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暗时间》这本书的原因很简答,作者未鹏的广阔阅读视野,从理性和感性为我打开了一扇时间的大门。

以下内容源自刘未鹏的博客: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我们经常听说“心理年龄”这个词,思考得多的人,往往心理年龄更大。

  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你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做梦的时候心心念念想的就是这件事情,你的CPU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满载的。

  如果你有做总结的习惯,你在度过一段时间之后总结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建议千万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因为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比如我就经常发现一些国外的牛人们为什么不仅学习牛逼,连“业余”玩儿的东东也都搞得特牛逼,一点都不业余(上次在《How We Decide》上看到斯坦福的一个牛人,理论物理学博士,同时是世界扑克大赛的前六名保持者,迄今累计奖金拿了六百多万刀),你会奇怪,这些家伙到底哪来的时间,居然可以在不止一个领域做到卓越?

  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来讲,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非常不明显,甚至很多人认为“多任务”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另外,大脑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并且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变。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书之后,忽然感到一阵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十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但要回复到当时理想的状态,却需要一段时间来努力去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全都激活起来,从而才能进入“状态”,因为你上了十分钟网之后这些记忆已经被抑制了。如果这个“热身”状态需要一刻钟,那么看似十分钟的上网闲逛其实就花费了二十五分钟。

  如果阅读的例子还不够生动,对于程序员来说其实有更好的例子:你写程序写得正high,忽然被叫去开了一通会,写到一半的代码搁在那儿。等你开完会回来你需要多久能够重新进入状态?又或者,你正在调试程序,你已经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把与这个bug可能相关的代码前前后后都理解了一遍,心中构建了一个大致的地图,就在这时,呃,你又被叫去开了个会(:D),开完会回来,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时间来回想一下刚刚弄清的东西了。

  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至少可以缩短到3-5分钟。但要想完全进入状态,却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的。所谓完全进入状态,举个例子:你看了3个小时的书,或者调试了半个小时的程序之后,往往满脑子都是相关的东西,所有这些知识都处在活跃状态,换言之你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要达到这样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做“流体验”),不是三两分钟的事情。而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无形间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倾向于创造大块的时间来阅读重要的东西,因为这样有利于“沉浸”进去,使得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与其相关的各种既有的知识充分融合,关联起来,后者对于深刻的记忆非常有帮助。

  要充分利用暗时间,不仅要能够迅速进入状态,另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能够保持状态多久(思维体力)。《The Psychology of Invention in the Mathematical Field》上有一段关于庞加莱的思考习惯的介绍,很有代表性。庞加莱经常在去海边休假或者在路上走的时候在脑海中思索数学问题,很多时候解答就在这些时候忽然闪现。虽然我和庞加莱是没法比的,但是常常也在路上想出答案,这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包括我自己),工作了之后,要处理的事情一下多出了很多,不像在校园,环境简单,生活单纯,能够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而不被打扰。工作之后的状况就是,首先需要处理的事情变多,导致时不时需要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另一方面,即便能够把任务的优先级分配得比较合理,也难免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中忽然想起另一件事还没做的焦虑来,因为没做完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个“隐藏的进程”,时不时地发个消息提醒你一下,中断你正在做的事情。

  因此这里就涉及到最后一个高效的习惯:抗干扰。只有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起前面提到的种种暗时间。抗干扰能力也是可以练习出来的,上本科那会经常坐车,所以我就常常拿着本大部头在车上看,坐着看或者站着看都可,事实证明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办法. 另外,经常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帮助。

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

  进度条的设计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同样的耗时,如果不给任何进度提示,只是在完成之后才弹出一个完成消息,中间没有任何动态变化,那么整个过程就会让人等得非常焦急,导致一些人干脆把程序关了了事。如果有进度不断更新,那么对整个过程耗时的心理感受就会远低于实际值,用户也不会郁闷到把程序关了。(你有多少次在银行处理手续的时候,看着工作人员把一堆材料不停地倒腾来去,心里多希望他们可以在柜台小窗口上投影一个进度条?)

