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被讨厌的勇气
    • 摘抄
      • 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 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 想法

被讨厌的勇气

摘抄

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1. 我也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去向的心理咨询师六年了,每年都更为信服弗洛伊德和他的后继者的理念(比昂),但这样的逐步信任也隐含着一种危险——那就是过分认同并忠诚于一种信条,不知不觉间开始通过一根管子去观察世界和人生(要命的是这根管子比你想象的要更细,哪怕是你经常反思这一点)。
  2. 我们的一种束缚来自未来,觉得走上人上巅峰后人生才开始,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就已经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但现在却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

前些阵确实有这种心态,觉得现在的生活太枯燥,每天只是一成不变的从早学到晚,想用绯红之王跳过这段时间,直达毕业。但是最近心态开始改变了,开始感受每一天,每一天的学习、运动、阅读、思考,而且枯燥也应是占了生活中的大部分,如何看待、度过每一段枯燥,都是一种修行

  1.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主宰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 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这倒是,物质本身并不具有属性,都是人的主观意愿

  1. 阿德勒认为阿德勒派本身被遗忘就意味着他的思想已经有由一门学问蜕变成了人们的共同感觉,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2. 为什么大家都“期待改变”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因为大家都无法改变。

青年的话,我并不是很认同,应该说是很难改变,而不是无法改变。

  1. 如果不是所有在父母虐待中长达的人都和你朋友一样闭门不出,那么事情就讲不通了。所谓过去决定现在、原因支配结果应该就是这样吧?如果一味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都是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的,而且根本无法改变。P6

讲目的论很关键的一点:经历相似,结果不相似。虽然还有其他的事情会对人的发展造成影响,但相同的事按原因论来讲就会造成相似的影响,但有时候却在别的人身上根本看不到影子,甚至可能两极分化。

  1. 你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的,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我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绪。也就是说,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指类的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做”目的论“。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P7

目的论很有道理,我但我还是觉得有问题,如果情绪不是来自过去,那么目的有没有可能来自过去?现在的”目的“从何而来?是否有过去的”原因“? 目的或许可能是出于逃避过去、出于害怕现在,但所有的感受都是现在的,所以目的应是出于现在。
原因论 -> 过去无法改变 -> 人无法改变;目的论 -> 情绪与过去无关,与现在的目的相关 -> 现在可变,人可变。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角度,用这种思维可以改变自己。

  1.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精力,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2. 如果闭门不出一直憋在自己的房间里的话,父母会非常担心,这就可以把父母的关注集于一身,而且还可以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照顾。另一方面,只要他出家门一步,就会沦为茫茫人海平庸的一员,没有人会重视自己,这些都是闭居者常有的心理。

这个分析太赞了,目的、利益、真理、逻辑。

  1. 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2. 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的感情,你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作为相应的手段,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情感。

是的,我也认同,怒气只是一种手段

  1. 母亲训女儿,接到班主任电话立马彬彬有礼,挂了电话又开始勃然变色。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

愤怒是一种手段,有经过思考和没经过思考的,经过思考的收放更快,没经过的是潜意识的目的。

  1. 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时间的意义。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罗伊得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否定我们人类的自由意志、把人当做机器一样的存在,这是弗罗伊得的原因论。P15

弗洛伊德强调客观,客观的过去决定了现在,像是算法的流程,一个因只能导出一个果,但事实并不总是如此。因与果并没有错,只是一个因对应多个果,因(弗洛伊德)+ 看法(阿德勒) = 果。

  1.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而应是自己亲自找到的。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我想通过对话来导出答案,而不是剥夺你自己发现答案的宝贵过程。

确实如此,还有一点是,别人或许成功了,但那只是他的方法,而且他自己可能也不知道为什么成功了,会错误归因,把成功归因到并不重要的因素上。
引导 > 说教。

  1.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2. 无人想作恶。假设有人因为金钱纠纷而杀了人,对其本人来说也是“利己”的行为。
  3.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狭义上可以理解为行为;广义上这个词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性格这个词或许会带有”不可改变“的感觉,但如果是世界观的话,那就有改变的可能性。阿德勒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P22

