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

各模型完整代码

周莫烦的教学网站

这个网站上有很多机器学习相关的教学视频,推荐上去学习学习。

Keras 是一个兼容 Theano 和 Tensorflow 的神经网络高级包, 用他来组件一个神经网络更加快速, 几条语句就搞定了. 而且广泛的兼容性能使 Keras 在 Windows 和 MacOS 或者 Linux 上运行无阻碍.

今天来对比学习一下用 Keras 搭建下面几个常用神经网络:

回归

RNN回归

分类

CNN分类

RNN分类

自编码分类

它们的步骤差不多是一样的:

[导入模块并创建数据]

[建立模型]

[定义优化器]

[激活模型]

[训练模型]

[检验模型]

[可视化结果]

为了对比学习,用到的数据也差不多是一样的,

所以本文只把注意力放在 2. [建立模型] 上面,其它步骤大同小异,可以去参考里提到的教学网站观看或者直接看源代码。

1. 回归

目的是对一组数据进行拟合。

1. 用 Sequential 建立 model

2. 再用 model.add 添加神经层,添加的是 Dense 全连接神经层。

参数有两个,一个是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的维度,本代码的例子中 x 和 y 是一维的。

如果需要添加下一个神经层的时候,不用再定义输入的纬度,因为它默认就把前一层的输出作为当前层的输入。在这个例子里,只需要一层就够了。

# build a neural network from the 1st layer to the last layer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Dense(output_dim=1, input_dim=1))

2. RNN回归

我们要用 sin 函数预测 cos 数据,会用到 LSTM 这个网络。

RNN vs LSTM

1. 搭建模型,仍然用 Sequential。

2. 然后加入 LSTM 神经层。

batch_input_shape 就是在后面处理批量的训练数据时它的大小是多少,有多少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有多少个数据。

output_dim 意思是 LSTM 里面有二十个 unit。

return_sequences 意思是在每个时间点,要不要输出output,默认的是 false,现在我们把它定义为 true。如果等于 false,就是只在最后一个时间点输出一个值。

stateful,默认的也是 false,意义是批和批之间是否有联系。直观的理解就是我们在读完二十步,第21步开始是接着前面二十步的。也就是第一个 batch中的最后一步与第二个 batch 中的第一步之间是有联系的。

3. 有个不同点是 TimeDistributed。

在上一个回归问题中,我们是直接加 Dense 层,因为只在最后一个输出层把它变成一个全连接层。

今天这个问题是每个时间点都有一个 output,那需要 dense 对每一个 output 都进行一次全连接的计算。

model = Sequential()

# build a LSTM RNN

model.add(LSTM(

batch_input_shape=(BATCH_SIZE, TIME_STEPS, INPUT_SIZE), # Or: input_dim=INPUT_SIZE, input_length=TIME_STEPS,

output_dim=CELL_SIZE,

return_sequences=True, # True: output at all steps. False: output as last step.

stateful=True, # True: the final state of batch1 is feed into the initial state of batch2

))

# add output layer

model.add(TimeDistributed(Dense(OUTPUT_SIZE)))

adam = Adam(LR)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mse',)

3. 分类

数据用的是 Keras 自带 MNIST 这个数据包,再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x 是一张张图片,y 是每张图片对应的标签,即它是哪个数字。

简单介绍一下相关模块:

models.Sequential,用来一层一层一层的去建立神经层;

layers.Dense 意思是这个神经层是全连接层。

layers.Activation 激活函数。

optimizers.RMSprop 优化器采用 RMSprop,加速神经网络训练方法。

import numpy as np

np.random.seed(1337) # for reproducibility

from keras.datasets import mnist

from keras.utils import np_utils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Activation

from keras.optimizers import RMSprop

在回归网络中用到的是 model.add 一层一层添加神经层,今天的方法是直接在模型的里面加多个神经层。好比一个水管,一段一段的,数据是从上面一段掉到下面一段,再掉到下面一段。

第一段就是加入 Dense 神经层。32 是输出的维度,784 是输入的维度。

第一层传出的数据有 32 个feature,传给激活单元.

