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们主要介绍了 Vue 项目的首次渲染流程,在 mountComponent 中注册了effect 函数,这样,在组件数据有更新的时候,就会通知到组件的 update 方法进行更新

Vue 中组件更新的方式也是使用了响应式 + 虚拟 DOM 的方式,这个我们在第一讲中有介绍过 Vue 1、Vue 2 和 Vue 3 中更新方式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剖析一下 Vue 组件内部如何通过虚拟 DOM 更新页面的代码细节

Vue 虚拟 DOM 执行流程

我们从虚拟 DOM 在 Vue 的执行流程开始讲起。在 Vue 中,我们使用虚拟 DOM 来描述页面的组件,比如下面的 template 虽然格式和 HTML 很像,但是在 Vue 的内部会解析成 JavaScript 函数,这个函数就是用来返回虚拟 DOM:

<div id="app"><p>hello world</p><Rate :value="4"></Rate>
</div>

上面的 template 会解析成下面的函数,最终返回一个 JavaScript 的对象能够描述这段HTML:

function render(){return h('div',{id:"app"},children:[h('p',{},'hello world'),h(Rate,{value:4}),])
}

知道虚拟 DOM 是什么之后,那么它是怎么创建的呢?


DOM 的创建

我们简单回忆上一讲介绍的 mount 函数,在代码中,我们使用 createVNode 函数创建项目的虚拟 DOM,可以看到 Vue 内部的虚拟 DOM,也就是 vnode,就是一个对象,通过 type、props、children 等属性描述整个节点

const vnode = createVNode( (rootComponent as ConcreteComponent,rootProps
)
function _createVNode() {// 处理属性和 classif (props) {...}// 标记vnode信息const shapeFlag = isString(type)? ShapeFlags.ELEMENT: __FEATURE_SUSPENSE__ && isSuspense(type)? ShapeFlags.SUSPENSE: isTeleport(type)? ShapeFlags.TELEPORT: isObject(type)? ShapeFlags.STATEFUL_COMPONENT: isFunction(type)? ShapeFlags.FUNCTIONAL_COMPONENT: 0 return createBaseVNode(type,props,children,patchFlag,dynamicProps,shapeFlag,isBlockNode,true)
}function createBaseVNode(type,props,children,...){const vnode = {type,props,key: props && normalizeKey(props),ref: props && normalizeRef(props),children,shapeFlag,patchFlag,dynamicProps,...
} as VNode
// 标准化子节点
if (needFullChildrenNormalization) {normalizeChildren(vnode, children)
} else if (children) {vnode.shapeFlag |= isString(children)? ShapeFlags.TEXT_CHILDREN: ShapeFlags.ARRAY_CHILDREN}return vnode
}componentUpdateFn

createVNode 负责创建 Vue 中的虚拟 DOM,而上一讲中我们讲过 mount 函数的核心逻辑就是使用 setupComponent 执行我们写的 <script setup>,使用 setupRenderEffect 监听组件的数据变化;所以我们来到 setupRenderEffect 函数中,去完整地剖析 Vue 中虚拟 DOM 的更新逻辑

我们给组件注册了 update 方法,这个方法使用 effect 包裹后,当组件内的 ref、reactive 包裹的响应式数据变化的时候就会执行 update 方法,触发组件内部的更新机制

看下面的代码,在 setupRenderEffect 内部的 componentUpdateFn 中,updateComponentPreRenderer 更新了属性和 slots,并且调用 renderComponentRoot 函数创建新的子树对象 nextTree,然后内部依然是调用 patch 函数

