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 Node.js

什么是 Node.js

Node.js 是一个基于 Chrome V8 引擎的 JavaScript 运行环境。

Node.js 中的 JavaScript 运行环境

注意: 浏览器是 JavaScript 的前端运行环境。

Node.js 是 JavaScript 的后端运行环境。

Node.js 中无法调用 DOM 和 BOM 等浏览器内置 API。

Node.js 可以做什么

Node.js 作为一个 JavaScript 的运行环境,仅仅提供了基础的功能和 API。然而,基于 Node.js 提供的这些基础能,很多强大的工具和框架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所以学会了 Node.js ,可以让前端程序员胜任更多的工作和岗位:

基于 Express 框架(http://www.expressjs.com.cn/),可以快速构建 Web 应用。

基于 Electron 框架(https://electronjs.org/),可以构建跨平台的桌面应用。

基于 restify 框架(http://restify.com/),可以快速构建 API 接口项目。

读写和操作数据库、创建实用的命令行工具辅助前端开发、etc…

总之:Node.js 是大前端时代的“大宝剑”,有了 Node.js 这个超级 buff 的加持,前端程序员的行业竞争力会越来越强!

Node.js 环境的安装

Node.js 的官网地址:https://nodejs.org/zh-cn/

查看已安装的 Node.js 的版本号

打开终端,在windows终端输入命令 node –v 后,按下回车键,即可查看已安装的 Node.js 的版本号。

什么是终端

终端(英文:Terminal)是专门为开发人员设计的,用于实现人机交互的一种方式。 作为一名合格的程序员,我们有必要识记一些常用的终端命令,来辅助我们更好的操作与使用计算机。

在 Node.js 环境中执行 JavaScript 代码

打开终端 ,输入 node 要执行的js文件的路径

终端中的快捷键

在 Windows 的 powershell 或 cmd 终端中,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快捷键,来提高终端的操作效率: 使用 ↑ 键,可以快速定位到上一次执行的命令

使用 tab 键,能够快速补全路径

使用 esc 键,能够快速清空当前已输入的命令

输入 cls 命令,可以清空终端

fs 文件系统模块

什么是 fs 文件系统模块

fs 模块是 Node.js 官方提供的、用来操作文件的模块。它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和属性,用来满足用户对文件的操作需求。

例如:  fs.readFile() 方法,用来读取指定文件中的内容

fs.writeFile() 方法,用来向指定的文件中写入内容

如果要在 JavaScript 代码中,使用 fs 模块来操作文件,则需要使用如下的方式先导入它:

const fs = require('fs')

读取指定文件中的内容

fs.readFile() 的语法格式

使用 fs.readFile() 方法,可以读取指定文件中的内容,语法格式如下:

fs.readFile(path[,options], callback)

参数解读:

参数1:必选参数,字符串,表示文件的路径。

参数2:可选参数,表示以什么编码格式来读取文件。

参数3:必选参数,文件读取完成后,通过回调函数拿到读取的结果。

判断文件是否读取成功

可以判断 err 对象是否为 null,从而知晓文件读取的结果:

向指定的文件中写入内容

fs.writeFile() 的语法格式

fs.writeFile(file,data[,options],callback)

参数解读:

参数1:必选参数,需要指定一个文件路径的字符串,表示文件的存放路径。

参数2:必选参数,表示要写入的内容。

参数3:可选参数,表示以什么格式写入文件内容,默认值是 utf8。

参数4:必选参数,文件写入完成后的回调函数。

注意:

①fs.writeFile0 方法只能用来创建文件,不能用来创建路径

②重复调用fs.writeFile0 写入同-一个文件,新写入的内容会覆盖之前的旧内容

判断文件是否写入成功

可以判断 err 对象是否为 null,从而知晓文件写入的结果:

fs 模块 - 路径动态拼接的问题

在使用 fs 模块操作文件时,如果提供的操作路径是以 ./ 或 ../ 开头的相对路径时,很容易出现路径动态拼接错误的问题。

原因:代码在运行的时候,会以执行 node 命令时所处的目录,动态拼接出被操作文件的完整路径。

解决方案:在使用 fs 模块操作文件时,直接提供完整的路径,不要提供 ./ 或 ../ 开头的相对路径,从而防止路径动态拼接的问题。

// dirname 表示当前文件所处的目录
fs.readFile(__dirname + '/files/1.txt', 'utf8', function(err, dataStr) {if (err) return console.log( '读取文件失败! ' + err.message )console.1og(dataStr )
})

__dirname 表示当前文件所处的目录

path 路径模块

path 模块是 Node.js 官方提供的、用来处理路径的模块。它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和属性,用来满足用户对路径的处理需求。

例如:

path.join() 方法,用来将多个路径片段拼接成一个完整的路径字符串

path.basename() 方法,用来从路径字符串中,将文件名解析出来

如果要在 JavaScript 代码中,使用 path 模块来处理路径,则需要使用如下的方式先导入它:

const path=require('path')

路径拼接

path.join() 的语法格式

使用 path.join() 方法,可以把多个路径片段拼接为完整的路径字符串,语法格式如下:

path.join([...paths])

参数解读: ...paths <string> 路径片段的序列                        返回值: <string>

注意:今后凡是涉及到路径拼接的操作,都要使用 path.join() 方法进行处理。不要直接使用 + 进行字符串的拼接。../会抵消前面的路径

获取路径中的文件名

path.basename() 的语法格式

使用 path.basename() 方法,可以获取路径中的最后一部分,经常通过这个方法获取路径中的文件名,语法格式如下:

path.basename(path[, ext])

参数解读:

path <string> 必选参数,表示一个路径的字符串

ext <string> 可选参数,表示文件扩展名

返回: <string> 表示路径中的最后一部分

获取路径中的文件扩展名

path.extname() 的语法格式

使用 path.extname() 方法,可以获取路径中的扩展名部分,语法格式如下:

path.extname(path)

参数解读:

path <string>必选参数,表示一个路径的字符串

返回: <string> 返回得到的扩展名字符串

http 模块

http 模块是 Node.js 官方提供的、用来创建 web 服务器的模块。通过 http 模块提供的 http.createServer() 方法,就能方便的把一台普通的电脑,变成一台 Web 服务器,从而对外提供 Web 资源服务。 如果要希望使用 http 模块创建 Web 服务器,则需要先导入它:

const http=require('http')

http 模块的作用

服务器和普通电脑的区别在于,服务器上安装了 web 服务器软件,例如:IIS、Apache 等。通过安装这些服务器软件,就能把一台普通的电脑变成一台 web 服务器。

在 Node.js 中,我们不需要使用 IIS、Apache 等这些第三方 web 服务器软件。因为我们可以基于 Node.js 提供的 http 模块,通过几行简单的代码,就能轻松的手写一个服务器软件,从而对外提供 web 服务。

创建最基本的 web 服务器

创建 web 服务器的基本步骤

1.导入 http 模块

const http=require('http')