主动选择这点我很赞同,想不想改变,愿不愿意接收,孤独还是聚欢,都是选择。

  1. 最初的选择或许是无疑是的行为,外部因素会造成很大影响,但是,选择了”这样的我“的还是你自己,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大于是在10岁左右。
  2. 假如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3.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预测, 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状态,即使遇到点情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会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太到位了,不能变还是不够想,不敢、害怕新的领域、挑战、问题。改变性格或许是极强的熵增情况,潜意识里还是不想改变。

  1. ”如果变成Y那样的人就能够幸福“。但像这样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因为“如果。。。”正是你为自己不做改变找出的借口。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显示。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可以、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他又会就开始用“我已不再年轻”“我已经有了家庭”这样的借口。P27

我也有这样的想法,我觉的我外向、乐观了我就能幸福,但我确实是花力气去做了,是有改变的。

  1.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意思是,会有一些外在的影响,但决定权在于自己的目的、看法,这个东西大于一切外在影响。

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1. 人常活在幻想中,如果考中人生一片光明,如果改行一切都会发展顺利,但是,很多情况下即使那些愿望实现了,事态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是因为问题根本不出在这里,没有意识到真正原因:自己现在为什么“不幸“,想利用这种”愿望“逃避什么。

  1. 她对自己没有信心,始终抱着”如果这样,即使告白也肯定会被拒绝,到时候就会更加没有自信“这样的恐惧心里,所以才会出现脸红恐惧症这样的问题。我所能做的就是首先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做“鼓励”。‘

方法是:正面自己的软弱,接收无能的自己,只有到了这一步才能重新开始,才能打好根基稳步向前。

  1. 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像脸红恐惧症害怕被男性拒绝一样,你也很害怕被他人否定,害怕被他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心灵受伤。你认为陷入那种窘境倒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联系。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他人的关系中受伤“。那么如何实现这种目的呢?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嫉妒厌恶自己、尽量不涉入人即关系的人就可以了,一旦发生了关系,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过于真实,原因与自我安慰的解释都很恰当,深有体会,我现在确实也还是一个害怕被伤害的人,且较容易被伤害,这一块改善不大,但我现在不同与以前,我不害怕与人交往。
如何判断真冷漠还是假冷漠?内心强大不痛苦,给人稳且坚定的气场,这应是真冷漠吧,源自看不上他人。

  1. 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尚存。

了解一个人是否可以从他自人的缺点下手?自认的缺点也可被看成是一种逃避?

  1.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想要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是的,当心里有牵挂,也知道有人牵挂自己、关心自己的时候,就没那么孤独。

  1. 人的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小时。人在本质上必须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根本不可能做到与他人完全隔离。仅止于个人的烦恼,即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想了下,确实没想到什么能与他人无关的烦恼,事业、任务、急切、能力认知、思考瓶颈,这些都和他人有关。

  1. 第一个使用”自卑感“这个词的人是阿德勒,在德语中也有劣等感的意思,意思就是“价值更少的感觉”。155的身高只是一个低于平均数的客观观测数字而已,乍看之下也许会被认为是劣等行,但是,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待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高大的身高会给人一种震慑感;而矮小却能让人放松警惕。对自己身高的感觉终究还是在与他人比较。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自卑感必然来源于比较,一种现实客观存在的人,一种是心中想象的人(或许是某人的映照,但自己并未意识到)。

  1. 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而价值问题最终也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上。P41
  2. 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人希望拜托这种无力的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种目标并为之奋斗,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3. 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胡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情况可以通过显示的努力而改变。

我现在的“克服“或许是变得优秀了,也知道如何努力去边的优秀了,有路可走就没那么迷茫痛苦了。

  1. 自卑感越强,人就会变得越消极,最终肯定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感不就是这样吗?不,这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结。自卑情结以此原本表示的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没关系。自卑感可以促进进步,如”我学历低所以我要加倍努力“,而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的当做借口使用的状态,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就像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
  2. 因为学历低,所以失去很多机会。阿德勒用”外部因果律“对这一种关系进行说明: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称似乎有重大的因果关系。问题在于如何去面对这种社会显示,如果抱着”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那就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了。简单的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事实确实存在,不可能有了主观意愿就能改变事实,人可在事实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并无绝对的约束,一切的接口都是不够想,决心不足,勇气不足,害怕改变不敢吃苦。这个放到运动、健身上也是一样的。