可以看到,Vue 源码中的实现首次渲染和更新的逻辑都写在一起,我们在递归的时候如果对一个标签实现更新和渲染,就可以用一个函数实现

const componentUpdateFn = ()=>{if (!instance.isMounted) {//首次渲染instance,parentSuspense,isSVG)。。。
}else{let { next, bu, u, parent, vnode } = instanceif (next) {next.el = vnode.elupdateComponentPreRender(instance, next, optimized)} else {next = vnode}const nextTree = renderComponentRoot(instance)patch(prevTree,nextTree,// parent may have changed if it's in a teleporthostParentNode(prevTree.el!)!,// anchor may have changed if it's in a fragmentgetNextHostNode(prevTree),instance,parentSuspense,isSVG)}
}// 注册effect函数const effect = new ReactiveEffect(componentUpdateFn,() => queueJob(instance.update),instance.scope // track it in component's effect scope
)
const update = (instance.update = effect.run.bind(effect) as S chedulerJo
update()const updateComponentPreRender = ( instance: ComponentInternalInstance,nextVNode: VNode,optimized: boolean ) => {nextVNode.component = instanceconst prevProps = instance.vnode.propsinstance.vnode = nextVNodeinstance.next = nullupdateProps(instance, nextVNode.props, prevProps, optimized)updateSlots(instance, nextVNode.children, optimized)pauseTracking()// props update may have triggered pre-flush watchers.// flush them before the render update.flushPreFlushCbs(undefined, instance.update)resetTracking()
}

比较关键的就是上面代码中 32-39 行的 effect 函数,负责注册组件,这个函数也是 Vue 组件更新的入口函数


patch 函数

数据更新之后就会执行 patch 函数,下图就是 patch 函数执行的逻辑图:

在 patch 函数中,会针对不同的组件类型执行不同的函数,组件我们会执行 processComponent,HTML 标签我们会执行 processElement:

function path(n1, n2, container){const { type, shapeFlag } = n2switch (type) {case Text:processText(n1, n2, container)break// 还有注释,fragment之类的可以处理,这里忽略default:// 通过shapeFlag判断类型if (shapeFlag & ShapeFlags.ELEMENT) {processElement(n1, n2, container, anchor)} else if (shapeFlag & ShapeFlags.STATEFUL_COMPONENT) {processComponent(n1, n2, container)} }
}function processComponent(n1, n2, container) {// 老规矩,没有n1就是mountif (!n1) {// 初始化 componentmountComponent(n2, container)} else {updateComponent(n1, n2, container)}
}

由于更新之后不是首次渲染了,patch 函数内部会执行 updateComponent,看下面的 updateComponent 函数内部,shouldUpdateComponent 会判断组件是否需要更新,实际执行的是 instance.update:

const instance = (n2.component = n1.component)!
if (shouldUpdateComponent(n1, n2, optimized)) {// normal updateinstance.next = n2// in case the child component is also queued, remove it to avoid// double updating the same child component in the same flush.invalidateJob(instance.update)// instance.update is the reactive effect.instance.update()
} else {// no update needed. just copy over propertiesn2.component = n1.componentn2.el = n1.elinstance.vnode = n2
}

组件的子元素是由 HTML 标签和组件构成,组件内部的递归处理最终也是对 HTML 标签的处理,所以,最后组件的更新都会进入到 processElement 内部的 patchElement 函数中


patchElement 函数

在函数 patchElement 中我们主要就做两件事,更新节点自己的属性和更新子元素

节点自身属性的更新

先看自身属性的更新,这里就能体现出 Vue 3 中性能优化的思想,通过 patchFlag 可以做到按需更新

如果标记了 FULL_PROPS,就直接调用 patchProps;如果标记了 CLASS,说明节点只有 class 属性是动态的,其他的 style 等属性都不需要进行判断和 DOM 操作

这样就极大的优化了属性操作的性能

内部执行 hostPatchProp 进行实际的 DOM 操作,你还记得上一讲中 hostPatchProp 是从 nodeOps 中定义的吗,其他动态属性 STYLE、TEXT 等等也都是一样的逻辑;Vue 3 的虚拟 DOM 真正做到了按需更新,这也是相比于 React 的一个优势

