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书摘来自异步社区《用户体验设计 本质、策略与经验》一书中的第2章,第2.1节,作者【美】Robert Hoekman Jr.,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异步社区”公众号查看

2 设计师

用户体验设计 本质、策略与经验

  • 一点设计史
  • 独角兽:他们是谁以及为什么你要成为其中之一
  • T 型人:专才的例子
  • 用户体验的深度

在我看来设计师有两种:设计师,以及大量外行以为的设计师。这种观点主要是因为,后者所以为的曾经是对的,而人们对变化迟钝得可怕。

在外行的眼中,难以辨认出哪些才是当今设计师要做的事情。

“设计师”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

► 一点设计史
在20世纪90年代,网页设计师还是不为人所知的职业。那时候程序员和老板就能拍板做出大部分决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老板们发现自己在设计方面的能力非常糟糕,因而把这些工作全权交给程序员,只是偶尔探出头来,对按钮类型和功能特点指手画脚一番,也不管这些建议合理不合理。于是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挺身而出,作为事后诸葛亮,又抓又挠杀出一条血路,深入以工程为中心的流程中。设计师们咬紧牙关,希望自己的好意见可以被采纳,同时抱怨着一切糟糕的决定。那些人基本上不知道什么是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在那个时候还什么都不是,更别提它的前辈交互设计了。设计师的好概念基本上就是一团水汽,来自于设计潮流或者只是设计师自己觉得酷,不过不管怎么说,他们至少可以别出心裁,提升平面设计的质量。他们写前端代码,他们挣扎着去学JavaScript,他们在Photoshop上花费大量时间。在没有拿到实际内容的时候,他们就先用各种占位文字设计(这些页面注定会在填入正式内容之后被毁掉,因为那会儿也没有CSS)。程序员和老板要的无非就是照片、字体或者超链接(那时候他们还这么叫它),以“把它交给设计师!”开始,以“怎么还没做完?”结束。他们是万事通设计师——薪水低、能吃苦,不仅设计的事儿他们全精通,同时还能熟练写出产品代码。他们定义了一个新职业,一种新的生意类型,一个新世界。

这种人如今再也不存在了,当然不是说他们的职位不存在了,而是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逐渐重塑了“设计师”的定义。

谈及“设计”,其实已经衍为上百种话题。

这一切发生在“网站”逐渐变成“应用”,从静态内容转变为任务导向的体验的时候。这时“设计师”突然需要了解更多的东西,于是他们被划分为一些小分支。

称呼的困扰
这个时期的分化,让平面设计、网页设计、信息架构和某些被称为交互设计的细分逐渐明晰。平面设计师专注于美,网页设计师专注于前端开发,信息架构师专注于内容和信息组织,交互设计师专注于功能。这不是一件小事。我们都必须自称其一,因为专业世界也会跟随这些专业头衔出现或消失。很多人都要成为平面设计师或网页设计师。那些最初就开始关注信息架构的人,现在也都还在做这些事。只有一小部分人走进了交互设计领域(我就是其中之一)。公司、从业者和其他人突然被迫去了解这个新的专业,这些人会做什么、他们的工作如何影响结果、如何分辨一个人是否胜任、该付给他们多少钱、如何向他人解释这些人的工作。

问题是,那个时候对于“交互设计”没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把这个话题带入任何一场讨论,你都会觉得交互设计师们全都不务正业,他们对此争吵不休。

这种争论越来越多,人们却愈加无法整合出一个清晰的概念,老板们也愈加难以找到符合他们需求的交互设计师,前提是如果他们清楚自己的需求的话。老板们可能听说过交互设计师的价值,但却对他们所做的事一无所知。话说回来,如果连交互设计师自己都解释不清,其他人又怎么可能说得清?

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在论坛中就此争执不休。人们习惯于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信仰去定义世界。如果你想自称为交互设计师,你只需简单地把自己想做的一大堆工作定义为交互设计而已。因为没有共识(而且因为很多信息架构师实际上做的跟交互设计师做的一模一样),这让事情变得更糟糕了,这二者的职位看似几乎是可以互换的。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春去秋来,那些当年以“交互设计”之名进入公司,而现今仍在这个职位上工作的人们,彼此之间的实际工作内容却并无相似之处。

接下来的问题是交互设计是完全不可预知的。有些人画线框图,有些人去写代码,有些人做调研,有些人做可用性测试,有些人花好长时间做“用户画像”描述需要几个小时才能解释清楚的成果。有些人忙忙这个,做做那个。基本上你找不到两个通过相同方式做相同事情的人。

