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读大牛的文章获益匪浅,与读者们共享。

一、前言

我从事测试工作将近八年了,从起初的不懂测试,怀疑测试,到相信测试,再到坚定测试,其中经历的辛酸、煎熬无法言表。在从事测试工作的这八年里,有人质疑,也有人追捧,唇枪舌剑,没完没了,貌似测试永远都是个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的角色。本文乃在下之精血所作,是我对测试的高度概括,旨在帮助大家了解测试,新人可以更好地从事测试工作,老人可以进行测试探讨,交流思想。为了尽量让更多的人理解测试,本文重在述道,少说测试之术,相信看完之后,各位自有论断,功过是非留于各位看官说。

二、 测试的万能模型

为什么上来就谈这个?测试的模型既是我对测试认知的高度建模,也是帮助大家理解测试,理解我观点的出发点,正所谓“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任何事情都是有本因的,大道至简,理解了核心思想再看观点,就有了论据,这正如修炼武功,根基决定了以后武术达到的高度,否则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虽然我言之凿凿,但大家却都不知吾之所云。
  

佛家修炼有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从我对测试的经历和认知来说非常吻合,起初开始做测试的时候感觉测试工作是无聊的,枯燥的,而且并没有太大技术含量,以为这就是测试。但是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觉得测试越来越难,面对各种被测系统,我真的无法用一种通用的方法,或者通用工具满足所有的测试需求。于是开始拼命学习各种系统的实现,尝试去了解我的被测系统。我测试过的系统有java开发的,也有C++开发的,也有其它语言开发的,于是我对各种语言都有一定了了解,开始研究如何测试他们。随着光阴流逝,对测试认识的逐步加深,我发现所有的测试理念都是相通的,渐渐的,我悟出了万能的测试模型:y= f(x)。对,你没看错,就是我们所学的函数表达式。

x是我们的输入,y是f(x)的输出,f(x)表示的是被测系统的功能。测试的思路就是:选择适当的x,代入f(x),得到y,跟我的预期结果y’进行对比,从而得出被测流程是pass还是fail。用图表示:

对于测试人员来说SUT(System Under Test,被测系统)是个黑盒,测试人员一般不太会关注f(x)的具体实现逻辑,只会关注f(x)的功能。比如,假设f(x)= 2x,程序可以用“x个2相乘”实现,也可以用“左移位”的方法实现,作为测试人员关注点只在于“有没有正确实现需求?”,“功能满足后性能如何?有没有安全问题?”,关注点不在“怎么实现”,而在“实现的怎么样”上面(这也是测试思维跟开发思维的本质区别)。是故,弄懂业务,理解产品需求是测试的前提。

也许有人会问,没那么简单吧,系统那么复杂,仅仅一个y= f(x),怎么能全部归纳?你这里只有一个请求,一个响应,系统那是多复杂啊,数据库,缓存,异步消息,日志等。这里得强调的是,x,y表示的绝不仅仅是request和response,而是广义的输入和输出,什么区别?request和response只是输入输出的一种,对于SUT来说,只要是读的数据都算输入,比如:用户登陆的功能,当我填入一个用户名进行登录时,我的输入除了在页面上填入的“用户名”和“密码”,DB中也必须有这条用户记录(当然用户不存在也是一种测试场景),所以DB中的这条用户记录也算输入,甚至如果登录系统处理过程中去查询安全系统,安全系统返回的“用户安全策略”也算输入。所以,这里的输入是广义的输入,包含了用户页面填入的“用户名/密码”,DB中的“用户记录”,安全返回的“用户安全策略”等。同理,输出也是广义的,包括“DB的写”,“对其它系统的请求”,“打印的日志”,“对缓存的put”,“发出的异步消息”等。于是我们的测试万能公式可以进化成下面的样子:y1,y2,y3,…,yn= f(x1,x2,x3,…,xn)。我们测试工作其实就是确定每一个x的取值范围,然后选用合适的x1到xn的组合数据(一组数据其实就是一个测试用例),代入f,然后将得到的y1…yn跟预期的y1’…yn’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被测场景的正确性。用图表示:

所以,一个合格的测试,必须理清“SUT的功能”,“SUT的所有输入”,“每一个输入的取值范围”,“SUT的所有输出”,“根据功能推出每一个输出的预期值”。

这里还要强调的一点是,这里的SUT是很有讲究的,在我看来除了静态走读代码的方式算是白盒测试外,其它的一切测试都算黑盒,只是这个“盒子”的大小不同而已。单元测试中“盒子”比较小,就是一个或者若干个方法;接口测试的“盒子”就会扩大到应用级别;集成测试的“盒子”就会扩大到系统级别。
弄懂了测试的模型,就可以开始剖析测试各个的关键点。

三、测试的目的

测试的目的就是规避Bug。为什么用“规避”而不是“找”?因为对于所有的测试用例来说,并不是每一条都能测出Bug,对于没能测出Bug的用例执行,你能说测试工作没有价值吗?显然不能,对于测试人员来说,在未执行测试之前,假设的前提是所有的被测流程都处于未知状态,只有执行完对应的测试用例这个流程状态才变得可知——pass或者fail,对于fail的测试用例我们是找到了Bug,而对于pass的测试用例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找到Bug,所以不管pass还是fail,测试执行工作都是有价值的,这里只能用“规避Bug”来精确地阐述测试工作的目的。

四、测试的步骤

再来看一下测试的模型图:

如前面所述,测试工作其实就是确定每一个x的取值范围,然后选用合适的x1到xn的组合数据(一组数据其实就是一个测试用例),代入f,然后将得到的y1…yn跟预期的y1’…yn’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被测场景的正确性。由此可以总结出,测试工作步骤就是:

  • “确定x1至xn的组合数据”
  • “将每组数据传入SUT”
  • “根据需求确定每组输入数据输入后产生的预期输出结果y1’至yn’”
  • “将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y1,y2,…,yn进行比对,从而得出结论”

五、测试的难点

对于上面四步,第3点和第4点相对容易,测试的主要难点在于第1点和第2点:

1. 如何找齐所有的x和y?

想要找齐所有的x和y,就必须要求你对系统非常熟悉,对流程非常熟悉。系统依赖如何?流程调用,系统如何处理、交互?产生哪些反应?典型的输入有:调用请求,读DB数据,读缓存数据,被依赖系统的返回数据,收到的异步消息等;典型的输出有:写DB,写缓存,写日志,调用依赖系统的请求,发出的异步消息等。所以这个需要你对你的被测系统和流程必须非常非常的熟悉。

2. 如何确定合适的x1至xn的组合?

首先,你要熟悉每个x的可能取值,除了正常值,还有异常值,这个对测试工程师的要求非常高。为了清楚所有x的可能取值:

  • 不仅需要,你对业务、业务数据非常非常的熟悉。注意,这里我把“业务”和“业务数据”分开,指的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业务”指的是产品提供的功能,比如:登录可以用账密登录,也可以用手机扫码登录。“业务数据”指的是产品在线上日以继夜的运行后产生的数据,如,注册功能,有通过淘宝注册的淘宝用户,也有通过支付宝注册的支付宝用户,甚至还有数据打通从其它地方同步过来的其它用户数据,你要对这些个业务数据非常熟悉。

  • 还需要,你要对系统间依赖的接口非常熟悉。这个主要是为了弄清楚你的SUT对依赖系统的调用,哪些调用请求的传参是合法的?哪些是不合法的?依赖方会传回给你哪些可能的数据或者响应,最好有规范的接口文档(可惜现在奇缺)。

  • 还需要,你对其它的输入方式的数据类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针对我负责的系统,主要是前面两个方面,当然根据不同的系统情况也有所不同,这个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次,当所有的x可能取值确定以后,这里就会利用专业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对x1至xn的组合进行设计。设计方法有:等价类,边界值,因果图,判定表,正交法等等,这些在很多的软件测试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在此不作细表,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

3. x1至xn如何传入SUT?

