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搜云库技术团队”,选择“设为星标”

回复“1024”或“面试题”获取4T学习资料

0

问题背景

随着微服务架构的流行,服务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拆分,一次请求往往需要涉及到多个服务。互联网应用构建在不同的软件模块集上,这些软件模块,有可能是由不同的团队开发、可能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来实现、有可能布在了几千台服务器,横跨多个不同的数据中心。因此,就需要一些可以帮助理解系统行为、用于分析性能问题的工具,以便发生故障的时候,能够快速定位和解决问题。

全链路监控组件就在这样的问题背景下产生了。最出名的是谷歌公开的论文提到的 Google Dapper。想要在这个上下文中理解分布式系统的行为,就需要监控那些横跨了不同的应用、不同的服务器之间的关联动作。

所以,在复杂的微服务架构系统中,几乎每一个前端请求都会形成一个复杂的分布式服务调用链路。一个请求完整调用链可能如下图所示:

那么在业务规模不断增大、服务不断增多以及频繁变更的情况下,面对复杂的调用链路就带来一系列问题:

  1. 如何快速发现问题?

  2. 如何判断故障影响范围?

  3. 如何梳理服务依赖以及依赖的合理性?

  4. 如何分析链路性能问题以及实时容量规划?

同时我们会关注在请求处理期间各个调用的各项性能指标,比如:吞吐量(TPS)、响应时间及错误记录等。

  1. 吞吐量,根据拓扑可计算相应组件、平台、物理设备的实时吞吐量。

  2. 响应时间,包括整体调用的响应时间和各个服务的响应时间等。

  3. 错误记录,根据服务返回统计单位时间异常次数。

全链路性能监控 从整体维度到局部维度展示各项指标,将跨应用的所有调用链性能信息集中展现,可方便度量整体和局部性能,并且方便找到故障产生的源头,生产上可极大缩短故障排除时间。

有了全链路监控工具,我们能够达到:

  1. 请求链路追踪,故障快速定位:可以通过调用链结合业务日志快速定位错误信息。

  2. 可视化:各个阶段耗时,进行性能分析。

  3. 依赖优化:各个调用环节的可用性、梳理服务依赖关系以及优化。

  4. 数据分析,优化链路:可以得到用户的行为路径,汇总分析应用在很多业务场景。

1

目标要求

如上所述,那么我们选择全链路监控组件有哪些目标要求呢?Google Dapper中也提到了,总结如下:

1. 探针的性能消耗

APM组件服务的影响应该做到足够小。服务调用埋点本身会带来性能损耗,这就需要调用跟踪的低损耗,实际中还会通过配置采样率的方式,选择一部分请求去分析请求路径。在一些高度优化过的服务,即使一点点损耗也会很容易察觉到,而且有可能迫使在线服务的部署团队不得不将跟踪系统关停。

2. 代码的侵入性

即也作为业务组件,应当尽可能少入侵或者无入侵其他业务系统,对于使用方透明,减少开发人员的负担。

对于应用的程序员来说,是不需要知道有跟踪系统这回事的。如果一个跟踪系统想生效,就必须需要依赖应用的开发者主动配合,那么这个跟踪系统也太脆弱了,往往由于跟踪系统在应用中植入代码的bug或疏忽导致应用出问题,这样才是无法满足对跟踪系统“无所不在的部署”这个需求。

3. 可扩展性

一个优秀的调用跟踪系统必须支持分布式部署,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支持的组件越多当然越好。或者提供便捷的插件开发API,对于一些没有监控到的组件,应用开发者也可以自行扩展。

4. 数据的分析

数据的分析要快 ,分析的维度尽可能多。跟踪系统能提供足够快的信息反馈,就可以对生产环境下的异常状况做出快速反应。分析的全面,能够避免二次开发。

2

功能模块

一般的全链路监控系统,大致可分为四大功能模块:

1.埋点与生成日志

埋点即系统在当前节点的上下文信息,可以分为 客户端埋点、服务端埋点,以及客户端和服务端双向型埋点。埋点日志通常要包含以下内容traceId、spanId、调用的开始时间,协议类型、调用方ip和端口,请求的服务名、调用耗时,调用结果,异常信息等,同时预留可扩展字段,为下一步扩展做准备;

  • 不能造成性能负担:一个价值未被验证,却会影响性能的东西,是很难在公司推广的!

