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标准。MIDI是电子乐器的统一标准。声卡中一般两种不同的方法还原MIDI声音。FM是一种用计算机合成音调模拟乐器曲调的技术。这种技术已经比较过时了。波表技术要比FM合成出色,因为声卡不是用计算机的声调去合作音乐,而是在一个波表(一种内部固有的实际录音选择表)中找到它需要的乐器,再在样本的基础创作乐器的声音。波表技术能比FM合成创作出更好、更自然的声音。新产品在声卡领域,Aztech推出了波表合成软件,可将廉价的FM声卡升级至波表合成,使用户在费用不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获得更为逼真的MIDI音效。花王系列声卡也有采用软件波表合成新品推出。自从软件MPEG解压缩技术取得解压卡后,音频合成也开始走上了软件之路。
5.声卡上的CD-ROM接口类型
  大多数声卡提供了一个连接内置CD-ROM的驱动器接口。带有Multi CD标志的声卡可接松下、索尼、Mitsumi三种最流行CD-ROM驱动器。有的声卡上配有SCSI标准的CD-ROM驱动接口,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SCSI型的CD-ROM驱动器都能连到所有声卡的SCSI口上。怎样才能知道是行还是不行呢,只有一条办法,那就是实际连一下试试。
6.有无对Internet的支持功能
  为了搭乘Internet快车,许多声卡制造商都开始在自己的产品中提供对Internet的支持。例如创新公司的Sound Blaster 32 SE PnP,它除了具备高质量的EMU8000波表合成器外,还捆绑了微软的IE3.3浏览器、使用户能收听Internet实时广播的RealAudio和网络电话软件Webphone,实现了对Internet的全面支持,支持全双工,外加WebTalk软件。
7.有无内置混音芯片及功放
  卡中有内置混音芯片可完成对各种声音进行混合与调节,具有功率放大器,才可以在无源音箱中放音。
8.兼容性
  目前,新加坡创新他公的声霸卡以其品质优异而成为市场上的声卡标准,许多声卡以与声霸兼容作为其技术指标之一。世界上有4000多家软件公司的软件支持声霸卡标准。当然,也还有其它一些声卡标准,如AdLib、Disney Sound Source(迪斯尼声源)等,在选购时,应确保你将应用的软件支持你所选购的声卡,否则可能出现不兼容。例如,如果你要使用Malt Disney的游戏节目和教育软件,那么你必须使用那种完全与众不同的声卡:迪斯尼声源。

实物图

光驱

1、数据传输率(DataTransferRate)
  是CD—ROM光驱最基本的性能指标,该指标直接决定了光驱的数据传输速度,通常以KB/s来计算。最早出现的CD—ROM的数据传输速率只有150KB/s,当时有关国际组织将该速率定为单速,而随后出现的光驱速度与单速标准是一个倍率关系,比如2倍速的光驱,其数据传输速率为300KB/s,4倍速为600KB/s,8倍速为1200KB/s,12倍速时传输速率已达到1800KB/s,依此类推。CD—ROM主要有CLV(恒定线速度)、CAv(恒定角速度)及P—CAV(局部恒定角速度)3种读盘方式。
  其中,CLv技术(Constant Linem Velocity,恒定线速度)是12倍速以下光驱普遍采用的一种技术。CLV技术指从盘片的内道(内圈)向外道移动过程中,单位时间内读过的轨道弧线长度相等。由于CD盘片的内环半径比外环小,因此检测光头靠近内环时的旋转速度自然比靠近外环时快,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数据传输速率保持不变这一要求。
  CAV技术(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恒定角速度)是20倍速以上光驱常用的一种技术。CAV技术的特点是为保持旋转速度恒定,其数据传输速率是可变的。即检测光头在读取盘片内环与外环数据时,数据传输速率会随之变化。比如一个20倍速产品在内环时可能只有10倍速,随着向外环移动数据传输速率逐渐加大,直至在最外环时可达到20倍速。
  P-CAV技术(Partial CAV:局部恒定角速度)则是融合了CLV和CAV两者精华形成的一种技术。当检测光头读盘片的内环数据时,旋转速度保持不变,使数据传输速率得以增加;而当检测光头读取外环数据时,则对旋转速度进行提升。
2、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AccessTime)
  平均寻道时间是指激光头(光驱中用于读取数据的一个装置)从原来位置移到新位置并开始读取数据所花费的平均时间,平均寻道时间越短,光驱的性能就越好。
3、CPU占用时间(CPULoading)
  CPU占用时间是指光驱在维持一定的转速和数据传输率时所占用CPU的时间,它也是衡量光驱性能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CPU占用时间越少,其整体性能就越好。
4、数据缓冲区(Buffer)
  数据缓冲区是光驱内部的存储区。它能减少读盘次数,提高数据传输率。大多数光驱的缓冲区为128K或256K。
5、容错能力
  任何光驱的性能指标中都没有标出容错能力的参数,但这却是一个实在的光驱评判标准。在高倍速光驱设计中,高速旋转的马达使激光头在读取数据的准确定位性上相对于低倍速光驱要逊色许多,同时劣质的光碟更加剧对光驱容错能力的需求,因而许多厂家都加强对容错能力的设计。其中中国台湾光驱产品相对而言读取能力要好于日本、韩国等的产品,但在性能上却是良莠不齐。一些小厂家只是单纯加大激光头的发射功率,初期使用时读盘容错能力非常好,但在两三个月之后,其容错性能明显下降。而名牌大厂通常以提高光驱的整体性能为出发点,采用先进的机芯电路设计,改善数据读取过程中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或者根据光碟数据类型自动调整读取速度,以达到容错纠错的目的。因此在选择光驱时除了要有较好的容错能力外,还要注意其整体性能的优良。必须注意的是,为了保证数据读取的严密性,光驱产品不可能具有同VCD影碟机一样的超强纠错能力,两者设计的出发点和使用目的都不相同。
6、其他
  光驱高速旋转的主轴马达带来的震动、噪音、发热对光盘有一定的影响,选择有防震机构、静噪性能的产品对光驱和光盘都有好处。另外具备高速音轨捕捉的光驱产品,借助软件可以直接在CD上抓取高效压缩、音质纯正的MP3数字音乐文件。

