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美国纽约 曼哈顿

创办于1923年,被视为印刷时代王者的《时代》周刊,坐落在纽约曼哈顿的公园大道。因为对全球新闻的关注,它曾经被称为“世界之眼”。始于1927年的《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评选,更成为全球的重要新闻事件。那些在年终封面上登堂入室的光辉灿烂的英雄、或铁血腥风的枭雄,让人们触摸到岁月的颠簸、社会的进程,以及人类的命运。

2006年的评选,依然体现着这一新闻盛事的气概,但是当编委会成员、各版面编辑,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3000人为此汇聚时,他们却史无前例地困惑了。面对伊朗总统内贾德、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还有一位似有还无的人物。大会难以达成一致,连开数次的编委会也未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12月25日,如期出版的《时代》周刊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在连续79年的时代风云长廊上,这一年出现了划时代的个例。在一个白色键盘和一台反光纸构成的新时代的显示屏下,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略又不能被忽略的英文单词YOU。

是的,就是“你”,每一个互联网中的普通人,欢迎来到“你”的时代。

夏威夷——世界上距离大陆最远的岛屿,几个世纪以来因为远离发达的陆地文明一直保持着淳朴天然的风情。20世纪的一天,这个度假胜地却与3700公里之外美洲大陆上的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

1995年,海风轻拂的檀香山国际机场上,计算机软件工程师沃德.坎宁安被来回穿梭的摆渡在wiki wiki所吸引。这个夏威夷土语名字的意思是快点快点,以催促繁忙机场上的旅客快速上车。

美国普渡大学

当坎宁安重新坐回到普渡大学计算机研究中心的时候,他用那个难以忘怀的名字wiki命名了自己刚刚完成的一个软件作品。这是一款提供给本校勃兰特知识库的应用软件,它容许和接纳任何人,自由地共同参与文本的编辑与书写。坎宁安用维基催迫的是天下所有的人。

这一旨在让所有网民平等、自由参与权的维基软件应用最初却鲜为人知。但它所开启的互联网所特有的人人参与、共同协作的维基模式使无数传统模式矗立百年的权威大厦开始颤抖。

美国芝加哥 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

美国中部的芝加哥,在这个诞生了美国第一座高楼而被成为现代摩天大厦故乡的地方,矗立着一座另全人类仰望的智慧领域的摩天大厦。

戴尔·霍伊博格(《不列颠百科全书》高级副总裁):一套百科全书,特别是一套不列颠百科全书,因为它始终都是最大的一套,可能也是最贵的一套。它不仅成为知识和教育的某种象征,也是努力进步的象征。

英国爱丁堡

18世纪的英国,随着各个学派新观点的爆发,需要一本将各领域知识和各学派观点集中起来的书籍。

科林.麦克法卡尔

1768年,英国爱丁堡书商科林.麦克法卡尔编辑并出版一套综合性知识的工具书。刚刚问世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一共三册,囊括了各领域的科学发明、新成果、新观点。12英镑的售价,在当时可以买下一座岛屿的十分之一。拥有它,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到19世纪,新版《不列颠百科全书》以奉献给在位的英国国王,为一次次再版的标记。当时,在几乎统治全球的英伦岛上,普遍认为该书的权威性仅次于上帝。就如同世界的领导性地位,从英伦岛向美国转移一样。1901年,不列颠百科全书被美国出版商购买。在北美大陆落地生根的百年时间里,不列颠百科全书以充裕的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聘请各个领域内的知识精英撰写和修改词条。那些人类知识史上光辉灿烂的名字,铺垫了它超越摩天大楼的高度。

每一次新版,需要历经十年规划,印刷则要花费250吨金属,制成百科全书所使用的硬活字。十万套新百科全书的纸页连起来的长度,相当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1.5倍。这个庞大的数字,显示着《不列颠百科全书》独一无二的浩大规模。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工程,是少有的全球公认的权威读物。当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把知识的获取从书架拉到了鼠标上。2001年,不列颠百科全书遭遇了245年来最大的挑战。