  1. 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所以最健全的方法应是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缺陷,但是没有勇气的人就会陷入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有时会发展成“优越情结”: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去改变,即便如此,又没法忍受”因为有A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收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就会想要用更加渐变的方法来进行补偿:表现的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看来自卑情结 > 优越情结,自卑情结好歹心里还有点数。之前只知道自负的根源是自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

  1. 虚假的优越感很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权势张扬“,比如大力宣扬自己是权力者,虚报履历、过度追逐名牌服饰也是。这种情况都属于”我“原本并不优秀或者并不特别,而通过把”我“和权势、外物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也就是”虚假的优越感“。
  2. 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提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

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别人觉得优秀,所以带上后让别人也觉得自己优秀

  1. 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没有信息,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因为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这完全是一种优越情结。

很有体会,有时候自己也会犯这种错误,说到底还是没有安全感,怕别人轻看自己。

  1. 还有一种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具体就是值夸耀不幸。津津乐道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行的人,即使别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他们也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摊开援手,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得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来让周围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担心或束缚支配其言行。如果把不幸当作武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2. 一提到“追求优越性”,万网容易被认为是超过他人甚至排挤他人以取得金属那个之类的追求。但在同一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所谓的“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高出别人一等。,价值在于不断自我超越。
  3.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很赞同,可以把他人的优点也归到理想的自己中,这样就不会敌视他人。

  1. 如果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因为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胜者和败者。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堪称“敌人”。
  2. “无法真心祝福过的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家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所以要从竞争的怪圈中走出来,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在这里又提到了世界的,到这为止,客观世界没变,自己眼中的世界却变了。
竞争确实让我丑陋,所以解决方法就是于自己竞争!如果不与他人竞争,就能更肯定他人,能更好的发现他人的优点,觉得对方优秀也不会有挫败感,把对方的优点加到“理想的自己”身上,不是对手的话能更加坦诚。

  1. 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不仅仅是直接性的当面辱骂,当被对放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对方只是想要通过责难挑衅你,通过权力之争来达到让不顺眼的你屈服的目的。如果你压制住了争论,而且彻底认输的对方爽快的退出,败下阵来的对方很快会转入到下一阶段。人际关系一旦发挥到复仇姐u但,那么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要注意认清到底是不是争权,是不是只是为了打压你,如此就没必要纠缠。

  1. “忍耐”这种做法本身就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权力之争。应要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应当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2.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最后会变成“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交流应该谦虚,交流的前提是“我的观念有可能是错误的”,而不是上来就认定自己没错,那就变成了说明、说教。

  1.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相处”这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2. 一个个体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即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自闭的人是为了逃避“工作方面的人际关系”才不想去上班,没被录取、遭遇重大失败,都会让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因此开始讨厌去公司上班,这些情况都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评与指责,讨厌被贴上“你没有能力”或者“你不适合这个工作”之类的无能标签。

不做就不会错

  1. 只要你变了,周围也会改变。必须有所改变,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2. 如果在一起感到苦闷或者紧张,那即使是恋爱关系也不能称之为爱。当人能够感受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题会到爱。束缚是基于不信任的想法,想要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我自己恋爱初期有过感觉,但后来束缚很多,平等这一块我就做的很不好。不过忠贞不应无限自由,这里并不完全认同。

  1. 假设你讨厌A这个人,说是因为A身上有让人无法容忍的缺点。但是,那并不是因为无法容忍A的缺点才讨厌他,而是你先有“要讨厌A”的这个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

但是,若不是因为缺点,那又是为了什么才要结束呢?难道当初的喜欢也是因为喜欢这一目的无视了这些缺点?现在不让自己去喜欢,就恢复了?持续的喜欢是消耗品吗?