因此,他们的工作同人们的期望相比,怎么都是不稳定的。

然后更多情况出现了
后来出现的可用性分析(Usability Analyst, UA),是我们非常需要的专业领域。它们潜伏已久,此刻就是它们的登台之日。

老板们终于发现设计师不是全知全能的,于是他们做出了相当偏激的举动。很多公司招聘了认知心理学硕士,付给他们很高的薪水,让他们去评定设计的价值。他们在实验室里使用单向玻璃镜、记录设备和麦克风,躲在玻璃后面进行开销巨大的可用性测试。测试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基本上没多少人了解如何让网页完成它的根本任务——帮公司挣更多钱。直到可用性分析的出现,当时电子商务网站的产品页上大概只有10%~20%有实际效果,这还是情况好的时候。用户反复访问同一个产品页面,当他们决定下单的时候,一个接一个的报错通常会让用户在购物车阶段选择放弃。这算他们运气好,因为一两个页面之后对话还可能会过期。

哦,这就是所谓的过去美好时光。

可用性分析的专业人士改变了这一切,他们整理出一系列评价页面效果、用户满意度等级及其难点的方法。他们设置了摄像机,花些小钱请用户来测试设计,要求被测者回答诸如“你如何评价这个任务的难易度,从1到10,10是最困难的。”这样的问题。当人们完全无法顺利使用网站完成任务的时候,他们会做下记录。他们称之为“硬停”。你可不想听到这样的消息(之后他们还找出了让事情变得更快更好的方法,我们会在第3章中详谈)。

又过了一段时间,UA站稳了脚跟。一些优秀的人写了很多关于网站可用性的优秀书籍,借以帮助提升网站的可用性,用户操作看起来像是流畅了一些。之后人们恍然大悟,设计师应该在一开始就进行设计,这样糟糕的事情才会减少。设计师全面潜入到研究的领域,学着先想再说。交互设计本身就这样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名词。

用户体验设计师的诞生
事情还没完。

我们不仅仅设计功能,我们还做研究;我们和用户对话、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与投资者约谈、制定设计策略。我们从这些进步中体会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我们利用这些知识与经验来定义应用的领域、特性、任务流、布局和它的一切。然后我们设计功能。网站或产品的运作方式只是设计结果,在这背后,我们要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某个功能,这要用到很多技巧。我们不设计酷的东西,我们只是定义设计酷玩意儿的原因。

这不是交互设计,我们说过,这是用户体验设计。我们考虑全局,而不是那些细枝末节。

越是考虑全局,我们就越需要重新深入挖掘某一技巧,看它们的应用范围能有多大。比如说用户研究就是个深奥的学科,竞品分析也是。每个人对于何为重要,以及为何重要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让这些有着矛盾冲突利害关系的人们认同网站的全局远景,就称得上是一份专业的工作。因此,我们需要另一个头衔。我们需要从交互设计的传统实践上更完整地剥离出来。

称呼改变水到渠成。这就是用户体验设计。包罗万象,目光长远。

问题是,我们把“设计”这个词写进去了。

“设计”是个烂词
“设计”这个词会把视觉上的一切想象召唤出来,当设计完成时,想象便成真了。这对于交互设计师来说挺好,因为成果是真实可见的(并且能实现功能)。让我们面对真相吧,我们很少有机会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去做一些真正的研究,所以我们所处理的基本上都是视觉上的事。真的啊,我们干的都是画线框图和原型的活儿,然后称之为交互设计。

对于用户体验设计师来说,情况更糟。我们不得不从零开始,对于老板来说,我们尚是另外一种需要关怀和理解,还要付薪的。不过嘛,至少我们还是在做“设计”。

我们做这些是有原因的。

“设计”这个词汇能让人们感受到商机。不过理论上说,它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这让人们联想到视觉设计,而不是我们真正试图想要做的事情——计划。这让用户体验设计师花费大量时间去说服别人,他们的工作根本不仅是视觉或交互设计。一直以来,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出在这个职位头衔上——用户体验设计。

其次,用户体验设计让那些搞设计的人们确信,他们也可以自称为用户体验设计师,而无视自己有没有能力用大量用户体验技巧独脚起舞。

这么做有个巨大好处,用户体验设计师的开价可以更高。

再次,这让人对用户体验设计和用户界面(UI)设计产生混淆。很多人说,用户界面设计基本上就是不做策略部分的用户体验设计师。设计用户界面(真正的屏幕),简单直白。他们还说用户界面是用户体验的一部分而已(他们是对的。用户体验是用户界面、交互设计、信息架构、视觉设计、可用性测试和所有你能想到的,会影响到用户体验的一切的遮阳伞)。

一路走来,要想把这些数不胜数的职位头衔都说清楚,得写上半本书。在这里,我只坚持最主要的那个。

所以在21世纪早期,年轻的用户体验设计师,更像是致力于可用性的平面设计师和/或程序员。

这削弱了用户体验的整体概念。尽管平面设计、可用性测试和写代码的工作都对用户体验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它们都只是用户体验大蛋糕的一个角。实际上,我都不太想说它们是用户体验蛋糕的一角,因为我担心这种表述暗示这个大蛋糕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当然不是这样,这些只不过是用户体验蛋糕的托盘而已。他们这些工作在这个宽广深邃的专业中只是一点细细碎碎的事儿。