2.创建 web 服务器实例

const server=http.createServer( )

3.为服务器实例绑定 request 事件,监听客户端的请求

//使用服务器实例的.on()方法,为服务器绑定 个request 事件
server.on('request',(req, res) => {//只要有客户端来请求我们自己的服务器,就会触发request 事件,从而调用这个事件处理函数console. log( 'Someone visit our web server.' )
}

4.启动服务器

server.listen(80,() => {console.log('http server running at http://127.0.0.1')
})

req 请求对象

只要服务器接收到了客户端的请求,就会调用通过 server.on() 为服务器绑定的 request 事件处理函数。 如果想在事件处理函数中,访问与客户端相关的数据或属性,可以使用如下的方式:

server.on('request',(req) => {
// req是请求对象,它包含了与客户端相关的数据和属性,例如:
// req.url 是客户端请求的URL地址
// req.method 是客户端的method 请求类型
const str =‘Your request url is ${req.url}, and request method is $ {req.method}
console.log(str)
})

res 响应对象

在服务器的 request 事件处理函数中,如果想访问与服务器相关的数据或属性,可以使用如下的方式:

server.on('request', (req, res) => {
// res 是响应对象,它包含了与服务器相关的数据和属性,例如:
//要发送到客户端的字符串
const str =“ Your request url is ${req.url}, and request method is ${req .method}
// res.end() 方法的作用:
//向客户端发送指定的内容,并结束这次请求的处理过程
res.end(str)
})

解决中文乱码问题

当调用 res.end() 方法,向客户端发送中文内容的时候,会出现乱码问题,此时,需要手动设置内容的编码格式:

server.on('request', (req, res) => {
//发送的内容包含中文
const str ='您请求的 url地址是${req.url}, 请求的method类型是${req.method}'
//为了防止中文显示乱码的问题,需要设置响应头Content-Type 的值为text/html; charset=utf-8
res. setHeader('Content-Type','text/html; charset=utf-8')
//把包含中文的内容,响应给客户端
res.end(str)
})

根据不同的 url 响应不同的 html 内容

核心实现步骤

获取请求的 url 地址

设置默认的响应内容为 404 Not found

判断用户请求的是否为 / 或 /index.html 首页

判断用户请求的是否为 /about.html 关于页面

设置 Content-Type 响应头,防止中文乱码

使用 res.end() 把内容响应给客户端

server.on('request',function(req, res) {
const url = req.url
// 1.获取请求的url地址
let content = '<h1>404 Not found!</h1>' // 2.设置默认的内容为404 Not found
if (url === '/' || url === '/index.html') {
content = '<h1>首页</h1>'
// 3.用户请求的是首页
} else if (url === '/about.html') {
content = '<h1>关于页面</h1>'
// 4.用户请求的是关于页面
res.setHeader('Content-Type,'text/html; charset=utf-8') // 5.设置Content-Type 响应头,防止中文乱码
res.end(content)
// 6.把内容发送给客户端
})

模块化的基本概念

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对于整个系统来说,模块是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单元。

编程领域中的模块化

编程领域中的模块化,就是遵守固定的规则,把一个大文件拆成独立并互相依赖的多个小模块。

把代码进行模块化拆分的好处:

提高了代码的复用性

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

可以实现按需加载

Node.js 中模块的分类

Node.js 中根据模块来源的不同,将模块分为了 3 大类,分别是:

内置模块(内置模块是由 Node.js 官方提供的,例如 fs、path、http 等)

自定义模块(用户创建的每个 .js 文件,都是自定义模块)

第三方模块(由第三方开发出来的模块,并非官方提供的内置模块,也不是用户创建的自定义模块,使用前需要先下载)

加载模块

使用强大的 require() 方法,可以加载需要的内置模块、用户自定义模块、第三方模块进行使用。例如:

// 1.加载内置的fs模块
const fs = require('fs')
// 2.加载用户的自定义模块
const custom = require('./custom.js')
// 3.加载第三方模块(关于第三方模块的下载和使用,会在后面的课程中进行专]的讲解)
const moment = require('moment')

注意:使用 require() 方法加载其它模块时,会执行被加载模块中的代码。

Node.js 中的模块作用域

和函数作用域类似,在自定义模块中定义的变量、方法等成员,只能在当前模块内被访问,这种模块级别的访问限制,叫做模块作用域。

模块作用域的好处

防止了全局变量污染的问题

向外共享模块作用域中的成员

module 对象

在每个 .js 自定义模块中都有一个 module 对象,它里面存储了和当前模块有关的信息,打印如下:

module.exports 对象

在自定义模块中,可以使用 module.exports 对象,将模块内的成员共享出去,供外界使用。 外界用 require() 方法导入自定义模块时,得到的就是 module.exports 所指向的对象。

使用 require() 方法导入模块时,导入的结果,永远以 module.exports 指向的对象为准。

exports 对象

由于 module.exports 单词写起来比较复杂,为了简化向外共享成员的代码,Node 提供了 exports 对象。默认情况下,exports 和 module.exports 指向同一个对象。最终共享的结果,还是以 module.exports 指向的对象为准。

exports 和 module.exports 的使用误区

时刻谨记,require() 模块时,得到的永远是 module.exports 指向的对象:

注意:为了防止混乱,建议大家不要在同一个模块中同时使用 exports 和 module.exports

Node.js 中的模块化规范

Node.js 遵循了 CommonJS 模块化规范,CommonJS 规定了模块的特性和各模块之间如何相互依赖。 CommonJS 规定:

每个模块内部,module 变量代表当前模块。

module 变量是一个对象,它的 exports 属性(即 module.exports)是对外的接口。

加载某个模块,其实是加载该模块的 module.exports 属性。require() 方法用于加载模块。

npm与包

Node.js 中的第三方模块又叫做包。 就像电脑和计算机指的是相同的东西,第三方模块和包指的是同一个概念,只不过叫法不同。

包的来源

不同于 Node.js 中的内置模块与自定义模块,包是由第三方个人或团队开发出来的,免费供所有人使用。 注意:Node.js 中的包都是免费且开源的,不需要付费即可免费下载使用。

为什么需要包

由于 Node.js 的内置模块仅提供了一些底层的 API,导致在基于内置模块进行项目开发的时,效率很低。 包是基于内置模块封装出来的,提供了更高级、更方便的 API,极大的提高了开发效率。 包和内置模块之间的关系,类似于 jQuery 和 浏览器内置 API 之间的关系。

下载包

国外有一家 IT 公司,叫做 npm, Inc. 这家公司旗下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网站: https://www.npmjs.com/ ,它是全球最大的包共享平台,你可以从这个网站上搜索到任何你需要的包,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 到目前位置,全球约 1100 多万的开发人员,通过这个包共享平台,开发并共享了超过 120 多万个包 供我们使用。

npm, Inc. 公司提供了一个地址为 https://registry.npmjs.org/的服务器,来对外共享所有的包,我们可以从这个服务器上下载自己所需要的包。

