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 COMA 解决了什么问题(Motivation)
  • 2. COMA 怎么解决独立回报分配问题(Method)
    • 2.1 核心思想 counterfactual baseline 的提出
    • 2.2 算法大框架 —— 基于 AC 框架的 CTDE(Centralized Training Distributed Execution)模式
    • 2.3 Actor 网络设计
    • 2.4 Critic 网络设计
    • 2.5 训练流程(Update Parameters)
  • 3. COMA 效果

COMA 是一种基于 Policy-Based 的多智能体算法,其核心思想是在于 “独立回报分配”。当多个智能体在执行任务时,获得的奖励分数是由所有智能体的行为共同决定的,那么怎么把一个奖励分数合理的分配给每一个智能体呢?这就是 COMA 算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网络结构上,COMA 沿用了 Actor-Critic 架构,其中 Actor 使用基于 Policy-Based 的 RNN 网络。

1. COMA 解决了什么问题(Motivation)

COMA 是一种解决多智能体强化学习问题的算法,对于大多数多智能体强化学习问题(MARL)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信度分配(也叫回报分配)

这是指,当多个 Agent 在同时执行任务时,我们应该怎样合理的去评价每一个 Agent 的行为效用,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现在正在训练一个算法模型,使用该算法模型去玩 MOBA 类游戏(DOTA 或者 LOL),算法模型需要同时操控 5 个英雄。在训练过程中遇到了这样一个情况:我方 3 个英雄迎面撞上了敌方 1 个英雄。此时,算法模型控制 1 号英雄和 2 号英雄对敌方英雄发起进攻,但却让 3 号英雄撤退。那么最终,因为 2 打 1 的局面,我方成功击败对方英雄,获得了 10 分的奖励分(Reward),那么我们该怎样为我方的这 3 个英雄进行奖励分配?

在上面案例中,我们很明显能看出,在人数占优势的情况下,算法选择让 1 号和 2 号英雄一起发起进攻是一次正确的尝试,而让 3 号英雄尝试撤退显然就不那么明智了。由于对 1 号和 2 号的正确决策,使得整个指挥策略得到了正向的奖励分(Positive Reward),但显然我们不能直接将这个正向奖励分同时应用到这 3 个英雄上。

我们希望被正确决策的英雄(1 号和 2 号)获得较高的奖励分,而被错误决策的英雄(3 号)获得负的惩罚分,即最后的期望得分可能为:1 号(8分),2 号(8分),3 号(-6分)。

三个英雄的得分总和加起来还是 10 分,只是每个英雄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获得对应的合理奖励分。

这就是 回报分配 的概念。

为了解决 Individual Reward Assignment 的问题,COMA 引入了一种叫做 “反事实准则(counterfactual baseline)” 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整篇论文的重点。

反事实准则提出,每个 agent 应该拥有自己独立的 reward,这样才能知道在这一次的全局行为决策中单个 agent 的 action 贡献是多少。即,通过 counterfactual baseline 来解决 “回报分配” 的问题。

2. COMA 怎么解决独立回报分配问题(Method)

2.1 核心思想 counterfactual baseline 的提出

在第一章节中我们提到,要想成功进行模型训练,我们就需要知道每个 agent 的独立回报究竟是多少。那么单个 agent 的 reward 该怎么去计算呢?

COMA 提出:可以将当前情况下的全局 reward 和将该 agent 行为替换为一个 “默认行为” 后的全局 reward 做差。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该回报值其实计算的是 Agent aaa 采取行为 uuu 会比采取默认行为 cac_aca​ 要更好(DaD^aDa > 0)还是更坏(DaD^aDa < 0)。

我们用 DaD^aDa 来表示单个 Agent 采取行为后的独立回报,计算公式如下:

Da=r(s,u)−r(s,(u−a,ca))D^a = r(s, \textbf{u}) - r(s, (\textbf{u}^{-a}, c_a)) Da=r(s,u)−r(s,(u−a,ca​))

其中,u−a\textbf{u}^{-a}u−a 代表联合动作空间除去当前Agent aaa 这一时刻采取的行为。(u−a,ca)(\textbf{u}^{-a}, c_a)(u−a,ca​) 代表当前Agent aaa 采取"默认行为" cac_aca​ 后所有Agent的联合动作空间。

