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

读完需要

17

分钟

速读仅需 6 分钟

本文内容主要基于王益最近给 SQLFlow 和 ElasticDL 团队的分享。沈凋墨和章海涛、武毅、闫旭、张科等一起总结。这个总结解释了 SQLFlow 作为一个 Kubernetes-native 的分布式编译器的设计思路基础,也解释了 ElasticDL 只针对 Kubernetes 平台做分布式 AI 的原因。本文作者中包括百度 Paddle EDL 的作者。Paddle EDL 是基于 PaddlePaddle 和 Kubernetes 的分布式计算框架,于 2018 年贡献给 Linux Foundation.

如今,Kubernetes 已经成为分布式集群管理系统和公有云/私有云的事实标准。实际上,Kubernetes 是一个分布式操作系统,它是 Google 在分布式操作系统领域十余年工程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而 Google 一直以来都管理着世界上最大的分布式集群,在分布式操作系统领域的研究和认识领先于全世界。因此,2014 年发布的 Kubernetes 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超越了诸多前辈,大获成功。

作为分布式操作系统,Kubernetes(包括其前代产品 Google Borg)的出现远远晚于 UNIX、Linux、Windows 等著名的单机操作系统,Kubernetes 架构设计自然地继承了很多单机操作系统的珍贵遗产,微内核架构就是这些遗产中最重要的一份。在本文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专注于微内核(microkernel)这个概念及其对 Kubernetes 架构的影响。

1

什么是微内核?

在介绍微内核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同时回顾一下单机操作系统的历史,以理解其价值所在。本章中以「操作系统」指代「单机操作系统」。

1.1

UNIX 的兴起

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后,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以前,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操作系统,DOS、OS/360、Multics 是其中的知名代表,这是操作系统领域的拓荒时代。20 年来的拓荒孕育出了伟大的成果:随着 CPU 技术的发展,UNIX 于 1969 年诞生了,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分时操作系统。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借助新的 CPU 技术的支持,UNIX 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内核(kernel)和用户态程序(userland programs)两部分。内核是一组中断处理程序的集合,把硬件的能力封装为操作系统功能调用(system calls),用户态程序通过系统调用使用硬件功能,用户态程序运行于各自的进程中,所有用户态进程都共享同一个内核,每当系统调用或中断发生,UNIX 便陷入(trap)内核,内核执行系统调用,与此同时,内核中的分时调度算法将决定把 CPU 交给哪个进程,并管理进程的上下文切换。另外,UNIX 把(几乎)所有硬件都封装为文件。UNIX 还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用户态程序 shell,供用户直接使用系统,通过内核提供的进程间通信能力,shell 让 用户可以把一系列应用程序组合起来,处理复杂的需求,作者称这个设计思想为「KISS」(Keep It Simple and Stupld)。UNIX 的所有设计思想在当时是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UNIX 不但自身对业界产生了巨大的直接贡献,还成为所有现代操作系统的蓝本,两位作者 Ken Tompson 和 Dennis Ritchie 因此荣获 1983 年度的图灵奖。

UNIX 诞生于贝尔实验室,该实验室属于美国国家电信电报公司(AT&T),见识到 UNIX 的强大威力之后,AT&T 做出了一个看似无私的决定:将 UNIX 开源(初期只对大学开源),这使得所有现代操作系统得以诞生。虽然 AT&T 最终被分拆,辉煌不再,但这个决定对人们的贡献绵延至今。在 21 世纪 20 年代的今天,无论是 MacOS、Windows、Linux,都直接受到 UNIX 的影响,而 iOS 来自 MacOS,Android 来自 Linux,因此 UNIX 的灵魂仍然活在每个人的手机中、活在每个手机 App 后台的服务中。

此外,UNIX 诞生之时,还附送了一项比操作系统本身价值更大的副产品:Dennis Ritchie 为开发 UNIX 设计了 C 语言,C 语言成为了所有流行的现代编程语言的主要设计来源,不仅如此,C 语言在其诞生近 40 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最重要的编程语言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 UNIX 的主要开放对象是伯克利、卡内基梅隆等研究型大学,文理学院规模较小,没有研究生项目,不属于 AT&T 的主要开放目标,因此 Olivet College 毕业的一位小哥未受到 UNIX 思潮的影响。这位名叫 David Cutler 的软件天才于 1975 年在 DEC 设计了 VMS 操作系统,VMS 和最初的 UNIX 一样,运行在 PDP-11 上,但并不是基于 UNIX,而是独立设计的。VMS 在业界没有掀起大浪,以兼容 UNIX 告终。后来 David Cutler 离开 DEC,加入微软,在那里谱写了属于他自己的传奇。有趣的是,乔布斯也曾在文理学院就读,看来美国文理学院的学生是不走寻常路的。

