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 如何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

  • 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需要在哪4个“度”上下功夫?

  • 天才的1万小时定律是真的吗?

  • 如何在某个领域系统性地训练自己?

全网首发·完整笔记·学习方法论

笔记侠邀请我参加这次的年会,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在座的各位都是对知识非常渴求的人,我猜想你们可能都很希望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所以我今天就不讲怎么创业、怎么做领导者、怎么做投资,我想,“如何快速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这个话题可能更加契合你们的需求。

一、如何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

刚刚主持人对我进行了介绍,但实际上那只是我职业经历中很小的一部分。其实我的第一份工作不是做管理的,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工程师。

17年前,就在隔壁那栋楼恒隆广场第一期,那个电梯是我参与安装的。当时我刚毕业,作为管理培训生我需要在各个岗位轮岗,我先在工厂里面呆了几个月,后来又去工地。每天我坐着工地的电梯从底下爬到60多层,看到城市一点点变小,感觉非常的特别——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做实业。

我在实业呆了四年,后来去商学院读书,读书期间很偶然的机会参与了《第一财经日报》的创办。正好《第一财经日报》需要有实业经验又懂管理、英语还可以的人一起组建这个媒体,而我个人很喜欢写东西,也觉得这个机会很不错,就去试了一下,结果他们认可了我,我就在硕士期间开始做媒体。

做媒体期间我原本还想着毕业之后到跨国公司做一个职业经理人,没想到一做媒体就做上瘾了,一晃我就做了6年半的时间。我前后在两家媒体呆过,一个是《第一财经》,一个是《哈佛商业评论》。再之后我做过电视、报纸、杂志、新媒体,我就没有做过广播——这是我一点遗憾的地方。

做媒体时我有做管理,也有机会和500强公司的CEO、企业家、商学院的教授接触,做久了之后我产生了一种惶恐的心理:“难道我只是一个描述者、一个分析者、一个评论者吗?我也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所以我决定要创业。

第一次创业在离开《第一财经》之后,我参与了一个体制内的创业,是跟浦东的政府合作,创业的机构叫浦东创新研究院。当时我们的理想非常远大,远大到现在我觉得都不好意思说——当时我的梦想是培养下一代马云,现在看来是件很扯淡的事情,马云怎么可能是培养出来的?但那时候我非常真诚地相信,这是我下半辈子的职业。但做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这个项目不疾而终,后来我就去了《哈佛商业评论》。

本来我想着“认命吧”,《哈佛商业评论》是个很好的媒体,于是我在那里工作了3年多,后来面临版权变更的事情,我当时刚刚有小孩,所以我就想:“之前有些事我想干但没有干好,现在再试一次吧!”所以后来我就创办了智慧云,这是我第一次创业的延续,帮助高成长企业做有关成长方面的咨询和培训服务。

我自己总结,现在智慧云主要在做两件事情:

第一个是帮助那些高成长企业很健康地成长;

第二个是帮助企业转型,帮助二代接班。

同时,我也会做一些投资的事情。当初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创业,我的好朋友小村资本的董事长冯华伟说:“雪频,你想创业的话,我可以投你一笔钱。”他是我的天使投资人,没有他我的帮助,我可能就不创业了。后来他觉得需要我给他一些战略方面的指导,我就成了小村资本的首席战略官,同时参与管理一支创业基金。

以上就是我基本的职业生涯描述,三段,实业、传媒、咨询加投资。

我其实很难说自己是哪个领域的专家,至少我不是电梯里的专家,传媒也许算是,咨询和投资可能现在还在路上。但是我想说的是,也许我的有些经验可以供大家借鉴,怎样在一个领域里快速地成为一个专家。

有人会问:你的职业经历是规划出来的吗?