注意:

从 https://www.npmjs.com/网站上搜索自己所需要的包

从http:// https://registry.npmjs.org/服务器上下载自己需要的包。

npm, Inc. 公司提供了一个包管理工具,我们可以使用这个包管理工具,从https://registry.npmjs.org/服务器把需要的包下载到本地使用。

这个包管理工具的名字叫做 Node Package Manager(简称 npm 包管理工具),这个包管理工具随着 Node.js 的安装包一起被安装到了用户的电脑上。 大家可以在终端中执行 npm -v 命令,来查看自己电脑上所安装的 npm 包管理工具的版本号。

npm 初体验

格式化时间的传统做法

创建格式化时间的自定义模块

定义格式化时间的方法

创建补零函数

从自定义模块中导出格式化时间的函数

导入格式化时间的自定义模块

调用格式化时间的函数

格式化时间的高级做法

使用 npm 包管理工具,在项目中安装格式化时间的包 moment

使用 require() 导入格式化时间的包

参考 moment 的官方 API 文档对时间进行格式化

在项目中安装包的命令

如果想在项目中安装指定名称的包,需要运行如下的命令:

npm install 包名

上述的装包命令,可以简写成如下格式:

npm i 包名

初次装包后多了哪些文件

初次装包完成后,在项目文件夹下多一个叫做 node_modules 的文件夹和 package-lock.json 的配置文件。

其中: node_modules 文件夹用来存放所有已安装到项目中的包。

require() 导入第三方包时,就是从这个目录中查找并加载包。

package-lock.json 配置文件用来记录 node_modules 目录下的每一个包的下载信息,例如包的名字、版本号、下载地址等。

注意:程序员不要手动修改 node_modules 或 package-lock.json 文件中的任何代码,npm 包管理工具会自动维护它们。

安装指定版本的包

默认情况下,使用 npm install 命令安装包的时候,会自动安装最新版本的包。如果需要安装指定版本的包,可以在包名之后,通过 @ 符号指定具体的版本,例如:

npm i moment@2.22.2

包的语义化版本规范

包的版本号是以“点分十进制”形式进行定义的,总共有三位数字,例如 2.24.0 其中每一位数字所代表的的含义如下:

第1位数字:大版本

第2位数字:功能版本

第3位数字:Bug修复版本

版本号提升的规则:只要前面的版本号增长了,则后面的版本号归零。

包管理配置文件

npm 规定,在项目根目录中,必须提供一个叫做 package.json 的包管理配置文件。用来记录与项目有关的一些配置信息。例如:

项目的名称、版本号、描述等

项目中都用到了哪些包

哪些包只在开发期间会用到

那些包在开发和部署时都需要用到

记录项目中安装了哪些包

在项目根目录中,有一个叫做 package.json 的配置文件,用来记录项目中安装了哪些包。从而方便剔除 node_modules 目录之后,在团队成员之间共享项目的源代码。

注意:今后在项目开发中,一定要把 node_modules 文件夹,添加到 .gitignore 忽略文件中。

dependencies 节点

package.json 文件中,有一个 dependencies 节点,专门用来记录您使用 npm install 命令安装了哪些包。

一次性安装所有的包

当我们拿到一个剔除了 node_modules 的项目之后,需要先把所有的包下载到项目中,才能将项目运行起来。 否则会报类似于下面的错误:

1 //由于项目运行依赖于moment 这个包,如果没有提前安装好这个包,就会报如下的错误:
2 Error: Cannot find module moment

可以运行 npm install 命令(或 npm i)一次性安装所有的依赖包:

//执行npm install 命令时,npm包管理T具会先读取package . json 中的dependencies 节点
//读取到记录的所有依赖包名称和版本号之后,npm 包管理T具会把这些包一次性下载到项目中
npm install

卸载包

可以运行 npm uninstall 命令,来卸载指定的包:

//使用npm uninstall 具体的包名来卸载包
npm uninstall moment

注意:npm uninstall 命令执行成功后,会把卸载的包,自动从 package.json 的 dependencies 中移除掉。

devDependencies 节点

如果某些包只在项目开发阶段会用到,在项目上线之后不会用到,则建议把这些包记录到 devDependencies 节点中。

与之对应的,如果某些包在开发和项目上线之后都需要用到,则建议把这些包记录到 dependencies 节点中。 您可以使用如下的命令,将包记录到 devDependencies 节点中:

//安 装指定的包,并记录到devDependencies 节点中
npm i 包名 -D
//注意:上述命令是简写形式,等价于下面完整的写法:
npm  install  包名--save-dev

包的分类

使用 npm 包管理工具下载的包,共分为两大类,分别是: 项目包 和 全局包。

项目包

那些被安装到项目的 node_modules 目录中的包,都是项目包。

项目包又分为两类,分别是:

开发依赖包(被记录到 devDependencies 节点中的包,只在开发期间会用到)

核心依赖包(被记录到 dependencies 节点中的包,在开发期间和项目上线之后都会用到)

在执行 npm install 命令时,如果提供了 -g 参数,则会把包安装为全局包。

全局包会被安装到 C:\Users\用户目录\AppData\Roaming\npm\node_modules 目录下。

npm  i 包名  -g   #全局安装指定的包
npm uninstall 包名  -g    #卸载全局安装的包

注意: 只有工具性质的包,才有全局安装的必要性。因为它们提供了好用的终端命令。 判断某个包是否需要全局安装后才能使用,可以参考官方提供的使用说明即可。

i5ting_toc

i5ting_toc 是一个可以把 md 文档转为 html 页面的小工具,使用步骤如下:

#将i5ting_toc安装为全局包
npm install -g i5ting_toc
#调用i5ting_toc,轻松实现md转html 的功能
i5ting_toc -f  要转换的md文件路径  -o

规范的包结构

一个规范的包,它的组成结构,必须符合以下 3 点要求:

包必须以单独的目录而存在

包的顶级目录下要必须包含 package.json 这个包管理配置文件

package.json 中必须包含 name,version,main 这三个属性,分别代表包的名字、版本号、包的入口。

注意:以上 3 点要求是一个规范的包结构必须遵守的格式,关于更多的约束,可以参考如下网址: https://yarnpkg.com/zh-Hans/docs/package-json

模块的加载机制

优先从缓存中加载

模块在第一次加载后会被缓存。 这也意味着多次调用 require() 不会导致模块的代码被执行多次。

注意:不论是内置模块、用户自定义模块、还是第三方模块,它们都会优先从缓存中加载,从而提高模块的加载效率。

内置模块的加载机制

内置模块是由 Node.js 官方提供的模块,内置模块的加载优先级最高。 例如,require('fs') 始终返回内置的 fs 模块,即使在 node_modules 目录下有名字相同的包也叫做 fs。

自定义模块的加载机制

使用 require() 加载自定义模块时,必须指定以 ./ 或 ../ 开头的路径标识符。在加载自定义模块时,如果没有指定 ./ 或 ../ 这样的路径标识符,则 node 会把它当作内置模块或第三方模块进行加载。