1.2

微内核的兴起

UNIX「一切皆文件」的设计带来了用户程序设计的很多便利,但它要求所有对硬件的封装都要在内核态,因此内核中模块的 bug 会让整个系统受到影响,比如说,如果某个设备驱动有内存泄漏,所有使用该设备的用户态进程都会有内存泄漏,如果某个内核模块有安全漏洞,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将不再可控。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上个世纪 70 年代,操作系统研究者们开始发展「微内核」的概念,微内核的本质是让操作系统的内核态只保留内存地址管理、线程管理和进程间通讯(IPC)这些基本功能,而把其它功能如文件系统、设备驱动、网络协议栈、GUI 系统等都作为单独的服务,这类服务一般是单独的用户态 daemon 进程。

用户态应用程序通过 IPC 访问这些服务,从而访问操作系统的全部功能,如此一来,需要陷入内核的系统调用数量将大大减少,系统的模块化更加清晰。同时系统更加健壮,只有内核中的少量系统调用才有权限访问硬件的全部能力,如设备驱动的问题只会影响对应服务,而不是影响整个系统。和 micro kernel 相对,UNIX 的设计被称为 monolithic kernel。

UNIX 开放后,AT&T 继续着版本迭代,而各大学基于 AT&T 的 UNIX 开发了很多新的操作系统内核,其中较为知名的有:

  1. BSD,monolithic,由伯克利的传奇人物 Bill Joy 于 1974 年发布(据说 Bill Joy 花三天便完成了 BSD 内核的第一个版本开发,Bill Joy 的作品还包含第一个 TCP/IP 协议栈、vi、Solaris、SPARK 芯片等等)。该内核对业界影响非常之大,后来发展为 FreeBSD、OpenBSD、NetBSD 等分支。现代操作系统如 Solaris、MacOS X、Windows NT 对其多有借鉴。

  2. Mach,微内核,由卡内基梅隆大学于 1984 年发布,主要作者是 CMU 的两位研究生 Avie Tevanian 和 Rick Rashid。该内核对业界影响也很大,GNU Hurd、MacOS X 对其多有借鉴,但该项目本身以失败告终。

  3. MINIX,微内核,由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的 Andrew Tanenbaum 教授于 1987 年发布。无数计算机系学生通过 MINIX 及其配套教材掌握了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Linux 的初始版本就是基于 MINIX 复刻的。MINIX 虽然著名,但主要用于教学,从未在工业界获得一席之地。

1.3

微内核的沉寂

从上世纪 90 年代至本世纪 10 年代,UNIX 和 VMS 的后裔们展开了一场混战,从结果来看,微内核的概念虽然美好,但现实非常残酷:

  1. MINIX 仅限于教学,而基于 MINIX 设计的 Linux 是 monolithic 系统,反而大获成功。Mach 对业界影响深远,但本身并未得到大规模应用,其继承者 GNU Hurd 一直在开发中,从未能应用。

  2. Windows 的 NTOS 内核是 David Cutler 基于他原来在 DEC 独立设计的系统 VMS 设计的(VMS 和 UNIX 无关)。NTOS 借鉴了微内核的思想和 BSD 的一些代码,但最终 David Cutler 决定将所有服务(如 GUI)都放到内核态而非用户态,因此 Windows NT 在软件架构上和微内核一致,而实际运行和 monolithic 内核一致,被称为 hybrid kernel。

  3. MacOS X 基于 NextStep OS 设计,NextStep 是 Avie Tevanian 设计的,Avie Tevanian 是 Mach 的主要设计者,博士毕业后,盖茨和乔布斯都邀请过他,他去了 Next,他在 CMU 的好友 Rick Rashid 则去微软作为 David Cutler 的首席助手,据说 Avie Tevanian 在 Next 每天用计算器算自己没去微软而损失的股票增值。跟乔布斯回到苹果后,Avie 基于 NextStep 和 BSD 的代码设计了 OS X,巧的是,OS X 也采用了 hybrid kernel 的架构,最终大获成功,还能在 PowerPC 和 x86 两种指令架构间无缝切换。

