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中国科学报

作者 | 蒲慕明

9月2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揭牌仪式暨科学与哲学前沿问题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举行。揭牌仪式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学术主任蒲慕明代表科学家发言。以下为发言内容。

中科院神经所的研究生每年都有博士生的论文研究进展报告,最近我参加了一个学生的报告。

这位学生很聪明、也特别努力,过去一年的工作是针对导师的一个假说所设计的两种不同的实验,得到的结果都不符合假说所预期的结果。

他说虽然一年的工作都失败了,仍不愿放弃,又提出了另一种实验,下几个月准备再继续努力,希望能证实这个假说。

如果还是失败的话,就准备换一个论文题目。这个学生的实验设计严谨,实验数据和结论也可信,报告时思路清晰,对这个假说充满信心。

在场的老师对这个学生都很满意,尤其是他的导师对他不怕失败的挫折,仍坚持努力工作尤其赞赏,也同意学生应该再努力做另一组实验,如果还是不能证实这一假说,就换一个论文题目。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科学界普遍的现象。

就是学生和导师都没有真正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对假说和实验的意义没有正确的概念。

根据上世纪初Karl Popper对知识论和科学方法总结出的理论,也是目前科学哲学领域普遍接受的理论,假说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给实验“证实”的,而是用来反驳的。

科学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证实(verify 或 prove)一个假说,而是寻找反证。

假说是一种猜想(conjecture),最好的实验结果是能反驳(refute)它,从conjecture 到refutation,就完成了科研重要的一环。

假说如果不能预测实验得到的结果,就需要进一步修正,提出一个能解释实验结果的新假说,这是对假说的重要反馈环节。

这种从假说到反驳到新假说的出现,是推动科学进展最有效的模式。

符合假说的结果不能说就是证实了假说,只能说结果支持了假说,假说可以继续存在。

事实上,假说是永远无法被证实的,因为是不可能对涵盖所有实验参数空间进行所有可能的实验。

这位学生的两组严谨的实验,没有得到假说预测的结果,应该认为是成功的而不是失败的实验。

如果第三组实验也得不到预期的成果,那是更好的结果。

他完全不应该换题目,而是去重新提出一个修正的假说,能解释他已获得的实验结果。

这个导师所提出的假说,是依据目前神经科学领域一般想法的假说,是目前流行的理论和研究范式(existing paradigm)的产物,如果实验结果说明假说所预测的不正确,就说明目前领域的想法是有问题的,是需要修正的。

一个重要的假说、理论框架和范式(paradigm)能统治一个领域多年,就是因为所预测的现象与许多实验结果符合,但是迟早总会发现有某些实验结果是不符合的,不符合的结果多了,就到了推翻或革新假说的时候。

这时如果又有人提出了一个革新的修正假说,就会在这个领域造成Thomas Kuhn所说的研究范式的革新(paradigm shift)。

教科书中的重要理论、概念和假说,随时间过程都会有大幅度修正,这反映的就是研究范式的革新。

我们都知道教科书中的假说,迟早都是会被修正的,可是我们不知道是哪些假说、在什么时候会被修正;能对这些修正过程有所贡献,是我们创新性基础研究的最高目标。

我们一般关注的创新,做新的实验,观察新现象,研发出新技术,都是基于目前领域已有的范式。我称之为前瞻式(prospective)创新。

但是还有另一种模式的创新,是现在很少人做的,我称之为“回顾式(retrospective)”创新。

这种创新不需要提出新的假说,设计新的实验,而是用新方法或新技术去重新检验那些支撑教科书的假说、前人曾发表过的主要实验结果。

这些假说可能是基于几十年前的实验结果所提出的。

当时的实验技术与现在相比可能落后得多,得到的实验数据也可能比较粗浅、甚至不可靠。但是因为这些假说都进了教科书,变成领域普遍接受的假说,也没有人再去检验它们的实验基础的可靠性。

现在你用新的方法去设计实验,重新检验它是否正确,虽然基本上只是用新方法重复别人的实验,我相信可能有一半的机会,得到的实验结果并不支持这个假说,很有可能对普遍接受的假说,重新提出质疑,如果是非常重要的假说,甚至造成领域内研究范式的革新。这种回顾式的研究和前瞻式的研究一样,都是属于创新的范畴。