美国旧金山 维基百科总部

距离芝加哥约3000公里之外的旧金山,这座不起眼的小楼三层,这个敞开式的办公室,管理着一个网站叫维基百科。

(镜头字幕:维基百科基金会)

他是以维基命名并以维基模式运行的,当今全球规模最大、最流行的网络工具书,被视为不列颠百科全书强有力的对手。目前,整个网站共有287个语言版本,全世界总共有近十亿民众使用它。而这一切的根源是因为它拥有全球最大的编纂队伍,来自全世界的1600万志愿者。

维基百科的出现并非偶然。1999年10月27日,一则有关《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新闻吸引了一个在网络世界里探寻机会的中年人,他叫吉米.威尔士。这则新闻让他获知不列颠百科全书上线一周,因为难以承受每天涌来的1500万读者,不得不放弃免费承诺,宣布向用户收取69.95美元的年费。刚刚走上数字化道路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这一举动,让威尔士看到了自己全新事业的可能性。不久后,一个开放免费的网络百科全书Nupedia上线了。创办者就是吉米.威尔士。

不过,迎接威尔士的并不是他期待的成功。百科全书虽然挂在线上,但运用的却是和不列颠百科全书一样的方法。

吉米·多纳尔·威尔士(维基百科联合创始人):我们只是以一种非常传统的方式开始的。我雇佣了哲学领域的人来管理它,他组织了一个每个条目由七个阶段组成的过程。

在以传统方式汇聚知识的路线上,似乎没有人能比不列颠百科全书做得更好。威尔士18个月的努力和25万美元的投资只换来12个词条。两手空空的失败者,在对朋友倾诉烦恼时,偶然得知一种成本很低,却可以汇聚广泛智慧的编辑软件。维基就这样与他不期而遇。

于是,一个以维基命名的全新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2001年1月15日正式上线。抱着期待和不安的心理,威尔士输入了第一个词条。

“我写的是‘世界,你好’。”

这声问候迎来千万个回应,世界真的来了。一个月一千条,八个月一万条,在威尔士开设维基平台的第一年,普通人创建编辑了超过两万条条目,平均每月一千五百条。在成立十三年后的今天,维基百科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网站,拥有词条总数3124万条,是不列颠百科全书的260倍,总编辑次数超越7亿1800万次。

克莱·舍基(美国纽约大学客座讲师  《认知盈余》作者):在我脑海里描述这种现象的词组就是——认知盈余。认知盈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互联世界中的自由时间和智慧。认知盈余的第二部分就是拥有一个非常大的网络,使得联系变得非常容易。当你获得这种规模很大的合作环境,这就是认知盈余。

公元前387年,雅典城建立起人类第一所公共学校。时至今日,美国拥有超过3000所大学。25岁以上的年轻人中的一半接受过高等教育。中国每年走出高校的毕业生近700万人。而全世界高等学校仅在校生目前已超过一个亿。

知识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空余时间越来越富足。18世纪末的欧洲工厂里,工人们每天需要工作16个小时。今天,在全球工作时间最短的荷兰,每年可供公民自由支配的时间长达7247小时,占到全年的82.73%。人类盈余的时间和智慧在互联网时代汇聚,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30岁的贾斯汀.纳普,是土生土长的美国印第安纳州人。他从未离开过家乡。但是这个普通的披萨店店员在2013年4月却突然成为维基百科志愿者中的知名人士。这位因为要查询国旗知识而登陆维基百科的年轻人,在2003年开始成为一名编辑词条的志愿者。十年时间,他为维基百科编辑了100万个词条。

贾斯汀·纳普(维基百科编辑  志愿者):编辑维基百科确实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在维基百科上利用所有可能的空余时间和空间。有时会是几分钟,有时会是一整天。