实物图

电源

1.功率
  功率当然是电源的首要指标,也是许多人所知道的唯一指标。现在Prescott核心的:Pentium 4电脑功耗已达到103~120W,高档显卡也不甘示弱,GeForce 6800功耗已经超过了100W。所以电源的额定功率也从以前的200~250W提高到300W以上,有些高端电源甚至做到550~600W,真是令人惊骇。不过对于一般大于2.0G级别的“老”CPU加低档显卡,整机耗电一般在100W左右。以下是常见的典型主机功耗表。可见一般隋况下电源都不会满负荷工作,都有不小的余量。这为保证电源长期可靠工作提供了保障,但也正因此,许多劣质电源得以瞒天过海,它们都敢标注挺大的功率,但事实上根本达不到。
  许多人习惯于长期不关闭电脑电源,电源总处于待机状态,不但要长期消耗十多瓦的电力,还容易使待机电路因长期连续工作而引发故障(这时没有风扇排风,热量易集中),也容易受到雷击等意外损害。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关闭电源总闸的习惯。
2.功率因数
  所谓功率因数,是指交流电源推动负载时如果负载呈容性或感性,会使电流波形与电压波形之间发生相移,结果推动负载的有用功率小于在该电流波形下系统消耗的总功率,它们的比值就是功率因数。功率因数小的时候可能达到0.6以下,这就意味着40%以上的电能都损耗在线路上了,而这个电能是不会记录到一般的电度表上的,所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都越来越严格地对电器的功率因数作出限制,一般要求达到0.8以上。
  功率因数是可以通过适当的补偿得到校正提高的,这就是PFC(Power Fac-tol‘Correction)c在电脑电源上由于其第一级就进行了整流滤波,所以负载呈容性,这样就可以在电路中串入适当的电感调整电流波形,使总负载接近纯阻性特性。这就是“被动式PFC”的原理。
  现在国家强制执行CCC认证,对功率因数提出了要求,所以大多数电源都使用了铁芯电感作为被动式PFC元件。这里提醒大家最好选择著名品牌的优质产品,不要贪便宜吃大亏。高端电源使用主动PFC电路作功率因数校正,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3.效率
  效率是指电源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它反映着开关管、变压器、整流滤波电路等元件损耗发热而失去的功率(当然包括电磁辐射和噪音所发射的能量,不过相对来说微不足道)。显而易见,如果电源效率低,不但输出功率低,而且发热严重,容易出故障,风扇噪音也会很明显。
4.电压适应范围
  美、日等国使用110V的交流电源标准,而中国和欧洲则为220V。传统的适应方法是使用一个拨动开关来改变整流滤波的方式,达到适应两种电压的目的,而新式高端产品采用宽电压适应范围的设计,可以适应90~240V的电压输入,在供电状况恶劣的地区尤其有用。
5.噪音
  普通电脑电源全部是采用风扇强制排风散热的,噪音的来源主要是风扇。许多电源使用的小风扇噪音非常烦人,而现在许多优质电源采用横置的9cm乃至12cm风扇,而且采用温控设计,可以兼顾散热和静音的要求。
  有些老式的劣质电源的工作频率仅有二十多千赫,有时甚至会降到音频范围内,产生极其恼人的高频噪音,耳朵灵敏的人会听到,这对人,特别是听力灵敏的少年儿童,是特别有害的。
  示波器的数值指示为66.811kHz,扫描速度在5μs挡。这样高的频率有利于磁芯损耗的降低和电源小型化,但对开关管的参数要求更高。无论如何它是肯定远远超出人的听觉范围的。
6.EMC特性
  EMC即Elect ro MagnetiCCompatibility,电磁兼容。这是与EMI(电磁干扰)相伴产生的特性指标,现在都有国家强制标准。良好的EMC设计不但要求耐受EMI的程度达标,还要求产生EMI的程度要足够低。电脑电源耐受。EMI一般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它是一个严重的EMI干扰源,不论是辐射,还是对电网的回馈干扰,都相当严重,必须采取适当的手段去解决。各厂家的不同电源产品差异较大。优良的产品一般都包含两级以上的EMI滤波电路。这样的双向过滤措施使得电源内部和电网“井水不犯河水”,都保持良好的环境。