那些有着多年研究和制定策略经验的人,与那些只有几年(甚至没有)平面设计之外经验的人,都自称“用户体验设计师”。

朦胧职位头衔的再生
很多人都在试图定义这个新名称,其实它每天的实践就定义了其自身。我们希望它意味着研究和策略,结果它变成了用户界面设计、信息架构、用户调研、前端代码,也有可能更多或者更少,主要看你问了谁,以及谁有这个职位头衔。

所以我们再次祭出了包罗万象的名称。我们以万能的“设计师”开始,于是我们有了万能的“用户体验设计师”。

这次我们有了满腹技能,还有一个谁都看不懂的非主流职位头衔。用户体验设计师无所不能,可是在那些初次接触此道的公司中,设计师们要浪费大量时间来解释说明他们可以(和应该)做的事,并为自己要做的事不断争取。

通常我们都会忘记以史为鉴,我们命名了一个专业,定义它,并难以置信地搞砸它,然后把这堆东西塞到另一个名字里。接下来,我们开始在名片上乱糟糟地写下我们的职位头衔。我们推掉了电话会议,然后去庆祝自己拿到了高薪。

混乱不堪。显而易见, 这是加薪的关键。如果你想要挣更多的钱,那就捏造一个职位头衔,并且不去具体定义它,这就让所有人觉得是他们自己水平不够。

简言之,“用户体验设计”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没人知道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用来暗示一些或特定或模糊的东西的。有些人是能做得很好,然而这个词本身并不能把那些菜鸟从资深人士中择出来。

设计院校现在开始粗制滥造地量产用户体验设计师。其中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一些设计技巧和其他能力,有些学校出来的学生可能有不错的天赋,也许还有更扎实的功夫。总之这种分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且近来有足够多的分享,让普通人也轻易接触到这些知识。在各个领域上,想变得优秀已经容易得多了。与此同时,优秀也比20世纪末的时候意味着更多的东西。某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已经很容易糊弄到。你不应对此感到吃惊,同时你也可以做一些实事儿。

但这个职位头衔仍和它所要做的工作一样模糊不清。用户体验设计师几乎可以意味一切,而且所有有电脑的人都可以对其品头论足。公司苦于寻找合适的员工,学生苦于学习恰当的技能,设计师苦于找到明确的方向。

这个名字带来的问题还要发酵好多年,场面会越来越糟。

我们可以试着完全消灭这个问题,把它切分成好几小块,以便我们分给它们一些更合适的名字。不过这是一场没有意义的战斗,我们永不会赢。人们会随心所欲地称呼自己,其他人也有可能买账。

对我来说,“用户体验设计”是个奇葩的名词。不过此时此刻我认输,我没法用自己的行为和信仰去定义这个世界。我弃权,反正我也不在乎。你随便自称什么都好,不过你最好跟着问一句“你是做什么的?”还有“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最好先确定什么能造就杰出设计师,然后教导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去追寻这种杰出。

不管我是怎么想的,这都是我们作为专业人士的最大问题。“用户体验”是一切,也什么都不是,我们无法解释,公司无法理解。

不过他们确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不管去问哪个行业的人资经理,他们基本上对自己想要的用户体验设计师都有相同的描述:

我们想要独角兽。

► 独角兽:他们是谁以及为什么你要成为其中之一
公司想要全能的人。

老板还是老板,设计师再也不是“设计师”了,他们做得比设计多多了。他们也不再是小众专家,他们做着一系列不属于任何领域的事情。

设计师现在成为了“用户体验设计师”,他们集多种技能于一身,带着诡异且有争议的职位头衔,承担着与他人重叠的职责,做着看似无论如何也说不通但却必要的事。而就算他们的职位头衔都指向设计的某一领域,但他们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所有分支中都能有所作为,他们可以随时从这个领域跳到那个领域,只要项目需要。

他们是通才,他们就是独角兽。

独角兽=通才
独角兽就是很像我在本章开始所描述的那种设计师,有着强烈的野心,愿意在蛮荒之地为任何人做任何事。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人总被认为是珍品,而现在他们遍地开花,有为他们而存在的需求,也有很好的理由。

公司大多数时候都不需要全职专才,很少有公司需要为某些族群整日做可用性测试,而且他们也很少会有足够的内容策略需要一个人一直做下去。公司需要的反而是涉猎有所交叠的人。这些人具备大量技能,可以做用户调研、策略定义,从交互设计到内容策略,还能顺手画几个原型(这样或那样),在某些阶段跑点可用性测试,甚至还要帮忙做点视觉稿。公司希望初出校园的学生能做所有这些事(至少在某种程度上知道),而且希望他们迫切地在所有这些方面提高自己。公司希望团队可以很快调整优先顺序,向各个方向推进,并完成一切。

