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好的文章和思想是有生命力的,里面蕴含着认知和洞察,一种计算和算计之外的力。】

           信息系统与公众的“交互空间”

摘要:在城市信息化广泛应用之后,信息系统与服务对象的信息交互就成为影响系统应用能力和效率的重要环节。系统的“终端屏幕”不只是一个平面,它到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是系统的“交互空间”。这个“交互空间”的信息、位置、逻辑表达能力,都是整个信息系统中的重要因素。

随着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不仅各种不同规格的显示屏幕、手机、照相机和游戏机的显示窗口,就是终端与操作者的界面都成为新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大型公共显示屏幕和专用显示器与公众的交互关系,更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功能和应用效果。因而,不仅显示屏成为人与信息系统的界面,整合信息系统与公众的交互也成为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网前空间”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当信息系统从军事和工业进入城市、交通领域,特别是成为公众服务的组成部分之后,系统和公众的关联,也就从原有的“人机工程学”扩展到整个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至少在交通服务、城市信息服务系统、体育、商业和应急减灾过程中,系统的显示界面都会成为“系统应用”的重要环节。
    在这些系统中,显示环节从对操作者的交互变为与服务对象的交互;从对个别人的交互变化为群体的交互;从固定格式的交互变化为动态交互;从单任务的交互变化为多任务交互;从单向交互变化为双向交互;从单独终端的交互变为多个空间位置分布的显示屏幕之间的交互……总之,“交互空间”从任务和数字描述、从屏幕外观到业务流程都在快速的发展,将成为评价信息系统任务、功能,直到应用成效的重要美容。
一、“交互空间”对服务对象的影响力
    传统的计算机系统,称之为“外设”的显示终端所提供的仅仅是信息处理的结果或过程,但是在现代信息系统中,显示屏幕成为系统流程的一个交互窗口,不仅涉及到系统内部数据的流动,还关联到系统服务对象的移动(也包含更新),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工作效率。例如,机场的旅客服务系统将旅客登机信息和行李在一个柜台统一处理,信息系统和行李传送系统是一个整体。为了降低系统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大型机场都设置了一定比例的“无托运行李柜台”,只处理旅客登机信息。然而,由于这一部分终端的参数,位置、数量和代码,都没有切入到系统的业务引导“大屏”,没有在机场的“航班出发显示屏幕”中表达。因而大部分旅客不去理会独立的引导提示,依然青睐于排队等候托运行李的“G系列柜台”,使“无托运行李柜台”利用率大大降低。由于外围环境的原因,使得系统功能难于发挥,说明了“交互”的必要性。
    在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公众的信息化意识提升之后,多数旅客进入候机室所遵从的是服务系统的主流程,而且接受的是一个“传统的”、“统一的”服务入口,首先关注的是“航班出发”信息屏幕,其余信息不会受到重视。在多数服务对象不是机场的“常客”时,系统外部所附加的提示牌的作用,自然小于“系统窗口”的影响。
二、“交互空间”要选择逻辑位置
    在现有信息系统设计中,许多显示设备的位置依据自然空间决定,只满足设备的静态布局,而较少考虑到系统运行时整个环境的动态效应和系统与服务对象的逻辑关联。
在交通系统,或者商业、体育等大型建筑结构的系统中,显示屏幕的位置应当与通道的的路由相关,并且要处于岔路的前方。显示屏幕的信息应当成为服务对象选择通道走向的依据,而不应当在系统的入口或末端放置。
    北京动物园公交枢纽的发车时刻显示屏幕,放置在枢纽末端的站台上。乘客进入地下通道在选择不同车次的站台通道时,无法看到发车时间,因而短途乘客无法选择最快发车的站台。系统的整体功能,受到显示终端位置的限制而影响了效果。
    在体育场馆、大型商场中,甚至是交通系统的屏幕都要有位置的“提前量”,使动态信息能够让服务对象在所需要的地方接受,并享有反应、决策时间。
三、“交互空间”要遵从系统总体功能
    在北京西客站售票窗口,系统设置了旅客购票的车次、日期、数量和金额,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然而,这个窗口的尺寸和角度选择不当,正在购票的旅客难于观看,而后面10米之内排队等候旅客反而可以一览无遗。系统显示数据不仅对大多数旅客起不到作用,而且还违反了“一米线准则”,破坏了服务的安全要素。其实,系统设计的目的是想把广告“加载”到售票系统,结果适得其反。
