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CHIEF 出品  
量子位 转载 | 公众号 QbitAI

近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博士与阿莱克斯·彭特兰教授(Alex Pentland)展开了一场”AI如何重塑人类社会”的精彩对话。

《连线》杂志的资深撰稿人威尔·奈特(Will Knight)主持了这场对话。

阿莱克斯·彭特兰教授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为全球大数据权威专家之一,现任MIT连接科学研究所主任、MIT媒体艺术与科学教授,拥有“可穿戴设备之父”、《福布斯》“全球七大权威大数据专家”、《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年度十大突破性科技”两度桂冠获得者等头衔,曾参与创建MIT媒体实验室,是全球被引述次数最多的计算科学家之一。

对话金句:

李开复:

  • AI最大的机会蕴藏在与传统企业的结合中,这种价值的产生极其迅速,只需要几个月,甚至短短几周。

  • 未来突破很难预测,对奇点、超级智能的争辩,在我看来都过于乐观了。

  • 小型AI公司与巨头竞争,我的建议是找准巨头没有平台优势的细分领域,为某个针对性产业创造价值,不要与巨头核心业务正面硬碰。

阿莱克斯·彭特兰:

  • AI绝非试图取代人类,而是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连接、团队合作,让人们更好的进行社交和连接彼此。

  • 最困难的其实是说服人们改变商业流程去使用AI,因为大多数人是墨守成规的。

  • 人工智能有朝一日可以取代人类所有的能力,但是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可能需要上百年或更久。

李开复博士在对话中表示,当我们试图解决AI问题时,应该用技术来解决技术的问题,可以寻求与监管部门协作,而不只是丢给他们,“新技术会衍生新的问题,我们应该多方尝试用更进阶的技术性解决方案,就像电脑病毒刚出现时,杀毒软件随之诞生。”

彭特兰教授认为,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连接。不只是工程师或科学家,连经济学家、政治家都必须参与进来。“国家之间应该促进合作、制定互通标准,就像TCP/IP互联网协议那样,避免AI冷战。”

他们认为,AI发展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跨学科思维、跨领域合作尤为重要。

这场对话是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创新与创业论坛(MIT-CHIEF) 组织的高峰对话系列活动,主题是《计算与未来: AI与数据科学如何重塑人类社会》。

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创新与创业论坛(MIT-CHIEF)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创立,至今已有十年,是北美历史最悠久的、由高校学生组织的中国创新创业论坛。系列高峰对话邀请了顶级科学家、投资人及创业者,共同探讨科技创新及商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李开复:各方应协作,让AI 更务实

非常荣幸再次受到MIT-CHIEF的邀请,对于人工智能的看法,这次我主要想讲四点。

第一点是我书里的主题,人工智能的超能力。我们已经从人工智能的发明期步入应用期阶段,从应用落地层面来说,正迎来了AI发展最大的机遇。

很多科技公司目前已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多样化布局,从视觉、语言、触觉和其他感知技术,到自动化机器人、无人驾驶等,对很多领域开启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眼下所见的AI应用仍有局限性,但我预测未来的格局会非常庞大,依据统计,各行各业采用AI的程度目前不到5%,AI应用的中长期增长曲线相当可期。

第二点是我很欣喜看到的一点,AI正在和传统行业深度融合。随着人们对人工智能的了解越来越多,更多的AI公司涌现出来。

AI最大的机会蕴藏在与传统企业的结合中,创新工场也正在帮助金融、制造、物流、零售、医疗等行业的公司进行AI变革。

作为AI投资人,我认为在这些行业如果找到正确的AI应用方向,就能带来上千万的回报。这种商业价值的产生是极其迅速的,通常只需要几个月,甚至短短几周就能看到成果。

现在人工智能在传统产业的渗透率仍在个位数,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然而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它们需要的是高度定制化的方案,而非通用型AI方案,所以融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不少挑战和痛点。

第三,我早年做过很多科研工作,很高兴能看到关于系统一和系统二(System One, System Two)的讨论,我们期待人工智能技术从系统一升级为系统二,即从识别、决策、优化等能力,升级到感知、认知等进阶智能的能力

有不同的学派都在努力让人工智能更接近人类智能,其中一个流派主张回归经典的AI理念,甚至重新构建崭新的模型结构,在深度学习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人类的知识。但我更支持另一个理论——深度学习的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

回看人工智能过去60多年的历程,最大的突破来自于计算能力和数据量大增而产生的可扩展算法

我们看到了卷积神经网络(CNN)带来的喜人成绩,还有预训练自然语言处理模型(Pre-Trained Models for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的广泛运用。

预训练模型与人类语言学习的模式类似,不管是英语还是中文,在习得这些语言之后,再去学习编程、艺术、化学。在无人监督的学习环境中,这种模式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强大,就像阿尔法围棋(AlphaGo)一样。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如何让AI变得更务实。

AI有很多问题,例如隐私、数据安全、治理和监管,在此就不一一讨论了。当我们试图解决这些AI难题时,有人认为让监管部门加强管理是唯一办法,其实不然,我们是否也可以朝着研发更厉害的技术性解决方案去努力?

