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赵斌科学网博客

我从来不认为SCI一无是处,相反,我们大多数科研人员应该感谢它。中国科研评价体系中的的问题,不是破四唯,破SCI至上,而是打破特权、消除歧视。

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文,为了“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要破除论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高校良好创新环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并推出一系列破四唯落实措施。这一重大变化引发了科研人员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任何只破不立的主张,如果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其实都无法真正执行下去,或者会死灰复燃,换一种方式再次出现。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说,要破除论文“SCI至上”,不用SCI论文来作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评价指标,那究竟什么评价方式才是合适的呢?这虽然一直是个谜题,但也不一定完全无解,也许我们更应该寻找出现SCI至上的根源是什么。我认为:我们目前科学评价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SCI至上造成的,这本身也只是中间结果,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是伴随着SCI长大的一代,不妨先带着大家来看一下我对这个评价指标的体验。

我最早知道SCI,是在80年代末读大学本科的时候。那时,我鬼使神差地选修了一门课《情报计量学》,课程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解析科技引文索引是如何进行的。而当时在全国除了南京大学,也没有几所高校会关注SCI这个指标,而我恰好就是这所高校的学生。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就是用全英文写作的。南京大学的老师需要SCI论文,于是导师就建议我投SCI期刊。文章是写出来了,投稿也投了。我的导师是留日的,日语很好,但英语有些困难。我毕业之后,导师没有妥善处理稿件的修改意见,文章最后没有发表。好歹我的第一篇论文就是投稿SCI的,可惜那是我并没有真正学会如何撰写SCI论文。

真正开始钻研SCI论文,那是八年后我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了。此时国人对于SCI论文的关注已是空前高涨。但我不得不说,也就是因为当时对SCI的关注,才开始了中国科学研究套路真正与国际真正接轨。实际上,在这之前,我已经用中文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了,但是我并没有真正明白如何做科学研究,如何做学问,甚至不知道什么叫科学问题,也不知道什么叫科研假设。写文章完全是一种套路化的劳动,只要按照一篇范文的模式,将文字写出来,数据用图表呈现出来就可以了。在这种大潮的冲击下,我不得已要撰写SCI论文。但也就是因为这种不得已,让我明白了,如何寻找科学问题,如何提出科研假设,又如何用通俗、严谨的文字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观点,同时在与审稿人斗智斗勇的“诡辩”中学会如何进行理性辩论。这些只有亲身体会才能切身感觉的。所以,到现在我还坚持认为,作为一名博士候选人,如果无法在自己所属的专业SCI刊物上发表文章,其实是没有底气的。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用SCI论文作为一种学术评价工具,对于打破当时旧势力所形成的圈子文化,是大有裨益的。当时的SCI犹如一缕清风吹拂着中国科研界,为急于拥抱现代科技的中国一剂强心剂,特别是为刚涉足科研领域的年轻人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任何人都可以在国际杂志的领域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普通研究人员也可以不再受制于当时严重的关系网,使自己的学术成果得到更公平的评价!SCI打破了当时学术界固有的藩篱,重新进行了洗牌,消除了一些旧势力特权和对年轻人的歧视(因为年轻人在撰写SCI论文上,可能比年长者更胜一筹),对于中国科学研究走出国门、进入世界是有很大帮助的。

所以,SCI在当时中国科研界的历史贡献是非常突出的,打破了当时特权阶层,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歧视。但是,遗憾的是,营造特权阶层,产生歧视的根源还在,那就是对研究机构的繁琐评估和人才帽子的优先待遇。

在我们的科研管理中,对于研究机构,有各种各样的评估,什么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硕士点/博士点设立。还有各种奖励计划,有国家级的,有省部级的。通过这样的评估,将研究机构分成三六九等。如果入选,就拥有了许多特权;有了这些特权,在许多方面就顺利得多,获得的利益也多。每一次评估都来得轰轰烈烈,都是兴师动众。科研机构为了获得更高的等级,不得不整天忙于应付各种考核和评估,苦不堪言。在这些评估中,SCI获得了青睐,某些指标成为入选范围的门槛。于是,研究机构就将任务层层下放,让大家拼命撰写SCI论文,所以造就了“SCI至上”的结果。最后科研机构的工作重点,主要就是生硬地完成各种指标。那么在这些指标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那就是对各种人才数量的需求。

各种人才评选计划,也是花样繁多,参选资格设立了各种限制。这些限制看上去是条件,但其实是歧视性政策,让科研人员无法进行公平竞争。我前面一直在说歧视,那么什么叫歧视?歧视就是针对特定人群的成员,仅仅由于其身份或者归类而非个人特质,给予不同的对待,最糟糕的是有些状况你是无法选择的,你也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一状况,比如年龄、性别和学历。而在我们的这些人才评选标准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歧视性条款。比如,有些计划不能超过多少年龄。对于科研人员来说,4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但由于年龄的歧视,是否获得杰青的帽子那是有天壤之别的,大量没有获得帽子的研究人员基本上这一辈子是一眼望到底了,自己所在的单位不重视,跳槽也缺少资本,转行年龄太大,那就只好混日子了。一方面我们在说缺人才,另一方面却这样将大量的人才浪费掉。还有些人才计划需要国外的学历和学位。当然,你可以说一个洋文凭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但到了一定年龄的人,那就很难通过个人努力达到了,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这个标准的合理性在哪里?那么,为了消除这些差距,有些年轻的土博士们就只能通过发表更多的SCI论文来维持自己的职位,这进一步推动了“SCI至上”的风气。

