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10068/answer/624547698

编辑: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

声明:仅做学术分享,侵删

作者:王晋东不在家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10068/answer/264273093

读论文:一开始读论文,一定要读顶会顶刊的,以后也一直要这样。如此,一方面保持了研究的水准,时刻提醒自己:我就是混这个层次的。另一方面,能够发在顶级会议的文章,本身就是标杆。读顶级文章,能够让你对好文章持续有感觉,自己也能潜移默化,写文章慢慢向顶级靠拢。说句实在的,我们在人生最美好的几年读个PhD,当然要看顶级文章呀,干嘛把时间浪费在那些不好的文章上?

当我们在读论文时,我们在读些什么?

(入门)看别人都在干啥:在不知道要做啥,也就是所谓的找方向时,要多读文章,了解一下国内外牛学校牛人,最近都在干啥;也了解一下,某一个方向,谁最牛;找方向一定要找国际主流的(能经常在顶会顶刊上出现的),不然你可能做多少年,这东西都只会停留在二流三流水平;(初级)看别人是怎么干的:你知道了要干啥,但是你一开始往往不知道怎么干。这时候,读论文可以让你了解,别人大概是怎么干的。这个阶段,一般来说你基本上看到一篇文章,觉得这个文章,哪哪都好,无懈可击。心想:“我怎么没想到!真厉害!”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的目标是:不仅知道他是怎么干的,还要看明白,理解,不要白看!对于重要的和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尽量去推公式、跑实验、透彻理解;

(中级)看别人为什么这么干:Motivation这个东西是做研究最重要的。看明白别人怎么干以后,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么干?虽然motivation这东西,不像是提出了一个方法那样比较吸引人,但是,这个才是做研究背后的道理。怎么干是术,为什么这么干,才是道。也是在这时候,你之前看的那些所谓顶级文章,它们不管披着怎样的外衣,不管写得如何高深,你都能一眼看穿它们的本质;

(高级)看别人哪没干或哪没干好:到这一步,你基本上对于文章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可以开始“填坑”了。看别人文章里干了啥,啥没干;或者是有没有可能扩展一下?这是最快出idea的时候了!当然,往往在这个时候,你再看别人的文章,就会有一种“不过如此”的感觉,一眼看过去,能找它七八个漏洞。

(神级)你们发过的文章都是渣渣,我是说所有!这种级别的您就别读PhD了,您来指导我们读吧):

读&练:不要只看不练。有代码的文章一定要跑一跑代码,没代码的,你觉得有意思的,也要自己试验一下。

善于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总结的好习惯,文章,代码,数据集,定期整理。像我,做迁移学习,整理出了一个大仓库,与所有人共享。定时整理真的是个好习惯。

写文章:通常老板或高年级都会劝新人,第一篇投个级别低的吧,本来也是刚做研究,先探探路,万一被拒了,岂不是很受打击。我不同意。你要是想做好研究,想发好文章,每一篇都要冲着顶级去写。如果中不了,再修改,再考虑是否要降级。这样,在你被reject的时候,肯定会非常沮丧。但同时:你真真切切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你才会在接下来有飞速地提升。决不妥协![毕竟,你朝着顶会顶刊的目标投稿,虽然有不中的可能,但毕竟,也有中的概率呀!但是你如果只投二流三流,那你是断然没有中顶级的可能的!]

读书的时候前几年都没有文章录用,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时候你就开始紧张了。这种状态在你知道你同班同学又中了某个顶会时,基本达到了顶峰。我要说的是,千万沉住气!文章早晚会有的,你早晚都会毕业的,不要为了暂时的几年没有文章,天天忧郁沮丧,使得自己身心俱疲。更有甚者,熬夜加班,毁坏身体!说句不当讲的,90%的PhD发的文章,扔在scholar的大海里都溅不起一点水花。早早晚晚,谁都会有文章的。

做研究:绝大多数老师和高年级都会建议新生,搞研究一定不要单打独斗啊,要沿着实验室的积累紧跟师兄师姐脚步来做。这固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我要说的是,单打独斗未尝不可。很多时候,自己跳出实验室的圈子,把自己放到更广阔的一个天地里,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这时候你的合作对象,就不会仅仅是实验室的人了:天南海北,无所不包。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我核心要表达的是:绝对不要依赖任何人,不管是和谁合作,能学到东西,能合作出成果,都是可以的!

找一个人品好的、学术成就高的合作者,是很重要的。退一万步讲,你想发顶会顶刊,而你的合作者/指导者却从来没有发过,你觉得你能发的概率有多高?

听讲座&见世面:绝大多数看起来高大上的讲座,都不会讲什么实质的问题。那这样的讲座还有必要去听吗?有。去听讲座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听听大牛(特别是你领域的、你一直关注的大牛,比如周志华老师)是怎么讲概念的,怎么娓娓道来给人说明白的,这是本事。你可能说,他们的PPT肯定都是学生给做的。这无妨,他们肯定会自己整理,按照自己思路讲。这是要学习的。二是和大牛走得近一些,可以想办法要联系方式什么的,以后有问题直接问。这方面你要用最短时间给大牛留下好印象哦!

