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表弟:CPU平均负载​zhuanlan.zhihu.com

我们理解了平均负载( Load Average),并用三个案例展示了不同场景下平均负载升高的分析方法。这其中,多个进程(或线程)竞争 CPU 就是一个经常被我们忽视的问题。

进程在竞争 CPU 的时候并没有真正运行,为什么还会导致系统的负载升高呢?CPU 上下文切换就是罪魁祸首。我们都知道,Linux 是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它支持远大于 CPU 数量的任务同时运行。当然,这些任务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在同时运行,而是因为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内,将 CPU 轮流分配给它们,造成多任务同时运行的错觉。

而在每个任务运行前,CPU 都需要知道任务从哪里加载、又从哪里开始运行,也就是说,需要系统事先帮它设置好 CPU 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PC)。

CPU上下文

什么是CPU上下文呢?说直白点就是CPU的寄存器信息,以ARM为例,CPU寄存器信息如下所示:

CPU 寄存器,是 CPU 内置的容量小、但速度极快的内存。而程序计数器,则是用来存储 CPU 正在执行的指令位置、或者即将执行的下一条指令位置。它们都是 CPU 在运行任何任务前,必须的依赖环境,因此也被叫做 CPU 上下文。

CPU 上下文切换,就是先把前一个任务的 CPU 上下文(也就是 CPU 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保存起来,然后加载新任务的上下文到这些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最后再跳转到程序计数器所指的新位置,运行新任务。而这些保存下来的上下文,会存储在系统内核中,并在任务重新调度执行时再次加载进来。这样就能保证任务原来的状态不受影响,让任务看起来还是连续运行。

进程上下文切换

进程上下文切换是指从一个进程切换到另一个进程运行。而系统调用过程中一直是同一个进程在运行。所以,系统调用过程通常称为特权模式切换,而不是上下文切换。但实际上,系统调用过程中,CPU 的上下文切换还是无法避免的。

特权模式

内核把虚拟地址空间划分为两个部分,因此能够保护各个系统进程,使之彼此隔离。所有的现代CPU 都提供了几种特权级别,进程可以驻留在某一特权级别。每个特权级别都有各种限制,例如对执行 某些汇编语言指令或访问虚拟地址空间某一特定部分的限制。IA-32体系结构使用4种特权级别构成的系统, 各级别可以看作是环。内环能够访问更多的功能,外环则较少,如图所示:

尽管英特尔处理器区分4种特权级别,但Linux只使用两种不同的状态:核心态和用户状态。 两种状态的关键差别在于对高于TASK_SIZE的内存区域的访问。简而言之,在用户状态禁止访问内核空间。 用户进程不能操作或读取内核空间中的数据,也无法执行内核空间中的代码。这是内核的专用领域。 这种机制可防止进程无意间修改彼此的数据而造成相互干扰。从用户状态到核心态的切换通过系统调用的特定转换手段完成。

换个角度看,也就是说,进程既可以在用户空间运行,又可以在内核空间中运行。进程在用户空间运行时,被称为进程的用户态,而陷入内核空间的时候,被称为进程的内核态。从用户态到内核态的转变,需要通过系统调用来完成。

系统调用的过程有没有发生 CPU 上下文的切换呢?如下文章有详细分析:

novelinux/system_calls​github.com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系统调用过程中,并不会涉及到虚拟内存等进程用户态的资源,也不会切换进程。这跟我们通常所说的进程上下文切换是不一样的。

进程上下文切换跟系统调用又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进程是由内核来管理和调度的,进程的切换只能发生在内核态。所以,进程的上下文不仅包括了虚拟内存、栈、全局变量等用户空间的资源,还包括了内核堆栈、寄存器等内核空间的状态。因此,进程的上下文切换就比系统调用时多了一步:在保存当前进程的内核状态和 CPU 寄存器之前,需要先把该进程的虚拟内存、栈等保存下来;而加载了下一进程的内核态后,还需要刷新进程的虚拟内存和用户栈。如下图所示,保存上下文和恢复上下文的过程并不是“免费”的,需要内核在 CPU 上运行才能完成。