我必须诚实地回答说:“不是。”

第一个转换是一个偶然,有一个机会我觉得很有趣——是出于兴趣,我做了一个职业的转变,成为了一个媒体人。后来第一次创业是冲着一种所谓的使命,我不想只是成为一个旁观者、一个评论者,而是想成为一个创造者——这是基于某种使命。后来我发现,自己在帮助别人成功方面,好像还有点优势,所以我认为做咨询和投资,可能可以把我过去所有的经验更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就开始做做投资和咨询。

这条路不是说一开始就是想得很清楚。就像登山一样,我并没有已开始就想到:“我就要去那边!”我是一边走一边想说:“那个地方可能景色更美丽!”然后我就一边走一边调整,到后来,这条路就出现了——这就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基本的方向。

如果让我去总结的话,要找到你职业生涯中的目标,一个很重要的思考的角度是:怎么找到一个结合你的使命、你的优势还有你的兴趣的点,这也是哈佛大学幸福课的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对职业的描述。

一个职业如果能同时满足这3个条件,那这是一个你一辈子最理想的职业。

这个职业符合你内心的使命,充分发挥你的优势,而且你会觉得非常有趣,这样的职业你不可能做不好,一定能做出成就出来,而且你能从中获得很多乐趣。很多人问我如何做职业的选择,我就会建议他找出这3个方面的交集点。

二、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需要

4个“度”

很多人说,所谓专家就是在某个行业做得足够深的人,这也是一种解读。但我认为,如果你想在这个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的话,光有深度是不够的,你还需要另外3个“度”。

第一个“度”是高度;

你需要对这个行业有高度的理论方面的指导,需要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的话你才能够看问题有高度。

第二个“度”才是深度;

同时,你还要有一定的宽度;你只有对这个行业有足够宽的理解,你才能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最后一个“度”,我认为需要在各个行业之间有跨度,有跨度的话,你才会发现很多创新的东西。

现在互联网对许多行业的转变,一个最大的趋势就是叫“跨界打劫”。以前行业跟行业之间的壁垒是非常分明的,但现在行业跟行业之间的壁垒在变得模糊,公司和公司之间的壁垒在变得模糊。这个时候,往往那些创新者并非来自于以前同一个行业的人,而是另一个行业的人。

有个说法说:微信革了移动的命,百度革了广告公司的命,乐视和小米革了很多电视机的命。以前可能觉得做手机的却去做电视机了,在以往看来是不务正业,但往往现在这种跨界的创新会成为一种新的颠覆性的商业力量。所以我想,要真正成为一个顶级的专家的话,光有深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高度、宽度和跨度。

三、天才的1万小时定律是真的吗?

大家会很好奇,我们该怎样做到这4个“度”呢?

“天才的1万小时定律”很多人知道,大家可能是从格拉德威尔的《异类》这本书里看到这个概念的。但是,我对这个理论不太以为然,因为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1万小时到底意味着什么?假如你一天工作8小时,一周工作5天,一年52个礼拜,这样你只需要4.8年就能成为一个行业里的顶级专家或者天才级的专家。看起来很容易哦,你上了一个大学,再加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成为一个天才级的专家。

但是为什么你看周围,你看镜子,你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呢?周围有很多人可能工作了10年、20年甚至30年,他们并没有成为行业里的专家。为什么?

我的理解是,他们并不真正地拥有10年的工作经验,他们只是把一年的经验重复了10遍而已,或者两年的经验重复5年而已,他们只是在不断地重复。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的。

我认为,要真正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必须要经历有意识地系统性训练,才可以。

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有意识地”;

第二是“系统训练”。

我今天要讲的话题也是围绕这两个词展开的。

四、系统训练的第一步:

钻研大师的作品

一个真正的专家,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完整的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而这样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其实不是去听、看各种各样的流行的书籍,去听各种各样的论坛,而是去钻研在那个领域里面的大师的作品。

任何领域里面都有那种大师级的人物,他们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对整个领域有一个非常体系化的建设。因为我《哈佛商业评论》工作过,所以我安利一下这3本书。这3本是《哈佛商业评论》编撰的书,集结了在某些领域里面在商业平台发表过最好的文章。

大家知道《哈佛商业评论》号称管理学界的圣经,它也是见证了整个商业思想变迁的历史。所以,基本上影响我们现在社会的商业思想,都是首发于《哈佛商业评论》的。有这样的一张地图,你就可以判断哪些人是真正的大师和专家。通过这些谱系,你能找到各个领域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师。