实验室关系:千万不要得罪老板。但是要跟老板好好聊,说话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在与实验室同学相处时,不要做实验室里的好好先生,学会说“不”。没有人会为了你发文章毕业上心的,除了你自己。

时间安排:最好还是不要熬夜吧。身体是自己的,年轻的时候别不知道珍惜。你毕业以后还有家要养,有父母要孝敬,有小孩要教育,有个好身体太重要了!大多数人做的研究都只是发了文章,然后石沉Google Scholar。所以如果不是特别必要,不要熬夜。自然规律不可违!

作者:安时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10068/answer/264706490

谢喵请。我不是很擅长给正经的建议,最想给大家说的只有一句话:

当你觉得自己是一坨屎的时候,不要缩成一团、封闭自己,反而要多跟同事交流:

这样你就知道,原来大家都是这么想的。

刚刚写完博士论文的我,现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感触就是要多看纸,把看过的纸按照课题方向细分,看过一段时间再拿来看一看。

其实这个经验一点也不新鲜,我在博一的时候也经常听人家讲要多看多写,但是那个时候因为自己还没怎么开始做研究,看纸的时候无的放矢。

学过编程的人都知道,如果光看不练是学不好的;如果不带着问题去学,泛泛而学也是学不好的。看纸跟学编程在这方面的道理是相通的。个中原因我到今天才明白:

如果不带着自己的问题去看,思路很容易就被作者带跑了。这样一来, 我们不仅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可能被巨人踩在脚底下。

一个领域刚入门不久的时候,只要是发表出来的纸,不管好坏(发表的纸也有好坏之分的),一律都觉得「哇有道理有道理」。有的时候看不太好的纸反而还觉得观感更好,因为「我居然都看懂了好有成就感!」这就是被带跑了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一个研究,都一定有不足之处。如果你看不到一篇纸不足的地方,或者说得好听一点,可以改进的地方,那么你一定是没有拿批判的眼光去阅读。

Critical thinking 辩证思考的能力是国外的大学从大一就开始跟学生强调的一个东西。我经常跟学生讲,辩证思维是什么其实对你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做到。很简单:

在读文章之前,先想好我的问题是什么;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不停地问自己,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适合这个问题吗?得到的结论能不能给这个问题提供直接或者间接的解答?作者在解读自己的实验结果的时候,是比较保守的还是比较冒进的,他们的解读有没有以偏概全,或者舍近求远?在读完文章,问问自己,作者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全部解决?没有的话,下一步实验该怎么设计?如果从这个领域,或者这一个方向没有好的、更进一步的解法,换一个领域,换一个方向是不是能够有新突破?

其实我已经把看纸的葵花宝典都写出来了哟。就先到这里。

作者:慧航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10068/answer/56547151

我本身不是非常优秀的博士生,现在也面临着延期毕业的窘境,虽然现在看来明年一定能毕业了,但比起我们学院那些能正常毕业的寥寥几个大神来(比如 @余景升),还是太弱了。

不过我倒是可以结合我和这位能正常毕业的大神的情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对于经济学的一年级PhD新生,我觉着最重要的就是,打好基础,打好基础,打好基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按照我们学校的情况来看,硕博连读一年级和博士一年级的六高课程都是在一起上的,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程。应该说第一年的课程是非常无聊的:你根本不知道学的这些东西会有啥用!似乎第一年的课程都是一些数学课,什么动态规划、GMM啥的,都是看起来非常boring的东西,这些东西看起来都是些数学的东西啊,跟经济学有毛线关系?

但是负责任的告诉你,这些东西在你日后的工作中,不论做什么方向,都是可能碰到的。因为第一年你还不确定你会做哪个方向,所以无论是宏观、微观还是计量,打好基础是非常关键的。而且,不要以为做微观就不用计量了,做宏观就不用微观了,做计量就不用动态规划了,做宏观就不用GMM了,其实这些东西等你要做研究的时候时常会打破方向之间的界限的。

一般来说我们这边第一年下半年到第二年博士生会修一些特定方向的课,比如劳动经济学、IO、微观计量、金融计量、宏观专题、微观专题等等,为了让自己不在基础上就否定掉一个可能性,打好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随着以后的学习,个人越来越觉着经济学各个方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比如楼上那位能正常毕业的大神,当时研一结束资格考的时候,Jimmy的高微I试题,两个最难的题目,他做对一个,我做对一个,而更多的人是两道题一道也没有做出来。而他正是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在JET上发文一篇,顺利毕业。

而最近一个小故事则印证了打好各个科目基础的重要性。前几天新一期的AER上有篇论文,是关于匹配的,他刚好是做这一方面。我问他看过那篇文章没,他说后面的计量部分看不懂。我说我是前面的理论部分看不懂。因为计量是我的强项,匹配的微观理论是他的强项,缺少哪一部分都很难做出这样层次的研究:可能连看都看不懂。

所以这也就是不要偏科的重要性,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从这点来看,读经济学phd跟练习武术很相似:高手都是从扎马步开始一点一点练起来的,否则就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了。

有一些博士生来到学校之后很急于发文章毕业,我觉着这不一定是什么好事情。当然,我们学院要求一篇《经济研究》的要求的确有点太高了,因为《经济研究》很多时候也不是你有水平就能发的。不过毕业难度大并不是急着发文章的理由,如果phd毕业之后还想继续留在学界做学术的话,忽视第一年的基础学习,后面做起研究来限于基础知识水平,并不能保证有高质量的研究。如果为了急于发表一些国内非顶级的期刊耽误了基础的培养,我觉着是得不偿失的。

