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你能相信吗?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根据不同地质环境和多场监测要求,穿上各种“定制”的外衣,就能变身敏感强健的“大地感知神经”,使得大地一有灾害异动,远在千里之外的监测系统就能立刻发现目标、精准预警。

人物小传

施斌,1961年10月生于江苏启东,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数十个科研课题和项目的负责人。曾任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协会副主席,现任国际智能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长期从事地质与岩土工程的监测与评价研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4项。

你能相信吗?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根据不同地质环境和多场监测要求,穿上各种“定制”的外衣,就能变身敏感强健的“大地感知神经”,使得大地一有灾害异动,远在千里之外的监测系统就能立刻发现目标、精准预警。

这并非传说。近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施斌教授团队历经20年攻关,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创造性地建立了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体系,并在地质工程灾害机理和理论判据方面取得新突破,获得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中国科研团队在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领域取得的又一项站在国际科技前沿的重要成果。

这一“大地感知神经”,到底是怎样炼成的呢?

光纤“神经”


感知大地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

据施斌介绍,地质灾害和各类岩土工程具有规模大、影响因素复杂、隐蔽性强、跨越区域多、环境恶劣、实时性监测要求高、监测周期长等特点。地质工程监测是防治地质灾害、确保地质工程安全的关键环节,但传统的点式、电测类监测技术和手段还难以满足防灾减灾需求,也给灾害的预警预报和防治带来巨大的挑战。

过去20年间,施斌团队在地质与岩土工程多场多参量分布式传感介质、长距离解调设备、监测方法与系统集成、地质工程灾害机理和理论判据等方面取得了10余个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的突破:创制了30余种地质体多场传感光缆,研制出了米级量程的大变形场和厘米级空间分辨率的温度场传感光缆、可加热的水分场监测复合传感光缆等,为地质工程监测打造了坚韧而敏感的“神经”;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化的分布式光纤应变单端解调设备,为地质工程光纤监测提供了精准而智能的“大脑”;创建了边坡、地面沉降、桩基、隧道等多场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为地质灾害和岩土工程光纤监测形成了强健而高效的“身体”……

“将光纤变成连接人类与大地之间的‘神经’,我们就能够感知大地、减轻各类地质与岩土工程灾害。如何给脆弱的裸纤‘穿好衣服’,成为坚韧、敏感和多量程的感测‘神经’,是我们的主要工作。”施斌说。20年来,团队完成了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硬件设备—系统集成—成果转化—工程应用的全过程创新,形成了新的技术产业链,开创了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新的技术领域,使地质工程监测技术从点式走向分布式,从电测时代走向了光感时代。


突破技术封锁


形成自主产权

1998年,施斌从美国访学归国。这一年恰逢长江特大洪水,他与一个日本专家团对长江堤防进行沿途考察。当来到最危险的荆江大堤考察时,了解到几百号人手牵手在农田里寻找管涌灾害点,施斌心情十分沉重:快21世纪了,可灾点搜寻还在依靠人海战术这种十分落后的方式,这远远不能满足国家防灾减灾的重大需求。

施斌从考察团里了解到,国际上正在探索研发一种分布式光纤测量技术,能够长距离、分布式监测被测物的形变和温度等物理指标,可用于长距离线性工程的监测。

“我当时十分兴奋,因为这一技术十分适合像堤防这样的地质工程灾害的监测,决心将这一技术应用到地质灾害预警与岩土工程的安全监测中。可是,当时国际上对中国进行相关技术封锁,而且许多人认为,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地质体的监测在技术上几乎不可能,零点几毫米的光纤一埋入岩土体就会脆断,无法使用。”施斌顶住压力,坚持要将这件事做下去。

2000年,国家“985”工程启动,在学校支持下,施斌获得了第一笔研发资金,开始了近20年的科技攻关。从实验室建设到研发设备购买,从理论模型的建立到试验模型的创立,从一次次的试验失败到一个个理论和技术问题的突破,从传感光缆的设计到生产试制,从产品的中试再到工程应用,从产学研平台搭建到企业平台的成果转化,从强强合作到技术体系的形成……个中艰辛难以想象。

