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intNet++完整代码链接: https://github.com/zhulf0804/Pointnet2.PyTorch

关于点云的深度学习表示

PointNet / PointNet++是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点云表征的里程碑式的工作, 都出自于斯坦福大学的Charles R. Qi, 这两个工作分别收录于CVPR 2017和NIPS 2017. 最近,我在读一些关于点云配准和点云表示学习的深度学习论文,了解到目前点云的深度表示/学习有几个火热的研究方向: 基于point wise + MLP提取特征,典型代表是PointNet++; 基于Pseudo Grid和常规卷积提取特征,典型代表是ICCV 2019的工作KPConv.下面整理了一个近三年的关于点云特征学习的部分文章,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工作被提出,但最有影响力的还是PointNet/PointNet++. 下面是我在一个月前,基于PyTorch实现PointNet++的过程。

PointNet++的模块和Pytorch实现

如论文中PointNet++网络架构所示, PointNet++的backbone(encoder, 特征学习)主要是由set abstraction组成, set abstraction由 sampling, grouping和Pointnet组成; 对于分类任务(下图中下面分支), 则是由全连接层组成;对于分割任务,decoder部分主要由上采样(interpolate), skip link concatenation, Pointnet组成。 这些子模块主要做了什么,基于PyTorch该如何实现呢?

1. 如何进行sample(采样) ?

PointNet++较PointNet的主要改进是引入了局部特征的思想: 将整个大点云P分成有overlap的小点云,分别利用PointNet对小点云进行特征提取。Sample(采样的目的)就是选出上述小点云的代表点(中心点),这里实现的方式采用的FPS(fathest point sampling):
a. 有两个集合A = {}, B = P
b. 随机选择B中一个点x加入A, 并从B中删除点x
c. 计算B中每个点z到A中所有点的距离得到z_1, z_2, …, z_len(A), 选择min(z_1, z_2, …, z_len(A)记为点z到集合A的距离;
d. 从B中选择距离集合A最远的点y, 加入到集合A,并从B删除点y.
e. 重复c, d直到集合A中点的数量满足预先设定的阈值.

是不是和图论里的Dijkstra算法很类似,只不过Dijkstra算法求的是最短距离。下面用一张二维图更直观的表示sample的目的: 左图表示输入点,右图表示使用FPS算法采样得到的中心点(红色倒三角形)。这些中心点将用于接下来的group操作。


sample的代码(fps算法)的代码如下, 部分是采用的向量化实现,而且在实现的时候有些技巧性;建议首先自己思考一下如何用代码实现上述fps算法:

  • input和output分别是什么 ? Input: 点集xyz shape=(B, N, 3), 中心点的数量M; Output: M个中心点的坐标或索引centroids, shape=(B, M, 3)或(B, M). 代码中返回的是索引值。

  • 如果不用for循环进行比较距离, 又该如何实现 ? 如果感觉不是很好写,看看下面的代码实现吧。

  • 如何实现点集中的点-点距离的向量化计算 ? 这里实现时遇到了一个坑, 当dist=0时,有可能会出现1e-8之类很小的值,但开根号也没有报错,所以比较好的方式是使用平方距离,或者使用torch.where过滤一下距离等于0的值。

    def get_dists(points1, points2):'''Calculate dists between two group points:param cur_point: shape=(B, M, C):param points: shape=(B, N, C):return:'''B, M, C = points1.shape_, N, _ = points2.shapedists = torch.sum(torch.pow(points1, 2), dim=-1).view(B, M, 1) + \torch.sum(torch.pow(points2, 2), dim=-1).view(B, 1, N)dists -= 2 * torch.matmul(points1, points2.permute(0, 2, 1))dists = torch.where(dists < 0, torch.ones_like(dists) * 1e-7, dists) # Very Important for dist = 0.return torch.sqrt(dists).float()def fps(xyz, M):'''Sample M points from points according to farthest point sampling (FPS) algorithm.:param xyz: shape=(B, N, 3):return: inds: shape=(B, M)'''device = xyz.deviceB, N, C = xyz.shapecentroids = torch.zeros(size=(B, M), dtype=torch.long).to(device)dists = torch.ones(B, N).to(device) * 1e5inds = torch.randint(0, N, size=(B, ), dtype=torch.long).to(device)batchlists = torch.arange(0, B, dtype=torch.long).to(device)for i in range(M):centroids[:, i] = indscur_point = xyz[batchlists, inds, :] # (B, 3)cur_dist = torch.squeeze(get_dists(torch.unsqueeze(cur_point, 1), xyz))dists[cur_dist < dists] = cur_dist[cur_dist < dists]inds = torch.max(dists, dim=1)[1]return centroids
    

2. 如何进行group ?

