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亦称墨菲法则、墨菲定理。原文的意思是,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根本内容是: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客观上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做法,或者存在着发生某种事故的可能性,不管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小,当重复去做这件事时,事故总会在某一时刻发生。也就是说,只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不管可能性多么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的。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

墨菲定律可以扩展为以下四个方面的细节:

  •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 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 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 如果你总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二、彼德原理

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Peter),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现代层级组织学的奠基人,教育哲学博士。他在他的著作《彼得原理》中指出,每个人在层级组织里都会得到晋升,直到不能胜任为止。换句话说,一个人,无论你有多大的聪明才智,也无论你如何努力进取,总会有一个你胜任不了的职位在等待着你,并且你一定会达到那个位置。这就是著名的彼得原理。

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三、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帕金森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帕金森定律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不称职的行政首长一旦占据领导岗位,庞杂的机构和过多的冗杂便不可避免,庸人占据着高位的现象也不可避免,整个行政管理系统就会形成恶性膨胀,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

四、马蝇效应

马蝇效应是源于美国前总统林肯的故事,简述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这就是著名的“马蝇效应”。 “马蝇”就是企业管理中的激励因素,若企业管理者能找到合适的激励因素,就能让能力突出的员工卖力工作。

出色的领导,都深谙激励之术。

人的欲求是有着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比较理想,可能更看重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荣誉,尊重;有的人比较功利,可能会看重物质上的东西,比如金钱。针对不同的人,需要对症下药,投其所好,用不同的方式去激励他。总之,要让这匹马儿欢快地跑起来。

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管人。很多时候公司无法取得更大的发展,,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做好人的工作。作为一个管理者,你最大的成就就在于构建并统帅一支由各种不同的专业知识及特殊技能的成员组成的、具有强大战斗力与高度协作精神的团队,不断挑战更高的工作目标,不断创造更大的绩效。为此,你可能需要超越旁人的勤奋,你需要更多的知识,你需要更强的资源支持,更重要的是,你还需要像林肯一样,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马蝇效应”,把一些很难管理、然而又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员工团结在一起,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断为公司创造更大绩效。

五、鲶鱼效应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想方设法的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对于“渔夫”来说,在于激励手段的应用。渔夫采用鲶鱼来作为激励手段,促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以保证沙丁鱼活着,以此来获得最大利益。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的目标,同样需要引入鲶鱼型人才,以此来改变企业相对一潭死水的状况。

鲶鱼效应对于“鲶鱼”来说,在于自我实现。鲶鱼型人才是企业管理必需的。鲶鱼型人才是出于获得生存空间的需要出现的,而并非是一开始就有如此的良好动机。对于鲶鱼型人才来说,自我实现始终是最根本的。

鲶鱼效应对于“沙丁鱼”来说,在于缺乏忧患意识。沙丁鱼型员工的忧患意识太少,一味地追求稳定;但现实的生存状况是不允许沙丁鱼有片刻的安宁。“沙丁鱼”如果不想窒息而亡,就应该也必须活跃起来,积极寻找新的出路。以上方面都是探讨鲶鱼效应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鲶鱼效应的根本在于一个管理方法的问题,而应用鲶鱼效应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应用好鲶鱼型人才。如何对鲶鱼型人才或组织进行有效的利用和管理是管理者必须探讨的问题。由于鲶鱼型人才的特殊性,管理者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来管理鲶鱼型人才,已有的管理方式可能有相当部分已经过时。因此,鲶鱼效应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管理者掌握管理的常识,而且还要求管理者在自身素质和修养方面有一番作为,这样才能够让鲶鱼型人才心服口服,才能够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因此,企业管理在强调科学化的同时,应更加人性化,以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六、奥卡姆剃刀定律

奥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又称“奥康的剃刀”,它是由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约1285年至1349年)提出。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正如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对于科学家,奥卡姆剃刀原理还有一种更为常见的表述形式:当你有两个或多个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简单或可证伪的那个更好。这一表述也有一种更为常见的强形式:如果你有两个或多个原理,它们都能解释观测到的事实,那么你应该使用简单或可证伪的那个,直到发现更多的证据。对于现象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比较复杂的解释更正确。如果你有两个或多个类似的解决方案,选择最简单的。需要最少假设的解释最有可能是正确的(或者以这种自我肯定的形式出现:让事情保持简单!)。

