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观的物品更好用”

这是一句不那么好理解的大白话——一眼看过去好像没有办法反驳,但是一下子又想不清楚为什么。Norman用了一章来解读。

“正面的情绪对学习、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都很关键。”

“人在焦虑时,思路变窄,仅集中于与问题直接相关的方面,甚至会重复操作。美观的物品使人更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

人的情感、行为和认知是相互影响的,上面的两句话这应该是心理学领域一个很直白的观点吧,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新鲜的发现。过去的一些疑惑似乎迎刃而解:我不是一个思维活跃的人,至少不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我的数学一直很差,竞技类的比赛我临场发挥总是不太好,等等,但这些似乎不是因为我智商太低造成的,那是其他什么原因吗?现在看来,倒是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很容易焦虑,面对问题时,仅集中于与问题直接相关的方面,所以总是找不到巧妙的解法,想不出天花乱坠的创意,在比赛场上总害怕失误。我甚至觉得心理学家有必要做这么一个研究:人的焦虑程度跟数学(或其他需要创造力的学科)成绩是否相关…… 但是,我在网络上会比其他场合思维更发散一些,可能这就是我成为挨踢民工的动力之一:互联网能缓解焦虑(不过信息焦虑绝对是增加了),感觉轻松自在。

“负面情绪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细节方面。正面情绪更容易让人注意整体而非局部。”这个结论很有用。不过,反之是否也成立?多注意整体而不是拘泥于细节是否更容易产生正面情绪?想起前几天看的一篇文章:幸运是一种很容易习得的技能,个性测验揭示不幸的人通常比幸运的人紧张,研究已经表明,焦虑会分散人们注意意外事情的能力,其实跟Norman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另一个角度想,容易紧张的人会不会更加喜欢美观的东西或更注重审美?因为这是他们减轻焦虑的一个好方法。喜欢美观的东西–减少焦虑–更富创造力–审美能力提高–喜欢美观的东西……这似乎是一个正循环。很多艺术家都有mental problem,是不是也跟这个有关?

2.  对产品和设计的启发

扯了半天,回到产品和设计上来。产品设计的易用、视觉设计的美观,肯定都是对用户的体验有很大帮助的。如果是一个复杂的界面,广告、文字链满天乱飞,导航入口到处都是,只能让人在注意力支离破碎之余,产生焦虑和负面情绪,让本来就不佳的体验雪上加霜。并不是说应该把功能和内容隐藏起来,而是在没有十足把握时,更应该考虑如何做减法,而不是加法,因为“过犹不及”,想一口塞成胖子的后果,很可能就是什么都没吃进去,活活饿死。

从微观一点的层面来说,产品可利用负面情感例如适当的焦虑,令使用者注意眼前的任务。如何从正面情绪转换为负面情绪?我们常用的做法有红色、感叹号、对话框以外反白等等(新手上路,如遇山寨词语,请您避雷)。

如;意外错误

3. 大脑加工的三种水平

本能的-visceral level,自动的预先设置层
行为的-behavioral level,支配日常行为脑活动
反思的-reflective level,脑思考的部分

这是全书的核心观点的基础。从上至下是知觉驱动,从下至上是思维驱动。作者举了过山车的例子,坐过山车本身是会引起对害怕的本能感觉,但是过后又会因为是一种冒险刺激行为而感觉良好,还可以作为吹嘘的资本,这就是本能水平的焦虑 vs 反思水平的快乐。

4. 产品的功能、性能和可用性

这几个概念很重要,了解它们的差别更重要。

功能:能做什么
性能:能多好的完成要实现的功能
可用性:使用者理解它如何工作和如何使它完成工作的容易程度

在平时的产品策划和设计中,我们其实对三个方面都很重视,但是常常混为一谈。一个好的功能可能因为可用性差而导致性能低。举个不知道恰不恰当的例子,在网易邮箱里面,邮箱搬家是一个好的功能,但是对很多用户来说,这是一个理解和使用门槛相对较高的功能,如果本身做不到“产品智能,界面傻瓜”(也就是可用性强)的话,是很难快速方便地完成”收取/管理其他邮箱”这个任务的,于是性能就不好。

当我们反思一个不成功的产品/服务时,可能首先要想清楚,到底是功能并不是目标人群需要的呢,还是性能方面可以优化,还是因为存在可用性的瓶颈,使得它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等等。如果是功能问题,是不是用研、产品规划和策划没有做好;如果是可用性问题,是不是交互、视觉、文案没有做好;如果是性能差,是不是除了策划和设计外,技术和开发也有问题。Norman也总结道,“产品必须是吸引人的,令人快乐和有趣的,有效的可理解的”。