根据https://blog.tsunanet.net/2010/11/how-long-does-it-take-to-make-context.html 的测试报告,每次上下文切换都需要几十纳秒到数微秒的 CPU 时间。这个时间还是相当可观的,特别是在进程上下文切换次数较多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 CPU 将大量时间耗费在寄存器、内核栈以及虚拟内存等资源的保存和恢复上,进而大大缩短了真正运行进程的时间。这也正是导致平均负载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 Linux 通过 TLB(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来管理虚拟内存到物理内存的映射关系。当虚拟内存更新后,TLB 也需要刷新,内存的访问也会随之变慢。特别是在多处理器系统上,缓存是被多个处理器共享的,刷新缓存不仅会影响当前处理器的进程,还会影响共享缓存的其他处理器的进程。知道了进程上下文切换潜在的性能问题后,我们再来看,究竟什么时候会切换进程上下文。显然,进程切换时才需要切换上下文,换句话说,只有在进程调度的时候,才需要切换上下文。

Linux 为每个 CPU 都维护了一个就绪队列,将活跃进程(即正在运行和正在等待 CPU 的进程)按照优先级和等待 CPU 的时间排序,然后选择最需要 CPU 的进程,也就是优先级最高和等待 CPU 时间最长的进程来运行。那么,进程在什么时候才会被调度到 CPU 上运行呢?最容易想到的一个时机,就是进程执行完终止了,它之前使用的 CPU 会释放出来,这个时候再从就绪队列里,拿一个新的进程过来运行。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场景,也会触发进程调度:

  • 为了保证所有进程可以得到公平调度,CPU 时间被划分为一段段的时间片,这些时间片再被轮流分配给各个进程。这样,当某个进程的时间片耗尽了,就会被系统挂起,切换到其它正在等待 CPU 的进程运行。
  • 进程在系统资源不足(比如内存不足)时,要等到资源满足后才可以运行,这个时候进程也会被挂起,并由系统调度其他进程运行。
  • 当进程通过睡眠函数 sleep 这样的方法将自己主动挂起时,自然也会重新调度。
  • 当有优先级更高的进程运行时,为了保证高优先级进程的运行,当前进程会被挂起,由高优先级进程来运行。
  • 发生硬件中断时,CPU 上的进程会被中断挂起,转而执行内核中的中断服务程序。

线程上下文切换

线程与进程最大的区别在于,线程是调度的基本单位,而进程则是资源拥有的基本单位。说白了,所谓内核中的任务调度,实际上的调度对象是线程;而进程只是给线程提供了虚拟内存、全局变量等资源。

所以,对于线程和进程,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当进程只有一个线程时,可以认为进程就等于线程。当进程拥有多个线程时,这些线程会共享相同的虚拟内存和全局变量等资源。这些资源在上下文切换时是不需要修改的。另外,线程也有自己的私有数据,比如栈和寄存器等,这些在上下文切换时也是需要保存的。

线程的上下文切换其实就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 第一种, 前后两个线程属于不同进程。此时,因为资源不共享,所以切换过程就跟进程上下文切换是一样。
  • 第二种,前后两个线程属于同一个进程。此时,因为虚拟内存是共享的,所以在切换时,虚拟内存这些资源就保持不动,只需要切换线程的私有数据、寄存器等不共享的数据。

虽然同为上下文切换,但同进程内的线程切换,要比多进程间的切换消耗更少的资源,而这,也正是多线程代替多进程的一个优势。

中断上下文切换

为了快速响应硬件的事件,中断处理会打断进程的正常调度和执行,转而调用中断处理程序,响应设备事件。而在打断其他进程时,就需要将进程当前的状态保存下来,这样在中断结束后,进程仍然可以从原来的状态恢复运行。

跟进程上下文不同,中断上下文切换并不涉及到进程的用户态。所以,即便中断过程打断了一个正处在用户态的进程,也不需要保存和恢复这个进程的虚拟内存、全局变量等用户态资源。中断上下文,其实只包括内核态中断服务程序执行所必需的状态,包括 CPU 寄存器、内核堆栈、硬件中断参数等。

