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到计算机性能的影响,虽然LeNet在图像分类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并没有引起很多的关注。 知道2012年,Alex等人提出的AlexNet网络在ImageNet大赛上以远超第二名的成绩夺冠,卷积神经网络乃至深度学习重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AlexNet特点

AlexNet是在LeNet的基础上加深了网络的结构,学习更丰富更高维的图像特征。AlexNet的特点:

更深的网络结构

使用层叠的卷积层,即卷积层+卷积层+池化层来提取图像的特征

使用Dropout抑制过拟合

使用数据增强Data Augmentation抑制过拟合

使用Relu替换之前的sigmoid的作为激活函数

多GPU训练

ReLu作为激活函数

在最初的感知机模型中,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如下:

\[y = \sum_i{w_ix_i} + b

\]

只是单纯的线性关系,这样的网络结构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使用很多这样结构的网络层叠加,其输出和输入仍然是线性关系,无法处理有非线性关系的输入输出。因此,对每个神经元的输出做个非线性的转换也就是,将上面就加权求和\(\sum_i{w_ix_i} + b\)的结果输入到一个非线性函数,也就是激活函数中。 这样,由于激活函数的引入,多个网络层的叠加就不再是单纯的线性变换,而是具有更强的表现能力。

在最初,\(sigmoid\)和\(tanh\)函数最常用的激活函数。

\(sigmoid\)

在网络层数较少时,\(sigmoid\)函数的特性能够很好的满足激活函数的作用:它把一个实数压缩至0到1之间,当输入的数字非常大的时候,结果会接近1;当输入非常大的负数时,则会得到接近0的结果。这种特性,能够很好的模拟神经元在受刺激后,是否被激活向后传递信息(输出为0,几乎不被激活;输出为1,完全被激活)。

\(sigmoid\)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梯度饱和。 观察\(sigmoid\)函数的曲线,当输入的数字较大(或较小)时,其函数值趋于不变,其导数变的非常的小。这样,在层数很多的的网络结构中,进行反向传播时,由于很多个很小的\(sigmoid\)导数累成,导致其结果趋于0,权值更新较慢。

ReLu

针对\(sigmoid\)梯度饱和导致训练收敛慢的问题,在AlexNet中引入了ReLU。ReLU是一个分段线性函数,小于等于0则输出为0;大于0的则恒等输出。相比于\(sigmoid\),ReLU有以下有点:

计算开销下。\(sigmoid\)的正向传播有指数运算,倒数运算,而ReLu是线性输出;反向传播中,\(sigmoid\)有指数运算,而ReLU有输出的部分,导数始终为1.

梯度饱和问题

稀疏性。Relu会使一部分神经元的输出为0,这样就造成了网络的稀疏性,并且减少了参数的相互依存关系,缓解了过拟合问题的发生。

这里有个问题,前面提到,激活函数要用非线性的,是为了使网络结构有更强的表达的能力。那这里使用ReLU本质上却是个线性的分段函数,是怎么进行非线性变换的。

这里把神经网络看着一个巨大的变换矩阵\(M\),其输入为所有训练样本组成的矩阵\(A\),输出为矩阵\(B\)。

\[B = M \cdot A

\]

这里的\(M\)是一个线性变换的话,则所有的训练样本\(A\)进行了线性变换输出为\(B\)。

那么对于ReLU来说,由于其是分段的,0的部分可以看着神经元没有激活,不同的神经元激活或者不激活,其神经玩过组成的变换矩阵是不一样的。

设有两个训练样本 \(a_1,a_2\),其训练时神经网络组成的变换矩阵为\(M_1,M_2\)。 由于\(M_1\)变换对应的神经网络中激活神经元和\(M_2\)是不一样的,这样\(M_1,M_2\)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线性变换。也就是说,每个训练样本使用的线性变换矩阵\(M_i\)是不一样的,在整个训练样本空间来说,其经历的是非线性变换。

简单来说,不同训练样本中的同样的特征,在经过神经网络学习时,流经的神经元是不一样的(激活函数值为0的神经元不会被激活)。这样,最终的输出实际上是输入样本的非线性变换。

单个训练样本是线性变换,但是每个训练样本的线性变换是不一样的,这样整个训练样本集来说,就是非线性的变换。

数据增强

神经网络由于训练的参数多,表能能力强,所以需要比较多的数据量,不然很容易过拟合。当训练数据有限时,可以通过一些变换从已有的训练数据集中生成一些新的数据,以快速地扩充训练数据。对于图像数据集来说,可以对图像进行一些形变操作:

翻转

随机裁剪

平移,颜色光照的变换

...