曾在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学习政治和哲学专业的贾斯汀,为维持生计变换过不少工作。但为维基百科编辑词条的爱好一直没有改变,尽管这个爱好从未给他带来一分钱。

“很多人得知我不是为了钱就感到有些困惑,他们不太理解我为什么要在这上面花这么多时间。但是每个人都有度过自己空闲时间的方法,而我就喜欢这种方式,我很享受。很多事情和一个人的价值观有关,因为每个人都必须选择如何度过生命,如何投资自己。”

维基百科汇聚起来的1600万人仍然是这个剩余世界的冰山一角。2013年,全世界的网民达到30亿人,这远不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可比拟的。约等于无限小被无限多地汇聚在一起,意味着任何可能。这是互联网时代的资源公式。维基的外延不断扩展,汇聚智慧、汇聚技术、汇聚资金的维基、众包、众筹等新的协作法则不断汇聚出微小个体创造的奇迹。

1999年,加拿大多伦多黄金公司资源枯竭,面临倒闭,在求助矿产专家仍然无望之后,公司将矿区信息公布到网上,50多个国家的1400位爱好者在两周内标出了110个金矿目标。黄金公司起死回生,资产从一亿美元上升到90亿美元。

如何准确预测太阳耀斑,让航天飞机避开太阳系的不良天气,困扰了美国国家航天局的科学家30年。2010年,这项难题在一个叫创新中心的网站上发布。120天后,一名退休无线电工程师提供了解决方案。

布鲁斯·克拉根(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无线电工程师):我住在新罕布什尔州,有点与世隔绝。30年前我拿到了空间等离子物理学的博士学位。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挑战。

目前这个网站(Innocentive)已经汇聚了30万人,他们遍及全球,为世界五百强企业解决了1700个顶尖级技术难题。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一项重大发明都供奉着一个或几个伟大的名字。于是,世界的历史会被认为是伟人的自传。新时代来了,在维基的时代里,几乎所有伟大创举的背后,很难再找到曾经那样的巨人。

萨尔曼·可汗(可汗学院创始人):每一个人都知道爱因斯坦,但是世界上大概有50个爱因斯坦活着却默默离开人世,因为我们的世界没能认出这些天才。我想未来的世界,每一个人都会发掘自己的潜能,我们可能在各个领域找到其他五十个爱因斯坦。

中国香港

2013年8月,繁华的香港依旧保持着东方之珠的魅力。在这个一向以开放名扬世界的自由贸易城市,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千多位有着不同职业背景但却有着相同爱好的维基百科志愿者将举办一个盛大的聚会。而平时,他们的相聚只能在互联网上。

历史上,所有位于知识巅峰的经典著作几乎都联系着处于巅峰的人物。而这些共同完成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知识典籍的作者,却是一群再平凡不过的人。

维什努瓦登(维基百科编辑  志愿者):你有一个主意,我有一个主意,我把我的想法给你,你把你的想法给我,我们现在有多少想法?2个想法。这就是维基百科。想象一下,两个人,成千上万的人,很多很多的人,分享这一想法。这就是免费开放的知识。

基姆·吉尔(维基百科编辑  志愿者):来到这里的成千上万的人,很多都像我一样是一个无名小卒。但是在全球变化中,为这样一个大项目做出自己小的贡献,我还是感到非常棒。

曾经的庄严、神圣和高贵与普通人有多么遥远,普通人参与和追逐它的热情,就有多么执着和强盛。这些曾经的仰望者不仅仅贡献了他们的热情和能量,也体验着知识大师们难以体验的普通人参与创造的人生快乐。

2013年的3月13日清晨,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宣布,历经了244年漫长岁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不再发行纸质版,仅提供数字化服务。同一天,维基百科有1665163人在线注册。