  • 因为要写log,业务QPS越高,性能影响越重。通过采样和异步log解决。

2.收集和存储日志

主要支持分布式日志采集的方案,同时增加MQ作为缓冲;

  • 每个机器上有一个 deamon 做日志收集,业务进程把自己的Trace发到daemon,daemon把收集Trace往上一级发送;

  • 多级的collector,类似pub/sub架构,可以负载均衡;

  • 对聚合的数据进行 实时分析和离线存储;

  • 离线分析 需要将同一条调用链的日志汇总在一起;

3.分析和统计调用链路数据,以及时效性

调用链跟踪分析:把同一TraceID的Span收集起来,按时间排序就是timeline。把ParentID串起来就是调用栈。

抛异常或者超时,在日志里打印TraceID。利用TraceID查询调用链情况,定位问题。

依赖度量:

  • 强依赖:调用失败会直接中断主流程

  • 高度依赖:一次链路中调用某个依赖的几率高

  • 频繁依赖:一次链路调用同一个依赖的次数多

离线分析:按TraceID汇总,通过Span的ID和ParentID还原调用关系,分析链路形态。

实时分析:对单条日志直接分析,不做汇总,重组。得到当前QPS,延迟。

4.展现以及决策支持

3

Google Dapper

3.1 Span

基本工作单元,一次链路调用(可以是 RPC,DB 等没有特定的限制)创建一个 span,通过一个64位 ID 标识它,uuid 较为方便,span 中还有其他的数据,例如描述信息,时间戳,key-value对的(Annotation)tag信息,parent_id 等,其中 parent-id 可以表示 span 调用链路来源。

上图说明了span在一次大的跟踪过程中是什么样的。Dapper记录了span名称,以及每个span的ID和父ID,以重建在一次追踪过程中不同span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span没有父ID被称为root span。所有span都挂在一个特定的跟踪上,也共用一个跟踪id。

Span数据结构

3.2 Trace

类似于 树结构的Span集合,表示一次完整的跟踪,从请求到服务器开始,服务器返回response结束,跟踪每次 rpc 调用的耗时,存在唯一标识trace_id。比如:你运行的分布式大数据存储一次 Trace 就由你的一次请求组成。

每种颜色的note标注了一个span,一条链路通过TraceId唯一标识,Span标识发起的请求信息。树节点是整个架构的基本单元,而每一个节点又是对span的引用。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的span和它的父span直接的关系。虽然span在日志文件中只是简单的代表span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他们在整个树形结构中却是相对独立的。

3.3 Annotation

注解,用来记录请求特定事件相关信息(例如时间),一个span中会有多个annotation注解描述。通常包含四个注解信息:

(1) cs:Client Start,表示客户端发起请求(2) sr:Server Receive,表示服务端收到请求(3) ss:Server Send,表示服务端完成处理,并将结果发送给客户端(4) cr:Client Received,表示客户端获取到服务端返回信息

Annotation数据结构

type Annotation struct { Timestamp int64 Value     string    Host      Endpoint  Duration  int32
}

3.4 调用示例

1. 请求调用示例

  1. 当用户发起一个请求时,首先到达前端A服务,然后分别对B服务和C服务进行RPC调用;

  2. B服务处理完给A做出响应,但是C服务还需要和后端的D服务和E服务交互之后再返还给A服务,最后由A服务来响应用户的请求;

2. 调用过程追踪

整个调用过程追踪:

  1. 请求到来生成一个全局TraceID,通过TraceID可以串联起整个调用链,一个TraceID代表一次请求。

  2. 除了TraceID外,还需要SpanID用于记录调用父子关系。每个服务会记录下parent id和span id,通过他们可以组织一次完整调用链的父子关系。

  3. 一个没有parent id的span成为root span,可以看成调用链入口。

  4. 所有这些ID可用全局唯一的64位整数表示;

  5. 整个调用过程中每个请求都要透传TraceID和SpanID。

  6. 每个服务将该次请求附带的TraceID和附带的SpanID作为parent id记录下,并且将自己生成的SpanID也记录下。

  7. 要查看某次完整的调用则 只要根据TraceID查出所有调用记录,然后通过parent id和span id组织起整个调用父子关系。

3. 调用链核心工作

  1. 调用链数据生成,对整个调用过程的所有应用进行埋点并输出日志。

  2. 调用链数据采集,对各个应用中的日志数据进行采集。

  3. 调用链数据存储及查询,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由于日志数据量一般都很大,不仅要能对其存储,还需要能提供快速查询。

  4. 指标运算、存储及查询,对采集到的日志数据进行各种指标运算,将运算结果保存起来。

  5. 告警功能,提供各种阀值警告功能。

4. 整体部署架构

  1. 整体部署架构

  2. 通过AGENT生成调用链日志。

  3. 通过logstash采集日志到kafka。

  4. kafka负责提供数据给下游消费。

  5. storm计算汇聚指标结果并落到es。

  6. storm抽取trace数据并落到es,这是为了提供比较复杂的查询。比如通过时间维度查询调用链,可以很快查询出所有符合的traceID,根据这些traceID再去 Hbase 查数据就快了

  7. logstash将kafka原始数据拉取到hbase中。hbase的rowkey为traceID,根据traceID查询是很快的

5. AGENT无侵入部署

通过AGENT代理无侵入式部署,将性能测量与业务逻辑完全分离,可以测量任意类的任意方法的执行时间,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采集效率,并且减少运维成本。根据服务跨度主要分为两大类AGENT

a. 服务内AGENT,这种方式是通过 Java 的agent机制,对服务内部的方法调用层次信息进行数据收集,如方法调用耗时、入参、出参等信息。

b. 跨服务AGENT,这种情况需要对主流RPC框架以插件形式提供无缝支持。并通过提供标准数据规范以适应自定义RPC框架:

  1. 准确掌握生产一线应用部署情况

  2. 从调用链全流程性能角度,识别对关键调用链,并进行优化

  3. 提供可追溯的性能数据,量化 IT 运维部门业务价值;

  4. 快速定位代码性能问题,协助开发人员持续性的优化代码;

  5. 协助开发人员进行白盒测试,缩短系统上线稳定期;

4

方案比较

市面上的全链路监控理论模型大多都是借鉴 Google Dapper 论文,本文重点关注以下三种APM组件:

  1. Zipkin:由Twitter公司开源,开放源代码分布式的跟踪系统,用于收集服务的定时数据,以解决微服务架构中的延迟问题,包括:数据的收集、存储、查找和展现。

  2. Pinpoint:一款对Java编写的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的APM工具,由韩国人开源的分布式跟踪组件。

  3. Skywalking:国产的优秀APM组件,是一个对JAVA分布式应用程序集群的业务运行情况进行追踪、告警和分析的系统。

以上三种全链路监控方案需要对比的项提炼出来:

1、探针的性能
主要是agent对服务的吞吐量、CPU和内存的影响。微服务的规模和动态性使得数据收集的成本大幅度提高。
2、collector的可扩展性
能够水平扩展以便支持大规模服务器集群。
3、全面的调用链路数据分析
提供代码级别的可见性以便轻松定位失败点和瓶颈。
4、对于开发透明,容易开关
添加新功能而无需修改代码,容易启用或者禁用。
5、完整的调用链应用拓扑
自动检测应用拓扑,帮助你搞清楚应用的架构