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地修正已有的假说和理论。

前瞻式创新可能会获得新的实验结果,不符合现有范式,但需要实验者主动去设计一些有针对性、能获得反证的实验,对不符合假说的结果高度重视(而不是像我说的那位研究生认为实验失败而舍弃他的发现)。

回顾式的研究方式,是直接去重新验证已有假说的实验基础,直接去寻找假说的基础是否有破绽,是一种更直接地对现有假说的正面冲击,更可能造成研究范式的革新。

我强调回顾式创新,是我个人多年的亲身体验。

我的实验室在神经科学领域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二十余年前,我们针对教科书中统治了突触可塑性领域半个世纪的赫伯(Hebb)假说(脉冲相关性学习法则),使用新技术(在体神经元膜片钳记录)、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实验去检验赫伯假说,而发现了有脉冲时序依赖性的突触可塑性,这个发现与同时期其他实验室的类似结果一起,造成了目前教科书中的新版(有脉冲时序依赖性)的突触学习法则。

重要的突破性(0到1)科研创新不是无中生有的,也不是发现了一个新现象,在一流期刊出了一篇好论文,而是在目前科学领域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理论和技术有大幅度革新(产生研究范式革新);在符合现有领域的格局和范式之内的新发现和新技术,可以说是渐进式(1-100)的创新。

突破式创新的源头常是一些特别有新颖性的想法,这种想法的出现常常是逻辑范畴外(beyond logic)的遐想和灵感,或统称为想象力(imagination)或是创新力(creativity)。

想象力和创新力的本质和来源是值得研究的。这是一项需要结合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学、社会学,甚至艺术家和诗人的观点,需要多学科一起共同研讨的课题。

怎么下手呢?也许可以针对曾有过重大突破性创新的科学家们,进行大量的案例研究。

也就是科学家心路历程的研究;这不是“科学史”研究,而是“科学家”研究,探索这些科学家“想象力”(创新思维)出现的环境和个人的家庭、教育、经历背景,尤其是创新思维出现的来龙去脉;也许可以从他们的个人回忆、自传和访问记录,理出一些规律。

我们要建设一个有创新活力的社会,需要对创新的本质、对科研环境和教育模式,系统性地进行研究,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和方案。

这也许是哲学所可以考虑的研究方向。

一位研究意识的哲学家Daniel Dennett曾说过一个故事:一位科学家和一位哲学家一起看魔术秀,一位女士站在一个箱子里,头伸出来讲话。

魔术师拿了一把刀把盒子从中间切成两半,这位女士还在说话。

科学家问哲学家这是怎么回事?哲学家说“我认为魔术师并没有切断这位女士”。

科学家说“我当然知道没有切断,我是问这个魔术是怎么做的?”,哲学家回答说“哦,这与我无关(not my department)”。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哲学家所关心的事与科学家完全不同,哲学家关心的问题经常与科学探索无关。

我们可以做个问卷调查,问科学家他们做科研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哲学对你的科研探索有什么贡献?我们可以预期,绝大多数说不出什么哲学基础,也许有些人会模糊地说什么“演绎法”、“归纳法”、“从归纳法探索自然现象的规律”等等。

但是,从我开始讲的那个研究生和导师的故事来看,可以明确地说,如果他们对科学探索的本质、假说与实验的意义有深一层哲学性的认识,对他们的科研工作进展,甚至是否能有创新性的贡献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处在科学院内的哲学所,我认为应该聚焦“科学的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这是可以为科学界做出直接贡献的方向。

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目前就很需要有 “科学方法论”方面的课。

这不是像“统计学方法”那种教做科研所需的实际技术和方法,而是阐明科研探索的本质和途径。

希望我们未来的学生不再认为他们做实验的目标就只是为了“证实”某某假说。

编辑 | 赵路

排版 | 郭刚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云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云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

蒲慕明:对科学哲学的一些看法相关推荐

  1. 神经科学界大地震!诺奖级泰斗将携团队移居中国,与蒲慕明院士强强联手

    点击上方"Python高校",关注 文末干货立马到手   本文转载自:新智元   来源:science等  |  编辑:张佳 [导读]德国科学院院士.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论研究所 ...

