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知识的概念

二、知识的判断

三、知识的属性

四、知识的挑战与平衡


前三章让我从三个世界开始学习,并且逐渐从最初认识到物理世界,生物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概念与关系,他们之间互相结合的作用与效果。到对于数据的进一步探索与应用,尤其是科学数据三个法则的介绍,让我认识到逐渐发展并形成的数据化的趋势。而以数据交换为媒介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引出了关于信息的结构、含义与效用的进一步讨论与探索。此外,通过学习,我还通过现实例子二维码的分析,以实际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对信息的编码与其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知。最后还对数据与信息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举例。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以数据为驱动的新一代信息革命快速引领着知识的生产与传播。知识在世界的发展中总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那么知识的定义、形式到底是什么?获取知识的渠道又有哪些?如何判断知识的是非和对错?以及如何平衡知识专业化和综合化的矛盾?第四次章《知识升华》为我解答了这些疑惑。

(本章研究的三个问题)

一、知识的概念

从知识的产生与传播角度来看,知识总是离不开数据,它始终是依靠数据这种媒介来进行传播的。但它与数据的关系并非等价的,数据中具有很大一部分的不确定性,因此,并非所有的数据交流都会被当作知识来处理对待。仅是一部分的数据最后可以被认为是知识并且传播下去,而这一部分正是那些去除大部分不确定性,经过特定的编码形成的信息。而信息与知识之间并非是单向的流向关系,有时候信息形成知识的过程可能需要知识的参与,这一部分知识通常被称作先验知识,比如当你判断一个事物的基本属性时,通常会和熟悉的事物进行对比,在比较中收获到新的知识。如果缺少这一部分的先验知识,那么可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后天知识的判断与收获,例如先天失明的人可能很难感受的到世界里的各种颜色,因而会影响他们对于颜色的基本判断与认识。而一部分知识的形成可能恰好需要对信息背后的先验知识进行修改与订正,这类知识是后验知识。因此,信息作为桥梁始终联系着知识与数据。信息与知识之间相依相存,不可分割。同时,虽然知识中有着与数据不同的地方,即客观性与主观性。这一点从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所提出的知识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中就可以看出来。即:

(知识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

可实验验证、具有真实性和被大众相信。不难发现,前两条所对应的就是知识的客观性。凡是知识就必须经得住实验的验证,如各种理论的发现与提出都是依靠大量的实验来总结并且归纳推导出来的。其次,知识在客观上必须是真实的,凭空想象出来的理论包含了过多的主观意志,可能并不真实,因此很大程度上不能作为知识来对待处理。而最后一个便是在主观方面的考量,即被大众相信。如果不被世人所承认,那么再先进的信息也不会被认为是知识。因此,我们可以在知识的实用性与价值的层面上将知识归为: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规律抽象化、结构化的数据,必须满足客观真实性和主观可信性的判据条件。或者也可以被认为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抽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数据。[1]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格局呢?我认为这与知识在人类历史中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人类认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人类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即神秘主义阶段时,这一时期,农业文明方兴未艾,春种秋收的延迟满足取代了采集文明时期的即时满足。人类的大脑开始生发出浓郁的因果论与目的论。可以说,农业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类对世界抱有的心态,于是,人们需要了解这个世界,用以预测粮食是否能如期饱受,最快的方式通过占卜、请愿和祈福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第二阶段,就是经验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类,开始主动地认识世界,并逐步形成以自我为世界中心的观测角度,这个时期的知识,具有明显的主观性,例如我们认为的地心说,以及我国古人所谈论的“天圆地方”等理论。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现代科学文明阶段,人类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已有的知识与获取更多的知识。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发展,才导致了知识的主客观性。

那么是否能够区分知识中客观与主观的成分?在讨论主观与客观成分前,应该先对主客观性进行认识。主观性是相对于客观性的哲学概念。它通常是指受人类意识控制的世界,而客观世界是指不依赖于人类意识的所有事物。客观性和主观性是知识概念的两个独立的维度。在主观上理解和相信的事物可能无法真实、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而在客观上正确地反映的事物可能不一定在主观上得到理解和相信。只有同时满足客观真实性和主观性的事物才能被识别为知识。知识的客观性来源于数据的真实存在,因此知识在追根溯源中可以找到这种客观性,除此以外,主观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果知识不能正确反映事物的规律,它将失去存在的价值。知识是人类对世界的理解的结果,同样也是改造世界的工具。没有人类的主观驱动力,知识就无法产生。因此,主观性也在知识之中有所体现。