const patchElement = ( n1: VNode,n2: VNode,parentComponent: ComponentInternalInstance | null,parentSuspense: SuspenseBoundary | null,isSVG: boolean,slotScopeIds: string[] | null,optimized: boolean ) => {const el = (n2.el = n1.el!)let { patchFlag, dynamicChildren, dirs } = n2patchFlag |= n1.patchFlag & PatchFlags.FULL_PROPSconst oldProps = n1.props || EMPTY_OBJconst newProps = n2.props || EMPTY_OBJ// full diffpatchChildren(n1,n2,el,null,parentComponent,parentSuspense,areChildrenSVG,slotScopeIds,false)if (patchFlag > 0) {if (patchFlag & PatchFlags.FULL_PROPS) {patchProps(el,n2,oldProps,newProps,parentComponent,parentSuspense,isSVG)} else {// class是动态的if (patchFlag & PatchFlags.CLASS) {if (oldProps.class !== newProps.class) {hostPatchProp(el, 'class', null, newProps.class, isSVG)}}// style样式是动态的if (patchFlag & PatchFlags.STYLE) {hostPatchProp(el, 'style', oldProps.style, newProps.style, isSVG)}// 属性需要diffif (patchFlag & PatchFlags.PROPS) {//const propsToUpdate = n2.dynamicProps!for (let i = 0; i < propsToUpdate.length; i++) {const key = propsToUpdate[i]const prev = oldProps[key]const next = newProps[key]// #1471 force patch valueif (next !== prev || key === 'value') {hostPatchProp(el,key,prev,next,isSVG,n1.children as VNode[],parentComponent,parentSuspense,unmountChildren)}}}}//文本是动态的if (patchFlag & PatchFlags.TEXT) {if (n1.children !== n2.children) {hostSetElementText(el, n2.children as string)}}}
}

子元素的更新

而子元素的更新是 patchChildren 函数负责的,这个函数也是虚拟 DOM 中难度最高的一个函数,搞懂它还需要我们下一讲中介绍的算法知识,今天我们就先理解它主要的实现思路

首先我们把子元素分成了文本、数组和空三个状态,新老子元素分别是这三种状态的一个,构成了不同的执行逻辑;这样 patchChildren 内部大致有五种情况需要处理:

1.如果新的子元素是空, 老的子元素不为空,直接卸载 unmount 即可
2.如果新的子元素不为空,老的子元素是空,直接创建加载即可
3.如果新的子元素是文本,老的子元素如果是数组就需要全部 unmount,是文本的话就需要执行 hostSetElementText
4.如果新的子元素是数组,比如是使用 v-for 渲染出来的列表,老的子元素如果是空或者文本,直接 unmout 后,渲染新的数组即可

最复杂的情况就是新的子元素和老的子元素都是数组

最朴实无华的思路就是把老的子元素全部 unmount,新的子元素全部 mount,这样虽然可以实现功能,但是没法复用已经存在的 DOM 元素,比如我们只是在数组中间新增了一个数据,全部 DOM 都销毁就有点太可惜了

所以,我们需要判断出可以复用的 DOM 元素,如果一个虚拟 DOM 没有改动或者属性变了,不需要完全销毁重建,而是更新一下属性,最大化减少 DOM 的操作,这个任务就会交给 patchKeyedChildren 函数去完成

patchKeyedChildren 函数,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高效地把老的子元素更新成新的子元素,如何高效复用老的子元素中的 DOM 元素是 patchKeyedChildren 函数的难点:

const patchChildren: PatchChildrenFn = ( n1,n2,container,anchor,parentComponent,parentSuspense,isSVG,slotScopeIds,optimized = false ) => {const c1 = n1 && n1.childrenconst prevShapeFlag = n1 ? n1.shapeFlag : 0const c2 = n2.childrenconst { patchFlag, shapeFlag } = n2// fast pathif (patchFlag > 0) {if (patchFlag & PatchFlags.KEYED_FRAGMENT) {// this could be either fully-keyed or mixed (some keyed some not)// presence of patchFlag means children are guaranteed to be arrayspatchKeyedChildren(c1 as VNode[],c2 as VNodeArrayChildren,container,anchor,parentComponent,parentSuspense,isSVG,slotScopeIds,optimized)return} else if (patchFlag & PatchFlags.UNKEYED_FRAGMENT) {// unkeyedpatchUnkeyedChildren(c1 as VNode[],c2 as VNodeArrayChildren,container,anchor,parentComponent,parentSuspense,isSVG,slotScopeIds,optimized)return}}// children has 3 possibilities: text, array or no children.if (shapeFlag & ShapeFlags.TEXT_CHILDREN) {// text children fast pathif (prevShapeFlag & ShapeFlags.ARRAY_CHILDREN) {unmountChildren(c1 as VNode[], parentComponent, parentSuspense)}if (c2 !== c1) {hostSetElementText(container, c2 as string)}} else {if (prevShapeFlag & ShapeFlags.ARRAY_CHILDREN) {// prev children was arrayif (shapeFlag & ShapeFlags.ARRAY_CHILDREN) {// two arrays, cannot assume anything, do full diffpatchKeyedChildren(c1 as VNode[],c2 as VNodeArrayChildren,container,anchor,parentComponent,parentSuspense,isSVG,slotScopeIds,optimized)} else {// no new children, just unmount oldunmountChildren(c1 as VNode[], parentComponent, parentSuspense, true}} else {// prev children was text OR null// new children is array OR nullif (prevShapeFlag & ShapeFlags.TEXT_CHILDREN) {hostSetElementText(container, '')}// mount new if arrayif (shapeFlag & ShapeFlags.ARRAY_CHILDREN) {mountChildren(c2 as VNodeArrayChildren,container,anchor,parentComponent,parentSuspense,isSVG,slotScopeIds,optimized)}}}
}