4.1 探针的性能

比较关注探针的性能,毕竟APM定位还是工具,如果启用了链路监控组建后,直接导致吞吐量降低过半,那也是不能接受的。对skywalking、zipkin、pinpoint进行了压测,并与基线(未使用探针)的情况进行了对比。

选用了一个常见的基于Spring的应用程序,他包含Spring Boot, Spring MVC,redis客户端,mysql。监控这个应用程序,每个trace,探针会抓取5个span(1 Tomcat, 1 SpringMVC, 2 Jedis, 1 Mysql)。这边基本和 skywalkingtest 的测试应用差不多。

模拟了三种并发用户:500,750,1000。使用jmeter测试,每个线程发送30个请求,设置思考时间为10ms。使用的采样率为1,即100%,这边与生产可能有差别。pinpoint默认的采样率为20,即50%,通过设置agent的配置文件改为100%。zipkin默认也是1。组合起来,一共有12种。下面看下汇总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三种链路监控组件中,skywalking的探针对吞吐量的影响最小,zipkin的吞吐量居中。pinpoint的探针对吞吐量的影响较为明显,在500并发用户时,测试服务的吞吐量从1385降低到774,影响很大。然后再看下CPU和memory的影响,在内部服务器进行的压测,对CPU和memory的影响都差不多在10%之内。

4.2 collector的可扩展性

collector的可扩展性,使得能够水平扩展以便支持大规模服务器集群。

1、zipkin

开发zipkin-Server(其实就是提供的开箱即用包),zipkin-agent与zipkin-Server通过http或者mq进行通信,http通信会对正常的访问造成影响,所以还是推荐基于mq异步方式通信,zipkin-Server通过订阅具体的topic进行消费。这个当然是可以扩展的,多个zipkin-Server实例进行异步消费mq中的监控信息。

2、skywalking

skywalking的collector支持两种部署方式:单机和集群模式。collector与agent之间的通信使用了gRPC。

3、pinpoint

同样,pinpoint也是支持集群和单机部署的。pinpoint agent通过thrift通信框架,发送链路信息到collector。

4.3 全面的调用链路数据分析

全面的调用链路数据分析,提供代码级别的可见性以便轻松定位失败点和瓶颈。

1、zipkin

zipkin的链路监控粒度相对没有那么细,从上图可以看到调用链中具体到接口级别,再进一步的调用信息并未涉及。

2、skywalking

skywalking 还支持20+的中间件、框架、类库,比如:主流的dubbo、Okhttp,还有DB和消息中间件。上图skywalking链路调用分析截取的比较简单,网关调用user服务,由于支持众多的中间件,所以skywalking链路调用分析比zipkin完备些。

3、pinpoint

pinpoint应该是这三种APM组件中,数据分析最为完备的组件。提供代码级别的可见性以便轻松定位失败点和瓶颈,上图可以看到对于执行的sql语句,都进行了记录。还可以配置报警规则等,设置每个应用对应的负责人,根据配置的规则报警,支持的中间件和框架也比较完备。

4.4 对于开发透明,容易开关

对于开发透明,容易开关,添加新功能而无需修改代码,容易启用或者禁用。我们期望功能可以不修改代码就工作并希望得到代码级别的可见性。

对于这一点,Zipkin 使用修改过的类库和它自己的容器(Finagle)来提供分布式事务跟踪的功能。但是,它要求在需要时修改代码。skywalking和pinpoint都是基于字节码增强的方式,开发人员不需要修改代码,并且可以收集到更多精确的数据因为有字节码中的更多信息。

4.5 完整的调用链应用拓扑

自动检测应用拓扑,帮助你搞清楚应用的架构。

上面三幅图,分别展示了APM组件各自的调用拓扑,都能实现完整的调用链应用拓扑。相对来说,pinpoint界面显示的更加丰富,具体到调用的DB名,zipkin的拓扑局限于服务于服务之间。