上述 特定agent特定动作reward (DaD^aDa)就被称为 counterfactual baseline,COMA 使得每一个 agent 的每一个 action 都会被计算出一个 counterfactual baseline。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结合代码来讲解这个 counterfactual baseline 究竟怎么计算。

2.2 算法大框架 —— 基于 AC 框架的 CTDE(Centralized Training Distributed Execution)模式

和主流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算法一样,COMA 也利用 Center-Critic 和 Actor 来实现 “中心式学习,分布式执行” 的模式。即,在训练阶段输入全局信息给中心式 Critic,通过 中心 Critic 教会 Actor 如何来进行行为决策。

但和传统 AC 或是 QMIX 不一样,COMA 中的 Critic 并不直接估计状态值函数 VVV 或是全局总回报 QtotQ_{tot}Qtot​,而是去估计一个 agent 在指定状态下所有可执行行为的 Q 值,并通过这些 Q 值完成 counterfactual baseline 的计算。在 2.4 章中我会详细讲解计算过程。

算法网络结构如下: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 Actor 和 Critic 的详细设计。

2.3 Actor 网络设计

COMA 中每一个 Agent 都由 RNN 网络控制,在训练时你可以为每一个 Agent 个体都训练一个独立的 RNN 网络,同样也可以所有 Agent 复用同一个 RNN 网络,这取决于你自己的设计。

RNN 网络一共包含 3 层,输入层(MLP)→ 中间层(GRU)→ 输出层(MLP),实现代码如下:

class RNN(nn.Module):# 所有 Agent 共享同一网络, 因此 input_shape = obs_shape + n_actions + n_agents(one_hot_code)def __init__(self, input_shape, args):super().__init__()self.fc1 = nn.Linear(input_shape, args.rnn_hidden_dim)self.rnn = nn.GRUCell(args.rnn_hidden_dim, args.rnn_hidden_dim)     # GRUCell(input_size, hidden_size)self.fc2 = nn.Linear(args.rnn_hidden_dim, args.n_actions)def forward(self, obs, hidden_state):x = F.relu(self.fc1(obs))h_in = hidden_state.reshape(-1, self.args.rnn_hidden_dim)h = self.rnn(x, h_in)                # GRUCell 的输入要求(current_input, last_hidden_state)q = self.fc2(h)                      # h 是这一时刻的隐状态,用于输到下一时刻的RNN网络中去,q 是真实行为Q值输出return q, h

2.4 Critic 网络设计

在 2.1 中我们提出了独立行为回报 DaD^aDa 的计算方法,计算公式为:

Da=r(s,u)−r(s,(u−a,ca))D^a = r(s, \textbf{u}) - r(s, (\textbf{u}^{-a}, c_a)) Da=r(s,u)−r(s,(u−a,ca​))

但是,如果按公式,如果想计算出所有动作的DaD^aDa值,就需要将每个动作都替换成默认行为cac_aca​去与环境互动一次得到最终结果,这样采样次数会非常多。此外,到底选择哪一个行为当作默认行为才是最合适的呢?很难决定。

为此,COMA 就提出了使用 Critic 网络来计算 DaD^aDa。既然我们无法决定哪一个行为作为 “默认行为” 是最好的,那我们就干脆取所有行为的 “平均效用值” 作为 “默认行为” 的行为效用值吧,这样就不用纠结选择哪一个行为最合适了,并且 “均值” 本身听起来就很符合 baseline 的概念嘛。

注意:我在这里的 “平均效用” 上打了引号,准确来说应该是所有行为效用的 “期望”,即 行为效用 * 行为概率,而非简单的求平均。

这样一来,默认行为行为效用计算公式就变成了:

Q(s,ca)=∑ua′πa(u′a∣τa)Q(s,(u−a,u′a))Q(s, c_a) = \sum_{u_a'}\pi^a(u'^a|\tau^a)Q(s, (\textbf{u}^{-a}, u'^a)) Q(s,ca​)=ua′​∑​πa(u′a∣τa)Q(s,(u−a,u′a))

那么我们就可以将 DaD^aDa 等效近似于 R(s,u)R(s, \textbf{u})R(s,u) 啦:

Ra(s,u)=Q(s,u)−∑ua′πa(u′a∣τa)Q(s,(u−a,u′a))R^a(s, \textbf{u}) = Q(s, \textbf{u}) - \sum_{u_a'}\pi^a(u'^a|\tau^a)Q(s, (\textbf{u}^{-a}, u'^a)) Ra(s,u)=Q(s,u)−ua′​∑​πa(u′a∣τa)Q(s,(u−a,u′a))

说了这么多,好像根本没有跟中心 Critic 扯上啥关系咧?别急,现在就有关系了。

还记得我们要计算 Q(s,ca)Q(s, c_a)Q(s,ca​) 吧?我们需要把一个 Agent 所有的行为的 Q 值拿出来乘以对应行为的选择概率才是最后的结果。行为概率简单,我们 Actor 网络最后的输出值走一遍 softmax 层就好了,但是行为的 Q 值怎么得到呢?

这时候就需要 Critic 出场了。

COMA 中的 Critic 网络接收 5 个输入:当前全局状态,当前 agent 的观测,除自身外其他 agent 的联合行为,自身 agent 的 one-hot 编码,所有 agent 上一时刻的行为。

输出:当前 agent 所有可执行行为的 Q 值。

具体对应这张图:

这样一来,我们每个 agent 对应的所有行为的 Q 值就能拿到了,再乘上 softmax 输出的行为概率,就得到 Q(s,ca)Q(s, c_a)Q(s,ca​) 啦。

Critic 网络代码如下:

class ComaCritic(nn.Module):def __init__(self, input_shape, arglist):"""输入:当前的状态、当前agent的obs、其他agent执行的动作、当前agent的编号对应的one-hot向量、所有agent上一个timestep执行的动作输出:当前agent的所有可执行动作对应的联合Q值,一个n_actions维向量"""super(ComaCritic, self).__init__()self.arglist = arglistself.fc1 = nn.Linear(input_shape, arglist.critic_dim)self.fc2 = nn.Linear(arglist.critic_dim, arglist.critic_dim)self.fc3 = nn.Linear(arglist.critic_dim, self.arglist.n_actions)def forward(self, inputs):x = F.relu(self.fc1(inputs))x = F.relu(self.fc2(x))q = self.fc3(x)return q

2.5 训练流程(Update Parameters)

COMA 一共存在 2 个网络,Actor 和 Critic,因此整个模型训练中也包括了对应的 2 个模型更新过程。

我们先来看 COMA 更新函数的代码:

    def learn(self, batch, max_episode_len, train_step, epsilon):...# 计算每个 agent 的 Q 值更新 Criticq_values = self._train_critic(batch, max_episode_len, train_step)  # 训练critic网络,并且得到每个agent的所有动作的Q值action_prob = self._get_action_prob(batch, max_episode_len, epsilon)  # 走一遍softmax得到每个agent的所有动作的概率q_taken = torch.gather(q_values, dim=3, index=u).squeeze(3)  # 每个agent的选择的动作对应的Q值pi_taken = torch.gather(action_prob, dim=3, index=u).squeeze(3)  # 每个agent的选择的动作对应的概率log_pi_taken = torch.log(pi_taken)# 计算 baseline 和 R(s, u) 更新 actorbaseline = (q_values * action_prob).sum(dim=3, keepdim=True).squeeze(3).detach()advantage = (q_taken - baseline).detach()loss = - (advantage * log_pi_taken).sum()self.rnn_optimizer.zero_grad()loss.backward()torch.nn.utils.clip_grad_norm_(self.rnn_parameters, self.arglist.grad_norm_clip)self.rnn_optimizer.step()...

从上述代码可以看出,整个 learn 函数包含了两次 backward(),一次是 critic 网络的反向更新,一次是 actor 网络的反向更新。下面我们对这两个网络的更新分别做讲解。

Critic 网络更新

Critic 网络的更新同样使用 TD-Error 的方式进行更新,只是采用的是 TD(λ\lambdaλ) 的形式,Loss 函数如下:

Loss=(y(λ)−fθc(⋅))2Loss = (y^{(\lambda)} - f^{\theta^c}(·)) ^ 2 Loss=(y(λ)−fθc(⋅))2

其中:

y(λ)=(1−λ)∑n=1∞λn−1Gt(n)Gt(n)=∑l=1nγl−1rt+l+γnfθc(⋅)y^{(\lambda)} = (1-\lambda)\sum_{n=1}^\infty \lambda^{n-1}G_t^{(n)} \\ G_t^{(n)} = \sum_{l=1}^n\gamma^{l-1}r_{t+l} + \gamma^nf^{\theta^c}(·) y(λ)=(1−λ)n=1∑∞​λn−1Gt(n)​Gt(n)​=l=1∑n​γl−1rt+l​+γnfθc(⋅)

