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理解:洞察的基础是经历,经历的前提是践行,现实洞察力。
  思考的前提是怀疑,真正有作用的思考是多角度分析,而不只是去找一个满足自己、让自己高兴和满意的结论。
  从现像到本质,从结论到反推,主动不断的思考、推敲、验证才可能真正发现本质。
  从一个点到一个面,需要的不仅仅是仔细的观察,更重要的是发现观察点间的关系,产生的原因,追本溯源,不断问为什么。
  通过不断的总结,不断的训练自己全面的逻辑思考能力,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自我认知程序,

那些一眼看透本质的人,逻辑都是这样练就的!_思维

《教父》里有句话影响了很多人——“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眼看透本质,一语就能中的的洞察力,对很多人来说难度系数极高,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而获得。

仗剑走天涯

郭德纲曾说:“活得明白,与时间无关,跟经历有关。三岁经历一个事儿这辈子就明白了,活到九十五还没经历这个事儿他也明白不了。” 而经历这件事,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没有人可以替代,你必须“亲自”上阵——仗剑走天涯,去看看世界的繁华。

看世界的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读万卷书,一种是行万里路,二者缺一不可。读万卷书,走不出去,最多是个书童;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在中国,读万卷书的人很多,行万里路的人太少。纵使有人高呼“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在抬脚之前,却又思虑万千,犹豫不决。

其实,这也能理解。毕竟,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很多80、90后都在“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环境中长大。在父母的关心呵护和严防死守下,很少有机会能到“广阔天地”里摸爬滚打。而大多数人,也因此习惯了一边抱怨着生活的无趣,一边无可奈何地接受着日复一日的现实,却始终走不出自己安逸的小天地。

于是,在中国就产生了一种国民症状,叫做巨婴症,临床表现是:智商在线,情商着急。

李嘉诚说:“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经验,讲一万句不如他自己摔一跤。

历史上,哪个骁勇善战的将军不是九死一生、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当你亲眼目睹了很多从无到有以及盛极而衰的商业案例后,当你亲身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之后,自然就会把事情看得更明白一些,把投资看得更透彻一些。

世界上,有一种明白叫做:我经历过!不去经历,何谈人生和投资?做过与没做过之间隔着千山万水。

用第二层思维去思考

不过,仗剑走天涯只是训练洞察力的第一步。哪怕两个人拥有完全一样的生活经历,他们的认知却可能大相径庭。

就像,在一个班级里,所有人的老师、教材、作业几乎都是一样的,但是最后的成绩却有高低之分;在一个家庭里,同样的环境下,一娘生九子,九子却各不相同。这种差别的产生,正是源自思维方式的不同。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在用第一层思维在思考问题。

比如,为什么华为手机成功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因为华为更注重研发投入和打磨产品。为什么马云喜欢到处演讲?很多人都认为,因为马云为人高调,爱出风头。再比如,你觉得造纸企业有前途吗?一些人会脱口而出:人类都进入互联网时代了,造纸企业肯定穷途末路了。

但你只要多问一句:难道诺基亚和moto就不注重产品研发吗?难道作为首富以及亚洲最大企业掌门人的马云,还需要通过演讲来出风头吗?为什么那些上市纸企这几年一直闷声发大财,业绩翻了好几倍?你就会发现,你得到的答案就会完全不同。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很多人在分析问题时,并不是为了找到真相,而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

而只有当你不满足于第一个蹦到脑海里的答案,不满足于大家都认为对的答案,多问一个“为什么”,就具备了“第二层思维”。

在投资中,具备第二层思维尤其重要。因为第一层思维的人对同一个事件都有相同的看法,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比如,当上证50开始上涨时,大部分人都认为郭嘉队又来搞形象工程了。而第二层思维的人则必须比群体共识想得更加深入,更强有力,才能获得超额收益。

所以,如果思维依然停留在第一层,无论看过多少书,走过多少路,都很难真正的看透本质。而如果你总能用与众不同的第二层思维去思考,就会更接近真相,从而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听过最傲娇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人人都理解你,你该是有多平庸。

归纳和演绎

不过,通过第二层思维思考问题,并不一定每次都正确。还有一种可能是,你想多了!或者你走火入魔了!此时,你必须想办法检验你看到的那个“本质”是否正确。

所以,我们不仅要对过往的经历和思考的点滴进行抽丝剥茧的提炼和总结,还要将新的理论应用在更多的生活场景中,并让它经受检验。

无论投资还是其他领域,形成认知的过程几乎都逃不出“归纳+总结”的套路:

归纳:观察现象,提出问题,通过第二层思维思考,得出结论;

演绎:从结论出发,提出一系列的预测,通过搜集经验、事实和证据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比如,你发现王者荣耀让无数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于是你通过第二层思维的深入思考得出“人类常常被自己发明的东西控制”这个结论,并且发现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人类发明了酒精却会被它灌醉;人类发明了钱币却会为它利欲熏心……于是你推测“人类发明了人工智能,最后可能会被它控制”。

一个人,就是在一次次的“归纳和演绎”中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洞察本质,不断成长。

这是一个信息泛滥的社会,我们无处不被越来越琐碎的信息包围,然而信息的泛滥导致我们逻辑能力越来越差,大部分人拥有的都只是一种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不是思考的能力,结果成了人云亦云的泛泛之辈。

然而那些依然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判断,他们依然可以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质,从而作出更加正确/长远的决定。

那么,该如何形成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呢?

工作中有一个高效的逻辑思维能力无比重要。它能立刻让你找到问题的关键,让问题迎刃而解。

逻辑思维的过程,是化繁为简,目的,是找到解决方法。因此,所有和“寻求解决方法”无关的信息,都是无用信息,都需要剔除。

我很喜欢《教父》这部电影,里面有一句话让我记忆至今: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举个例子,我在工作中经常会给高层领导做汇报PPT。这种PPT通常需要控制在10-15页以内,因为越高层的人,时间越宝贵,就越需要尽快了解和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关键(所以他们才是高层啊!)。底下的人动不动写上十百来页的PPT,没有一个领导愿意看,反而会觉得你工作能力差,废话连篇。

一眼就洞穿事物本质的人,能够抢得先机。在别人还在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在职场中自然就成长地比别人快了。

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心得。

1 Be MECE

MECE取自“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发音读作“Me See”。

这起源于麦肯锡的一位资深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她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强烈安利给大家)中第一次将这个概念提出,成为后来战略咨询行业的重要原则之一。

相互独立,意味着将能够影响问题的原因拆分成有明确区分,互不重叠的各个因素。完全穷尽,意味着全面周密,毫无遗漏。

通常运用MECE都是从一个最高层的问题开始,逐层向下进行分解。首先列出你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将问题拆分成子问题,并保证它们之间互不重叠和干扰。同时保证你把能够想到的子问题全部列了出来。

实际运用中你只用不停问自己两个问题:

1.我是不是把所有的可能因素都考虑到了,有没有遗漏的?如果有,再去找。

2.这些因素之间有没有互相重叠的部分?如果有,进行去重。

举个例子,比如你现在遇到的问题是:“我该不该现在跳槽?” 那么对这个问题的分解可以如下图所示:

2 归纳和演绎

这是两条基本的认知事物和思考的逻辑法则。简单通俗来说:

归纳,是把具备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寻找共通点。

演绎,是把互相之间形成影响的因素,按照事物因果顺序、时间先后顺序,重要程度顺序排列出来,再寻找突破口。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归纳(龙,凤,老鼠各为一类)。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演绎(由太极开始,向后递推的顺序)。

工作中所有的问题,你都可以把它用演绎或者归纳的形式进行拆分。我喜欢把这个过程称为“解构”。归纳演绎和前面提到的MECE经常会搭配使用,在归纳演绎的过程中,坚持MECE的原则,能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种单一的因素,这个过程犹如抽丝剥茧,将一团乱麻理得条条顺顺。

唯有那些依然具备逻辑思考能力的人,才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判断,才可以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质,从而作出更加正确/长远的决定。

下面是我思考问题时会遵循的一个思维提纲,大家可以参考:

1、核心问题是什么?(只能有一个,如果有很多,找到最重要的那个)

2、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什么?(来龙去脉,历史原因)

3、和现在这个问题有关的人物和因素有哪些?(记住MECE法则,用归纳法,一一并列出来)

4、哪些是导致这个问题的关键原因?

5、哪些是次要原因?

6、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方法?(用归纳法,写出所有可能。用演绎法,找到每种方法实施的具体步骤)

7、解决这个问题,你现在欠缺哪些条件或者资源?

8、如何去弥补这些条件上的欠缺?

9、你的时间规划是怎样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

10、最后一步,just do it.