AlexNet中对数据做了以下操作:

随机裁剪,对\(256\times256\)的图片进行随机裁剪到\(227 \times 227\),然后进行水平翻转。

测试的时候,对左上、右上、左下、右下、中间分别做了5次裁剪,然后翻转,共10个裁剪,之后对结果求平均。

对RGB空间做PCA(主成分分析),然后对主成分做一个(0, 0.1)的高斯扰动,也就是对颜色、光照作变换,结果使错误率又下降了1%。

层叠池化

在LeNet中池化是不重叠的,即池化的窗口的大小和步长是相等的,如下

在AlexNet中使用的池化(Pooling)却是可重叠的,也就是说,在池化的时候,每次移动的步长小于池化的窗口长度。AlexNet池化的大小为3×3的正方形,每次池化移动步长为2,这样就会出现重叠。重叠池化可以避免过拟合,这个策略贡献了0.3%的Top-5错误率。与非重叠方案\(s = 2,z = 2\)相比,输出的维度是相等的,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过拟合。

局部相应归一化

ReLU具有让人满意的特性,它不需要通过输入归一化来防止饱和。如果至少一些训练样本对ReLU产生了正输入,那么那个神经元上将发生学习。然而,我们仍然发现接下来的局部响应归一化有助于泛化。\(a_{x,y}^i\)表示神经元激活,通过在\((x, y)\)位置应用核\(i\),然后应用ReLU非线性来计算,响应归一化激活\(b^i_{x,y}\)通过下式给定:

\[b^i_{x,y} = a_{x,y}^i / \big( k + \alpha \sum _{j = max(0, i-n / 2)} ^{min(N-1, i+n / 2)} (a_{x,y}^j)^2 \big)^\beta

\]

其中,\(N\)是卷积核的个数,也就是生成的FeatureMap的个数;\(k,\alpha,\beta,n\)是超参数,论文中使用的值是\(k = 2 , n =5 ,\alpha = 10^{-4},\beta = 0.75\)

输出\(b^i_{x,y}\)和输入\(a_{x,y}^j\)的上标表示的是当前值所在的通道,也即是叠加的方向是沿着通道进行。将要归一化的值\(a_{x,y}^i\)所在附近通道相同位置的值的平方累加起来\(\sum _{j = max(0, i-n / 2)} ^{min(N-1, i+n / 2)} (a_{x,y}^j)^2\)

Dropout

这个是比较常用的抑制过拟合的方法了。

引入Dropout主要是为了防止过拟合。在神经网络中Dropout通过修改神经网络本身结构来实现,对于某一层的神经元,通过定义的概率将神经元置为0,这个神经元就不参与前向和后向传播,就如同在网络中被删除了一样,同时保持输入层与输出层神经元的个数不变,然后按照神经网络的学习方法进行参数更新。在下一次迭代中,又重新随机删除一些神经元(置为0),直至训练结束。

Dropout应该算是AlexNet中一个很大的创新,现在神经网络中的必备结构之一。Dropout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模型组合,每次生成的网络结构都不一样,通过组合多个模型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过拟合,Dropout只需要两倍的训练时间即可实现模型组合(类似取平均)的效果,非常高效。

如下图:

Alex网络结构

上图中的输入是\(224\times224\),不过经过计算\((224 - 11) / 4 = 54.75\)并不是论文中的\(55 \times 55\),而使用\(227 \times 227\)作为输入,则\((227 - 11) / 4 = 55\)

网络包含8个带权重的层;前5层是卷积层,剩下的3层是全连接层。最后一层全连接层的输出是1000维softmax的输入,softmax会产生1000类标签的分布网络包含8个带权重的层;前5层是卷积层,剩下的3层是全连接层。最后一层全连接层的输出是1000维softmax的输入,softmax会产生1000类标签的分布。

卷积层C1

该层的处理流程是: 卷积-->ReLU-->池化-->归一化。

卷积,输入是\(227\times227\),使用96个\(11 \times 11 \times 3\)的卷积核,得到的FeatureMap为\(55 \times 55 \times 96\)。

