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2p网络

1、简介

  p2p网络,即对等计算机网络,是一种在对等者(Peer)之间分配任务和工作负载的分布式应用架构,是对等计算模型在应用层形成的一种组网或网络形式。网络的参与者共享他们所拥有的一部分硬件资源(处理能力、存储能力、网络连接能力、打印机等),这些共享资源通过网络提供服务和内容,能被其它对等节点(Peer)直接访问而无需经过中间实体。在此网络中的参与者既是资源、服务和内容的提供者(Server),又是资源、服务和内容的获取者(Client)。

  在P2P网络环境中,彼此连接的多台计算机之间都处于对等的地位,各台计算机有相同的功能,无主从之分,一台计算机既可作为服务器,设定共享资源供网络中其他计算机所使用,又可以作为工作站,整个网络一般来说不依赖专用的集中服务器,也没有专用的工作站。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既能充当网络服务的请求者,又对其它计算机的请求做出响应,提供资源、服务和内容。通常这些资源和服务包括:信息的共享和交换、计算资源(如CPU计算能力共享)、存储共享(如缓存和磁盘空间的使用)、网络共享、打印机共享等。

2、面临问题

  当今互联网到处存在着一些中间件(MIddleBoxes),如NAT和防火墙,导致两个(不在同一内网)中的客户端无法直接通信。

  即便是到了IPV6时代也会存在,因为即使不需要NAT,但还有其他中间件如防火墙阻挡了链接的建立。 目前部署的中间件多都是在C/S架构上设计的,其中相对隐匿的客户机主动向周知的服务端(拥有静态IP地址和DNS名称)发起链接请求。 大多数中间件实现了一种非对称的通讯模型,即内网中的主机可以初始化对外的链接,而外网的主机却不能初始化对内网的链接, 除非经过中间件管理员特殊配置(如端口映射或PNP)。

  在中间件为常见的NAPT的情况下(也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网中的客户端没有单独的公网IP地址, 而是通过NAPT转换,和其他同一内网用户共享一个公网IP。这种内网主机隐藏在中间件后的不可访问性对于一些客户端软件如浏览器来说 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其只需要初始化对外的链接,从某方面来看反而还对隐私保护有好处。然而在P2P应用中, 内网主机(客户端)需要对另外的终端(Peer)直接建立链接,但是发起者和响应者可能在不同的中间件后面, 两者都没有公网IP地址。而外部对NAT公网IP和端口主动的链接或数据都会因内网未请求被丢弃掉。本文讨论的就是如何跨越NAT实现内网主机直接通讯的问题。

二、NAT穿透

  NAT技术是一种把内部网络(简称为内网)私有IP地址转换为外部网络(简称为外网)公共IP地址的技术,它使得一定范围内的多台主机只利用一个公共IP地址连接到外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公网IP地址紧缺的问题。

1、NAT分类

  NAT分为两大类,基本的NAT和NAPT(Network Address/Port Translator)。 基本的NAT,它仅将内网主机的私有IP地址转换成公网IP地址,但并不将TCP/UDP端口信息进行转换,有动态与静态之区分。由于现在大部分都属于另一种类型,即NAPT,故这里不详细讨论基础NAT。 另外一种NAT叫做NAPT(Network Address/Port Translator),从名称上我们也可以看得出,NAPT不但会改变经过这个NAT设备的IP数据报的IP地址,还会改变IP数据报的TCP/UDP端口。

  ***静态NAT :***静态地址转换将内部私网地址与合法公网地址进行一对一的转换,且每个内部地址的转换都是确定的。
  ***动态NAT :***动态地址转换也是将内部本地地址与内部合法地址一对一的转换,但是动态地址转换是从合法地址池中动态选择一个未使用的地址来对内部私有地址进行转换。
  NAPT又分为锥型(Cone)和对称型(Symmetric),它们的区别在于,在NAT已分配端口号给Client A的情况下,如果Client A继续用1235端口与另一外网服务器通讯,锥型NAT还会继续用原来62000端口,即所分配的端口号不变。而对于对等型NAT,NAT将会分配另一端口号(如62001)给Client A的1235端口。也就是说,同一内网主机同一端口号,对于锥型NAT,无论与哪一外网主机通讯,都不改变所分配的端口号;而对于对等型NAT,同一内网主机同一端口号,每一次与不同的外网主机通讯,就重新分配另一个端口号。