当然,经历了第一年的基础培养,从第二年开始,文章还是越快做越好,learning by doing是一个非常推荐的策略,经过第一年之后,越早动手越好,哪怕只是从一些课程论文开始都是非常有益的。

当然,这个答案是以我们学院的培养方式为背景的,每个学校、学院都不一样,请相应调整。

作者:知乎用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10068/answer/264356922

摆好心态 端正态度

尽早进入研究者的思维,摆脱学生模式

至于怎么发论文怎么毕业怎么找工作明显是case by case,不同学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导师会导致结论截然不同,你乎这些也没什么参考价值

然后少听那些天牛的senior忽悠,都是老害——什么宁心静气自由生活工资至少够自家活。他们毕业时候一年多少岗位,毕业phd才几个;现在一年还是多少岗位,但是毕业phd都多少了;多和刚找到工作的ap/pd交流才有点价值,人家至少能打破你对科研神圣的幻想——说到底也还是份工作,要有技巧有目标的。发的出文章,神;发不出,shi,很经典很简单的

也别老想着张益唐一样暮年动江南,让你毕业了去快餐店卖几十年身你愿意啊

作者:Yuhang Liu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10068/answer/264594283

针对纯数学专业:上课做作业、考qualify/oral exam 等等,这些事情都不是读PhD的主要任务;读PhD的主要任务是做研究、写thesis;上课是为了学习研究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工具;qualify是为了证明你有资格做数学研究,它对你数学研究能力本身的提升并没什么帮助;所以qualify越早考越好,省得浪费时间。你想做研究的话,第一年就可以问教授要题目练手,做不出也没关系,权当一次试错成本。数学PhD和实验学科PhD不同,数学PhD可能前面两三年都在上课,导致学生们可能都“忘了”自己读PhD的目的是做研究的;所以自己脑子里面一定要分清主次。上课当然不能说不重要,但是呢,和本科不一样,PhD上课如果你选了一门和你方向关系不大的课,然后发现有些地方你想不明白或者需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才能想明白,那就不要去想了,直接向任课老师求教,或者干脆放弃;相信我,花很多时间去训练你方向以外的专业能力,对你自己的研究帮助不是很大。

另外再说说TA这种事情。众所周知美国的数学PhD都是要做TA的,不同学校的区别只是在于时长和任务量不同。TA这种事情呢,主要考验的是你的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和你的数学能力没半毛钱关系;系里不会让你去教泛函分析或者拓扑,他们一定会让你去教微积分或者线代这种基础课程,还是非数学专业的——因为基础课程才是对TA需求量最大的课程。所以不要指望在教学中有什么数学上的收获,让学生听懂、让学生满意才是最重要的;为达到这个目标,你可能还需要向一群不懂数学但是懂怎么教课的人——比如teaching center的那些人,学学怎么教课。

另外还有学术会议这种事情;自己方向的学术会议多去参加,这可能比上课意义更大。听学术会议,一方面是学知识、了解学术动态,另一方面也是在学术圈social的一个机会;很多高年级PhD以及postdoc,ap等参加学术会议,也有推销自己的工作的想法,这种事情你越到后面越明白。

作者:猫本的LANA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10068/answer/964145311 

坐标澳大利亚,生化博士,今年毕业。

PhD一年级是很宝贵的,因为在这一年你是实验室新人,可以自由地问问题,我建议一年级博士生每周,甚至每天都向导师、学长学姐、实验室里的RA、博后提出你觉得有价值的问题,无论是关于论文、会议、seminar还是实验操作。

到博二、博三你会发现有些问题你已经很难问出口了因为大家都默认你应该已经知道了……我很后悔在博一时因为“感觉自己英语不够好怕给别人添麻烦”、“怕丢脸”而不敢多提问。

另外就是多与其他实验室的人交流,他们有可能是你未来的论文合作伙伴。与别人交流有时候可以打开自己的研究新思路,很多研究需要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还有建议从博一开始养成好好记实验笔记的习惯,否则如果同时做几个项目,整理数据写博士论文时会很痛苦。

作者:赵俊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10068/answer/56581441

以下言论仅限于理科。

首先,看了很多答案,几乎都忽略了一点,本科的基础课程!本科的基础课程!本科的基础课程!很多人觉得科研以后数学物理的基础课程几乎就不需要了,但到后来往往发现由于基础未打扎实,一些科研中的概念的理解会产生困难与偏差,而且遇到数学物理推导就觉得头疼,不知不觉之间会限制自己的科研广度与深度。

所以建议的是,抽时间把本科的基础课程好好梳理一下。个人建议看看网易公开课中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一方面,可以练习一下自己的英语,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看以前的基础课程。我国的理科基础教育还在是5 60年代苏联式的教育模式框架和理念,重视理论推导和严谨,忽略了直观性与可接受性。

以物理为代表,很多同学会数学推导,但公式背后的物理图像、物理意义,以及进一步的应用就有所欠缺了,而美国的大学教育则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