在几位操作系统技术巨擎中,除 Linus Torvalds 外,无论是 David Cutler 和 Andrew Tanenbaum,还是 Avie Tevanian 和 Rick Rashid,都是微内核架构的领袖级人物,但最终他们都没有将微内核彻底落地,这是有原因的。

微内核操作系统访问系统服务的效率比 monolithic 操作系统要低得多,举例而言,在 Linux 中,系统调用(比如 open)只要陷入内核一次,也就是先切换 CPU 到高权限模式,再切回低权限模式。如果在一个微内核操作系统中,用户调用 open 就需要先拼装一条 IPC 请求消息,发送给对应的文件系统服务进程,随后从文件系统服务进程获取 IPC 响应消息并解包,拿到调用结果,这样一来,消息带来的数据拷贝和进程上下文切换都会带来很多开销。消息需要拷贝是因为用户态进程间不能相互访问内存地址,而内核的代码可以访问任何用户态进程的任何内存地址。正是因为性能原因,OS X 和 Windows 都选择了 hybrid kernel 的架构,NTOS 甚至在内核中集成了 GUI 子系统,以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简单来说,在电脑性能不佳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 Windows 的鼠标箭头更加“跟手”,即使系统接近死机,Windows 系统的鼠标箭头仍然可以活动。Windows XP 能在 Windows 98 这样「珠玉在前」的上代产品后获得更大的成功,和 NTOS 对性能的密切关注是分不开的,相比之下,苹果固然在 1980 年代中期就有初代 Machintosh 这样的壮举,但因为乔布斯无法说服销售团队换一根更强的内存条,因此初代 Mac 的性能较差,运行程序非常之慢,未能获得应得的蓝海成功。

2

Kubernetes 和微内核

性能问题对单机操作系统来说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但对分布式操作系统并非如此,分布式操作系统作为「幕后功臣」,不需要直接面对用户,而单机性能上的小小损失可以用更多机器来弥补,在这个前提下,更好的架构往往更加重要。

2.1

Borg 的诞生

在单机操作系统大战快要分出胜负之时,Google 这家行业新宠正准备 IPO,用现在的话来说,Google 那时是一家「小巨头」:已经初露锋芒,不容小觑,但巨头们彼时正陷入战争泥潭,无暇顾及之。2003 年,为了更好地支持新版本的搜索引擎(基于 MapReduce),使其能服务好亿万用户,Google 开始了大规模集群管理系统的开发,这个系统叫做 Borg,它的目标是管理以万台为单位的计算机集群。虽然刚开始只有 3、4 个人的小团队,但 Borg 还是跟上了 Google 的飞速发展,证明了它的潜力,最终 Google 的全部机器都由 Borg 管理,MapReduce、Pregel 等著名系统都建立于 Borg 之上。从操作系统的角度来看,Borg 是一个 monolithic 系统,任何对系统的功能升级都需要深入到 Borg 底层代码来修改支持。在 Google 这样成熟的技术型公司中,有很多优秀的工程师,因此这个问题在内部系统中并不算严重。但如果是公有云,必然要接入许多第三方应用的需求,一家公司的工程师团队再强大,也无法把业界所有其他系统都接入 Borg,这时系统的可扩展性将非常重要。

在 2010 年左右,随着 Google 中国部门的撤销,很多优秀的 Google 工程师加入了 BAT 等中国公司,其中一部分加入了腾讯搜搜。这些前 Googler 加入腾讯后,复刻了 Google 的许多系统,技术上也很出色,其中 Borg 的复制品叫做 TBorg,后来改名为 Torca。Torca 在搜搜的广告业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来由于腾讯业务调整,搜搜与搜狗合并,Torca 在腾讯内部失去用户,逐渐停止了维护。

在 Borg 上线几年后,Google 意识到 monolithic 架构的问题和瓶颈,于是又一支小团队开始了 Omega 系统的研发。Omega 系统继承的是微内核的思想,新的功能升级几乎不需修改底层代码就能完成,它比 Borg 更加灵活,有更好的伸缩性。但因为当时 Google 的全部系统已经搭建在 Borg 之上了,由于 Borg 的 monolithic 特性,MapReduce 等系统都紧密绑定到 Borg 核心代码,不但无缝迁移到 Omega 系统是不可能的,迁移还要花巨大的人力、时间和试错成本,因此即使核心成员坚持不懈地推动,Omega 系统在 Google 仍未能取得成功。有趣的是,Omega 项目的核心成员之一 Brendan Burns 的职业轨迹和操作系统领域的大前辈 David Cutler 有不少相似之处。

