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社会对流程自动化的功能的期望将与日俱增,将机器学习等AI技术运用到RPA中,将人工智能功能集成到产品套件中,以提供更多类型的自动化功能,已经成为未来RPA发展的主流趋势。然而,IPA究竟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IPA又需要哪些核心技术的支持?

在未来,IPA的应用主要会体现如下几大核心技术特点。

1.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RPA)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是一种软件自动化工具,用于自动完成具有规则性的、重复性的枯燥流程。它基于事先梳理好的流程和规则编写,并以此执行相应操作,其本身并不具备自我认知能力或学习能力。换句话说就是,RPA是基础,需要与其他技术手段整合在一起,方能实现IPA及其优势。

2.光学字符识别(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

OCR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设备(例如扫描仪或数码相机)将纸质文档中的文字转换成为黑白点阵的图像文件,并通过识别软件将图像中的文字转换成文本格式,供文字处理软件进一步编辑加工的技术。通俗地说就是,对文本资料进行扫描,然后对图像文件进行分析处理,以获取文字及版面信息的技术。

3.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

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是一种用于设计复杂模型和算法并以此实现预测功能的方法,即计算机有能力去学习,而不是依靠预先编写的代码。它能够基于对现有结构化数据的观察,自行识别结构化数据中的模型,并以此来输出对未来结果的预测。

机器学习是一种通过“监督”和“无监督”学习来识别结构化数据中的模式(例如日常性能数据)的算法。监督算法是指在根据自己的输入做出预测之前,会从输入和输出的结构化数据集来进行学习。无监督算法是指观察结构化数据,并对已识别的模式提供相关见解。机器学习和高级分析可能会改变保险公司的游戏规则,例如,在提高合规性、降低成本结构,以及从新的见解中获得竞争优势。高级分析已经在领先的人力资源部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用于确定和评估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核心品质,以便更好地预测行为、规划职业发展道路和下一任领导岗位归属。

4.自然语言生成(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NLG)

计算机具有与人一样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它遵循某种规则,将从数据中观察到的信息转换成高质量的自然语言文本。例如,自动识别会议邮件中的主题、数字地名、人名地址并生成行程表备忘录,或者识别出合同条款的关键内容并将摘要的重点生成列表。

5.智能工作流(Smart Workflow)

智能工作流是一种用于流程管理的软件工具,其中集成了由人和机器共同执行的工作,允许用户实时启动和跟踪端到端流程的状态,以便于管理不同组之间的切换,包括机器人与人类用户之间的切换,同时还能提供瓶颈阶段的统计数据。

6.认知智能体(Cognitive Agent)

认知智能体是一种结合了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生成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加入情感检测功能以做出判断和分析,使其能够执行任务,交流沟通,从数据集中学习,甚至根据情感检测结果作出决策。换句话说,机器会像人一样产生“情感共鸣、精神共振”,真正成为一个完全虚拟的劳动力(或者智能体)。在客服领域,英国某汽车保险公司通过使用认知智能体技术,将客户转化率提高了22%,验证错误率降低了40%,整体投资回报率达到了330%。

当然,德勤、安永等咨询公司也坦然表示,就现阶段许多企业的流程管理与系统的基础能力来看,仍存在着大量的基础建设工作有待开展。而打造智能流程自动化所需的部分核心技术(例如认知智能体等)也还停留在雏形阶段。

3.2.2 光学字符识别技术
OCR技术一般可分为如图3-1所示的5个阶段。
图3-1 OCR技术的5个阶段

下面具体说明OCR的识别流程。

1.图像处理

针对图像的成像问题进行修正。常见的图像预处理过程包括:几何变换(透视、扭曲、旋转等)、畸变校正、去除模糊、图像增强和光线校正、二值化处理等。

2.文字检测

检测文本所在位置、范围及其布局,通常还包括版面分析和文字行检测等。文字检测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哪里有文字,文字的范围有多大。