其次,看论文。这是很重要的,但很多答案都强调看最新最权威的国外顶级期刊的论文或者研究综述。对于博士新手而言(尤其对于我这种渣而言),首先英文还不过关,其次研究的问题都没清楚,看起来无疑读天书。所以我的经验和建议是,看硕士博士的毕业论文。

通常毕业论文都会把所研究的问题写的很详细,整个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也会包括在其中,这样接受起来会很容易。我今年带的本科生写毕业论文,首先就让他们看10篇硕士毕业论文,然后再让他们看期刊论文,效果很好。首先毕业论文的格式与基本框架清楚了,其次不再是泛泛空谈,而是言之有物,因为他们对整个研究的问题更加清楚了。

最后,导师。个人血泪的经验啊!!!第一年跟了一个压榨学生太猛的年轻老师,觉得自己可能不大合适,研二开始转到了另一个口碑不错的老导师手下,对学生还不错,但问题也来了。老导师的思想和见识已经落伍,而且很久不亲自做科研,很多现在科研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无法解决。所以我整个的博士生涯过得挺郁闷的,基本上自己看文章,自己找方向,自己做,几乎自己成了自己的导师。所以选好导师很重要

最重要的一点,如果觉得自己不适合科研,趁早退学转行!!!!!这是最重要的!!!!

作者:追风少年Kyle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10068/answer/270186642

凡事要耐心。耐着性子,不要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有些公式很复杂,概念很复杂,推导过程很复杂,代码逻辑很复杂,但是只要有耐性,总归能看懂。读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长跑”,要有耐心。不要当一个3分钟热度的傻逼。

学会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多问“为什么”,要有一种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一点是读博的最基本要求了。特别是在读论文的时候,一定要怀着辩证的心态去读,时刻思考,时刻问“为什么”。如果没有一点思考的欲望,读个毛线的博士?

拒绝拖延。如果一项工作要在三天之内完成,不要拖延到第三天才去一口气完成。行动果断一些,尽可能早完成。不要事到临头幡然醒悟悔恨,临时抱佛脚。想想你过去吃了多少亏?

无论是论文、算法、概念、证明推导,一定要看懂吃透。理解、内化之后才能为我所用,才算真正学到手了。要注意细节。别怕费时间,别怕慢,不要急躁,这和“高效”并不冲突。看了100篇你并不理解的论文有什么卵用?

时刻保持高效。高效地工作3个小时和低效地工作3个小时天差地别。增强自律,集中注意力,有意避开干扰,切断干扰源,时刻提醒自己保持高效。别墨迹,别整那些虚的。明明高效地花1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非要磨磨蹭蹭、逛逛微博、刷刷虎扑、逛逛淘宝、听听歌、聊聊微信、发发呆、溜溜弯、跑个神花一下午才弄完?

学会规划、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每天都要规划当天的工作内容,每周也要规划一周的工作内容,合理安排利用时间,运筹帷幄,有的放矢,工作休息两不误。不要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闷头乱撞。规划的时间尽可能充足,实际情况往往比想象中更复杂。还记得备考雅思无计划带来的恐惧?想想你过去吃了多少亏?

善于独立解决问题,当然有时候求助他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两者的关系很微妙,有时候要善于独立解决问题,毕竟都是博士阶段了,要有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问题其实自己真正的去学一学、想一想也就明白了,很多时候也很难找到真正能答疑解惑的人。但是有时候,不能死板,可以虚心求助别人,三言两语,胜于自己闷头苦学一天,不要在乎“面子”,要虚心,很多时候你就是个傲慢自负的大傻逼。要怀着开放的心态多和别人交流。这个过程能带来很多好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同他人交流也会为自己带来很多收获,大开眼界,提高自己的知识。

每天必须花时间科研。科研是一项长期积累的工作,所谓厚积而薄发,是“长跑”,需要坚持和积累。每天都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读论文、思考idea,雷打不动,把它变成习惯,本能。这是你决定为之奋斗的事业,他能决定你的人生高度,全力做到最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希望自己尽早地参加数据库顶级会议,为了SIGMOD奋斗。你不科研,你来这里干嘛?

每天必须花时间学英语。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天都要学英语:练听力、背单词、背词伙、背一背不错的句式。不怕慢,就怕站。如果你每天不学英语,那肯定是不会进步的。还记得当年被雅思支配的恐惧吗?还记得当年的目标吗?

不熬夜。10.30pm准时停止一切学习活动,为了那么几十分钟的学习时间导致夜里失眠第二天晚起白天无精打采破坏作息规律得不偿失。白天提高效率,抓紧时间,不在乎多学那几十分钟。友情提示:熬夜会导致脱发哦!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作者:葱酱-Afra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10068/answer/633541265

1. 无论是哪个专业,把英语学好。就算可以不用发英文论文才能毕业,至少也要能够看懂同领域的英文论文。现在博士群体动辄nature 动辄国际会议,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博士群体至少英文水平就跟打字指法一样高度普及了似的。其实不是。

很多只需要发cssci期刊的专业,博士生英文水平也就勉强支撑个论文摘要,还要借助翻译软件。但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他们觉得这没什么,反正用不到。

千万不要有这样的心思,要不得。至于为啥,其实大家都懂,不BB了。

2.如果博士研究和你之前的研究是延续的,那恭喜你。尽快开始确定选题,多跟自己导师交流,要在哪些方面做出突破和延伸。不要觉得还没到学校统一要求的开题时间就可以不着急。带着问题去查资料看文献,效率快很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最终你的选题也会因为你早早开始花心思、做准备而妥当很多。

