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学,关注AI,关注我们公众号ID:Math-AI

阅读目录

1. 决策树的模型

2. 决策树的基本知识

3. ID3、C4.5&CART

4. Random Forest

5. GBDT

6. 参考内容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机器学习算法中的各种树形算法,包括ID3、C4.5、CART以及基于集成思想的树模型Random Forest和GBDT。本文对各类树形算法的基本思想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重点谈一谈被称为是算法中的“战斗机”,机器学习中的“屠龙刀”的GBDT算法。

1决策树的模型

  决策树是一种基本的分类与回归方法,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if-then规则的集合。决策树由节点和有向边组成,内部节点代表了特征属性,外部节点(叶子节点)代表了类别。

  下图为决策树的一个图例:

  决策树根据一步步地属性分类可以将整个特征空间进行划分,从而区别出不同的分类样本,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图其实我们不难可以想到,满足样本划分的决策树有无数种,什么样的决策树才算是一颗好的决策树呢?

  性能良好的决策树的选择标准是一个与训练数据矛盾较小的决策树,同时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言外之意就是说,好的决策树不仅对训练样本有着很好的分类效果,对于测试集也有着较低的误差率。

2决策树的基本知识

  一个完整的决策树学习算法包含有三大步骤,分别为:

  1) 特征的选择;

  2) 决策树的生成;

  3) 决策树的剪枝。

  在介绍决策树学习算法之前,我们先简单谈几个基本的概念:

  1) 熵(entropy)

  在信息论和概率统计中,熵是表示随机变量不确定性的度量。设X是一个取有限个值的离散随机变量,其概率分布为:

P(X=xi)=pi, i=1,2, ... , n

则随机变量X的熵定义为:

H(X)=- ∑ pi * logpi, i=1,2, ... , n

  熵只依赖X的分布,和X的取值没有关系,熵是用来度量不确定性,当熵越大,概率说X=xi的不确定性越大,反之越小,在机器学期中分类中说,熵越大即这个类别的不确定性更大,反之越小,当随机变量的取值为两个时,熵随概率的变化曲线如下图:

  当p=0或p=1时,H(p)=0,随机变量完全没有不确定性,

当p=0.5时,H(p)=1,此时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性最大。

  条件熵(conditional entropy):表示在一直随机变量X的条件下随机变量Y的不确定性度量。

  设随机变量(X, Y),其联合概率分布为 P(X, Y) = pij(i=1,2, ... , n; j=1,2, ... , m),随机变量X给定的条件下随机变量Y的条件熵H(Y|X),定义为X给定条件下Y的条件概率分布的熵对X的数学期望:

H(Y|X)=∑ pi*H(Y|X=xi)

这里,pi=P(X=xi), i=1,2, ... , n.

  2)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

  信息增益表示得知特征X的信息而使得类Y的信息的不确定性减少的程度。

  特征A对训练数据集D的信息增益g(D, A),定义为集合D的经验熵H(D)与特征A给定条件下D的经验条件熵H(D|A)之差,即

g(D, A)=H(D)-H(D|A)

  信息增益大的特征具有更强的分类能力。

  3) 信息增益比(information gain ratio)

  信息增益比gR(D, A)定义为其信息增益g(D, A)与训练数据集D关于特征A的值的熵HA(D)之比,即

gR(D, A)=g(D, A)/HA(D)

其中,HA(D)=-∑|Di|/|D|*log2|Di|/|D|, n是特征A取值的个数。

  4) 基尼指数(gini index)

  分类问题中,假设有K个类,样本属于第k类的概率为pk,则概率分布的基尼指数定义为:

Gini(p)=∑pk(1-pk)=1-∑pk2

  对于二分类问题,若样本点属于第1个类的概率是p,则概率分布的基尼指数为:

Gini(p)=2p(1-p)

  对于给定的样本集合D,其基尼指数为:

Gini(D)=1-∑(|Ck|/|D|)2

  这里,Ck是D中属于第k类的样本子集,k是类的个数。

  如果样本集合D根据特征A是否取到某一可能值a被分割成D1和D2两部分,则在特征A的条件下,集合D的基尼指数定义为:

Gini(D,A)=|D1|/|D|*Gini(D1)+|D2|/|D|*Gini(D2)

  基尼指数Gini(D)表示集合D的不确定性,基尼指数越大,样本集合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大,这一点与熵相似。