这个人叫马特.德拉吉,他一度占据了美国主要新闻刊物的版面。位于华盛顿郊区的马里兰州塔克马帕克小镇,上个世纪70年代为各家分送《华盛顿星报》的报童马特.德拉吉,在一般人眼里是个怪异的孩子,在学校里从不出风头甚至有些自卑。当伙伴们迷恋摇滚明星时,他却对《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感兴趣。学校生涯结束后,只有高中学历的他看不到任何成为新闻记者的可能。

1989年,德拉吉从华盛顿来到让很多人追逐梦想的好莱坞,继续寻找他的新闻出路。对新闻职业怀有无限向往的德拉吉,终于可以近距离接触过去他所仰望的新闻明星。他在CBS礼品间负责叠T恤,收拾《60分钟》节目里的杯子。因为在行政套房曾为CBS的总裁递过运动衫而兴奋不已。即便如此,他离新闻记者的梦想依然遥远。

不久之后,命运却奇迹般地走上另外的轨道。1994年,德拉吉28岁生日时收到了父亲给他的生日礼物——一台欧洲生产的帕卡德.贝尔牌电脑。现实中屡屡碰壁的德拉吉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终于找到了如鱼得水的感觉。他在电脑上注册了社会上刚刚出现的个人博客主页,并骄傲地以自己的名字将此命名为“德拉吉报道”,从此便乐此不彼地将他再好莱坞录影棚里听到的各种消息、在复印室的垃圾桶捡到的电视剧尼尔森收视率统计,以及各种政客丑闻、突发事件等发布在网上,几乎一日不曾中断地更新着他的网页内容。德拉吉的读者增加得如此之快,一千人、五千人、十万人…… 三年后,网站每天的访问量比《时代》周刊每周在报刊亭的销售量还要大。

事业和名声来得如此之快,确实让德拉吉感到意外。然而,更高的巅峰仍在后面等待着他。帮助德拉吉铺好通往巅峰阶梯的是美国《新闻周刊》。

迈克尔·艾西科夫(前《新闻周刊》调查记者):因为它涉及到指控美国总统与一个年轻妇女的非法关系,但杂志高层,也就是杂志的主编们认为还需要调查,于是砍掉了报道。一旦阻拦了一则新闻,那么其他人就可能得到消息,然后抢先行动。

果然,这个消息被嗅觉灵敏的德拉吉捕获。他毫不犹豫地标上“世界独家新闻”的醒目标题,然后按键发布出去。这就是后来导致斯塔尔报告出炉、总统弹劾案发生,以及美国政坛动荡的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性丑闻事件。

迈克尔·艾西科夫:当那个周六的晚上‘德拉吉报道’发布那个新闻的时候我非常失望。因为这是我花了好多个月采写的一篇非常敏感的新闻,显然这个消息也具有爆炸性。

与此同时,这条消息被疯狂点击,随即传遍了全世界,全球新闻界的权威人士都被德拉吉带入这场喧闹的漩涡之中。一夜之间,“德拉吉报道”成为全球有名的新闻媒体,德拉吉也成为饱受争议的明星。

1998年,这个从未接受过专业正规培训的焦点人物站上国家新闻俱乐部的讲台。

马特·德拉吉(德拉吉报道创始人):网络能够让像我这样的30岁电脑怪才说出自己的观点,也能够让企业总裁或者白宫发言人发表意见。我们都变得平等了。

克莱·舍基(《认知盈余》作者):过去他们有印刷机但你没有,他们有电视塔但你没有;但现在每个人都有了‘印刷机’和‘电视塔’。

不管传统新闻界对这个以民间消息和丑闻起家的人有何争议,德拉吉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事实——即便他与拉链门的相遇是一个偶然,传播主体的公众化却已成为必然。

马特·德拉吉:现在只需要有一个调制解调器,每一个人都能够跟踪世界新闻并且向全世界报道新闻。这不存在中间商、没有大独裁者,我觉得这改变了一切。我昨晚走在华盛顿的大街小巷上,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在《华盛顿邮报》大楼前面我再次找到了自我。我抬起头,这一次再也不是恋恋不舍。