我们看一下几个大师。

第一个是对我影响很深,我也非常推崇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如果你要去做自我管理的话,我认为最好的要读的书就是这两本,第一本是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二本是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你看那么多关于自我管理的书,基本上逃不了这两本书的影响。所以说,如果你要自我管理,你应该读最好的书,而不要整天去喝那些鸡汤,鸡汤有毒。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管理顾问,你想在领导力方面有更好的系统的培养,我推荐的大师是拉姆·查兰,也是哈佛大学的一个教授,他的《领导梯队》是我所知的关于人才梯队培养里面最经典的书籍。

如果你想建设一个学习型组织,那我推荐这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现在很多新型的理论像U型理论都是从这本书上延伸出来的。

如果你对商学院有些看法,你想要变革的话,那我推荐这本书亨利·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而非MBA》,正是这本书当时让我从媒体转向了创业。

我从商学院毕业,我对商学院其实有很多不以为然的东西。亨利·明茨伯格老先生他也是大学的教授,但他对商学院非常不客气。

他有一句非常恶毒的评价:任何一个从商学院毕业的人,都应该在脸上贴一个标签I’m a loser.他说,商学院是在用一种错误的方法教育错误的人,培养的应该是商业的分析人士,而非真正的管理者。

我刚从商学院毕业时非常认同,就投入了他的门下成为他的学生,去推广他的想法。现在我依然这么认为,商学院其实该变革了,如果商学院不变革,那就让我们去改变商学院,这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如果你想了解竞争战略的话,那我推荐读迈克尔·波特的关于战略方面的系列书籍。其中《竞争论》这本书是集大成者。

我听到有人说迈克尔·波特的战略竞争理论是从特劳特那儿出来的,这个话骗外行可以,但内行一看就是个笑话。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比特劳特定位理论不知高明多少,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高度完全不一样。 在学术界,迈克尔·波特是真正是受认可的一代宗师,而特劳特在我看来是一个营销专家而已,对战略的贡献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很多的畅销书籍,都会告诉你一个秘诀——只要你怎么样做就能获得怎么样的成功。但是,这些书再过5年95%以上会消失。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的话,入门的话最好是学大师的作品,不要去读那些畅销书。因为那些大师会让你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好的东西,读那些畅销书会把你的品味搞坏掉。

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个专家的话,第一条就是要非常虚心地向大师学习,对整个知识框架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当你看了各个领域的专家之后,你的脑子里面其实就会形成一个知识的地图。

就像中药的药铺子一样,你知道那个知识体系是在哪个地方,它跟那些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当你有这样的知识体系的时候,你才不容易被那些所谓的各种导师所忽悠。

五、系统训练的第二步:

向高手问

影响我们两千多年的孔夫子老先生,他经常会问问题。像孔子都喜欢问问题,那为什么我们不能问呢?因为只有不断的发问,你才能发现一件事情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那怎么问呢?

1、向真正的行业高手去讨教他们的成功经验

这三位大咖,都是BAT的领军者。

如果你想做产品管理的话,那我想,问马化腾和张小龙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你想做搜索引擎技术研发的话,我相信,李彦宏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如果你想学电子商务和商业生态的话,那马云是个很好的选择。

向高手学,这些事情是大师无法替代的。大师是告诉你理论思考的方向,但是光有理论是不够的,你必须要对这个行业有了解。像我后来做顾问,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你能快速地做到对一个行业有很深的了解?”

其实很简单:

第一,我已经有一些基本的知识的谱系;

第二,我找这个行业里最好的人去聊天。我问他,这个行业里面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基本上聊了几次以后,你就已经成了这个行业的专家了——这是个小小的秘诀,因为这些人往往会告诉你这个行业不为他人所知的秘密。

现在这种类型的服务也比较多,像美国的GLG、中国的在行都在提供类似的服务。当然,我认为国内的专家的品质还不够,要真正向专家学习的话,你们还得有自己的判断。

2、用私人董事会向同侪学习

这是我要推荐的另外一种学习方式,叫私人董事会。

这个概念其实是我08年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接触的,当时它还没有到中国来,后来到中国来之后,做得并不好。后来我就把这个概念系统地梳理了出来,传播出去。但现在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当时传播出去的那个人了,因为现在这个概念已经烂大街了。