以上是我思考问题时通常会遵循的思维方法,多运用几次之后,你会不自觉地按照这个逻辑去面对任何你遇到的问题。不仅是工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复杂,让人不知所措的问题,都能轻松化解。

应用举例:你现在是一名助理,刚刚老板告诉你需要帮她订周日的机票飞往北京,可是你发现周日的机票几乎全部卖光了。此时你手上还有三封邮件没有发,下午还有一个会议要参加。

1、核心问题是什么?(只能有一个)

老板周日要去北京,可是航班机票都订光了。

2、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什么?(来龙去脉,历史原因)

周日公司在北京将有一场重要的宣传活动,持续两天,因此老板必须在周日之前赶到。另外,周五老板早上有一个会议,下午就没事了。因此周五下午到周六是老板可以前往机场的时间。

3、和现在这个问题有关的人物和因素有哪些?(记住MECE法则,用归纳法,一一并列出来)

你是老板的唯一助理,这个事情只有你一个人负责。老板要坐飞机,因此关键因素是各大航空公司周末飞北京的航班时刻表以及剩余座位信息。

4、哪些是导致这个问题的关键原因?

你得知这个事情的时间太晚,错过了最佳订票时间。

5、哪些是次要原因?

最近是旅游旺季,周末前往北京的人很多,导致航班紧张。但是改期去是不可能的。

6、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方法?

(用归纳法,写出所有可能。用演绎法,找到每种方法实施的具体步骤)

A.自己订票。花一下午时间将中国所有航空公司和旅行网站的信息整理出来,将周五、周六两天飞往北京的航班剩余座位信息做成一张统计表,包括起飞降落时间,座舱等级,机场信息,机票价格,然后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

B.委托自己在旅行社的朋友帮忙,搜寻航班尾票,同样按照起飞降落时间等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

C.准备备选方案。如果周日所有飞往北京的机票被订光或者时间不好,那么改去搜寻高铁的时刻表,同样将时间、火车站等信息做记录。

7、解决这个问题,你现在欠缺哪些条件或者资源?

时间。因为错过最佳订票时间,因此需要尽快在网上搜寻剩余的航班座次信息。你一个人忙不过来,需要人手帮忙。

8、如何去弥补这些条件上的欠缺?

叫同组的同事或者实习生一起帮忙,告诉他们事情的紧迫性,请暂时手上空闲的人一起帮你搜寻,然后你做信息汇总。

9、你的时间规划是怎样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

今天是周二。早上你还需要发送三封邮件,下午两点之前你有一个紧急会议要参加。三点以后到下班前你都有时间。因此现在先委托同事帮忙搜寻航班信息,三点以后你来继续做接下来的工作以及汇总。

10、最后一步

记住,当你信心满满把你的解决方案呈现给你老板时,绝不能是”老板,我给您订周五晚上8点的票吧“这样一句话。

相信我,如果你这么回答,你这个助理干不了多久的。

聪明的助理首先会把之前搜集好的信息做成一张简单清楚的表格,将所有航班的起飞时间、机场、航空公司等全部纳入其中,并且还有高铁作为备选方案。

当她把这个表格呈现给老板的时候会说:

老板,根据我的研究,我觉得最适合您周末去北京的时间是周五下午3点或者周六下午3点半。因为周五早上您有一个重要会议,会议结束之后赶往机场刚好能赶上飞机,降落北京之后您到达酒店的时间刚好赶上晚饭。而周六您一般起来比较晚,如果是下午三点半起飞,中午您可以好好吃一顿午饭,从您家里到机场的时间也刚好,不会太赶。

这两个航班的航空公司也是您之前经常坐的,相信他们的服务您也会满意。如果您觉得这两个时间都不好,其他的航班时刻就比较尴尬,所以我还准备了备选方案,如果您不建议坐高铁的话......

呵呵,不要以为给老板订机票很简单,做好了也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啊!这都是血和泪的教训。更别提工作中比这复杂得多的问题了。

但万变不离其宗,当你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培养了自己这样一套思考问题的逻辑方法以后,久而久之会形成习惯,以后再遇到问题就能很高效地去分析和解决了。

3 先说结论

简直是最有用也是最简单的一条经验!