七、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就是指,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这个效应是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

1924年,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了一个电气公司,试图通过改变工厂的客观条件,提高工人的积极性。然而,无论外部因素如何改变,工人们生产效率一直未上升。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

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的原因有2点:

1、受关注的感觉让人感觉良好。当6名女工被抽选出来成为一组时,她们就意识到自己是特别的,是受到关注的,这种感觉会让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
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霍桑效应的作用:

  • 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
  • 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爱迪生小的时候,因为总喜欢在课堂上询问老师一些奇怪另类的问题,仅仅三个月就被老师以“低能儿”的名义撵出学校。于是,他的母亲自己亲自教授爱迪生,并鼓励爱迪生进行自己喜欢的实验,最后,爱迪生成为了电灯之父。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着各式各样的愿望。有些愿望看似很遥远,很难实现,但当你坚信自己可以做到,并有旁人一直鼓励你的时候,你离你的愿望是最近的。

八、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理论(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也称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从众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动物如此,人也不见得更高明。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说服力,很少有人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教条紧紧束缚了我们的行动。

九、木桶定律

木桶定律讲的是,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因此,整个社会与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并尽早补足它。

十、鸟笼效应

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又称“鸟笼逻辑”,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其发现者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

1907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他们两个人打赌。詹姆斯说:“我有个办法,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听完詹姆斯的话,卡尔森根本就不相信,他说:“我不会养鸟的,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没过几天,卡尔森过生日,詹姆斯送上了一份礼物——一只精致漂亮的鸟笼。 卡尔森笑着说:“即使你给我鸟笼,我还是不会养鸟,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 你和我打赌,你会输的。”

可是,从此以后,卡尔森家里只要来客人,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大部分的客人就会问卡尔森:“你养的鸟去哪里了,是飞走了吗? ”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不是这样的,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鸟笼是朋友送的。”然而,每当卡尔森这样回答的时候,就会换来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只好买了一只鸟。

这就是詹姆斯的鸟笼逻辑。这种被别人用习惯思维的逻辑推理误解,并且最终屈服于强大的惯性思维的事情,生活中并不少见。实际上,在我们的身边,包括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笼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满一些什么东西吗?

商城打折促销,衬衣买一送一,尽管送的那件衬衣并不是你喜欢的款式,但是本着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的心理,你还是买了回去。回家以后,发现自己没有其他的衣服和配件来配这件衬衣。很多人都不会选择把这件衬衣扔掉,而是又去买裤子(裙子)、鞋子、包包来配这件衬衣。这样,无形之中,不仅增加了自己的消费,还有一种花了一大堆钱买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东西的感觉,生活品质大大降低。

再比如,朋友送了你一条反应速度、灵敏度都极好的键盘,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的鼠标配不上这个键盘,然后去换一个更好的鼠标,再过不久,你还会发现自己的电脑也配不上这个键盘……

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十一、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即两极分化现象。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马太效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以〖经济领域〗为例,国际上关于地区之间发展趋势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发达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时,资本就会流向还未出现报酬递减的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减慢,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速加快,最终导致两类地区发达程度的趋同。另一种观点是,当同时考虑到制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又如,人才危机将是一个世界现象,人才占有上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显现:占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对人才越有吸引力;反过来,被认可的人才越稀缺。此外,在〖科学、学术〗研究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十二、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它是一种混沌现象,说明了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证实了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N.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他称之为混沌学。当然,“蝴蝶效应”主要还是关于混沌学的一个比喻。也是蝴蝶效应的真实反应。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

这句话的来源,是这位气象学家制作了一个电脑程序,这个可以模拟气候的变化,并用图像来表示。最后他发现,图像是混沌的,而且十分像一只张开双翅的蝴蝶,因而他形象地将这一图形以“蝴蝶扇动翅膀”的方式进行阐释,于是便有了上述的说法。

蝴蝶效应通常用于天气、股票市场等在一定时段难以预测的比较复杂的系统中。如果这个差异越来越大,那这个差距就会形成很大的破坏力。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有可能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蝴蝶效应在心理学方面的应用:蝴蝶效应指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十三、青蛙效应

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会用力一蹬,跃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所以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于是,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