    应该说,出于经济效益的目的,允许承担“增值”功能。但是,窗口业务一般是不允许,也没有条件让非业务信息“加载”。除非是在“等候状态”的窗口,售票员临时休息之时,可以显示广告类型的其他服务项目。对于具有金融业务的销售窗口,客户信息是不允许被其他人看到的,显示板的尺寸和角度要依照这个准则来设计。因而,在铁路售票这样的窗口,不能为了经营广告信息,而将在“窗口”购票旅客的信息叠加上去“公示”。
四、固定“告示板”也存在“交互”
    不仅信息系统的“交互窗口”要进行设计,就是传统的文字“告示板”,面对流动群体也同样存在“动态交互”的问题。在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存在“服务标志”的逻辑效果问题。面对流动人群的视觉反映和心理因素,同样成为信息系统的交互空间的设计依据。
北京新开设的南中轴路“快速公交”是城市公交体系的组成部分,然而,乘坐一线地铁到达前门站的旅客,在站台中看不到任何“快速公交”的提示标志。当乘客走出地铁西出口到达城楼西侧地面时,赫然面对一个“快速公交”的指示牌,然而这个指示并不具有提示功能,因而前方仅此一条路而已。相反,在前门城楼东侧,耸立着“快速公交下车站”的标志,这个车牌是为司机指示停车服务的。然而,适得其反的是,经常有过路的乘客从此处登车。几乎所有的快速公交的司机都要扭身回头招呼上车的乘客下车,还要告诉他们应当前往西侧上车。可见,不完整的提示会扰乱正常工作,不恰当的窗口会为司机带来麻烦。信息系统的结构设计中,服务对象对系统的理解常常被忽略,特别是那些对象的非正常行为。然而,服务对象的错误行为通常都会干扰系统的正常工作。(随后,北京公交改动了前门快速公交的牌匾。)
    城市公众信息系统的主体应当为“文字信息提示”,例如香港的城市交通信息标志遍布大街小巷,外来旅客几乎达到“免开尊口”的程度。自然,由于工作人员和乘客的理解不同,就是在巴黎,静心设置的交通信息系统经过了2000到3000个修改之后,才达到相对稳定的程度,可以为公众接受。可见,信息系统与服务对象的“交互”是何其重要。
五、现代信息服务中的动态响应
    现代信息化系统与传统人工服务的区别就是可以适应动态需求,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系统应用效率,减少响应时间,提高通过能力,还能够提升传统服务空间的潜力。例如,传统的火车站候车室,检票口是轮换使用的。一般来说,火车站总是在多个检票口中选择一、二个为指定车次的旅客检票放行。然而,随着运输能力的提升,火车候车室已经接近满负荷运行,检票,或者拟议中的“实名乘车”核查将不堪重负。然而,引入电子动态显示工作方式,就可以实现客运检票方式的改变,可以将“单口、双口”检票方式更换为“多口并列”方式。除去少量检票口为机动的“绿色通道”之外,候车室的所有的检票口可以同步工作,使检票效率成倍提高。
    另一种建议,是将火车站的候车方式更改为“民航候机”模式,在进入候车室就进行“检票”。由于历史原因,民航运输一开始就和火车采用了不同的检票方式。虽然,铁路旅客人数超过民航,但是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依然可以全面提升候车、检票效率。
不论铁路检票模式如何调整,“信息交互”的显示模式都是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系统配置的标准和规范也使“信息显示”成为一个独立的专门学科。
    在医院的各个区域中,新来的病人同样会在繁如迷宫的楼层中止步不前。在智能化的系统中,应当在各个窗口之外,依据系统智能,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前进”指示。
六、“交互空间”的理论和实践
    随着城市管理现代化进程,对于交通、商业和住宅小区的服务,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显示,系统和城市空间、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系统的数据流和人的流动关联,都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的“交互空间”不仅仅涉及显示屏幕的技术参数,而是要把信息系统与服务对象结为一体,这就是本文所指的“交互空间”和单纯的“显示屏幕”之区别。
    “交互空间”的设计在军事用途中,发展非常迅速,其特点是多任务和快速响应;然后是电子游戏的对话,已经从单窗口发展到多窗口协同任务。在公众信息系统中,和上述系统也有类似之处,服务对象中大量的临时客户要求系统表达简明,物理位置和数据的逻辑位置对应。适应服务对象之间的“对抗”和“竞争”的需求。
在    系统的交互空间中,研究的内容包括:人与系统的关系、多个“显示屏幕”之间的信息关系、个别对象和群体对象的关系;系统从完成单任务发展到实时处理多任务,从单向提供信息到双向沟通;从正常业务到仿真运行。
    随着3G的进程,移动电话具备多任务功能之后,与人的交互也会成为一个新的问题。不仅会面临有限窗口的“大面积”信息显示问题,也同样会产生诸如“借用”车站、楼宇设置的公用屏幕去显示个性化信息的情况,大约这才是遭遇困境的信息亭的一个出路。
    不论如何考虑,在城市信息化和动态交通服务中,显示窗口将承担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的文字、图像、图形的任务,人和系统将在这里完成交互和沟通,一个新的技术标准和学科也将随着公众信息服务应运而生。