  1. 他们同样毕业于文理学院:David Cutler 毕业于 Olivet College,Brendan Burns 毕业于 Williams College。

  2. 他们同样在毕业后加入了一家传统行业的巨头:David Cutler 毕业后加入杜邦,Brendan Burns 毕业后加入汤姆森金融。

  3. 正如教父所说,一个男人只能有一种命运,Cutler 和 Burns 在这两家传统巨头学会了写代码,也许就是在那时,他们发现了自己在软件上的天分,发现了自己的命运是构建新一代操作系统。因此他们同样在第二份工作中选择了当时最炙手可热的科技巨头:David Cutler 加入 DEC,Brendan Burns 加入 Google。

  4. 他们同样在微软到达了职业生涯的顶峰:Brendan Burns 现如今已是微软的 Corporate VP,而 David Cutler 老爷子早已是微软唯一的 Senior Technical Fellow,据传微软甚至有条规定,Cutler 的技术职级必须是全公司最高的,任何人升到 Cutler 的 level,Cutler 就自动升一级。

3

Kubernetes 的诞生

在单机操作系统时代,hybrid kernel 盛行一时,这证明了微内核在软件架构上的成功,但因为性能问题,又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内核采用「纯粹的」微内核架构,因此微内核从实用角度上来说是失败的。

和单机操作系统时代中微内核架构的失败原因不同,Omega 在 Google 公司内部的失败和性能问题无关,只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对开源社区和大部分公司来说,尚无能和 Borg 相媲美的系统,也没有历史负担,因此几年后,Google 决定开源 Omega 这一超越 Borg 的新一代分布式操作系统,将其命名为 Kubernetes。

为了介绍清楚 Kubernetes 和微内核的关系,以及微内核架构为 Kubernetes 带来的优势,这里有必要引入一些技术细节。

上文中提到,单机操作系统的系统调用需要「陷入」内核,所谓的陷入(trap)也叫做中断(interrupt),无论内核是什么类型,单机操作系统都需要在启动时将系统调用注册到内存中的一个区域里,这个区域叫做中断向量(Interrupt Vector)或中断描述符表(IDT,Interrupt Descriptor Table)。当然,现代操作系统的中断处理非常复杂,系统调用也很多,因此除了 IDT 之外,还需要一张系统调用表(SCV,System Call Vector),系统调用通过一个统一的中断入口(如 INT 80)调用某个中断处理程序,由这个中断处理程序通过 SCV 把系统调用分发给内核中不同的函数代码。因此 SCV 在操作系统中的位置和在星际争霸中的位置同样重要。对微内核架构来说,除了 SCV 中的系统调用之外,用户态服务提供什么样的系统能力,同样需要注册到某个区域。

与此类似,Kubernetes 这样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对外提供服务是通过 API 的形式,分布式操作系统本身提供的 API 相当于单机操作系统的系统调用,每个 API 也需要能够注册到某个位置。对 Kubernetes 来说,API 会注册到 ectd 里。Kubernetes 本身提供的相当于系统调用的那些 API,通过名为 Controller 的组件来支持,由开发者为 Kubernetes 提供的新的 API,则通过 Operator 来支持,Operator 本身和 Controller 基于同一套机制开发。这和微内核架构的思想一脉相承:Controller 相当于内核态中运行的服务,提供线程、进程管理和调度算法等核心能力,Operator 则相当于微内核架构中 GUI、文件系统、打印机等服务,在用户态运行。

图片来源:https://mapr.com/products/kubernetes/

因此,Kubernetes 的工作机制和单机操作系统也较为相似,etcd 提供一个 watch 机制,Controller 和 Operator 需要指定自己 watch 哪些内容,并告诉 etcd,这相当于是微内核架构在 IDT 或 SCV 中注册系统调用的过程。

以 Argo 为例,Argo 是个 Operator,提供在 Kubernetes 中执行一个 DAG 工作流的能力。用户在使用 kubectl 命令提交 Argo 任务时,实际是让 kubectl 将 Argo 的 yaml 提交给 Kubernetes 的 API Server,API Server 将 yaml 中的 Key-Value 数据写入 etcd,etcd 将会提醒那些正在 watch 指定 Key 的服务。在我们的例子中,这个服务也就是 Argo。这正像是微内核架构里用户进程请求用户态服务的过程。

Argo 得到 etcd watch 的 http 请求,去 etcd 读出 yaml 中的数据并解析, 然后知道要去启动什么容器,并通过 API 要求 Kubernetes 启动相应的容器。Kubernetes scheduler 是一个 Controller,在收到启动容器请求后,分配资源,启动容器。这是微内核架构中用户进程通过系统调用启动另一个进程的过程。