文字检测采用的处理算法一般包括:Faster-RCNN、Mask-RCNN、FPN、PANet、Unet、IoUNet、YOLO、SSD。

3.文字识别

在文本检测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识别,将图像中的文本信息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的文本信息。文字识别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每个文字是什么。

文字识别常采用的处理算法包括:CRNN、Attention OCR、RNNLM、BERT。

4.文本抽取

从文字识别结果中抽取出需要的字段或要素。

文本抽取常采用的处理算法包括:CRF、HMM、HAN、DPCNN、BiLSTM+CRF、BERT+CRF、Regex。

5.输出

输出最终的文字识别结果或者文本抽取结果。

3.2.3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1.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概念

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技术是与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有关的所有技术的统称,其目的是使计算机能够理解和接受人类用自然语言输入的指令,完成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翻译功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研究,可以丰富计算机知识处理的研究内容,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核心为语义分析。语义分析是一种基于自然语言进行语义信息分析的方法,不仅进行词法分析和句法分析这类语法水平上的分析,而且还涉及单词、词组、句子、段落所包含的意义,目的是用句子的语义结构来表示语言的结构。语义分析技术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1)词法分析

词法分析包括词形分析和词汇分析两个方面。一般来讲,词形分析主要表现在对单词的前缀、后缀等进行分析,而词汇分析则表现在对整个词汇系统的控制,从而能够较准确地分析用户输入信息的特征,最终准确地完成搜索过程。

(2)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是对用户输入的自然语言进行词汇短语的分析,目的是识别句子的句法结构,以实现自动句法分析的过程。

(3)语用分析

语用分析相对于语义分析又增加了对上下文、语言背景、语境等的分析,即从文章的结构中提取出意象、人际关系等附加信息,是一种更高级的语言学分析。它将语句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关联在一起,从而形成动态的表意结构。

(4)语境分析

语境分析主要是指对原查询语篇之外的大量“空隙”进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解释所要查询语言的技术。这些“空隙”包括一般的知识、特定领域的知识以及查询用户的需求等。

(5)自然语言生成

AI驱动的引擎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生成描述,通过遵循将数据中的结果转换为散文的规则,在人与技术之间创建无缝交互的软件引擎。结构化性能数据可以通过管道传输到自然语言引擎中,以自动编写内部和外部的管理报告。

自然语言生成接收结构化表示的语义,以输出符合语法的、流畅的、与输入语义一致的自然语言文本。早期大多采用管道模型研究自然语言生成,管道模型根据不同的阶段将研究过程分解为如下三个子任务。

·内容选择:决定要表达哪些内容。

·句子规划:决定篇章及句子的结构,进行句子的融合、指代表述等。

·表层实现:决定选择什么样的词汇来实现一个句子的表达。

早期基于规则的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在每个子任务上均采用了不同的语言学规则或领域知识,实现了从输入语义到输出文本的转换。鉴于基于规则的自然语言生成系统存在的不足之处,近几年来,学者们开始了基于数据驱动的自然语言生成技术的研究,从浅层的统计机器学习模型,到深层的神经网络模型,对语言生成过程中每个子任务的建模,以及多个子任务的联合建模,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目前主流的自然语言生成技术主要有基于数据驱动的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和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自然语言生成技术。

2.自然语言处理应用

自然语言处理应用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字词级别的自然语言处理,句法级别的自然语言处理和篇章级别的自然语言处理;其中,字词级别的分析主要包括中文分词、命名实体识别、词性标注、同义词分词、字词向量等;句法级别的分析主要包括依存文法分析、词位置分析、语义归一化、文本纠错等;篇章级别的分析主要包括标签提取、文档相似度分析、主题模型分析、文档分类和聚类等。

(1)中文分词

中文分词是计算机根据语义模型,自动将汉字序列切分为符合人类语义理解的词汇。分词就是将连续的字序列按照一定的规范重新组合成词序列的过程。在英文的行文中,单词之间是以空格作为自然分界符的,而中文只是字、句和段能够通过明显的分界符来进行简单的划界,唯独词没有一个形式上的分界符,虽然英文也同样存在短语的划分问题,不过在词这一层面上,中文比英文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