其实,一个高校究竟怎么样,一个专业究竟如何,难道高校自己不明白吗?一个人是否优秀,难道同行不清楚吗?试想,如果我们能借鉴一些科研管理体制相对成熟国家的管理模式,取消这样的评估和人才评定,不要再将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那样才可能从根源上消除各种“至上”,各种“唯”。

没有了繁琐的评估,各研究机构也就是不会到处抢那些人才帽子了,也就没有了“唯帽子”;没有了对帽子的追求,也就不会唯文凭、唯论文了,学校和家长也就不会再唯分数、唯升学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SCI 这个在中国科研历史上有助于消灭特权和歧视的先锋,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成了营造特权的帮凶,而对人才的歧视又变换了一种方式再次出现。所以,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打破特权、消除歧视才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SCI至上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未来智能实验室是人工智能学家与科学院相关机构联合成立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和脑科学交叉研究机构。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云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云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

SCI至上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相关推荐

  1. ​不唯SCI,博士生要怎么培养?当我们反对SCI至上时,我们到底在反对什么?...

    ↑ 点击蓝字 关注视学算法 作者丨喻海良 来源丨科学网博客 编辑丨极市平台 极市导读 中南大学教授喻海良认为,反对"SCI至上"并非意味着颠覆学术评价体系,而是要反对如崇洋媚外.低 ...

  2. 深度好文:破“SCI至上”,科研资源配置怎么调整

    最近一个时期,有关部门下决心破除"唯论文"顽瘴痼疾,打出一套组合拳,发布一系列文件,改革科技评价体系中备受诟病的论文"SCI至上",为此,传统的科研资源分配方式 ...

  3. 破除SCI至上!评价 AI 科研成果,需要新思路【附报告下载】

    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破除论文"SCI至上",在学术界引发反响. 破除, ...

  4. SCI期刊拒稿看看什么原因?

    临床医生 当辛辛苦苦写作的SCI文章被期刊拒稿的时候: 当你满心期待却收到期刊编辑拒稿信的时候: 当大大小小修改无数次之后依旧被拒稿的时候. 或许你会觉得很委屈,明明自己都尽力做好了, 为什么还是会被 ...

  5. SCI投稿被退回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论文投稿后可能会出现修改,退回和拒稿的情况,期刊杂志进行初筛后发现不符合要求,就会进行退回处理,所以在投稿前要仔细阅读杂志稿约,按杂志要求提供投稿内容,下面EA-ISET协会梳理了以下几种情况: 一. ...

  6. 破除“论文至上”!两部委发文规范SCI指标使用

    ‍ 今日,有消息源爆出,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重磅通知--<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通过十条规定,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 ...

  7. 在后SCI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来源:秦四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02503.html 近些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破"五唯"举措 ...

  8. “23岁本科生发14篇SCI”,文章被学校官网悄悄删了,你怎么看?

    点击上方"视学算法",选择加"星标"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本文转载自:科研大匠 前段时间,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的95后本科毕业生王子恒火了: 本科期间发表14篇 ...

  9. 评阅上百篇博士学位论文后专家发现:博士生SCI发的越多,通常科研能力越差...

    作者:秦四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原标题:破"SCI至上"新政有助于有志博士生做出卓越成果 多年来,我评阅了上百部博士学位论文,也参加了上百次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 ...

最新文章

  1. 【iCore3 双核心板】例程十七:USB_MSC实验——读/写U盘(大容量存储器)
  2. Web 开发中很实用的10个效果【附源码下载】
  3. ES6中的Promise使用方法与总结
  4. 反射中使用 BindingFlags.IgnoreCase
  5. 阿里再添一员虎将!刚刚入职的80后硅谷科学家贾扬清到底有多牛?
  6. Leetcode重点250题
  7. 编程大讲坛 坛坛是佳酿--编程大讲坛:C语言核心开发技术从入门到精通
  8. 在线 LaTeX 公式编辑器
  9. 已知特征多项式求所有对应的二阶矩阵
  10. 软件测试学习之悟空CRM项目测试
  11. KY-RTI分布仿真技术:第三章 KY-OMT对象模型模板工具
  12. Reducing Language Biases in 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 with Visually-Grounded Question Encoder 论文笔记
  13. 中国知音导出mysql_央视社会发展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 From Chung Kuo to China》全5集 720P/1080i高清纪录片资源百度云盘下载...
  14. Python中文社区官方群组
  15. Everything研究之读取NTFS下的USN日志文件(2)
  16. lab值意义_色差仪lab值如何分析
  17. 腾讯云服务器发布hexo
  18. IE浏览器故障及其解决方法
  19. Python 博客园快速备份脚本
  20. 让 Android 应用响应智能电视遥控器

热门文章

  1. 樱木花道为原型,丰田做了个投篮机器人!完虐人类选手,还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2. 前沿观察 | Gartner:2020年数据与分析领域的十大技术趋势
  3. 综述 | 深度学习中的优化理论
  4. 全网首发 | 第一个opencv_contrib扩展模块中文教程限时领取
  5. 重磅!上海交通大学取消博士论文发表要求!
  6. 硅谷大厂也看「名校学历」?Reddit小哥灵魂拷问引起热议
  7. PHP PDO 连接SQLSErver,PHP 使用 PDO 方式连接 sqlserver ,拼接 的 sql 命令总是报错
  8. 中文版GPT-3来了?智源、清华发布清源 CPM——以中文为核心的大规模预训练模型
  9. 这10个机器学习开源工具,你用过吗?
  10. TensorFlow2020:如何使用Tensorflow.js执行计算机视觉应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