也就是说,Loss 函数公式可以表示为:

Loss=((1−λ)∑n=1∞λn−1(∑l=1nγl−1rt+l+γnf(⋅))−f(⋅))2Loss = ((1-\lambda)\sum_{n=1}^\infty \lambda^{n-1}(\sum_{l=1}^n\gamma^{l-1}r_{t+l} + \gamma^n {\color{red}f(·)}) - f(·)) ^ 2 Loss=((1−λ)n=1∑∞​λn−1(l=1∑n​γl−1rt+l​+γnf(⋅))−f(⋅))2

其中,红色部分的 f() 是使用 target critic network 预测的值,后一个 f() 是使用 evaluate critic network 预测的值。

整个 Critic 更新代码如下所示:

    def _train_critic(self, batch, max_episode_len, train_step):...# 得到每个 agent 对应的Q值,维度为 (episode个数, max_episode_len, n_agents,n_actions)# q_next_target为下一个状态-动作对应的 target 网络输出的Q值,没有包括rewardq_evals, q_next_target = self._get_q_values(batch, max_episode_len)q_values = q_evals.clone()  # 在函数的最后返回,用来计算advantage从而更新actor# 取每个agent动作对应的Q值,并且把最后不需要的一维去掉,因为最后一维只有一个值了q_evals = torch.gather(q_evals, dim=3, index=u).squeeze(3)q_next_target = torch.gather(q_next_target, dim=3, index=u_next).squeeze(3)targets = td_lambda_target(batch, max_episode_len, q_next_target.cpu(), self.arglist)td_error = targets.detach() - q_evalsloss = (masked_td_error ** 2).sum() / mask.sum()self.critic_optimizer.zero_grad()loss.backward()return q_values

Actor 网络更新

由于 COMA 是基于 Policy-Based 的方法,为此 Actor 更新使用传统的 PB 更新公式:

g=▽θπlogπ(u∣τta)A(s,u)g = \bigtriangledown_{\theta_\pi}log\pi(u|\tau_t^a)A(s, u) g=▽θπ​​logπ(u∣τta​)A(s,u)

其中,这里的 A(s,u)A(s, u)A(s,u) 使用 COMA 提出的独立回报计算获得,使用 DaD^aDa 即 R(s,u)R(s, u)R(s,u) 来进行等效代替。

此时,梯度(Loss)的计算公式变成如下所示:

g=▽θπlogπ(u∣τta)(Q(s,u)−∑ua′πa(u′a∣τa)Q(s,(u−a,u′a)))g = \bigtriangledown_{\theta_\pi}log\pi(u|\tau_t^a)(Q(s, \textbf{u}) - \sum_{u_a'}\pi^a(u'^a|\tau^a)Q(s, (\textbf{u}^{-a}, u'^a))) g=▽θπ​​logπ(u∣τta​)(Q(s,u)−ua′​∑​πa(u′a∣τa)Q(s,(u−a,u′a)))

actor 更新代码如下:

 # 计算 baseline 和 R(s, u) 更新 actorbaseline = (q_values * action_prob).sum().detach()advantage = (q_taken - baseline).detach()loss = - (advantage * log_pi_taken).sum()self.rnn_optimizer.zero_grad()loss.backward()

3. COMA 效果

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3m,5m分别指代一个作战小队中包含3个,5个marine(一种兵种);2d_3z指代一个作战小队中包含2条龙和3个狂热者。

COMA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pdf/1705.08926.pdf
COMA 实现代码:https://github.com/oxwhirl/smac

【COMA】一种将团队回报拆分为独立回报的多智能体算法相关推荐

  1. 【QMIX】一种基于Value-Based多智能体算法

    文章目录 1. QMIX 解决了什么问题(Motivation) 2. QMIX 怎样解决团队收益最大化问题(Method) 2.1 算法大框架 -- 基于 AC 框架的 CTDE(Centraliz ...