4.6 Pinpoint与Zipkin细化比较

4.6.1 Pinpoint与Zipkin差异性

1、Pinpoint 是一个完整的性能监控解决方案:有从探针、收集器、存储到 Web 界面等全套体系;而 Zipkin 只侧重收集器和存储服务,虽然也有用户界面,但其功能与 Pinpoint 不可同日而语。反而 Zipkin 提供有 Query 接口,更强大的用户界面和系统集成能力,可以基于该接口二次开发实现。

2、Zipkin 官方提供有基于 Finagle 框架(Scala 语言)的接口,而其他框架的接口由社区贡献,目前可以支持 Java、Scala、Node、Go、Python、Ruby 和 C# 等主流开发语言和框架;但是 Pinpoint 目前只有官方提供的 Java Agent 探针,其他的都在请求社区支援中(请参见 #1759 和 #1760)。

3、Pinpoint 提供有 Java Agent 探针,通过字节码注入的方式实现调用拦截和数据收集,可以做到真正的代码无侵入,只需要在启动服务器的时候添加一些参数,就可以完成探针的部署;而 Zipkin 的 Java 接口实现 Brave,只提供了基本的操作 API,如果需要与框架或者项目集成的话,就需要手动添加配置文件或增加代码。

4、Pinpoint 的后端存储基于 HBase,而 Zipkin 基于 Cassandra。

4.6.2 Pinpoint与Zipkin相似性

Pinpoint 与 Zipkin 都是基于 Google Dapper 的那篇论文,因此理论基础大致相同。两者都是将服务调用拆分成若干有级联关系的 Span,通过 SpanId 和 ParentSpanId 来进行调用关系的级联;最后再将整个调用链流经的所有的 Span 汇聚成一个 Trace,报告给服务端的 collector 进行收集和存储。

即便在这一点上,Pinpoint 所采用的概念也不完全与那篇论文一致。比如他采用 TransactionId 来取代 TraceId,而真正的 TraceId 是一个结构,里面包含了 TransactionId, SpanId 和 ParentSpanId。而且 Pinpoint 在 Span 下面又增加了一个 SpanEvent 结构,用来记录一个 Span 内部的调用细节(比如具体的方法调用等等),因此 Pinpoint 默认会比 Zipkin 记录更多的跟踪数据。但是理论上并没有限定 Span 的粒度大小,所以一个服务调用可以是一个 Span,那么每个服务中的方法调用也可以是个 Span,这样的话,其实 Brave 也可以跟踪到方法调用级别,只是具体实现并没有这样做而已。

4.6.3 字节码注入 vs API 调用

Pinpoint 实现了基于字节码注入的 Java Agent 探针,而 Zipkin 的 Brave 框架仅仅提供了应用层面的 API,但是细想问题远不那么简单。字节码注入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理论上来说无论任何方法调用,都可以通过注入代码的方式实现拦截,也就是说没有实现不了的,只有不会实现的。但 Brave 则不同,其提供的应用层面的 API 还需要框架底层驱动的支持,才能实现拦截。比如,MySQL 的 JDBC 驱动,就提供有注入 interceptor 的方法,因此只需要实现 StatementInterceptor 接口,并在 Connection String 中进行配置,就可以很简单的实现相关拦截;而与此相对的,低版本的 MongoDB 的驱动或者是 Spring Data MongoDB 的实现就没有如此接口,想要实现拦截查询语句的功能,就比较困难。

因此在这一点上,Brave 是硬伤,无论使用字节码注入多么困难,但至少也是可以实现的,但是 Brave 却有无从下手的可能,而且是否可以注入,能够多大程度上注入,更多的取决于框架的 API 而不是自身的能力。

