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徐宥,觉得很有共鸣,好东西大家分享一下

February 3, 2010 at 11:07 pm · Filed under Article, Memo, Self-help

[这篇文章是以前写的,主要是提醒自己的]

人的一生是要不断学习的。这里面的动力很简单:因为我们在有些方面还“无知”, 无知是做事情的一个障碍。我们如果想做好事情,就要求知,要改变这种无知的状况。

可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无知” (ignorance) 其实不是一个状态,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一种叫做不知道型无知 (uninformed ignorance),另一种叫做知道型无知 (informed ignorance)。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体会:某天看到一本书,一篇文章,觉得这里面的学问知识,是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或者接触过的,是一个崭新的领域,这就代表了你突然发现了自己的无知,而且知道自己的这种无知,也就是,从 uninformed ignorance 跨入了 informed ignorance. 这两种无知的另一个不同在于,第一种无知可以让人无知无畏,因为自己不会认识到这种无知。第二种反而让人小心翼翼,知道自己不懂这方面的知识,或者咨询专业人士,或者恶补相关的知识。我们人生下来,所有的知识都在脑袋的外部,所以,我们最初处于一个纯粹的 uninformed ignorance 状态, 所以,从无知到有知,必然要经过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从第一种无知变到第二种无知;第二种是消灭部分的第二类无知,达到部分有知。 这两个过程其实截然不同,但是实际上我们常常把他们混淆。

第一个过程其实是非常轻松愉快的过程,甚至不需要花太多的力气。有句话叫见多识广,就是说游山玩水也能增广见识。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随便点几个链接,随便查几个维基百科,都能够让人获得“增长见闻”的感觉。 这是一个好事,因为我们更加容易的发现自己的无知。 同时,在这个过程里也很容易有认知满足感。 所以,很多人不知不觉的觉得每天只要“增广见闻”就行了,轻松愉快又每天都有新的见闻输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不幸的是,这个过程至多只能让人 informed, 而不能让人 knowledgeable。 想要 knowledge, 绕不过去的是持久的,深入的,有系统的学习。更加不幸的是,这个过程是不那么轻松愉快的。

我上高中的时候非常喜欢数学,正好图书馆里面有大学数学书,我就不管看得懂看不懂都借来看,看着那些如“微分方程”,“复变函数”之类的名词觉得很欣喜,虽然是不断的发现自己以前的无知,却也觉得学到了新东西,新名词,新概念。可是总所周知,“看”是不需要花费任何脑力的,尤其是从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个状态,简直就是所谓的顿悟(由此我也怀疑所谓的顿悟其实可能也是突然间觉得自己是个笨蛋,也就悟了)。 就这样,我一度以为自己在数学上是非常的 knowledgeable 了。 然后我大学上了数学系,我突然发现,高中看的那些书,虽然也看了,也仅仅是知道名词 ( informed ) 而已,真正的数学训练,还是等到我用书中知识做后面习题的时候才开始的,而这个过程才不是轻松愉快呢。 我不知道是不是普遍的情况,就我见到的同学,有很多高中原来很喜欢某个专业的,等到真的选了这个专业,突然就不喜欢了,这也是 be informed 和 be knowledgeable 两种认知过程不一样造成的。 这种两种认知过程,是不管怎么都没法互相替代的。换句话说,如果只想捡便宜果子吃,只做第一步,或者用第一步里面的那些轻松愉快来代替第二步,就想变成有知识的人,是不可能的。

缺少持久,系统和深入的学习,知识结构就会处于半调子的状态。 李笑来老师在学英语的若干文章中都提到精读和查字典的重要性。比如说,如果在学英语中满足于 informed ignorance, 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仅仅是猜一个意思,也不记下这个单词的用法的话,这个单词还是不能成为自己的词汇。然后,如果仅仅是记下用法,而不在以后有意识的练习使用(或者多次再见到)这个词的话,或许很快也就忘掉了。我们对学语言要系统的精耕细作很同意,但是未必能体会到所有其他学科都需要如此,尤其是在那些我们认为“简单”或者“零碎”的领域,我们往往像蜜蜂一样,成了不知疲倦的收集者,不断的 be informed, 而忘了 be knowledgeable 的背后,不是收集,而是学习。知道自己无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不过不要容忍处于 knowledge 和  be informed之间的尴尬处境,要不代理给专业人士,要不,抓紧时间学习,赶快从无知,到有知。

Permalink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limitplus/archive/2010/03/03/1677695.html

(转载)从无知到有知相关推荐

  1. 学习与认知过程,从无知到有知

    人的一生是要不断学习的.这里面的动力很简单:因为我们在有些方面还"无知", 无知是做事情的一个障碍.我们如果想做好事情,就要求知,要改变这种无知的状况. 可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 ...