上面的代码执行逻辑如下图所示,根据 flags 判断子元素的类型后,执行不同的操作函数:


patchChildren

最后就剩下 patchChildren 的实现了,这也是各类虚拟 DOM 框架中最难实现的函数,我们需要实现一个高效的更新算法,能够使用尽可能少的更新次数,来实现从老的子元素到新的子元素的更新;

举个例子,类似体育课站队的时候,大家一开始站一排,但是顺序是乱的,我们需要尽快把队伍按照个头左低右高排列

在 React 中,这种场景的处理逻辑是先进行循环,使用的是单侧插入的算法,我们在排队的时候挨个对比,如果你站我右边,并且个头比我高一点,说明咱俩的相对位置和最终队伍的位置是一致的,暂时不需要变化,如果你比我个头矮,就需要去我左边找到一个正确的位置插队进去

由于都只向单侧插入,最后我们就会把所有的节点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之上,这就是 React15 框架内虚拟节点 diff 的逻辑,初步实现了 DOM 的复用;而 Vue 2 借鉴了 snabbdom 的算法,在此基础上做了第一层双端对比的优化

首先 Web 场景之下对一个数组元素的操作,很少有直接全部替换的,比如我们操作一个表格,大概率是更关心表格某一行的一个字段、新增一行、删除一行,或者是对表格某个字段进行排序,所以我们可以从纯算法的场景之中加入实际应用的场景

如果我们只是在表格里新增一行,那么可以不要一开始就开始循环,而是可以先进行节点的预判

比如,在下面的例子中,新的节点就是在老的节点中新增和删除了几个元素,我们在循环之前,先进行头部元素的判断;在这个例子里,可以预判出头部元素的 a、b、c、d 是一样的节点,说明节点不需要重新创建,我们只需要进行属性的更新,然后进行队尾元素的预判,可以判断出 g 和元素也是一样的:

a b c d e f g h
a b c d i f j g h

这样我们虚拟 DOM diff 的逻辑就变成了下面的结构, 现在只需要比较 ef 和 ifg 的区别:

(a b c d) e f (g h)
(a b c) d) i f j (g h)

相比于之前的对比场景,我们需要遍历的运算量就大大减小了

而且,有很多场景比如新增一行或者删除一行的简单场景,预判完毕之后,新老元素有一个处于没有元素的状态,我们就可以直接执行 mount 或者 unmout 完成对比的全过程,不需要再进行复杂的遍历:

(a b c d)
(a b c d) e
(a b c) d
(a b c

双端对比的原理大致就是这样;最后双端对比之后的执行逻辑这一部分需要一些算法知识,下面会我详细介绍,这里你只需要掌握大概的思路

想让一个队伍尽快按照个头排好序,如果能够计算出,在队伍中,个头从低到高依次递增的最多的队列,让这些人站在原地不动,其余人穿插到他们中间,就可以最大化减少人员的移动,这就是一个最长底层子序列的算法问题


位运算

前面也说了,在执行 diff 之前,要根据需要判断每个虚拟 DOM 节点有哪些属性需要计算,因为无论响应式数据怎么变化,静态的属性和节点都不会发生变化

所以我们看每个节点 diff 的时候会做什么,在 renderer.ts 代码文件中就可以看到代码,主要就是通过虚拟 DOM 节点的 patchFlag 树形判断是否需要更新节点