公司想要通才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你总有工作量爆表的时刻。其他项目需要你的技能,而你并没有时间帮助他们。如果你团队里的其他人可以和你做一样的工作,总监就可以让他们去支援其他同事。

成为可被替代的人
在我们继续之前,先来聊聊你脑海里刚刚冒出来的想法:团队中的冗余,听起来像是说,你是可被替代的。

你就是,而且你必须是。

无论你有多优秀,无论你能以何种姿势完美实现需求,更不论你能如何顺畅处理各种情况,你都是可被替代的。

这就对了,你需要成为可被替代的。

如果你能完美胜任某一项工作,那你对其他的工作就不那么完美了。对你来说,找到一项完美的工作非常困难,比找到任何工作困难得多。如果你是可被替代的,你就不想丢掉工作。除此之外,你希望在达到某个阶段之后也能够继续进步,充分考察自己的其他技巧,或者学习新本领,从事一个你更中意的工作。如果你是可被替代的,公司就不用不断砸钱挽留你,砸到你走不了。所有工作都会走向末路,可能是因为工作的改变,也可能是你变了。互联网行业并不适合作为终身职业,它只是适合那些有无尽冒险精神的人。一个个项目、一个个挑战纷至沓来,当你感觉想要罢工了,你就需要抽身了。不要被金钱所困,在一个地方,为了你所做的完美之事挣太多现金,你逃离的欲望会让你抓狂。

另外还有一些现实危机。你是个人类,你迟早要经历一二。健康危机,意外之事,亲友过世,小孩生病。你需要休息一天、一星期、三星期,不能去担心你还没做完的事情。让其他人做吧。没有哪个工作比你的生活更重要。

成为可被替代的人。

重叠的技巧
让我们回到主题。

公司想要通才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教学相长。我们都听说过众人拾柴火焰高,没有哪个人可以独立想到所有事、完成所有事、了解所有事。团队使人成长。人们在团队中分享自己的技巧,每个人都能从分享中获益。阅读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书籍,参加不同的会议和活动,每个人把这些理解带回到团队中分享,就能从他人那里学习,改变他人的想法,从不同的看法中受益,从辩论中收获。

这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再好不过了,对于你正在开发的产品来说也很好。对于用户来说那简直无比美妙,因为这份走入自己生活的产品并非是闭门造车做出来的,而是由一群人通过合作、思考、慎重的努力钻研出来的。他们提出众多构思、经历多轮讨论、预见更多困难、解决更多问题,才将产品推出市场。

这就是合作的世界。

小公司总需要一两匹优秀的独角兽。

如果你是个小老板、孤单的会计、鱼店老板、理发师、餐厅老板,那么你需要一个网站,不用很复杂,只要几个页面来介绍你的产品和服务,再加上一个联系页就行了。

全知全能的通才会成为杰出的自由职业者,他们也喜欢把基础服务捆绑销售。他们可以为你建立一个网站,在后台附带一个简单的内容管理系统,以便你可以自行更新。他们可以帮你处理网络主机,帮你选择“主题”(出于很多目的做出来的千篇一律的网站设计,每个主题都有上千万网站在用),稍稍自定义,解决所有托管问题,然后让你付一个月的费用。作为客户,你唯一需要去打扰他们的时刻,便是你想要做一些比较明显的改变的时候。否则你可以让他坐在那完成一切。

然而,Jared Spool和Dr.Leslie Inman已经预见到了事情的变化。他们的设计学校Center Center,原本叫做独角兽学院。他们已经把改名提上日程,因为这个名字体现不出其特点。“这个名字现在是挺可爱的,”Jared说,“不过今后十年里它会变得不再可爱。如果我们想把事做好,那么从本质上说,我们所打造的人才不能是独角兽。”不过他们的目标显而易见还是那样,学校提供一系列课程,学生执行真正的项目,并有实际的产出。学生在完成两年的课程之后,掌握了一系列技能,这些技能让他们在毕业后就成为更有价值的员工。

到时候我们要怎么称呼他们?我们还是叫他们“设计师”。如果运气好的话,还会有很多这样的人,独角兽不会出现在灭绝的名单上。每个人都会是某种形式的用户体验专家。“设计”将会再次成为一整套技能合集,这些技能也将比它们曾经的含义更加宽广,公司则会让他们所需要的所有技能互相重叠。

要尊重他人
Christina Wodtke也觉得每个人都要对他人的技能有所了解,究其关键原因就是:

这样做可以让人们互相尊重。

Christina曾经是MySpace社交总经理、领英首席产品经理、Zynga总经理和网络杂志《Boxes and Arrows》的出版人。另外她也作为硅谷资深人士帮助了无数初创公司,她甚至还是影响深远的《锦绣蓝图:怎样规划令人流连忘返的网站》的作者。如果有谁可以谈谈杰出设计师之所以杰出的理由,非Christina莫属了(备注:我审阅了Christina的《锦绣蓝图》第二版,不过我没有从中获得版税)。