  2. WSDM 2022 | 一种用于在线广告自动竞价的协作竞争多智能体框架

    丨目录: · 摘要 · 背景 · 基础概念 ·  IL的行为分析 · 我们的方法 · 实验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摘要 在在线广告中,自动竞价已经成为广告主优化自身广告性能的必需工具,自动竞价允 ...

  3. 组会汇报(本科)-在复杂楼层背景下,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目的楼层预约调度算法的多智能体电梯群控系统的研究

    项目代码地址 总体流程 引入概念,说明问题,讲解论文,提出方案 对综述的引用说明,在老师给的综述中,文献调研时间是2019,从技术的发展历程角度考虑,本文只作部分引用,更多地倚靠2020左右地文章,因 ...

  4. 8种bootstrap团队会员头像样式代码

    下载地址 8种bootstrap团队会员头像样式代码,基于bootstrap框架实现的会员头像图文描述,团队组成人员列表介绍,带css3鼠标悬停动画效果. dd:

  5. 【攻克Dota2】OpenAI自学习多智能体5v5团队战击败人类玩家

    刚刚,OpenAI 宣布了一个大新闻--还记得去年他们的AI在 Dota2 1v1 比赛中战胜了人类职业玩家 Dendi吗?现在,OpenAI的由5个神经网络组成的OpenAI Five,已经开始击败 ...

  6. 拆分工作簿为多个文件_如何批将Excel的多个Sheet工作表拆分为独立的工作簿?...

    上一节我们分享了一个工作表拆分为多个工作表的方法,拆分完成之后,我们可能需要把各营业部的数据分别发送给各营业部的负责人,此时,发现各营业部的数据都在一个一个Sheet工作表中,发送是有些不方便呢. 一 ...

  7. 发布 PAIRED:一种生成对抗环境的全新多智能体方法

    文 / Google Research 团队 Natasha Jaques 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Michael Dennis 任何机器学习方法的有效性都主要取决于其训练数据.对于是强化学习 (RL) ...

  8. 多智能体强化学习- COMA

    COMA:Counterfactual Multi-Agent Policy Gradients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1705.08926.pdf 代码地址:http ...

  9. RIIL IT - 让您的IT投入回报更REAL!——走近RIIL实时智能基础设施库

    IT运维管理的使命与难点 IT运维管理的使命是什么? 无论是学校的网络中心,还是银行的科技处,或者政府.企业的信息技术部门,其关键业绩指标KPI都是围绕着核心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转来进行制定的,例如全年无 ...

最新文章

  1. js定义鼠标经过变换图片
  2. 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第3版)手写第一天。2019年2月23日,星期六
  3. 纷享车链AutoChain首创之数据保险柜的解读
  4. jmeter接口测试多数据组合登陆场景
  5. No Need(AtCoder-2346)
  6. Linux kernel 国内repo
  7. 【js】实现 鼠标按下并未松开 事件
  8. 老旧小区安防升级改造有机遇也有难度
  9. POJ 1026 Cipher
  10. mysql回表慢sql_MySQL 的覆盖索引与回表
  11. Ubuntu20设置蓝牙
  12. springboot建筑造价师资格考试应试网站设计与实现毕业设计源码260839
  13. 利用python破解zip压缩文件密码
  14. PHP实现对微信支付v3版本的订单查询
  15. 病毒HEUR:Trojan-Downloader.Win32.Generic
  16. 《C语言程序设计》第4版 何钦铭、颜晖主编 课后习题答案 第12章 习题12
  17. centos7查看oracle监听端口,CentOS 7开放及查看防火墙firewall的端口
  18. 第六周小组作业:软件测试与评估
  19. PIM-DM协议原理
  20. wpf DataGrid 操作列多个操作项

热门文章

  1. .NET 5 的 Target Framework 详解[上篇]
  2. 微服务认证架构如何演进来的?
  3. .NET Core开发实战(第24课:文件提供程序:让你可以将文件放在任何地方)--学习笔记...
  4. 程序员过关斩将--自定义线程池来实现文档转码
  5. .NET如何写正确的“抽奖”——数组乱序算法
  6. 13张PPT带你了解主动式消息队列处理集群
  7. Azure 命令行工具大混战,都是什么,该选哪个?
  8. NET Core微服务之路:再谈分布式系统中一致性问题分析
  9. ASP.NET Core 沉思录 - ServiceProvider 的二度出生
  10. AspNetCore 基于AOP实现Polly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