当然,Kubernetes 和单机操作系统也有不同之处:Kubernetes 没有明确的「陷入」过程,而微内核架构的单机操作系统在访问系统调用时需要陷入,在访问用户态服务时则不需要陷入。但是,Kubernetes 可以为不同的服务设置不同的权限,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单机操作系统中内核态和用户态的 CPU 权限的区别。

微内核在架构上的优势在 Kubernetes 中显露无遗:在 Borg 中,开发者想要添加新的子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往往需要修改 Borg 底层代码,而新系统也因此会绑定到 Borg 上。而对 Kubernetes 来说,开发者只需要基于 Kubernetes 提供的 SDK 实现一个 Operator,就能够添加一组新的 API,而不需要关注 Kubernetes 的底层代码。Argo、Kubeflow 都是 Operator 的应用。任何已有软件都可以方便地通过 Operator 机制集成到 Kubernetes 中,因而 Kubernetes 非常适合作为公有云的底层分布式操作系统,正因如此,Kubernetes 在 2014 年年中发布,经过 2015 年一年的成长,在 2016 年便成为业界主流,对于没有历史负担的公司,也将 Kubernetes 作为内部云的底层系统使用。

4

尾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单机操作系统的发展简史,介绍了微内核架构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从兴起到衰落的过程,也介绍了微内核架构在 Kubernetes 中重新焕发生机的过程。总的来说,显著超前于时代的技术虽然未必能在被提出的时代取得成功,但一定会在多年后,在时代跟上来之后,拿回属于自己的荣耀。微内核架构在单机操作系统的时代和云计算的时代的不同遭遇证明了这一点,深度学习在低算力时代和高算力时代的不同遭遇也证明了这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在 Kubernetes 之后,Google 推出了 Fuchsia 作为 Android 可能的替代品。而 Fuchsia 基于 Zircon 内核开发,Zircon 基于 C++ 开发,正是微内核架构。在算力井喷的现代,除了在分布式操作系统领域,微内核能否也在手机/物联网操作系统领域复兴,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内容主要基于王益最近给 SQLFlow 和 ElasticDL 团队的分享。沈凋墨和章海涛、武毅、闫旭、张科等一起总结。这个总结解释了 SQLFlow 作为一个 Kubernetes-native 的分布式编译器的设计思路基础,也解释了 ElasticDL 只针对 Kubernetes 平台做分布式 AI 的原因。本文作者中包括百度 Paddle EDL 的作者。Paddle EDL 是基于 PaddlePaddle 和 Kubernetes 的分布式计算框架,于 2018 年贡献给 Linux Foundation.

SQLFLow:https://github.com/sql-machine-learning/sqlflow

ElasticDL:https://github.com/sql-machine-learning/elasticdl

本文归档在 sofastack.tech。

推荐阅读

快狗打车CTO沈剑:如何利用计划管理提升团队效率和产能 2020-09-27

托管式服务网格:多种类型计算服务统一管理的基础设施 2020-07-30

探秘蚂蚁金服分布式事务 Seata 的AT、Saga和TCC模式 2020-07-10

阿里高工流生 | 云原生时代的 DevOps 之道 2020-06-18

多点生活在 Service Mesh 上的实践 2020-06-15

   END     #接力技术,链接价值#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蚂蚁集团沈凋墨:Kubernetes-微内核的分布式操作系统相关推荐

  1. Kubernetes: 微内核的分布式操作系统

    Kubernetes: 微内核的分布式操作系统 沈凋墨 编程高手/游戏达人/AI砖家 ​关注他 77 人赞同了该文章 如今,Kubernetes已经成为分布式集群管理系统和公有云/私有云的事实标准.实 ...

  2. 蚂蚁集团俞仁杰:金融级云原生之多活容器集群高可用建设实践

    本文整理自蚂蚁集团金融云产品技术部SOFAStack产品专家俞仁杰在2020 GIDC全球互联网数据大会的分享.详细讲解了云原生架构下的多活高可用平台和产品建设相关经验和观点. 过去几年是云原生理念高 ...

  3. 蚂蚁集团研究员王益:Go+ 可有效补全 Python 的不足

    王益,蚂蚁集团研究员,开源项目SQLFlow 和 ElasticDL 的负责人.他从10岁开始写代码.曾经用自己焊接的电路板扩展"中华学习机"来把自家的老式"威力牌&qu ...