激活函数用到的是 relu 函数。

经过激活函数之后,就变成了非线性的数据。

然后再把这个数据传给下一个神经层,这个 Dense 我们定义它有 10 个输出的 feature。同样的,此处不需要再定义输入的维度,因为它接收的是上一层的输出。

接下来再输入给下面的 softmax 函数,用来分类。

# Another way to build your neural net

model = Sequential([

Dense(32, input_dim=784),

Activation('relu'),

Dense(10),

Activation('softmax'),

])

4. CNN分类

CNN

数据仍然是用 mnist。

1. 建立网络第一层,建立一个 Convolution2D,参数有 filter 的数量。

filter 就是滤波器,用32个滤波器扫描同一张图片,每个滤波器会总结出一个 feature。每个滤波器会生成一整张图片,有32个滤波器就会生成32张代表不同特征的图片,

nb_row nb_col 代表这个滤波器有多少行多少列。

border_mode 代表这个滤波器在过滤时候用什么方式,这里我们用 same。

因为是第一层,所以需要定义输入数据的维度,1, 28, 28 就是图片图片的维度。

滤波器完成之后,会生成32层的数据,但是图片的长和宽是不变的,仍然是28×28。

之后再加一个 relu 激活函数。

# Another way to build your CNN

model = Sequential()

# Conv layer 1 output shape (32, 28, 28)

model.add(Convolution2D(

nb_filter=32,

nb_row=5,

nb_col=5,

border_mode='same', # Padding method

dim_ordering='th', # if use tensorflow, to set the input dimension order to theano ("th") style, but you can change it.

input_shape=(1, # channels

28, 28,) # height & width

))

model.add(Activation('relu'))

2. Pooling 是一个向下取样的过程.

它可以缩小生成出来的长和宽,高度不需要被压缩。

pool_size 是向下取样的时候,考虑多长多宽的图片。

strides 步长,是取完一个样之后要跳几步再取样,再跳几步再取样。

# Pooling layer 1 (max pooling) output shape (32, 14, 14)

model.add(MaxPooling2D(

pool_size=(2, 2),

strides=(2, 2),

border_mode='same', # Padding method

))

3. 接下来建立第二个神经层

有 64 个 filter,5, 5 的长宽,再跟着一个激活函数。

再跟着一个 MaxPooling2D 取样。

# Conv layer 2 output shape (64, 14, 14)

model.add(Convolution2D(64, 5, 5, border_mode='same'))

model.add(Activation('relu'))

# Pooling layer 2 (max pooling) output shape (64, 7, 7)

model.add(MaxPooling2D(pool_size=(2, 2), border_mode='same'))

4. 接下来进入全联接层

用 Flatten 把卷出来的三维的层,抹平成二维的。

接下来就加一个 Dense 全联接层,抹平就是为了可以把这一个一个点全连接成一个层.

接着再加一个激活函数。

# Fully connected layer 1 input shape (64 * 7 * 7) = (3136), output shape (1024)

model.add(Flatten())

model.add(Dense(1024))

model.add(Activation('relu'))

5. 在第二个全连接层,输出 10 个 unit, 用 softmax 作为分类。

# Fully connected layer 2 to shape (10) for 10 classes

model.add(Dense(10))

model.add(Activation('softmax'))

5. RNN分类

RNN分类

RNN 是一个序列化的神经网,我们处理图片数据的时候,也要以序列化的方式去考虑。

图片是由一行一行的像素组成,我们就一行一行地去序列化地读取数据。最后再进行一个总结,来决定它到底是被分辨成哪一类。

用到的参数含义:

TIME_STEPS 是要读取多少个时间点的数据,如果一次读一行需要读28次。

INPUT_SIZE 每次每一行读取多少个像素。

BATCH_SIZE 每一批训练多少张。

BATCH_INDEX 用来生成数据。

OUTPUT_SIZE 分类结果的长度,0到9,所以长度为 10。

CELL_SIZE 网络中隐藏层要放多少个 unit。

LR 是学习率。

1. 用 Sequential 建立模型,就是一层一层地加上神经层。

# build RNN model

model = Sequential()

2. 加上 SimpleRNN。

batch_input_shape 就是在后面处理批量的训练数据时它的大小是多少,有多少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有多少个像素。

# RNN cell

model.add(SimpleRNN(

# for batch_input_shape, if using tensorflow as the backend, we have to put None for the batch_size.

# Otherwise, model.evaluate() will get error.

batch_input_shape=(None, TIME_STEPS, INPUT_SIZE), # Or: input_dim=INPUT_SIZE, input_length=TIME_STEPS,

output_dim=CELL_SIZE,

unroll=True,

))