5. 三种水平的设计与产品特点的对应关系

本能水平的设计——外形
行为水平的设计——使用的乐趣和效率
反思水平的设计——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

□ 本能水平

人是视觉动物,对外形的观察和理解是出自本能的。如果视觉设计越是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维,就越可能让人接受并且喜欢。

□  行为水平

行为水平的设计可能是我们应该关注最多的,特别对功能性的产品来说,讲究效用,重要的是性能。使用产品是一连串的操作,美观界面带来的良好第一印象能否延续,关键就要看两点:是否能有效地完成任务,是否是一种有乐趣的操作体验,这是行为水平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优秀行为水平设计的4个方面:功能,易懂性,可用性和物理感觉。

产品形成良好理解的秘密是建立一个适当的概念模型,任何物品有三种不同的心理形象:“设计者模型”,“使用者模型”,“系统形象”(产品和书面材料表达的形象)。

□  反思水平

反思水平的设计与物品的意义有关,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的影响,会比较复杂,变化也较快。这一层次,事实上与顾客长期感受有关,需要建立品牌或者产品长期的价值。只有在产品/服务和用户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通过互动影响了自我形象、满意度、记忆等,才能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品牌成了情感的代表或者载体。

真正的问题与产品的内在价值无关,而在于联络产品和用户之间的情感纽带。

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

当以物品的特殊品质使他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爱就产生了。

6.为谁设计?

我们不断给产品增加新特征,但从没研究过用户从事什么样的活动,产品需要支持什么样的任务?设计者必须知道产品是为谁设计的。道理很简单,你想讨好一个人,必需先知道这个人的喜欢是什么。不要想着他会主动告诉你:I preferred Coke to Pepsi。更多时候,我们需要观察用户,看他买汽水时,到底有几次买了可口可乐,几次买了百事可乐。

产品开发有两种形式:改进和创新
▲产品设计的真正挑战是:“去理解终端用户未得到满足的和为表达出来的需求”。这些是不能通过询问、focus group、问卷等得到的。
▲发现需求需要在自然环境下认真观察。多数行为是潜意识的,人们真正做的与他们认为自己做的可能差异很大。

▲行为水平的设计理解用户的需求开始,在产品被使用的任何地方进行观察和研究。

上面的观点已经有很多相关的讨论了,苹果的产品永远是最佳的例子。在自然环境下、在产品被使用的任何地方认真观察,这是最贴近用户、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了,但是往往我们最容易轻视,最懒得去执行。我们把用户请到访谈室、实验室,让他们在陌生环境下做一些片段式的操作,发表一些可能是迎合我们的看法,得到的东西真的可靠吗?不要说走到用户中去,就在我们前后左右的同事,我们是否观察过,他们是怎样使用自己的产品?

但是我们很快又会发现,用户的需求是难以捉摸的,何况这些需求可能大部分是隐性的,用户不一定意识得到、不一定表达得出、不一定有动力去表达。Norman说:“最好的设计是那些为自己创作的东西”。顺着这个思路,在产品设计时是不是起码有两个选择:

A.把功能都做出来,提供足够多的选择,将产品高度可定制化,让用户自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B.将自己变成超级BT用户,能够在每一个细节上让自己无法挑剔,产品才算合格。

两个选择都是既不太靠谱,也不太可行。不过,如果能够真的朝这两个方向一路走到黑,是不是会有第二个google和第二个apple呢…………

笔记到这里告一段落。向来不读书的后果就俩字:浅薄。日后慢慢补课吧。

这本书里还有一些观点值得进一步思考,先记下:

  • 团体设计与个人设计:如果想要一个成功的产品,就测试和修改它;如果想要一个伟大的产品,就让它由某人的一个明确观点驱动吧。
  • 任何物品有三种不同的心理形象:“设计者模型”,“使用者模型”,“系统形象” 。
  • 产品设计里的一个重要维度:对情境的适宜性 。
  • 设计的精髓是把许多东西放入一个小的空间而且保持一种美感。
  • 产生高峰体验的条件:没有分心的事物,一个节奏恰好匹配技能的活动,并且略微在能力之上。
  • 期待来自对积极结果的预期,焦虑来自对消极结果的预期
  • 在人造设备中,信任意味着反复多次可靠的完成任务。信任必需由经验获得。缺乏信任是由缺乏理解引起的。产品需提供连续操作的反馈,若持续缺乏控制和理解,用户会愤怒。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让用户感到一切在控制之下,且得到了准许。

读书笔记-情感化设计相关推荐

  1. 鹅厂顶级产品课程:产品细节中的情感化设计

    送给真正的互联网人一顿干货早餐 [小咖导读]作者 danker,产品中的情感化的细节经常会成为产品与用户之间情感传递的桥梁,这种传递情感的细节不仅可以增加用户对产品的好感度,更可以让产品更加深入人心, ...