  在建立了一对(公网IP,公网端口)和(内网IP,内网端口)二元组的绑定之后,Cone NAT会重用这组绑定用于接下来该应用程序的所有会话(同一内网IP和端口),只要还有一个会话还是激活的。 例如,假设客户端A建立了两个连续的对外会话,从相同的内部端点(10.0.0.1:1234)到两个不同的外部服务端S1和S2。Cone NAT只为两个会话映射了一个公网端点(155.27.9.32:6300), 确保客户端端口的“身份”在地址转换的时候保持不变。由于基本NAT和防火墙都不改变数据包的端口号,因此这些类型的中间件也可以看作是退化的Cone NAT。

Full Cone NAT:
  内网主机建立一个UDP socket(LocalIP:LocalPort) 第一次使用这个socket给外部主机发送数据时NAT会给其分配一个公网(PublicIP,PublicPort),以后用这个socket向外面任何主机发送数据都将使用这对(PublicIP,PublicPort)。此外任何外部主机只要知道这个(PublicIP,PublicPort)就可以发送数据给(PublicIP,PublicPort),内网的主机就能收到这个数据包.

Restricted Cone NAT:
  内网主机建立一个UDP socket(LocalIP,LocalPort) 第一次使用这个socket给外部主机发送数据时NAT会给其分配一个公网(PublicIP,PublicPort),以后用这个socket向外面任何主机发送数据都将使用这对(PublicIP,PublicPort)。此外,如果任何外部主机想要发送数据给这个内网主机,只要知道这个(PublicIP,PublicPort)并且内网主机之前用这个socket曾向这个外部主机IP发送过数据。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这个外部主机就可以用自己的(IP,任何端口)发送数据给(PublicIP,PublicPort),内网的主机就能收到这个数据包.

Port Restricted Cone NAT:
  内网主机建立一个UDP socket(LocalIP,LocalPort) 第一次使用这个socket给外部主机发送数据时NAT会给其分配一个公网(PublicIP,PublicPort),以后用这个socket向外面任何主机发送数据都将使用这对(PublicIP,PublicPort)。此外,如果任何外部主机想要发送数据给这个内网主机,只要知道这个(PublicIP,PublicPort)并且内网主机之前用这个socket曾向这个外部主机(IP,Port)发送过数据。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这个外部主机就可以用自己的(IP,Port)发送数据给(PublicIP,PublicPort),内网的主机就能收到这个数据包.

Symmetric NAT:
  内网主机建立一个UDP socket(LocalIP,LocalPort),当用这个socket第一次发数据给外部主机1时,NAT为其映射一个(PublicIP-1,Port-1),以后内网主机发送给外部主机1的所有数据都是用这个(PublicIP-1,Port-1),如果内网主机同时用这个socket给外部主机2发送数据,第一次发送时,NAT会为其分配一个(PublicIP-2,Port-2), 以后内网主机发送给外部主机2的所有数据都是用这个(PublicIP-2,Port-2).如果NAT有多于一个公网IP,则PublicIP-1和PublicIP-2可能不同,如果NAT只有一个公网IP,则Port-1和Port-2肯定不同,也就是说一定不能是PublicIP-1等于 PublicIP-2且Port-1等于Port-2。此外,如果任何外部主机想要发送数据给这个内网主机,那么它首先应该收到内网主机发给他的数据,然后才能往回发送,否则即使他知道内网主机的一个(PublicIP,Port)也不能发送数据给内网主机,这种NAT无法实现UDP-P2P通信。

  对称NAT(Symmetric NAT): 对称NAT正好相反,不在所有公网-内网对的会话中维持一个固定的端口绑定。其为每个新的会话开辟一个新的端口。如下图所示:

  首先目前绝大多数的路由器都是非对称型NAT(Cone NAT),所以P2P技术才能正常使用。 对称/非对称的区别主要在于:网关设备在实现NAT时,对于内网某主机的若干个UDP连接请求,网关设备对应地在外网上所建立的UDP端口数量。对称NAT是一个请求对应一个端口,非对称NAT是多个请求对应一个端口(象锥形,所以叫Cone NAT)。