3. 加 Dense 输出层。

输出 output 长度为 10,接着用 softmax 激活函数用于分类。

# output layer

model.add(Dense(OUTPUT_SIZE))

model.add(Activation('softmax'))

4. 在训练的时候有一个小技巧,就是怎么去处理批量。

输出结果时每 500 步输出一下测试集的准确率和损失。

需要用到 BATCH_INDEX,一批批地截取数据,下一批的时候,这个 BATCH_INDEX 就需要累加,后面的时间点和步长没有变化都是28。

y 的批量和 x 的处理是一样的,只不过 y 只有二维,所以它只有两个参数。

后面有一个判断语句,如果这个 index 大于训练数据的总数,index 就变为 0,再从头开始一批批处理。

# training

for step in range(4001):

# data shape = (batch_num, steps, inputs/outputs)

X_batch = X_train[BATCH_INDEX: BATCH_INDEX+BATCH_SIZE, :, :]

Y_batch = y_train[BATCH_INDEX: BATCH_INDEX+BATCH_SIZE, :]

cost = model.train_on_batch(X_batch, Y_batch)

BATCH_INDEX += BATCH_SIZE

BATCH_INDEX = 0 if BATCH_INDEX >= X_train.shape[0] else BATCH_INDEX

if step % 500 == 0:

cost, accuracy = model.evaluate(X_test, y_test, batch_size=y_test.shape[0], verbose=False)

print('test cost: ', cost, 'test accuracy: ', accuracy)

6. 自编码分类

自编码

自编码,简单来说就是把输入数据进行一个压缩和解压缩的过程。

原来有很多 Feature,压缩成几个来代表原来的数据,解压之后恢复成原来的维度,再和原数据进行比较。

做的事情是把 datasets.mnist 数据的 28×28=784 维的数据,压缩成 2 维的数据,然后在一个二维空间中可视化出分类的效果。

模型结构:

encoding_dim,要压缩成的维度。

# in order to plot in a 2D figure

encoding_dim = 2

# this is our input placeholder

input_img = Input(shape=(784,))

建立 encoded 层和 decoded 层,再用 autoencoder 把二者组建在一起。训练时用 autoencoder 层。

1. encoded 用4层 Dense 全联接层

激活函数用 relu,输入的维度就是前一步定义的 input_img。

接下来定义下一层,它的输出维度是64,输入是上一层的输出结果。

在最后一层,我们定义它的输出维度就是想要的 encoding_dim=2。

2. 解压的环节,它的过程和压缩的过程是正好相反的。

相对应层的激活函数也是一样的,不过在解压的最后一层用到的激活函数是 tanh。因为输入值是由 -0.5 到 0.5 这个范围,在最后一层用这个激活函数的时候,它的输出是 -1 到 1,可以是作为一个很好的对应。

# encoder layers

encoded = Dense(128, activation='relu')(input_img)

encoded = Dense(64, activation='relu')(encoded)

encoded = Dense(10, activation='relu')(encoded)

encoder_output = Dense(encoding_dim)(encoded)

# decoder layers

decoded = Dense(10, activation='relu')(encoder_output)

decoded = Dense(64, activation='relu')(decoded)

decoded = Dense(128, activation='relu')(decoded)

decoded = Dense(784, activation='tanh')(decoded)

# construct the autoencoder model

autoencoder = Model(input=input_img, output=decoded)

接下来直接用 Model 这个模块来组建模型

输入就是图片,输出是解压的最后的结果。

# construct the encoder model for plotting

encoder = Model(input=input_img, output=encoder_output)

当我们想要看由 784 压缩到 2维后,这个结果是什么样的时候,也可以只单独组建压缩的板块,此时它的输入是图片,输出是压缩环节的最后结果。

最后分类的可视化结果:

我是 不会停的蜗牛 Alice

85后全职主妇

喜欢人工智能,行动派

创造力,思考力,学习力提升修炼进行中

欢迎您的喜欢,关注和评论!

神经网络densecnn_对比学习用 Keras 搭建 CNN RNN 等常用神经网络相关推荐

  1. 学习用 Keras 搭建 CNN RNN 等常用神经网络

    向AI转型的程序员都关注了这个号

  2. slim 搭建rnn_使用Keras搭建cnn+rnn, BRNN,DRNN等模型

    Keras api 提前知道: Normalize the activations of the previous layer at each batch, i.e. applies a transf ...