基于这种理论,我认为无法区分知识中的主观和客观的成分。因为主观与客观并非绝对的,而是相互定义,是相对的。人们会把现有的认知水平作为评判主观和客观的依据。这样会造成主观会渗透进客观的认识当中。比如在古代时,同样是一个自然现象,依靠宗教信仰和科学理论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论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那么到底谁才是客观的呢?结果很难评判,因为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无法证伪那些宗教宣传的各种超物质以及神学理论。而在古代就更难去分辨了。双方各依据客观事实给出相应的证明与解释。人们会把两者都归为知识,这时候的知识就在当时的年代被算作客观的,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渐渐地发现这些知识并非是客观的,而是极度主观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主观和客观的界限就没有那么明显了。正如上面讨论中所阐述的,知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的。因此对于知识的正确与否的判断都是基于当时时代人们对于该事物的理解与认识,比如受时代限制的地心说,在科技技术尚不发达的时期,加上教会的统治与思想禁锢,人们以当时的认知水平判断地球位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这种知识符合人们对于该反应活动的理解与期望。在主观层面上被归为知识。而后来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达,人们对于宇宙的研究范围更广之后,发现宇宙的中心并不是太阳,相反,太阳也只不过是宇宙星系中的一颗恒星。

(银河系的结构图)

再如经典力学中的一些公式,依据当时的认知水平,可以解释很多物理现象,被认为是客观的。但是随着近代物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微观世界中,经典力学的一些理论可能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对光的认识,从最开始的光的波动说,再到光的粒子说,再到光电效应的实验,波粒二象性的提出,再到量子力学对于光的解释。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跃升,可能在当时认为是客观的知识最后也会变成主观的,世界是不断在发展的,因此知识的主观与客观的成分无法真正意义上区分出来。

二、知识的判断

知识是主观成分与客观成分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产物。而知识同样可以按照不同的属性而进行不同的分类,有一定的分类标准。比如知识可以分为描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前者的表现在于各种事实性的知识与概念性的知识。例如对于现象的描述与表达,对于一件事情的客观表述,一个概念的解释。例如定义法律条款的各种法典,收集文字的各式字典,再如现代信息快速发展中产生的百度百科等词条收录平台,这些都是描述性的知识,它通常是对世界中表面现象的讨论。而如果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原因的追索与探寻,或者以一定的顺序对复杂的信息进行编码,则需要程序性的知识。它主要是以程序或者算法的形式对知识进行传播并让人更容易理解。例如现在移动时代,每一个装在手机中的APP,电脑中运行的各式软件,都是通过各种编译程序进行调试并且开发的。再如计算器等工具,都是通过程序性的知识大大地便捷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除了这种分类,知识还可以分为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都存在于描述性和程序性知识之中。那些易于人们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都可以算作显性知识的范畴之中,而那些不易于人们理解或者人们还没有彻底地研究清楚的知识,可以被认为是隐形的知识。隐形的知识虽然没有表现出它的实用价值,但是它的潜在价值是巨大的。这些知识也是值得被重视对待的。此外,知识还可以分类为公共与私密知识。公共知识是指在给定范围内公开和群体共有的知识,而私密知识则是在给定范围内私密和个体独有的知识。例如某个公司的内部商业机密对于内部员工就是公共知识,而对于外公司的人来说,它就是私密知识。

既然知识有分类,并且有分类的标准。那么知识如何判断对与错,是否有判断对错的标准呢?