  做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善于规划的人,会将目标分割成一个个的里程碑,再将里程碑分割成TODO列表。前阵子流行的GTD方法学,核心的理念就在于,如果你把任务分割了,你就有了进度条,你就知道,事情在不断的进展,你总会完成任务或到达你的目标,你会有一个时间估计。而所谓的规划其实就是针对这种心理弱点的做事方法。如果你对整个目标的几个重大步骤有清晰的界定,能够对每个步骤的耗时作出靠谱的上界估计,你就不会被不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时间投入感到恐惧,就不会被这种不确定感压迫到过早退出。

不要过早退出循环

  我们在尝试新的事物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同的人会在碰壁不同的次数之后退出。用程序员喜欢的话来说就是,我们都在for循环,区别在于你是什么情况下break;的。有的人退出阈值高,这是能坚持的一类人,有的人退出阈值低,这类人很可能遇到一些障碍就退出了。

  过早退出的原因往往在于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投资时间最终无法收到回报的恐惧,感受到的困难越大,这种恐惧越大,因为越大的困难往往暗示着这个任务需要投资的时间越大。所以其实我们都是直觉经济学家,当我们说“畏难”的时候,其实我们畏惧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困难所暗示的时间经济学意义。

  然而,我们的情绪大脑毕竟比较原始,仅根据碰壁的次数或硬度来判断事情的难易并不一定靠谱,如果你遇到困难,不妨用一用互联网,用一用群体的智慧,看看别人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办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并不孤单,你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遇到过,你踩过的坑里面尽是前人的脚印,不要仅仅因为一时摸不着头绪,找不着出路就退出,这不是informed decision,问一问自己作出退出的决策是否基于足够的信息,我是否进行了足够的调查,至少,是否去简单用了用搜索引擎。

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

  一个人有专注和持之以恒的性格,即便在一个没有多大兴趣的领域也能成为专家(更何况,兴趣的很大一类来源就是“我擅长做这件事情”);反之就算有兴趣也很快会被一些冷水泼灭。

生活中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多,细微的选择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这么一个细节吸引了我的注意:当时正在找工作阶段,女生在IT行业的发展很迷茫,恰逢微软的郭蓓菁女士到学校演讲,演讲完了之后一位女生立即就奔上讲台拦住郭女士询问女生与IT的问题。

  这是一个细节,但我相信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上去拦住名人问普通问题的,我们会给自己找很多很多的理由和接口,我想最常见的应该是两个原因:1. 如果被批评了自尊心会受到打击。2.认为问了也问不出特别的信息。然而事实却是相反:1. 自尊心受到打击算不上实质性的损失。2. 你想不出能问出什么特别的信息并不代表就真的问不到重要的信息。别把不知道当成没有

  一个小小的思维差异,可能导致很多人在遇到困惑的时候原地打转,冲突不出,而另一些人则取经得到宝贵的经验,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越过了障碍。从郭女士那儿得到了最宝贵的信息:女生在IT行业也能有很好的发展。信心,是这样一种奇怪的东西,就算你没有确切的证明未来会更好,你也会坚持下去,你不会过早退出循环;而来源于过来人的信息则是信心最靠谱的保障。

  你是不是意识到,在平常的生活中,你所作出的选择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呢?有没有想过有一些看似细小的选择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想想看,试一下,是不是真的没什么损失,还有可能得到巨大的回报呢?