•上文为2006年中国信息界大会百篇优秀论文•

    2015年出版的《溯源中国计算机》是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前秘书长徐祖哲先生花费十年时间深入调研、写作的中国计算机行业史。作者把“人”放在首要位置,从决策思维和创新环境两个方面重点展开,引用了大量原始照片和文献,为读者呈现出我国计算机领域全方位、全时段的创新历程。

中国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与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紧密关联,当年的创业者们用今天看来性能不高的数字设备奇迹般地攻克了众多高难度课题,为科技、经济与国防开辟了数字大道。《溯源中国计算机》引用了大量原始照片和文献,展示了我国计算机领域三十年的创业长卷,作者把“人”放在首要位置,从决策思维和创新环境两个方面重点展开,呈现出覆盖我国计算机领域的全方位、全时段的创新历程。

    作者简介:徐祖哲,高级工程师、五届全国青联委员,曾任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1941年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江西贵溪,1959年毕业于北京五中,1964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通信自动控制专业,进入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

  1966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研究室参加邮电部长途自动电话工程计费专用计算机研制;从事过载波、微波、移动电话科研,参与电信、邮政、农业、城市管理等多领域计算机应用,荣获多项部、省、市级科技奖;自1993年起从事网络应用、电信服务研究;宣传“火炬计划”,走访27个国家高新开发区推进联网,1998年受国家科委先进表彰。
  从事计算机史调研,关注“人与信息化”“科技创新”“智慧谋略”,编辑出版上千万字,2001年出版专著《信息跨越》。

精彩

★本书作者用了十年的努力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把零碎的历史一点点拼凑起来,尤其是把人放在首要的位置,这是艰巨但非常有价值的工作。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也希望有更多的创业者都来回顾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朱高峰(工程院院士,原邮电部副部长,原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
★这些年来在计算机行业中,几乎没有一个部门或单位发起修一部行业历史,结果是徐祖哲先生个人自告奋勇地承担起来了,而他基本上是依靠个人奋斗,来做这项理应属于社会公益范畴的事。我们应当感谢徐先生,多亏他的努力,才使这些历史见证者的宝贵证词不至于消失。
  ——倪光南(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工程院院士)