(判断知识对错的主客观标准)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知知识有其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首先,知识是主客观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基础上,通过人脑反映活动而产生的,因此知识的是非对错是人脑对于该反应活动的理解与期望,而知识是非对错的标准,即在于该知识是否符合人脑对于活动的理解与期望。若符合那便是正确的知识,不符合即为错误的知识。在相当一部分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知识的判断都是基于主观标准的。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种主观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之前已经明白的知识,即先验知识。通过与先验知识的比较与推断,人们可以判断知识的对错,当然,判断得到的结果只是基于个人层面,并不一定与知识的正确与否完美一致。

同样,知识的对错也有其客观的评判标准。这种客观的标准是实践。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知识凡是经过实践的检验,都可以判断其正确与否。纸上谈兵式的知识很难判断对错,而经过实践的知识更容易被理解与流传。例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闻名中外医学宝典《本草纲目》,为了推动医学医药方面知识的发展,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至少花费了27年,参考了与本草学有关著作800多部,继承了1000多年本草学的传统。[3]为了验证已收集到的资料,李时珍花费了4年多的时间,带着徒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到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攀登过太和山、大别山、茅山、伏牛山等名山。所到之处,虚心向农夫、猎户、渔夫、药师等广泛请教,采集各种药物标本,写下数百万字的调查访问记,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认真地研读、参考了41种本草专著,吸取了诸家本草的精华。正是这种长期的实践作为检验知识正误的客观标准,才使得一些民间的有效方法得以保留,无效方法被去除。因此,检验知识的客观标准是实践。

(李时珍所作《本草纲目》)

三、知识的属性

(知识的属性分类)

和数据的三个法则、信息的法则类似,知识也拥有其自己遵守的法则。分别为知识第一法则,即客观世界事物的存在与变化遵循一定规律,这种规律可以被发现和认识从而产生知识。知识第二法则:所有知识均有可能通过某个智能学习算法从数据中获得。以及知识第三法则:人类通过获取和应用知识认识和改造世界。[4]这几条知识法则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例如近代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人们发现生活中物体的运动似乎和力有某种联系,于是就开始了不断地探索。牛顿总结前人的结论后,提出了牛顿的三大定律,即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这些规律被发现并且由此产生出近代物理中的各式的知识体系。而这些知识的本质还是数据,只不过是经过大量筛选后不确定性变低后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就可能通过一定的智能算法中获得。而第三条法则涉及到了知识的作用与目的。真正的知识,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形知识,他们的价值在于帮助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从古至今,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力也随之不断提高,人们完成了关于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而语言文字也不断拥有体系,有一定的规范。表达与交流也愈发地容易,提高了人们改造世界的效率。

同时知识也拥有一定的形式。现代科学中的知识表现形式通常是理论模型的形式。而理论的模型一般拥有关于概念定义、限制领域、关系建立、具体预测四方面的特点。 通过模型的建立,将客观世界中的现象与规律之间用纽带链接了起来。那么就可以达到一定程度上对现实客观世界的预测效果。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对客观事物的存在与运动变化规律之间的确定还是随机抱有不同的态度。这被称为知识的边界问题。

(知识的边界问题)

到底是因为世界客观事物本身就是复杂的、不确定的还是因为我们理解的不完备而导致的复杂与不确定呢?这两种态度没有明显的对错之分,但也对我们研究更深的、更复杂的前沿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样化,但是归根结底,生物获得知识数据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即先天遗传、后天学习和群体传播三大类。生物与生俱来的知识大多来源于自身的DNA的表达,生物的许多基础功能的使用方法,往往是不需要学习就可以获得的。这也形成了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但是先天遗传并非知识的主要获得处,许多灵长类同物就是通过后天习得本领的,例如猩猩会用棍子取食蚂蚁,是后天习得行为。还有一种群体传播的收获知识的途径,由于文字、语言上的便捷,人类就可以通过书籍等载体将知识进行传播与传承。这也会形成一个文化背景下的人有着更强的群体认同感与知识归属感。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知识,常见的方法即为演绎法与归纳法。