同时,在使用 require() 导入自定义模块时,如果省略了文件的扩展名,则 Node.js 会按顺序分别尝试加载以下的文件:

按照确切的文件名进行加载

补全 .js 扩展名进行加载

补全 .json 扩展名进行加载

补全 .node 扩展名进行加载

加载失败,终端报错

第三方模块的加载机制

如果传递给 require() 的模块标识符不是一个内置模块,也没有以 ‘./’ 或 ‘../’ 开头,则 Node.js 会从当前模块的父目录开始,尝试从 /node_modules 文件夹中加载第三方模块。

如果没有找到对应的第三方模块,则移动到再上一层父目录中,进行加载,直到文件系统的根目录。

目录作为模块

当把目录作为模块标识符,传递给 require() 进行加载的时候,有三种加载方式:

在被加载的目录下查找一个叫做 package.json 的文件,并寻找 main 属性,作为 require() 加载的入口。

如果目录里没有 package.json 文件,或者 main 入口不存在或无法解析,则 Node.js 将会试图加载目录下的 index.js 文件。

如果以上两步都失败了,则 Node.js 会在终端打印错误消息,报告模块的缺失:Error: Cannot find module 'xxx'。

Express

官方给出的概念:Express 是基于 Node.js 平台,快速、开放、极简的 Web 开发框架。

通俗的理解:Express 的作用和 Node.js 内置的 http 模块类似,是专门用来创建 Web 服务器的。

Express 的本质:就是一个 npm 上的第三方包,提供了快速创建 Web 服务器的便捷方法。 Express 的中文官网: http://www.expressjs.com.cn/

对于前端程序员来说,最常见的两种服务器,分别是:

Web 网站服务器:专门对外提供 Web 网页资源的服务器。

API 接口服务器:专门对外提供 API 接口的服务器。

使用 Express,我们可以方便、快速的创建 Web 网站的服务器或 API 接口的服务器。

Express 的基本使用

在项目所处的目录中,运行如下的终端命令,即可将 express 安装到项目中使用:

npm  i  express

创建基本的 Web 服务器

// 1.导入express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 2.创建web服务器
const app = express( )
// 3.调用app.listen(端口号,启动成功后的回调函数),启动服务器
app.listen(80,() => {console.log('express server running at http://127.0.0.1')
})

监听 GET 请求

通过 .get() 方法,可以监听客户端的 GET 请求,具体的语法格式如下:

//参数1:客户端请求的URL地址
//参数2:请求对应的处理函数
//  req:请求对象(包含了与请求相关的属性与方法)
//  res:响应对象(包含了与响应相关的属性与方法)
app.get( '请求URL,function(req, res) { /*处理函数*/ })

监听 POST 请求

通过 .post() 方法,可以监听客户端的 POST 请求,具体的语法格式如下:

//参数1:客户端请求的URL地址
//参数2:请求对应的处理函数
//  req:请求对象(包含了与请求相关的属性与方法)
//  res:响应对象(包含了与响应相关的属性与方法)
app.post( '请求URL,function(req, res) { /*处理函数*/ })

把内容响应给客户端

通过 res.send() 方法,可以把处理好的内容,发送给客户端:

app.get('/user',(req,res) => {
//向客户端发送JSON对象res.send({name :'zs', age:20, gender:'男'})
})
app.post('/user',(req, res) => {//向客户端发送文本内容res.send('请求成功')
})

获取 URL 中携带的查询参数

通过 req.query 对象,可以访问到客户端通过查询字符串的形式,发送到服务器的参数:

app.get('/', (req, res) => {
/1 req.query 默认是一个空对象
//客户端使用 ?name=zs&age=20 这种查询字符串形式,发送到服务器的参数,
1/可以通过req.query对象访问到,例如:
// req.query.name req.query.ageconsole.log(req.query)
})

获取 URL 中的动态参数

通过 req.params 对象,可以访问到 URL 中,通过 : 匹配到的动态参数:

// URL地址中,可以通过:参数名的形式,匹配动态参数值
app.get('/user/:id',(req, res) => {
// req.params 默认是一个空对象
//里面存放着通过:动态匹配到的参数值console.log(req.params )
})

托管静态资源

express.static()

express 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用的函数,叫做 express.static(),通过它,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创建一个静态资源服务器,例如,通过如下代码就可以将 public 目录下的图片、CSS 文件、JavaScript 文件对外开放访问了:

app.use(express.static('public'))

注意:Express 在指定的静态目录中查找文件,并对外提供资源的访问路径。 因此,存放静态文件的目录名不会出现在 URL 中。

托管多个静态资源目录

如果要托管多个静态资源目录,请多次调用 express.static() 函数:

app.use(express.static('public1'))
app.use(express.static('public2'))

访问静态资源文件时,express.static() 函数会根据目录的添加顺序查找所需的文件。

挂载路径前缀

如果希望在托管的静态资源访问路径之前,挂载路径前缀,则可以使用如下的方式:

app.use('/public',express.static('public'))

nodemon

在编写调试 Node.js 项目的时候,如果修改了项目的代码,则需要频繁的手动 close 掉,然后再重新启动,非常繁琐。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 nodemon(https://www.npmjs.com/package/nodemon) 这个工具,它能够监听项目文件的变动,当代码被修改后,nodemon 会自动帮我们重启项目,极大方便了开发和调试。

在终端中,运行如下命令,即可将 nodemon 安装为全局可用的工具:

npm i -g nodemon

使用 nodemon

当基于 Node.js 编写了一个网站应用的时候,传统的方式,是运行 node app.js 命令,来启动项目。这样做的坏处是:代码被修改之后,需要手动重启项目。

现在,我们可以将 node 命令替换为 nodemon 命令,使用 nodemon app.js 来启动项目。这样做的好处是:代码被修改之后,会被 nodemon 监听到,从而实现自动重启项目的效果。

Express 路由

广义上来讲,路由就是映射关系。

在 Express 中,路由指的是客户端的请求与服务器处理函数之间的映射关系。 Express 中的路由分 3 部分组成,分别是请求的类型、请求的 URL 地址、处理函数,格式如下:

app.method(path,hander)//匹配GET请求,且请求URL为/
app. get('/', function (req, res) {res.send( 'Hello World!')
})
//匹配POST请求,且请求URL为/
app.post('/', function (req, res) {res.send('Got a POST request')
})

路由的匹配过程

每当一个请求到达服务器之后,需要先经过路由的匹配,只有匹配成功之后,才会调用对应的处理函数。

在匹配时,会按照路由的顺序进行匹配,如果请求类型和请求的 URL 同时匹配成功,则 Express 会将这次请求,转交给对应的 function 函数进行处理。

路由匹配的注意点: 按照定义的先后顺序进行匹配,请求类型和请求的URL同时匹配成功,才会调用对应的处理函数 。

路由的使用

在 Express 中使用路由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路由挂载到 app 上,示例代码如下: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创建Web服务器,命名为app
const app = express( )
//挂载路由
app.get('/', (req, res) => {res.send('Hello World.') })
app.post('/', (req, res) => {res.send('Post Request.')})
//启动Web服务器
app.listen(80, () => {console.log('server running at http://127.0.0.1) })

