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只有3.14 % 的人关注了

爆炸吧知识

转自:量子位
作者:边策 萧箫

当两个看似“无关”的数学领域发生碰撞,会发生什么?

浙江大学研究员、中科大数学系2003级校友叶和溪,与来自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的两位学者一起,将动力系统应用到数论中,解开了困扰数学家长达数十年的难题。

研究成果发表在数学界顶级期刊《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上,该学术期刊为双月刊,近两年每年仅发表三十多篇学术论文。

这也是浙大40多年来首次在该期刊上发表成果。

叶和溪结合动力系统方法,证明了数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动力系统,主要研究空间中所有点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这门学科最著名的便是“蝴蝶效应”中的洛伦茨吸引子。

△洛伦茨吸引子

然而数论,研究的却是整数的性质。

这两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被数学家们巧妙地被结合到一起。

它们是怎么联系起来的,首先还得从两个方程说起。

两个方程

  • 1、y²=x³+ax+b

  • 2、f(z)=z²+c

第一个方程表示椭圆曲线,当a和b不断变化时,椭圆曲线形状各不相同,就像是从曲线中挤出一个“气泡”。

椭圆曲线是数论中的重要工具,数学家证明费马大定理就用到了它。

在椭圆曲线上,你甚至可以对两个点做加法

假设有两个点P、Q,那么PQ连线与曲线的第三个交点R对x轴的镜像点,就是P+Q。R的镜像点记为-R,即-R=P+Q。

因为椭圆曲线是上下对称的,所以P+Q也一定在椭圆曲线上。

那么P点和它自己相加(P+P)怎么计算?

想象一下Q点越来越靠近P点,最后PQ两点的连线就变成P点处的切线,所以P+P就是这个切线与椭圆曲线交点的镜像点。

如果P点反复加上自己,经过有限次加法后(P+P+……+P)又回到P点,那么P就叫做“挠点”(torsion point)。

再看第二个方程数学公式: f(z)=z^2+c,它不是二次曲线,而是与另一门数学分支动力系统有关。

z在这里不是实数,而是实数+虚数。如果我们画出一个平面坐标,横坐标代表它的实数部分,纵坐标代表它的虚数部分,z就是一个点。

我们把z、f(z)两个点画在这个平面上,再把f(z)带入方程得到f(f(z)),然后再得到f(f(f(z)))……

如此“无限套娃”操作,把所有的点都画出来,可以得到以下图形。

有些人可能已经发现,这不就是分形吗,怎么和椭圆曲线联系起来了?

上面的图形范围有限,说明某些z值在经过无限套娃后,还是有限的数值。

假设c=-1,z的初始值为2,那么得到的数字组合是2、3、8、63……,这组数会一直增大;如果z的初始值是0,那么接来下的数分别是-1、0、-1、0……,会一直循环下去。

对于第二种情况,无限次迭代后的每个点都在有限范围内,这些有限范围内的点组成的集合,就是“朱利亚集合”(Julia set)。

在动力系统中,像-1、0、-1、0……这样,不仅范围有限,还能够回到起点的一组点,称为“有限轨道点”(finite orbit point)。

这样,椭圆曲线就和动力系统联系起来了,有限轨道点便是椭圆曲线上挠点的模拟。

叶和溪的导师DeMarco说:“椭圆曲线上的挠点与某个动力系统的有限轨道点相同,这就是我们在论文中反复使用的内容。”

证明数学猜想

但这三位数学家研究的问题——Manin-Mumford猜想——比上面复杂得多。

Manin-Mumford猜想是比椭圆曲线更复杂的曲线,例如y^2 = x^6 + x^4 + x^2 −1,每个不同参数的曲线都与一个几何体关联。

Manin-Mumford猜想于1983年被Raynaud证明,即亏格(genus)大于1的任意光滑代数曲线上至多只有有限个挠点。

对于封闭的有向曲面而言,亏格就是曲面的“洞”数量。

椭圆曲线对应的几何体是亏格为1的“甜甜圈”。

叶和溪等人将Manin-Mumford猜想又推进了一步,他与Holly Krieger、Laura DeMarco一起,结合动力系统证明了,在亏格为2的情况下,光滑代数曲线挠点数量不仅有限,而且具有一致上界。