  1. 为了逃避人际关系而去捏造别人的缺点,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

但是,缺点这个是确实存在的吧,即不合自己意的地方,如懒惰,爱推卸责任。所以要看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不接触,那就是逃避行为;如果知道缺点还能接触且不抵触,则不是了。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1.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

一不小心就有做混子的感觉。我只希望得到比我厉害的人的认可

  1. 阿德勒严厉批评赏罚式教育,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慎独。

  1.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为自己而活不代表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人心里也有善,会想要帮助他人,想获得友情,想做好事,都是为自己而活。那么想要高的地位和金钱也是为了自己,在为了自己的过程中要做讨好别人的事情,怎么看?不过这是不一样的,一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一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期待而配合他人的期待“。

  1. 想要获取别人的认可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的期待这一手段,这其实都是受赏罚教育的影响。

如何获得他人认可?不管自己是不是为了获得他人认可,他人认可这件事本身是存在的,那么做好理想中的自己,此时和“理想中的自己”相似,或许在同一条路上的人就会认可你,所以认可应是被动获得而不是主动获得。
那不需要认可是否也可看做一种逃避?因为想要被认可而大多数时候又无法被认可,为了避免不被认可的伤害才变得不需要认可?
那我需要吗?我确实也希望得到认可,我希望唱歌的时候有人听,是想被关注还是想要情感共鸣呢?有就有,无就无。

  1.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所以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辨别方法很简单,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但是对孩子的关心、劝说等不是应该的吗?有些人凭借自己现在的能力并不能渡过难关,不得帮一把?孩子不懂事不得指导吗?如果因是孩子的课题就放任不管,那要父母有啥用?
不过有时候,当他人不想的时候,再怎么劝说指导也没有效果,结果也一样了。

  1. 父母应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告诉孩子自己会随时给予帮助,但孩子没有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是不能强迫其喝水。倘若无是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然而小孩子还是只爱玩吧,从不良娱乐中比学习更容易获得短期快乐,孩子懂啥。

  1. 总之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事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但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仍然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
  2. 信任这一行为也需要进行课题分离。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
  3. 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还是挺有难度的,无是社会认可需要一定的时间,而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即做了大量工作做出的选择,即使不是最好,也是不错的。

  1.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想要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距离太近,贴在一起,那就无法与对方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太远,深深手即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对方领域,保持这种适度距离非常重要。
  2. 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会比较轻松,因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
  3. 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自以为是、自以为正确,或者被自身目的驱动,这是以自我为中心。

  1.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是为了让自己接收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来的人生谎言。选择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会说这样的话, 相反还会鼓励年轻人要勇于争取自由。

自己不敢做就批评他人,靠贬低对方来维护自己可笑的自尊。

  1. 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康德把这种欲望成为”倾向性“,就是本能性的欲望、冲动性的欲望,然而按照这种欲望或冲动去生活,像斜坡上自然下滚的石头,并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把滚落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2.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和自己的生活方式。

以上,并不是说做了坏事以后,什么都不怕,而是跟着自己的心走。

  1. 认为”因为那个时候被父亲打所以关系不好“是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的想法。如果是目的论,就是”为了不想与父亲搞好关系,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记忆“。对我来说,不修复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更合适,因为如果我的人生不顺利就可以归咎于父亲。这其中有对我来说的”善“,也许还有对父亲的”报复“。

记忆的出现是目的,记忆本身在那里,想调动的时候才会出现,而这种调动是有目的的,即记忆为目的服务。
当人们提出创伤的时候,必然会提到对自己的负面影响,导致自己不能如何如何。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1. 阿德勒反对把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的一切二元论的价值观。

我也觉得这些是不能分开的,都是一体的,会相互影响。

  1. 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做”整体论“。

很对,人的行为是人的所有属性、自我共同运行得出的。

  1. 你现在是把自己的线和他人的线乱糟糟地缠在一起来看世界,这种状态叫做缠绕,而不是联系,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即现在看起来联系更多、不孤独,但此时的人际关系线是乱的,因为乱,所以缠绕在一起,课题分离就是理顺这样的线,该连接还是连接,但不乱了,更加清晰了。