阿尔菲.丹恩是伦敦一个喜爱网络技术的艺术家,2003年他创办了一个用手机拍照并发送到互联网上的移动博客Moblog。

阿尔菲·丹恩(手机博客网站联合创始人):它其实就是第一个互联网移动博客,内容是来自手机的图片。两年后,‘7.7’事件就发生了。

2005年7月6日,伦敦被成功申办2012年奥运会的狂欢所淹没。第二天清晨,昨夜香槟的芬芳仍在城市上空飘荡,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善的伦敦地铁网正处在早高峰的运行时间,广播电台继续连篇累牍地报道着奥运的内容。

几声震天巨响传来,8:51,伦敦地铁中控室显示国王地铁站异常。

“这是一起重大事故,非常严重的事故,公共交通系统发生一起严重爆炸,给伦敦重重一击,伦敦陷入一片混乱。

“当时特别恐慌,想的是有没有人我认识,就给人们打电话,给姐妹打,给妈妈打,给认识的人打。”人们急切地想知道亲朋好友的下落,焦急地追寻事件的真相;而以最快速度赶到事故现场的记者却被拦在警戒线之外。

此时,一张现场图片早已出现在阿尔菲.丹恩两年前创办的手机博客网站moblog上。它距离刚刚发生的爆炸不过三分钟,亚当.斯泰西上传了自己的照片。

阿尔菲·丹恩:我算是认识他的,因为他是我女朋友的朋友。他是在国王十字街火车站的一节车厢里受到了炸弹的袭击,他爬上月台进行疏散,照了一张照片,脸上盖着东西,说给困住了。

这张照片第一时间被BBC网站转发,成为第一张来自现场的图片,随即它又成为世界各大新闻网站的头条。这张由业余认识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创造了这场事件中被媒体转载的最高纪录。当灾难现场清理完毕,警察松开警戒线,记者才得以进入爆炸现场报道。而此时,爆炸已经过去两个多小时。

2005年7月7日,是英国灾难史的一个节点,却是新闻史的一个转折点。每一个可能是你可能是我的消息需求者,势不可挡地成为消息提供者,将不可遏制地走向时代的前台。新闻业不得不遗憾地正视自互联网诞生以来,这张覆盖全球的网络逐渐成为地球上任何一个人的信息平台。平台之上普遍崛起和无尽涌动的大众群体使突发性新闻与有准备的专业世界渐行渐远。

伊桑·祖克曼(麻省理工学院公民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当发生了恐怖袭击、自然灾害时,现场不一定有记者,但是一定会有公民。他们会报道现场的情况,即使只是告知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所以我们必须去适应这个观点,公民会共同来报道,他们要分享自己的观点。

利物·格罗斯曼(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业余新闻和专业新闻之间的界限吗?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个界限了。它可能已经完全模糊或者消失,这确实给那些自称是专业新闻工作者的人带来压力。

专业训练、职业身份,不再是资格和权力,身在现场便拥有了资格和权力。不会有人比他们更快,因为没有人比他们离得更近。

传统新闻业形成于近五百年前。在德国美因茨印刷博物馆,保存着人类的第一张印刷报纸。1605年,德国人约翰.卡洛斯用诞生于故乡斯特拉斯堡小镇的古登堡印刷机印制了世界上第一份印刷报纸《通告报》。以传递公共信息为目的的新闻业,在以后五百多年的时间内迅速发展,2012年,全世界共有报纸14853种,每天有5.19亿份报纸送到人们手里。人类进入丰裕时代后,信息是可以等同于食物甚至紧迫于食物的需求。不断增长的需求,构筑了需求者们仰望的大厦。

“传统媒体主要是一小部分人对很多人讲话的工具。对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来说都是如此,都是独白,一人说给多人听。互联网将完全不同的东西引入通讯。”