  对称型NAT(Symmetric NAT)是实现P2P技术较为困难。

2、P2P穿越NAT的方案

  根据客户端的不同,客户端之间进行P2P传输的方法也略有不同,这里介绍了现有的穿越中间件进行P2P通信的几种技术。

2.1 中继(Relaying)

  这是最可靠但也是最低效的一种P2P通信实现。其原理是通过一个有公网IP的服务器中间人对两个内网客户端的通信数据进行中继和转发。如下图所示:

  客户端A和客户端B不直接通信,而是先都与服务端S建立链接,然后再通过S和对方建立的通路来中继传递的数据。这钟方法的缺陷很明显, 当链接的客户端变多之后,会显著增加服务器的负担,完全没体现出P2P的优势。但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保证成功,因此在实践中也常作为一种备选方案。

2.2 逆向链接(Connection reversal)

  逆向链接当两个端点中有一个不存在中间件的时候有效。例如,客户端A在NAT之后而客户端B拥有全局IP地址,如下图:

  客户端A内网地址为192.168.5.34,且应用程序正在使用TCP端口1234。A和服务器S建立了一个链接,服务器的IP地址为152.69.3.43,监听1235端口。NAT A给客户端A分配了TCP端口63000,地址为NAT的公网IP地址175.20.98.36, 作为客户端A对外当前会话的临时IP和端口。因此S认为客户端A就是175.20.98.36:63000。而B由于有公网地址,所以对S来说B就是138.72.9.16:1234。

  当客户端B想要发起一个对客户端A的P2P链接时,要么链接A的外网地址175.20.98.36:63000,要么链接A的内网地址192.168.5.34:1234,然而两种方式链接都会失败。 链接192.168.5.34:1234失败自不用说,为什么链接175.20.98.36:63000也会失败呢?来自B的TCP SYN握手请求到达NAT A的时候会被拒绝,因为对NAT A来说只有外出的链接才是允许的。 在直接链接A失败之后,B可以通过S向A中继一个链接请求,从而从A方向“逆向“地建立起A-B之间的点对点链接。

  很多当前的P2P系统都实现了这种技术,但其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只有当其中一方有公网IP时链接才能建立。

2.3 UDP打洞(UDP hole punching)

  第三种P2P通信技术,被广泛采用的,名为“P2P打洞“。P2P打洞技术依赖于通常防火墙和cone NAT允许正当的P2P应用程序在中间件中打洞且与对方建立直接链接的特性。 以下主要考虑两种常见的场景,以及应用程序如何设计去完美地处理这些情况。第一种场景代表了大多数情况,即两个需要直接链接的客户端处在两个不同的NAT 之后;第二种场景是两个客户端在同一个NAT之后,但客户端自己并不需要知道。

端点在不同的NAT之后

  假设客户端A和客户端B的地址都是内网地址,且在不同的NAT后面。A、B上运行的P2P应用程序和服务器S都使用了UDP端口1234,A和B分别初始化了 与Server的UDP通信,地址映射如图所示:


  现在假设客户端A打算与客户端B直接建立一个UDP通信会话。如果A直接给B的公网地址136.32.7.8:6200发送UDP数据,NAT B将很可能会无视进入的 数据(除非是Full Cone NAT),因为B的NAT设备会将数据丢掉,只有外出的链接才会被允许。

  客户端A和客户端B启动后首先连接服务器S进行注册,S记录注册的客户端信息。当客户端A开始给客户端B的公网地址发送UDP数据的同时,给服务器S发送一个中继请求,要求B开始给A的公网地址发送UDP信息。A往B的输出信息会导致NAT A打开 一个A的内网地址与与B的外网地址之间的新通讯会话,B往A亦然。一旦新的UDP会话在两个方向都打开之后,客户端A和客户端B就能直接通讯, 而无须再通过引导服务器S了。

端点在相同的NAT之后
  两个客户端A和B正好在同一个NAT之后(而且可能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因此在同一个内网网段之内。 客户端A和服务器S建立了一个UDP会话,NAT为此分配了公网端口6200,B同样和S建立会话,分配到了端口6300,如下图:

  当A和B使用了上节介绍的UDP打洞技术来建立P2P通路,那么会发生什么呢?首先A和B会得到由S观测到的对方的公网IP和端口号,然后给对方的地址发送信息。 两个客户端只有在NAT允许内网主机对内网其他主机发起UDP会话的时候才能正常通信,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回环传输“(lookback translation),因为从内部 到达NAT的数据会被“回送”到内网中而不是转发到外网。例如,当A发送一个UDP数据包给B的公网地址时,数据包最初有源IP地址和端口地址10.0.0.1:1234和 目的地址155.99.25.11:62001,NAT收到包后,将其转换为源155.99.25.11:62000(A的公网地址)和目的10.1.1.3:1234,然后再转发给B。即便NAT支持 回环传输,这种转换和转发在此情况下也是没必要的,且有可能会增加A与B的对话延时和加重NAT的负担。

  当A和B最初通过S交换地址信息时,他们应该包含自身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从自己看),同时也包含从服务器看的自己的 地址和端口号。然后客户端同时开始从对方已知的两个的地址中同时开始互相发送数据,并使用第一个成功通信的地址作为对方地址。如果两个客户端在同一个 NAT后,发送到对方内网地址的数据最有可能先到达,从而可以建立一条不经过NAT的通信链路;如果两个客户端在不同的NAT之后,发送给对方内网地址的数据包 根本就到达不了对方,但仍然可以通过公网地址来建立通路。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些数据包通过某种方式验证,但是在不同NAT的情况下完全有可能会导致A往B 发送的信息发送到其他A内网网段中无关的结点上去的。

端点在多级NAT之后

  当存在多级NAT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关于拓朴的具体信息, 两个Peer要建立“最优”的P2P链接是不可能的,下面来说为什么。以下图为例:

  当NAT X是一个网络提供商ISP部署的工业级NAT,其下子网共用一个公网地址157.12.9.8,NAT A和NAT B分别是其下不同用户的网关部署的NAT。只有服务器S 和NAT X有全局的路由地址。Client A在NAT A的子网中,同时Client B在NAT B的子网中,每经过一级NAT都要进行一次网络地址转换。

  A和B打算建立直接P2P链接,用一般的方法(通过Server S来打洞)自然是没问题的,那能不能优化呢?一种想当然的优化办法是A直接把信息发送给NAT B的 内网地址136.32.7.8:6201,且B通过NAT B把信息发送给A的路由地址152.31.7.8:6200,不幸的是,A和B都没有办法得知这两个目的地址,因为S只看见了客户端 ‵全局‵地址157.12.9.8。退一步说,即便A和B通过某种方法得知了那些地址,我们也无法保证他们是可用的。因为ISP分配的子网地址可能和NAT A B分配的子网地址 域相冲突。因此客户端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使用S来进行打洞并进行回环传输。

固定端口绑定
  UDP打洞技术有一个主要的条件:只有当两个NAT都是Cone NAT(或者非NAT的防火墙)时才能工作。因为其维持了一个给定的(内网IP,内网UDP)二元组 和(公网IP, 公网UDP)二元组固定的端口绑定,只要该UDP端口还在使用中,就不会变化。如果像对称NAT一样,给每个新会话分配一个新的公网端口,就 会导致UDP应用程序无法使用跟外部端点已经打通了的通信链路。由于Cone NAT是当今最广泛使用的,尽管有一小部分的对称NAT是不支持打洞的,UDP打洞 技术也还是被广泛采纳应用。

UDP在空闲状态下的超时问题
  由于UDP转换协议提供的“洞”不是绝对可靠的,多数NAT设备内部都有一个UDP转换的空闲状态计时器,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没有UDP数据通信,NAT设备会关掉由“打洞”操作打出来的“洞”,作为应用程序来讲如果想要做到与设备无关,就最好在穿越NAT以后设定一个穿越的有效期。