经过sample操作,我们已经得到了点云P中M个中心点,group的操作就是以每个中心点centroid为圆心,人工设定半径r,每个圆内部的点作为一个局部区域,再利用接下来的PointNet提取特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方便batch操作,每一个局部区域内的点的数量是一致的,都为K,如果某个圆内的点的数量小于K, 则可以重复采样圆内的点,达到数量K;如果某个区域内的点的数量大于K, 则随机选择K个点,即可。group操作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可以形成很多小的局部区域。


Group的代码该怎么写呢? 首先得先考虑清楚一下问题:

  • group的输入和输出是什么? 输入: 完整点云(B, N, 3), 中心点(B, M), 半径r, 前面提到的数量K; 输出: 很多个局部小点云(B, M, K, 3)或其索引(B, M, K),下面代码中返回的是索引值, shape为(B, M, K)

  • 难点在于向量化实现选择K个点: 在圆内大于K和小于K时是如何操作的。

    具体代码参考如下:

    def gather_points(points, inds):''':param points: shape=(B, N, C):param inds: shape=(B, M) or shape=(B, M, K):return: sampling points: shape=(B, M, C) or shape=(B, M, K, C)'''device = points.deviceB, N, C = points.shapeinds_shape = list(inds.shape)inds_shape[1:] = [1] * len(inds_shape[1:])repeat_shape = list(inds.shape)repeat_shape[0] = 1batchlists = torch.arange(0, B, dtype=torch.long).to(device).reshape(inds_shape).repeat(repeat_shape)return points[batchlists, inds, :]def ball_query(xyz, new_xyz, radius, K):''':param xyz: shape=(B, N, 3):param new_xyz: shape=(B, M, 3):param radius: int:param K: int, an upper limit samples:return: shape=(B, M, K)'''device = xyz.deviceB, N, C = xyz.shapeM = new_xyz.shape[1]grouped_inds = torch.arange(0, N, dtype=torch.long).to(device).view(1, 1, N).repeat(B, M, 1)dists = get_dists(new_xyz, xyz)grouped_inds[dists > radius] = Ngrouped_inds = torch.sort(grouped_inds, dim=-1)[0][:, :, :K]grouped_min_inds = grouped_inds[:, :, 0:1].repeat(1, 1, K)grouped_inds[grouped_inds == N] = grouped_min_inds[grouped_inds == N]return grouped_inds
    

3. Pointnet如何提取特征 ?

经过了sample和group操作,整个大点云被分成了很多个有overlap的小点云, 整个完整点云可表示为shape=(B, M, K, C0)的tensor, M表示中心点的数量, K表示每个中心点的球邻域内选择的点的数量, C0是特征维度, 初始输入点位C0=3或C0=6(加上normal信息)。接下来就是利用PointNet对每个小点云P’(shape=(K, C0))进行特征提取。对小点云P’中的每个点连续进行 1d卷积 + bn + relu 操作,学习每个点的特征, 最后在K通道上进行最大值和平均值池化,得到当前小点云的特征F(shape=(C, )), 这里实现时并没有直接用nn.Conv1d,而是使用了nn.Conv2d, kernel size=1, 本质应该是一样的。每个小点云P’(K, C0)经过PointNet得到特征F(C, ), 那么一个batch的数据(shape=(B, M, K, C0)), 经过PointNet模块后, 将会得到维度为(B, M, C)的特征. 这部分代码比较简洁,就是PyTorch的常规操作,部分代码如下:

self.backbone = nn.Sequential()for i, out_channels in enumerate(mlp):self.backbone.add_module('Conv{}'.format(i),nn.Conv2d(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1,stride=1, padding=0, bias=False))if bn:self.backbone.add_module('Bn{}'.format(i),nn.BatchNorm2d(out_channels))self.backbone.add_module('Relu{}'.format(i), nn.ReLU())in_channels = out_channels

上面就是一次set abstraction操作了. PointNet++是有3次set abstraction操作的:

  • 第一次: (B, N, C0) -> (B, M1, C1) , C0 = 3 或 C0=6(加上normal信息)
  • 第二次: (B, M1, C1+3) -> (B, M2, C2)
  • 第三次: (B, M2, C2+3) -> (B, C3)

这里有一个细节问题, 可以看到C1和C2后面都加了3, 这是在学到特征的基础上又加了位置信息(x, y, z), 重新作为新的特征来送入PointNet网络。

4. 分类任务在提取特征后是怎么操作的,loss是什么?