  3. 利用keras搭建CNN完成图片分类

    文章目录 一.简介 二.流程 1.数据处理 2.神经网络搭建 3.训练 4.预测 三.参考 一.简介 本文旨在通过一些简单的案例,学习如何通过keras搭建CNN.从数据读取,数据处理,神经网络搭建, ...

  4. 好像还挺好玩的GAN2——Keras搭建DCGAN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图片生成

    好像还挺好玩的GAN2--Keras搭建DCGAN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图片生成 注意事项 学习前言 什么是DCGAN 神经网络构建 1.Generator 2.Discriminator 训练思路 ...

  5. 基于Keras搭建CNN、TextCNN文本分类模型

    基于Keras搭建CNN.TextCNN文本分类模型 一.CNN 1.1 数据读取分词 1.2.数据编码 1.3 数据序列标准化 1.4 构建模型 1.5 模型验证 二.TextCNN文本分类 2.1 ...

  6. 【记录】本科毕设:基于树莓派的智能小车设计(使用Tensorflow + Keras 搭建CNN卷积神经网络 使用端到端的学习方法训练CNN)

    0 申明 这是本人2020年的本科毕业设计,内容多为毕设论文和答辩内容中挑选.最初的灵感来自于早前看过的一些项目(抱歉时间久远,只记录了这一个,见下),才让我萌生了做个机电(小车动力与驱动)和控制(树 ...

  7. Keras搭建CNN(手写数字识别Mnist)

    MNIST数据集是手写数字识别通用的数据集,其中的数据是以二进制的形式保存的,每个数字是由28*28的矩阵表示的. 我们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对这些手写数字进行识别,步骤大致为: 导入库和模块 我们导入Se ...

  8. keras神经网络回归预测_如何使用Keras建立您的第一个神经网络来预测房价

    keras神经网络回归预测 by Joseph Lee Wei En 通过李维恩 一步一步的完整的初学者指南,可使用像Deep Learning专业版这样的几行代码来构建您的第一个神经网络! (A s ...

  9. 基于keras的CNN图片分类模型的搭建以及参数调试

    基于keras的CNN图片分类模型的搭建与调参 更新一下这篇博客,因为最近在CNN调参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顺便做一下总结. 我的项目目标是搭建一个可以分五类的卷积神经网络,然后我找了一些资料看了一些博 ...

最新文章

  1. Flask-Login用户登陆
  2. Jmeter(4)Http Cookie Manager
  3. python类_Python中的类
  4. form表单提交,后台实体类接收转义问题 解决方案
  5. centos下升级jdk版本
  6. matlab编程常用,Matlab常用60个编程
  7. button组件 untiy_Unity 3D Button控件
  8. 如何在线免费caj转word
  9. Uiautomator 2.0之BySelector类学习小记
  10. 读计算机网络得学五笔吗,新手学五笔打字的步骤
  11. 【Win 10 应用开发】MIDI 音乐合成——音符消息篇
  12. 戴尔笔记本提示“您已插入低瓦数电源适配器 在bios设置中可以禁用此警告”
  13. 非常好的产品研发管理文章,后面问题回答的很精彩(转)
  14. php抽奖的数字滚动器,jQuery数字滚动插件
  15. vjdesign - vue 界面可视化设计器
  16. 详解Unity中的粒子系统Particle System (三)
  17. 半年从转行软件测试到产品经理
  18. php下单免单,淘客免单新玩法
  19. lg android tv刷机,LG TV Remote-webOS
  20. HTML之CSS层叠样式表

热门文章

  1. 华为云技术开放日(第三季)话题介绍和直播群入口
  2. 学习Nginx,看这篇就就好了!(多图详解)
  3. JeecgBoot 3.1.0 版本发布,基于代码生成器的企业级低代码平台
  4. 介绍Spring Cloud Stream与RabbitMQ集成
  5. jeecg 与 jeecg-p3有什么区别?
  6. XFire WebService开发快速起步
  7. Vue学习笔记(2)(组件化开发)
  8. m_Orchestrate learning system---二十二、html代码如何变的容易
  9. redis命令 举例
  10. 基于spring自动注入及AOP的表单二次提交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