  1.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阿德勒认为他自己所叙述的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阿德勒心理学

跟我的一个朋友说的几乎一样!
感觉接近核心了,之前将的过于独立,而这个共同体观点则强调联合。

  1.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社会学上所讲的社会的最小单位是”我和你“。共同体的起点是,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之前还讲分离,不要干涉别人,现在又开始关心别人,或者并不冲突,要看后面怎么说。

  1.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及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自我为中心。

很有趣的观点,本来是为了满足他人期待而做,却被解释成以自我为中心。但这种欲望确实是很强调自己的感受,外界很大程度影响了自己的状态是因为过于关注自己的状态。

  1. 我们首先是作为共同体的一员从属于共同体,能够感觉到共同体中有自己的位置并能体会到”可以在这里“,也就是拥有归属感,这是人的基本欲求。

是的,对归属感深有体会,但是已经没有这种感觉(或者说需求)很久了。

  1. 自己人生的主人公是”我“,这种认识并没有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君临于世界的中心,不可进而越位到”世界的主人公“。因此,在于他人接触的时候总是会想:“这个人给了我什么?“,但是期望并不会每次都能被满足,因为”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因此,当期望落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大失所望并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屈辱,产生如”那个人什么也没有为我做“、”那个人辜负了我的期望“、”那个人不再是朋友“之类的想法。抱着自己位于世界中心这种信念的人很快就会失去”朋友“。

啊!这种思想我也常有,但是我却没有意识到。
现在知道这种论调的中心思想是以自我为中心了,没有获得期待的利益即认为利益受损。

  1. 应以地球仪的方式看世界,而不是以世界地图的方式,地球仪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是中心,而世界地图只有自己是中心。正如”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2.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面对。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到共同体中,因为一切他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根本没必要由自己采取行动。

这是我认可的思想。

  1. 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很对,不过我现在不需要归属感,我的未来是我的归属。

  1. 人际关系的距离和深度完全不一样,我们在追求归属感的时候,理所当然会去关注更小的共同体。

共同体越小,给自己的关注越多。

  1. 学校也可以是共同体,但是身处学校这样的共同体也可能没有归属感。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闷在自己的房间就好比停留在杯子里躲在一个小小的避难所里一样,即使能够临时避雨,但风暴却不会停止。

视野越广,抗压能力越强。

  1.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2. 假如在学校中较是是绝对的权力主导者,但这种权力只在学校这个小的共同体成立,其他时候人么都不是。如果按照“人的社会”这个共同体来考虑的话,你和教师都是平等的“人”。如果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那就可以正面拒绝。

通过将其拉到一个地位平等的共同体,以此来平等对待。有些“局部权威”没必要特别害怕。

  1. 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没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

我以前确实很害怕得罪人,害怕和某人关系不好,现在敢怼人了。
视野要开阔,格局要大,你在某个领域是精英,但我在另一个领域也是精英,放到世界上都是平等的人,应不卑不亢。
共同体越小越脆弱,归属感也可能崩塌,那么如果将归属感放到整个世界、宇宙中,岂不无敌?心中有乾坤。

  1.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那句“不错嘛,你做的很好”中包含的俯视般的语感让人不愉快。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会营造上下级关系。

原来表扬还有俯视感,确实有时候被夸让人不舒服,显得他比自己去那个,如果让被夸的人束缚也是一门学问。

  1. 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很不爽,所以对于发自内心欣赏的人应该是夸赞?

  1. 阿德勒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虽不同但平等。经济地位跟人的价值毫无关系。

后面的那句我并不认同。

  1.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给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关键在于消除竞争,与理想的自己比较。

  1. 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的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这是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

干涉的时候我确实有我是对的,他是错的,我要指点他的想法。

  1. 援助的大前提是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不是居高临下地命令其学习,而是努力地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核心不是我告诉你、指导你怎么做,而是帮助他人自己建立。

  1. 如果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确实,当我觉得不如我的人表扬我的时候,我会不自在,你凭啥?当我觉得厉害的人表扬的时候,倒也有点小高兴,但也只是一点。