就像电脑病毒刚出现时,杀毒软件随之诞生;面对千年虫难题时,也迅速找到了技术应对方案。我们可以通过研发新技术,应对DeepFake深度换脸程序的挑战;或者通过联邦学习技术,在保证数据私密性的同时,满足深度学习训练需求。

作为握有技术能力的群体,我们需要与监管部门一起协作,而不只是把工作丢给他们。相信有了各方的助力,我们可以让AI的应用变得更有深度,更加务实,更高效地克服现在面临的种种问题。

阿莱克斯·彭特兰:国家间应建立互通标准,避免“AI冷战”

我对当前的深度学习技术不太乐观

最为主要原因是,深度学习不仅需要庞大的数据源,而且要求这些数据长时间恒定不变,以保证模型训练结果的可靠性,例如人类的面容、语言,就是相对稳定不变的数据源。

但深度学习却没法应对快速变化的真实情况。亚马逊在新冠疫情蔓延速度暴增时,出现了仓库货物紧缺,不得不停止送货服务。这种经过深度学习高度优化后的系统发生崩溃,就是因为快速变化的疫情,和深度学习对恒定数据源的需求是矛盾的。

另外,我想谈谈如何通过联邦学习,促进数据的流通。

大多数公司没有足够丰富的数据,需要联合不同的数据来源。基于这种需求,出现了很多新商业模式,比如“数据经纪人”——他们不出售数据,而是把数据借出去,作特定需求的使用。

“数据经纪人”业务涌现了很多,他们促进了数据的流通,也加强了数据的隐私性。因此,像联邦学习这样的技术和商业策略结合,有效解决了数据在合规性和所有权方面的难题。

联邦学习也依赖于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数据应用和深度学习提供基础环境,比如区块链技术。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做相关系统的建设实验,新加坡等国家设置了一种相互竞争的区块链系统,来解决支付和物流问题。我们最近也帮助瑞士做了类似的实验,涉及不同数据的互通性和连贯性问题。

我们仍在研究如何用尽量少的数据,实现人工智能的目标。少量数据是指不断更新的短期数据,这些数据能使AI应对迅速变化的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

我们打算将AI与其他基础科学结合,例如阿尔法围棋(AlphaGo)就是这类结合的初步尝试。这些方法不依赖于大量恒定数据,可能会比深度学习更加强大。

除此之外,我们在探讨用AI保障联邦学习过程中不同数据方的权益,这是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互通性、支付信任度、物流运输等方面合作的关键前提。

另一方面,我们探索如何将AI技术应用于加密数据上。我们和大公司以及政府密切合作,找出解决系统入侵和保障网络安全的方法。

我同时花了很多时间研究与政府的合作。政府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通过大数据做决策,也不知道如何进行数据优化。

而AI能够帮助政府实现更高的效率,比如联合国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相关评估指标, 世界经济论坛也可以为会员国提供不同的标准测算。

基于我们已有的多元数据库,现在可以利用AI实现全新的数据优化方式,将贫困、不平等这种之前无法量化的指标,通过可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估。

同时,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需要制定统一的互通性标准。如果没有这个标准,国家之间就不会相互信任去合作,就可能出现AI冷战。

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促进合作的方式,就像TCP/IP互联网协议那样。而之前我提到的,新加坡、瑞士等现在正在尝试的区块链系统,将有希望解决国家间缺乏互通标准的问题。

Part II 对话

美国在线教育发展难度更大,只在ZOOM上讲课是不够的

Q1:疫情加速了行业的改变,远程医疗、线上教育开始蓬勃发展,这只是AI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冰山一角。想请两位谈一谈,目前看好AI在哪些领域应用的未来前景?