在提取了每个点云的特征(C3, )之后, 接下来就和图像里的分类任务一样了,C3维的特征作为输入,然后通过通过两个全连接层和一个分类层(分类层的是输出节点等于类别数的全连接层),输出每一类的概率。
损失函数采用的是交叉熵损失函数,对应PyTorch中的nn.CrossEntropy().

5. 分割任务中如何进行上采样, loss是什么?

分割任务需要对点云P中的每个点进行分类,而PointNet++中的set abstraction由于sampling操作减少了输入点云P中的点的数量,如何进行上采样使点云数量恢复输入时的点云数量呢?
在图像分割任务中,为了恢复图像的分辨率, 往往采用反卷积或者插值的方式来操作呢, 在点云中该如何恢复点云的数量呢?
其实,在PointNet++中的set abstraction模块里,当前点云Q和下采样后的点云Q’的中的点位置信息一直是保存的,点云的上采样就是利用了这一特性。这里利用二维图直观的解释一下,下方左图中红色的倒三角形表示下采样后的点云Q’, 蓝色的点云表示下采样之前的点云Q, 点云里的上采样就是用PointNet学习后的点云Q’的特征表示下采样之前点云Q的特征。采用的方式是k近邻算法,论文中k=3。如图所示,对于Q中的每一个点O,在Q’中寻找其最近的k个点,基于距离加权(距离O近,其权重大; 距离O远, 其权重大)求和这k个点的特征来表示点O的特征,具体计算方式为:
f(j)(x)=Σi=1kwi(x)⋅fijΣi=1kwi(x),wi(x)=1d(x,xi)pf^{(j)}(x) = \frac{\Sigma_{i=1}^kw_i(x)\cdot f_i^{j}}{\Sigma_{i=1}^kw_i(x)}, w_i(x) = \frac{1}{d(x, x_i)^p}f(j)(x)=Σi=1k​wi​(x)Σi=1k​wi​(x)⋅fij​​,wi​(x)=d(x,xi​)p1​


上采样得到了C’维的特征, 而且点的数量已经恢复到了下采样之前的数量; 将C’维的特征与set abstraction中相同点数量的点云(对称位置)特征(C维)进行进行concat操作,进而进行多个 Conv1d + Bn + ReLU操作,来得到新的特征。
经过三次上采样操作后,点云恢复了初始输入点云中点的数量, 再经过一次conv1d + bn + relu层 和一个对点的分类层,最终得到对每个点的分类。

上采样部分的PyTorch实现代码如下:

def three_nn(xyz1, xyz2):''':param xyz1: shape=(B, N1, 3):param xyz2: shape=(B, N2, 3):return: dists: shape=(B, N1, 3), inds: shape=(B, N1, 3)'''dists = get_dists(xyz1, xyz2)dists, inds = torch.sort(dists, dim=-1)dists, inds = dists[:, :, :3], inds[:, :, :3]return dists, indsdef three_interpolate(xyz1, xyz2, points2):''':param xyz1: shape=(B, N1, 3):param xyz2: shape=(B, N2, 3):param points2: shape=(B, N2, C2):return: interpolated_points: shape=(B, N1, C2)'''_, _, C2 = points2.shapedists, inds = three_nn(xyz1, xyz2)inversed_dists = 1.0 / (dists + 1e-8)weight = inversed_dists / torch.sum(inversed_dists, dim=-1, keepdim=True) # shape=(B, N1, 3)weight = torch.unsqueeze(weight, -1).repeat(1, 1, 1, C2)interpolated_points = gather_points(points2, inds)  # shape=(B, N1, 3, C2)interpolated_points = torch.sum(weight * interpolated_points, dim=2)return interpolated_points

分割任务中损失函数采用的也是交叉熵损失函数,对应PyTorch中的nn.CrossEntropy().

6. 以tensor解析PointNet++网络中维度和尺寸是怎么变化的 ?