  1. 横向关系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

我倒是挺爱评价的

  1.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如果能够认为“自己有价值”的话,那个人就能接纳自己并建立起直面认识那个课题的勇气。
  2.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这里的有用并不是被他人评价“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

对待共同体和对待他人的区别是什么?共同体不也是由他人组成,这不也成立讨好他人?
我觉得不需要体会到对别人有用也能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不过我觉得自己必然会对他人有用,也没法用这个反驳,

  1. 人只有对别人有用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也会有即使存在也没有意义的人吧。然而如何得知共同体中其他人的想法呢?患病老人的家属不一定是觉得老人存在就有安慰,也有可能是因为老人的存在而受折磨。

  1. 我们在看待他人的时候,往往会先任意虚构一个”对自己来说的理想形象“,然后再像做减法一样去评价。从理想形象的100分中一点点扣分,这正是”评价“的想法,不要这样,应该从零起点出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正过来说自己对于他人应多观察,多接触;反过来说自己对于他人可以快,趁好感还高,但是长久相处的话还是要自然。
并不认同,评价还是要有的,总得按照经验估计一波。

  1. 首先与他人之间,只有一方面也可以,要建立起横向关系来。如果你与某人建立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的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

先单方面开始。但是这个影响所有我也不认同他

  1. 假如你按照上司的指示做,结果以失败告终,这是谁的责任呢?归为上司的话,就是人生谎言。你有拒绝和提出更好方法的余地,你为了逃避其中的人际关系矛盾,也为了逃避责任,而认为“没有拒绝的余地”,被动地从属于纵向关系。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这部分内容基本都不认同。

  1. 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把对自己的看法转换成对共同体的看法,对共同体构建归属感,这样就不用在意自身的好坏,怎么有种纳粹的感觉?找精神上的寄托,那共同体崩了的话人不也完了?

  1. 在城市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2. 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
  3. 尼布尔的祈祷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4. 信用有附加条件,”如果你还的话我就借给你“或是”只借给你能够偿还的份额“,这种态度并不是信赖,而是信用。
  5.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完全不认同。

  1. 你现在一味担心”被背叛“,也只关注因此受到的伤痛。但是,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感情。

并不完全认同,信任必然有,但是要经过考核。不过我确实会对周围带有敌意,这点要改。

  1. 如果关系浅,破裂时的痛苦就会小,但这种关系在生活中产生的喜悦也小。
  2. 如果把他人看作伙伴,那你也就能够在所属的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继而也就能够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3.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存在的一种手段。
  4. 劳动并不是转趋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存在的价值。

???NSNMN

  1. 想要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直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
  2. 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攻击我的“那个人”有问题,而绝不是“大家”的错。具有神经质生活方式的人常常使用“大家”“总是”或者“一切”之类的词语,这种生活方式是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只凭事物的一部分就来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

现代人常有行为。

  1. 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就会只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来判断“世界”。
  2. 苦恼于口吃的人只关心”自己的说话方式“,从而感到自卑和痛苦。因此,自我意识就会变得过剩,说话也会更加不顺畅。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道自我接纳、他者心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

提利昂做的很好。

  1. ”因为工作忙,所以无暇顾及家庭“,这其实是人生谎言,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是一种不敢正视人生课题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只能靠”行为准则“来认可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赚足了钱、得到了社会认可,所以自己就是家里最有价值的人。但任何人都有不再是生产者的时候,当无法劳动的时候,只能用”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的人总会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

要看一个人生存、有价值的信念是从何而来。

  1.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2. 人们寻求认可的理由现在已经很清楚了,人们想要喜欢自己,想要感觉自己又价值,为此就要拥有”我对他人有用“的贡献感,而获得贡献感的常见手段就是寻求他人认可。然而获得贡献感的手段一旦成为了”被他人认可“,最终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意愿来过自己的人生。通过认可欲求获得的贡献感没有自由。幸福必须以自由为前提。
  3. 苏格拉底的悖论:没有一个人想要作恶。
  4. 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特别差劲,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本来,无论是学习还是运动,为了取得某些成果就需要付出一定努力,但是,”希望特别差劲“的盖子,却可以在不付出这种健全努力的情况下也获得他人的关注。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很对,未付出就获得的关注、成就,什么都不是。