这个用一个词来精准形容就是“驱动”,如何驱动你的测试流程?其实这个很体现测试工程师的水平。如果你用的是手工测试,那肯定得搭建测试环境,必须让你的SUT运行起来,然后预置各种数据,调用你的流程。如果你是自动化测试,这里其实是有两种方式:

  • 部署被测系统,模拟客户端发送请求驱动;
  • 直接依赖被测系统代码,用本地代码调用的方式驱动。 总体来说,“驱动”的方式就是两种,跟语言无关,各种语言通用:
  • 代码驱动。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就是把你SUT的代码直接依赖过来,通过代码直接调用的方式进行驱动。
  • 协议驱动。这个也包含广义上的一些RPC调用,主要有http,https,ftp,telnet,hsf,dubbo等。   ### 六、测试系统理念的提出

如前面所述,测试工作的步骤就是:

  • 确定x1至xn的组合数据
  • 将每组数据传入SUT
  • 根据需求确定每组输入数据输入后产生的预期输出结果y1’至yn’
  • 将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y1,y2,…,yn进行比对,从而得出结论

我们对上述步骤的产出进行分析,1、3两点产出的是“数据”,2、4两点产出的是“逻辑”。第4点的逻辑非常固定,就是预期输出结果和实际输出结果的比对逻辑,而第2点的“驱动”逻辑虽然有代码驱动和协议驱动,而且协议驱动也有很多种,但是因为涉及到的是接口和协议,相对还是比较固定的,不容易发生变化,非常适合将2、4做成应用。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测试系统,能根据传给它的数据,完成对各种SUT的测试,那岂不是测试工程师只要产出数据(测试用例)就行了。思路完全可行,因为测试用例本质上就是一个“描述,”一个“用什么样的数据,调用什么样的流程,预期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汉语,也可以是英文,也可以是xml格式,又或者是脚本,只要能描述清楚这种语义即可,只不过我们肯定需要对这种描述制定一些格式规范,保证测试系统能够识别这种描述。这样我们的测试系统就可以集用例管理、测试执行、Bug提交、测试报告于一身,成为测试中台(不知道这个用词对不对)的完美转身。我大胆画出这种测试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目前我正在这个方面做一些研究,也有一些实质性的产出(驱动模块和用例管理模块),但还待琢磨完善,如果有人有兴趣的也欢迎一起探讨。

七、测试人员的核心价值

常常被人问起,测试人员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跟PD、开发比区别是什么?如果没有经过上面的一系列分析,被人炸一问起还真不好回答。可是今天就不一样了,今天我就谈一下自己认识的测试人员的核心价值。这些是每个测试Leader必须清楚的东西,否则你如何给你团队的成长指明方向,为你的组员答疑解惑授业?

测试的核心价值就是:对于任何被测系统,能够全面、高效地规避Bug——发现、定位、解决。注意,这里有四个要素:任何被测系统,全面,高效,Bug

1.  要素一:任何被测系统

  系统的多样性可能会迷惑你的双眼,正如人往往容易在这花花世界中迷失一般,认识不到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什么才是真财富。有了上面的分析做铺垫,这个就很简单了,其实就是解决“驱动问题嘛”。总是有人对测试框架的搭建,测试环境的搭建产生畏惧,弄懂了这个原理,你就会变得一往无前,就两种驱动嘛,万变不离其宗,只是根据不同的语言略有差异而已,但是我们都已经看到明灯的方向了还会恐惧吗?

2. 要素二:全面

这个其实就是测试用例的设计问题。这个上面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不在赘述,请参看上面x1,x2,…,xn组合数据的设定。

3. 要素三:高效

这个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数据准备服务,自动化测试,测试的维护和传承。

  • 目前做的最多的也是最成熟的就是数据准备服务,基本上每个产品线都有自己的数据准备工具,如,数据工厂,TAP等。

  • 自动化测试也是提升测试效率的主要手段,但是手工测试是不可完全被取代的。自动化测试有其适用场景:手工无法测试;功能稳定不容易变动;频繁回归。即使不可全部自动化,也要想办法进行半自动化,半自动不行就1/4自动化。总之,条件允许我们要自动化,条件不允许我们创造条件也要自动化,将一切可以让电脑干的事情坚决不能让人来干,所以,自动化的程度也体现了一个测试工程师的能力水平。

