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自己大二的时候第一次做多个电路板连接的系统时,每个模块分开测试都没问题,阻抗匹配也做好了,但连接起来就出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后面去咨询了尹老师,才知道是电路之间通过电源互相影响导致的结果。

因为我们所做的是数模混合电路,数字信号就相当于干扰源,而我们另一端的模拟信号是非常脆弱的,它是被干扰者。用万用表和示波器测试电源的时候就发现,电源并不“干净”,混入了一些尖脉冲,可能的我的布局不合理的原因。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旁路电容把这些外来者请到GND去。旁路就是给高频噪声提供低阻抗的通道,让高频噪声往这个电容上走,然后流向GND。

一般来说,电源和GND之间,芯片的电源端和GND之间,都需要退耦和旁路电容以保证电路工作正常。

那为什么电路需要退耦电容呢?

退耦,就是指很多个芯片一起共用一个电源的时候,在每个芯片的电源端和地端都接上一个电容,该电容可以防止芯片内部进行开关动作或输出发生变化时,需要瞬时从电源线上抽取较大电流,该瞬时的大电流可能导致电源线上电压的降低,从而引起对自身和其他器件的干扰。为了减少这种干扰,需要在芯片附近设置一个储电的“小水池”以提供这种瞬时的大电流能力。简单的说,前级电路如果在某一瞬间突然需要从电源中抽取很大的电流,我这一级的芯片供电不会受到影响,这就是退耦。退耦电容应该直接连接在集成电路的电源管腿上。退耦电容能够有效的消除电路网络之间的寄生耦合,从而得名(我说的)。

那么容值如何选取呢?退耦电容的容值选取要看前后电路网络工作电压之差有多大,压差越大,退耦电容就要越大。退耦滤波电容的取值通常为 47~200 μF。

而关于旁路电容,它的原理就是滤波,我们一般选取大并小的方式(大电容再并联一个小电容)这是因为大电容体积过大,其中电感量也会增加,在高频时效果不理想,所以需要一个小电容补足。

 以下是选取方式

电源输入端跨接一个 10~ 100uF 的电解电容器,如果印制电路板 的位置允许,采用 100uF 以上的电解电容器的抗干扰效果会更好。
● 为每个集成电路芯片配置一个 0.01uF 的陶瓷电容器。 如遇到印制
电路板空间小而装不下时, 可每 4 ~ 10 个芯片配置一个 1~ 10uF 钽电 解电容器, 这种器件的频阻抗特别小, 在 500kHz ~ 20MHz 范围内阻 抗小于 1 Ω,而且漏电流很小( 0.5uA 以下)。
● 对于噪声能力弱、 关断时电流变化大的器件和 ROM、 RAM 等存储型 器件, 应在芯片的电源(Vcc )和地线 ( GND )间直接接入去耦电容。
● 去耦电容的引线不能过长,特别是高频旁路电容不能带引线。
● 在印制板中有接触器、继电器、按钮等元件时.操作它们时均会 产生较大火花放电, 必须 RC 电路来吸收放电电流。 一般 R 取 1 ~ 2K , C取 2.2 ~ 47UF 。
● CMOS 的输入阻抗很高,且易受感应,因此在使用时对不用端要接地或接正电源。
● 设计时应确定使用高频低频中频三种去耦电容,中频与低频去耦电容可根据器件与PCB功耗决定 , 可分别选 47-1000uF 和 470-3300uF ; 高频电容计算为 : C=P/V*V*F 。
● 每个集成电路一个去耦电容。每个电解电容边上都要加一个小的高频旁路电容。
● 用大容量的钽电容或聚酷电容而不用电解电容作电路充放电储能 电容。使用管状电时,外壳要接地。
配置电容的经验值
        好的高频去耦电容可以去除高到 1GHZ的高频成份。陶瓷片电容或多 层陶瓷电容的高频特性较好。 设计印刷线路板时, 每个集成电路的电 4源,地之间都要加一个去耦电容。去耦电容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本 集成电路的蓄能电容, 提供和吸收该集成电路开门关门瞬间的充放电 能;另一方面旁路掉该器件的高频噪声。 数字电路中典型的去耦电容 为 0.1uf 的去耦电容有 5nH 分布电感,它的并行共振频率大约在 7MHz 左右,也就是说对于 10MHz以下的噪声有较好的去耦作用,对 40MHz 以上的噪声几乎不起作用。 1uf , 10uf 电容,并行共振频率在 20MHz以上,去除高频率噪声的效 果要好一些。在电源进入印刷板的地方和一个 1uf 或 10uf 的去高频 电容往往是有利的,即使是用电池供电的系统也需要这种电容。 每 10 片左右的集成电路要加一片充放电电容,或称为蓄放电容,电 容大小可选 10uf 。最好不用电解电容,电解电容是两层溥膜卷起来 的,这种卷起来的结构在高频时表现为电感, 最好使用胆电容或聚碳 酸酝电容。 去耦电容值的选取并不严格, 可按 C=1/f 计算;即 10MHz 取 0.1uf 。

浅谈退耦电容和旁路电容对于芯片和电源的重要相关推荐

  1. 退耦电容,旁路电容和滤波电容的一些区别?