先讲结论,把你要阐述的观点一开始就抛出来,这能节省所有人的时间。

麦肯锡有一个著名的电梯理论:在进入电梯的30秒钟内向客户卖掉自己的方案。这么短的时间里没人会听不相干的废话,因此第一句话就要把自己的核心观点传递出来:我们的方案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是最佳的选择。

记住按照总分总的原则,首先抛出核心观点,即“我们应该做什么”。这可能是几句话,但是这几句话凝聚了你大量的思考,花费了你大量的时间去考证和分析。

当阐述完核心观点之后,接下来需要进行解释,即“为什么这么做”。就像写论文一样,首先是核心论点,接下来是支持核心论点的分论点,然后是二级分论点,依次向下排列。

如下图所示:

“演绎归纳和MECE”,是你的分析思考过程;“先讲结论”,是你思考完以后的表述方法。先讲结论的人,能够在一开始就抓住别人的注意力,接下来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论证结论的正确性,听众就不会迷失方向。

这种例子在日常工作中比比皆是。比如:

结论:我应该转行去做销售

论据:首先,目前这份工作收入不高,在一线城市生活比较吃力(经济收入低)。

其次,现在这份工作是文职工作,每天坐在办公室处理文件,和人接触的机会较少,不适合我性格(主观原因)。

第三,我希望未来能够做一些更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能够帮助我快速成长。而销售,无疑是非常具备挑战性的,虽然工资不会比现在高多少,但是能得到很大锻炼(强调未来成长性)。

最后,现在已经有两家不错的大公司销售缺人,他们也对我表示出强烈兴趣(强调已经有机会向自己靠拢)。

结论:中午我决定吃色拉

论据:首先,昨天我吃的是火锅,吃完之后上吐下泻肠胃不好,今天不能再吃重口味的食物了(主观因素)。

其次,最近我在健身减肥,这周已经连续三顿都吃的大鱼大肉(主观因素)。

第三,今天下午一点有一个重要的会议,如果吃其他的可能需要排队排很久,时间来不及(强调客观条件)。

最后,听说楼下西餐店新推出了几款色拉,看过介绍我很有兴趣尝尝(主观因素)。

结论:我现在应该立即租下这个房子

论据:首先,这个房子离我公司距离不远,地铁只要三站路(强调距离)。

其次,这个房子的房东人很好,配给我的电器家具都是最新买的(强调居住条件)。

第三,房租很合理,相对于周边的房子,他的价格虽然贵一点点,但还算公道(强调价格)。

最后,虽然这个房子周围生活设施不是很方便,但是一公里以外有一个大超市,我一次性买好生活用品就好(虽然不便,但是可以克服)。

无论是谁,都会喜欢这样的陈述方法。这也是为什么,当你给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他们绝不可能听你长篇累牍的解释分析,他们只会听你的结论,或者解决方法。当他们有兴趣的时候,会追问细节,当他们很忙的时候,他们只需要听到最重要的东西。

而当你养成这个习惯以后,相信我,你的领导将会非常喜欢听你汇报工作,因为他会觉得“你和我是一个频道的人”。升职的时候不选你选谁啊!

4 培养洞察

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条经验。洞察(Insight) 这个词,在广告行业用的很多。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是:事物的原因,原因的原因,原因的原因的原因。

换句话说,就像文章开头说到的,“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你需要洞察的,就是事物的本质。

但是很可惜,洞察这个东西,没有理论和模型可以参考学习。我更愿意把它归咎为在平时生活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当你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身在一个团队,处理一个项目。你可以思考的是不同项目之间的规则,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常做法和特殊做法,为什么会这么做,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等等。

当你的职位升上去之后,手下会开始管理人,这个时候你可以思考的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和谐地相处,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适合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工作,如何调动起手下人工作的积极性等等。

当你在一个行业浸淫时间比较久了之后,你可能会对这个行业有自己的理解,这个时候你可以思考的是这个行业适不适合自己,这个行业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会是怎样等等。

你所处的岗位不同,需要洞察的事物就不同。这个时候需要脑洞大开,不要给自己设限制,发散去想:

1、事物的现状是怎样的?

2、为什么会这样,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哪些?

3、有哪些原因是客观因素,哪些是主观因素?

4、如果改变其中一个因素,事物会怎样发展?

5、如果改变其中两个因素,又会怎样发展?

......

这是我通常想问题时的习惯,培养洞察不能只依靠逻辑推理,更需要发挥想象力。

而想象力这个东西,训练是训练不出来的,要靠平时的积累和勤奋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如果这样...会怎样...,如果那样...又会怎样...,久而久之,你的思维就会变得无比活跃。

经过一万小时的刻意训练,你的经历够了,思考够了,归纳和演绎的够了,那么智慧也就足够了。于是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投资时,一眼看透本质就更不在话下。

最重要的是,当你看透这个世界后,依然对它充满热爱。

转:那些一眼看透本质的人,逻辑都是这样练就的!相关推荐

  1. 一秒看透本质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文章来源于:笔记侠 作者:玉茹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教父>里说,"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那么,高手到底 ...