(2)命名实体识别

命名实体识别又称作“专名识别”(NER),是指对具有特定意义的实体进行自动识别的技术,是信息提取、知识图谱、问答系统、句法分析、搜索引擎、机器翻译等应用的重要基础。

(3)词性标注

词性标注(Part-of-Speech tagging或POS tagging)又称词类标注,是指为分词结果中的每个单词标注一个正确的词性的程序。具体来说就是,确定每个词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或者是其他词性的过程(如图3-2所示)。在汉语中,词性标注比较简单,因为汉语词汇词性多变的情况比较少见,大多数词语只有一个词性,或者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性远远高于第二位的词性。常用的方法有:基于最大熵的词性标注、基于统计的最大概率输出词性、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HMM)的词性标注。
图3-2 词性标注

(4)同义词分析

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输入的查询文字很可能会出现描述不一致的问题。此时,业务系统需要对用户的输入做同义词、纠错、归一化处理。同义词挖掘是一项基础工作,同义词算法包括词典、百科词条、元搜索数据、上下文相关性挖掘,等等。

(5)词向量分析

词向量技术是指将词转化为稠密向量,相似的词对应的词向量也相近。在自然语言处理应用中,词向量作为深度学习模型的特征进行输入。因此,最终模型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向量的效果。一般来说,字词表示有两种方式:one-hot及分布式表示。one-hot是指向量中只有一个维度的值为1,其余维度为0,这个维度代表了当前词。分布式表示(word embedding)指的是将词转化为一种分布式表示,又称词向量,分布式表示将词表示成一个定长的稠密向量。

词向量的生成可分为两种方法:基于统计方法(例如,共现矩阵、奇异值分解(SVD)和基于语言模型(例如,word2vec中使用的CBOW、Skip-gram等)。

(6)依存文法分析

依存文法通过分析语言单位内成分之前的依存关系解释其句法结构,主张句子中的核心谓语动词是支配其他成分的中心成分。而它本身却不会受到其他任何成分的支配,所有受支配的成分都以某种关系从属于支配者,如图3-3所示。
图3-3 依存文法分析距离

从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句子的核心谓语动词为“召开”,主语是“民航局”,“召开”的宾语是“会”,“会”的修饰语是“通用航空发展工作专题”。有了上面的句法分析结果,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到,是“民航局”“召开”了会议,而不是“促进”了会议,即使“促进”距离“会”更近。

(7)词位置分析

文章中不同位置的词对文章语义的贡献度也不同。文章首尾出现的词成为主题词、关键词的概率要大于出现在正文中的词。对文章中的词的位置进行建模,赋予不同位置不同的权重,从而能够更好地对文章进行向量化表示。

(8)语义归一化

语义归一化通常是指从文章中识别出具有相同意思的词或短语,其主要的任务是共指消解。共指消解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核心问题,在机器翻译、信息抽取以及问答等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拿常见的信息抽取的一个成型系统来讲,微软的学术搜索引擎会存有一些作者的档案资料,这些信息可能有一部分就是根据共指对象抽取出来的。比如,在一个教授的访谈录中,教授的名字可能只会出现一两次,更多的可能是“我”“某某博士”“某某教授”或“他”之类的代称,不出意外的话,这其中也会有一些同样的词代表记者,如何将这些词对应到正确的人,将会成为信息抽取的关键所在。

(9)文本纠错

文本纠错任务指的是,对于自然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自动地识别和纠正。文本纠错任务主要包含两个子任务,分别为错误识别和错误修正。错误识别的任务是指出错误出现的句子的位置,错误修正是指在识别的基础上自动进行更正。相比于英文纠错来说,中文纠错的主要困难在于中文的语言特性:中文的词边界以及中文庞大的字符集。由于中文的语言特性,两种语言的错误类型也是不同的。英文的修改操作包括插入、删除、替换和移动(移动是指两个字母交换顺序等),而对于中文来说,因为每一个中文汉字都可独立成词,因此插入、删除和移动的错误都只是作为语法错误。由于大部分的用户均为母语用户,且输入法一般会给出正确提示,语法错误的情况一般比较少,因此,中文输入纠错主要集中在替换错误上。