  2. [转载]企业网站建设必知必会

    原文地址:企业网站建设必知必会作者:刘红杰 慧桥研发中心的同事常跟我提及我们有不少客户对网站建设和网站推广的基本概念还不是很清楚.三言两语一时又无法给客户解释清楚,经常造成沟通障碍.于是萌生写一些企业 ...

  3. 转载:程序员应知——团队精神

    转载:http://blog.csdn.net/lingyun2005/archive/2010/08/09/5797890.aspx 程序员应知--团队精神     写在前面:前几天终于看完了< ...

  4. (转载)Web 开发人员需知的 Web 缓存知识

    什么是Web缓存,为什么要使用它? Web缓存游走于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这个服务器可能是源服务器(资源所驻留的服务器Add),数量可能是1个或多个:这个客户端也可能是1个或多个.Web缓存就在服务器- ...

  5. Android从无知到有知——NO.7

    的ip拨号器在监听外拨电话时用的是系统提供的广播事件.而有些时候我们须要自己设定广播事件来满足特定的须要. Ok,今天整一下自己定义广播事件,我们用一个状态监測模块向一个3G模块发送报警信息来实现这一 ...

  6. Android从无知到有知——NO.6

    紧随上一篇,说一下创建ip拨号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在一開始监听外拨电话的时候会报这样一个警告: Permission Denial: receiving Intent { act=andro ...

  7. 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

    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

  8. 知乎爬虫之4:抓取页面数据

    git爬虫项目地址( 终于上传代码了~~~~关注和star在哪里):https://github.com/MatrixSeven/ZhihuSpider(已完结) 附赠之前爬取的数据一份(mysql) ...

  9. 白瑜庆:知乎基于Kubernetes的kafka平台的设计和实现

    欢迎大家前往腾讯云+社区,获取更多腾讯海量技术实践干货哦~ 本文首发在云+社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自我介绍 我是知乎的技术中台工程师,现在是负责知乎的存储相关组件.我的分享主要基于三个,一个是简单 ...

最新文章

  1. css中的垂直居中方法
  2. python web 框架例子_最快的 Python Web 框架入门
  3. 深入浅出JProfiler
  4. GDCM:gdcm::Fragment的测试程序
  5. php封装图片上传,PHP文件上传封装
  6. Android 无法查看外部依赖jar的源码的问题
  7. primefaces教程_Primefaces,带有JPA的Spring 4(Hibernate 4 / EclipseLink)示例教程
  8. 陈桂林个人博客传送门
  9. 开源免费录屏和直播软件OBS Studio教程
  10. Nvivo 自动编码语言包
  11. 微信小程序 flex:1表示什么
  12. 回顾2017、展望2018
  13. 第9天Sqltie数据库
  14. Matlab之数据筛选
  15. U盘显示文件或目录损坏且无法读取(U盘提示无法访问解决方法)
  16. 看月子会所的实业老板,如何通过线上引流,开启互联网项目投资-库克老爷教视频
  17. 2020交通改善与交通安全专辑
  18. CloudFoundry源码分析:NATS
  19. 【转】 学习ios(必看经典)牛人40天精通iOS开发的学习方法【2015.12.2
  20. 出线后,谈中国足球的苟且与远方

热门文章

  1. mysql 快捷查询数据库各表占用空间,mysql查看索引占用空间,mysql查看数据占用空间
  2. 2022-2028年中国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3. jieba词性说明字典
  4. LeetCode简单题之最近的请求次数
  5. LeetCode简单题之石头与宝石
  6. HiCar基本功能介绍
  7. Pass Infrastructure基础架构(下)
  8. H265与ffmpeg改进开发
  9. 先进机器人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10. Mobileye 自动驾驶策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