ReLU,将卷积层输出的FeatureMap输入到ReLU函数中。

池化,使用\(3 \times 3\)步长为2的池化单元(重叠池化,步长小于池化单元的宽度),输出为\(27 \times 27 \times 96\)(\((55 - 3) / 2 + 1 = 27\))

局部响应归一化,使用\(k = 2 , n =5 ,\alpha = 10^{-4},\beta = 0.75\)进行局部归一化,输出的仍然为\(27 \times 27 \times 96\),输出分为两组,每组的大小为\(27 \times 27 \times 48\)

卷积层C2

该层的处理流程是:卷积-->ReLU-->池化-->归一化

卷积,输入是2组\(27 \times 27 \times 48\)。使用2组,每组128个尺寸为\(5 \times 5 \times 48\)的卷积核,并作了边缘填充padding=2,卷积的步长为1. 则输出的FeatureMap为2组,每组的大小为\(27 \times 27 \ times 128\). (\((27 + 2 * 2 - 5) / 1 + 1 = 27\))

ReLU,将卷积层输出的FeatureMap输入到ReLU函数中

池化运算的尺寸为\(3\times3\),步长为2,池化后图像的尺寸为\((27-3)/2+1=13\),输出为\(13 \times 13 \times 256\)

局部响应归一化,使用\(k = 2 , n =5 ,\alpha = 10^{-4},\beta = 0.75\)进行局部归一化,输出的仍然为\(13 \times 13 \times 256\),输出分为2组,每组的大小为\(13 \times 13 \times 128\)

卷积层C3

该层的处理流程是: 卷积-->ReLU

卷积,输入是\(13 \times 13 \times 256\),使用2组共384尺寸为\(3 \times 3 \times 256\)的卷积核,做了边缘填充padding=1,卷积的步长为1.则输出的FeatureMap为\(13 \times 13 \ times 384\)

ReLU,将卷积层输出的FeatureMap输入到ReLU函数中

卷积层C4

该层的处理流程是: 卷积-->ReLU

该层和C3类似。

卷积,输入是\(13 \times 13 \times 384\),分为两组,每组为\(13 \times 13 \times192\).使用2组,每组192个尺寸为\(3 \times 3 \times 192\)的卷积核,做了边缘填充padding=1,卷积的步长为1.则输出的FeatureMap为\(13 \times 13 \ times 384\),分为两组,每组为\(13 \times 13 \times192\)

ReLU,将卷积层输出的FeatureMap输入到ReLU函数中

卷积层C5

该层处理流程为:卷积-->ReLU-->池化

卷积,输入为\(13 \times 13 \times 384\),分为两组,每组为\(13 \times 13 \times192\)。使用2组,每组为128尺寸为\(3 \times 3 \times 192\)的卷积核,做了边缘填充padding=1,卷积的步长为1.则输出的FeatureMap为\(13 \times 13 \times 256\)

ReLU,将卷积层输出的FeatureMap输入到ReLU函数中

池化,池化运算的尺寸为3×3,步长为2,池化后图像的尺寸为 \((13-3)/2+1=6\),即池化后的输出为\(6 \times 6 \times 256\)

全连接层FC6

该层的流程为:(卷积)全连接 -->ReLU -->Dropout

卷积->全连接: 输入为\(6 \times 6 \times 256\),该层有4096个卷积核,每个卷积核的大小为\(6 \times 6 \times 256\)。由于卷积核的尺寸刚好与待处理特征图(输入)的尺寸相同,即卷积核中的每个系数只与特征图(输入)尺寸的一个像素值相乘,一一对应,因此,该层被称为全连接层。由于卷积核与特征图的尺寸相同,卷积运算后只有一个值,因此,卷积后的像素层尺寸为\(4096\times1\times1\),即有4096个神经元。

ReLU,这4096个运算结果通过ReLU激活函数生成4096个值

Dropout,抑制过拟合,随机的断开某些神经元的连接或者是不激活某些神经元

全连接层FC7

流程为:全连接-->ReLU-->Dropout

全连接,输入为4096的向量

ReLU,这4096个运算结果通过ReLU激活函数生成4096个值

Dropout,抑制过拟合,随机的断开某些神经元的连接或者是不激活某些神经元

输出层

第七层输出的4096个数据与第八层的1000个神经元进行全连接,经过训练后输出1000个float型的值,这就是预测结果。

AlexNet参数数量

卷积层的参数 = 卷积核的数量 * 卷积核 + 偏置

C1: 96个\(11 \times 11 \times 3\)的卷积核,$96 \times 11 \times 11 \times 3 + 96=34848 $