保罗·莱文森(美国福特汉姆大学教授  《新新媒介》作者):我认为这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的时刻。因为我们人类的存在不仅在听和看,同时也在于通过写和说来让世界理解我们的想法。而这正是社会化媒体所做的事。新新媒体的‘新’就在于提供了这种互动性,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谈话,而是在全球范围内的互动。

一次次突发事件的浪潮快速爆发,而后很快平息。但是传统传媒产业江河日下的命运已不可逆转。在诞生了世界第一张印刷报纸的德国,三家知名报刊宣布倒闭停刊。报纸在与人类伴随409年后开始悄然走出社会信息流动的中心地带。旧建构的崩解一旦开始,碎裂声就难以停息。

2012年12月31日,《新闻周刊》出版了最后一期纸质版。80年历史,全球23个办事处,12名记者在采访中殉职。这是美国《新闻周刊》在新闻史上错写的数字。它以一张位于美国纽约办公大楼的黑白照片作为封面,以缅怀一个时代的结束。

英国伦敦 BBC总部

互联网并不创造绝对的死亡,也为变革者的新生提供了天地。2006年落成的BBC新大楼里有四百多张办公桌。这个欧洲最大的编辑部融合了BBC电视、广播以及网站的所有编辑人员。在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的刺激下,BBC实行了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大幅度改革。他们将过去传统报道中形成的组织机构重新整合,特别增加了UGC社交网络媒体部,专门负责24小时收集来自全球的公民记者发布的信息。如今,BBC每天发布的新闻中,来自公众发布的信息已经占据40%的比例。

彼得·霍洛克斯(英国BBC全球新闻总裁):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改变,我们自身的结构来回应观众提供的信息和内容。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客座教授 普利策奖委员会行政事务主管:今天的(新闻)工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每一个新闻组织都在努力提高受众参与的程度,普利策入围作品也能看出这一点,它们变得越来越复杂。机遇就是有更多的工具,更多讲述事件的工具,更多接触受众的工具,数百万眼球、数百万思维都参与其中。

贾斯汀·比伯 20岁 加拿大著名歌手 13岁时因为在YouTube上传了歌曲被发掘而走红。

宋浩俊 韩国媒介艺术家 依靠互联网和社交平台自己制造出迷你卫星。

路易莎·魏斯 34岁 德国编辑 创建美食博客“星期三大厨”全球点击率最高的网上美食家。

杨艾青 21岁 中国贵州民族大学学生 通过新浪微博用200元戒指交换的梦想小学开学两年。

杰克·托马斯·安佐卡 17岁 美国少年科学家 借互联网发明检测胰腺癌的新方法获得戈登.摩尔奖

所有人的命运都不同了,所有普通与不凡之间的环节都简化了。所有向往与实现之间的可能性都扩张了。

“正巧在YouTube上看到一段视频,那是一个很大型的斗舞。我当时就想,我也想成为其中一员。”夏威夷岛的小男孩安杰洛与3700万公里之外的大陆不再遥远。YouTube视频平台让他的舞姿旋转在千万人眼前。

“我从两三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发地画画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纸和笔是我的朋友。”大学二年级的女孩王卯卯,因为曾经痴迷于涂鸦与网络游戏,让她因此随手勾勒的兔斯基成为亿万人表达智能时代情感的语言符号。“网络它使一个特别神奇的一个平台,当你拥有了很多的准备,或者说我已经努力了很久了,这个时候划亮一根火柴,你会觉得一切是万事俱备的。”

“其实我写的时候最初就是兴趣爱好,也没有想过要怎么样,就只是一个乐趣。写了11部书,几百倍的读者的阅读量的增幅。”北京城里的唐家三少,越过了编辑、出版、发行的所有环节,一步迈到了喜欢他的读者面前。他虽然就读法律专业,却喜欢网络写作。如今,在网络上拥有上千万稳定的读者,收益高达三千多万,在中国作家中名列前茅。