  2. 蒲慕明院士:脑机融合技术或许会成为未来人工智能的一个热门方向

    来源:中国经济大讲堂 [导读]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成为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走向深入的重要力量,会给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发展带来深刻变革.但是,因为对大脑工作方式的了解有限,人工智能的开 ...

  3. 懒逼 神经所 蒲慕明_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在祖国的工作是最大的贡献

    "我内心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在祖国的工作是最大的贡献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曾经有这样一个身份--中科院历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长,去年他放弃了美国 ...

  4. 懒逼 神经所 蒲慕明_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我内心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曾经有这样一个身份--中科院历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长,去年他放弃了美国国籍,再次成为拥有中国国籍的公民.2017年对于蒲慕明来说特别有意义,一是他恢复了中国国籍,二是世界上第 ...

  5. 懒逼 神经所 蒲慕明_【解放日报】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在祖国的工作是最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

    "我内心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在祖国的工作是最大的贡献 2018-06-27解放日报 黄海华 [字体:大 中 小] 语音播报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 ...

  6. 博士研究生如何做创新性研究?(蒲慕明院士)

    读文献不要只看文献描述的工作(What was done?).还有四个"W" - 你也应知道,是谁做的(Who did it?) .什么时候做的(When?).在哪里做的 (Whe ...

  7. 蒲慕明院士:我们为什么要探索人脑的奥秘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简介 蒲慕明,1948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他是国际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和生物 ...

  8. 蒲慕明:今人眼中的大脑之美 | 书评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 y Cajal, 1852-1934) 来源: 知识分子 撰文:蒲慕明 现代神经科学起源于十九世纪末期: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Santiago ...

  9. 【报告笔记】【CCAI 2016】蒲慕明院士在2016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中所作报告——脑科学能为人工智能带来什么?脑科学对人工神经网络结构设计的启发

    题目:脑科学能为人工智能带来什么? 题目:脑科学能为人工智能带来什么? 前言 原文链接 阅读目的: 以下为报告内容: 总结特性: 启发总结: 前言 蒲慕明院士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大佬,之前看过他的一些事迹 ...

最新文章

  1. Python中的标识符有哪些基础原则?
  2. linux的core文件认识
  3. 树莓派控制多个舵机_树莓派控制SG90舵机
  4. linux中socket的理解---4
  5. eclipse中hibernate和mybatis中xml配置文件的没有标签提醒解决方法
  6. SAP UI5 调试模式标志位的持久化原理 - local storage
  7. 斐波那契数列快速算法详解
  8. 信息学奥赛一本通(1012:计算多项式的值)
  9. jQuery插件实现网页底部自动加载-类似新浪微博
  10. TensorFlow tf.data.Dataset
  11. js面向对象--理解闭包
  12. 模板 - 多项式快速插值
  13. AD14 元件引脚名称消失不见了 解决
  14. access日期如何增加年数_ACCESS 时间日期操作大全
  15. 一元初始,森罗万象:5G角逐已被荣耀拉开序幕
  16. 【哈佛幸福课·健康之道】锻炼的真相
  17. Mac下无法拷贝文件到移动硬盘
  18. 王者荣耀以鸿蒙起网名,王者荣耀
  19. 如何设置文件的默认打开方式
  20. 剑指offer—丑数

热门文章

  1. Postman接口测试基础和实战(1)
  2. Excel 每隔半个小时自动补齐时间 像 11:30-12:00 这样子的
  3. 【SpringBoot深入浅出系列】SpringBoot之实现支付宝扫码支付(开发前准备)
  4. 账单管理系统(SpringCloud)
  5. 电子科大计算机学院张小松院长,电子科大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张小松:网络安全产业有望成为成都新名片...
  6. Python from . import 模块 是什么意思?
  7. java在jvm虚拟机中是如何实现多态的?
  8. Vlog基础教程+系统教程
  9. CodeForces 731D 80-th Level Archeology
  10. 引擎之旅 Chapter.1 高分辨率时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