C2: 2组,每组128个\(5 \times 5 \times 48\)的卷积核,\((128 \times 5 \times 5 \times 48 + 128)\times 2 = 307456\)

C3: 384个\(3 \times 3 \times 256\)的卷积核,\(3 \times 3 \times 256 \times 384 + 384 = 885120\)

C4: 2组,每组192个\(3 \times 3 \times 192\)的卷积核,\((3 \times 3 \times 192 \times 192 + 192)\times 2= 663936\)

C5: 2组,每组128个\(3 \times 3 \times 192\)的卷积核,\((3 \times 3 \times 192 \times 128 + 128) \times 2 = 442624\)

FC6: 4096个\(6 \times 6 \times 256\)的卷积核,\(6 \times 6 \times 256 \times 4096 + 4096 = 37752832\)

FC7: \(4096 * 4096 + 4096 = 16781312\)

output: \(4096 * 1000 = 4096000\)

卷积层 C2,C4,C5中的卷积核只和位于同一GPU的上一层的FeatureMap相连。从上面可以看出,参数大多数集中在全连接层,在卷积层由于权值共享,权值参数较少。

Keras实现

由于AlexNet是使用两块显卡进行训练的,其网络结构的实际是分组进行的。并且,在C2,C4,C5上其卷积核只和上一层的同一个GPU上的卷积核相连。 对于单显卡来说,并不适用,本文基于Keras的实现,忽略其关于双显卡的的结构,并且将局部归一化操作换成了BN。其网络结构如下:

Keras代码

class AlexNet:

@staticmethod

def build(width,height,depth,classes,reg=0.0002):

model = Sequential()

inputShape = (height,width,depth)

chanDim = -1

if K.image_data_format() == "channels_first":

inputShape = (depth,height,width)

chanDim = 1

model.add(Conv2D(96,(11,11),strides=(4,4),input_shape=inputShape,padding="same",kernel_regularizer=l2(reg)))

model.add(Activation("relu"))

model.add(BatchNormalization(axis=chanDim))

model.add(MaxPooling2D(pool_size=(3,3),strides=(2,2)))

model.add(Dropout(0.25))

model.add(Conv2D(256,(5,5),padding="same",kernel_regularizer=l2(reg)))

model.add(Activation("relu"))

model.add(BatchNormalization(axis=chanDim))

model.add(MaxPooling2D(pool_size=(3,3),strides=(2,2)))

model.add(Dropout(0.25))

model.add(Conv2D(384,(3,3),padding="same",kernel_regularizer=l2(reg)))

model.add(Activation("relu"))

model.add(BatchNormalization(axis=chanDim))

model.add(Conv2D(384,(3,3),padding="same",kernel_regularizer=l2(reg)))

model.add(Activation("relu"))

model.add(BatchNormalization(axis=chanDim))

model.add(Conv2D(256,(3,3),padding="same",kernel_regularizer=l2(reg)))

model.add(MaxPooling2D(pool_size=(3,3),strides=(2,2)))

model.add(Dropout(0.25))

model.add(Flatten())

model.add(Dense(4096,kernel_regularizer=l2(reg)))

model.add(Activation("relu"))

model.add(BatchNormalization())

model.add(Dropout(0.25))

model.add(Dense(4096,kernel_regularizer=l2(reg)))

model.add(Activation("relu"))

model.add(BatchNormalization())

model.add(Dropout(0.25))

model.add(Dense(classes,kernel_regularizer=l2(reg)))

model.add(Activation("softmax"))

return model

更多测测试代码,可以从我的github上找到。

alexnet训练多久收敛_卷积神经网络之AlexNet相关推荐

  1. alexnet训练多久收敛_如何将深度学习训练速度提升一百倍?PAISoar 来了

    阿里妹导读:得力于数据规模增长.神经网络结构的演进和计算能力的增强,深度学习的图像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随着训练数据规模和模型复杂度的不断增大,如何充分利用分布式集群的计算资源加快训练速 ...

  2. alexnet训练多久收敛_AlexNet浅析

    (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 AlexNet是在2012年由Hinton的学生Alex Krizhevsky提出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AlexNet可以说是LeNet的继承和发展,AlexNet具有60 ...