  2. 半分钟内能看透问题本质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拿较高的薪酬,为什么有人的能力,能得到普遍认同,我想跟他们的思考能力很有关系,这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推荐给大家学习. 工作中有一个高效的逻辑思维能力无比重要.它能立刻让你找到问题的关键, ...

  3. 读书 | IT人如何直击本质洞察底层逻辑?

    [好书共读]| 作者/Edison Zhou 作为IT技术人,我们不仅要精进技术,也要在技术之外修炼自己的软能力.本质思考,是一种直击事物本质的能力,是思考"思考的方法",是一切思 ...

  4. 第一性原理:戳中问题本质的人是怎么思考的?

    衰老的起点不是在皮肤松弛之时,而是发生在思维停止探索之后.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少加点班"(ID:lishaojia2015),作者李少加,<进化式运营>作者. ...

  5. 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

      罗振宇在12月31日上海的跨年演讲中提到教育的主题,讲到   课程的本质是激发禀赋,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的过程. ▲ 上海海事大学王天真教授在给中学生讲智能车   论证这句话的证据,罗振宇使用了沈 ...

  6. [管理与领导-4]:赋能的本质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作者主页(文火冰糖的硅基工坊):文火冰糖(王文兵)的博客_文火冰糖的硅基工坊_CSDN博客 本文网址:https://blog.csdn.net/HiWangWenBing/article/detai ...

  7. 朋友圈消失的人,都在偷偷读哪些书?

    你有没有发现,你朋友圈越来越冷清了.越来越多的人设置了3天可见,发健身自拍的变少了.打卡学习的变少了.深夜加班发定位在公司的也少了--很多人试图建立的"奋斗""成功&qu ...

  8. 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默默努力的时光

      "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默默努力的时光.",在上班的地铁上,打开百词斩,这句话第一时间映入眼帘.   还记得高中时,有一哥们儿经常被大家喷,什么原因呢?是这样的,这哥们儿各科 ...

  9. 真正会赚钱的人,都有什么样的思维?

    互联网是这个时代最好的产物,让普通人有了更多的赚钱机会.很多人都想进来捞桶金,但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捞得到的. 有些人对于互联网啥都不懂,啥都不会,只想一夜暴富,这类人最容易被人割韭菜.还有些人喜欢盲目 ...

最新文章

  1. LeetCode:Unique Binary Search Trees
  2. Python shutil.md
  3. 实验室最拼命的博士生,为什么却面临延毕?
  4. centos 6.9修改系统默认字符集
  5. Adopt Open JDK官方文档(八)OpenJDK 项目介绍
  6. Xcode9 新功能
  7. 各大组织大马默认密码
  8. 故宫元宵灯会票务系统崩溃背后:年游客达1700万人
  9. 数据仓库模型设计与工具
  10. 概率的性质——连续性
  11. WinXP/Win2003系统ISO镜像文件PE安装步骤
  12. 亚马逊救生衣UL1177/ 浮力背心UL1180怎么办理流程和费用?
  13. 1+3+5+....+99的和为
  14. 算法快学笔记(十三):狄克斯特拉(Dijkstra)算法原理与实现
  15. java 递归求 数字分解
  16. 运维(1) Jenkinsfile+Dockerfile+Nginx实现前端Vue自动化部署
  17. 三元函数的几何图形一般是_简单的三元方程及其图象
  18. csv文件日期正确如何显示yyyy-mm-dd
  19. 【PM 产品】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有感 — Part one
  20. 控制器的基本组成与实现

热门文章

  1. 计算机硬盘标有红色感叹号咋办,usb composite device黄色感叹号怎么办
  2. C# Linq First 和 FirstOrDefault的区别
  3. ffmpge视频尺寸裁剪
  4. 计算机对社会的应用是什么,电子计算对人类社会有什么贡献?应用的领域又有哪些?...
  5. android cookie管理,Android中Cookie获取、保存以及同步
  6. python 豆瓣评论删除_Python抓取豆瓣《白夜追凶》的评论并且分词
  7. 遇到公司共享文件夹,打不开时的处理方式
  8. 抛物型方程的差分解法matlab,抛物型方程的差分解法
  9. js 正则不少于六位
  10. LaBrea: Sticky Honeypot and 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