与椭圆曲线不同的是,Manin-Mumford猜想中的复杂曲线不具备允许做加法的结构。

但是它们对应的几何体却都可以做加法,而且像椭圆曲线一样具有挠点。

他们给出了待求的特定曲线簇的解的形状:像是两个甜甜圈的表面(亏格为2)。

其中,每个“甜甜圈”代表一个椭圆曲线。

而要证明挠点数量的上限,就需要计算出椭圆曲线上挠点之间的相交点数量

然而这两条椭圆曲线上的挠点不可能直接比较,因为它们不一定重叠。

几位学者想出了一种方法:比较它们是否在“甜甜圈”上各自处于相同的相对位置。

他们将两条椭圆曲线的解各自绘制在一张平面图上,以此来比较挠点的位置。

接下来,只需要计算这些点重叠的次数,就能给Manin-Mumford猜想一个明确的上界了。

这里,便是动力系统需要发挥作用的地方。

他们利用动力系统,证明了这些点只能重合特定的次数,而且这一次数确实存在——即Manin-Mumford猜想的上界确实存在。

对于他们的证明,来自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助理教授Patrick Ingram表示:

他们成功证明了一个特殊问题。此前,这个问题一直被归类于数论中,没人认为它与动力系统有关。这确实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与导师旧友一同解决重要猜想

事实上,猜想证明背后的三位学者,彼此也是导师与旧友的关系。

这其中,叶和溪与论文作者Holly Krieger,都曾经是Laura DeMarco的学生。

△Holly Krieger

2013年,他们在后者的指导下,获得了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博士学位。

在这之后,Laura DeMarco如今已是哈佛大学教授,而Holly Krieger也已经成为一名剑桥大学的数学讲师。

△Laura DeMarco

叶和溪则选择了回国,成为浙江大学的数学系研究员。

但这期间,他们并未停止共同研究的步伐。

2017年,叶和溪就曾与Laura DeMarco、Holly Krieger一起,研究了动力系统中有界高度的问题,成果于2019年发表。

而在2019年,继证明Manin-Mumford一致猜想之后,他们也对动力系统中的另一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采用了类似的研究方法。

目前,这篇文章以预印本的形式发表。

2020年4月15日,他们证明的Manin-Mumford一致猜想,最终成功刊登在《数学年刊》上。

中科大03级数学人才“井喷”

在这次研究中做出不少贡献、来自浙江大学的研究员叶和溪,高中曾就读于福建省建瓯第一中学。

2003年,叶和溪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学习。

△ 图源:公众号@中国科大本科招生

本科毕业后,叶和溪选择出国深造,研究方向就是数学中的动力系统。

2013年,他在导师Laura DeMarco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学位,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

在这之后,他曾经先后在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完成学术研究后,叶和溪于2016年回国任教。

与叶和溪一同入学的中科大数学系校友,也是人才辈出。

其中,至少5位学者的研究,再世界“四大数学顶刊”上发表过论文。

叶和溪同班同学郏浩、刘博、申述、张享文,也都已经在《数学发明》上各发表一篇论文。

还有许多与叶和溪、刘博一样学成归来的学子,如鲁汪涛、马杰、熊涛、张振、仲杏惠等中科大校友,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国外的条件,回到国内继续从事数学研究。

△ 图源:公众号@中国科大本科招生

对于2003级学子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张伟平由衷地表示自豪:

事实证明,科大的学生不管考第几,到哪里都是一块好料。在同一个班就有这么多杰出的人才涌现,殊为罕见。

文转自量子位

作者:边策 萧箫

论文地址:
https://arxiv.org/abs/1901.09945

参考链接:

[1]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with-arithmetic-dynamics-mathematicians-unlock-new-insights-20210222/ 
[2] http://www.math.zju.edu.cn/2020/0422/c38119a2087975/page.htm
[3] https://mp.weixin.qq.com/s/m0iFwivlfmSDKdfltR_Flw 
[4]

https://docs.google.com/viewer?a=v&pid=sites&srcid=ZGVmYXVsdGRvbWFpbnx5ZWhleGltYXRofGd4OjQ3ZjkzYjc5YjcwNTYxOTA 
[5] https://arxiv.org/abs/1511.06081

点这里????关注我,记得标星~

浙大哈佛剑桥学者联手破解数学界几十年的谜题,成果登上数学顶刊相关推荐

  1. 当学术沾染名利,约翰伯努利对儿子的嫉恨,影响数学界几十年发展

    来源:胖福的小木屋 1747 年的最后一天,在巴塞尔大学教授生理学的丹尼尔还还没有来得及感受新年的气息,就接到了家里的噩耗,自己的父亲约翰·伯努利病重,丹尼尔马不停蹄的赶回家中,谁知道在病榻上的父亲却 ...