确实,任何一个热门的概念在中国都会有一个快速腐朽的时间,变成不是它原本有的模样。但是,我认为私人董事会这个方法还是很有价值的。

怎样形成一个场域,让你能够和与你知识结构水平相当的人,通过提问、质疑、反思的方式,去发现自己真正的问题,让别人过去犯过的错误给你提醒,给你提供很好的建议——这是私人董事会我觉得非常有效的地方。

因为每个人都有思维盲区,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样。你的思维很有惯性,会成为一种所谓的思维范式,这个范式是受你的教育、阅读、工作经验、你周围的人等因素影响的。

如果有一群人,在一起通过相互提问的方式去关照彼此的思维盲区的话,会让你的思维更有宽度,能够真正洞悉问题的本质,而且,这些人能够给你一些最具体的帮助,会让你对一些事情有更加透彻的理解。这个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3、顾问、教练、传授

除此之外我还建议大家,不妨积极地和别人分享你的想法,帮别人做顾问,帮别人做教练,这种方式能帮你快速地学习。

就像今天为了分享这1个小时的内容,我要准备4个小时一样,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过程。以前我可能会有一些零碎的想法,但我今天决定一定要跟大家分享的时候,我必须冷静下来,花4个小时的时间去梳理我的知识体系、准备这个PPT——这本身就是个学习的过程。

给大公司做顾问和教练,对我来说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而且能够赚到钱。有时候觉得挺赚的,当我拿着别人的钱去向别人学东西的时候,这种感觉很爽。确实,真的好的顾问和教练并不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而是帮他去理清思路,同时去了解那个行业真正的秘密是什么。

六、系统训练的第三步:

实践中悟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要在实践中去悟。

中国有句话:实践出真知。我非常相信这句话,因为很多事情你看到了、你听到了、你想过了,一做还是错,只有当你真正去做了,那个知识才能变为你的知识。

我记得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踌躇满志,因为我看了很多很多的管理的经典著作,我对很多大公司评论起来非常的有见地,我相信我一定能做好一家公司。但是当我开始创业的时候,发现:“怎么回事,我怎么会犯这种愚蠢的错误呢?”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了。

我当时非常有挫败感,后来发现光知道是不够的,“知道”跟“做到”之间有很大的鸿沟,你可能说别人一套一套的,自己做就错了。

怎么办呢?我认为,唯有实践,才能填补理论跟实际的鸿沟。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创业的原因。有人说:“你做一个自由职业就可以了,干嘛去创业呢?”

我说:“假如我不创业的话,我不吃这个苦头的话,我永远只能是在纸上谈兵,只能是在说一些很对的正确的废话,我不能真正地去帮助别人,我不能跟他去理解那些企业家。因为我吃过这些苦头,我遭遇过这些失败,所以说我能够更好地去帮助别人更好地成功。”

我认为,这一点在中国有很多误区,我举个案例:

前几年国内有很多的企业家非常崇拜稻盛和夫老先生,其中有一个人决定企业不做了,专门去学习、去传授稻盛和夫先生的思想。

后来稻盛和夫老先生说:“求求你,别这样,回去好好地把你的事做好。等过了10年、20年之后,你真正地理解我的想法之后,你再去传授,可能会更为合适。”

我发现中国现在很多企业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他们不断地去学习、去拜师、去听课,然后觉得好像自己的问题就解决了。其实根本不是,很多企业弄垮掉了。我称这种学习叫“伪学习”。

他们之所以学习,我认为他们并不是真的想学习,而是缓解自己因为知识匮乏而带来的焦虑,他们害怕错过什么东西。

这种学习我是反对的,真的要学习,重点要放在后面一个字“习”上面去。只有真正地实践下去,去吃这个苦头,去把事做成了,那些理念才真正变成一个自己的东西。

七、学习的4个步骤

我认为一个好的学习应该有4个步骤:

第一,你要有一个知识体系的框架的学习;

第二,练习相关的技能,这就需要实践了;