4.6.4 难度及成本

经过简单阅读 Pinpoint 和 Brave 插件的代码,可以发现两者的实现难度有天壤之别。在都没有任何开发文档支撑的前提下,Brave 比 Pinpoint 更容易上手。Brave 的代码量很少,核心功能都集中在 brave-core 这个模块下,一个中等水平的开发人员,可以在一天之内读懂其内容,并且能对 API 的结构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Pinpoint 的代码封装也是非常好的,尤其是针对字节码注入的上层 API 的封装非常出色,但是这依然要求阅读人员对字节码注入多少有一些了解,虽然其用于注入代码的核心 API 并不多,但要想了解透彻,恐怕还得深入 Agent 的相关代码,比如很难一目了然的理解 addInterceptor 和 addScopedInterceptor 的区别,而这两个方法就是位于 Agent 的有关类型中。

因为 Brave 的注入需要依赖底层框架提供相关接口,因此并不需要对框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只需要知道能在什么地方注入,能够在注入的时候取得什么数据就可以了。就像上面的例子,我们根本不需要知道 MySQL 的 JDBC Driver 是如何实现的也可以做到拦截 SQL 的能力。

但是 Pinpoint 就不然,因为 Pinpoint 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注入任何代码,这需要开发人员对所需注入的库的代码实现有非常深入的了解,通过查看其 MySQL 和 Http Client 插件的实现就可以洞察这一点,当然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 Pinpoint 的能力确实可以非常强大,而且其默认实现的很多插件已经做到了非常细粒度的拦截。

针对底层框架没有公开 API 的时候,其实 Brave 也并不完全无计可施,我们可以采取 AOP 的方式,一样能够将相关拦截注入到指定的代码中,而且显然 AOP 的应用要比字节码注入简单很多。

以上这些直接关系到实现一个监控的成本,在 Pinpoint 的官方技术文档中,给出了一个参考数据。如果对一个系统集成的话,那么用于开发 Pinpoint 插件的成本是 100,将此插件集成入系统的成本是 0;但对于 Brave,插件开发的成本只有 20,而集成成本是 10。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官方给出的成本参考数据是 5:1。

但是官方又强调了,如果有 10 个系统需要集成的话,那么总成本就是 10 * 10 + 20 = 120,就超出了 Pinpoint 的开发成本 100,而且需要集成的服务越多,这个差距就越大。

4.6.5 通用性和扩展性

很显然,这一点上 Pinpoint 完全处于劣势,从社区所开发出来的集成接口就可见一斑。

Pinpoint 的数据接口缺乏文档,而且也不太标准(参考论坛讨论帖),需要阅读很多代码才可能实现一个自己的探针(比如 Node 的或者 PHP 的)。而且团队为了性能考虑使用了 Thrift 作为数据传输协议标准,比起 HTTP 和 JSON 而言难度增加了不少。

4.6.6 社区支持

这一点也不必多说,Zipkin 由 Twitter 开发,可以算得上是明星团队,而 Naver 的团队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团队(从 #1759 的讨论中可以看出)。虽然说这个项目在短期内不太可能消失或停止更新,但毕竟不如前者用起来更加放心。

而且没有更多社区开发出来的插件,让 Pinpoint 只依靠团队自身的力量完成诸多框架的集成实属困难,而且他们目前的工作重点依然是在提升性能和稳定性上。

4.6.7 其他

Pinpoint 在实现之初就考虑到了性能问题,www.naver.com 网站的后端某些服务每天要处理超过 200 亿次的请求,因此他们会选择 Thrift 的二进制变长编码格式、而且使用 UDP 作为传输链路,同时在传递常量的时候也尽量使用数据参考字典,传递一个数字而不是直接传递字符串等等。这些优化也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包括使用 Thrift 接口的难度、UDP 数据传输的问题、以及数据常量字典的注册问题等等。

相比之下,Zipkin 使用熟悉的 Restful 接口加 JSON,几乎没有任何学习成本和集成难度,只要知道数据传输结构,就可以轻易的为一个新的框架开发出相应的接口。