方法就是使用 & 操作符来判断操作的类型,比如 patchFlag & PatchFlags.CLASS 来判断当前元素的 class 是否需要计算 diff;shapeFlag & ShapeFlags.ELEMENT 来判断当前虚拟 DOM 是 HTML 元素还是 Component 组件;这个“&”其实就是位运算的按位与

// class// this flag is matched when the element has dynamic class bindings.if (patchFlag & PatchFlags.CLASS) {if (oldProps.class !== newProps.class) {hostPatchProp(el, 'class', null, newProps.class, isSVG)}}// style// this flag is matched when the element has dynamic style bindingsif (patchFlag & PatchFlags.STYLE) {hostPatchProp(el, 'style', oldProps.style, newProps.style, isSVG)}if (shapeFlag & ShapeFlags.ELEMENT) {processElement(n1,n2,container,anchor,parentComponent,parentSuspense,isSVG,slotScopeIds,optimized)} else if (shapeFlag & ShapeFlags.COMPONENT) {processComponent(n1,n2,container,anchor,parentComponent,parentSuspense,isSVG,slotScopeIds,optimized)}

上面的代码中 & 就是按位与的操作符,这其实是二进制上的计算符号,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二进制

我们日常使用的数字都是十进制数字,比如数字 13 就是 1_10+3 的运算结果,每个位置都是代表 10 的 n 次方;13 也可以使用二进制表达,因为二进制每个位置只能是 0 和 1 两个数字,每个位置代表的是 2 的 n 次方,13 在二进制里是 1101,就是 1_8+1_4+0_2+1*1

而在 JavaScript 中我们可以很方便地使用 toString(2) 的方式,把十进制数字转换成二进制;运算的概念很简单,就是在二进制上的“与”和“或”运算:

(13).toString(2) // 11010 & 0 // 00 & 1 // 01 & 0 // 01 & 1 // 10 | 0 // 00 | 1 // 11 | 0 // 11 | 1 // 11 << 2 // 1左移动两位,就是100 就是1*2平方 = 4

二进制中,我们每个位置只能是 0 或者 1 这两个值,& 和 | 的概念和 JavaScript 中的 && 和 || 保持一致;两个二进制的 & 运算就是只有两个二进制位置都是 1 的时候,结果是 1,其余情况运算结果都是 0;| 是按位置进行“或”运算,只有两个二进制位置都是 0 的时候,结果是 0,其余情况运算结果都是 1;并且,还可以通过左移 << 和右移 >> 操作符,实现乘以 2 和除以 2 的效果

由于这些都是在二进制上的计算,运算的性能通常会比字符串和数字的计算性能要好,这也是很多框架内部使用位运算的原因

这么说估计你不是很理解,我们结合一个 LeetCode 题看看为什么说二进制的位运算性能更好


为什么位运算性能更好

我们来做一下 LeetCode231 题,题目描述很简单,判断数字 n 是不是 2 的幂次方,也就是说,判断数字 n 是不是 2 的整次方,比如 2、4、8;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写出 JavaScript 的解答,n 一直除以 2,如果有余数就是 false,否则就是 true:

var isPowerOfTwo = function (n) {if (n === 1) return truewhile (n > 2) {n = n / 2if (n % 2 !== 0) return false}return n === 2};

不过上面的解答我们可以用位运算来优化

先来分析一下 2 的幂次方的特点

2 的幂次方就是数字 1 左移动若干次,其余位置全部都是 0,所以 n-1 就是最高位变成0,其余位置都变成 1,就像十进制里的 10000-1 = 9999。这样,n 和 n-1 每个二进制位的数字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用按位“与”来判断这个题的答案,如果 n&n-1 是 0 的话,数字 n 就符合 2 的整次幂的特点:

161000016-1 = 150111116&15 == 0var isPowerOfTwo = function(n) {return n>0 && (n & (n - 1)) === 0};

所以我们使用位运算提高了代码的整体性能


如何运用位运算

好,搞清楚为什么用位运算,我们回来看 diff 判断,如何根据位运算的特点,设计出权限的组合认证方案

比如 Vue 中的动态属性,有文本、class、style、props 几个属性,我们可以使用二进制中的一个位置来表示权限,看下面的代码,我们使用左移的方式分别在四个二进制上标记了 1,代表四种不同的权限,使用按位或的方式去实现权限授予