骨干网络:
Input data(B, N, 6) -> Set Abstraction[sample(B, 512, 3) -> group(B, 512, 32, 6) -> PointNet(B, 512, 32, 128) -> Pooling(B, 512, 128)] -> Set Abstraction[sample(B, 128, 3) -> group(B, 128, 64, 128 + 3) -> PointNet(B, 128, 64, 256) -> Pooling(B, 128, 256) ] -> Set Abstraction[sample(B, 1, 3) -> group(B, 1, 128, 256 + 3) -> PointNet(B, 1, 128, 1024) -> Pooling(B, 1, 1024)] -> Features(B, 1, 1024)

分类模块:
Features(B, 1024) -> FC(B, 512) -> FC(B, 256) -> Output(B, n_clsclasses)

分割模块:
Features(B, 1, 1024) -> FP[unsapmling(B, 128, 1024) -> concat(B, 128, 1024+256)->PointNet(B, 128, 256)]
-> FP(unsampling(B, 512, 256) -> concat(B, 512, 256+128) -> PointNet(B, 512, 128))
-> FP(unsampling(B, N, 128) -> concat(B, N, 128+6)->PointNet(B, N, 128))
-> Conv1d(B, N, 128) -> Conv1d(B, N, n_segclasses)

上述模块如果能够了解清楚并能写出代码的话,基于PyTorch的PointNet++网络就可以实现了。

7. PointNet++中的一些其它问题:

  • PointNet++ 的MSG, MRG架构 ?
    上述文章主要介绍了PointNet++的SSG(single scale grouping), 为了解决点云中密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作者提出了MSG(multi-scale grouping)和MRG(multi resolution grouping). 下面这张图是作者论文里的图(在ModelNet40数据集上的实验), 测试了PointNet, SSG, MSG, MRG的性能,横坐标表示的是在预测时点云中点的数量,纵坐标表示的是准确率。从图中可以看到, 在点的数量较多时,SSG, MRG, MSG性能相近,明显高于PointNet; 但随着点云中的点的数量下降,准确率明显下滑的有两条线,有轻微下降趋势的有四条线。明显下滑的两条线是没有采取DP策略的。 即使是PointNet网络在采取了DP策略后,其性能在点的数量小于600也会明显高于SSG.。由此可见,DP在解决点云密度不均匀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MSG, MRG貌似显得没那么重要 ? 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MSG的思想。


MSG是指在每次Set Abstraction的时候, 在对某个中心点centroid进行group操作的时候采用不同尺寸(例如0.1, 0.2, 0.4, SSG只有0.2)的半径, 来得到不同大小的局部区域,分别送到不同的PointNet网络中,最终把这些学习到的不同尺度的特征进行concat操作来代表当前中心点centroid的操作。

  • 点云如何数据增强 ?
    点云不同于图像,图像中有随机裁剪、缩放、颜色抖动等数据增强方式。在点云里,应该如何做数据增强呢?
    点云的数据增强主要包括: 随机旋转,随机平移,随机抖动等, 具体实现代码参考: https://github.com/zhulf0804/Pointnet2.PyTorch/blob/master/data/provider.py

  • DP有什么用,是怎么实现的 ?
    DP指的是在训练时随机丢弃一些输入点(DP means random input dropout during training),这样的训练方式对于预测低密度点云较为有效(相对于输入点云), 即在高密度点云中训练的模型,在低密度点云中进行预测,可以达到和训练集中旗鼓相当的效果。具体来说,人工设置超参数p(论文中p=0.95), 从[0, p]中随机出一个值dr(drouout ratio), 对于点云中的每一个点,随机产生一个0-1的值, 如果该值小于等于dr则表示该点被丢弃。这里有一个细节,某些点被丢弃之后,每个batch中的点的数量就不相同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有被丢掉的点使用第一个点代替,这样就维持了每个batch中点的数量相同。具体实现代码如下(代码中的p=0.875):

    def random_point_dropout(pc, max_dropout_ratio=0.875):dropout_ratio =  np.random.random()*max_dropout_ratio # 0~0.875drop_idx = np.where(np.random.random((pc.shape[0]))<=dropout_ratio)[0]if len(drop_idx)>0:pc[drop_idx,:] = pc[0,:] # set to the first pointreturn pc
    

最后,放上笔者一个月前基于PyTorch实现的PointNet++的完整代码 https://github.com/zhulf0804/Pointnet2.PyTorch, 欢迎大家star和交流。

基于PyTorch实现PointNet++相关推荐

  1. 基于PyTorch深度学习无人机遥感影像目标检测、地物分类及语义分割

    随着无人机自动化能力的逐步升级,它被广泛的应用于多种领域,如航拍.农业.植保.灾难评估.救援.测绘.电力巡检等.但同时由于无人机飞行高度低.获取目标类型多.以及环境复杂等因素使得对无人机获取的数据处理 ...