3.如果你的博士研究领域涉及换方向,一定要抓紧看新领域的“基础”文献,不一定就非要去看最新的研究,而是应该快速进入这个领域的历史框架、了解它特殊的研究方法,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积累一些经典的、基础的资料。换句话说,就是在做这个领域的本科生、硕士生做的事。没有基础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读博何用。

同时,也要注意思考新领域和自己既往擅长的领域之间的异同。跨领域是会让你在起步的时候慢一点,但跨领域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会产生耀眼的光芒。这个光芒需要从你自己的新的、既有的知识体系的碰撞中找到

4.动机要纯。读博的时候做的事,最好动机纯纯的,不要想太多功名利禄(被欺负另说)。这个纯,主要是作为博士应有的最起码的追求:对真理的靠近,对人类知识边界的开拓。也许有的研究很难,但千难险阻仍欣然前往,只因为:值得。有的领域也许很火,相对容易出成绩,而你也恰好在这个领域,那么也不要停止拷问自己,为人类,为真理做出了什么贡献。

如果想太多“真理”以外的东西,长远来看都是对宝贵心智的浪费。你要相信,靠近真理,论文自来。

5.尊敬老师而不迷信与盲从。你也是经过了学术训练的人,并且有志于进入学术圈成为一个专业的学者。学术的原则人人平等,记得不要因为一个人是你的老师,是学界大牛,爱你如己出,就对他/她豁免学术原则的审判。这是学术之光芒与学者之尊严的基本点,也是真理之威所在。当然,尊敬老师,不要因为你发现了老师的不足而狂妄、窃喜。学术的道路上没有完人,发现了别人的不足,就要要求自己能做出突破,发现了别人的不足,更要发现别人的贡献与价值,尤其是别人胜过自己的地方,然后努力向人家看齐。

6.遇到挫折可以跟家人哭诉,或者,如果家人、朋友听不懂你的研究方向,就直接说:我现在心情很丧,你夸夸我吧。读博之路孤独而艰辛,但在这世间,你不是一个人。要懂得从他人那里获取力量和拥抱,这很正常。爱是我们永恒的栖息地。

7.别自杀,遇到任何事都不要自杀(此处应重复三遍)。学位可以不要,打不过就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种信仰很好,但不利于养生。活着比什么都重要。生命比真理重要。

8.不要对博士毕业后的人生寄予太高期待。

9.对自己有信心。(此条可以贯穿人生)

10.学位和爱情/家庭可以兼得。大业未成何以家为的想法,也不利于养生,不利于幸福。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抓住它,不管是学业上的机会还是爱情的机会。学位只是人生中值得拥有的事情,之一。

作者:知乎用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10068/answer/644803740

我从我自己和我看到的phd走过的道路上总结的一些建议。首先做phd一定要以谋取教职为目标,或者本身就对研究有巨大的好奇心,这样才有做科研的动力,才有战胜一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妖魔鬼怪的勇气和力量。如果没有下定决心投身于科研行业,我觉得读个硕士就挺好,直博的话在头两年向着教职努力,第三年评估一下是不是适合继续走下去,不行就转硕,及时止损,普博的话我就默认你经过硕士阶段的思考是已经下定决心要从事科研的。

1. 一开始就要明确课题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展一项研究是有目的的,具体的探索都是为了最终回答某一个问题,因此这个问题一开始就要确定!千万不要先匆忙做些有的没的实验然后从观察到的结果中反推。当然如果你时间富裕导师又有钱给你用,挥霍一些时间和经费积累经验也很不错,但这不算课题工作。选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是为了根据历史经验判断这个问题可以怎么研究以及研究到什么程度了。文献调研过程中你会知道有哪些人大概在做些和你的工作接近的事情,记在小本上以后有用。选题的时候一般会有个答辩,千万不要走过场!拉下脸面拜托导师去请同行,大牛小牛都请一些,大牛从大方向给你把握一下,小牛给你指出研究开展过程中一些具体的问题,两全其美。

2. 经常与同行交流。借由学术会议的机会认识同行,然后经常性的交流。考虑到大boss不太会有时间跟小喽啰交流,认识更多的同领域的phd研究生很有好处,比如最新的学术动向啊,以后的就业选择啊,八卦啊这些都有了信息来源。交流也更容易产生新的好的idea。我觉得一个比较好的形式定期开展同领域phd的3人小组讨论,大家尽可能地去攻击对方的课题。自己闷头做不和人交流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哪儿做错了也不知道,最后被reviewer指出错误拒稿 。就这点来说,外部联系比较少的课题组,除非是业内顶尖或者军工涉密,选择慎重,去了的话很可能就会少很多与同行交流的机会。

3. 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关键资料要备份。phd读文献需要整理,实验数据需要整理,分析的结果需要整理,对结果的思考也需要整理。平时都系统地整理好,需要的时候就手到擒来,特别是有些突如其来的机会,你可能没有时间从头进行整理。关键资料备份,重要性就不多说了。