她指出,缺乏尊重是一个设计师可能会犯的最大错误。

我非常想要见到某件事的发生,虽然我不想说这件事有多罕有,但确实少见,少见到让我精疲力竭,这件事就是对其他学科真正的尊重。

尤其是大公司,公司内部有很多设计师,当这些设计师遇到其他专业人士时,却抱成小团一致对外,忘了要与他们所设计的其他方面相亲相爱。她还说道:

我见过很多设计师,他们不明白、不关心工程师或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也不关心他们的总经理、市场是做什么的,而他们就是那些最常抱怨“怎么才能让别人尊重我?”的人。要想成为值得尊重的人,先尊重他人吧。我倒希望设计师多些好奇心,愿意了解他人的生活,反正目前他们更乐于呆在自己的设计师小窝里。

我赞成这个说法,在重要时刻,理解他人工作的深度(难度和压力),会让你完成工作的能力有显著变化。不忘考虑他人工作的约束,在项目全程与他们通力合作,在工作之余不忘与他们侃侃而谈,都可以让好的产品变得更完美。友好关系、亲善、尊敬,这些能改变你的一生。

积极展现你的不敬,可以摧毁你与团队其他所有人的亲善关系。永远不要认为你对他人正在处理的事情了如指掌。如果对方正在进行一个项目,永远不要觉得你能比他们做得更好。最后,你只要知道,这么做很恶心人就行了,何况你还不知道这到底有多恶心人。

如果你还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没关系,我在本书后文会再次提及。

继续。

在海量境况扑面而来之时,通才是应对实务的完美组合。你不需要资深专家,你需要的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这些人对于很多乃至绝大多数场合都已经足够用了。天才很好,若经验十足简直完美,不过专才?你不会总是需要他的。

结果你真的需要了。

► T型人:专才的例子
通才有个问题。

乍看之下,互联网上仿佛遍地专家。没错,就是这样,对于每个你能想到去探究的细分领域,网上都有相关主题的文章记载。不管这些文章是经过细致探索而颇有见地,还是只有陈词滥调与钓鱼链接,放心好了,它们都在那儿。表单标签的最佳准线是什么?人们对拖放的真实看法是什么?下拉菜单的可用性真的比较差?用户调研的最佳方法是什么?不管你想问什么,依观点而定的内容世界全都在那儿,大部分都是从别人那抄来的就是。

实话实说,你最后一次在线看到原创用户体验相关的内容,是什么时候的事?

如果所有人对用户体验设计的理解都一样,那应该不是因为他们都通过自身实践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因为早有人花了很多时间,建立起用户体验设计的专业技巧,如今设计师才能有这些理所当然的想法。那些文章已经积攒了很长时间,以至于现在你只要读过几篇残存的片段,就可以自己写了。几个礼拜之后,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当自己是个顾问了(呃,你需要快点,除非你在为对用户体验一无所知的客户服务)。

每个课题都在不断进化,变得更加复杂,不过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设计、内容、调研、可用性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每样都沾,也有理由做得很好。而现在学习这些技巧也比以前更轻松了。初次接触用户体验意味着你可以站在所有过来人的肩膀上。

一切皆有其源头。

它们来自于那些将精力投入在专业领域中的某一小部分人,他们投入超过15、20年去努力做得更好,不断超越。并且他们常年在研讨会上分享,撰写文章和书籍,与客户共事、调查、钻研。他们就是专才。

这是大多数知识的来源,专才把它们挖出来,然后分享出去。

专业知识就像鸟食,总有人要找到它,并将其带给其他鸟。当所有人都是通才时,就没有了专业知识。

通才,虽然是有能力,但是事事不精。专才是拓展知识宽度与广度的人,这也是他们赖以为生的饵食。

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他们。非常需要。

我们需要人们深入挖掘,创造出绝佳的概念,并能将其简化,好让其他人也可以从中获益。

你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某时某刻,当你以某种方式掌握了足够多的坚实技巧,足以让你获得一份工作,或以自己的方式接单的时候,我希望你选择一项自己的专长。

实际上我希望你能选择几项。我希望你能尽自己所能,钻研更多的主题,这样一来你就不再只是得过且过的从业者,而是一名专业的资深人士。当通才在几个领域中成为专家,这样会让你在职场中无往不利。

不过问题是,你做不到,至少你一时做不到全部。你可以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慢慢完成,不过在门外,你只能专注于此,然后不断提高你的通用技巧。