(10)标签提取

文档的标签通常是几个词语或者短语,并以此作为对该文档主要内容的提要。标签是人们快速了解文档内容、把握主题的重要方式,在科技论文、信息存储、新闻报道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文档的标签通常具有可读性、相关性、覆盖度等特点。可读性指的是其本身作为一个词语或者短语就应该是有意义的;相关性指的是标签必须与文档的主题、内容紧密相关;覆盖度指的是文档的标签能较好地覆盖文档的内容,而不能只集中在某一句话中。

(11)文本相似度

文本相似度在不同领域受到了广泛的讨论,然而由于应用场景的不同,其内涵也会有差异,因此没有统一的定义。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相似度与文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度有关,共性越大、差异度越小,则相似度越高;共性越小、差异度越大,则相似度越低;相似度最大的情况是文本完全相同。相似度计算一般是指计算事物的特征之间的距离,如果距离小,那么相似度就大;如果距离大,那么相似度就小。

相似度计算的方法可以分为四大类:基于字符串的方法、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基于知识的方法和其他方法。基于字符串的方法是指从字符串的匹配度出发,以字符串共现和重复程度为相似度的衡量标准;基于语料库的方法是指利用从语料库中获取的信息计算文本的相似度;基于知识的方法是指利用具有规范组织体系的知识库计算文本的相似度。

(12)主题模型

主题分析模型(Topic Model)是以非监督学习的方式对文档的隐含语义结构进行统计和聚类,以用于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语义结构的技术。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是常用的主题模型计算方法。

(13)文本分类

按照特定行业的文档分类体系,计算机自动阅读文档的内容并将其归属到相应类目的技术体系下。其典型的处理过程可分为训练和运转两种。即计算机预先阅读各个类目的文档并提取特征,完成有监督的学习训练,在运转阶段识别新文档的内容并完成归类。

(14)文本聚类

文本聚类主要是依据著名的聚类假设:同类的文档相似度较大,而不同类的文档相似度较小。作为一种无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聚类由于不需要训练过程,以及不需要预先对文档的类别进行手工标注,因此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较高的自动化处理能力。文本聚类已经成为对文本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摘要和导航的重要手段。文本聚类的方法主要有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基于层次的聚类算法和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

3.2.4 认知智能体
智能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在计算智能方面,计算机的速度早已远远超过人工的效率。在感知智能方面,随着OCR、NLP等技术的发展,目前也已经能够实现很多的效果。但是在认知智能方面,即使在某些特定领域,自然语言的处理也已经可以得到比人工更好的成绩,但是在某些领域,特别是知识理解、知识推理、知识判断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逐步积累、逐步完善的地方。

按照机器能否产生自我认知和机器人的适用范围,人工智能分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其中弱人工智能里的机器没有自我意识,不具备真正的推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只适用于解决特定条件下的某种问题。当前人工智能的研究主要在弱人工智能领域。而在强人工智能方面,机器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能够通过学习拓展功能。对于当前不具备的功能或者当前不了解的知识,能通过自行学习获得。当前条件下,全面的强人工智能还面临技术能力、社会伦理等多方面的挑战,但是在某些领域的特定场景下,具备认知智能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软件,不仅能够优化作业流程、快速响应、覆盖更多不同的情况,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技术风险和应用风险,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认知智能有很多种定义,其中,复旦大学肖仰华教授曾经提到过,所谓让机器具备认知智能是指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而这种思考能力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机器具备能够理解数据、理解语言进而理解现实世界的能力。

·第二,机器具备能够解释数据、解释过程进而解释现象的能力。

·第三,机器具备推理、规划等一系列人类所独有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认知智能需要解决推理、规划、联想、创作等一系列复杂任务。