比如,一个节点如果 TEXT 和 STYLE 都需要修改,我们只需要使用 | 运算符就可以得到 flag1 的权限表示,这就是为什么 Vue 3 中针对虚拟 DOM 类型以及虚拟 DOM 需要动态计算 diff 的树形都做了标记,你可以在 Vue 3 的源码中看到下面的配置:

const PatchFlags = {TEXT:1, // 0001CLASS: 1<<1, // 0010STYLE:1<<2, // 0100PROPS:1<<3 // 1000}const flag1 = PatchFlags.TEXT | PatchFlags.STYLE // 0101// 权限校验flag1 & PatchFlags.TEXT // 有权限,结果大于1flag1 & PatchFlags.CLASS //没有权限 是0

最长递增子系列

然后就到了虚拟 DOM 计算 diff 中的算法了

上面我们详细介绍了在虚拟 diff 计算中,如果新老子元素都是数组的时候,需要先做首尾的预判,如果新的子元素和老的子元素在预判完毕后,未处理的元素依然是数组,那么就需要对两个数组计算 diff,最终找到最短的操作路径,能够让老的子元素通过尽可能少的操作,更新成为新的子元素

Vue 3 借鉴了 infero 的算法逻辑,就像操场上需要按照个头从低到高站好一样,我们采用的思路是先寻找一个现有队列中由低到高的队列,让这个队列尽可能的长,它们的相对位置不需要变化,而其他元素进行插入和移动位置,这样就可以做到尽可能少的操作DOM

所以如何寻找这个最长递增的序列呢?这就是今天的重点算法知识了,我们看 LeetCode 第 300 题,题目描述如下, 需要在数组中找到最长底层的自序列长度:

给你一个整数数组 nums,找到其中最长严格递增子序列的长度子序列是由数组派生而来的序列,删除(或不删除)数组中的元素而不改变其余元素的顺序
例如,[3,6,2,7] 是数组 [0,3,1,6,2,2,7] 的子序列=
输入:nums = [10,9,2,5,3,7,101,18]
输出:4
解释:最长递增子序列是 [2,3,7,101],因此长度为 4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动态规划的思路,通过每一步的递推,使用 dp 数组,记录出每一步操作的最优解,最后得到全局最优解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把 dp[i] 定义成 nums[0]nums[i] 这个区间内,数组的最长递增子序列的长度,并且 dp 数组的初始值设为 1

从左边向右递推,如果 nums[i+1] > nums[i]dp[i+1]就等于 dp[i]+1;如果 nums[i+1] < nums[i],就什么都不需要干,这样我们在遍历的过程中,就能根据数组当前位置之前的最长递增子序列长度推导出 i+1 位置的最长递增子序列长度

所以可以得到如下解法:

/*** @param {number[]} nums* @return {number}*/const lengthOfLIS = function (nums) {let n = nums.length;if (n == 0) {return 0;}let dp = new Array(n).fill(1);for (let i = 0; i < n; i++) {for (let j = 0; j < i; j++) {if (nums[j] < nums[i]) {dp[i] = Math.max(dp[i], dp[j] + 1);}}}return Math.max(...dp)}

由于我们需要两层循环,所以这个解法的时间复杂度是 n 的平方,这个解法其实已经不错了,但是还有更优秀的解法,也就是 Vue 3 中用到的算法:贪心 + 二分


贪心 + 二分

我们再看一下这个题,贪心的思路就是在寻找最长递增的序列,所以,[1,3]要比[1,5]好,也就是说,在这个上升的序列中,我们要让上升速度尽可能变得慢,这样才有可能让后面的元素尽可能也递增

我们可以创建一个 arr 数组,用来保存这种策略下的最长递增子序列

如果当前遍历的 nums[i] 大于 arr 的最后一个元素,也就是大于 arr 的最大值时,我们把nums[i] 追加到后面即可,否则我们就在 arr 中寻找一个第一个大于 num[i] 的数字并替换它;因为是 arr 是递增的数列,所以在寻找插入位置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二分查找的方式,把整个算法的复杂度变成 O(nlgn)