成为T型人
无论如何还请成为专才。

选择一个专攻方向,并且学习关于它的一切。成为T型人。

我最中意的一种人。

E:0在线编撰系统图书45136-Y45136-web-resourcesimagep20.jpg

T型人就像它听起来的那样。顶端的水平线是你适度理解的技巧和知识,中央垂直的那根线就是你明显深入研究的某项技巧。举个例子,你可能在实现线框图、原型、用户研究和可用性测试上都做得不错,而在策略制定上你更是了如指掌。这样的你对于公司来说就是无价之宝。

尽管很多人都能做很多事,不过在他们专精某些事之前,没几个人能把事情做到极致。

拓展某一专业领域并向全世界分享这种事姑且不提,只要专精于某一领域就能让你随便挑岗位了。

当公司需要某个专业深层的知识,需要一些专才带来这些知识的时候,如果你能够证明你有足够多的了解,你就可以成为这个项目中的领头羊。

除此之外,中庸之道让你永远无法有闪光之处,永远无法了解你全力以赴时的能力。真是个令人哀伤的故事。是啊,你可以成为卓越的通才,而且显然你有成为通才的价值,然而在某一学科深入挖掘是不败的经验。下面基本上就是你能想象到的,最违背直觉的理由:

这意味着你最终可以意识到,你有多渺小。

设计师们的工作都是大同小异:一开始他们各种抱怨,糟糕的设计吞噬了他们,让他们不知所措。很快,他们开始驾驭这些设计,然后取得了一些小胜利。他们开始觉得自己还不错。

相当好。

当然并没有证据支持这些想法,不过此时他们还不知道。他们没有其他证据来和自己的工作成果比较。没有参照系。至少目前没有。

时光飞逝,他们回顾自己早期的作品,发现那就是堆垃圾。如果他们够幸运,他们还会意识到,在一年后回看他们现在的工作,也很糟糕。

如果他们够聪明,就会采取行动。他们开始学习其他人的方法,看他们是如何完成这看似复杂且困难的工作的。他们学习新的方法,成长,扩展他们的知识面。他们犯了一些(一大堆)错。他们偶尔得胜,这些胜利可以证明他们的成果,而胜利不断堆积。

最终,他们开始能看到一些最初不可能看到的东西:他们何时正确,何时犯错。他们学习区分,并慢慢意识到,自己以前是多么孤陋寡闻,他们意识到了一样关键之事:

他们仍是如此无知。

一开始,他们就是“初生牛犊”,每个人都曾是这样。

他们曾拥有的自我不再。

如今他们真的走上了通往美好未来之路。

你只有在一开始的时候无所不知。你学的越多,这种错觉就越淡,而另外一种感觉开始显现:为自己选择了一项永远无法掌握的专业而庆幸。总有新知需要去学习,总有机会去提高,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

这让这专业永远不会无聊。

当你走得足够远之后,当你确实知道好与坏的区别之后,也就知道还有多少需要学习了。而在自己尽了全力并获得最好结果之后,确信自己不过就是凡夫俗子。你已经投入了一万小时,你已经成为他人所认为的大师,然而你清醒地认识到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你只有在不停学习的时候才是大师。

如果你是一名专业设计师,这就是你想要知道的重点。

假装自己是通才
在我的职业生涯里,从“用户体验”成为那么回事开始,我就意识到了一个丑陋的潮流。很多人不认同“成为通才并在至少某一学科深入了解”的理念,这会带来问题,因为这样会导致一系列错误的用户体验,还会为用户体验应有的作为和形态带去无法消解的误会。

这些专才假装自己是通才,并自称是用户体验设计师的专才,然而并没有足够多的技能,也没有对用户体验有深入的理解。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学校没能履行教授大量技能的职责,二是因为能力有限的初级设计师不具备自身能力之外的本事。会发生这种事,要么是出于野心,要么是被误导的想法。比如说一名平面设计师,当他开始画线框图之后就觉得,这是要成为用户体验设计师所要做的一切了。

你真不能责备他,毕竟用户体验设计师的薪水更高。

但这不是用户体验,不是它应有的深度。

► 用户体验的深度
用户体验的工作是计划的工作。我们不设计用户体验,而是为之做出计划,试图影响用户体验。我们会创造一些条件,在这些条件下,用户会获得某种特定的体验,比如我们希望用户会有特定情绪,进而做出特定动作,然后将他们导向到我们所希望的地方。如果目标是娱乐,那么这种体验就是娱乐;如果目标是支持并鼓励某种行动或活动,那么这种体验就是让置身其中的用户,可以在不分心且有适量认知摩擦中完成活动。我们计划,让人们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聪明、高效且受尊敬的,并自信自己仿佛理解刚才发生了什么。

这种“体验”包括用户当天的心情,也取决于个人对公司的看法,在五秒前刚刚听说某公司,和已经认识它十年自然不可同语。它还混合了用户对只打过一次的客服电话的感受,他们看过的广告,以及他们喜爱这家公司或其产品的朋友(因为产品关系与产品本身一样,代表了某种自我认识)。