李开复:疫情的确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人们行为习惯发生了很多改变,更愿意接受线上学习和工作了。

这种新的行为习惯产生了大量数据流,为AI应用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比如大健康领域以及远程医疗中所产生的数据,可以训练更智能的模型。同时更多人开始在基因组学、新药研发方面结合新的AI技术进行研究,因此我相信AI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潜能是非常巨大的。

AI与教育的结合也很值得期待。一方面可以帮助老师处理重复性的日常事务,例如批改作业,让老师得以将时间精力投入到更有创造性的事情上,能更悉心地为孩子提供优质教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比如设置卡通版AI虚拟老师,让课程充满趣味性。

在中国,有很多线上教育公司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发展迅速,像创新工场投资的VIPKID,让国外的纯正英语老师在线上教授中国学生。目前,中国的线上教育已经扩展到了更多科目,包括体育、舞蹈、书法等素质教育课程。

相比之下,美国线上教育发展的难度会更大。毕竟只在ZOOM上讲课是不够的,好的线上教育必须要有好的内容

AI核心是增强人际互联,应注重文化多样性

阿莱克斯·彭特兰:李开复博士提到的教育案例,我不是很认同。

MIT大约20年前就在教育中使用AI,重点根本不是内容,我们甚至提倡将内容免费开放给大众。

AI绝非试图取代人类的作用,我们更强调用AI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让人们更好的社交和连接彼此。比如手机上人工智能技术,不是要取代你,而是让你高效地找到最适合的工作、最正确的人,让你更容易的获取信息,并进行创新。

我们可以利用数据激发更强的创新力,培养领导力。只有基于这样的宗旨,才能促进更有创造力的教育和学习,这比关注教育内容本身重要得多。

在加拿大,有家创业公司正在训练普通民众学习AI,比如水管工,教学效果非常不错。他们的教育方式不是简单的教授基本知识,而是以一种能够激发人们互动思考的方式。

我们之前在中国调研了3000多个孵化器,发现创业公司成功的要素里,第一个是文化多样性,也就是说创始团队背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第二个是团队成员专业的多样性,他们能否发挥自己所长,并很好地进行团队合作。

1956年,马文·明斯基 (Marvin Minsky)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个词。但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不应该只停留在“人工”层面,而应扩展到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连接、团队合作,我把它叫做延伸智能(Extended Intelligence)。这也是我想强调的,人工智能这个名词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它的核心点是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互联性。

AI未来突破难预测,奇点、超级智能过于乐观

Q2:未来十年AI有没有可能取得重要突破?比如GPT-3近期展现惊人的能力。两位认为未来的突破方向是什么?

李开复:过去60多年来,深度学习是唯一的重大突破。在这之后,卷积神经网络(CNN)和GPT-3等都算是重要的改善,我对于人工智能的渐进式改善保持乐观。

对科学家来说,他们更期待着技术上的突破式进展。但我觉得未来十年基础科研或许不会有大的突破,但模型相对容易,只要有大量的数据,就可以从实验室进入到行业应用,CNN和GPT-3都是模型加海量数据的成果。

我是务实派的,虽然持有乐观态度,但并不是一位“未来学家”。未来的突破很难预测,对奇点(Singularity)的争辩,甚至预测超级智能的出现,在我看来都过于乐观了。

阿莱克斯·彭特兰:我同意李博士的观点。很多生物机制很难解释,包括用感知认识事物、理解声音、寻找食物等,是深度学习算法做不到的。但深度学习可以研究科学、制定规则、研究理论,并进行实践。

从务实的角度来说,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联邦学习。就医疗而言,我们有这么多医院,在新冠疫情期间做了很多的实验,为什么这些实验数据不能进行联合呢?

尽管数据有不兼容的地方,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探究不同的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在未来,我们对数据的需求也许会越来越少,外科医生或者物理学家或许不需要太多数据,因为他们对规则已经了如指掌了。

不要墨守成规,要跨领域、跨学科应对挑战

Q3:人工智能会有什关键挑战?对于想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有什么是需要了解的关键点?

李开复:首先,大背景在改变,新科技层出不穷,我们每年都需要学习新的东西。

其次,人工智能可能引起各种问题,包括偏见、歧视、伦理道德等,是否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无人驾驶技术该何去何从等等。

第三,人工智能的研发需要深刻地理解技术对社会、生活与人类健康会产生的影响。我非常欣赏斯坦福和MIT这样的高校,能够把AI教育扩展到各个学科,让研发人员及早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价值。

阿莱克斯·彭特兰:是的,我朋友做过一个有关电的趣味类比,电动马达最初在工厂里用于生产的时候,并没有发挥出多大的作用,因为大家并不知道如何改造生产流程。

AI在一些领域发挥的作用是显著的,但应用到其他领域时,就需要改造流程。很多情况下,最困难的就是说服人们改变商业流程去使用AI,因为大多数人是墨守成规的。

而有意思的是,就像李博士提到的,像MIT和斯坦福这样的高校确实在认真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

比如,我今天早上正好就这个话题跟G20领导人对话,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必须从跨领域、跨学科的角度去面对这个问题,不能只是工程师或者社会科学从业者们在做,经济学家,政治家等等都必须参与进来紧密合作。

随着AI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除了必须具备强有力的技巧来建立社会规则,还需要对研究经费、企业投入等进行各种调整。

虽然大公司实力不容小觑,但依旧对小公司抱有期待

Q4:AI研究会消耗大量的资源,我们是否应该将资源往学术界平衡?现在已经发生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平衡了吗?