下面的代码就是贪心 + 二分的解法,我们可以得到正确的最长递增子序列的长度:

/*** @param {number[]} nums* @return {number}*/const lengthOfLIS = function (nums) {let len = nums.lengthif (len <= 1) {return len}let arr = [nums[0]]for (let i = 0; i < len; i++) {// nums[i] 大于 arr 尾元素时,直接追加到后面,递增序列长度+1if (nums[i] > arr[arr.length - 1]) {arr.push(nums[i])} else {// 否则,查找递增子序列中第一个大于numsp[i]的元素 替换它// 递增序列,可以使用二分查找let left = 0let right = arr.length - 1while (left < right) {let mid = (left + right) >> 1if (arr[mid] < nums[i]) {left = mid + 1} else {right = mid}}arr[left] = nums[i]}}return arr.length};

但是贪心 + 二分的这种解法,现在只能得到最长递增子序列的长度,但是最后得到的 arr 并不一定是最长递增子序列,因为我们移动的 num[i] 位置可能会不正确,只是得到的数组长度是正确的,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个算法改造一下,把整个数组复制一份之后,最后也能得到正确的最长递增子序列

具体代码怎么写呢?我们来到 Vue 3 的 renderer.ts 文件中,函数 getSquenece 就是用来生成最长递增子序列,看下面的代码: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ngest_increasing_subsequencefunction getSequence(arr: number[]): number[] {const p = arr.slice() //赋值一份arrconst result = [0]let i, j, u, v, cconst len = arr.lengthfor (i = 0; i < len; i++) {const arrI = arr[i]if (arrI !== 0) {j = result[result.length - 1]if (arr[j] < arrI) {p[i] = j // 存储在result最后一个索引的值result.push(i)continue}u = 0v = result.length - 1// 二分查找,查找比arrI小的节点,更新result的值while (u < v) {c = (u + v) >> 1if (arr[result[c]] < arrI) {u = c + 1} else {v = c}}if (arrI < arr[result[u]]) {if (u > 0) {p[i] = result[u - 1]}result[u] = i}}}u = result.lengthv = result[u - 1]// 查找数组p 找到最终的索引while (u-- > 0) {result[u] = vv = p[v]}return result}

这段代码就是 Vue 3 里的实现,result 存储的就是长度是 i 的递增子序列最小末位置的索引,最后计算出最长递增子序列

我们得到 increasingNewIndexSequence 队列后,再去遍历数组进行 patch 操作就可以实现完整的 diff 流程了:

for (i = toBePatched - 1; i >= 0; i--) {const nextIndex = s2 + iconst nextChild = c2[nextIndex] as VNodeconst anchor =nextIndex + 1 < l2 ? (c2[nextIndex + 1] as VNode).el : parentAnchorif (newIndexToOldIndexMap[i] === 0) {// mount newpatch(null,nextChild,container,anchor,parentComponent,parentSuspense,isSVG,slotScopeIds,optimized)} else if (moved) {// move if:// There is no stable subsequence (e.g. a reverse)// OR current node is not among the stable sequenceif (j < 0 || i !== increasingNewIndexSequence[j]) {move(nextChild, container, anchor, MoveType.REORDER)} else {j--}}}

上面代码的思路,我们用下图演示。做完双端对比之后,a 和 g 已经计算出可以直接复用 DOM,剩下的队列中我们需要把 hbfdc 更新成 abdef

首先我们需要使用 keyToNewIndexMap 存储新节点中每个 key 对应的索引,比如下图中 key 是 c 的元素的索引就是 2;然后计算出 newIndexOldIndexMap 存储这个 key 在老的子元素中的位置,我们可以根据 c 的索引是 2,在 newIndexOldIndexMap 中查询到在老的子元素的位置是 6, 关于 newIndexOldIndexMap 的具体逻辑你可以在上面的代码中看到:

最后

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前端资料包。包含54本,2.57G的前端相关电子书,《前端面试宝典(附答案和解析)》,难点、重点知识视频教程(全套)。



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点击下方卡片领取,无偿分享

深度剖析 Vue3 如何通过虚拟DOM更新页面相关推荐

  1. reactjs创建虚拟DOM的两种方式:使用jsx和js创建虚拟DOM

    1_使用jsx创建虚拟DOM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meta charset=& ...