第三,在实践中不断地体验,不断地反思和不断的总结——这个过程它是周而复始的。

我认为,很多事情只有在当你做的中间,你才真正会有所顿悟。我见过很多企业家,学历不高,中专甚至初中毕业,但他们的水平很高,其实他们也不读书,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在做事中间不断地去参悟,不断和高手交流,从而获得的。

所以我认为实践本身对一个企业家的成长,对一个专家的成长是非常非常有帮助的。

这4个字大家都知道,是王阳明老先生哲学的精华,叫“知行合一”。他认为:你光知道是不够的,只有做,你才真正地知道。他有一句话:“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就是说,当你知道之后你开始做,做完之后你才真正地知道了。否则,你只是掌握了一大堆技巧而已,一些似是而非的想法而已。

为什么同样一句话,没有做过的人说,跟做过的人说,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前者是停留在理念层面,而后者已经真正地深入他的骨髓,变成他自己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认为才是真正做到的“知行合一”。

这种概念其实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里面根深蒂固,就像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以前我们认为,那就是——听课之后做作业,不是很快乐吗?我的理解是,这个“习”不是做作业,这个“习”是实践——当你知道之后去把它实现出来,这样不也很快乐吗?

在学习的3个部分中间,我认为应该是1:2:7的比例。

第一部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大概占10%左右;

第二部分,向高手学习,对标最好的企业和人,以及帮助别人做教练占20%。

第三部分,70%源自于你在实践中的反思,这也是非常经典的721领导力发展理论,实践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现在很多的企业家去听课,不解决问题呢?是因为它只是解决了其中10%的问题,而且还没有解决好。他们学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新的概念,把事情搞得很混乱,搞得很焦虑,而且总是想走捷径,觉得好像只要掌握了一个理念,就能一切迎刃而解。哪那么好的事情?

有些事情是别人无法替代你做的,你可以去听课,但是那些大师不能帮你去做,就是你必须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对标,不断地询问,只有这样的话,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变得更加丰富,除了阅读之外,要多多交朋友,而且多多交高人的朋友,多去看一看,世界那么大,要多去看一看。重要的是实践,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为了让反思沉淀,你需要去写作,甚至像我这样今天做一些分享出来。

以前有研究显示,你看样东西,可能一个礼拜之后,你只能记住10%~20%,但是像我这样把它讲出来,那我能理解这个里面的90%左右。所以我希望,大家未来能够不断地去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想法,因为这是个很好的学习的过程。

最后,我想用乔布斯的一句话来作为结尾:“假如今天是你最后的一天的话,那你想做什么呢?”他还有一句话是:“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财富,去换取和苏格拉底共同对话的一个下午。”这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和智者同行,是你人生最大的财富。

我的演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Q&A

Q1: 我是一个即将毕业的95后,在这个巨变的年代很焦虑,雪频老师可以对未来做一些预测吗?我该从事什么行业呢?

A1: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试着来回答你的问题吧。

确实,这是一个巨变的年代,过去我们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现在经常发生。这有时候也会让我有一些不适应感。那怎么破呢?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学、不断地习,中间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调整。

你让我给出什么好的建议,这个事儿不是我的风格,而且我也反对这么做。

第一,坦率说,对于未来的预测,我认为是不可靠的。

第二,即便那些预测可靠,跟你有什么关系?其实跟大多数人是没有关系的。不要去看那些大而无当的趋势,而是找到你的立足点,把你的价值发挥出来。我相信,只有把这一点做好的话,你的路径会更加宽广,你未来的方向会越来越明确。

就像登山一样,你出发的时候可能并没有那么明确,具体要走哪条路,你只是在走。但一边走你会想:“可能那边不错!”慢慢的,你会越爬越高,最后达到一个终点。这个终点不是你计划出来的,而是你实践出来的。

现在来说,焦虑是一种常态,我也焦虑。焦虑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你怎样把这种焦虑转化为你行动的动力,这才是重要的。不要一焦虑就去听某某大神的课,这会让你更困扰,因为每个大师都说的不一样。

重要的不是去找到一个所谓“最好的东西”,而是把你手头的事儿做好,用任正非的话来说,就是“把你的豆腐磨好”,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你不用焦虑未来的趋势,而要问自己:我在中间扮演什么角色,我的优势在什么地方,我的价值在哪里?把这些问题想明白,可能比寻求趋势、寻求捷径更关键。

Q2: 如何去找到自己的优势、兴趣和使命?