    退耦电容,旁路电容和滤波电容的一些区别  去耦电容: 储能作用,减少浪涌电流. 增加电源和地之间的交流耦合(注意直流电源里面也会有少部分交流电). 电容值较大一般1uF~100uF之间.对于对电源滤波 ...

  2. 大家真的懂退耦电容和旁路电容吗?

    一般来说,电源和GND之间,芯片的电源端和GND之间,都需要退耦和旁路电容以保证电路工作正常.大家都这么用,真正原因如下.(第一次发布日常,如有不妥望理解) 退耦电容 就是指很多个芯片一起共用一个电源 ...

  3. 浅谈电解电容在电路设计中的作用

    谈起电解电容我们不得下多了解一下它的作用 1.滤波作用 在电源电路中,整流电路将交流变成脉动的直流,而在整流电路之后接入一个较大容量的电解电容,利用其充放电特性(储能作用),使整流后的脉动直流电压变成 ...

  4. 浅谈电量传感器在数据中心的UPS电源中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快速发展,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等相关新型互联网业务规模与日俱增,数据中心进入规模化建设阶段.数据中心巨大规模的建设与应用,导致数据中心对供电需求快速增长,据美国媒体调查,全球各 ...

  5. 浅谈电量传感器在数据中心不间断电源中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快速发展,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等相关新型互联网业务规模与日俱增,数据中心进入规模化建设阶段.数据中心巨大规模的建设与应用,导致数据中心对供电需求快速增长,根据ICT Resea ...

  6. 去耦电容 与 旁路电容 的区别

    旁路电容是把电源或者输入信号中的交流分量的干扰作为滤除对象. 有了旁路电容,将电源5V中的交流分量--波动进行滤除.将蓝色波形变成粉红色波形.一般来说,靠近电源放置. 去耦电容是芯片的电源管脚,由于自 ...

  7. 电路中滤波电容和退耦电容_关于滤波电容、去耦电容、旁路电容作用及其原理...

    关于滤波电容.去耦电容.旁路电容作用及其原理 从电路来说,总是存在驱动的源和被驱动的负载.如果负载电容比较大,驱动电路要把电容充电.放电,才能完成信号的跳变,在上升沿比较陡峭的时候,电流比较大,这样驱 ...

  8. 电路中滤波电容和退耦电容_怎么分清滤波电容、去耦电容、旁路电容

    电容种类繁杂,但无论再怎么分类,其基本原理都是利用电容对交变信号呈低阻状态.交变电流的频率f越高,电容的阻抗就越低.旁路电容起的主要作用是给交流信号提供低阻抗的通路;去耦电容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一个局部的 ...

  9. 电路中滤波电容和退耦电容_【硬见小百科】关于滤波电容、去耦电容、旁路电容作用及其原理...

    从电路来说,总是存在驱动的源和被驱动的负载.如果负载电容比较大,驱动电路要把电容充电.放电,才能完成信号的跳变,在上升沿比较陡峭的时候,电流比较大,这样驱动的电流就会吸收很大的电源电流,由于电路中的电 ...

最新文章

  1. 一个完整的操作UI线程的例子,用到了多种方式
  2. 理解离散傅立叶变换(一. 傅立叶变换的由来)
  3. python 修改array_python 基础_ 数组的 增删改查3
  4. 05_JS流程控制语句
  5. 没有workstation_这才是Win10的旗舰版:WorkStation版独享功能测试
  6. vscode 注释插件
  7. 打通应用隔阂,AR 如何助力互联网度过寒冬?
  8. 苹果Mac 3D 模型展开工具:Unfolder
  9. [转载] 解决AndroidStudio连不上Android设备真机的问题
  10. Python常用小技巧总结
  11. PS CC 2014 把一个图层输出为文件的方法
  12. 深入剖析Windows补丁
  13. ee可以有js吗 jvaa_JAVAEE面试题
  14. RxSwift 学习:基础使用篇 - 序列 订阅 销毁
  15. OA 内有 需求收集的好建议
  16. Python Crypto.Cipher加密包
  17. 量化投资之宏观篇 | 达里欧谈美国社会的矛盾及如何改良
  18. Docker 部署SpringBoot应用
  19. 定义监听器的三种方法
  20. 新一代三维GIS技术白皮书v1.0

热门文章

  1. 知网关键词搜索爬取摘要信息
  2. RTK差分共享猫APP下载地址
  3. easelJS 初始入门 (creatjs)
  4. Python爬取网站用户手机号_python爬取招聘网站:拉勾网
  5. Linux 系统 校准时间
  6. spring启动加载机制spring.factories使用方法
  7. VS2019最简单编译V8引擎方法
  8. 快递快运行业自动化分拣发展与趋势
  9. 视通科技录播系统,快速满足多行业场景应用
  10. 江苏农信金融云热点问答:银行如何统筹推进私有云和行业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