  2. reactjs虚拟DOM与真实DOM

    关于虚拟DOM: 1.本质是Object类型的对象(一般对象) 2.虚拟DOM比较"轻",真实DOM比较"重",因为虚拟DOM是React内部在用,无需真实DO ...

  3. react之使用js创建虚拟DOM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at charset="UTF-8"> <title> ...

  4. react之虚拟DOM的两种创建方式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at charset="UTF-8"> <title> ...

  5. 【React】通过jsx语法创建虚拟DOM动态及数组赋值的方法(图文+代码)

    jsx语法规则: 1.定义虚拟DOM时,不要写引号. 2.标签中混入JS表达式时要用{}. 3.样式的类名指定不要用class,要用className. 4.内联样式,要用style={{key:va ...

  6. 深入浅出虚拟 DOM 和 Diff 算法,及 Vue2 与 Vue3 中的区别

    因为 Diff 算法,计算的就是虚拟 DOM 的差异,所以先铺垫一点点虚拟 DOM,了解一下其结构,再来一层层揭开 Diff 算法的面纱,深入浅出,助你彻底弄懂 Diff 算法原理 认识虚拟 DOM ...

  7. web前端面试高频考点——Vue原理(理解MVVM模型、深度/监听data变化、监听数组变化、深入了解虚拟DOM)

    系列文章目录 内容 参考链接 Vue基本使用 Vue的基本使用(一文掌握Vue最基础的知识点) Vue通信和高级特性 Vue组件间的通信及高级特性(多种组件间的通信.自定义v-model.nextTi ...

  8. 深度剖析:如何实现一个 Virtual DOM 算法

    作者:戴嘉华 链接:https://github.com/livoras/blog/issues/13 目录: 1 前言 2 对前端应用状态管理思考 3 Virtual DOM 算法 4 算法实现 4 ...

  9. Vue 这更新是要抛弃虚拟 DOM ?

    最近 Vue 在美国举办了 Vue Conf 2022,不过可惜的是在国内并未掀起任何的波澜,于是我来试试能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尤雨溪在 Vue Conf 上说他们正在探索一种新的编译策略. 流行 ...

最新文章

  1. 深度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算法数学推导
  2. python web.py 404_找不到web.py开发服务器-favicon.ico-404
  3. dns文件传输服务器,MOOC云计算 - DNS三部曲之DNS区域传输限制
  4. Elasticsearch 嵌套类型nested
  5. 卷积过滤器的宽度_卷积神经网络简析
  6. springmvc + ibatis 框架的搭建
  7. python自动化测试学习笔记-4内置函数,处理json
  8. 华硕主板如何设置开机自启_华硕主板自动开机的设置方法.doc
  9. 分享在工作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思维导图使用攻略
  10. 《大众创业做电商——淘宝与微店 开店 运营 推广 一册通》一一1.2 创业者应具备的条件与经验...
  11. 用Ventoy同时引导ubuntu/centos/windows多系统安装
  12. 解析ESX SERVER故障数据恢复方法
  13. NodeJS充分利用多核CPU以及它的稳定性
  14. 如何挑选文档管理软件?
  15. Dubbo03【管理控制台和监控中心搭建】
  16. RabbitMQ安装流程
  17. 记2022天梯赛正式赛
  18. mysql查询出现In aggregated query without GROUP BY, expression #1 of SELECT list contains nonaggregated c
  19. 安全又智能的小车,奇瑞小蚂蚁
  20. opengl 点精灵的使用

热门文章

  1. “百度杯”CTF比赛 十一月场Mangager
  2. imx6 linux can测试,iTOP-iMX6UL开发板-MiniLinux-CAN测试使用文档
  3. 微信小程序版本管理使用gitee
  4. H3C交换机如何进行批量端口配置
  5. 阻击黑客,你需要了解这些云安全“潜规则”
  6. iOS 图形处理 Core Graphics Quartz2D 教程
  7. 计算机视觉 响应_视觉响应式布局的自动化测试
  8. Dango-之多对多关系—基于双下划线的查询
  9. #51CTO学院四周年#而立之年的不二之选
  10. FC炸弹人 java源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