3ID3、C4.5&CART

  其实不同的决策树学习算法只是它们选择特征的依据不同,决策树的生成过程都是一样的(根据当前环境对特征进行贪婪的选择)。

  ID3算法的核心是在决策树各个节点上应用信息增益准则选择特征,每一次都选择使得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进行分裂,递归地构建决策树。

  ID3算法以信息增益作为划分训练数据集的特征,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选择取值比较多的特征往往会具有较大的信息增益,所以ID3偏向于选择取值较多的特征。

  针对ID3算法的不足,C4.5算法根据信息增益比来选择特征,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校正。

  CART指的是分类回归树,它既可以用来分类,又可以被用来进行回归。CART用作回归树时用平方误差最小化作为选择特征的准则,用作分类树时采用基尼指数最小化原则,进行特征选择,递归地生成二叉树。

  决策树的剪枝:我们知道,决策树在生成的过程中采用了贪婪的方法来选择特征,从而达到对训练数据进行更好地拟合(其实从极端角度来看,决策树对训练集的拟合可以达到零误差)。而决策树的剪枝是为了简化模型的复杂度,防止决策树的过拟合问题。具体的决策树剪枝策略可以参见李航的《统计学习方法》。

4Random Forest

  随机森林是一种集成学习+决策树的分类模型,它可以利用集成的思想(投票选择的策略)来提升单颗决策树的分类性能(通俗来讲就是“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集集成学习和决策树于一身,随机森林算法具有众多的优点,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随机森林算法中每棵树都尽最大程度的生长,并且没有剪枝过程。

  随机森林引入了两个随机性——随机选择样本(bootstrap sample)和随机选择特征进行训练。两个随机性的引入对随机森林的分类性能至关重要。由于它们的引入,使得随机森林不容易陷入过拟合,并且具有很好得抗噪能力(比如:对缺省值不敏感)。

5GBDT

  迭代决策树GBDT(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也被称为是MART(Multiple Additive Regression Tree))或者是GBRT(Gradient Boosting Regression Tree),也是一种基于集成思想的决策树模型,但是它和Random Forest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不得不提的是,GBDT是目前竞赛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机器学习算法,因为它不仅可以适用于多种场景,更难能可贵的是,GBDT有着出众的准确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称GBDT为机器学习领域的“屠龙刀”。

  这么牛叉的算法,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GBDT中的“GB”(Gradient Boosting)。Gradient Boosting的原理相当的复杂,但是看不懂它也不妨碍我们对GBDT的理解和认识,有关Gradient Boosting的详细解释请见wiki百科。

  在这里引用另外一个网友的解释来说明一下对GBDT中的Gradient Boosting的理解:

  以下一段内容引自《GBDT(MART) 迭代决策树入门教程 | 简介》。

  “Boosting,迭代,即通过迭代多棵树来共同决策。这怎么实现呢?难道是每棵树独立训练一遍,比如A这个人,第一棵树认为是10岁,第二棵树认为是0岁,第三棵树认为是20岁,我们就取平均值10岁做最终结论?当然不是!且不说这是投票方法并不是GBDT,只要训练集不变,独立训练三次的三棵树必定完全相同,这样做完全没有意义。之前说过,GBDT是把所有树的结论累加起来做最终结论的,所以可以想到每棵树的结论并不是年龄本身,而是年龄的一个累加量。GBDT的核心就在于,每一棵树学的是之前所有树结论和的残差,这个残差就是一个加预测值后能得真实值的累加量。比如A的真实年龄是18岁,但第一棵树的预测年龄是12岁,差了6岁,即残差为6岁。那么在第二棵树里我们把A的年龄设为6岁去学习,如果第二棵树真的能把A分到6岁的叶子节点,那累加两棵树的结论就是A的真实年龄;如果第二棵树的结论是5岁,则A仍然存在1岁的残差,第三棵树里A的年龄就变成1岁,继续学。这就是Gradient Boosting在GBDT中的意义。”

  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GBDT与Random Forest的本质区别,GBDT不仅仅是简单地运用集成思想,而且它是基于对残差的学习的。我们在这里利用一个GBDT的经典实例进行解释。

  假设我们现在有一个训练集,训练集只有4个人,A,B,C,D,他们的年龄分别是14,16,24,26。其中A、B分别是高一和高三学生;C,D分别是应届毕业生和工作两年的员工。如果是用一棵传统的回归决策树来训练,会得到如下图1所示结果:

图1

  现在我们使用GBDT来做这件事,由于数据太少,我们限定叶子节点做多有两个,即每棵树都只有一个分枝,并且限定只学两棵树。我们会得到如下图2所示结果:

图2

  在第一棵树分枝和图1一样,由于A,B年龄较为相近,C,D年龄较为相近,他们被分为两拨,每拨用平均年龄作为预测值。此时计算残差(残差的意思就是:A的预测值 + A的残差 = A的实际值),所以A的残差就是16-15=1(注意,A的预测值是指前面所有树累加的和,这里前面只有一棵树所以直接是15,如果还有树则需要都累加起来作为A的预测值)。进而得到A,B,C,D的残差分别为-1,1,-1,1。然后我们拿残差替代A,B,C,D的原值,到第二棵树去学习,如果我们的预测值和它们的残差相等,则只需把第二棵树的结论累加到第一棵树上就能得到真实年龄了。这里的数据显然是我可以做的,第二棵树只有两个值1和-1,直接分成两个节点。此时所有人的残差都是0,即每个人都得到了真实的预测值。

  最后GBDT的预测结果为:

  A: 14岁高一学生,购物较少,经常问学长问题;预测年龄A = 15 – 1 = 14;

  B: 16岁高三学生;购物较少,经常被学弟问问题;预测年龄B = 15 + 1 = 16;

  C: 24岁应届毕业生;购物较多,经常问师兄问题;预测年龄C = 25 – 1 = 24;

  D: 26岁工作两年员工;购物较多,经常被师弟问问题;预测年龄D = 25 + 1 = 26。

  那么哪里体现了Gradient呢?其实回到第一棵树结束时想一想,无论此时的cost function是什么,是均方差还是均差,只要它以误差作为衡量标准,残差向量(-1, 1, -1, 1)都是它的全局最优方向,这就是Gradient。

  注:

图1和图2 最终效果相同,为何还需要GBDT呢?答案是过拟合。过拟合是指为了让训练集精度更高,学到了很多“仅在训练集上成立的规律”,导致换一个数据集当前规律就不适用了。只要允许一棵树的叶子节点足够多,训练集总是能训练到100%准确率的。在训练精度和实际精度(或测试精度)之间,后者才是我们想要真正得到的。我们发现图1为了达到100%精度使用了3个feature(上网时长、时段、网购金额),其中分枝“上网时长>1.1h” 很显然已经过拟合了,这个数据集上A,B也许恰好A每天上网1.09h, B上网1.05小时,但用上网时间是不是>1.1小时来判断所有人的年龄很显然是有悖常识的;相对来说图2的boosting虽然用了两棵树 ,但其实只用了2个feature就搞定了,后一个feature是问答比例,显然图2的依据更靠谱。

  可见,GBDT同随机森林一样,不容易陷入过拟合,而且能够得到很高的精度。


  补充实例(2015-10-7)

  在此引用李航博士《统计学习方法》中提升树的实例来进一步阐述GBDT的详细流程。

  一直认为李航博士讲的机器学习更加贴近算法的本质,我们先来看一下他是如何对GBDT进行定义的(在《统计学习方法中》,GBDT又被称为是提升树boosting tree)。

  提升方法实际采用了加法模型(即基函数的线性组合)与前向分步算法。以决策树为基函数的提升方法称为提升树,对分类问题决策树是二叉分类树,而对于回归问题决策树是二叉回归树。提升树模型可以表示为决策树的加法模型:

其中,表示决策树;表示决策树的参数;M为树的个数。

  针对不同问题的提升树(GBDT),其主要区别在于使用的损失函数不同,包括用平方误差损失函数的回归问题,用指数损失函数的分类问题,以及用一般损失函数的一般决策问题。

  提升树的流程: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透彻地来看一下提升树(GDBT)到底是怎样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

6参考内容

  [1] 李航《统计学习方法》

  [2] GBDT(MART) 迭代决策树入门教程 | 简介

随机森林和gbdt结合_决策树与迭代决策树(GBDT)相关推荐

  1. 随机森林计算特征重要性_随机森林中计算特征重要性的3种方法

    随机森林计算特征重要性 The feature importance describes which features are relevant. It can help with a better ...