实物图

散热器

1、转速
  转速越高散热越好,但噪声越大。
2、看散热器的材质
  纯铜比较好,铝夹铜的次之,最次的是全铝材质。
3、风扇的直径
  直径越大散热效果越好。
4、类型
  一般水冷散热器的效果要比风冷好。

实物图

机箱

1、风道设计
  包括冷风道与热风道设计,比如一“重金属”机箱产品散热采用直吹式通道设计,将冷风进道和热风排道分离清晰,使散热流道通透不乱,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一般直吹显卡、硬盘散热设计会有最好的一个散热效果。另外电脑配件积尘严重会影响电脑性能和寿命。
2、防尘设计
  比如在机箱的进风口设置足够效果的防尘网,防尘网可以在不需要螺丝的情况下安装并拆卸。合理的设计风道,在保证散热性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机箱的封闭性。
3、噪声削弱
  是否采用足够大和优质的脚垫以保证消除箱体振动、是否设计了有效防止硬盘共振的硬盘架、是否有足够良好的做工保证硬盘架的牢固、机箱板材之间的接合来避免部件振动噪声。甚至一些中高端的机箱中在箱体的一些方便的位置布置吸音棉以此吸收振动噪音。

实物图

鼠标

1、分辨率
  鼠标的分辨率DPI(每英寸点数)值越大,则鼠标越灵敏,定位也越精确。不过DPI值也不一定大就好,有时画一些精细的图时,会有稍动就跑掉的感觉,而DPI值小一些反而画起来比较稳。鼠标dpi的定义是,鼠标每移动1英寸,光标在屏幕上移动的象素距离,其单位就是dpi。市场上大多数鼠标都是400dpi或800dpi。如果400dpi的鼠标移动了1英寸,鼠标指针在显示器桌面上就移动了400个象素。所以dpi值越高,鼠标移动速度就越快,定位也就越准。常见的cs等第一人称游戏中,就需要高dpi的鼠标来操作,否则游戏效果会很糟糕。对于一些dpi较低的产品,一些鼠标驱动或控制软件都提供了移动速度和加速度这两项,来调节鼠标移动速度的快慢和移动行程的长短。但弊病就是指针每次是走两个象素,操作不够精细。
  机械鼠标比光电鼠标的DPI(每英寸点数)值大,所以机械鼠标同样灵敏,定位精确。而且机械鼠标技术也已成熟,从体积上看,由于没有光栅板,相对小一些,成本低,所以价格便宜一些,机械鼠标存在着机械球弄脏后影响内部光栅盘运动的问题,光电鼠标也存在光栅板弄脏或磨损后不能准确读取光栅信息的问题。
  因此,一些经销商在推销比机械鼠标贵的光电鼠标时,说光电鼠标一定比机械鼠标好的说法并不一定有充分的道理。鼠标器的多数故障是按钮等电路故障,与是机械鼠标或是光电鼠标没有什么关系。
2、使用寿命
  一般说来,光电式鼠标比机械式鼠标寿命长,而且机械式鼠标由于在使用时存在着机球弄脏后影响内部光栅盘运动的问题,经常需要清理,使用起来也麻烦些。
3、响应速度
  鼠标响应速度越快,意味着你在快速移动鼠标时,屏幕上的光标能作出及时的反应。
4、扫描频率
  扫描频率是判断鼠标的重要参数,它是单位时间的扫描次数,单位是“次/秒”。这个参数相对来说很好理解,是一个简单的数量问题。每秒内扫描次数越多,可以比较的图象就越多,相对的定位精度就应该越高。目前微软的ie3和ie4达到了业界最高的6000次/秒扫描频率,所以在定位性能上有着不俗的表现。提到扫描频率,人们总是先想到高档鼠标,其实扫描频率对于中低端鼠标同样重要。譬如同样是安捷伦公司推出的光学定位芯片,s2051拥有2500次/秒扫描频率,h2000就只有1500次/秒,它们之间定位性能就相差比较大。此外还有一些韩国和台湾的光学定位芯片。
5、回报率
  回报率是鼠标MCU(微型控制单元)将信号处理好后,再反馈给主机的数值,他的单位是Hz。例如,回报率为125Hz,则可以简单的认为MCU每8ms向电脑发送一次数据;500Hz则是每2ms发送一次。回报率是游戏玩家非常重视的鼠标性能参数,理论来说,更高的回报率更能发挥鼠标的性能,对于游戏玩家更具实际意义。
6、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是指根据人的手型、用力习惯等因素,设计出持握使用更舒适贴手、容易操控的鼠标。不过现在人体工程学这个词使用的有些泛滥,主要是一些国内厂家充分发挥“拿来主意”,在抄袭国外厂家优秀设计的同时,连宣传也依葫芦画瓢的搬了过来。由于人体工程学设计的概念比较模糊,并没有硬性的规定,消费者们难以分辨。其实在普通造型鼠标中也存在人体工程学,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普通的两键+滚轮鼠标,微软极动鲨和罗技mx300的手感很舒适,而一些杂牌鼠标就差很多。这么大的差距,除了材料模具等原因,就是在人体工程学设计方面。