模块化路由

为了方便对路由进行模块化的管理,Express 不建议将路由直接挂载到 app 上,而是推荐将路由抽离为单独的模块。

将路由抽离为单独模块的步骤如下:

创建路由模块对应的 .js 文件

调用 express.Router() 函数创建路由对象

向路由对象上挂载具体的路由

使用 module.exports 向外共享路由对象

使用 app.use() 函数注册路由模块

var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 1.导入express
var router = express.Router()
// 2.创建路由对象
router.get('/user/list', function (req, res) { // 3.挂载获取用户列表的路由res.send('Get user list.' )
})
router.post('/user/add', function (req, res) { // 4.挂载添加用户的路由res.send('Add new user.')
})
module.exports = router
// 5.向外导出路由对象

注册路由模块

// 1.导入路由模块
const userRouter =
require('./router/user.js')
// 2.使用app.use() 注册路由模块
app.use(userRouter)

Express 中间件

中间件(Middleware ),特指业务流程的中间处理环节。

Express 中间件的调用流程

当一个请求到达 Express 的服务器之后,可以连续调用多个中间件,从而对这次请求进行预处理。

Express 中间件的格式

Express 的中间件,本质上就是一个 function 处理函数,Express 中间件的格式如下:

注意:中间件函数的形参列表中,必须包含 next 参数。而路由处理函数中只包含 req 和 res。

next 函数的作用

next 函数是实现多个中间件连续调用的关键,它表示把流转关系转交给下一个中间件或路由。

定义中间件函数

可以通过如下的方式,定义一个最简单的中间件函数:

//常量 mw 所指向的,就是一个中间件函数
const mw = function(req, res, next) {console.log('这是一个最简单的中间件函数')//注意:在当前中间件的业务处理完毕后,必须调用next() 函数//表示把流转关系转交给下一个中间件或路由next( )
}

全局生效的中间件

客户端发起的任何请求,到达服务器之后,都会触发的中间件,叫做全局生效的中间件。 通过调用 app.use(中间件函数),即可定义一个全局生效的中间件,示例代码如下:

/1常量  mw  所指向的,就是一个中间件函数
const mw = function (req, res, next) {console.log('这是一个最简单的中间件函数')next()
}
//全局生效的中间件
app.use(mw)

定义全局中间件的简化形式

//全局生效的中间件
app.use(function (req, res, next) {console.log('这是一个最简单的中间件函数' )next()
})

中间件的作用

多个中间件之间,共享同一份 req 和 res。基于这样的特性,我们可以在上游的中间件中,统一为 req 或 res 对象添加自定义的属性或方法,供下游的中间件或路由进行使用。

定义多个全局中间件

可以使用 app.use() 连续定义多个全局中间件。客户端请求到达服务器之后,会按照中间件定义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调用,示例代码如下:

app.use(function(req, res, next) { //第1个全局中间件console.log(”调用了第1个全局中间件')next()
})
app.use(function(req, res, next) { //第2个全局中间件console.log( '调用了第2个全局中间件'next()
})
app.get('/user', (req, res) => { //请求这个路由,会依次触发上述两个全局中间件res.send('Home page.')
})

局部生效的中间件

不使用 app.use() 定义的中间件,叫做局部生效的中间件,示例代码如下:

//定义中间件函数 mw1
const mw1 = function(req, res, next) {
console.log('这是中间件函数')
next()
}
// mw1这个中间件只在“当前路由中生效",这种用法属于”局部胜效的中间件”
app.get('/' , mw1, function(req, res) {
res.send('Home page.')
})
// mw1这个中间件不会影响下面这个路由↓↓↓
app.get('/user',function(req, res) {res.send('User page.')})

定义多个局部中间件

可以在路由中,通过如下两种等价的方式,使用多个局部中间件:

/1以下两种写法是"完全等价"的,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任意种方式进行使用
app.get('/',mw1,mw2,(req,res) => {res.send('Home page.')})
app.get('/',[mw1,mw2],(req,res) => {res.send('Home page.')})

了解中间件的5个使用注意事项

一定要在路由之前注册中间件。

客户端发送过来的请求,可以连续调用多个中间件进行处理。

执行完中间件的业务代码之后,不要忘记调用 next() 函数。

为了防止代码逻辑混乱,调用 next() 函数后不要再写额外的代码。

连续调用多个中间件时,多个中间件之间,共享 req 和 res 对象。

中间件的分类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和记忆中间件的使用,Express 官方把常见的中间件用法,分成了 5 大类,分别是:

应用级别的中间件

路由级别的中间件

错误级别的中间件

Express 内置的中间件

第三方的中间件

应用级别的中间件

通过 app.use() 或 app.get() 或 app.post() ,绑定到 app 实例上的中间件,叫做应用级别的中间件,代码示例如下:

1/应用级别的中间件(全局中间件)
app.use((req, res, next) => {next()
})
/应用级别的中间件(局部中间件)
app.get('/', mw1, (req, res) => {res.send(" Home page.')
})

路由级别的中间件

绑定到 express.Router() 实例上的中间件,叫做路由级别的中间件。它的用法和应用级别中间件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应用级别中间件是绑定到 app 实例上,路由级别中间件绑定到 router 实例上,代码示例如下:

var app = express()
var router = express.Router()
//路由级别的中间件
router.use(function (req, res, next) {console.log('Time:', Date. now())next()
})
app.use('/',router)

错误级别中间件

错误级别中间件的作用:专门用来捕获整个项目中发生的异常错误,从而防止项目异常崩溃的问题。

格式:错误级别中间件的 function 处理函数中,必须有 4 个形参,形参顺序从前到后,分别是 (err, req, res, next)。

app.get('/',function (req, res) {
// 1.路由
throw new Error( '服务器内部发生了错误! ') // 1.1抛出一个自定义的错误
res.send('Home Page.')
})
app.use(function(err, req, res, next) { // 2.错误级别的中间件
console.log( '发生了错误: ' + err.message)// 2.1在服务器印错误消息
res.send('Error!' + err.message)
// 2.2向客户端响应错误相关的内容
})

注意:错误级别的中间件,必须注册在所有路由之后!