另外 Pinpoint 缺乏针对请求的采样能力,显然在大流量的生产环境下,不太可能将所有的请求全部记录,这就要求对请求进行采样,以决定什么样的请求是我需要记录的。Pinpoint 和 Brave 都支持采样百分比,也就是百分之多少的请求会被记录下来。但是,除此之外 Brave 还提供了 Sampler 接口,可以自定义采样策略,尤其是当进行 A/B 测试的时候,这样的功能就非常有意义了。

4.6.8 总结

从短期目标来看,Pinpoint 确实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无需对项目代码进行任何改动就可以部署探针、追踪数据细粒化到方法调用级别、功能强大的用户界面以及几乎比较全面的 Java 框架支持。但是长远来看,学习 Pinpoint 的开发接口,以及未来为不同的框架实现接口的成本都还是个未知数。

相反,掌握 Brave 就相对容易,而且 Zipkin 的社区更加强大,更有可能在未来开发出更多的接口。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自己通过 AOP 的方式添加适合于我们自己的监控代码,而并不需要引入太多的新技术和新概念。而且在未来业务发生变化的时候,Pinpoint 官方提供的报表是否能满足要求也不好说,增加新的报表也会带来不可以预测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

5

Tracing 和 Monitor 区别

Monitor可分为系统监控和应用监控。系统监控比如CPU,内存,网络,磁盘等等整体的系统负载的数据,细化可具体到各进程的相关数据。这一类信息是直接可以从系统中得到的。应用监控需要应用提供支持,暴露了相应的数据。

比如应用内部请求的QPS,请求处理的延时,请求处理的error数,消息队列的队列长度,崩溃情况,进程垃圾回收信息等等。Monitor主要目标是发现异常,及时报警。

Tracing的基础和核心都是调用链。相关的metric大多都是围绕调用链分析得到的。Tracing主要目标是系统分析。提前找到问题比出现问题后再去解决更好。

Tracing和应用级的Monitor技术栈上有很多共同点。都有数据的采集,分析,存储和展式。只是具体收集的数据维度不同,分析过程不一样。(end)

来源:http://uee.me/ba8Mw

》》》福利 + 程序员工作内推群《《《

2000+道 互联网Java工程师面试题 PDF文档
关注公众号并回复:面试题” 无套路获取
更多技术干货
推荐:近300篇:历史技术文章,20大分类整理
1、热文:2019年9月全国程序员工资统计
2、了解Mybatis的工作原理吗?
3、用"IO多路复用",实现每秒百万并发的原理你懂吗?
4、中秋节,送上一次非常有趣的SQL优化实战经历
5、面试官:如何实现一个高性能的,短链接生成服务?附源码
6、惊呆了,Spring Boot居然这么耗内存!

轻松掌控全链路服务监控:方案概述与对比 | 真的很干!相关推荐

  1. 轻松掌控全链路监控:方案概述与对比 | 真的很干!

    点击上方"朱小厮的博客",选择"设为星标" 回复"资料"获取新整理的1TB资料 来源:http://uee.me/ba8Mw 0 - 问题背 ...

  2. Mercury:唯品会全链路应用监控系统解决方案详解

    姚捷,唯品会平台架构部高级架构师,加入唯品会前有超过 10 年的金融/保险互联网技术架构和团队管理经验,擅长以产品思维设计和构建系统.现专注于互联网基础架构,负责唯品会全链路监控/分析平台的开发,管理 ...

  3. Mercury:唯品会全链路应用监控系统解决方案详解(含PPT)

    导读:高可用架构 7 月 30 日在上海举办了『互联网架构的基石』专题沙龙,进行了闭门私董会研讨及对外开放的四个专题的演讲,期望能促进业界对互联网基础服务及工具的建设及发展,本文是姚捷分享唯品会全链路 ...