  • 测试的维护和传承,这个是最容易造成劳动力浪费的地方。“宁可全部重写也不愿改别人代码”是工程师的通病,对于开发工程师来说这个问题还好一点,毕竟你不能单独开一个应用,还得在原来的应用中去改,但是对于测试工程师来说,这个问题暴露的尤为严重。测试脚本的独立性决定了每个人写出的自动化脚本风格都不一样,一旦换人,后来的人是能自己写的就坚决不维护别人写的脚本。对于自己写的代码还能做到一些复用和扩展,但也很难让别人来复用你的代码,再换人了继续恶性循环。究根结底,测试脚本没有统一的规划,不仅没有统一风格,也没有统一架构,确实需要也很必要制定一些脚本编码规范,规划一下测试脚本的架构,让测试脚本做到可维护,可复用,可扩展,并沉淀一些测试的服务供测试使用。另一方面,刚毕业的人在写脚本,工作干了五六年的也在写脚本,不信你去看,这两者写出来的脚本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刚写脚本的人会把所有的逻辑放在一个testcase里,而一个老手就有了一定的架构意识,该抽象的抽象,该封装的封装。所以,对测试脚本的统一规划,也为测试新人提供了成长的方向,有利于测试新人的迅速成长。另一个思路就是用上面说的“测试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只要按照固定的规范编写用例,测试执行的事情交给系统去做,这个应该是最完美地解决传承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前提是“测试系统”需要足够的稳定、强大。

4. 要素四:Bug

什么是Bug?只要不能满足预期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Bug。所以,Bug也是广义的Bug,可以分为功能Bug,性能Bug,安全Bug,甚至流程Bug。对于一个Bug,优秀的测试工程师要能够定位Bug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案。
对于功能性Bug,没什么好说的,测试工程师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这里。Bug定位的方法,主要的手段就是看日志,Debug。

对于非功能性Bug,就有点复杂了,不能一概而论,但还是有方法的。如性能测试中,发现程序卡住了,你会猜测是否出现了线程死锁,对于java应用,你需要使用一些jvm工具去查看线程堆栈,根据线程状态做出判断。只要掌握了一些非功能性Bug的定位方法,定位起来也是有迹可循,最后做到游刃有余的。Bug的定位和解决考验的不仅是测试人员的技术深度,更是知识的广度,所以这一点也是判断一个测试工程师能力水平的重要方面。
另外,对于一些流程上面的问题,考验的又是测试工程师的沟通、协调能力。因为真的很难,主导权在PD、开发,作为最后一个环节的测试,有时候真的需要用一些沟通技巧,和修炼出的人格魅力去说服和推进。

八、 测试岗位性质

总结来说,测试属于软件质量把控的最后一环,测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软件质量的好坏。历史上面不乏因为测试不力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例:如,程序bug导致了天大的损失,要枪毙程序猿吗?同时,测试又是一个支撑型的岗位,虽然它不直接产出代码,但对测试人员的要求不但不低,而且还非常之高,很多业界的测试大牛都是先成为开发大牛以后再转成测试的,逻辑很简单,因为一个人的能力达到很高的水平以后,如何把自己的能力复制给别人就成了一门学问,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是,去评估别人的代码,指出别人代码、架构的问题。测试是一个入门简单,越做越难,甚至最后对人的要求高到极为苛刻的地步。测试的管理也是非常难做工作,现实中大家负责的都是不同的需求,你很难去评判两个测试工程师之间的优劣,因为测试的深度体现在思想上,也许你可以从测试用例上面去找到一点蛛丝马迹,又或从沟通中去寻找,又或从发现的Bug上做参考,又或从线上产生的故障上面去找。