靠专业技能的成功是最具可复制性的

  它需要的只是你在一个领域坚持不懈地专注下去,只需要选择一个不算太不靠谱的方向,然后专心致志的专下去,最后必然能成为高手或者绝顶高手。世上有很多成功带有偶然因素和运气成分或出身环境,但至少这一样,被无数人复制了无数遍,否则就不会存在学校和教育了。

反思是让人得以改进自己的最重要的思维品质

  很多人在成年之后甚至未及成年,性格就难以再发生大的变化。性格是这样一种自我实现和强化的陷阱:如果你是不容易专注的人,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你的思维难以在一个事情上停留半小时,于是你的时间变得琐碎,你很难在一个领域有长久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现实可能会让你感到沮丧,后者让你更加无法专心,这样的现实可能会让你感到焦虑,为了避开焦虑你又会去寻求其他的刺激,结果是恶性循环。

  反思是改变自己的第一步,我们常常容易发现别人的问题,别人的错误,却难以发现自己思维中的问题,因为我们很少会把自己的思维当成目标去思考。

  作为程序员,相信没有人不知道能修改自身的程序,而能修改自身的程序的前提就是,首先这个程序必须有法子能够指向自身。

饿死在干草堆之间的驴子

  有很多在迷茫期的同学,迷茫都是相似的:面前有两条路,到底选哪一条?“转行还是不转行?”“学C++还是学Java。?“做管理还是做程序员?”有些问题其实不是问题:比如“学C++还是学Java。”答案是都学而且还不仅学两个。有些问题不是一个泛泛的答案能够适合的,比如转行还是不转行,需要考虑很多自身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有人会因为无法作出决定就推迟决定,然而实际上推迟决定是最差的决定,在推迟决定期间,时间悄悄流逝,你却没有任何一条路上的积累,白白浪费了时间。

  如果你有一些钱不知道花在A还是B上,你先不作决定,没问题,因为钱还是你的,但如果你有一些时间,不知道花在A上还是B上,不行,因为过了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就不是你的了。

  所以,不管有多纠结,也不要从纠结中逃离,试图推延决定,既然终究是个痛苦的决定,就痛一回,好好思考和调查之后作出一个决定并坚持下去,只要不是太不靠谱的行业(相信也没谁会在纠结了之后却选了一个不靠谱的行业的),经过你的积累总会成为高手。

一生的知识积累,自学的起码占90%

  你会在这本书当中看到的一个重复出现的现象就是自学,大规模的自学,逃课自学,上网找书自学,程序员行业是最适合自学的行业,网络是程序员的天堂,需要的资源、工具,比课堂上的多出何止百倍,如果说还有一个学科,并不需要传统的教育就可以成才,估计非程序员莫属了。作为程序员如果没有查过wikipedia,没有看过几本原版电子书,没有在国内外主要邮件列表里面提过问题吵过架,没有用技术博客记录学习的独特体会,没有订阅技术牛人们的博客,怎么好意思说身在这个行业呢?最后,看完了书还是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怪自己,不怪书

文章转自刘未鹏的博客,作者就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

-----------------------------------------------------

这里是底部,看完顺手关注一下我们吧。

暗时间(一)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相关推荐

  1. 《暗时间》读书笔记--第二章 进度条,第三章 有效记忆和学习

    第二章 进度条 要点: 进度条的例子 过早的退出 专注和持之以恒 饿死在甘草间的驴子 我的总结: 开篇作者讲了一个进度条的例子,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进度条,工作的之前我们要做工作计划,要指定T ...

  2. android 环形时间显示_Android_Android实现自定义圆形进度条,今天无意中发现一个圆形进度 - phpStudy...

    Android实现自定义圆形进度条 今天无意中发现一个圆形进度,想想自己实现一个,如下图: 基本思路是这样的: 1.首先绘制一个实心圆 2.绘制一个白色实心的正方形,遮住实心圆 3.在圆的中心动态绘制 ...

  3. python进度条设计函数_python实现进度条

    import sysimport timedef view_bar(num, total):rate = num / totalrate_num = int(rate * 100)r = '\r[%s ...

  4. 【5分钟一本书】暗时间:用时间管理把握产品的进度条

    导语 <暗时间>是本偏重心理学的时间管理类书籍,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来印证更有效的思考方式.文中有谈到一些我非常认同的好习惯和好方法,使我迫不及待的想分享给大家,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喜 ...