  4. 事前运维,轻松掌控全局

    在实际的运维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都会遇到以下令人头疼的问题: 单位的网络设备越来越多,网络情况越来越复杂,该如何管理? 单位网络出现了病毒,该如何定位病毒源位于哪台设备? 单位已经架设了10M的独享专 ...

  5. 爱奇艺全链路自动化监控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点击"开发者技术前线",选择"星标????" 让一部分开发者看到未来 来自:爱奇艺技术团队 1 前言 互联网技术普及过程中,数据的监控对每个公司都很重要.近些年 ...

  6. 腾讯SNG全链路日志监控平台之构建挑战

    作者丨吴树生:腾讯高级工程师,负责SNG大数据监控平台建设.近十年监控系统开发经验,具有构建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海量高可用分布式监控系统研发经验. 导语:当前SNG全链路日志监控平台每日数据存储量10TB ...

  7. 腾讯 SNG 全链路日志监控平台之构建挑战

    原文地址:https://www.v2ex.com/t/406689 作者丨吴树生:腾讯高级工程师,负责 SNG 大数据监控平台建设.近十年监控系统开发经验,具有构建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海量高可用分布式监 ...

  8. 云米冰箱能控制扫地机器人_用冰箱就能掌控全屋家电?云米21Face 428L确实可以...

    现代年轻人都很懂时尚科技,他们都很懂利用智能手机来智能扩展更多的玩法.然而对于"宅"在家中时,掌控全屋家电已经无需拿起手机那么麻烦,只需面对着云米21Face互联网冰箱 428L, ...

  9. 开源全链路应用监控系统

    背景 全链路日志监控在现在盛行的微服务和分布式环境下,能有效地提高问题定位分析效率,成为开发和运维利器.当前已有开源解决方案和成熟的厂商提供. 比如Twitter的zipkin基于Google的Dap ...

最新文章

  1. python怎么找资源_新手Python学习资源哪里找好呢 视频?
  2. SGI STL 内存分配方式及malloc底层实现分析
  3. 【项目实战】vue-springboot-pytorch前后端结合pytorch深度学习 html打开本地摄像头 监控人脸和记录时间
  4. e站app改内置hosts_米家踢脚线电暖器E评测:符合现代家居审美 全屋取暖“小钢炮”...
  5. 用tensorflow搭建RNN(LSTM)进行MNIST 手写数字辨识
  6. 小程序引发的深层思考
  7. python没有main函数的概念吗_为什么Python没有main函数?
  8. 让我们手动计算:深入研究Logistic回归
  9. python社团宣传语_宣传语_Python语言及其应用_红黑联盟读书频道
  10. 盒装Ubuntu着装绝妙,闪亮登场
  11. windows程序单实例
  12. 视频音乐如何转换成mp3?
  13. lol的不只有英雄联盟,还有程序开发天团!
  14. 计算机语音输入软件,语音输入法_语音输入法电脑版_语音输入法哪个好【最新】-太平洋电脑网...
  15. make/Makefile
  16. 第四章 STM32+LD3320+SYN6288+DHT11实现语音获取温湿度数值(上)
  17. 独立个人博客有什么用?建独立博客有何意义?
  18. matlab解析单片机发送数据的一种简单方法
  19. 腾讯bugly 使用说明
  20. js跳转到指定url

热门文章

  1. 比较v-bind和v-model
  2. POwershell 更改文件权限
  3. 深入理解C语言的define
  4. java中读取properties文件内容五种方式
  5. iOS,Android,WP, .NET通用AES加密算法
  6. 学习网页制作中如何在正确选取和使用 CSS 单位
  7. FLASH处理图像的移动、缩放、旋转、颜色变换的类推荐。
  8. 毒霸主程序集成反流氓
  9. Python基础05-数据类型:列表list
  10. Spring Cloud应用开发(七:使用Git存储方式实现分布式配置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