  很遗憾目前没有标准有效期,这个有效期与NAT设备内部的配置有关,某些设备上最短的只有20秒左右。在这个有效期内,即使没有P2P数据包需要传输,应用程序为了维持该“洞”可以正常工作,也必须向对方发送“打洞”心跳包。这个心跳包是需要双方应用程序都发送的,只有一方发送不会维持另一方的Session正常工作。除了频繁发送“打洞”心跳包以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在当前的“洞”超时之前,P2P客户端双方重新“打洞”,丢弃原有的“洞”,这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2.4 TCP打洞问题

  建立穿越NAT设备的P2P的TCP连接只比UDP复杂一点点,TCP协议的”“打洞”从协议层来看是与UDP的“打洞”过程非常相似的。尽管如此,基于TCP协议的打洞至今为止还没有被很好的理解,这也造成了的对其提供支持的NAT设备不是很多。在NAT设备支持的前提下,基于TCP的“打洞”技术实际上与基于UDP的“打洞”技术一样快捷、可靠。实际上,只要NAT设备支持的话,基于TCP的P2P技术的健壮性将比基于UDP技术的更强一些,因为TCP协议的状态机给出了一种标准的方法来精确的获取某个TCP session的生命期,而UDP协议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套接字和TCP端口的重用
  实现基于TCP协议的P2P打洞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不是来自于TCP协议,而是来自于应用程序的API接口。这是由于标准的伯克利(Berkeley)套接字的API是围绕着构建客户端/服务器程序而设计的,API允许TCP流套接字通过调用connect()函数来建立向外的连接,或者通过listen()和accept函数接受来自外部的连接,但是,API不提供类似UDP那样的,同一个端口既可以向外连接,又能够接受来自外部的连接。而且更糟的是,TCP的套接字通常仅允许建立1对1的响应,即应用程序在将一个套接字绑定到本地的一个端口以后,任何试图将第二个套接字绑定到该端口的操作都会失败。

  为了让TCP“打洞”能够顺利工作,我们需要使用一个本地的TCP端口来监听来自外部的TCP连接,同时建立多个向外的TCP连接。幸运的是,所有的主流操作系统都能够支持特殊的TCP套接字参数,通常叫做“SO_REUSEADDR”,该参数允许应用程序将多个套接字绑定到本地的一个地址二元组(只要所有要绑定的套接字都设置了SO_REUSEADDR参数即可)。BSD系统引入了SO_REUSEPORT参数,该参数用于区分端口重用还是地址重用,在这样的系统里面,上述所有的参数必须都设置才行。

TCP的NAT打洞原理
  假定客户端A希望建立与B的TCP连接。我们像通常一样假定A和B已经与公网上的已知服务器建立了TCP连接。服务器记录下来每个接入的客户端的公网和内网的地址二元组,如同为UDP服务的时候一样。从协议层来看,TCP“打洞”与UDP“打洞”是几乎完全相同的过程。

  • 客户端A使用其与服务器的连接向服务器发送请求,要求服务器协助其连接客户端B;
  • 服务器将B的公网和内网的TCP地址的二元组信息返回给A,同时,服务器将A的公网和内网的地址二元组也发送给B;
  • 客户端A和B使用连接服务器的端口异步地发起向对方的公网、内网地址二元组的TCP连接,同时监听各自的本地TCP端口是否有外部的连接联入;
  • A和B开始等待向外的连接是否成功,检查是否有新连接联入。如果向外的连接由于某种网络错误而失败,如:“连接被重置”或者“节点无法访问”,客户端只需要延迟一小段时间(例如延迟一秒钟),然后重新发起连接即可,延迟的时间和重复连接的次数可以由应用程序编写者来确定;
  • TCP连接建立起来以后,客户端之间应该开始鉴权操作,确保目前联入的连接就是所希望的连接。如果鉴权失败,客户端将关闭连接,并且继续等待新的连接联入。客户端通常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只接受第一个通过鉴权操作的客户端,然后将进入P2P通信过程不再继续等待是否有新的连接联入。

  与UDP不同的是,使用UDP协议的每个客户端只需要一个套接字即可完成与服务器的通信,而TCP客户端必须处理多个套接字绑定到同一个本地TCP端口的问题。现在来看实际中常见的一种情景,A与B分别位于不同的NAT设备后面,并且假定图中的端口号是TCP协议的端口号,而不是UDP的端口号。向外的连接代表A和B向对方的内网地址二元组发起的连接,这些连接或许会失败或者无法连接到对方。如同使用UDP协议进行“打洞”操作遇到的问题一样,TCP的“打洞”操作也会遇到内网的IP与“伪”公网IP重复造成连接失败或者错误连接之类的问题。