派蒂·梅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互联网让创新更容易,让任何地方、任何人变得更具有创造力,为诸如开发新工具、思考未来等方面做出贡献。

蒂姆·奥莱利(美国奥莱利传媒首席执行官):我们在建造一台非凡的引擎,它将助推我们利用大众信息并将之化为人类新生的能力。

舞台不再是时代广场,不再是悉尼歌剧院,不再只属于攀爬过重重阶梯艰难站立其中的少数人。每一份才华、没一点智慧、每一个心愿在世界面前自由地绽放。每一个人手掌上运行的无限的网络空间,比过去任何辉煌的舞台宽阔千百倍。

艾瑞克是生长在内华达一个农业小镇的音乐学院学生。他描绘的不得志的年轻岁月是没有色彩的,直到18岁那年参加了一次合唱。

艾瑞克·惠特克(美国作曲家):他们打开了乐谱,指挥扬起了指挥棒,轰隆一声,在此之前我的世界是黑白的,突然所有的事物都有了颜色。这是我人生中改变最大一次经历。

2000年,艾瑞克在互联网上收到了一个女孩儿录制的视频。内心的梦想涌动起来。

“这一切是从一个女孩发给我一段她演唱的我的一个合唱曲的视频开始的。我想如果有一百个人像这样同时演唱该有多棒,做成一个虚拟大合唱。”

艾瑞克将自己作曲的曲目卤煮成视频放到互联网上,希望世界各地的人来参加这个大合唱。很快,这条视频每小时的点击量达到两万次。艾瑞克收到了12个国家的185位演唱者的回应。这些人中大多数从未有过歌唱的经历,他们的舞台是在自己家里、浴室、卫生间、书房,甚至走廊。但音乐和歌唱的梦想始终存在于他们的心中。

镜头字幕:

2010年 12个国家 185名歌手 第一次虚拟大合唱

2011年 58个国家 2051名歌手 第二次虚拟大合唱

2012年 73个国家 3746名歌手 第三次虚拟大合唱

2013年 101个国家 6990名歌手 第四次虚拟大合唱

原本稀薄的得以聚合,曾经蜷曲的得以伸展,容易被忽略的得以显现,可能被排斥的获得接纳。孤独的不再孤独,卑微的不再卑微,每一个生命绽放的声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的韵味深长。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sunhaijin/p/5525917.html

《互联网时代》第五集 崛起相关推荐

  1. 《互联网时代》第二集·浪潮

    引言 两千百年前,西西里岛东南端,叙拉古城外蜿蜒的沙滩上给我一个支点翘起地球的阿基米德,以这样的方式思考着他想描绘的世界.眼前的沙滩,天下所有沙漠中的沙粒能否用一个数字表达出来,他给了一个这样的描述, ...

  2. 互联网时代第七集《控制》观后感

    纪录片一开始以人的恶性为引点,为全文作了奠基.接着是以世界头号社会工程学黑客米特尼克的事迹作为"互联网安全故事"的开始.并介绍了DeCon大会上黑阔们破解ATM机的演示,由于有利可 ...

  3. 《互联网时代》第一集·时代

    前言 1776年3月,瓦特制作的第一台实用性蒸汽机,在英国波罗姆菲尔德煤矿点火,照亮了人类生活的一个新时代,成全了瓦特的大英帝国,凭借瓦特们提供的能量,在全球殖民地时代称霸两百年.追赶隆隆作响蒸汽机的 ...

  4. 《互联网时代》第四集 再构

    这些因虚幻矗立起来的实在,已经矗立了四千五百年,当古希腊理性的眼光发现了人类最古老的人工遗迹,他为什么存在,它怎样如此厚重地矗立起来,就成了人类两千年来的历史谜题. 在人背肩扛的遥远年代,它能以数十万 ...

  5. 《互联网时代》 第十集 眺望

    引言 这是一台时钟,一项试图触摸万年以后岁月的人类工程.这一伟大的企图出自杰出的美国计算机科学家丹尼·希利斯.29岁时,他曾是世界运算速度最快计算机的设计师,与希利斯用特种金属一起铸造永恒的热心人,有 ...