A2: 我建议你读德鲁克的那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那本书里面有一个做法也是我在实践的。定期做自我的反思:

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做得比别人好?慢慢地你可能发现,那个是你的优势。

你做什么事情会特别的舒服,甚至会有心流flow产生?那可能就是你真正的兴趣。

有什么事儿你觉得真正可以干一辈子的事儿?那可能就是你的使命。

这个过程是在做的过程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讨,不是坐在家里面凭空想出来的。

Q3: 雪频老师有什么事儿特别让你焦虑,让你觉得这个事儿“过不了”的?

A3: 有啊,创业就是一件经常要跟焦虑打交道的事情。我诚实地说,有时候我会很焦虑,甚至很迷茫,有时候我看得很清楚,但有时候又看不清楚。

怎么办呢?去做事情,用行动去化解内心的焦虑和不安,用行动去探索新的可能性。等你把事情做得足够好,未来的门会向你敞开的。

另外一个做法,也是一个小秘诀,当你觉得很焦虑的时候,你就去跑步、健身,我也是这么干的。

Q4: 雪频老师你刚开始毕业是做电梯的,跟现在做的事情完全不搭边。现在回顾这段经历,会觉得是浪费,还是真的有学到东西?

A4: 我相信没有一段经历是被浪费的。很多人会觉得我一直在转型,但我自己不是这样理解的。在外人看来可能我做了三个完全不同的行业,但是我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商业管理。我在企业里面给老总做助理、做部门管理,我在媒体里面做管理方面的报道、研究,我做培训咨询也是跟管理打交道,帮助别人成长、更好地接班。这件事儿是我十几年里面一以贯之的,而且这几个职业转变是有重叠的。

我在实业里面有3年是帮我的老总写东西、投稿,这之后到媒体的转变,在我看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做媒体的中间我也帮别人做顾问、做教练,所以我后来去做咨询、做投资,我认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很多事情,外人看跟自己的感受是不一样。重要的是找到那个一以贯之的线,就像珍珠一样,你需要用一根线把那些珍珠给串起来——当你串起来之后,你会发现,没有一段经历是被浪费的,它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假如我没有在实业工作的经验,我不可能对企业有那么深的了解;假如我没有在媒体工作的经验,我的知识谱系不可能有那么完整,我也不可能见到那么多牛人,我的视野没那么宽广;假如我没有做咨询和投资的话,我不可能对各个行业有更加深刻的洞察。

Q5: 罗胖曾经讲到,高手都是有套路的,要和高手学习,要先把套路学到,再加上刻意练习。雪频老师对刻意练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A5: 先说“套路”,我刚刚讲的研读大师的作品,就是套路。“套路”不是贬义词,套路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你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规律,能发现事跟事之间的关系。儒家有句话“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格物”就是能发现事情的规律和关系,就是你说的“套路”。任何高手在分析问题、沟通都是有套路的,这不是一件坏事。

什么叫“有意识地训练”?就是说,你要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任何一个人都会有一个阶段做得很舒服,就像我在媒体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每天写文章、做访谈很舒服。但这个时候我就发现不对了,我需要换一种方式,这样我对实践的感悟更深一个层次,所以我就去创业了。

很多足球运动员也是一样,他一个动作做得非常舒服之后,他就要换一个动作去训练。只有这样的话,他的能力才能越来越全面,对很多事情才能够举一反三。我相信未来,一个人要有竞争力,光有深度是不够的,还要有高度、宽度和跨度,而这就来自于有意识地训练。

Q6: 雪频老师如何看待王阳明的心学越来越热这个现象?