四、知识的挑战与平衡

随着近代历史进程的开始,伴随着数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信息量早已爆炸式地增长。尤其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更是推动着知识的产生和更新速度。因此,知识的不断增长,方面的不断细化就会导致知识的总数只增不减,而面对它的一个策略就是将知识专门化,更加细致的分类与更加精深的知识会促进该方向的进一步发展。将已经专门化的知识再进行细分并且专门化,最终只需要将每个领域内的知识汇总并综合应用即可。但是这也会导致一个问题,即“如何平衡知识专业化和综合化的矛盾”,为什么普遍适用的知识往往不够精确,而高度精确的知识却只适合于较窄的领域?答案是因为普通适用的知识关注的是事物的整体情况,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会忽略某些特殊的条件分类下的事物。这样会导致知识不够精确,但是,这些知识却在整个认知的框架搭建,宏观的把控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高度精确的知识和往往因为要考虑许多具体的应用或研究场景,为特定的情境设置相应的变量,并消除干扰。那么这些高度精确的知识就会只适用于这些较窄的领域。知识专业化和综合化之间存在矛盾,这也要求我们,既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脚踏实地地在某个方向深造,拓展该领域的深度。同时也要学会放眼全区,将知识综合运用并且以此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有合作的意识,多与不同专业领域的人交流,将专业化的知识达到综合应用的效果,这将会极大程度上推动科技世界的发展。

除上述方法以外,还可以通过数字化迁移的方法应对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将一些特定的知识从人的记忆中迁移入机器之中,并且通过理论模型的搭建,信息的编码与分析等一系列过程,实现机器的自主处理能力,完成知识载体的智能化。这也将会为人类带来不可预计的价值。

面临技术和知识爆炸性增长的挑战,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采取如下的方法来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以适应变化和实现自我。

(面对知识爆炸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的方法)

首先,面对多如山海的知识量,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兴趣点到底在哪些方向之中,并且依据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化的教育。认真掌握并且以此来作为实现自我的途径。除此以外,爆炸式增长的信息有时候并非都是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可能也会存在铺天盖地的毫无营养价值的伪知识。因此这也要求我们学会分辨知识,拥有判断的能力与清醒的头脑。有选择性地学习知识,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样,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应充分发挥时代所带来的数字化的特点,学会应用数字化的资源平台来帮助我们学习并掌握知识。这也有利于我们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我们还应该学会能够和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学者多交流,合作共同解决科学,工程及应用方面的问题,为我们增长跨学科的视野与格局,拓展我们的见识,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

知识数据化、网络化、工具化和智能化同样对我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存发展有一定的价值、风险和挑战。在价值方面,知识的数据化、网络化、工具化和智能化毫无疑问为我们的学习,工作的效率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数据化的知识便于不同背景下人们相互交流,共同探索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样这些数据也可以被直观地呈现,多维总结,便于其中规律的研究。以数字化与网络化的载体作为媒介,使知识的流通与传播更为频繁,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价值。但是,这种趋势同样也为我们带来了风险与挑战。在这种数字化的趋势之中,一部分伪知识在商业化的媒体上传播,以讹传讹的方式更会影响大众对于事物的基本判断,这对监管方的监察有着极大的挑战。这种趋势会对我们造成潜在的风险,由于过度地依靠智能,人类可能会失去基础的思考习惯,这对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挑战。此外,智能化机器的不断蜕变,是否会代替人类占据主导地位,也会对我们形成潜在的风险。这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通过本章的阅读,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知识的定义,了解了知识的分类与形式问题,对知识的渠道,如先天遗传、后天学习和群体传播等有了实例上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三大法则的学习,让我对知识的来源与作用有了更深的探索与收获。 最后,通过知识在信息时代下的飞速增长的形势分析,使我对知识的平衡问题,知识在实际意义下的价值、风险与挑战有了自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1][4]黄卫平. 数据智能科学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274.

[2]孟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88-92.

[3]左刚,谭爱华,宋子瑜,石和元,李清安,王平.从《本草纲目》探析李时珍格物明理、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08):2000-2002.

信息科学技术与创新之“知识升华”相关推荐

  1. 【信息科学技术与创新】 人类大脑中数据的产生,积累,增长 数据与信息 神经信息学

    人类大脑中数据的产生.积累与增长 摘要 本文首先提出人类大脑的基本定义,数据与信息的相关概念 之后从神经元以及突触的作用机制分析人类大脑中数据的产生.积累与增长 最后结合神经信息学对未来的脑科学相关技 ...

  2. 【信息科学技术与创新】数据压缩的理论方法与现实意义 信息论 压缩编码 通信的数学理论 Huffman编码 LZ算法 虚幻引擎与数据压缩

    数据压缩的理论方法与现实意义 摘要 首先通过信息论引出数据压缩编码的理论方法 接着结合目前技术发展分析压缩编码的现实意义 最后总结思考未来通信与存储的压缩方法 Navigator 数据压缩的理论方法与 ...