九、说一说测试的现状

测试是个很容易被人误解的一份工作,测试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测试人员的成长不如单维度作战的开发、PD快,以至于让很多人对测试岗位产生误解,也就不能责怪时不时兴起的“我们需不需要专职QA”的口水战,以至于很多测试人自己都会开始怀疑。这是由于对测试本质认识不清造成的,测试有点像练内家拳,很难修炼,甚至有人修炼三年都不得其门而入,这就不能责怪中途退场者甚众,坚定信念者寥寥。一句话来说,懂测试的人太少了。现在也有很多部门把测试人员强制转成开发人员,试问真的行吗?我从来不怀疑测试存在的价值,也坚定地认为测试不可能被砍掉。试问那些强制把测试转成开发的,转换后产品质量如何?有多少是顶着开发title干着测试的活?当然我没有详细调查过,知道的人可以说说。
 
测试工作的开展需要规范的合作流程,对于管理不严谨的开发流程,测试工作的开展就显得处处掣肘。阿里是个以结果为导向的公司,很多团队对过程都疏于管理:项目延期对绩效无影响;只要线上不出大故障,即使小故障不断对绩效也无影响;发布出故障又怎么样,大不了回滚嘛。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发的质量意识也达到了低谷,各种评审省掉,各种评审不叫测试,各种开发完了来找测试验证一下,各种压缩测试时间,甚至我遇到过项目经理的项目计划中竟然没有测试计划,开发完成还死活不肯提测(因为过不了冒烟),再加上鼓吹开发自测,开发完全可以绕过测试,自己随便测测,发布代码上线,出现问题了,再来找测试回归。通过历史经验来看,出现过几次严重的大故障,大部分都是绕过测试,或者开发自测造成的。

十、测试与生活

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试想生活中我们对什么东西是了解的很透彻呢?很多事物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个“黑盒”,你无法了解其中的缘由,但是你知道该怎么使用它。你清楚中医的原理吗?我们的老祖宗还不是用它治病治了数千年;人也是一个“黑盒”,你如何得知你身边都是什么样的人?还不是通过日常中很多事情来测试,了解他,让你交到知心朋友,让你能够知人善用,带好团队;CEO选接班人,一定会让候选人经历不同的部门,通过顺境、逆境来多方面测试,考察其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表现,最后确定是否让其上位;年终绩效打好以后提交上去让大老板审批,大老板如何审批?还不是通过设定的各个指标的内在关联,整体比例等维度来对这份绩效考评表进行测试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生活处处皆测试,我们都是测试人。

我爱测试,测试教会了我很多,教会了我业务,教会了我技术,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全局的结构化思维能力,和对事物本因的思考方式,教会了我如何做好管理,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看我辛辛苦苦写了这么多,最后的最后,容我打个小广告吧,欢迎跟我志同道合的,或有相同感触的,或喜欢练太极的,或喜欢悟道的找我,我们来(转)往(岗)吧!

ps:本文转自阿里巴巴技术专家雷藏博客。 如有兴趣加入他的团队,可直接发简历至leizang.cs@taobao.com勾搭!或者底部留言,小编可内推哦。

阿里云测移动质量中心(以下简称MQC)是为广大企业客户和移动开发者提供真机测试服务的云平台,拥有大量热门机型,提供7x24全天候服务。
我们致力于提供专业、稳定、全面、高价值的自动化测试能力,以及简单易用的使用流程、贴心的技术服务,并且帮助客户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发现APP中的各类隐患(APP崩溃、各类兼容性问题、功能性问题、性能问题等),减少用户流失,提高APP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摘自:https://testerhome.com/topics/9640

移动测试基础 测试之道--阿里巴巴八年测试专家相关推荐

  1. 测试之道——阿里巴巴八年测试专家倾情奉献

    测试之道--阿里巴巴八年测试专家倾情奉献 发表于:2018-1-11 08:21  作者:雷藏   来源:云栖社区 字体:大 中 小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要投稿 | 推荐标签: 软件测试管理  ...

  2. 测试之道--阿里巴巴八年测试专家倾情奉献

    摘要: 我从事测试工作将近八年了,从起初的不懂测试,怀疑测试,到相信测试,再到坚定测试,其中经历的辛酸.煎熬无法言表.在从事测试工作的这八年里,有人质疑,也有人追捧,唇枪舌剑,没完没了,貌似测试永远都 ...