Express内置的中间件

自 Express 4.16.0 版本开始,Express 内置了 3 个常用的中间件,极大的提高了 Express 项目的开发效率和体验:

express.static 快速托管静态资源的内置中间件,例如: HTML 文件、图片、CSS 样式等(无兼容性)

express.json 解析 JSON 格式的请求体数据(有兼容性,仅在 4.16.0+ 版本中可用)

express.urlencoded 解析 URL-encoded 格式的请求体数据(有兼容性,仅在 4.16.0+ 版本中可用)

//配置解析application/json 格式数据的内置中间件
app.use(express.json())
//配置解析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格式数据的内置中间件
app.use(express.urlencoded({ extended:false }))

第三方中间件

非 Express 官方内置的,而是由第三方开发出来的中间件,叫做第三方中间件。在项目中,大家可以按需下载并配置第三方中间件,从而提高项目的开发效率。 例如:

在 express@4.16.0 之前的版本中,经常使用 body-parser 这个第三方中间件,来解析请求体数据。使用步骤如下:

运行 npm install body-parser 安装中间件

使用 require 导入中间件

调用 app.use() 注册并使用中间件

注意:Express 内置的 express.urlencoded 中间件,就是基于 body-parser 这个第三方中间件进一步封装出来的。

CORS 跨域资源共享

使用 cors 中间件解决跨域问题

cors 是 Express 的一个第三方中间件。通过安装和配置 cors 中间件,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跨域问题。 使用步骤分为如下 3 步:

运行 npm install cors 安装中间件

使用 const cors = require('cors') 导入中间件

在路由之前调用 app.use(cors()) 配置中间件

什么是 CORS

CORS (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跨域资源共享)由一系列 HTTP 响应头组成,这些 HTTP 响应头决定浏览器是否阻止前端 JS 代码跨域获取资源。 浏览器的同源安全策略默认会阻止网页“跨域”获取资源。但如果接口服务器配置了 CORS 相关的 HTTP 响应头,就可以解除浏览器端的跨域访问限制。

CORS 的注意事项

CORS 主要在服务器端进行配置。客户端浏览器无须做任何额外的配置,即可请求开启了 CORS 的接口。

CORS 在浏览器中有兼容性。只有支持 XMLHttpRequest Level2 的浏览器,才能正常访问开启了 CORS 的服务端接口(例如:IE10+、Chrome4+、FireFox3.5+)。

CORS 响应头部 -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响应头部中可以携带一个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字段,其语法如下: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origin> | *

其中,origin 参数的值指定了允许访问该资源的外域 URL。 例如,下面的字段值将只允许来自 http://itcast.cn 的请求:

res.setHeader('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itcast.cn)

如果指定了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字段的值为通配符 *,表示允许来自任何域的请求,示例代码如下:

res.setHeader('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CORS 响应头部 -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默认情况下,CORS 仅支持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如下的 9 个请求头:

Accept、Accept-Language、Content-Language、DPR、Downlink、Save-Data、Viewport-Width、Width 、Content-Type (值仅限于 text/plain、multipart/form-data、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三者之一)

如果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了额外的请求头信息,则需要在服务器端,通过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对额外的请求头进行声明,否则这次请求会失败!

CORS 响应头部 - 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默认情况下,CORS 仅支持客户端发起 GET、POST、HEAD 请求。 如果客户端希望通过 PUT、DELETE 等方式请求服务器的资源,则需要在服务器端,通过 Access-Control-Alow-Methods来指明实际请求所允许使用的 HTTP 方法。 示例代码如下:

//只允许POST、GET、DELETE、 HEAD请求方法
res.setHeader('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POST, GET, DELETE, HEAD')
//允许所有的HTTP请求方法
res.setHeader('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

CORS请求的分类

客户端在请求 CORS 接口时,根据请求方式和请求头的不同,可以将 CORS 的请求分为两大类,分别是: 简单请求和预检请求。

简单请求

同时满足以下两大条件的请求,就属于简单请求:

请求方式:GET、POST、HEAD 三者之一 。

HTTP 头部信息不超过以下几种字段:无自定义头部字段、Accept、Accept-Language、Content-Language、DPR、Downlink、Save-Data、Viewport-Width、Width 、Content-Type(只有三个值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multipart/form-data、text/plain)。

预检请求

只要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请求,都需要进行预检请求:

请求方式为 GET、POST、HEAD 之外的请求 Method 类型

请求头中包含自定义头部字段

向服务器发送了 application/json 格式的数据

在浏览器与服务器正式通信之前,浏览器会先发送 OPTION 请求进行预检,以获知服务器是否允许该实际请求,所以这一次的 OPTION 请求称为“预检请求”。服务器成功响应预检请求后,才会发送真正的请求,并且携带真实数据。

简单请求和预检请求的区别

简单请求的特点: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只会发生一次请求。

预检请求的特点: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会发生两次请求,OPTION 预检请求成功之后,才会发起真正的请求。

JSONP 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浏览器端通过 <script> 标签的 src 属性,请求服务器上的数据,同时,服务器返回一个函数的调用。这种请求数据的方式叫做 JSONP。

特点: JSONP 不属于真正的 Ajax 请求,因为它没有使用 XMLHttpRequest 这个对象。 JSONP 仅支持 GET 请求,不支持 POST、PUT、DELETE 等请求。

创建 JSONP 接口的注意事项

如果项目中已经配置了 CORS 跨域资源共享,为了防止冲突,必须在配置 CORS 中间件之前声明 JSONP 的接口。否则 JSONP 接口会被处理成开启了 CORS 的接口。示例代码如下:

//优先创建JSONP 接口[这个接不会被处理成CORS 接口]
app.get('/api/jsonp', (req, res) => { })
//再配置CORS中间件[后续的所有接口,都会被处理成CORS接口]
app.use(cors( ))
//这是一个开启了CORS的接1
app.get('/api/get', (req, res) => { })

实现 JSONP 接口的步骤

获取客户端发送过来的回调函数的名字。

得到要通过 JSONP 形式发送给客户端的数据。

根据前两步得到的数据,拼接出一个函数调用的字符串。

把上一步拼接得到的字符串,响应给客户端的 <script> 标签进行解析执行。

实现 JSONP 接口的具体代码

app.get('/api/jsonp',(req, res) => {
// 1.获取客户端发送过来的回调函数的名字
const funcName = req.query.callback
// 2.得到要通过JSONP形式发送给客户端的数据
const data = { name:"zs',age:22 }
// 3.根据前两步得到的数据,拼接出一个函数调用的字符串
const scriptStr =`${funcName}(${ JSON.stringify(data)})`
// 4.把上一步拼接得到的字符串,响应给客户端的<script> 标签进行解析执行
res.send(scriptStr)
})

Web 开发模式

目前主流的 Web 开发模式有两种,分别是:

基于服务端渲染的传统 Web 开发模式

基于前后端分离的新型 Web 开发模式

服务端渲染的 Web 开发模式

服务端渲染的概念:服务器发送给客户端的 HTML 页面,是在服务器通过字符串的拼接,动态生成的。因此,客户端不需要使用 Ajax 这样的技术额外请求页面的数据。代码示例如下:

app. get('/index.html', (req, res) => {
// 1.要渲染的数据
const user= {name:'zs',age:20}
// 2.服务器端通过字符串的拼接,动态生成HTML内容
const html =`<h1>姓名: ${user.name},年龄: ${user.age}</h1>`
// 3.把生成好的页面内容响应给客户端。因此,客户端拿到的是带有真实数据的HTML 页面
res.send(html)
})