实物图

键盘

1、抖动延时
  提到开关触发的响应延时,就不得不提一下防抖的问题。众所周知,机械键盘的特点在于每个按键都是一个独立开关,即机械轴。而每个轴的触发是由两块弹片相互摩擦实现的,但由于弹片的弹性以及个别原因导致摩擦时会产生抖动。而当弹片存在抖动时,键轴的触发初期也无法立马确定两块弹片是否是已经开始摩擦,而这也就是抖动延时出现的原由。事实上,为了防止抖动的影响,机械键盘厂商也开发出了硬件防抖和软件防抖两种方式。目前市场中的大多数机械键盘大都是采用软件防抖,即在检测出弹片摩擦后执行延时程序,产生5~20 ms的延时,抖动消失后再一次检测,如果检查出弹片仍在摩擦,则认定有按键触发。同理,在松开按键的时候,也会有这个延时。如果玩家在快速按键的时候发现有延迟,可能就是防抖的时间设置过长,这时玩家可以求助厂商提供最新的固件用以更新防抖时长。
2、扫描延时
  在电路识别按键触发这个过程中,矩阵扫描是要时间的—横1→横2→……→横n、纵1→纵2→……→纵m,横纵都导通即触发。那么完成这所有的扫描需要多少时间呢?大约在20ms是机械键盘的鼻祖Cherry给出的结论。而Cherry MX6.0为了节省这段时间,推出了RK(realkey)技术。和以往矩阵扫描不同,RK技术将矩阵的每一行与每一列均设置不同的电压,使每个按键在触发的时候其电流都是唯一的,MCU可以直接从电流大小检测到是哪个按键触发,这也就是Cherry意义上的1ms触发。而Cherry最新发布的MX6.0固件中,声称又可以提高20%扫描和响应速度,使得机械键盘最大扫描速率为0.24ms,响应时间最小可达0.5ms,理论最大值为1.5ms。
3、按键无冲
  首先要说一下因为是矩阵扫描所以有先后顺序,而玩家们也不能做到一丝不差地同时按下几个按键,所以按键无冲的意思并不是真的所有按键同时被触发了,而是你按下的所有按键均会被电脑识别。因为矩阵扫描有先后顺序,所以大家分几次“同时”按了几个按键的时候,显示的可能会有不同的排列顺序。而且因为系统的设定,同时按下并按住几个按键,在输出字符模式下,仅重复输出最后一个被按下的字符。
  当然,按键无冲并不表示任意按键无冲,全键无冲与任意按键无冲并不表示全键任意按键无冲。任意按键无冲可能仅是指定区域内任意按键无冲,即通过调整矩阵实现的,将常用的游戏按键与不常用的功能按键共用一个矩阵,实现指定区域内任意按键的无冲。全键无冲可能是全键任意6键无冲,即由USB HID描述符限制。如果玩家们想选购全键任意按键无冲的机械键盘,需要记住以下两点:
 1.所谓的PS/2口全键任意按键无冲,是在硬件支持无冲的情况下才实现无冲的,如果仅有无冲二极管,则不是什么键盘都能够实现全键任意按键无冲。
 2.PS/2口之所以在硬件支持的条件下能全键任意按键无冲是因为其不限制同时传输按键数量。而以前USB口最多只能任意6键无冲是在硬件必须支持无冲的条件下,方案商只能被USB HID描述符所限制。
4、TIPS
  由于民用键盘都是非编码键盘,MCU接收到了键盘的位置码后转换成对应的ASCii码,再传送给CPU进行处理,所以这里还需要讲清楚一个问题,即键盘是被动的传输给电脑信息,只有电脑CPU和键盘索要数据,键盘的数据才会被上传到电脑里。也就是说,回报率这个概念是CPU向键盘索要数据的频率,而不是键盘主动向CPU传输数据的频率。但如果要解释键盘向CPU传送数据的速度,又不得不介绍两个接口:
 1.USB接口:最高回报率1000Hz,广大厂商的“1ms快速响应”即1000Hz的回报率。全速传输速率1.5 Mbps。
 2.PS/2接口:与USB接口在通讯上可以认为是一样的,因为也是有回报率与传输速率的。PS/2的最高回报率与传输速率均达不到USB的高速,且不支持热插拔等一系列原因,PS/2渐渐被淘汰。但是比USB好的地方是,直接传输数据,有多少传多少,不用动手脚,在硬件满足全键无冲的条件下也支持全键无冲。

实物图

音箱

1、功率
  音响功率其中又分为额定功率/承载功率/峰值功率。额定功率:指在额定范围内驱动一个8Ω扬声器规定了波形持续模拟信号,在有一定间隔并重复一定次数后,扬声器不发生任何损坏的最大电功率。承载功率:是指在允许扬声器有一定失真的条件下,所允许施加在音箱输入端的信号平均功率。承载功率较大的扬声单元不容易因为功放提供的大功率而产生失真,在欣赏爆棚类音乐时能有较为理想的表现;并且,扬声器需要与功放配合才能提供较大的声压,而并不是说承载功率大的音箱一定“够大声”。峰值功率 :指扬声器在短时间所能承受的最大功率。
  扬声器的功率大小是选择扬声器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国内外由于对功率定义存在不同理解,因此扬声器的标法还存在很大差别。一般扬声器所标称的功率为额定功率。额定功率或额定噪声功率是指扬声器能长时间连续工作而不产生异常声时的输入功率。按照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标准,被测扬声器应保证在100小时的连续工作中不产生异常。
2、信噪比
  信噪比表示音箱在正常情况下,回放出来的声音信号和噪声信号的比值。它直接影响着音箱的声音播出质量,通常信噪比越低,输入信号比较小时,音箱中就越容易出现比较严重的噪音,而且在整个音域的声音明显变得浑浊不清,不知发的是什么音。为了保证声音效果,建议80dB以上大小信噪比的音箱才能纳入购买范围。
3、频率响应
  这项指标反映了扬声器工作的主要频率范围,此范围越宽,放声特性越好,一般高保真用扬声器箱的频响为20-30KHz,低于20Hz的声音人们基本无法通过耳朵来感知,只能通过其他器官来感受到了。
4、灵敏度
  灵敏度是指当音箱加上相当于额定阻抗上1W功率的粉红噪声信号电压时,在轴向1m处测得的声压级。一个扬声器的灵敏度高低,对声音重放并无决定性的影响。因为人们可以通过调节放大器的输出来获得足够的音量。不过,在音箱制作中,扬声器的灵敏度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参数,各扬声器单元在各自负责重放的频段内灵敏度必须基本一致,以使整个音箱在重放时高、中、低音的平衡。
  特别是对立体声音箱,左右声道使用的单元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匹配。要求左右声道所用的单元的输出声压级差别应正负1dB内,不然会影响声像的定位。专业音箱的灵敏度都在95dB/m.w以上,甚至高达120dB/m.w。而家用音箱的灵敏度较小,能有92dB/m.w就算是很大的了。