   客户端向彼此公网地址二元组发起连接的操作,会使得各自的NAT设备打开新的“洞”允许A与B的TCP数据通过。如果NAT设备支持TCP“打洞”操作的话,一个在客户端之间的基于TCP协议的流通道就会自动建立起来。如果A向B发送的第一个SYN包发到了B的NAT设备,而B在此前没有向A发送SYN包,B的NAT设备会丢弃这个包,这会引起A的“连接失败”或“无法连接”问题。而此时,由于A已经向B发送过SYN包,B发往A的SYN包将被看作是由A发往B的包的回应的一部分,所以B发往A的SYN包会顺利地通过A的NAT设备,到达A,从而建立起A与B的P2P连接。

从应用程序的角度来看TCP打洞
  从应用程序的角度来看,在进行TCP“打洞”的时候都发生了什么呢?假定A首先向B发出SYN包,该包发往B的公网地址二元组,并且被B的NAT设备丢弃,但是B发往A的公网地址二元组的SYN包则通过A的NAT到达了A,然后,会发生以下的两种结果中的一种,具体是哪一种取决于操作系统对TCP协议的实现:
(1)A的TCP实现会发现收到的SYN包就是其发起连接并希望联入的B的SYN包,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说曹操,曹操到”的意思,本来A要去找B,结果B自己找上门来了。A的TCP协议栈因此会把B作为A向B发起连接connect的一部分,并认为连接已经成功。程序A调用的异步connect()函数将成功返回,A的listen()等待从外部联入的函数将没有任何反映。此时,B联入A的操作在A程序的内部被理解为A联入B连接成功,并且A开始使用这个连接与B开始P2P通信。
  由于收到的SYN包中不包含A需要的ACK数据,因此,A的TCP将用SYN-ACK包回应B的公网地址二元组,并且将使用先前A发向B的SYN包一样的序列号。一旦B的TCP收到由A发来的SYN-ACK包,则把自己的ACK包发给A,然后两端建立起TCP连接。简单的说,第一种,就是即使A发往B的SYN包被B的NAT丢弃了,但是由于B发往A的包到达了A。结果是,A认为自己连接成功了,B也认为自己连接成功了,不管是谁成功了,总之连接是已经建立起来了。

(2)另外一种结果是,A的TCP实现没有像(1)中所讲的那么“智能”,它没有发现现在联入的B就是自己希望联入的。就好比在机场接人,明明遇到了自己想要接的人却不认识,误认为是其他的人,安排别人给接走了,后来才知道是自己错过了机会,但是无论如何,人已经接到了任务已经完成了。然后,A通过常规的listen()函数和accept()函数得到与B的连接,而由A发起的向B的公网地址二元组的连接会以失败告终。尽管A向B的连接失败,A仍然得到了B发起的向A的连接,等效于A与B之间已经联通,不管中间过程如何,A与B已经连接起来了,结果是A和B的基于TCP协议的P2P连接已经建立起来了。

第一种结果适用于基于BSD的操作系统对于TCP的实现,而第二种结果更加普遍一些,多数Linux和Windows系统都会按照第二种结果来处理。

实现源码

p2p网络中的NAT穿透相关推荐

  1. p2p网络中的NAT穿透技术----常见NAT穿越解决方案

    p2p网络中的NAT穿透技术----常见NAT穿越解决方案 常见NA丁穿越解决方案 NAT技术在缓解IPv4地址紧缺问题.构建防火墙.保证网络安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 作用.然而,NAT设备的广一泛存在 ...

  2. P2P网络中内网穿透的方法总结(2019)

    P2P网络中内网穿越方法总结(2019) 内网穿越的需求 问题分析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内网穿越的需求 今天去图书馆搜资料查了一下,这个问题很老,但是解决办法很久都没有更新过了,还得翻翻书.网上的 ...