目录


1 序一 朱高峰
5 序二 倪光南
9 自序
第一章 中国人的计算机梦想 1952—1956
16 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
22 数学所: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组
26 第一位计算机组组长闵乃大
31 物理所:计算机组排序“五三组”
36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计算机的
40 回放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第二章 计算机是新的技术革命 1954—1956
45 “向科学进军”与知识分子的春天
49 《光明日报》第一篇介绍计算机的文章
51 钱三强为计算机学科延揽人才
55 计算数学列入科学计划
57 中国科学家到苏联考察计算机
63 苏联技术成功转移到中国
第三章 “科学规划”和“紧急措施” 奠基研究所1956—1959
68 钱学森力主计算机列入“十二年科学规划”
73 计算技术科学家集体亮相中南海
76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委会隆重成立
85 “四项紧急措施”与三大单位的协议书
91 新中国20 世纪50 年代的公派留学生
96 计算机赴苏实习队
100 金怡濂:从红场到青山
第四章 培育计算机人才训练班建奇功 1956—1962
106 训练班的起步和推广
110 训练班的教师与课程
115 清华园中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照
119 计算机训练班师生的回忆
123 张世龙和徐刍
128 “训练班”八百先行者的人生轨迹
131 训练班学员扎根各地立功勋
第五章 高等学校设置计算机专业 1955—1965
138 蒋南翔和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
145 北京大学计算数学和计算技术两翼齐飞
154 哈工大的“下棋机”引领人工智能
157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鼎立西南
16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两个结合
166 北京工业学院计算机带动学科发展
173 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服务流体力学
177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运动战”
181 哈军工计算机系扬旗列队独立成军
186 西军电创办计算机专业培养导弹人才
190 复旦大学:王零为计算机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196 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接踵而来
200 创业师生传承的接力棒
第六章 集中力量创建计算技术研究所 1956—1979
207 南楼北楼今何在?
213 从无到有的“八一型”电子计算机
220 104 计算机的大队人马
229 自主研发107 计算机开创新路
232 支撑“两弹一星”工程,计算所隐身建功勋
238 向集成电路计算机进军
242 电子十五所的辉煌历程
254 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协力攻关
259 何育辽满载辉煌的短暂计算机生涯
263 东西南北和“上天”的计算技术研究所
267 技术情报和编辑出版记载着产业进程
第七章 中国计算机工业的里程碑 1957—1975
273 酒仙桥电子基地拔地而起
280 引进苏联图纸实现技术转移
284 组装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 机
289 从质量整顿到工业化生产
297 104 机的生产和器材外购
304 从电子管到晶体管计算机的历史性跨越
311 外部设备的系统地位
第八章 哈军工推广441-B 计算机的盛大聚会 1957—1972
318 从第一台军用计算机到“银河”机
326 慈云桂上马,领跑晶体管计算机
330 康鹏和隔离阻塞—推拉触发器电路
336 首台晶体管计算机的成功推广
342 441-B 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应用到全国
354 天津接产441-B 计算机
358 被尘封的发明证书
第九章 从指令、软件到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 1952—1985
365 中国计算数学的前30 年
374 来自江浙的三位数学家—徐献瑜、赵访熊、冯康
379 胡世华和吴允曾从数理逻辑入手计算机
383 软件领域的出类拔萃之辈
389 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
394 国家统计局:从计算室到计算中心
第十章 创业英雄谱 1958—1980
400 中国计算机领跑者的队列
404 追踪创业者和行业精英
405 郭平欣看准了王选
409 康继昌让计算机上天飞翔
413 更多工业先行者的足迹
417 最早与计算机合影的中国人
421 “东方红”卫星——地面观测系统精心论证与设计
427 “东方红”卫星——刘易成的多普勒轨道方程
432 “东方红”卫星——飒爽英姿学员守大漠
437 “东方红”卫星——第一次数据传输
440 电报电话业务的计算技术应用
445 数字传输英雄李望禹的生命搏击
447 计算机的用户们
448 首批103 机用户之铁道部通信信号研究所
451 石油部的第一个计算机组与海洋石油定位
457 兵器试验中心创441-B 使用之最
463 林巧稚、吴桓兴和李冰开创医学计算机应用研究
467 贾永年——凝聚在程序中的智慧
468 机房环境成专业问题
第十一章 “七三〇一会议”促成“系列机”与国际接轨
1973—1984
472 刘寅的决策与“七三○一会议”
476 系列计算机成功与国际接轨
486 70 年代中美两国计算机科学家恢复往来
491 从微机开始的全民信息时代
495 微机应用典范:计算机蛋鸡育种,增产20%
第十二章 台湾在计算机潮流中大展身手 1966—1980
致谢
参考资料
附录
508 附录一 计算机训练班学员名单
512 附录二 计算机专业早期毕业研究生和本科学生名单
516 附录三 103 型电子管计算机用户名单