李开复:就人才而言,现在已经有重新平衡的迹象了。

过去,顶尖大学的学者基于待遇和种种考量,不少选择去企业界工作。而近期,曾任职于百度、海尔、字节跳动等公司的数位优秀AI科学家已经回归高校

但像GPT-3这样的技术,仍然不是大学和小公司能支付得起的。支撑GPT-3运行的电脑是世界算力第五的超级计算机。每进行一次算法训练,就要花费460万美金,只有像腾讯、谷歌、微软这个级别的公司才能负担得起如此强大的算力。

我观察到,近年的AI创业公司已经和5年前截然不同了。它们一般由AI科学家和商业人才共同创建,为了解决特定问题而生,并非纸上谈兵做突破性科研,切入的领域也往往是巨头公司忽略的地方。

例如,为制造业进行AI赋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去工厂实地勘查,了解运作方式。大公司因为赚钱很容易,不愿意做这些性价比低的苦活累活。这些小公司的努力一旦有了成果,就会给产业界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所以,虽然大公司的实力不容小觑,但我依旧对小公司抱有期待。

阿莱克斯·彭特兰:大学和公司是一种融合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人才流动上,也会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彼此是整体性的合作态势。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产业界的保密需求还是存在的,只是从学校的出发点来说,我们愿意毫无保留地为大家提供更好的研究成果,并与企业合作,形成标准化平台。

人工智能取代人类需要上百年或更久

Q5:两位认为什么是AI不能取代的?

李开复:一类是创造力、分析能力、逻辑辩论能力,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这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另外一类是同理心,人类之间的信任、友谊,自我认知、意识等。

阿莱克斯·彭特兰:人工智能有朝一日可以取代人类所有的能力,但是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可能需要上百年或更久。

AI创业建议I:找到小切入点,不要与巨头正面硬碰

Q6:李博士提到了AI在小企业中的运用,可否再举例说明是如何运用的?

李开复:这个问题分两部分:一个是小型AI公司与巨头竞争,我的建议是找准巨头没有平台优势的细分领域,为某个针对性产业创造价值,并且不要与巨头核心业务正面硬碰。

对于那些中小型非AI、但想应用AI的公司,需要确保有足够的数据,以训练与核心商业价值挂钩的AI模型,并且有愿意变革的开放性公司文化。

所以,早期应用AI的公司可能规模较大,因为他们有足够大的数据,和可兼容变革的商业模型。每个例子都不同,不是任何一家公司都要应用AI。

阿莱克斯·彭特兰:如果我们放宽AI的定义,或许水管工、合同工都有数据,通过一些简单的分析、整合,AI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他们的工作。

这些都是很小的切入点,基于简单的AI分析、机器学习,依旧可以产生巨大的潜力。

AI创业建议II:知晓技术,同时理解商业

Q7:两位再分享一下最后的建议?

李开复:我们在步入一个AI开始渗透到方方面面的令人振奋的时代,我希望所有的学生们都能参与到这个改革浪潮中。要深刻地理解人工智能的商业落地,而不仅仅钻研技术本身。

阿莱克斯·彭特兰:不要太较真于深度学习或者冗长的算法,一切始于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不要止步于技术本身,要明白数据类型、形态和规律,关注商业流程。

感谢叶乐斐、刘诺、蓝萱、张昊、陈冬杰、刘子昂、张梓煜、钱凌寒、水一方、沈雍在校译和审阅上对本文的贡献。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量子位】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榜单征集!7大奖项锁定AI TOP企业

「2020中国人工智能年度评选」正式启幕!将从公司、人物、产品、社区四大维度共7个奖项寻找优秀的AI企业,欢迎大家扫码报名参与。

榜单将于12月揭晓,也期待与百万从业者们,共同见证这些优秀企业的荣誉!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签约作者

վ'ᴗ' ի 追踪AI技术和产品新动态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和「在看」

科技前沿进展日日相见~

有电脑病毒就会有杀毒软件!李开复和MIT彭特兰这样看AI挑战相关推荐

  1. 李开复:年轻人现在就该开始找AI替代不了的工作

    来源: AI前线 本文约4000字,建议阅读10+分钟. 为了确保职业生涯不会因替代而中断,我们需要了解在可见的未来里,AI做不到什么. [ 导读 ]9 月 2 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 CEO.人工智能 ...