对同一个 CPU 来说,中断处理比进程拥有更高的优先级,所以中断上下文切换并不会与进程上下文切换同时发生。同样道理,由于中断会打断正常进程的调度和执行,所以大部分中断处理程序都短小精悍,以便尽可能快的执行结束。

另外,跟进程上下文切换一样,中断上下文切换也需要消耗 CPU,切换次数过多也会耗费大量的 CPU,甚至严重降低系统的整体性能。所以,当你发现中断次数过多时,就需要注意去排查它是否会给你的系统带来严重的性能问题。

查看系统的上下文切换

vmstat

vmstat 是一个常用的系统性能分析工具,主要用来分析系统的内存使用情况,也常用来分析 CPU 上下文切换和中断的次数。比如,下面就是一个 vmstat 的使用示例:

  • cs(context switch)是每秒上下文切换的次数。
  • in(interrupt)则是每秒中断的次数。
  • r(Running or Runnable)是就绪队列的长度,也就是正在运行和等待 CPU 的进程数。
  • b(Blocked)则是处于不可中断睡眠状态的进程数。

pidstat

vmstat 只给出了系统总体的上下文切换情况,要想查看每个进程的详细情况,就需要使用我们前面提到过的 pidstat 了。给它加上 -w 选项,你就可以查看每个进程上下文切换的情况了。

这个结果中有两列内容是我们的重点关注对象。一个是 cswch ,表示每秒自愿上下文切换(voluntary context switches)的次数,另一个则是 nvcswch ,表示每秒非自愿上下文切换(non voluntary context switches)的次数。

  • 自愿上下文切换,是指进程无法获取所需资源,导致的上下文切换。比如说, I/O、内存等系统资源不足时,就会发生自愿上下文切换。
  • 而非自愿上下文切换,则是指进程由于时间片已到等原因,被系统强制调度,进而发生的上下文切换。比如说,大量进程都在争抢 CPU 时,就容易发生非自愿上下文切换。

案例分析

先用 vmstat 看一下空闲系统的上下文切换次数:

这里你可以看到,现在的上下文切换次数 cs 是3,而中断次数 in 是 8,r 和 b 都是 0。因为这会儿并没有运行其他任务,所以它们就是空闲系统的上下文切换次数。

首先,在第一个终端里运行 sysbench ,模拟系统多线程调度的瓶颈:

sysbench --test=cpu --num-threads=10 --max-time=300  run 

接着,在第二个终端运行 vmstat ,观察上下文切换情况

vmstat 1

我们发现,cs 列的上下文切换次数从之前的 0骤然上升到了 3000多。同时,注意观察其他几个指标:

  • r 列:就绪队列的长度已经到了 8,等于系统 CPU 的个数 8,所以肯定会有大量的 CPU 竞争。
  • us(user)和 sy(system)列:这两列的 CPU 使用率加起来上升到了 100%,其中系统 CPU 使用率,也就是 sy 列高达 100%,说明 CPU 主要是被内核占用了。
  • in 列:中断次数也上升到了 1000多,说明中断处理也是个潜在的问题。

综合这几个指标,我们可以知道,系统的就绪队列过长,也就是正在运行和等待 CPU 的进程数过多,导致了大量的上下文切换,而上下文切换又导致了系统 CPU 的占用率升高。那么到底是什么进程导致了这些问题呢?

pidstat -w -u 1

从 pidstat 的输出你可以发现,CPU 使用率的升高果然是 sysbench 导致的,它的 CPU 使用率已经达到了 100%。但上下文切换则是来自其他进程,包括非自愿上下文切换频率最高的 pidstat ,以及自愿上下文切换频率最高的内核线程 kworker 和 sshd。