  1. 所有的问题行为,例如逃学或者割腕以及未成年人饮酒或吸烟,一切都是“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2. 假如人生是为了达到山顶的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时光就都是在“路上”。也就是说,“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顶的时候,那么之前的路程就是“临时的我”走过的“临时的人生”。

我觉得奋斗的过程与结果都是人生,眼看目标,手做当前事。

  1. 把人生当做登山的人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条“线”,自出生开始这条线便存在,画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线到达顶点。但是,这种把人生理解为故事的想法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紧密相关,而且会把人生的大半时光当坐“在路上”。

我也常有这种感觉,感觉人生还在路上,还没开始,感觉啥时候毕业了我的人生才刚开始。

  1. 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这是我最不认同的地方,虽然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是大方想法还是有的。感觉这本是并不是很适合功利心强、以自我实现为幸福的人。适合懦弱、没有主见、自卑、为他人而活的人。

  1. 准备旅行的时候,跨出家门的那一刻,“旅行”就已经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
  2. 过去并不存在,过去没有意义。

这个我也是不认同的,过去存在且有意义,意义是如何看待赋予的,有些人没有经历过那样的过去,就不会对那样的事情产生看法,与经历过的人终有区别。

  1.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2.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例如战争或天灾,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合理的事情。我们也不可能在被卷入战祸而丧命的孩子们面前谈什么“人生意义”。也就是说,人生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常识来讲的意义。
  3. 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而只能靠“我”来改变。

所谓“世界”,即我脑中对外界的认知,即自己的思想。

  1. 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何你无关。

想法

推荐序:我想象中的幸福就是和优秀的人交往、过招、斗争,人际关系之间的处理、高压的紧迫感等等,不过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此,也有可能是我高看自己,低估压力与竞争了。

引言:所以,就算世界是主观的,那又能怎么样?主观态度无法改变客观世界,就算认为是简单、美好的,又能如何?对于受到的苦难和陷害,又有何益?

在这里我没理解作者当时想要通过主、客观来表达的内容,即:因为是主观的世界,所以主观改变了,世界也就随之改变了。这样的逻辑关系。

第一夜开头:或许在我记维自卑的时候就该看一看这本书,会有一定的好处,但我现在看,我觉得也有如下好处:1、看到过去的自己,更了解现在的自己,帮我回忆起自己是怎么过来的。2、现在我的三观更加坚固,可以和与我思想相异的地方辩论。3、我并没有完全走出自卑。

第二夜开头:精神创伤为何不存在?
首先,什么是精神创伤?过去的一些事情对自己产生了影响, 每每涉及到相关部分就会失控、害怕。然而,害怕这种东西也是对自己过去经历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是创伤的根源,而看法的形成于自身所处环境有关,包括自己以前如何看,别人怎么看等等。如果只是看法问题,那随时都可以改变,然而人却不想改变,根据目的论,必然是从这种“创伤”中得到了好处,比如更多的关注、宽容,或是为自己现在的无能找到一个极为不错的接口,这种好处让自己并不想从“创伤”中走出来,沉浸在自我可怜的感情中。两种相反情况:祥林嫂 与 杭州纵火案受害男主。

第四夜P133:为什么读到这里我的”觉得不对“的感觉越来越少?是我越来越认同还是我思考的少了?现在确实是有点认同部分思想了,此时想的都是如何解释,而不是如何反驳了。当心理认同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让这件事被看起来对,被觉得合理。

《被讨厌的勇气》摘抄相关推荐

  1. 《TOMCAT权威指南》摘抄

    1.对每条ab请求,可以采用下列步骤得到基准调校的结果: 1.配置并重启被测试的Apache httpd和/或Tomcat实例. 2.确信服务器日志没有启动错误.如果有,请按照前面描述的步骤修正错误. ...