《溯源中国计算机》自序
  计算机最充分地展示了人类的想象力,它的出现引发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然而计算机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也是从幼芽萌生而缓慢生长的。当社会对计算机的需求达到急迫程度,计算技术、计算数学、电子器件和组装工艺等一批理论和技术方才露面,并在设备研制和应用中大显身手。
  1946年,美国完成了ENIAC计算机,其所用器材大多在十年前就已具备。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数字计算机的催化剂,由指挥自动化引领的电子技术对抗,让整个社会加速进入了电子时代。“二战”的大规模轰炸、防空、火炮、潜艇、坦克等的大战,是智力的角逐,也是科技和工业的比拼。几十年来,在这条数字大道上,从知识产权的归属到国家对抗,科学家、工程师、将军、间谍、企业家和金融家,你追我赶,同时还奔走着怀抱人生梦想的一代代的年轻人。
  我第一次看到电子计算机是在上初中的时候,那是1954年10月,苏联展览馆(1958年更名为北京展览馆)举办了“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展台上的专家一直在和专业观众对话,所以我没能看到计算机是怎样解答问题的。记忆中的那台计算机是一个黑漆铁柜,有许许多多的开关、扳键和闪亮的指示灯。
  1959年10月1日,国庆十周年大典,我身背报话机列队于“通信民兵方阵”,在天安门前行进,中国科学院的计算机模型就在我们队列后边不远处。在大学里,我使用过模拟计算机,也学过电子管数字计算机部件原理,但到毕业后,计算机已经升级换代为晶体管计算机了。1966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研究室机房里,我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介绍计算机的图书和教材中,大多没有提及中国计算机的创业年代。中国计算机的源头何在?探寻的意念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几经犹豫,我终于下定决心,去搜集资料和图片,一点一点拼接中国计算机史料的片断。
  我选择了两个重点进行展开,一是决策思维,二是创新环境。关键在于透过设备和技术看到创造它的人,看到前赴后继的队伍,重现他们当年的音容笑貌。
  第一台计算机究竟属于哪个国家?一个个解密的信息从美国、英国、德国传来;领先的位置顺序怎样排列?欧洲与美国的科学家、信息史学家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中国人被半个世纪前的那次技术革命排除在外,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才追赶上来。1955年,《人民日报》刊载了闵乃大教授的文章,指出“要用机器来减轻人们的脑力劳动”。新中国发展计算机只能有赖于高层的果断决策,毕竟是农业社会向着数字时代的一个巨大的跨越。
  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点是《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简称“十二年科学规划”)和“四项紧急措施”。后者是指在1956年上半年,按照“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遴选出重中之重、有待优先发展的项目,即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和自动化。那个时期,新中国的领导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计算机是新的技术革命”,要从农业社会一跃而发展至现代化国家。启动“十二年科学规划”和“四项紧急措施”,促成了一系列围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当时数量很少的科学家和青年知识分子中,尽可能地集聚力量,几年时间形成了上万人规模的计算技术队伍,参与者都是时代的幸运儿。
  中国决定要做计算机的时候,绝大多数组装器材还属于“空缺”,但当目标成为紧急任务之时,最急需的器材几乎与计算机同时完成,这就是奋进的中国精神。
  2002年,我访问了清华大学的凌瑞骥先生,得知中国还举办过四期计算机和计算数学训练班,也得知了清华大学创办计算机专业的经过。
  实施早期计算机的规划,主要穿插在1956—1966年的十年中。立足于科学起步的计算机事业,就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主体部分并没有产生“浮夸”,这应当说是“科学传奇”,可惜至今很少有从历史角度和社会角度出发的分析。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慈云桂教授打造创业团队和康鹏的电路发明也是“传奇”,441-B计算机在国防领域的快速推广,晶体管计算机在电信、石油、医疗、电力、铁道等领域中的成功应用,是传奇更是中国前信息时代的辉煌。对于发明,有争论是正常的,可怕的是社会丧失了记忆,或者没有人来印证你的记忆。
  科学规划、紧急措施、计算技术、训练班、计算所、中关村、酒仙桥、哈军工,久违的名词一个一个浮出水面,让中国计算机的源流清晰显现。
  电子计算机已成历史传说,那一排排高过身体的机柜,此起彼伏地闪烁着亮光,吱吱作响着输进一排排神秘孔洞的纸带,在咔咔击打声和低沉的电源轰鸣中运行着。几十年过去,物换星移,早年的计算机好似天神脚踩的“风火轮”,下凡人间,造就一场英雄传奇之后,瞬间无影无踪。
  计算技术和应用不断盘旋和跃升,芯片、集成、网络让人目不暇接。直到如今,随处可见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通话、拍照、音乐、定位、视频、微信。随身信息终端、电子书和大街小巷抬头可见的各种数字屏幕,这是使用信函、电报和公用电话的上一代人难以想象的。
  ……
  中国计算机界的创新历史记录断断续续,从未被全面整理过,技术是靠人创造的,历史要有人的创造与精神的传承,如果没有一个计算机领跑者的完整的队列记录,如果没有创业者的位置和相互关联,何来传承?谈何发展?
  当我结束访谈走在街上,看到手提电脑包的业务员,手托移动终端的时尚姑娘,我常想,他们知道自己“信息能力”的由来吗?他们知道这些信息先驱者的经历吗?
  50年前,第一次走进计算机房的科技人员,都会产生一种心灵的震撼,感受到电子设备的神秘和功能的强大。如今,人们对随处可见、不断升级的电脑习以为常,对计算机往昔的峥嵘岁月却一无所知。历史中有跳跃,但更多的还是连续,只有走出浮躁,才能再创辉煌,本书想带给读者的,不仅是计算机前辈的创业经历,还有他们探索未来的志向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


作者简介



一篇2006年的文章和一部2015年的名著相关推荐

  1. Java开发者必读的10篇精选优秀技术文章

    作为最受欢迎的编程语言之一,Java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从已经落寞的诺基亚到现在火热的电商系统,我们都能看到Java语言的身影.经过20年的历练,这门语言已经逐渐成熟,并经过很多大型系统的考验.社区 ...