  2. 基于PyTorch的遥感影像、无人机影像的地物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和点云分类

    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已全面启动,高空间.高光谱.高时间分辨率和宽地面覆盖于一体的全球天空地一体化立体对地观测网逐步形成,将成为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随着小卫星星座的普及,对地观 ...

  3. 从CNN到Transformer:基于PyTorch的遥感影像、无人机影像的地物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和点云分类

    更多资讯,请关注:Ai尚研修科研技术动态 公众号 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已全面启动,高空间.高光谱.高时间分辨率和宽地面覆盖于一体的全球天空地一体化立体对地观测网逐步形成,将成为保障国家安全 ...

  4. 基于pytorch量化感知训练(mnist分类)--浮点训练vs多bit后量化vs多bit量化感知训练效果对比

    基于pytorch量化感知训练–浮点训练vs多bit后量化vs多bit量化感知训练效果对比 代码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灰色线是量化训练,橙色线是后训练量化,可以看到,在 bit = 2.3 的时候,量化 ...

  5. 基于pytorch后量化(mnist分类)---浮点训练vs多bit后量化vs多bit量化感知训练效果对比

    基于pytorch后量化(mnist分类)-浮点训练vs多bit后量化vs多bit量化感知训练效果对比 代码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试了 bit 数为 1-8 的准确率,得到下面这张折线图: 发现,当 b ...

  6. 基于pytorch的模型稀疏训练与模型剪枝示例

    基于pytorch的模型稀疏训练与模型剪枝示例 稀疏训练+模型剪枝代码下载地址:下载地址 CIFAR10-VGG16BN Baseline Trained with Sparsity (1e-4) P ...

  7. 艾伦人工智能研究院开源AllenNLP,基于PyTorch轻松构建NLP模型

    艾伦人工智能研究院(AI2)开源AllenNLP,它是一个基于PyTorch的NLP研究库,利用深度学习来进行自然语言理解,通过处理低层次的细节.提供高质量的参考实现,能轻松快速地帮助研究员构建新的语 ...

  8. 基于PyTorch,如何构建一个简单的神经网络

    本文为 PyTorch 官方教程中:如何构建神经网络.基于 PyTorch 专门构建神经网络的子模块 torch.nn 构建一个简单的神经网络. 完整教程运行 codelab→ https://ope ...

  9. 清华大学开源迁移学习算法库:基于PyTorch实现,支持轻松调用已有算法

    机器之心报道 编辑:魔王 作者:清华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 近日,清华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机器学习研究部开源了一个高效.简洁的迁移学习算法库 Transfer-Learn,并发布了第一个子库--深度领域自适 ...

最新文章

  1. 评分9.7!这本Python书彻底玩大了?程序员:真香!
  2. Jmeter服务器监控 serveragent如何使用
  3. python开源项目博客_Blog_mini首页、文档和下载 - Python Flask开源博客 - OSCHINA - 中文开源技术交流社区...
  4. PHP应对洪水般的恶意访问接口 访问冲击
  5. NOIP2014洛谷P2296:寻找道路(bfs)
  6. js能否打印服务器端文档,js打印远程服务器文件
  7. 全球金融中心最新排位:深圳重回前十,大连杭州飙升
  8. 负载(Load)分析及问题排查
  9. 比特币锚定币总锁仓量触及38亿美元 创历史新高
  10. 转:Java多线程学习(吐血超详细总结)
  11. php怎么异步执行,php怎么实现异步
  12. Swift5.1 语言指南(十七) 反初始化
  13. 蚂蚁金服的生死时速!
  14. 3DMAX零基础图文教程学习
  15. 2019年图灵奖Edwin E. Catmull和Patrick M. Hanrahan简介
  16. RocketMq之一条消息在commitlog文件中如何存储验证
  17. OC中的分类与类扩展
  18. 1.In-Sight浏览器电子表格的简单使用
  19. 粗谈全息投影与裸眼3D
  20. 通过SyncToy进行服务器定时服务备份流程

热门文章

  1. mysql数据库实验报告jdbc_Jdbc连接数据库实验报告(1)
  2. matlab中的神经网络怎么用,matlab怎么搭建神经网络
  3. 技术分享:Proxy-Pool代理池搭建IP代理
  4. openmv c语言源码,【国外开源】STM32 机器人视觉摄像机OpenMV Cam设计(硬件+固件源码等)...
  5. Python程序设计快速入门01
  6. feawfwefwf
  7. 从实时音视频的微场景看混音技术
  8. (11)C#使用SunnyUI界面库的两个问题
  9. 华展云能这么玩? 玩转华展云之新手入门
  10. J2EE金融项目开发实战视频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