这对于自恃能够设计用户体验的人来说,有一小部分是荒唐的,但对于那些自以为只要用广博的用户体验世界中的某一技巧就能搞定一切的人来说,那就是一派胡言。但当我们把70%的时间花在图形编辑软件上的时候,是无法处理用户体验的。如果说能做什么,我们应该把这70%的时间用在心理学家的办公室和图书馆里,沉浸在学习与心理学中,只有经此数年之后,我们才有资格思考如何影响用户体验,别妄想可以深谙此道了。就算我们要求去设计用户体验,我们也怀疑这一过程的极度复杂,与需要投入其中的用户体验专家的人数。

Photoshop的菜单里没有“自信”与“理解”,代码编辑器没有“衷心”与“满意”的选项。体验无法完全通过图像建立,也无法用HTML编写。设计技术方面对用户最终感受到的体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是它们对于建立自然的体验就束手无策了,但那才是我们想要促进的。

别无选择。

我们应该认识公司的目标、愿景,以及公司希望如何被理解、如何融入用户的生活,用户(人!)应该从公司的产品中体会到何种价值,用户应从中感受到什么,不一而足。只有通过这种认识,而且唯有通过这种认识,我们才能达成真实而宏伟的用户体验目标。我们必须获得这种认识,并将其转化为我们想让用户(从今往后)体验的图景,辨析这种体验的质量,以及我们为了达成这种体验所要做的事,然后一步步建立起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大多数人在多数时候都能会做出相同选择。

用户体验工作不仅是将事情变得简单,它还要在创建一系列能使用户与产品共赢的环境中,权衡用户心理、预设场景需求与各种类型的体验(效率、沉浸、娱乐、探索,等等)的质量。

用户体验相较于平面设计更扎根于心理学。它以调研开始,当定义好的图景之时圆满,而以一份计划完成。

用户体验设计包含大量技巧和实践,然而这之中鲜有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出,但它们都远远不止某项单一技巧。大多数情况下,用户体验的交付产出包括描述、总结、策略文档、原型、表格以及列表。它是调查和思考。用户体验实践者解决策略问题。当一个人的主要时间用在设计画面,而非开发复杂情况下的大局图景,那么这个人就不是在做用户体验设计。

虽说设计只是策略的应用,但这并不是说设计就是某种“简单的部分”,因为它绝不简单。平面设计也要关注繁杂中的每一个细节,和其他所有关注于明示或暗示人类情感与行为的实践一致(坦白说所有的设计都是这样的)。不过用户体验与其任何一个单一方面都有巨大的原则性的不同。那些单独方面的技巧都来自同一片森林,而用户体验就是这片森林本身。所有的技巧都是它的一部分,它们全都影响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工作是策略锻炼,锻炼好的策略肌肉要应用在设计上——策略在这里得到了它的苦力。

我们不能把一堆元件甩在屏幕上然后思考它们的结构、布局、基调、信息,就让优秀的用户体验自己跳到我们面前。这些体验只会在我们定义了预期之后才有可能出现,而且我们必须定义我们的预期,否则平面设计就是无意义的行动。

我们不要嘲笑那些把自己伪装成通才的人。

事实上他们还是挺有价值的,甚至我都不是很确定如果没有他们,这个专业还能不能继续发展。一个有可用性思维的平面设计师实在太难得了。如果他对阅读可用性及用户体验相关的书籍与网站有相当大的兴趣,那么他最终也能做出不错的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我绝不会因为这些人对真正的用户体验缺乏高层次的理想,而将他们一脚踹开。

正好相反,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提升对此类思考的领悟,并将他们指向正确的持续学习的方向。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用户体验专家,而有很多拥有平面设计和代码技巧的人坐在餐桌前,挥舞刀叉,寻觅那些可能填饱他们辘辘饥肠的肉块。以任何理由拒绝他们这样的一餐,都是严重的不公平,而且只会损害用户体验设计行业。

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成为通才,我们也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特别之处。不用很久,他们就能够理解设计的真谛,到那时,所有的设计师都是货真价实的。

与此同时:

很明显,单单通过职位头衔,我们无法确切得知用户体验专家做什么、了解什么或信仰什么。“用户体验设计师”就是模糊且无意义的。“交互设计师”曾经可能好点,不过它的定义也更多地取决于你所询问的对象,和谁在做这份工作。

这是个教训。

不管你选择或遇到了怎样的职位头衔,都要通过鉴别每个人实际掌握的技能,才能评价衡量。名称没有它们的注释就毫无意义。

不管我怎么称呼他们,不管他是从业二十年的设计师还是初出校园,人总是在某些事上非常出色,而在其他方面平平庸庸。设计院校不会教授所有内容,也不讲体验。所以我必须要指出某些事,像是如何具有说服力,如何保持正确并证明自己,如何更高效且有效,等等。而你会讶异于自己竟然不知道某一乃至全部技巧。比如,庆幸自己对修辞知识的一无所知。