  2. 简书=鸡汤?爬取今日看点数据:1916篇简书热门文章可视化

    一.前言 最近写得两篇关于简书的数据可视化文章:<简书推荐作者风云榜(爬取简书app数据)>.<我的简书一月记:数据可视化>反响都还不错,因而将继续针对简书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 ...

  3. 迄今看到的较为客观的一篇分析编程语言的文章

    迄今看到的较为客观的一篇分析编程语言的文章,链接奉上: 时至今日,为何C语言在软件开发领域的地位仍无法撼动

  4. 程序员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技术文章

    来源:http://droidyue.com/blog/2016/06/19/how-to-write-an-awesome-post/ 首先,这算是一篇回答知乎问题 程序员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博客或 ...

  5. 一篇很形象的文章,什么是数字签名?

    一篇介绍数字签名的文章,图文并茂,描述的通俗易懂. 涉及HTTPS,SSL,数字证书,CA认证机构,非对称加密算法,对称加密算法等. 文章链接地址: [http://www.youdzone.com/ ...

  6. 转载一篇关于curl的文章

    转载一篇关于curl的文章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107/15/18578054_526158476.shtml

  7. 『无聊透顶』一篇很无聊的文章

    说到击沉飞鸽传书内部网聊天软件,网民总要叫好助威,要让说到头脑清醒不要轻易击沉飞鸽传书内部网聊天软件,不被骂汉奸才怪.记住,是不要轻易挑起一场战争,『无聊透顶』一篇很无聊的文章. 让我们分析分析飞鸽传 ...

  8. 写一篇好的技术文章有多难?

    就我而言,一年里我也没写出几篇让自己满意的文章.因为写一篇好的技术文章真的很难. 对于一篇好的文章来说,它有这么一些要求: 构建文章所需的理论体系 实践及代码验证 公正又有所偏爱的观点 又要注意这么一 ...

  9. 写了一篇关于餐饮业陷入困境的文章

    头段时间,写了一篇关于餐饮业陷入困境的文章,讨论比较热烈,基本上都是开饭店的餐饮人,前两天突然又看到一个网友发来的留言,感觉他说得很有道理,也是肺腑之言,所以这里就再多聊一下关于餐饮业的事情吧,对正在 ...

  10. 这是一篇测试博文的文章

    这是一篇测试博文的文章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hoojo/articles/1886681.html

最新文章

  1. C#初学——doWhile
  2. Mac 安装 brew
  3. iptables防火墙的连接状态
  4. 使用原生JavaScript
  5. python代码用c语言封装_使用C语言扩展Python程序的简单入门指引
  6. 【实施工程师】MySQL导入大sql 文件大小限制问题的解决
  7. 【工业控制】How to Optimize a Waveform
  8. 深入Java关键字null
  9. 后面第一个大于(51Nod-2500)
  10. 面试重点:设计模式(三)——工厂方法
  11. python用法查询软件_如何使用Python应用软件实现车牌检测和识别
  12. 51nod1464(trie + dfs)
  13. android:scaleType属性 centerCrop,fitXY,fitCenter
  14. DICM(DICOM), IMA 医学图像 预处理 调窗(window-leveling)
  15. OpenCV-分水岭算法
  16. Kafka系列 —— 生产实践分享
  17. Mac下载软件的网站
  18. mysql 计算信度_因子数超过15个的组合信度和AVE计算工具
  19. 飞塔防火墙之Link Monitor
  20. 全基因组基因家族成员相关数据获取

热门文章

  1. ONLYOFFICE权限开发之二
  2. 源码解析 深入vue响应式原理
  3. mac android 模拟器 无法运行程序,MAC Android Studio模拟器启动不了
  4. XP/LINUX双系统如何正常卸载LINUX
  5. Docker参数 -i -t 的作用
  6. php 正则 标点符号,js正则匹配中文标点符号
  7. 80C51单片机:4.中断、定时器
  8. Trister Community DAOs最新型DAO架构
  9. 我对“结构化思维”的理解 - 直播分享
  10. 解决JBX常见问题最权威的办法(来自bor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