A6: 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事情。王阳明实际上对儒、佛、道都有很深的研究,他的心学更符合现代心理学的解读——很多事情我们的认知只是我们的内心发生的某种作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所谓“客观的存在”,所以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把心“修”好,心变化之后世界也会变化。

大家可能对这一点应该都有体会,当你内心焦虑的时候,你看身边的一切都乱糟糟的;内心很愉悦的时候,你看身边的一切都很和谐。我认为,一个成熟的人更重要的是控制你的情绪,参透自己的内心。境由心造,当你的内心发生变化的时候,你周围的环境、人和人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我认为意识本身是有力量的,当你对这个事情有非常深的参透的话,它会成为你力量的源泉,而这个理念跟现在的积极心理学是一脉相承的。

Q7: 现在出现了很多不同于过去的雇佣关系的组织结构,比如说像笔记侠这样,他们之间没有劳动合同,凭借同样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组织在一起。雪频老师对这样的现象有什么样的理解?

A7: 这概念不是最近才有的,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就讲过,他在几十年前就说得很清楚,21世纪是知识工人的崛起,那个时候人跟组织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某种变化。以前是人隶属于组织的,称之为“单位人”,组织更加强势,个人相对弱势。但现在知识经济到来,人的作用在变大,人相对组织变得更加强势一些,如果你成为专家的话,你有更大的话语权。组织也不像以前一样是有边界的,组织变成了无边界的组织,这个时候组织跟组织之间的协同会成为一种常态。

组织怎么来的?公司怎么来的?其实公司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以前之所以要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是因为这样交易成本最低。但现在随着信息的透明化,随着人跟人之间交易成本的降低,大家有没有发现,组织其实在变小,变平,变得无边界——这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只是这个概念并不是最近才发明出来的,如果你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你会发现其实早就有这个概念。

Q8: 对职场小白,如何获取向高手发问的资源?

A8: 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那些高手的公司实习,成为那个人的助手。

但是这个时候你要问我了:我怎样才能成为那个人的助手呢?

你要有一些专长,你要问自己对那些大佬有什么价值。我听说过一个故事,说:“你能不能帮到雷军?”很多人会说:“我怎么可能帮到雷军,他那么有资源?”但是如果有一天,你跟雷军说:“我分析了所有社交媒体里面大家对你的手机的评论,我发现了一些规律,我帮你总结了一下,给你看一看。”那这一定是雷军想要的。

如果你想要接近大佬的话,你需要帮大佬解决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只要你花心思,一定可以找到的。因为大佬有自己的苦恼,也有想要解决的问题。

Q9: 对于职场新鲜人,常常缺一个反馈的渠道,雪频老师有什么样的建议?

A9: 关于反馈,我认为来自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来自你内心的观照,你是否觉得那是对的,那是你想要的,那是你擅长的,那是你喜欢的——自己的感觉是不会撒谎的。

第二,来自你周围人的反馈,他们是否认可你的看法、你的进步、你的目标?

第三,也许你去找更多的行业高手交流,因为他们都经历过那样的阶段,他们的评价可能更加有针对性。高手可以帮助你避免很多错误,我常常说:“成功无法复制,但很多错误、教训是可以通过学习避免的。”错误比经验更有价值。

Q10: 雪频老师如何看待体系化地学习,以及零碎时间的学习?

A10: 我其实并不认可“碎片化的学习”,虽然这个概念现在很火。我强调的是体系化的、系统性的、有意识的学习。

学习有几个维度,有一些是信息层面的,比如说今日头条那种,那些信息之间是缺乏关联的。碎片化学习可能比信息层面的要稍微好一些,它可能有一些小体系,但往往缺乏一个背景的描述。

为什么我刚刚提到“鸡汤有毒”?你常常看鸡汤,会觉得“好有道理哦!”但是实际生活中又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为什么出现“我懂得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现象?因为任何一个事情都有它的语境,都有它权变的因素。

因此,在学习的时候,要发现它权变的因素,去做出合理的变化,而不是按照那一个固定的套路去套。

高手和非高手的区别在哪里呢?一般人只有一个套路,而高手有很多套路,他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套路。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要系统化学习的原因。

碎片化学习只学到一个套路,往往一用就错,因为你往往不知道这个套路背后的边界在哪里。

原网站:http://www.toutiao.com/i6380503823454044674/

如何快速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相关推荐

  1. 如何快速了解一个领域/写综述

    1.先去找本领域的综述(最新) 文章刚开始可以是中文方便理解 2.去找本领域硕博论文选一个高引用的去看 3.选择本领域经典论文 现在知网 万方等数据库都有文献推荐如下 以知网为例 选择知识追踪综述 改 ...