4. 设备在使用前亲自验证它们能正常工作。做实验需要设备,但是正常运行的设备才能采集到能用的数据。如果这个设备彻底罢工倒还好,最怕是表面上看起来还能运行,但采集到的数据已经被扭曲了,这种最坑。很不幸,我第一个实验就遇到了这种事情。因此必须对你使用的设备了如指掌。这个设备采集到的数据的物理意义是啥?获得数据的关键原理是什么?一般会遇到什么干扰?出现什么现象就说明数据被污染了?这些问题在开始实验前要弄清楚,然后做两三个验证性测试,确保设备没问题。不要觉得大家都在用,肯定没问题,因为有可能这个问题对人家的实验没有影响,但对你的实验有影响。我在发现第一个实验的数据都不能用时才领悟到什么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5. 经常做一些使自己感到愉悦的事情。phd的道路并不平坦,你有很大的概率会抑郁,因此要学会采用一切合法的、不伤害自己和别人的方法保持开心。对于科研成果,要高屋建瓴地看,好的成果是多项因素综合的结果,不是个人努力了就可以的。换个角度看,假设现在的博士都挺努力的,那么决定成果的无非是智商、资源、运气这些不可抗力。千万不要想着再努力一点就好!

作者:慕尼黑192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10068/answer/264271292

读了两年多计算机系博士。我可以给你打打预防针。

你可能需要不断得寻找油腻得师姐, 不对,不断得寻找动力。如果找不到,就编一些:比如我就是爱科研,说不定我可以改变世界等等鸡汤。稍微喝一点还是有利于度过低谷期。

思考问题的时候需要远见。

准备好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PhD可持续发展道路。每个PhD毕业时都很不一样。有的人硬实力很强,有的人软实力很强,有的人能一阵见血的抓住别人的重点,有的人谈起天来侃侃而谈,有的人一周工作八十小时实力强劲,有的人一周工作40小时生活美满,有的人写论文如滔滔之江水,有的人写程序又快又准,有的人会思考走捷径,有的人就是要日最野的狗。最后大家不同并不是大家又太多能力上的差异,而只是大家的选择不同。每个人愿意把时间花在自己想花的地方,都是选择。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牺牲。是牺牲一点社交换来研究成果,还是牺牲一点研究成果换来一点社交的快乐。就像赌桌上这局打多少筹码真难想明白。

最后读完PhD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过程中千万不要害怕自己是个彩笔,更不要害怕别人说自己是个彩笔。或者稍微害怕一下也行,不要折腾太久就行。否认和过度感知自己是个彩笔根本对问题解决毫无帮助。制定一个可行改变计划,然后该吃吃该玩玩就好。因为自己菜真的只是PhD期间比较不起眼的负面情绪(比较起眼的是毫无选择和被遗弃)。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开心就好。

作者:啥玩应啊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10068/answer/56551837

博士第一年

1 .把时间利用起来,哪怕走弯路也不要不走路。

2 .不要眼高手低,把一件事情做起来,你才能看清一件事,往往它和你预想的不一样。

3 .把基础打好,同样的方法,基础不同,说出来的方式和见解便会不同,说服力就会随之不同。4 .不要浮躁,与其给自己时间放空纠结,不如用这些时间把3做好。

5 .观察并体会如何有效地提问和讨论,这些是日后展开高效合作和成功展现自己工作的基石。

6 .相信自己,不要畏惧。你真正面对的是浩瀚的未知世界,它们只会等待你,不会打击你,打击你的永远是你自己。

7. 什么博士都是哲学博士,想看看你是否具备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博士是否真有能力,谈吐之间自然会有答案。因此,不要抱着刷论文的心态读未来的几年,哪怕是顶级论文。

8 .博士的title不是勋章,应该是你人生中的一朵小红花。看轻一点,真心没有兴趣就丢弃它,用一年的时间了解一下自己不是浪费时间。

加油,祝 顺利毕业 / 开心肄业~~

作者:匿名用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10068/answer/56421905

1.找个好导师。导师决定了你是否能毕业,是否能发好文章,是否能让你毕业后有个理想的工作。

2.多看文献,多实验。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看得远一点,但是得动手才能做出你自己的贡献。

3.第一年,多熟悉环境才是重要的。熟悉了环境,往后好开展工作。没必要太要求自己出成绩,后面几年好好干才是正道。强调一下吧,找个好导师。再强调一下,找个好导师。

最后强调一下,找个好导师。

———————————————如果是国外,当我没说,因为不了解情况。

作者:王辉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10068/answer/56601647

个人认为对于PhD一年级新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尽快入门,找好方向。所以,大概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巩固基础我接触过的PhD新生(包括我自己),绝大部分本科或硕士阶段跟博士导师做的方向都不太一样,因此巩固基础知识是第一要务(否则很可能一篇论文看下来不知道在讲些什么,或者遇到很多不懂的术语)。这一方面个人建议找一两本这个领域的权威教材或课程(对CS来讲,尽量选英文的)学习。不要怕花时间在巩固基础上,这个时间付出绝对是值得的。

2. 多问多讨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把这个领域所有的东西都自己去了解一遍。这个时候,多问多讨论就显得非常重要。多和导师以及实验室的师兄师姐讨论有助于你初期快速的起步。在对你将要研究的领域有了较深的认识之后,国内外的同行都是你可以找来讨论的目标(比如对论文的某一点有疑问,可以直接邮件论文的作者等)。在讨论过程中,你可以1)了解更多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2)发现自己没有考虑到或忽略的地方;3)可能激发出新的想法或思路。这些对于你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想法/研究都非常有帮助。另外,给其他专业的同学讲明白你的想法,对于你整理写论文的思路非常有帮助。