  2. 【干货】Duang!看好产品是如何增加情感化设计的?

    原研哉在他的<设计中的设计>中有介绍过这样一个案例:日本机场原来是用一个圆圈和一个方块表示出入的区别,形式简单并且好用,但设计师佐藤雅彦却用一个更"温暖"的方式来重新设 ...

  3. 浅谈游戏视觉包装中的“情感化设计”

    在目前的互联网设计中,情感化设计越来越多被人所提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用户对产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的社会发展环境下,设计师也已经不能仅仅只是沉醉在酷炫的视觉效果,更多的 ...

  4. 《网站情感化设计与内容策略》一第1章 情感化设计1.1 革命:有失亦有得

    本节书摘来自异步社区<网站情感化设计与内容策略>一书中的第1章,第1.1节,作者 [美]Aarron Walter , Erin Kissane,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异 ...

  5. UI交互设计关键词:情感化设计与心理

    情感化设计,一定有一个关键词.情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和自身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主体对外界刺激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或体 ...

  6. 读书笔记:交互设计精髓

    1 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师 数字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包括3方面的关注,即形式.行为和内容. 信息架构师关注导航和内容发现的设计,工业设计师和图形设计师关注静态外形的设计,而交互设计师关注的是交互形态的设计 ...

  7. 如何实现UI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

    所谓的UI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是UI设计师基于满足了产品的功能性和操作性之后,在了解产品逻辑.全面分析产品的前提下.设计出来既不影响产品功能,又满足了用户更高层次的需求和期望的一种设计.下面苏州学码思 ...

  8. 什么是UI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

    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知道UI设计.UE交互设计.UX设计,但是你们知道情感化设计吗?不知道也没关系,今天胡老师就和大家讲解一下什么是UI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 情感设计是指如何创建能够唤起情感并带来积极的 ...

  9. 情感|设计的三个层次,帮你重开情感化设计的大门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信息复杂度远超以往的时代.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物质和信息都极大丰富的世界,从产品竞争的角度上来说,越来越激烈的对抗和冲击是必然的,许多产品已经从单纯的"谈配置"过渡到 ...

  10. 交互设计[2]--情感化设计

    就在前段时间,我读完了<设计心理学>,对里边实用至上的设计原理产生了极大的认同,可是就在我读完这本书不久,我就看到了诺曼的另一本有关于设计的畅销书,就是<情感化设计>,那么这本 ...

最新文章

  1. 基于TransactionScope类的分布式隐式事务
  2. docker 容器退出自动删除 一次性运行
  3. expect spawn、linux expect 用法
  4. 《Python CookBook2》 第一章 文本 - 检查字符串中是否包含某字符集合中的字符 简化字符串的translate方法的使用...
  5. sourcetree不好做到的一些git操作
  6. vue 根据for循环变量值设置子容器的样式
  7. springboot转发http请求_Spring Boot2 系列教程(八)Spring Boot 中配置 Https
  8. WebDriver API
  9. MFC框架类、文档类、视图类相互访问的方法
  10. 浏览器(2):自制Chromium内核浏览器,自动统计CSDN社区打卡记录
  11. 快手-开眼快创 Flutter 实践
  12. java 金额的大小写转换类
  13. 怎么关闭win10自带杀毒软件
  14. 基于VB.Net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用户登录界面)
  15. python爬取百度地图数据_百度地图POI数据爬取
  16. 史上最详细的讲解,第一次如何上传本地代码到github
  17. 谷歌首篇电子病历论文定义了预测精度的评估指标用_AI性能基准测试从此有了中国标准!英伟达、谷歌可以试试这套算力卷...
  18. 2012年9月ITbrand电信业4G技术品牌排行榜
  19. 网卡不支持承载网络(无法启动wifi热点)--解决办法
  20. python购买地铁车票规定如下_利用python实现购买火车票教程

热门文章

  1. 硬件视角看段页式存储
  2. 每日词根——vad(走)
  3. 这些专业考上研以后再考公务员,非常吃香!
  4. 图像处理入门系列之对比度增强
  5. 口袋的天空(洛谷 P1195)
  6. call apply bind的作用和区别
  7. 1月16日云栖精选夜读 | 阿里P8架构师谈:Zookeeper的原理和架构设计,以及应用场景... 1
  8. 操写一盒酥三字于盒上
  9. 高德地图API之定位API
  10. Fantastic-Matplotlib 第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