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HashMap是Java程序员使用频率最高的用于映射(键值对)处理的数据类型。

随着JDK(Java Developmet Kit)版本的更新,JDK1.8对HashMap底层的实现进行了优化,例如引入红黑树的数据结构和扩容的优化等。本文结合JDK1.7和JDK1.8的区别,深入探讨HashMap的结构实现和功能原理。

简介

Java为数据结构中的映射定义了一个接口java.util.Map,此接口主要有四个常用的实现类,分别是HashMap、Hashtable、LinkedHashMap和TreeMap,类继承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面针对各个实现类的特点做一些说明:

(1) HashMap:它根据键的hashCode值存储数据,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直接定位到它的值,因而具有很快的访问速度,但遍历顺序却是不确定的。

HashMap最多只允许一条记录的键为null,允许多条记录的值为null。HashMap非线程安全,即任一时刻可以有多个线程同时写HashMap,可能会导致数据的不一致。如果需要满足线程安全,可以用 Collections的synchronizedMap方法使HashMap具有线程安全的能力,或者使用ConcurrentHashMap。

(2) Hashtable:Hashtable是遗留类,很多映射的常用功能与HashMap类似,不同的是它承自Dictionary类,并且是线程安全的,任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能写Hashtable,并发性不如ConcurrentHashMap,因为ConcurrentHashMap引入了分段锁。Hashtable不建议在新代码中使用,不需要线程安全的场合可以用HashMap替换,需要线程安全的场合可以用ConcurrentHashMap替换。

(3) LinkedHashMap:LinkedHashMap是HashMap的一个子类,保存了记录的插入顺序,在用Iterator遍历LinkedHashMap时,先得到的记录肯定是先插入的,也可以在构造时带参数,按照访问次序排序。

(4) TreeMap:TreeMap实现SortedMap接口,能够把它保存的记录根据键排序,默认是按键值的升序排序,也可以指定排序的比较器,当用Iterator遍历TreeMap时,得到的记录是排过序的。如果使用排序的映射,建议使用TreeMap。在使用TreeMap时,key必须实现Comparable接口或者在构造TreeMap传入自定义的Comparator,否则会在运行时抛出java.lang.ClassCastException类型的异常。

对于上述四种Map类型的类,要求映射中的key是不可变对象。不可变对象是该对象在创建后它的哈希值不会被改变。如果对象的哈希值发生变化,Map对象很可能就定位不到映射的位置了。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知道了HashMap是Java的Map家族中一个普通成员,鉴于它可以满足大多数场景的使用条件,所以是使用频度最高的一个。下文我们主要结合源码,从存储结构、常用方法分析、扩容以及安全性等方面深入讲解HashMap的工作原理。

内部实现

搞清楚HashMap,首先需要知道HashMap是什么,即它的存储结构-字段;其次弄明白它能干什么,即它的功能实现-方法。下面我们针对这两个方面详细展开讲解。

存储结构-字段

从结构实现来讲,HashMap是:数组+链表+红黑树(JDK1.8增加了红黑树部分)实现的,如下如所示。

这里需要讲明白两个问题:数据底层具体存储的是什么?这样的存储方式有什么优点呢?

(1) 从源码可知,HashMap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字段,就是 Node[] table,即哈希桶数组,明显它是一个Node的数组。我们来看Node[JDK1.8]是何物。

static class Nodeimplements Map.Entry{ final int hash; //用来定位数组索引位置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next; //链表的下一个node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next) { ... } public final K getKey(){ ... } public final V getValue() { ... } public final String toString() { ... } public final int hashCode() { ... } public final V setValue(V newValue) { ... } public final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 } } ,v>,v>,v>,v>