不过,细心的你肯定也发现了一个怪异的事儿:pidstat 输出的上下文切换次数,加起来也就几百,比 vmstat 的 3000明显小了太多。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工具本身出了错吗?别着急,在怀疑工具之前,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前面讲到的几种上下文切换场景。其中有一点提到, Linux 调度的基本单位实际上是线程,而我们的场景 sysbench 模拟的也是线程的调度问题,那么,是不是 pidstat 忽略了线程的数据呢?通过运行 man pidstat ,你会发现,pidstat 默认显示进程的指标数据,加上 -t 参数后,才会输出线程的指标。所以,我们可以在第三个终端里, Ctrl+C 停止刚才的 pidstat 命令,再加上 -t 参数,重试一下看看:

pidstat -wt 1

现在你就能看到了,虽然 sysbench 进程(也就是主线程)的上下文切换次数看起来并不多,但它的子线程的上下文切换次数却有很多。看来,上下文切换罪魁祸首,还是过多的 sysbench 线程。

我们已经找到了上下文切换次数增多的根源。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前面在观察系统指标时,除了上下文切换频率骤然升高,还有一个指标也有很大的变化。是的,正是中断次数。中断次数也上升到了 2000多,但到底是什么类型的中断上升了,现在还不清楚。我们接下来继续抽丝剥茧找源头。既然是中断,我们都知道,它只发生在内核态,而 pidstat 只是一个进程的性能分析工具,并不提供任何关于中断的详细信息,怎样才能知道中断发生的类型呢?没错,那就是从 /proc/interrupts 这个只读文件中读取。/proc 实际上是 Linux 的一个虚拟文件系统,用于内核空间与用户空间之间的通信。/proc/interrupts 就是这种通信机制的一部分,提供了一个只读的中断使用情况。

观察一段时间,你可以发现,变化速度最快的是重调度中断(RES),这个中断类型表示,唤醒空闲状态的 CPU 来调度新的任务运行。这是多处理器系统(SMP)中,调度器用来分散任务到不同 CPU 的机制,通常也被称为处理器间中断(Inter-Processor Interrupts,IPI)。所以,这里的中断升高还是因为过多任务的调度问题,跟前面上下文切换次数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了多工具、多方面指标对比观测的好处。如果最开始时,我们只用了 pidstat 观测,这些很严重的上下文切换线程,压根儿就发现不了了。现在再回到最初的问题,每秒上下文切换多少次才算正常呢?这个数值其实取决于系统本身的 CPU 性能。

小结

如果系统的上下文切换次数比较稳定,那么从数百到一万以内,都应该算是正常的。但当上下文切换次数超过一万次,或者切换次数出现数量级的增长时,就很可能已经出现了性能问题。这时,还需要根据上下文切换的类型,再做具体分析。比方说:

  • 自愿上下文切换变多了,说明进程都在等待资源,有可能发生了 I/O 等其他问题;
  • 非自愿上下文切换变多了,说明进程都在被强制调度,也就是都在争抢 CPU,说明 CPU 的确成了瓶颈;
  • 中断次数变多了,说明 CPU 被中断处理程序占用,还需要通过查看 /proc/interrupts 文件来分析具体的中断类型。

进程用户态 上下文切换需要保存哪些_漫话性能:CPU上下文切换相关推荐

  1. 进程用户态和内核态及其切换过程

    1.进程的堆栈 内核在创建进程的时候,会为进程创建相应的堆栈.每个进程会有两个栈,一个用户栈,存在于用户空间,一个内核栈,存在于内核空间.当进程在用户空间运行时,CPU堆栈指针寄存器里面的内容是用户堆 ...

  2. 进程用户态和内核态及其切换过程(转)

    1.进程的堆栈 内核在创建进程的时候,会为进程创建相应的堆栈.每个进程会有两个栈,一个用户栈,存在于用户空间,一个内核栈,存在于内核空间.当进程在用户空间运行时,CPU堆栈指针寄存器里面的内容是用户堆 ...

  3. cpu使用率_漫话性能:CPU使用率

    序言 CPU 使用率是最直观和最常用的系统性能指标,更是我们在排查性能问题时,通常会关注的第一个指标. 节拍率 为了维护 CPU 时间,Linux 通过事先定义的节拍率(内核中表示为 HZ),触发时间 ...