青蛙效应强调的便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总愿意安然现状,不到迫不得已多半不愿意去改变已有的生活。若一个人久久沉迷于这种无变化、安逸的生活时,就往往忽略了周遭环境等等变化,当危机到来时就像那青蛙一样只能坐以待毙。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有危机意识是我们应该从中领悟的。在生活和职业上都是如此,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回顾一下过去,当我们遇上猛烈的挫折和困难时,常常激发了自己的潜能;可一旦趋向平静,便耽于安逸、享乐、奢靡、挥霍的生活,而不断遭遇失败。

十四、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犯罪分子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同理,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上,如果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比方说,你分别到两位朋友家做客。朋友甲的家里窗明几净,地板上一尘不染。如果他忘了给你准备烟灰缸,你一定会在点烟之前请他帮你找一个烟灰缸,而决不忍心让烟灰落在光亮的地板上。而朋友乙的家里是随处可见的尘土和纸屑。估计你也懒得要朋友给你找烟灰缸了,而是任由烟灰飞散,或是直接把烟蒂扔到地上了。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就如刘备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十五、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是指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帮人更准确的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让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判断。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那个人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手表定律带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所适从;对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而对于一个企业,更是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法发展。

生活中,常常有很多人看到别人做某些行业挣了钱。于是就开始涉足那些领域,到最后不仅浪费了时间,也没挣到钱。尤其对于创业者来说,最忌讳的就是这样。

以前,作者有个朋友,本业是地产策划的,后来看到金融赚钱,于是开始做金融;又看到做影院挣钱的,有开始做“汽车影院”,后来又做了楼体亮化、加油站等等,几年过去了,什么都做,什么都没有做好。其实这时候他就陷入了“手表定律”的困局。

十六、跳蚤定律

跳蚤定律最初来源于一个有趣的实验:

一只跳蚤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跳到自身身高400倍的高度。如果这时给跳蚤套一个玻璃罩,跳蚤就会撞在玻璃罩顶上。连续几次之后,跳蚤就降低了跳跃高度,最多只跳到罩顶处。如果继续降低玻璃罩的高度后,跳蚤的跳跃高度也会越来越低。到了最后,人们拿掉了玻璃罩,但跳蚤却再也跳不高了。

跳蚤定律其实和“温水青蛙”的道理比较相似,说的是环境固化对一个人的影响作用。跳蚤本可以跳得很高,却被玻璃罩子消磨了斗志;就像许多能力不错的人,被无形的天花板束缚住了手脚,最后归于平庸。

生活中,有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梦想,不是追不到,而是因为心里就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使他们受限,其实这才是人生成功最大的遏制,一定要注意。

十七、蘑菇定律

蘑菇定律的说法,最早源自于上世纪70年代。

讲的是蘑菇一开始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角落,没有阳光、没有肥料,无人问津,只能自生自灭。只有当它们长得足够高、足够壮的时候,才能被人关注,享受到阳光雨露。

蘑菇的生长,和我们人生的经历是何其的相似。初入社会时,很多人无资历又无背景,这时候一定不要眼高手低,要沉淀下心态,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步。

如果面对这种现状,不懂得“蘑菇定律”的要点,而一味的因此消沉不振,这必将毁掉一个人的前程。这时候一定要咬着牙熬过了这段黑暗的“蘑菇期”,不断努力成长,直到用亮眼的成绩证明了自己。这时候,才会离梦想和成功更进一步。

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功,在没有背景和财富积累的情况下。一定要修炼自身,完善自身,洞察自身。面对压力,不能放弃;面对诱惑,保存距离;面对机会,放手一搏。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保持上进的心态,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如此,事业有成,指日可待。

【精选】那些莫名其妙但又不得不服的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著名定律/效应相关推荐

  1. 樊登读书搞定读后感_《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_精选读后感_500字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_精选读后感500字 樊登老师大名鼎鼎,但我之前没读过他的书.这本书读完,乘着记忆力还没完全遗忘整理一下笔记. 我以前读完一本书,至少会整理一段笔记.但从今年五月 ...

  2. 去掉状态条并全屏_机关单位内必须懂的道理:20条潜规则和13条定律

    20条潜规则 一. 不公规则: 机关能干的总有干不完的活,不能干的总是没有活干.干得多的人犯错误的几率就高,挨训的机会也多,加班的次数多,得罪人的概率高.少干或不干的人,往往不犯或少犯错误,给领导的印 ...