5、失真度
  音箱失真程度和放大器失真程度的概念基本相同,只不过放大器输入的是电信号,输出的仍然是电信号,而音箱输入的是电信号,输出的是声波信号,因此音箱的失真程度是表示电信号与声音信号之间转换时出现的失真大小。失真程度指标只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具体应该分为谐波失真、互凋失真以及瞬态失真三种类型。
6、阻抗
  该指标表示音箱扬声器输入信号的电压和电流的比值,通常音箱的输入阻抗又可以分为高阻抗与低阻抗两大类,其中高于16欧的音箱扬声器是属于高阻抗级别的,低于8欧的音箱扬声器是低阻抗级别的,通常音箱的标准阻抗是8欧。
7、分频与多单元并联
  由于要一个喇叭在整个音频范围内都有良好的频率响应是不可能的事。同样要一个喇叭额定功率做得非常大,也是不符合实际,无法实现的。因此在实际的音箱中,一般由多个扬声器单元协同工作,来接近整个音频范围。同样要达到大功率输出的音箱,我们可以采用多个单元的扬声器并联来工作。因此,在音箱技术指标上,都标明了二分频、三分频、四分频等规格以及各自的分频点。
  在使用中,可选择功率分频及电子分频的方式来达到要求。同样,为了达到大声压输出,可采用两个甚至多个低音单元并联工作,增大额定功率,以满足各种需求。
8、最大声压级
  一个音箱的最大声压级就是按照测试灵敏度的方法,馈给音箱最大功率时,获得的声压级。它是衡量音箱综合性能的一个指标。比如喇叭单元的效率、音圈的材料、磁钢的导磁率、散热、纸盆材质、机械性能等等。
  在大型厅堂、户外等,要求高声压的场地,选择最大声压值高的音箱无疑是必要的,否则用多音箱堆叠,一方面造价不低,另一方面干涉失真加大,系统复杂。
9、指向性
  音箱的指向性是声压随声波幅射轴线方向而变化的关系特性。用一簇曲线来表示即为指向性图。一般以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辐射角来表示。其定义是音箱声压级下降6db时的水平覆盖角即为水平幅射角α,同理音箱声压级下降6db时垂直覆盖角即为垂直幅射角β。
  一个音箱的指向性由其高音单元的号角指向性决定。由于其垂直方向的幅射角要小于水平方向的,因此,我们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设计出有效的声场覆盖。合理选用不同指向性的音箱是十分必要的。如不能覆盖,则可采取音箱堆叠的方式来弥补,也可采用线性阵列的音箱来达到要求。

实物图

计算机硬件性能指标参考相关推荐

  1. 使用计算机需要准备硬件和什么,2017年计算机硬件知识参考试题

    2017年计算机硬件知识参考试题 高效率的复习方法能让考生们更快地进入备考状态,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准备的2017年计算机硬件知识参考试题,下面是百分网小编分享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 单 ...

  2. BizTalk开发系列(二十三) BizTalk性能指标参考

    更多内容请查看:BizTalk动手实验系列目录                       BizTalk 开发系列 BizTalk项目目前比较少,使用的客户也不多.大多只知道BizTalk是一个不错 ...

  3. Zabbix 服务器性能指标参考(学习笔记十七)

    服务器性能及业务监控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下表供大家参考. 监控类别监控子对象监控维度监控指标警告严重 服务器CPU负载1分钟采集,5分钟告警>=5>=10 利用率1分钟采集,5分钟告 ...