  2. Tomcat权威指南-读书摘要系列6

    6. Tomcat 安全防护 使用SecurityManager 在Tomcat中,决定安全策略的配置文件是$CATALINA_HOME/conf/catalina.policy,在用-securit ...

  3. 《Tomcat权威指南》读书笔记

    第一章 Tomcat的开幕式 1.Tomcat是以Java编写的,这表示在能够构建和测试它之前,必须安装最新的.完整的JAVA运行环境(JRE,Java runtime). 2.Catalina To ...

  4. Kubernetes单机创建MySQL+Tomcat演示程序:《Kubernetes权威指南》第一章demo报错踩坑

    欢迎访问我的个人博客:https://midoq.github.io/ 引言 最近做边缘计算项目,因为没有基础,所以首先学习Kubernetes.感觉系统的中文入门资料比较少,只找到<Kuber ...

  5. 《VMware vCAT权威指南:成功构建云环境的核心技术和方法》一3.6 vCloud计量

    本节书摘来自华章出版社<VMware vCAT权威指南:成功构建云环境的核心技术和方法>一书中的第3章,第3.6节,作(美)VMware vCAT 团队,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qu ...

  6. Struts+2权威指南--基于WebWork核心的MVC开发源码下载

    <Struts 2权威指南--基于WebWork核心的MVC开发>李纲著,是学习Struts 2不错的书籍,这里给出光盘中带包源代码.所有例子直接放入tomcat下都能运行(个别例子有小错 ...

  7. Kubernetes权威指南(下)

    Phineas # Kubernetes权威指南<Kubernetes权威指南>第5版勘误:https://github.com/kubeguide/K8sDefinitiveGuide- ...

  8. 《HTTP权威指南》摘要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HTTP 概述 第二章 URL 与资源 第三章 HTTP 报文 报文流 状态码 100~199:信息提示 200~299:成功 300~399:重定向 400~499:客户端错误 ...

  9. Kubernetes权威指南

    网站 更多书籍点击进入>> CiCi岛 下载 电子版仅供预览及学习交流使用,下载后请24小时内删除,支持正版,喜欢的请购买正版书籍 电子书下载(皮皮云盘-点击"普通下载" ...

  10. Kubernetes权威指南第2版 和 Docker技术入门与实战第2版 两本容器的书下载地址

    两本书的下载链接 下载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gv0ZQRiHfvLwgwjsvUiEA 密码:hi8o Kubernetes权威指南第2版 目录: 第1章 K ...

最新文章

  1.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四章知识点,计算机应用基础 第四章电子表格笔试知识点总结...
  2. int 和integer的区别
  3. 在ECSHOP分类列表页中调用商品货号
  4. HBase原理解析(转)
  5. 写给想用技术改变世界的年轻人-by 沃兹
  6. 安卓自动化测试(一)
  7. JMeter扩展JMeter插件获取更多监听器
  8. php 用户授权访问控制,用户权限访问控制功能
  9. 【读书笔记0101】Beginning linux programming-3rd
  10. PMP备考指南之第一章:引论
  11. Python Day17 Django 03
  12. 结对编程_队友代码分析
  13. GBK版本和UTF-8版本的区别
  14. webpack stats
  15. vuejs crc算法,16进制换算
  16. 圣思园——Java SE Lesson 11
  17. Sanity Check: SRM, AA test
  18. 好心情:长期服用抗抑郁药,怎么把肝损伤降到最低?
  19. 外媒:英特尔计划拍卖8500项专利 包括部分5G蜂窝标准专利
  20. 03Fiddler APP 抓包

热门文章

  1. 腾讯云服务器性能评测:配置参数16核 32G 28M
  2. python 3.x语句print_Python 3.x语句print(1,2,3,sep=’.’)
  3. allure定制测试报告,修改allure报告标题及logo
  4. UE4 射击类游戏 手机端视角随触摸改变方法
  5. 计算机作业我家乡的变化英语作文,家乡的变化 Changes in My Hometown
  6. Microsoft Visual SourceSafe
  7. 【机器学习】Python秘密武器之Numpy
  8. java 和 c md5加密_Java与C++实现同样的MD5加密算法
  9. 信客 lt;文gt; 余秋雨
  10. 十分钟了解绘图神器——Graphviz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