  3. DL之AlexNet: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类AlexNet实现猫狗分类识别(图片数据增强→保存h5模型)

    DL之AlexNet: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类AlexNet实现猫狗分类识别(图片数据增强→保存h5模型) 目录 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类AlexNet实现猫狗分类识别(图片数据增强→保存h5模型) 设计思路 处 ...

  4. [pytorch、学习] - 5.6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AlexNet)

    参考 5.6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AlexNet) 在LeNet提出后的将近20年里,神经网络一度被其他机器学习方法超越,如支持向量机.虽然LeNet可以在早期的小数据集上取得好的成绩,但是在更大的真实 ...

  5. PyTorch实战福利从入门到精通之八——深度卷积神经网络(AlexNet)

    在LeNet提出后的将近20年里,神经网络一度被其他机器学习方法超越,如支持向量机.虽然LeNet可以在早期的小数据集上取得好的成绩,但是在更大的真实数据集上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神经网络计算复 ...

  6. vgg16卷积层的计算量_卷积神经网络VGG16参数数量的计算和理解

    先说一下我对神经网络的理解:神经网络就是用巨量的简单的非线性函数组合起来拟合复杂的未知函数.比如,人类识别不同的物体.识别不同动物.不同植物是个复杂的未知函数.虽然未知,但没事,我们的神经网络可以用巨 ...

  7. 卷积核和全连接层的区别_「动手学计算机视觉」第十六讲:卷积神经网络之AlexNet...

    前言 前文详细介绍了卷积神经网络的开山之作LeNet,虽然近几年卷积神经网络非常热门,但是在LeNet出现后的十几年里,在目标识别领域卷积神经网络一直被传统目标识别算法(特征提取+分类器)所压制,直到 ...

  8. 卷积神经网络之AlexNet

    由于受到计算机性能的影响,虽然LeNet在图像分类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并没有引起很多的关注. 知道2012年,Alex等人提出的AlexNet网络在ImageNet大赛上以远超第二名的成绩夺冠,卷 ...

  9. TensorFlow实战:经典卷积神经网络(AlexNet、VGGNet)

    下面表格是两个网络的简单比较: 特点 AlexNet VGGNet 论文贡献 介绍完整CNN架构模型(近些年的许多CNN模型都是依据此模型变种来的)和多种训练技巧 CNN模型复兴的开山之作 使用GPU ...

最新文章

  1. 百度飞桨成为北京市首个AI产业方向创新应用平台
  2. Tensorflow |(3)变量的的创建、初始化、保存和加载
  3. ASP.NET 会话状态
  4. 【正一专栏】如果世界杯上没有了意大利
  5. Angular全套知识讲解,错过必悔!
  6. 开源通用爬虫框架YayCrawler-运行与调试
  7. 手把手教用XNA开发winphone7游戏(四)
  8. 北理工计算机 应用基础在线作业,16秋北理工《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线作业
  9. 微信公众号介绍_以及注册订阅号---微信公众号开发工作笔记0001
  10. 计算机本地无法连接失败怎么办,本地连接连不上怎么办?本地连接连不上解决方法...
  11. jqGrid 项目总结
  12. redis远程连接的几种方式
  13. CONTEXT_CREATION_ERROR: Renderer: Error creating Canvas3D graphics context/Not a GL2 implementation
  14. php爬虫大数据抓取_数据分析|爬虫抓取东方财富网股吧帖子
  15. 【视频分享】尚硅谷Oracle视频教程
  16. 调用谷歌翻译API(FREE)的java代码
  17. 建立城市安防系统 打造更安全智慧城市
  18. 如何写好简历与迎接面试
  19. 通过for循环生成简单的座位表
  20. python百度地图热力图_利用百度地图API绘制微信好友分布热力图

热门文章

  1. CSS元素高度塌陷的几种常见解决办法!
  2. 关于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小白和牛人之间15个典型问答精华整理上篇
  3. 离散免疫算法求解旅行商问题(源码实现)
  4. wordcloud库的常规方法及词云绘制实例
  5. pip报 No module named ‘pip‘ 错误
  6. VTK:图像迭代器用法实战
  7. VTK:冰激凌用法实战
  8. boost::make_recursive_variant相关的测试程序
  9. boost::locale::generator用法的测试程序
  10. boost::log::expressions::has_attr用法的测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