  3. 计算机学业水平测试基础知识,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

    信息技术基础+网络技术应用 主题2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一. 1信息加工是指通过判别.筛选.分类.排序.分析和研究等系列过程,使收集到的信息成为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信息. 2.信息加工的基本方式 可分为手 ...

  4. 《Google软件测试之道》目录—导读

    内容提要 Google软件测试之道 每天,Google都要测试和发布数百万个源文件.亿万行的代码.数以亿计的构建动作会触发几百万次的自动化测试,并在好几十万个浏览器实例上执行.面对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 ...

  5. 富文本存储型XSS的模糊测试之道

    富文本存储型XSS的模糊测试之道 凭借黑吧安全网漏洞报告平台的公开案例数据,我们足以管中窥豹,跨站脚本漏洞(Cross-site Script)仍是不少企业在业务安全风险排查和修复过程中需要对抗的&q ...

  6. eBay测试老兵的修炼之道:如何从测试“小工”到测试“专家”?

    很多人对软件测试这个职业都带有刻板偏见的认知,比如说他们觉得测试"入门门槛低,没啥技术含量"."对公司来说不重要"."操作简单工作枯燥".& ...

  7. 测试岗位面试前复习之【测试基础知识篇】

    测试基础知识篇 一.app测试相关 1.android与ios的app测试的区别: 2.app测试和web测试的重点: 3.性能测试考量的指标: 4.app的性能测试,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5.站在 ...

  8. 软件测试52讲 - 笔记(一)- 测试基础知识

    测试基础知识 01 | 你真的懂测试吗?从"用户登录"测试谈起 总结 案例 功能 测试用例 基础功能用例(基于等价类和边界值设计) 可添加功能用例(经验型) 安全性用例 性能用例 ...

  9. 《微软的软件测试之道》读书笔记 之 结构测试技术

    <微软的软件测试之道>读书笔记 之 结构测试技术 2014-07-18 我们需要结构测试吗? 微软的一项试验说明了结构测试的在代码覆盖中起到的效果: 超过3000名测试员参与了这项实验,每 ...

最新文章

  1. pythonwhile列表_Python编程:while循环处理列表和字典
  2. 用Raspberry Pi搭建Azure IOT解决方案
  3. JDK动态代理和CGLIB代理的区别
  4. 语言解决猜神童年龄的问题_JavaScript语言基础:Promise是如何解决回调地狱问题的?...
  5. 如何在面试中有条理的回答用户体验方面的问题
  6. 程序人生之回顾大学前两年----第二篇
  7. 吴恩达神经网络1-2-2_图神经网络进行药物发现-第2部分
  8. mysql left join第一个_MySQL 之 LEFT JOIN 避坑指南
  9. 华为P30系列新配色官宣:9月6日IFA2019上见!
  10. 透视宝移动端对Unity手机游戏引擎监控实现
  11. VirtualBox 安装教程
  12. 闪字在线制作php源码,闪光字图片制作 在线制作图片加闪光字
  13. 电力猫服务器无响应,电力猫怕什么?TP-Link电力线适配器实测
  14. android 获取手机的MAC地址
  15. jena java,Apache Jena Java工具箱
  16. Failed to introspect Class FeignClientFactoryBean 异常排查
  17. 移动端电影院社交来啦 约上ta看一场电影
  18. 2022-2028年中国固体浮力材料行业竞争现状及投资决策建议报告
  19. windows和linux下安装STAF
  20. bzoj4137[FJOI2015]火星商店问题

热门文章

  1. /etc/inittab文件详解
  2. 日韩移动互联网企业掘金中国3G
  3. 电脑无法上网因为网卡驱动有问题怎么办
  4. Solaris之CDE使用
  5. 任意累积 python123
  6. mysql:简单求营业额占比
  7. ICLR 2023 | 达摩院开源轻量人脸检测DamoFD
  8. Linux内核设计与实现 读书笔记
  9. 国内首个共享智能技术联盟成立,亮相上海“外滩大会”,首批共有27家初创成员加入
  10. 《淘宝网开店 SEO 推广 营销 爆款 实战200招》——1.4 开店前要做好调查分析,预测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