  6. 《互联网时代》 第六集 迁徙

    引言 在人类学史上,一个主流的声音认为,整个地球的人类是从非洲出发征服地球的.那个漫长的征途,研究者绘出了这样的岁月和地理上路径.大约十万年前到达了亚洲,又经过了六万年时间,遍布于欧洲各地.被整个今天 ...

  7. 【建议收藏】靠着这些学习方法,我入职了世界五百强——互联网时代的“奇技淫巧”

    [建议收藏]靠着这些学习方法,我入职了世界五百强--互联网时代的"奇技淫巧" 前言 作者介绍 实不相瞒,苏一恒,双非二本学生,大三拿到腾讯阿里等offer.我不是在总结,就是在总结 ...

  8. 互联网时代产品研发的思考

    传统软件企业向互联网企业的转型 2005年我提出将公司CRM产品向SaaS化发展的战略时,很多人都认为那是一个巨大的冒险,而如今已经没有人再质疑传统软件向SaaS化发展的趋势.很多决心向互联网产品转型 ...

  9. 梁春晓: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创新与新公益形态

    有文明以来,在90%的年代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极其缓慢,都不大需要思考未来,因为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都不会有太大变化,下一代人将要面对的世界与上一代人所经历的世界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但是,当人 ...

  10. 深度复盘拼多多五年崛起路径:三个根本问题,四个底层逻辑

    有很多人对拼多多的分享链接不堪其扰,也有人对拼多多上的高仿假冒厌恶透顶.在这个社交闭合.巨头压顶的时代,拼多多似乎总是擅长反其道而行之,在一路的质疑和嘲讽中高歌猛进. 然而,市场对于拼多多崛起的逻辑尚 ...

最新文章

  1. python表示数字6_【Python 1-6】Python教程之——数字
  2. 计算机网络双语名词,计算机网络中英文名词对照
  3. 笔记-项目范围管理-工作说明书与项目范围说明书的区别
  4. .NET MD5加密解密代码
  5. MyBatis学习总结(六)——调用存储过程
  6. 在腾讯云服务器上实现java web项目部署
  7. 软件测试(十二)—— 界面测试和易用性测试
  8. pytorchOCR之CRNN
  9. 常见计算机英语词汇翻译,常见计算机英语词汇翻译_0.doc
  10. 问题解决模型ORID
  11. c语言中 if(x) 、if(0) 、if(1)
  12. element-ui——安装element-plus
  13. (一)Python基础语法
  14. 《C++新经典》第1章 C/C++语言
  15. 2021世界燕窝展|上海滋补品展谈燕窝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16. 大数据公司宣传语 公司文化企业文化
  17. 深入理解:单一入口、MVC、ORM、CURD、ActiveRecord概念
  18. html静态网页设计制作 HTML我的家乡沧州网页代码 dw静态网页成品模板素材网页 web前端网页设计与制作 div静态网页设计
  19. 全国大学生软件测试大赛Web应用测试(三)Selenium功能测试具体流程
  20. python迷宫小游戏代码_6.1 | 童年的游戏,Python一行代码就能玩

热门文章

  1. 总结:常见的攻击服务器的手段
  2. RouterPassView – 路由密码查看器
  3. Python打包为exe文件
  4. 基于halcon的HSV颜色匹配实例
  5. Ckeditor5 整合Ckfinder3 防出错实战教程(二)整合篇
  6. C++Primer_Chap16_模板和泛型编程_List01_定义模板_笔记
  7. 做好加密手机 任重而道远
  8. shutdown关机命令 C语言 关机程序(恶搞 )
  9. qqc什么梗_网络语cpdd是什么意思 王者荣耀QQ飞车里很常见
  10. python arp断网攻击_arp断网攻击,小编教你arp断网攻击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