  2. (转)李开复的美东AI见闻

    来源: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425766 李开复美东行程安排 量子位的读者,你们好. 这次美国之行,我去了MIT.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组织展开交流,也参与了 ...

  3. DNSPod十问李开复:为什么我们对AI既期待又害怕?

    李开复博士,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2009 年创立创新工场,2016 年秋季创办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此前担任过谷歌中国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微软全球副总裁,苹 ...

  4. 李开复:AI进入落地期,单凭科学家颠覆行业的机会几乎不存在,这个领域除外...

    郭一璞 整理编辑自 李开复演讲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今天,创新工场的传统项目人工智能训练营DeeCamp开营了. 从2017年开始,这已经是DeeCamp的第四年了. 这一次Dee ...

  5. 李开复:发明期已过,AI科学家创业需谨慎(附演讲视频)

    2012年至今,在深度学习推动下,这一波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已有近十个年头. 在初期,一系列由AI科学家创建的初创公司,经过大浪淘沙,如今已有多家脱颖而出成为独角兽企业:榜样在先,于是有不少 AI 领域 ...

  6. 李开复:AI行业正在回归商业本质,技术公司要有服务心态落地为王

    "见过最疯狂的中国创业者是马云"."一个群里辨别AI的方式是发红包"."120岁打算退休"--以及发起基于科学的科幻创作计划. 以上热议&q ...

  7. 言论丨李开复:中国在AI领域的优势与机会,现阶段AI领域的挑战

    创新工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博士以<人工智能四波浪潮与机会>为题做了主题演讲.李开复老师,作为中国青年人心目中的精神偶像,其个人学习,工作经历可谓传奇.2009年李开复老师在中国北京 ...

  8. 李开复:AI巨头是有史以来最难以打破的垄断

    来源:凤凰网 概要:李开复认为目前最需要的是小的AI公司,甚至于打破巨头垄断局面的"破局者"也会是这些由小变大的AI公司. 当地时间周二(1月23日),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达沃斯小镇 ...

  9. 一张照片生成积木的你!5个在校生2个月做的AI项目,李开复看了赞不绝口

    郭一璞 发自 创新工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一个AI创业的idea,做了两个月,就可以商业化啦? 创新工场今年的DeeCamp,就是这种画风,简直办成了创业大赛. 两个月的时间,这 ...

最新文章

  1. 【2】信息的表示和处理
  2. 为什么C语言成了大学的必修课?
  3. Install Python 3.6 on Ubuntu 16.04, from source
  4. HashTable,Dictionary,ConcurrentDictionary 的应用场景,区别,用法统计
  5. linux 7 yum源,Linux Redhat 7 安装免费yum源
  6. Linux网络编程之socket创建
  7. 微信小程序开发——字体样式设置
  8. Java 基本数据类型(四类八种)
  9. Supervisor进程管理详解
  10. 计算机组成dr是什么意思,体检中DR诊断是什么意思
  11. 拯救期末!大四留学生发“论文机器人”,替你读文献给方向调格式,已被ACL2019收录
  12. Mongodb分组查询
  13. ROC曲线的通俗理解
  14. Kmeans聚类时K值选择的方法
  15. 【代码阅读】云E办项目后端技术栈总结及源码分析
  16. PTA 直捣黄龙(30分)
  17. 降噪表现越级的真无线耳机,音质也很悦耳,哈氪拾光Pro体验
  18. 开源一个不过百行代码而又强悍与效率的麻将赖子算法!! 开源与原创
  19. 数据结构基础和排序算法
  20. 五人投票选举c语言,c程序班委投票选举系统.docx

热门文章

  1. 算法题:Rod Cutting
  2. C语言的小tips~
  3. 大数据为什么用python_为什么大数据用python
  4. 大型水利投资集团,打造数智财资管理新范式
  5. 年终回顾 | 小米技术最受欢迎的技术文章TOP20
  6. 如何用python简单做一个植物大战僵尸 源码
  7. linux ps-x,Linux总结----PS命令
  8. 解决VMware虚拟机中没有vmnet0的情况
  9. 校园网免认证利用IPV6轻松绕过校园WiFi网关
  10. 【过滤器】(1)过滤器原理、使用方式的简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