  3. 【信息科学技术与创新】数字世界 智能系统 人机交互 增强智能 虚拟化趋势与元宇宙浪潮 《元宇宙七大规则》

    数字世界给人类所带来的空间与自由 摘要 数据是人类和智能系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人机交互与增强智能对人类自身能力的辅助与强化作用 人类发展的虚拟化趋势与元宇宙浪潮 Navigator 数字世界给人类 ...

  4. 【信息科学技术与创新】情绪智能的扩展分析与总结 情绪概念及其模型 结合神经生物学对情绪智能深度分析 情绪智能对个人发展所能做的贡献及其提高方法

    情绪智能的扩展分析与总结 摘要 首先对情绪概念及其模型作再度的深入探究 接着结合情绪会改变我们看待世界和理解他人行为的方式以及神经生物学对情绪智能深度分析 最后总结思考情绪智能在未被充分科学验证的情况 ...

  5. 语言计算:信息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语言计算:信息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2010-10-10 17:31:25) 标签: 校园 分类: 工作篇 自然语言处理,简单地说,就是用计算机来处理人类的语言(英文.中文等).由于语言是 ...

  6. 田志刚北京大学CIO(信息总监)班讲知识管理

    1月16日,应北大信息管理系.北大CIO班教务办公室邀请,知名知识管理专家.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Center)创始人田志刚为第八届北大CIO(信息总监)班讲知识管理 ...

  7.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课程体系(修订版)

    第1章引言 1.1成书动因 1.22008年版(简称红皮书)成书过程 1.32012年版(简称蓝皮书)成书过程 1.4本书(简称绿皮书)成书过程 1.5本书特点 第2章培养理念与培养体系 2.1培养理 ...

  8. 作者:王腾蛟(1973-),男,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理大数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王腾蛟(1973-),男,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理大数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管理系统.互联网数据分析.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

  9. 作者:李喜莲(1992-),女,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生。

    李喜莲(1992-),女,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

  10. 作者:袁晓如,北京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袁晓如(1975-),男,北京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动态范围视频.图像和可视化:大规模数据的高性能绘制和可视化:非真实性绘 ...

最新文章

  1. 八皇后的一个回溯递归解法
  2. 【PHPWord】超链接
  3. 【干货】人工智能工程师的三个层次
  4. redis中的string
  5. SGU101 求有重边的无向图欧拉迹
  6. 【Android 高性能音频】hello-oboe 示例解析 ( Oboe 源代码依赖 | CMakeList.txt 构建脚本分析 | Oboe 源代码构建脚本分析 )
  7. 洪小文博士写给你的新年书单
  8. HTTP 请求消息头部实例:
  9. ubuntu18常用软件安装设置
  10. 如何使用Wondershare UniConverter应用效果并调整音量
  11. linux 扫描媒体库,如何扫描出Android系统媒体库中视频文件
  12. 布客·ApacheCN 编程/后端/大数据/人工智能学习资源 2020.11
  13. mysql openxml_OpenXML SDK2.0初窥
  14. 如何打造一份it项目计划书
  15. PUN 2 菜鸟养成记 2主服务
  16. 计算机无法识别新u盘,电脑新装win7系统就无法识别u盘怎么办
  17. java语言排序函数_Java语言的8大排序
  18. 调频广播信号覆盖质量智能监测系统
  19. udf开发入门(python udf、hive udf)
  20. python字符串操作作业_Python基础(7)——字符串作业

热门文章

  1. Linux:详细的RPM和YUM/DNF管理工具,配置仓库等
  2. Photoshop CS6 实例-用椭圆选框工具设计光盘封面
  3. SpringBoot之如何自定义一个starter模块
  4. linux 安装minio并设置开机自启动
  5. Handler内存泄漏-解决:使用静态类和弱引用
  6. 为什么使用multiarmed bandit algorithms(多臂赌博机算法)--与A/Btest的对比
  7. Android自定义WebView实现Youtube网络视频播放控件
  8. shader篇-立方体纹理
  9. 周伟焜:杨元庆一定会带领联想成功
  10. 彩扩机项目--NPN和PNP三极管作为开关管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