3. 尽快确认自己的方向这一点可能比较有争议,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刚开始读博的时候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有想法了就先做这个方向,然后不行就又换。这样可能有帮助你快速出论文,但是对于你研究的深度其实并没有什么用。理想一点的应该是对每个方向都有一个评估,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该方向是否能深入研究,找出自己的方向,然后深入研究下去。

4. 论文选择和阅读PhD初期可能会感觉要读的论文非常多,但其实值得精读的并不多,一定要有选择。对于近三五年的顶级会议上和你方向相关的论文,一定要精读。然后选出这些论文的共同引用或者反复提到的相关工作,找出来精读。这样很快你就对这个方向的发展脉络有了认识。之后比如你有想法要看看是否已经有相关工作的时候,搜到的论文绝大部分只读摘要就可以了,只有和你的工作非常相关的才拿出来精读。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个人觉得博士最重要的收获还是对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自己的成长。要是能有拿得出手的成果,那当然更好。如果没有,至少你读完博士之后拿到一个新的topic,应该能够快速的入门、掌握并进行研究。

作者:Seeker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10068/answer/56422683

有机化学方向,monash uni 的phd,8.21 第一年考核,刚刚完成第一篇paper的draft,完成年终考核报告的撰写。由于之前是选矿背景,并且从来没有写过文章。所以。。。比较痛苦。关于paper:

1.平时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册即使整理成电子文稿;

2.平时数据,直接做成适合paper的图标形式存好;

3.多读paper更新自己的introduction;

4.做draft的时候,逼着自己先写出框架,有了1,2其实就是整理了5.写完多读,i:逻辑性是不是够了;ii:分析讨论的是不是足够了

关于实验:

1.一定要头脑清晰,对自己要做什么有个清晰的把握,不要浪费时间。

2.不要几个部分一起做,做个阶段性计划,一部分一部分慢慢完成

最好跟老板每周汇报下进展。应该差不多了。。。

作者:嗨喽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10068/answer/551073892

很赞同两点。

第一,太拖延,白天效率低,玩手机看电视,晚上熬夜通宵,恶性循环。一是没有质量,任务越积越多,社交和其他活动都会逃避,整个人状态就很差。二是透支身体,颓废状态感觉会让人抑郁。

第二,总以为准备很多开始一定很有质量,后来慢慢发现,效率不高。想到就去做,才是王道!

作者:张磊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10068/answer/1056787253

说一个小点吧,如果今后学术生涯很大依赖于文章尤其是英文文章的话,请尽早摒除中文思维。

道理大家都懂,怎么操作呢:

第一步,把自己的手机和电脑的系统语言都改成英语。这样每天都会至少会被动地见到英语。一开始很可能不习惯,但这个适应的过程通常很快。

在电脑里将英文设置为默认输入法。不建议开着中文输入法然后按Shift切换,这样很不方便。直接用英文输入法,需要中文输入的时候用快捷键Alt+Shift方便切换。

刻意使用英文思维。就是说,在思考学术问题的时候,强迫自己使用英文表达。开始的时候可以写下来,以后可以在脑海中进行。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克服中文思维。英文表述一般来说更为严谨,像中文里“通常而言”,“相对来说”,“客观来讲”,这种其实就是口水话的表达一定要避免。

多读英文文献,有用的结构和句子进行摘抄,形成自己的sentence bank。

(这一点不太容易做到)不建议在电脑里装微信,工作事宜用邮件或者teamwork的软件讨论。这样会大幅度减少使用中文输入法的可能性。另外,建议工作/科研事宜的讨论也用英文。

作者:Allison Liu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10068/answer/593328756

我第一年走的磕磕绊绊的,倒也没什特别的原因,就是PHD人生艰难。对于也和曾经的我一样感觉艰难的新生PHD,我的建议是,尽量坚持,说不定有一天就豁然开朗了。做科研本来就是很难的事情,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但是如果真的太难过,quit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条条大路通罗马。

再就是设计课题要尽量多想多查资料,每一步都要反复确认,宁可慢一点,但是一定要稳。万一做到快做完了才发现开头有问题,虽然也不一定就完全没有补救的可能性,但终归闹心。

论文写作需要学习训练,但是也需要经常写。有了数据就可以开始写了,就算未来不写进paper,也是很重要的数据分析记录。总之一句话,就是干。

作者:匿名用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10068/answer/667804609

刚过完第一年的stats Ph.D.

我的建议是多去参加 reading / research group meeting,看看身边的其他教授都在做些什么,前辈们对于其他人的paper是怎么评价、怎么讨论拓展的。我去年听了系里3个group,最后找了其中一个group的教授做paper based project。正式开始工作了。

还有可能就是听一些其他方向的课吧?我作为stats方向去听了听cs和ece的课,发现有些东西本质上还是挺像的,受到挺多启发的。

留言送书福利

书香节到了!为了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的支持,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推出了“留言送书”活动~

留言主题是“对本公众号有什么建议?”