  2. 独作论文登数学顶刊,浙大女神校友再被提起:32岁在贵州深山投稿,一家出两位院士...

    明敏 詹士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最近,华科副研究员以独作身份投中数学顶刊的消息,震惊国内数学圈. 毕竟Acta Mathematica号称是世界上最难投中的数学期刊之一,能 ...

  3. PNAS新研究:剑桥学者发现,有些 AI 模型无法被计算

    来源:AI科技评论 作者:Ailleurs 编辑:陈彩娴 近日,剑桥学者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The Difficulty of Computing ...

  4. 科幻里的机器人蜂群被浙大搞出来了!独立思考自主导航,可编队飞行追踪目标,成果登Science子刊封面...

    梦晨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机器人集群自如穿梭密集的竹林,这一幕不是出自电影大片,而是在浙江湖州真实上演. 自然形成的复杂环境对机器人来说是未知的,没有事先测绘. 也没有统一 ...

  5. 数学界的扫地僧们(转)

    转载连接:http://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WorkLife/752660 前两天跟一个老同学聊近年来数学上的重大发现,结果作为科普人的我说着说着就发现, ...

  6. 数学界的扫地僧们(转载)

    数学界的扫地僧们 (转载,原文不可考,仅供膜拜....) 前两天跟一个老同学聊近年来数学上的重大发现,结果作为科普人的我说着说着就发现,数学史原来就是一部八卦史.这个圈子奇葩辈出,怪事叠显.恩,这也正 ...

  7. 中国数学界,无论怎样感谢哈代都不为过

    // 同画家和诗人的模式一样,数学家的模式必然是美的.与色彩和文字相同,思想也必然会以某种和谐的方式组合.美是首要的试金石:丑陋的数学不可能永存. --戈弗雷·哈代(Godfrey Harold Ha ...

  8. 20岁白富美写了一本高数教材,震惊欧洲数学界------阿涅西的箕舌线

    (这是一个18世纪数学宅的故事,我很想把标题起成"极品白富美"之类,但一边写,我一边觉得脸红--) 关于"白富美"这个物种,想必各位并不陌生.虽然有很多&quo ...

  9. 菲尔兹奖第一华人!从抓虾仔到哈佛终身教授,他年少成名,获奖无数,造福我国数学教育数十年...

    全世界只有3.14 % 的人关注了 爆炸吧知识 在数学界有这么一个人,他有着"数学天才"."科学大师".数学王国的"凯撒大帝"等一众称号. ...

最新文章

  1. java gui构造工具_Java Web框架 静态代码块、构造代码块、构造函数、普通代码块 执行顺序 Decompiler JD-GUI 反编译工具...
  2. UI组件之AdapterView及其子类(三)Spinner控件详解
  3. mysql 磁盘i o 优化_经典案例:磁盘I/O巨高排查全过程
  4. 安装教程-VMware 12 安装 Windows 10 企业版
  5. JAVA构造函数是不是封装_Java 封装与构造函数
  6. VMware中的三种网络模式-----NAT模式
  7. 【STM32】【STM32CubeMX】STM32CubeMX的使用之三:UART串口通信
  8. 一维序列卷积之Python实现
  9. java什么是reference_理解java reference
  10. 小白R语言数据可视化进阶练习一
  11. 101 Symmetric Tree
  12. 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相关技术博客3.0版 (集合腾讯、阿里、百度、搜狐、新浪、网易、360等共29个)
  13. 最新版AWVS14.3.2下载安装教程(2021.6.17版本)
  14. matlab绘图答案,专题四 MATLAB绘图--专题测验【含答案】
  15. react-native 创建新的项目
  16. js中三大特殊数据underfined,null,NaN
  17. 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18. 硅芯思见:SystemVerilog中unpacked数组的assignment pattern
  19. TabLayout简单例子
  20. 五、Springboot 整合Shiro---03认证---第三方QQ登陆

热门文章

  1. 四元数完全解析及资料汇总
  2. “双非”渣本投岗爱奇艺(Java),三轮技术面等消息,侥幸通过!
  3. 难忘今宵,四六级和考研成绩公布!说说那些与英语考试有关的往事
  4. 网上询找客户七种方法
  5. 于佳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于佳-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6. ffmpeg rtmp音视频推流实现
  7. 分享:Flex倒映效果组件
  8. 早恋html5,陷入“早恋”的学生,一般会买3样东西,全中送“兰5券”一张!
  9. UE4 3D指南针功能实现
  10. 通用汽车将从12月份开始交付悍马电动皮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