  3. 不管你学的是什么专业,你都应该多少懂些 (来自qq空间)(分享)(转载)

    不管你学的是什么专业,你都应该多少懂些 分享 [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      [鲇鱼效应]  [羊群效应]    [刺猬法则]    [手表定律] [破窗理论][二八定律][木桶理论] ...

  4. 产品经理求职方法指南:面试通关

    一.面试考察什么 从本质上来说,公司招聘产品经理,考察的主要方面也必然是作为产品所需的核心能力要求以及与本岗位的匹配能力.那么拆解开来可以认为是几个核心能力:求真能力.逻辑能力.经验匹配.那么接下来对 ...

  5. [转] 管理学中的各种理论

    [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 [鲇鱼效应] [羊群效应] [刺猬法则] [手表定律] [破窗理论][二八定律][木桶理论] [马太效应] [鸟笼逻辑] [责任分散效应][帕金森定律] [晕轮效 ...

  6. 二十个经典管理学定律

    1.[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 ...

  7. [转]不管你学的是什么专业,你都应该多少懂些管理学的东西

    [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      [鲇鱼效应]  [羊群效应]    [刺猬法则]    [手表定律] [破窗理论][二八定律][木桶理论]      [马太效应]  [鸟笼逻辑]    ...

  8. 管理小故事精髓 100例(转) 1

    1.黄金台招贤 如何将企业治理好,一直是管理者的一个"研究课题".有的研究有素,也就治理有方:有的研究无得,也就治理失败.要治理好企业,必须网罗人才,古代燕昭王黄金台招贤,便是最著 ...

  9. 【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 【鲇鱼效应】 【羊群效应】 【刺猬法则】 【手表定律】 ...

    [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 [鲇鱼效应] [羊群效应] [刺猬法则] [手表定律] [破窗理论][二八定律][木桶理论] [马太效应] [鸟笼逻辑] [责任分散效应][帕金森定律] [晕轮效 ...

  10. 二八定律、木桶理论等

    [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 [鲇鱼效应] [羊群效应] [刺猬法则] [手表定律] [破窗理论][二八定律][木桶理论] [马太效应] [鸟笼逻辑] [责任分散效应][帕金森定律] [晕轮效 ...

最新文章

  1. [原创]java使用JDBC向MySQL数据库批次插入10W条数据测试效率
  2. Django中载入js和css文件
  3. 关于IDEA 的一些常用设置
  4. [SQL SERVER][Memo]篩選索引
  5. 启动mq 在虚拟机中_记在使用rocketmq client客户端过程中踩到的坑
  6. kubelet内存异常分析
  7. IOT(32)---各大物联网平台对比
  8. win10怎么去掉计算机里百度云,主编教你win10系统清除百度云盘盘符的修复方法...
  9. 是否有“他们的”版本的“git merge -s ours”?
  10. bzoj 3378: [Usaco2004 Open]MooFest 狂欢节(BIT)
  11. 4.5.1 段级保护
  12. mysql非整型分区_mysql分区
  13. 订餐系统oracle实训报告,网上订餐系统设计报告.doc
  14. 3-1 Aruba交换机实用配置-VSF 2020
  15. 基本的核方法和径向基函数简介
  16. 【JIRA学习】 研发项目管理工具工时管理-插件Tempo
  17. Centos使用chrony做时间同步
  18. dotnet OpenXML 读取 PPT 主序列进入退出强调动画
  19. SBG Ellipse2最强替代型号推荐?AHRS INS/GNSS
  20. 不去摄影棚,不用PS三步快速证件照换底色最简单方式

热门文章

  1. Java下载安装及环境配置
  2. webqq linux,Ubuntu下WebQQ桌面化替代方案完美版
  3. 《深入浅出WPF》——模板学习
  4. 51单片机实现电子密码锁设计
  5. 嵌入式开发之DSP学习
  6. 【Unity3D入门教程】Unity3D播放音频和视频
  7. 《编程回忆录》之 Unity3D 视频教程
  8. 抢购器 抢拍器 秒杀器 秒杀软件 抢购软件 设计思路(未实现)
  9. 屏保程序学中玩(下)
  10. 硬件虚拟化检测工具:secur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