智能体是指驻留在某一环境下,能够持续自主地发挥作用,具备驻留性、反应性、社会性、主动性特征的计算实体。根据著名人工智能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Hayes-Roth教授的理论“智能体能够持续执行三项功能:感知环境中的动态条件、执行动作影响环境、进行推理以解释感知信息、求解问题和决定动作”。

从前面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认知智能体能够感知到环境中的动态条件,然后根据这些条件执行相应的动作来影响现有的环境,同时其还能够用推理来解释感知信息,求解相关问题,决定后续动作。将认知智能体与RPA相结合,我们能够得到一个具备认知智能的机器人,它可以根据所涉及的应用系统和其他环境的变化动态感知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同时执行相应的动作来影响对应的环境信息,实现智能录入、智能监控、智能文档处理和辅助判定。与此同时,认知智能体通过RPA技术在处理业务的同时,还能够学习到相关的经验和知识,逐步掌握识别重点的能力。

认知智能体的研究包含了多种不同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布式人工智能、信息科学和网络科学的不断发展,面向动态环境下的分布式协同决策已经成为认知智能体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式。这种方式在以多无人机系统、多机器人系统为代表的典型无中心式多智能体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受限于自身设计,智能体对所在环境和系统常呈现出信息的部分可观测特征,而有限的智能体之间的交互和外部的约束也使得获得全局信息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同时,无中心式的多智能体系统在应用中呈现出了与社会网络相类似的自组结构和相应的复杂网络特征,即网络中单个智能体通常仅能连接/交互所在局部网络中的小部分智能体,传统的集中式协同模型则不再适用。此外,类似于社会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有限信息交换便可大大提升个体的决策效率,同样的方法能否应用到相应的研究当中,也处于不断的尝试过程中。

3.2.5 智能工作流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各个领域都开始逐步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工作流相关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并广泛地应用于制造业、软件开发、银行金融、生物医学等不同领域。工作流不但能够自动化地处理相关的活动和任务,减少人机交互处理过程中带来的潜在错误,而且能够精确化每一个处理步骤,最大化地提高生成效率,并且将工作流应用到动态、可变且灵活的应用场景当中。

近年来,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工作流中的业务流程日趋复杂,所面临的环境和数据也日趋复杂,由需求分析引起的业务过程重新建模或由维护升级引起的过程模式变更和改进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在这种动态多变的复杂环境下,如何快速识别出任务,然后快速高效并有针对性地处理工作流问题,已成为目前工作流任务研究的关键问题。

RPA软件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类似的情况。工作流的复杂多变,会导致RPA作业流程的复杂多变,使其无法做到自适应,这将会大大影响RPA软件机器人的作业效率。因此,需要通过智能工作流的技术,实现动态地调整RPA里的任务设定,以及RPA业务流程的自动变更和自动升级,在智能工作流的指导下实现自适应作业模式。

实现智能工作流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美国J.H.Holland教授提出的基于遗传算法的工作流调度,Pandey S等提出的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启发式算法(PSO)可用于不同资源的智能调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基于自然界和仿生学的智能算法,比如,混合蛙跳算法、布谷鸟搜索算法、蝙蝠算法、人工蜂群算法等。

目前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实现一种基于智能规划的工作流处理模式,该模式不再是单纯地将不同的活动当作对彼此没有影响的单独事件,而是有针对性地考虑多个事件的共同影响。该模式充分考虑了工作流和智能规划之间的相似之处,通过智能规划推导出不同工作流任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从其他的渠道和外部信息中充分挖掘潜在的关系。逐步改进传统工作流中的问题,使用全新的智能规划的手段,从表面动作中挖掘出潜在的信息,过滤噪声数据,进而实现流程的自动修正,最后,通过前面得出的结论,有针对性地修改之前的RPA作业流程,实现自适应性的作业模式和作业过程。

3.2 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相关推荐

  1. 机器人产业的前途取决于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发展

    来源:亿欧 概要:让机器人实现智能的关键技术在最近十年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整个产业的应用前景将会如何? 目前的机器人已经能够胜任精确.重复性的工作,但很多时候,它还不能够灵活地为新任务进行自我调整,也不 ...