服务端渲染的优缺点

优点:

前端耗时少。因为服务器端负责动态生成 HTML 内容,浏览器只需要直接渲染页面即可。尤其是移动端,更省电。

有利于SEO。因为服务器端响应的是完整的 HTML 页面内容,所以爬虫更容易爬取获得信息,更有利于 SEO。

缺点:

占用服务器端资源。即服务器端完成 HTML 页面内容的拼接,如果请求较多,会对服务器造成一定的访问压力。

不利于前后端分离,开发效率低。使用服务器端渲染,则无法进行分工合作,尤其对于前端复杂度高的项目,不利于项目高效开发。

前后端分离的 Web 开发模式

前后端分离的概念: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模式,依赖于 Ajax 技术的广泛应用。简而言之,前后端分离的 Web 开发模式,就是后端只负责提供 API 接口,前端使用 Ajax 调用接口的开发模式。

前后端分离的优缺点

优点:

开发体验好。前端专注于 UI 页面的开发,后端专注于api 的开发,且前端有更多的选择性。

用户体验好。Ajax 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的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可以轻松实现页面的局部刷新。 减轻了服务器端的渲染压力。因为页面最终是在每个用户的浏览器中生成的。

缺点:

不利于 SEO。因为完整的 HTML 页面需要在客户端动态拼接完成,所以爬虫对无法爬取页面的有效信息。(解决方案:利用 Vue、React 等前端框架的 SSR (server side render)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 SEO 问题!)

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Authentication)又称“身份验证”、“鉴权”,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完成对用户身份的确认。

身份认证的目的,是为了确认当前所声称为某种身份的用户,确实是所声称的用户。

不同开发模式下的身份认证

对于服务端渲染和前后端分离这两种开发模式来说,分别有着不同的身份认证方案:

服务端渲染推荐使用 Session 认证机制

前后端分离推荐使用 JWT 认证机制

Session 认证机制

HTTP 协议的无状态性

HTTP 协议的无状态性,指的是客户端的每次 HTTP 请求都是独立的,连续多个请求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服务器不会主动保留每次 HTTP 请求的状态。

如何突破 HTTP 无状态的限制

Cookie

Cookie 是存储在用户浏览器中的一段不超过 4 KB 的字符串。它由一个名称(Name)、一个值(Value)和其它几个用于控制 Cookie 有效期、安全性、使用范围的可选属性组成。

不同域名下的 Cookie 各自独立,每当客户端发起请求时,会自动把当前域名下所有未过期的 Cookie 一同发送到服务器。

Cookie的几大特性: 自动发送      域名独立      过期时限       4KB 限制

Cookie 在身份认证中的作用

客户端第一次请求服务器的时候,服务器通过响应头的形式,向客户端发送一个身份认证的 Cookie,客户端会自动将 Cookie 保存在浏览器中。

随后,当客户端浏览器每次请求服务器的时候,浏览器会自动将身份认证相关的 Cookie,通过请求头的形式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即可验明客户端的身份。

Cookie 不具有安全性

由于 Cookie 是存储在浏览器中的,而且浏览器也提供了读写 Cookie 的 API,因此 Cookie 很容易被伪造,不具有安全性。因此不建议服务器将重要的隐私数据,通过 Cookie 的形式发送给浏览器。

注意:千万不要使用 Cookie 存储重要且隐私的数据!比如用户的身份信息、密码等。

提高身份认证的安全性

Session 的工作原理

在 Express 中使用 Session 认证

安装 express-session 中间件

在 Express 项目中,只需要安装 express-session 中间件,即可在项目中使用 Session 认证:

npm install express-sesssion

配置 express-session 中间件

express-session 中间件安装成功后,需要通过 app.use() 来注册 session 中间件,示例代码如下:

// 1.导入session 中间件
var session = require('express-session')
// 2.配置Session 中间件
app.use(session({
secret:'keyboard cat', // secret 属性的值可以为任意字符串
resave:false,
//固定写法
saveUninitialized: true //固定写法
}))

向 session 中存数据

当 express-session 中间件配置成功后,即可通过 req.session 来访问和使用 session 对象,从而存储用户的关键信息:

app.post('/api/login', (req, res) => {
//判断用户提交的登录信息是否正确
if (req.body.username !== 'admin'||req.body.password !== '000000) {return res.send({status:1, msg:'登录失败'})
}
req.session.user = req.body // 将用户的信息,存储到Session 中
req.session.islogin = true
//将用户的登录状态,存储到Session 中res.send({ status: 0, msg: '登录成功' })
})

从 session 中取数据

可以直接从 req.session 对象上获取之前存储的数据,示例代码如下:

// 获取用户姓名的接口
app.get('/api/username', (req, res) => {// TODO_03:请从 Session 中获取用户的名称,响应给客户端if(!req.session.islogin){return res.send({staus:1,msg:'fail'})}res.send({status:0,msg:'success',username:req.session.user.username,})
})

清空 session

调用 req.session.destroy() 函数,即可清空服务器保存的 session 信息。

app.post('/api/logout', (req, res) => {// TODO_04:清空 Session 信息req.session.destroy()res.send({atatus:0,msg:'退出登录成功'})
})

了解 Session 认证的局限性

Session 认证机制需要配合 Cookie 才能实现。由于 Cookie 默认不支持跨域访问,所以,当涉及到前端跨域请求后端接口的时候,需要做很多额外的配置,才能实现跨域 Session 认证。

注意: 当前端请求后端接口不存在跨域问题的时候,推荐使用 Session 身份认证机制。 当前端需要跨域请求后端接口的时候,不推荐使用 Session 身份认证机制,推荐使用 JWT 认证机制。

JWT 认证机制

JWT(英文全称:JSON Web Token)是目前最流行的跨域认证解决方案。

JWT 的工作原理

总结:用户的信息通过 Token 字符串的形式,保存在客户端浏览器中。服务器通过还原 Token 字符串的形式来认证用户的身份。

JWT 的组成部分

JWT 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 Header(头部)、Payload(有效荷载)、Signature(签名)。 三者之间使用英文的“.”分隔,格式如下:

Header.Payload.Signature

JWT 的三个部分各自代表的含义

JWT 的三个组成部分,从前到后分别是 Header、Payload、Signature。

其中:

Payload 部分才是真正的用户信息,它是用户信息经过加密之后生成的字符串。

Header 和 Signature 是安全性相关的部分,只是为了保证 Token 的安全性。

JWT 的使用方式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返回的 JWT 之后,通常会将它储存在 localStorage 或 sessionStorage 中。

此后,客户端每次与服务器通信,都要带上这个 JWT 的字符串,从而进行身份认证。推荐的做法是把 JWT 放在 HTTP 请求头的 Authorization 字段中,格式如下:

Author ization: Bearer <token>

在 Express 中使用 JWT

安装 JWT 相关的包

npm i jsonwebtoken express-jwt

其中:

jsonwebtoken 用于生成 JWT 字符串

express-jwt 用于将 JWT 字符串解析还原成 JSON 对象

导入 JWT 相关的包

const jwt=require('jsonwebtoken')
const expressJWT=require('express-jwt')

定义 secret 密钥

为了保证 JWT 字符串的安全性,防止 JWT 字符串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别人破解,我们需要专门定义一个用于加密和解密的 secret 密钥:

当生成 JWT 字符串的时候,需要使用 secret 密钥对用户的信息进行加密,最终得到加密好的 JWT 字符串。

当把 JWT 字符串解析还原成 JSON 对象的时候,需要使用 secret 密钥进行解密。

const secretKey='ithema-NO1'

在登录成功后生成 JWT 字符串

调用 jsonwebtoken 包提供的 sign() 方法,将用户的信息加密成 JWT 字符串,响应给客户端:

const tokenStr=jwt.sign({username:userinfo.username},secretKey,{expiresIn:'30s'})res.send({status: 200,message: '登录成功!',token: 'tokenStr' // 要发送给客户端的 token 字符串})

将 JWT 字符串还原为 JSON 对象

客户端每次在访问那些有权限接口的时候,都需要主动通过请求头中的 Authorization 字段,将 Token 字符串发送到服务器进行身份认证。 此时,服务器可以通过 express-jwt 这个中间件,自动将客户端发送过来的 Token 解析还原成 JSON 对象:

app.use(expressJWT({secret:secretKey}).unless({path:[/^\/api\//]}))

使用 req.user 获取用户信息

当 express-jwt 这个中间件配置成功之后,即可在那些有权限的接口中,使用 req.user 对象,来访问从 JWT 字符串中解析出来的用户信息了,示例代码如下:

// 这是一个有权限的 API 接口
app.get('/admin/getinfo', function (req, res) {// TODO_05:使用 req.user 获取用户信息,并使用 data 属性将用户信息发送给客户端console.log(req.user);res.send({status: 200,message: '获取用户信息成功!',data: req.user, // 要发送给客户端的用户信息})
})

捕获解析 JWT 失败后产生的错误

当使用 express-jwt 解析 Token 字符串时,如果客户端发送过来的 Token 字符串过期或不合法,会产生一个解析失败的错误,影响项目的正常运行。我们可以通过 Express 的错误中间件,捕获这个错误并进行相关的处理,示例代码如下:

app.use((err,req,res,next)=>{
if(err.name==='UnauthorizedError'){return res.send({status:401,message:'无效token'})
}
res.send({status:500,message:'未知的错误'
})
})

前端学习笔记——node.js相关推荐

  1. 前端学习笔记(js基础知识)

    前端学习笔记(js基础知识) JavaScript 输出 JavaScript 数据类型 常见的HTML事件 DOM 冒泡与捕获 流程控制语句 for..in 计时器 let,var,const的区别 ...

  2. 【前端学习笔记—使用JS修改样式】

    目录 JS修改样式的九种方式 1.直接设置style的属性 2.直接设置属性 3.设置style的属性 4.使用setProperty 5.改变class (推荐) 6.设置cssText 7.引入c ...

  3. web前端学习笔记——Day6(js)

    一.JavaScript的引入方式 {#1直接编写<script>alert("hello")</script> } {#2导入js文件<script ...

  4. 【前端】-【node.js基础】-学习笔记

    [前端]-[node.js]-学习笔记 1 node.js介绍 1.1 node.js优点 1.2 node.js 不足之处 1.3 nodejs与java的区别 2. node中函数 3. 浏览器和 ...

  5. 【前端学习笔记】JavaScript + jQuery + Vue.js + Element-UI

    前端学习笔记 JavaScript jQuery Vue.js Element-UI Java 后端部分的笔记:Java 后端笔记 JavaScript 基础语法(数据类型.字符串.数组.对象.Map ...

  6. js学习(node.js环境)

    [ 声明:版权所有,欢迎转载,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联系信箱:feixiaoxing @163.com] javascript之前一般用于web前端开发(比如jquery等等),然而由于node.js的 ...

  7. 前端学习笔记:省市区三级联动

    前端学习笔记:省市区三级联动 一.数据库 sql表是自关联的表. 表名:province_city_district 字段: id:区域自身的id pid:区域的父级id name:区域自身的名字 二 ...

  8. JavaScript 的进阶学习 (Node.js)_01

    Node的学习 Node.js 是一个基于 Google 所开发的浏览器 Chrome V8 引擎的 JavaScript 运行环境. 属于 服务端的 JavaScript . 2019.03.01 ...

  9. web前端学习笔记(最新)

    web前端学习笔记 大家好,我是链表哥,新的学期,新的学习,我会为您展示我的学习进程. 一:什么是WEB前端? 所谓的Web前端指的是用户所能接触到的,并服务于用户的前沿端口,经我们程序员编辑修饰后展 ...

最新文章

  1. 改动Centosserver主机名称
  2. oracle基本概念和术语
  3. 工业用微型计算机笔记(3)-存储单位与基本组成
  4. java学习(45):无参无返回
  5. ios 相册 同时选择多张图片
  6. 程序员应知道这十大面向对象设计原则
  7. web网站页面实现设计代码
  8. 【转载】20种PLC对应Modbus地址表
  9. 获取TrustedInstaller权限
  10. 80端口为什么要备案_搞网站的你,不了解一下共享虚拟主机和备案问题
  11. 远程连接桌面计算机的凭据,凭据的远程桌面连接 - Windows Server | Microsoft Docs
  12. Linux基础到进阶(一)Linux基础命令、输入输出错误重定向、目录分类与作用、vi编辑器
  13. Adobe Premiere Pro CS6打开报错(Oxc000007b)解决办法
  14. 爬虫路线Requests-Re-BeautifulSoup技术路线总结
  15. 圈圈教你玩USB学习总结
  16. 第一个python自动化脚本
  17. 经济学人:Win7标志IT时代变迁nbsp;云…
  18. python多线程抢红包代码_Python有哪些神一般的骚操作? 远远不止抢车票、抢红包《附代码》...
  19. 当 RPA 遇见人工智能 京东 RPA 实现 500% 效率提升
  20. 「编程思维」究竟是一种什么思维?

热门文章

  1. 互怼、IPO、雷潮、寒冬,2018 互联网圈的那些事儿
  2. ShareSDK Android端权限说明
  3. AD PCB各层含义
  4. RVDS 2.2破解全教程(含图)
  5. Android ViewPager Fragment 切换刷新数据,解决生命周期只走一次的问题
  6. C语言实现3个数大小比较
  7. C语言 | 函数实现比较大小
  8. 手撸架构,Mysql 面试126问
  9. VSCode安装教程(图文详解,简单搞定)
  10. linux系统中怎样抓logo,linux启动成功修改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