为了打破国外在分布式光纤应变解调技术上的封锁,项目合作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一研究所,经过数年攻关,终于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化的分布式光纤应变单端解调设备,在精度、重复性与测试速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指标,填补了国内空白,综合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对我而言,认准了一条路,只会全力以赴。”坚毅的性格来自于施斌的成长环境。1961年,施斌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少年时的求学过程并不顺利,这令他倍加珍惜学习的机会。1979年,他考进了南京大学地质系(即现在的地球科学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与纯理论的基础研究相比,我更喜欢应用基础研究,因为这样能更快、更直接地报效社会,这也是我们那个时代一大批年轻人的想法。”毕业留校5年后,施斌一家才住上了一间18平方米的筒子楼房间。房间的对面是厕所,每到晚上,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他常常在厕所的盥洗间里,借灯光写论文。

2009年底,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挂牌成立,学校正式启动学科拓展提升战略,通过理科向工科延伸,实现文理工医四大学科领域协调发展。施斌等一批教授在大力发展工程学科、增强大学服务社会的道路上有了更多施展空间。

发展产学研


形成产业链

施斌介绍,这项学术成果的形成大致有三个阶段:

1998年到2008年,是成果的基础研究阶段。团队主要开展理论和室内外试验研究,解决地质与岩土工程光纤监测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

2009年到2015年,是成果的转化阶段。研究成果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始转化,成立了由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苏州市基础工程分布式传感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苏州南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组成的产学研平台。

2016年至今,是成果的快速应用和推广阶段。技术产品不断被社会了解和接受,实现了学校、地方和团队共赢的局面。

目前,这项成果有40余种产品推向了国内外市场,并在长三角和京津冀地面沉降区、南水北调、三峡库区、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北京故宫、锦屏电站、延长油田、城建隧道等300余个项目中得到应用,相关技术产品已出口到英国、美国、意大利、智利、马来西亚等国,节省部分工程监测费用70%—80%。近3年来,成果及其衍生产品直接销售收入2.19亿元,新增利润3600万元。

施斌认为,应用性强的学科应该和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在一起,走出实验室,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技术、形成产品并走向市场,满足国家需求。这是施斌对自己科研工作的要求,也是让科技成果最大化、科技工作者服务于社会的最好途径。

“科研成果的形成,不仅是学科知识、研究经验的不断积淀,也意味着学术团队的成长和科学精神的传承。”施斌介绍,这一成果凝聚了100多位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工人技术人员的辛勤付出,没有这样一个团结奋进、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一切无从谈起。

施斌对于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培养从来不放松。定期或不定期开研讨会,是他长期在培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中形成的制度,大家在火花碰撞中迅速成长。多年来,他带领着这支高水平的中青年研究团队和优秀研究生队伍,完成了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要课题。团队已培养出数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青年长江学者等,他们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在国际舞台上初露锋芒。

施斌介绍,未来,他们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和产品,在光纤化学场监测、地震波监测等方面不断开拓,在地质与岩土工程领域继续发挥引领者的作用。

(齐琦参与采写)

未来智能实验室是人工智能学家与科学院相关机构联合成立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和脑科学交叉研究机构。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云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云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

南京大学教授施斌及其团队—— 光纤变“神经” 大地能感知相关推荐

  1. 清华类脑计算成果再登Nature:张悠慧施路平团队出品,有望打破冯诺依曼瓶颈...

    贾浩楠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清华类脑计算研究成果,再登Nature. 新研究的关键词是:类脑计算.新计算机系统框架.通用人工智能(AGI). 它的重要性,在于有希望打 ...

  2. 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施俊,上海大学教授施俊应邀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4月26日下午,应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邀请,上海大学教授施俊做了题目为<面向不同模态医学影像小数据集的深度学习方法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在长清湖校区信息学院实验楼506会议室举 ...

  3. 9位AI教授总结2017年:技术变得平民化,但商业竞争在不断升级

    2017 年即将过去,2018 年即将到来.在大数据.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几个领域飞速发展的当下,如何总结 2017 年的重大进展,在 2018 年又会有什么值得期待的趋势呢? 外媒 KDnu ...

  4. 张首晟教授:区块链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 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令人激动 | IT领袖峰会...