  2. 如何快速三个月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的四个方法

    如何快速三个月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的四个方法 学习是有方法的,如果你用对了方法,只需要三个月时间,就可以成为一个细分领域的高手. 方法一:找100个问题 方法二:与高手深入交流 方法三:通过社群来学习 ...

  3. 如何快速的了解一个领域?

    原文 http://www.cnblogs.com/GeoVisualization/p/3321821.htm 怎么样快速了解一个领域的大牛,高级期刊会议 –微软学术搜索也挺好用 邹学益 刚开始接触 ...

  4. AI时代我们最好做某领域的专家或高手

    https://www.toutiao.com/a6644882811964621320/ 2019-01-10 22:59:02 在新一代网络和人工智能时代前夕,我们有很多发挥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人 ...

  5. 独家秘技||如何快速入门一个陌生知识领域?

    一.人生就是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做一件事如何突破「擅长」达到「精通」>,我却想到写这篇如何快速入门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知识领域的经验文章. 而最近买了一本书<高 ...

  6. 用事实说话,我是如何快速入门一个新领域的

    记得很久之前听罗胖的音频,讲到如何快速入门一个新领域,基本方法就是:集中火力,大量阅读该领域内相关书籍,最好阅读书籍涵盖该领域的正方和反方. 最近换了新工作,进入一个新领域--跨境支付,在实战中实践了 ...

  7. [rom助手]你不止是一个做rom专家

    有了蘑菇rom助手,原来当个大神如此简单,有了蘑菇rom助手,你不止是一个做rom专家.这句话是我在中关村戴子的贴子中看到的一句话,感触极深.蘑菇rom助手的震撼发布,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无疑不是受 ...

  8. 既然很多工作 35 岁就会被裁员,那么深耕一个领域的意义是什么?

    点击上方"视学算法",选择"星标" 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编辑:3D视觉工坊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1921616 本文 ...

  9. 有了 serverless,前端也可以快速开发一个 Puppeteer 网页截图服务

    更多云原生技术资讯可关注阿里巴巴云原生技术圈. Puppeteer 是什么? puppeteer 官网的介绍如下: Puppeteer is a Node library which provides ...

最新文章

  1. [转载]“java.sql.SQLException:指定了无效的 Oracle URL”
  2. linux ssh服务的优化,SSH服务端配置、优化加速、安全防护
  3. mybatis批量夺标添加_MyBatis+MySQL同时执行多条SQL,实现多表插入数据
  4. AWS s3访问权限
  5. 财会专用计算机,一种财会专用计算机的制作方法
  6. 地区的json数据_数据密集型系统基础:数据模型与查询语言
  7. 手把手教你启动若依微服务项目
  8. 【威佐夫博奕】 betty定理 poj 1067
  9. [spring]maven项目中获取resources资源目录路径
  10. 掌握 需求过程阅读笔记02
  11. PHP抖音无水印解析视频代码+思路
  12. PDF文件限制密码如何解除
  13. 华硕笔记本开机自动进入bios,进不了windows系统的解决方法
  14. 什么是5G?5G通信关键技术简介
  15. Ceph配置——5.Ceph-MON设置
  16. EOS智能合约开发系列(八): 账户和权限
  17. 学习笔记,C,n+nn+nnn+nnnn+nnnnn
  18. php win8 下载64位下载,WIN8.1x64纯净专业版GHO系统下载20180713
  19. 红队作业 | 信息收集工具汇总
  20. Geom error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热门文章

  1. 项目----点餐系统
  2. 引用的账户当前已锁定,且可能无法登陆(亲测)
  3. 工控机or拓展坞USB供电不足问题发现与解决方案
  4. 特种作业2021年焊工作业熔化焊接与热切割考试题库解析
  5. 神州数码DCN交换机 SAVI相关功能配置
  6. 计算机同一优盘记录,U盘使用后残留在电脑上的记录清理方法
  7. 古代名言名句 先秦
  8. win10使用uefi+gpt启动蓝屏的解决方法
  9. 38-java-输出图片
  10. 小学计算机室信息化实施方案,未来校园信息化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