  4. 游戏性能指标参考,游戏质量白皮书下载

    移动全平台性能测试分析专家PerfDog性能狗 官网:https://perfdog.qq.com/ 2019年中国移动游戏质量白皮书下载 下载地址:https://wetest.qq.com/whi ...

  5. 2017计算机硬件知识,2017计算机硬件知识参考试题(2)

    A 鼠标 B 键盘 C 扫描仪 D 手写板 3.硬件并称为电脑的三大件 ACD A内存. B硬盘. C 主板D CPU 4..以下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bc A.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 ...

  6. NVIDIA系列显卡与AMD系列显卡性能对比,以及购买显卡的时候应该看哪些性能指标,NVIDIA显卡与AMD显卡的区别

    文章目录: 1 NVIDIA系列显卡与AMD系列显卡性能对比 2 购买显卡的时候应该看哪些性能指标 3 NVIDIA显卡与AMD显卡的区别 1 NVIDIA系列显卡与AMD系列显卡性能对比 1.NVI ...

  7. 【深度学习】——性能指标(ROC、MAP、AUC等)

    目录 一.分类任务性能指标 1.混淆矩阵 2.精确度ACCURACY = 正确数/总数 3.查全率(RECALL)--真正正样本中预测正确的比例 4.查准率(precision)--预测为正样本中的预 ...

  8. 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7+Office2010(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项目一 计算机基础知识 1 n 任务一 计算机原理与组成 1 n 任务二 计算机信息与进制 8 n 任务三 计算机硬件性能指标 14 n 任务四 计算机选购与组装 21 n 项目二 Windows7操 ...

  9. 基于ERNIR3.0文本分类:(KUAKE-QIC)意图识别多分类(单标签)

    PaddleNLP基于ERNIR3.0文本分类以中医疗搜索检索词意图分类(KUAKE-QIC)为例[多分类(单标签)] 0.前言:文本分类任务介绍 文本分类任务是自然语言处理中最常见的任务,文本分类任 ...

  10. PaddleNLP基于ERNIR3.0文本分类以中医疗搜索检索词意图分类(KUAKE-QIC)为例【多分类(单标签)】

    相关项目链接: Paddlenlp之UIE模型实战实体抽取任务[打车数据.快递单] Paddlenlp之UIE分类模型[以情感倾向分析新闻分类为例]含智能标注方案) 应用实践:分类模型大集成者[Pad ...

最新文章

  1. ios 证书更新需要重新发布么_福利站证书更新,自己有空余时间一定要学会自己用电脑签名!...
  2. 免安装mysql8_MySQL数据库之MYSQL-8.0.11-WINX64(免安装版)配置
  3. WINCE6.0+S3C6410的触摸屏驱动
  4. 大家放松下吧,咱家先在首页呆会儿!
  5. linux java maven项目_Java maven项目在window下运行正常,部署到Linux环境中启动报错,是由什么引起的?...
  6. 用 Go 解析复杂 JSON 的思路
  7. C# 8.0 的新特性概览和讲解
  8. 施耐德EVlink 电动车充电站有新漏洞,可导致电动车遭劫持
  9. dapper利用DynamicParameters构建动态参数查询
  10. 6.1.1.2 属性类型之访问器属性
  11. 使用lua实现redis分布式锁
  12. 东方通tongweb的安装及使用(图文详细版)
  13. js需要删除页面中某个元素
  14. java存根_如何在JUnit和Java中使用存根?
  15. 核心路由器市场分析:07回顾以及08展望
  16. 【raspberry pi】树莓派3测评
  17. 与同事协作一起维护发布同一个npm包,报错You do not have permission to publish
  18. 【技巧】Markdown 交叉引用
  19. 硬件知识 UART硬件介绍
  20. int在c语言是什么意思,c语言int是什么意思-与非网

热门文章

  1. 基于树莓派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
  2. 基于R语言地理探测器包(GD)空间异质性与驱动力分析
  3. Ubuntu常识学习之tty
  4. 多目标优化算法(一)NSGA-Ⅱ(NSGA2)
  5. Linux安装winetim简单教程,[转载]wine安装最新版TIM
  6. Java使用itextpdf生成PDF文件并添加斜面水印并完成下载(图片导出pdf)
  7. 【笔记+代码】网格搜索-GridSearchCV
  8. OpenCV 二值化
  9. [转][darkbaby]任天堂传——失落的泰坦王朝(上)
  10. Quartus破解成功,但出现不支持某些设备的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