  2. 查看-增强会话_会话式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和挑战-第2部分

    查看-增强会话 Follow up on my previous post discussing the key technologies around the conversational AI s ...

  3. 计算机应用的时间识别的,计算机人工智能识别关键技术及运用

    刘丽娜 摘   要:互联网的信息时代,通过计算机和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相结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的进行运用,让人们与科技紧密相连,真正的体验科学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乐趣.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可以满足所有行业的 ...

  4. 人工智能概论——发展流派关键技术;883专业课参考书目第一章

    人工智能的概念与定义 目标: 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决策 定义:研究用于模拟,延申,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简要版: 模拟人的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的学科 意义:了解 ...

  5. 【人工智能】中科院2019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八大关键技术中国崛起中,国产AI芯片耀眼...

    来源:产业智能官 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概括而言是对人的意识和思维过程的模拟,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方法赋予机器类人的能力.人工智能将提升社会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在有效降低劳动成本.优化产品和服务 ...

  6. AI(8)---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技术

    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技术 从语音识别到智能家居,从人机大战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的"演化"给我们社会上的一些生活细节,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惊喜,未来更多智能产品依托的人工智能技术会发展成 ...

  7. 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主要包含了哪些核心技术?

    从语音识别到智能家居,从人机大战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的"演化"给我们社会上的一些生活细节,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惊喜,未来更多智能产品依托的人工智能技术会发展成什么样呢?让我们来看看2 ...

  8. 工业人工智能系统框架、关键技术、典型应用与发展趋势

    来源:原文刊载于<机床与液压>2022年5月  作者:唐露新 张儒锋 姜德志 林建文 周书兴 近年来,智能制造是很多工业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和重点发展的领域,美国.欧洲和日本等都将目光转向人工 ...

  9. 德勤《全球AI发展白皮书》出炉!八大新趋势,三个关键技术一文扫尽【附下载】...

    来源:智东西(zhidxcom) 数据猿官网 | www.datayuan.cn 今日头条丨一点资讯丨腾讯丨搜狐丨网易丨凤凰丨阿里UC大鱼丨新浪微博丨新浪看点丨百度百家丨博客中国丨趣头条丨腾讯云·云+ ...

最新文章

  1. IBM 揭晓全球第一项 2纳米芯片技术,为半导体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2. “忽悠”智能机器人,竟然改改物品纹理就成功了!北航新研究:时空融合对抗攻击算法...
  3. POJ-1325 Machine Schedule 二分图匹配 最小点覆盖问题
  4. 最优乘车(信息学奥赛一本通-T1377)
  5. 回调函数原理与Python实现
  6. 本田和丰田,你选那个?
  7. 系统化交易与量化交易理论与书籍
  8. Simulink与Flightgear联合仿真详细教程
  9. php path_info orig_path_info
  10. Strategy模式简述
  11. Django admin修改app名称
  12. 浅读C Primer Plus——C语起源
  13. 大雨瓢泼!多地告急!告诉你雨天行车的全部秘密。
  14. 计算多边形(polygon)面积的算法原理和python实现
  15. Bert模型详解和训练实例
  16. 堡垒机的作用与选型经验
  17. 【图】2345看图王
  18. 计算机人物系列-约翰·冯·诺依曼
  19. vob转mp4,每天一个实用小技巧
  20. Virtualbox和VMWare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哪里

热门文章

  1. 洛谷P3975 弦论
  2. 2012成都之行----幺祖祖
  3. Excel如何条件求和
  4. 使用MS Word设计和打印自己的圣诞贺卡,第1部分
  5. __FILE__, __FUNCTION__, __LINE__学习篇,谨以此文告别那无知的岁月
  6. 花三分钟,一起了解一下消费全返模式是怎么样的?消费者又消费又赚钱
  7. 80亿美元侵权诉讼的随想
  8. 高速数据采集卡之FMC子板丨FMC接口AD/DA子卡丨坤驰科技
  9. libusb win32简介以及应用
  10. android常用api大全,Android API详解大全.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