所以,让我们来聊聊是什么让设计师更高效。

《用户体验设计 本质、策略与经验》一2 设计师相关推荐

  1. 《用户体验设计 本质、策略与经验》一导读

    目 录 1 简介 2 设计师 3 适应 4 理解 5 质疑 6 交流 7 劝说 8 领导 9 学习 10 不讲理

  2. 2018年用户体验设计的10个趋势

    设计和体验从未像现在这么重要.在过去的10年当中,设计不断适应着用户的新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我们不大可能预测太远的未来,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对明年的设计趋势有一个基本的猜测.今天的文章,我们将 ...

  3. 4点,从今天谈用户体验设计经验京东亚马逊购物

    4点意见.从今天在京东和亚马逊的购物体验谈用户体验设计 导读: 今天,想给自己买一款笔记本,货比三家.打开京东和亚马逊的首页.搜索"笔记本",在对照和购买的过程中,我有明显不同的感 ...

  4. 精美网页设计案例_用户体验设计的精美艺术

    精美网页设计案例 There are interactive experiences that simply blow you away. You know it's been a positive ...

  5. 实现线程哪种方法更好_实施数据以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设计的4种方法

    实现线程哪种方法更好 Gone are the days when design used to rely mainly on the color palettes and the creativit ...

  6. 面向对象的用户体验设计(持续更新10.29)

    注:本文为原创产品设计译文,由于原文较长,预计分为5次完成.首发PMCAFF,转载请私信,感谢捧场,欢迎交流,谢谢~ 原文:Object-Oriented UX 2012年6月,我在CNN.com工作 ...

  7. 用户体验设计和精益设计的平衡之道

    对你而言那个更重要:是制作出拥有杀手级用户体验的产品来吸引用户?还是尽快制作出能满足用户的产品并抢占大量的市场份额? 假设一款产品用户体验非常差的话,用户不会使用它,但假设作为市场上的先入者,用户也会 ...

  8. 【破茧成蝶-用户体验设计】读书笔记

    第一篇:成为用户体验设计师的信念 01.什么是用户体验设计 以用户为中心的一种设计手段,以用户需求为目标,为提升用户体验而做的设计. 用户体验设计首先是要解决用户的某个实际问题,其次是让问题变得更容易 ...

  9. 为何用户体验无法被设计,如何为用户体验设计

    近来许多设计师开始谈论用户体验(UX).我们试图取悦用户,甚至提供某种魔力,这样他们才会爱上我们的网站.应用程序和启动界面.用户体验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导致许多人对它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此外,很多设计 ...

最新文章

  1. linux怎么添加ubuntu源,ubuntu/linuxmint如何添加和删除PPA源
  2. 用js获取当前地理位置的经纬度
  3. php将中文插入数据库出现乱码
  4. boost::geometry模块自定义多边形示例
  5. 数组转json去除首尾引号_诞生于JavaScript,json的前世今生
  6. mysql技术内幕《读书笔记》
  7. 《三国演义》社交网络数据分析:最重要的一号人物竟是……
  8. extjs grid显示html,Extjs grid column里添加button等html标签,并增加点击事件
  9. 网御神州和北京邮电大学成立信息安全联合实验室(2007-07-04)
  10. GCC、VS对C++标准的支持情况总结(转载)
  11. Premiere 五套特效转场插件合集 FilmImpact Transition Packs V3.6.11
  12. tan和cot的梗_sin对cos说,今晚我们是tan呢?还是cot呢?是什么意思?
  13. 用禅道编写测试用例(详细)
  14. Tensorflow (2): tf.slim库解读
  15. 华为云账号登录流程和方法
  16. 神州优车推出智慧交通开放平台 3年将投入3亿元
  17. 基于 ANSIBLE 自动化运维实践
  18. C++ 之基本结构语法
  19. jit和jitx区别_JIT模式
  20. 轮播图、阅读注册协议、网页时钟、随机点名、小米搜索框、轮播图点击切换——web APIs练习

热门文章

  1. 海康威视的设备怎么进行设置
  2. 地理信息系统(GIS)系列——专题图
  3. 联发科heli p90_“如果您是Java开发人员并且正在编写微服务,那么Helidon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4. 【开源教程1】疯壳·开源蓝牙心率防水运动手环-开发套件简介
  5. android os 魅蓝2,魅蓝2抢先评测:除了两点 无可挑剔!
  6. Resilience4j:请求1秒超时504,Response took longer than configured timeout
  7. 如何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
  8. 榨汁机、酸奶机、绞肉机、面条机。。。谁在坑你的钱?
  9. 使用快捷键打开当前目录iTerm
  10. mysql判断日期是不是月末_java 判断一个日期是不是月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