恭喜留言读者Vanmay获赠书籍一本。请联系小编:mthler。

另外,小编非常感谢各位读者朋友的走心建议,会继续努力哒。这次没被抽中的朋友不要气馁~

为了感谢大家对公号的喜爱,小编打算把文末送书活动长期做下去,下次送书会优先考虑本次走心留言的朋友们~

☆ END ☆

如果看到这里,说明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点赞。微信搜索「uncle_pn」,欢迎添加小编微信「 mthler」,每日朋友圈更新一篇高质量博文(无广告)。

扫描二维码添加小编↓

对 PhD一年级新生有什么建议?相关推荐

  1. 对PhD一年级新生有什么建议?

    链接:https://www.zhihu.com/answer/1980503929 编辑: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 声明:仅做学术分享,侵删 作者:冲气以为和 https://www.zhihu.com ...

  2. 给博士一年级新生的建议!

    仅作学术分享,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于:https://www.zhihu.com/answer/1980503929 编辑: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 作者:冲气以为和 https://w ...

  3. 知乎 | 给博士一年级新生的建议!

    仅作学术分享,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于:https://www.zhihu.com/answer/1980503929 编辑: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 作者:冲气以为和 https://w ...

  4. 一年级计算机算文具吗,老师提醒一年级新生家长,这几种文具不要买,买了后悔...

    一年级新生这几种文具不要买,买了后悔.孩子刚上一年级,好多文具没有必要买,先说说哪些文具是必带的吧. 铅笔. 铅笔的种类有不少,按照笔芯中石墨的份量来划分,一般划分为H.HB.B三大类.学生用来书写汉 ...

  5. 李大潜院士给数学学院新生的六点建议

    李大潜院士给数学学院新生的六点建议 2015-09-11 好玩的数学 李大潜院士在迎新大会上讲话 9月8日,在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5年度本科生与研究生迎新大会上,李大潜院士给数院新生提出六点关于 ...

  6. 一年级新生家长php,简短版一年级新生家长寄语【三篇】

    [导语]张开心灵的翅膀,向着梦想飞翔,只要认准了方向,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无数关爱的目光,都在为你导航,开学日,同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拥有知识和智慧,就拥有强大的力量!以下是无忧考网为您精心整理的 ...

  7. 一年级新生家长php,一年级新生家长寄语大全

    无忧考网祝福语频道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年级新生家长寄语大全>,传递我们最真实的祝福,奔跑吧,2015! 新学期就要开始了.家长们想为孩子提供的教育条件,拥有最美好的未来,因此每个家长似乎 ...

  8. 一年级新生家长php,一年级新生家长寄语【五篇】

    导语:开学了,让懒散靠边站,自强自立:让学习当主角,刻苦用功:让勤奋当主力,积极进取:让心态摆端正,不断进步.愿你开学顺心,学有所成!下面是无忧考网祝福语频道为您整理的一年级新生家长寄语[五篇],希望 ...

  9. 南通大学机械院两年来的心得体会(给大一新生的一点建议)

    各位大一的同学晚上好,我是来自机电201的某某.非常高兴咱们南通大学今天给我那么崇高的荣誉,能够代表老生们和机械学院的学弟学妹们一起聊聊自己这两年大学生活的心得与体会.现在回想起来,这两年真的给我留下 ...

最新文章

  1. Ubuntu 12.04 图形界面问题解决 开机死机
  2. 我们是如何通过全球第一免费开源ERP Odoo做到项目100%交付
  3. 该文件夹包含名称过长且无法放入回收站的项目_微软复活20年前生产力工具PowerToys,填补Win10缺失功能,开源且免费...
  4. HTML(一):HTML基本元素标签
  5. 【转】赶集网mysql开发36军规
  6. 体重 年龄 性别 身高 预测鞋码_计算体重指数时,需要以下()数据。A.性别B.年龄C.身高D.体重...
  7. 0基础学单片机要知道51单片机CPU的一些相关构成以及作用
  8. python 安装pandas_Python安装的正确姿势(视频教程)(pip命令安装Pandas、Numpy、jupyter)...
  9. Python分词及词性划分
  10. python pandas库用法_Python使用Pandas库常见操作详解
  11. Python读写Excel实现大量数据处理
  12.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
  13. 免费MindManager2021最新版本地址win/mac思维导图工具 新增功能
  14. 程序员的自我吐槽,来自专业人士的扎心吐槽!
  15. 管廊隧道怎么定位人员?分享管廊隧道人员定位系统解决方案
  16. 英语caement单词caement水泥
  17. Alpha多样性之箱线图解读
  18. 数据算法:Bloom Filter
  19. OJB简介--翻至ojb docs
  20. C语言中循环语句(while)

热门文章

  1. 集成Vitamio来播放网络视频(支持多种格式解码)
  2. 【硬件学习】贴片电阻相关知识
  3. Java截图软件实现讲解
  4. 细说IPSec 密钥交换,(数字证书认证、PSK、数字信封)
  5. 【基础建模】实例一:碰碰球和茶几、沙发
  6. 《平衡》(Ballance)--我正在奋斗的游戏
  7. 汽车电子防盗报警系统设计的思路及工作方法
  8. 1092 最好吃的月饼 (20 分)
  9. 微信小程序开源到github并更新的步骤
  10. 野火(IM即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