  4. 蚂蚁集团万级规模 k8s 集群 etcd 高可用建设之路

    蚂蚁集团运维着可能是全球最大的 k8s 集群:k8s 官方以 5k node 作为 k8s 规模化的顶峰,而蚂蚁集团事实上运维着规模达到 10k node 规模的 k8s 集群.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如 ...

  5. 蚂蚁集团技术专家山丘:性能优化常见压测模型及优缺点

    陈显铭(山丘) 读完需要 6 分钟 速读仅需 2 分钟 陈显铭,花名山丘,就职于蚂蚁集团,对分布式应用架构.服务化.性能优化等有深入的理解.参与支付宝支付链路核心系统,设计.调优应用系统关键能力, 高 ...

  6. 攀登规模化的高峰 - 蚂蚁集团大规模 Sigma 集群 ApiServer 优化实践

    文|唐博(花名:博易 蚂蚁集团技术专家) ​ 谭崇康(花名:见云 蚂蚁集团高级技术家) 本文 10316 字 阅读 18 分钟 ▼ 蚂蚁集团运行着全球最大的 Kubernetes*(内部称为 Sigm ...

  7. 互联网日报 | 滴滴出租车上线“作弊举报”功能;蚂蚁集团进入上市辅导期;百度App日活达2.04亿...

    今日看点 ✦ 蚂蚁集团进入上市辅导期,中金公司.中信建投为辅导机构 ✦ 百度Q2实现营收260.3亿元,百度App日活达2.04亿 ✦ 苏宁易购成立超级口碑中心,专门负责用户体验.服务质量提升 ✦ 拼 ...

  8. 「GoTeam 招聘时间」蚂蚁集团 PaaS 平台开发专家(杭州、上海、成都)

    本期招聘企业--蚂蚁集团   公司简介 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蚂蚁集团)起步于2004年成立的支付宝.2013年3月支付宝的母公司宣布将以其为主体筹建小微金融服务集团,小微金融成为蚂蚁金服的 ...

  9. 蚂蚁集团于雨:万级规模 K8S 集群 Etcd 高可用建设之路

    -     前言    - 蚂蚁集团运维着可能是全球最大的 k8s 集群:k8s 官方以 5k node 作为 k8s 规模化的顶峰,而蚂蚁集团事实上运维着规模达到 10k node 规模的 k8s ...

最新文章

  1. 一段文字讲清楚Kubernetes的工作原理
  2. mac 环境下 制作windows系统U盘启动盘
  3. [翻译]一步步教你配置SQL SERVER合并复制(五)配置Publisher(上)
  4. 机器人学习--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用于机器人定位
  5. 数据结构:线性数据结构(4)-列表(栈,队列,deques, 列表)
  6. MaxCompute SQL原理解析及性能调优
  7. Oracle外键约束修改行为(一)
  8. ASP.NET 3.5中的ListView控件和DataPager控件(二)
  9. 技术实践丨列存表并发更新时的锁等待问题原理
  10. Pulseaudio实用命令(二)
  11. 《算法图解》第九章 动态规划
  12. 红米3s进不了recovery_红米手机3S/3X刷recovery教程及第三方recovery下载
  13. ueditor接入秀米编辑器
  14. 第四届CCF计算机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题解(C++)
  15. 每月自评之四:2013年4月
  16. 一家 50 平米小店的老板,如何用社群打垮平台电商?
  17. java.io.IOException: FIS_AUTH_ERROR in Android Firebase
  18. 2019年总结和展望
  19. CH455 数码管驱动以及键盘控制芯片 应用笔记
  20. 计算机桌面蓝字,电脑桌面上的图标都变成蓝色的了怎么办? – 手机爱问

热门文章

  1. 绝地求生服务器维护内容,绝地求生最新更新维护几点开始? 绝地求生10.30更新维护内容...
  2. liunx mysql端口没开_linuxmysql可以terminal登录,3306端口未打开原因记录(转)
  3. android webview权限申请_Android WebView 获取定位权限的问题。
  4. 操作系统之文件管理:7、文件共享与文件保护(软连接、硬链接、口令保护、加密保护、访问控制)
  5. 数据结构之顺序循环队列
  6. QDialog常用理解
  7. Qt:Windows编程—Qt实现进程管理
  8. 面试官:什么是JDK什么是JRE?服务器可以只安装JRE吗?
  9. 前端开发之模块化初探
  10. android.util.Base64 和 org.apache.commons.codec.binary.Base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