  5. 《暗时间》前两篇的笔记和总结

    第一部分:省时.高效地学习和进步 总论:学习后要进行笔记.反思.总结.讨论,否则你永远只是在他人的思考中洋洋得意着. 1, 暗时间:习惯将问题放入大脑的潜意识思考 2, 习惯于专注所带来的成就感 3, ...

  6. 《暗时间》-----摘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f5df430101ab83.html -------整理 最近花了3天左右的下班时间和上班之前的时间把刘未鹏先生关于学习方法的相关博 ...

  7. 我的读书笔记 - 《暗时间》

    2019-7-24 有人说,这本书看完第一篇"暗时间"就可以结束了.这本书是从作者的博客里用一个个碎片拼凑的,缺乏作为一本"书"的整体性.暗时间并不是书的中心思 ...

  8. 《暗时间》 读书感悟

    近花了3天左右的时间把刘未鹏先生关于学习方法的相关博客看了一遍,觉得讲得很有道理,下面把觉得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摘录下来了. 特别说明:本文是我对刘未鹏先生关于学习方法相关博文的阅读后的一些总结和整合.如 ...

  9. 刘未鹏 新书 《暗时间》 (全)

    序言 为什么人人都该学点心理学           第一篇 暗时间 1.暗时间 2.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 3.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4.学习密度与专注力 5.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Part1 P ...

最新文章

  1. RTMPdump(libRTMP) 源代码分析 5: 建立一个流媒体连接 (NetConnection部分)
  2. flink 写kafka_网易云音乐基于 Flink + Kafka 的实时数仓建设实践
  3. shell脚本学习(一):shell脚本开发的基本规范和习惯
  4. linux重启后root密码错误,Linux技巧| 解决Debian Root密码忘记的问题
  5. Linux下的一些简单网络配置命令介绍
  6. c6011取消对null指针的引用_COM编程攻略(二十二 IDL中的枚举,指针,数组)
  7. Java高级开发工程师面试考纲
  8. 最新 新生大学JS 阿里巴巴技术专家 精讲JavaScript视频教程
  9. Adding Powers
  10. matlab环境下图像分形维数的计算,MATLAB环境下图像分形维数的计算.pdf
  11. 蛋白质二级、三级结构预测
  12. python实现千牛客服自动回复语_千牛客服自动回复话术
  13. 为 什 么 有 的 文 件 不 可 以 重 命 名
  14. 【计算机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
  15. python读word文档计算字数,Python: Word(docx)文档词频统计
  16. windows上配置TensorRT yolov5 -6.0部署 tensorrtx视频流推理
  17. C++ Primer Plus第六版第六章编程练习 第4题, 加入Benevolent Order of Programmer后,在BOP大会上
  18. 无法定位序数***于动态链接库libeay32.dll
  19. 黑盒测试与其几个主要的方法
  20. 佳能 IP1600 IP1000 废墨清零方法和清零软件下载

热门文章

  1. oracle sql文本 参数,ORACLE 参数文件
  2. excel两个表格数据对比_Excel表格怎么防止看错数据?阅读模式了解一下
  3. 施工日志管理软件app_工程人必备的手机APP,个个能解燃眉之急
  4. 简单的计算机试题,这么简单的MS Office试题基础,一般人都不好意思看!
  5. 深度学习总结——CS231n课程深度学习(机器视觉相关)笔记整理
  6. 视觉SLAM总结——视觉SLAM十四讲笔记整理
  7. 全球与中国光电通信芯片市场数据专项调研及竞争格局分析报告2022-2028年版
  8. 乡村振兴种业使命-丰收节交易会·张桃林:种业谋定格局
  9. 对外合作对话国际农民丰收节贸易会 农业农村部谋定稳求进
  10. 继 承(面向对象特征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