    雷锋网消息,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和数字中国联合会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于2015年3月24-25日在深圳举行.在25日的大会上,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丹华资本创始人张首晟发表了主题为&q ...

  5. 敏捷转型——团队如何变敏捷?

    敏捷的原则倾向于一些常识和一系列艰苦的工作,通常,我们会听到很多关于敏捷的信息,比如敏捷转型是团队尝试成为敏捷的一种流行方式.很多团队会聘请敏捷顾问,花几个月的时间帮助团队进行敏捷转型,这个过程只需要 ...

  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施先旺:事项法会计促进业财合一和会计变革

    近日,由用友主办的「智能会计 价值财务」2023企业数智化财务创新峰会·北京站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圆满举办!来自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央国企等大型企业财务领路人,以及权威财经媒体相约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一同 ...

  7. 上海交大软件工程教授告诉我,python小白变大牛之路一定要看的书

    前言 小编这里有一本书,书名叫做<Python数据分析与应用:从数据获取到可视化>,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这本书是2019-03出版的,虽然是19年出版,已经有两年了,还是不影响他的可以 ...

  8. 殊途同归还是渐行渐远?MIT神经科学教授James DiCarlo谈如何通过人类神经理解神经网络...

    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按: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顶级会议CVPR 2017于 7 月 21 日至7 月 26 日在美国夏威夷召开.我们的记者团也特赴夏威夷为大家带来一手报道. 全体大演讲:灵长类视觉 ...

  9. 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光纤温度和应变快速感知

    摘要 为了提高基于抛物线拟合的布里渊频移提取准确性,文章采用Savitzky-Golay滤波对含噪布里渊谱进行滤波得到比较准确的布里渊频移后,从未滤波布里渊谱中选择对称的部分,然后采用抛物线拟合提取布 ...

最新文章

  1. poj2367拓扑排序模版题
  2. 【算法】Tween算法
  3. 有勇气的牛排 --- 攻防
  4. 相继平均法matlab代码_模式识别matlab编程:用k次平均法将20个样本分成2类
  5. 使用C语言查看一个文件夹中所有文件及目录
  6. python数组初始化_Python科学计算库Numpy数组的初始化和基本操作
  7. Jquery第一章基础、过滤、层次选择器第二节1/2
  8. 树莓派 ubuntu gpio_如何给树莓派安装操作系统
  9. Java语言编程过程
  10. mysql 查看二进制_查看mysql二进制文件(binlog文件)
  11. 普中V2 7人多数表决器 51单片机 仿真 proteus
  12. Gillmeister Automatic PDF Processor(PDF文件自动处理工具)官方正式版V1.12.3 | pdf自动打印管理软件下载
  13. 六年级计算机信息技术教案反思,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反思.doc
  14. 怎样学构图-平面设计中有哪几项构图
  15. c盘扩容提示簇被标记_技能+ | C盘空间满了怎么办?无需格式化、不用重装系统,教你如何轻松搞定扩容...
  16. gdb调试 程序退出没有堆栈信息([Inferior 1 (process 12867) exited with code 0177])
  17. java怎么在控制台输入数字,并保存到数组里?
  18. el-input实现尾部加字
  19. 虚拟专家座谈会:迈向云开发
  20. 南方科技大学招计算机博后,南方科技大学招聘MEMS方向博士后 - 博后之家 - 小木虫 - 学术 科研 互动社区...

热门文章

  1. 9个数据科学中常见距离度量总结以及优缺点概述
  2. 神器 jupyter,终于来了!
  3. 福利 | 如何创造可信的AI?人工智能大牛盖瑞·马库斯的11条建议
  4. 想快速入门NLP?我们测评了15门最火课程,帮你找到最适合的
  5. 送你一份概率图模型笔记
  6. 独家 | 为你的数据科学项目提供有力支撑——3个寻找数据集的最佳网站
  7. 重磅 !89页PPT揭秘AI产业爆发的拐点(附完整版下载)
  8. 一文读懂目标检测模型(附论文资源)
  9. 做时间序列预测没必要深度学习!GBDT性能超DNN
  10. 取消学术型硕士,增扩博士,北京大学这个学院做出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