  3. WebRTC中的NAT穿透

    NAT简介 我们知道,WebRTC会按照内网.P2P.中转的顺序来尝试连接.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实际是使用P2P或者中转的.这里P2P的场景主要使用的技术就是NAT穿透. 我们先简单了解下NAT.NAT ...

  4. P2P网络“自由”穿越NAT的“秘密”

    P2P网络"自由"穿越NAT的"秘密"<?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 ...

  5. P2P通信中的NAT/FW穿越

    摘要:P2P(Peer-to-Peer)通信的发展极其迅速,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和传统通信一样,P2P通信同样受到NAT/FW穿越问题的制约,因此解决好其相关的NAT/FW穿越问题非常重要.和传统通信相 ...

  6. P2P网络中DHT算法分析

    结构化与非结构化P2P 依照节点信息存储与搜索方式的不同,诸多P2P协议可以分为2大类:结构化(Structured)的与非结构化(Unstructured)的系统. 非结构化P2P系统 在非结构化的 ...

  7. Unity网络:在局域网P2P网络中利用UDP广播实现保活/心跳

    C/S与P2P 严格来讲客户端与服务器指的都是进程,N个Client客户端进程与一个或多个Server服务器进程可以组成一个C/S结构的网络,而同时既是客户端也是服务器的N个节点可以组成一个P2P网络 ...

  8. P2P网络中的节点发现

    在P2P网络中,要发现并连接其他节点,常见的是通过种子节点连接到网络,然后通过种子节点获取其他节点的地址.以太坊的种子节点在cmd/swarm/bootnodes.go中定义,hpb的种子节点在con ...

  9. P2P网络中的DHT分布式哈希结构

    现有的P2P实现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是:基于目录服务器P2P,非结构化P2P和结构化P2P.基于目录服务器这一类系统中设置目录服务器,用于保存用户节点的地址信息和该节点上共享文件的描述信息,文件 ...

  10. p2p通信 java nat_P2P应用中的NAT穿透问题

    多年前曾经写过一个关于NAT钻洞的实验.现在发现那个做法在我现在的路由器上已经不管用了.经过一番搜索发现时过境迁,世界变化很快,新路由器已经是UPnP了.在这里重新理一下几种方法. 第一种,也是不太靠 ...

最新文章

  1. 物联网时代更要注意信息安全
  2. ambari mysql error code: 1665_ambari安装中常见的问题
  3. 阅读react-redux源码 - 一
  4. Flink的时间语义和Watermark
  5. Windows应急响应操作手册
  6. 架构设计:微服务模式下,实现灰度发布模式
  7. 「SCOI2015」小凸玩密室 解题报告
  8. 如何用C语言做PONG游戏,游戏第一弹--pong游戏
  9. 一组优秀的 for .NET Winform UI控件——DotNetMagic最新版本2.3,推荐使用
  10. webstorm 下载安装教程
  11. vant显示日期格式_使用Vant完成DatetimePicker 日期的选择器操作
  12. jq ajax读取txt,使用JQuery或Ajax加载.txt文件
  13. 宝德自强PT620Z1
  14. JavaWeb整合萤石云(一),VUE和小程序也适用
  15. awesome-git 中文版,收集常用 Git 教程、工具 の 资源库
  16. android仿微信、QQ等聊天界面,实现点击输入框弹出软键盘、点击其他区域收起软键盘,默认滑动至最低端
  17. 【Unity脚本】鼠标常用点击事件
  18. php7.1 phpize编译gd,centos 7 下用 phpize安装GD扩展库
  19. 高精度数字高程数据1m的dem
  20. bzoj1758+WC2010

热门文章

  1. 单词风暴 分享ID:121082704-BJ0B8-L7IJ5
  2. Python爆破RAR密码
  3. 【自考】数据结构导论
  4. Linux网络驱动MDIO及Phy梳理
  5. 【python学习】python实现利用pygame绘画基本图形、显示图片,实现图形图片随机效果。python绘制行列图片
  6. 人工神经网络——神经元模型介绍
  7. 再战高端智能电动化,错失先机的长安能靠华为“翻盘”?
  8. Thinkpad SL400开机屏幕亮度问题解决了
  9. SpringBoot mysql房屋租赁系统4.0 租房系统源码(包远程安装
  10. C程序实例1--个人通讯录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