  2. 随机森林算法的随机性_理解随机森林算法的图形指南

    随机森林算法的随机性 本文是关于什么的 (What this article is about) In this article , we will see how the Random Forest ...

  3. python随机森林特征重要性原理_随机森林进行特征重要性度量的详细说明

    特征选择方法中,有一种方法是利用随机森林,进行特征的重要性度量,选择重要性较高的特征.下面对如何计算重要性进行说明. 1 特征重要性​度量 计算某个特征X的重要性时,具体步骤如下: 1)对每一颗决策树 ...

  4. 随机森林信息熵python代码_随机森林简易教程

    简介 基于树的学习算法被认为是最优秀的,也是使用最广泛的监督型学习方法.基于树的算法赋予预测模型高精度.稳定性和易解释性.与线性模型不同,它们能很好地映射非线性关系.它们善于解决手头上的任何问题,包括 ...

  5. 随机森林回归预测r语言_使用随机森林(R语言)做回归

    引言 随机森林( random forest) 是一种基于分类树( classification tree) 的算法,它可以用于分类和回归,本文在这里以广西地区1990-2014共25年的GDP数据作 ...

  6.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 决策树与迭代决策树(GBDT)

    阅读目录 1. 决策树的模型 2. 决策树的基本知识 3. ID3.C4.5&CART 4. Random Forest 5. GBDT 6. 参考内容 谈完数据结构中的树(详情见参照之前博文 ...

  7. python随机森林特征重要性原理_使用Python的随机森林特征重要性图表

    我正在使用Python中的RandomForestRegressor,我想创建一个图表来说明功能重要性的排名.这是我使用的代码: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 ...

  8. python随机森林特征重要性原理_用随机森林进行特征重要性度量,筛选出来的重要特征是否只对该随机森林来说是重要的,而对其他模型不一定?...

    你的问题可以给出肯定的回答,重要性本来就是一个依赖于模型的指标,一些指标对模型A重要,但对B未必重要.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欧式距离中,量纲很重要,数值大距离就大数值小距离就小.而在余弦夹角表示距离时 ...

  9. 决策树随机森林GBDT

    决策树算法 这篇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703300  对决策树算法说的非常深入浅出 决策树模型核心是下面几个部分: (1) 结点和有向边组成 (2) 结 ...

最新文章

  1. 32树莓派_你觉得树莓派的32位系统到了2038年会出现故障吗?
  2. python继承父类的调用
  3. 结对项目——Subway
  4. php代码加文件后缀,php中一行代码获取文件后缀名
  5. 企业微信加密消息体_用企业微信小程序发送消息
  6. RedHat系列软件管理(第二版) --二进制软件包管理
  7. c语言printf输出中文报错,printf输出中文后还带有数字是怎么回事?
  8. 搜索、推荐、广告中的曝光偏差问题
  9. fortigate的RADIUS域用户的组认证为SSL×××用户(上)
  10. 实验2-2-4 计算分段函数[2] (10 分)
  11. 第一章:开始启程-你的第一行Android代码
  12. SpringBoot学习---thymeleaf模板引擎
  13. 计算机应用基础周记,2800字计算机应用基础实习报告范文.doc
  14. 2019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将5月26-29日贵阳举行
  15. 电脑报错 :file:\boot\bcd 0xc000014c
  16. 计算机软件理论基础集合论,现代数学专论简介分解.docx
  17. 请求的内容似乎是脚本,因而将无法由静态文件处理程序来处理解决方案
  18. 读《数学之美》有感(一)
  19. SR、JK、T、D触发器图形逻辑符号、真值表及特性方程
  20. 简单的思维导图制作过程

热门文章

  1. 836c语言程序设计,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研究所836C语言程序设计考研强化模拟题...
  2. *p++和*(p++)的区别_同是华为顶级旗舰,P系和Mate系谁最值得购买?明白这点很重要!...
  3. 批量修改数据_#泰Q头条#065期 四步搞定Excel表中的批量数据修改
  4. mysql远程访问时间长无反应_远程MySQL访问需要很长时间
  5. shell 删除七日内日志_shell日志删除(超容量自动)
  6. Android killer软件闪退的解决办法?
  7. java中大数开方_大数开方(Java版)
  8. python中改变参数值的方法_Python实现partial改变方法默认参数
  9. 全局使用dva dispatch
  10. 推荐30个新鲜出炉的精美 jQuery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