  4. linux 进程死循环,Linux下如何处理一次用户态进程死循环问题

    在进行Linux系统操作的时候,有时候会遇到一次用户态进程死循环,即系统反应迟钝.进程挂死等问题,那么遇到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一次用户态进程死循环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1.问题 ...

  5. CPU上下文切换、进程上下文、中断上下文

    由于Linux是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能够支持远大于CPU数量的任务同时运行.当然,这些任务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在同时运行,而是由CPU进行调度,将时间分片,每个任务占用1个时间片,通过轮流的方式运行,但由 ...

  6. ioctrl原形 linux_Linux常见的几种用户态与内核态交互方式优缺点

    背景 由于Linux 系统分为了用户态和内核态,用户态在设计初衷就是运行与硬件无关的应用程序,与硬件相关的操作大部分都集中在内核态处理.所以用户态如果需要获取硬件信息,或者操作硬件,必须要通过某种方式 ...

  7. Linux用户态协议栈好处,关于用户态协议栈的思考

    一直以来我一直以为操作系统内核是高大上的东西,但是实际上用户态的应用才是! 上周的一次技术交流中,一家网络加速卡厂商声称他们的协议栈是用户态的协议栈,用来提高性能,我对其产品直接就泄了气,然而会后,我 ...

  8. linux cpu上下文切换 简介

    目录 什么是CPU上下文 什么是CPU上下文切换 进程上下文切换 线程上下文切换 中断上下文切换 linux的上下文切换查看 上下文切换次数多少合理? 什么是CPU上下文 Linux是一个多任务操作系 ...

  9. 03 | 基础篇:经常说的 CPU 上下文切换是什么意思?(上)

    上一节,我给你讲了要怎么理解平均负载( Load Average),并用三个案例展示了不同场景下平均负载升高的分析方法.这其中,多个进程竞争 CPU 就是一个经常被我们忽视的问题. 我想你一定很好奇, ...

最新文章

  1. 关于学习Python的一点学习总结(52->模块就是程序)
  2. mft按钮设计_奥林巴斯M4/3系统新品激情再燃 以轻量化设计铸就微单极致体验
  3. 策略模式和工厂模式的区别_设计模式之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
  4. Hadoop 停止hdfs和yarn的命令
  5. python笔记之变量(variable)
  6. 服务器选购seo优化规则,需要做SEO的网站,购买服务器请注意六点
  7. 42张PPT揭秘字节跳动人力资源体系(推荐收藏)
  8. C# 7.0 新特性3: 模式匹配
  9. Java EE组件技术
  10. Microsemi Libero使用技巧4——使用命令行模式下载程序
  11. 微信公众号 菜单 { “errcode“: 47001, “errmsg“: “data format error rid: 61b36b ...“}
  12. 阿里巴巴sign参数解密
  13. ENVI5.3.1 去除影像四周的黑色背景
  14. YAYA LIVE CTO 唐鸿斌:真正本地化,要让产品没有「产地」属性
  15. 曾经改变了千万人的人生经典语录
  16. linux 时间设置的坑,linux 配置定时任务crontab碰到的坑sendmail
  17. 生活中的数学:买几送几
  18. mt7601驱动使用(二)
  19. C#用easy-mvc开发的后台管理系统
  20. 北邮22信通:(2)第三章单链表

热门文章

  1. VUE工程跨域的配置
  2. outguess秘钥加密--[BJDCTF 2nd]圣火昭昭-y1ng
  3. Python基础中一些高效的数据操作,可以提高你十倍工作效率
  4. 不会但一定要了解的方面,python列表解析方式
  5. Python正则表达式 re.sub()函数:标志位flags与参数个数问题
  6. Python隐藏属性
  7. 截取小数点_五年级上册系列| 小数点位置变化名师微课+课本+学案,暑假预科,很香!...
  8. JavaScript学习笔记(3)
  9. web前端入门学习 html5(1)
  10. pycharm的演示模式、无干扰模式、全屏模式(presentation mode、distraction free mode、full screen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