Node是HashMap的一个内部类,实现了Map.Entry接口,本质是就是一个映射(键值对)。上图中的每个黑色圆点就是一个Node对象。

(2) HashMap就是使用哈希表来存储的。哈希表为解决冲突,可以采用开放地址法和链地址法等来解决问题,Java中HashMap采用了链地址法。链地址法,简单来说,就是数组加链表的结合。在每个数组元素上都一个链表结构,当数据被Hash后,得到数组下标,把数据放在对应下标元素的链表上。例如程序执行下面代码:

 map.put("优知","IT进阶站");

系统将调用”优知”这个key的hashCode()方法得到其hashCode 值(该方法适用于每个Java对象),然后再通过Hash算法的后两步运算(高位运算和取模运算,下文有介绍)来定位该键值对的存储位置,有时两个key会定位到相同的位置,表示发生了Hash碰撞。当然Hash算法计算结果越分散均匀,Hash碰撞的概率就越小,map的存取效率就会越高。

如果哈希桶数组很大,即使较差的Hash算法也会比较分散,如果哈希桶数组数组很小,即使好的Hash算法也会出现较多碰撞,所以就需要在空间成本和时间成本之间权衡,其实就是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哈希桶数组的大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好的hash算法减少Hash碰撞。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控制map使得Hash碰撞的概率又小,哈希桶数组(Node[] table)占用空间又少呢?答案就是好的Hash算法和扩容机制。

在理解Hash和扩容流程之前,我们得先了解下HashMap的几个字段。从HashMap的默认构造函数源码可知,构造函数就是对下面几个字段进行初始化,源码如下:

 int threshold; // 所能容纳的key-value对极限 final float loadFactor; // 负载因子int modCount; int size;

首先,Node[] table的初始化长度length(默认值是16),Load factor为负载因子(默认值是0.75),threshold是HashMap所能容纳的最大数据量的Node(键值对)个数。threshold = length * Load factor。也就是说,在数组定义好长度之后,负载因子越大,所能容纳的键值对个数越多。

结合负载因子的定义公式可知,threshold就是在此Load factor和length(数组长度)对应下允许的最大元素数目,超过这个数目就重新resize(扩容),扩容后的HashMap容量是之前容量的两倍。默认的负载因子0.75是对空间和时间效率的一个平衡选择,建议大家不要修改,除非在时间和空间比较特殊的情况下,如果内存空间很多而又对时间效率要求很高,可以降低负载因子Load factor的值;相反,如果内存空间紧张而对时间效率要求不高,可以增加负载因子loadFactor的值,这个值可以大于1。

size这个字段其实很好理解,就是HashMap中实际存在的键值对数量。注意和table的长度length、容纳最大键值对数量threshold的区别。而modCount字段主要用来记录HashMap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次数,主要用于迭代的快速失败。强调一点,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指的是结构发生变化,例如put新键值对,但是某个key对应的value值被覆盖不属于结构变化。

在HashMap中,哈希桶数组table的长度length大小必须为2的n次方(一定是合数),这是一种非常规的设计,常规的设计是把桶的大小设计为素数。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使负载因子和Hash算法设计的再合理,也免不了会出现拉链过长的情况,一旦出现拉链过长,则会严重影响HashMap的性能。于是,在JDK1.8版本中,对数据结构做了进一步的优化,引入了红黑树。而当链表长度太长(默认超过8)时,链表就转换为红黑树,利用红黑树快速增删改查的特点提高HashMap的性能,其中会用到红黑树的插入、删除、查找等算法。本文不再对红黑树展开讨论,想了解更多红黑树数据结构的工作原理。

功能实现-方法

HashMap的内部功能实现很多,本文主要从:

1).根据key获取哈希桶数组索引位置

2).put方法的详细执行

3).扩容过程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点深入展开讲解。

1. 确定哈希桶数组索引位置

不管增加、删除、查找键值对,定位到哈希桶数组的位置都是很关键的第一步。前面说过HashMap的数据结构是数组和链表的结合,所以我们当然希望这个HashMap里面的元素位置尽量分布均匀些,尽量使得每个位置上的元素数量只有一个,那么当我们用hash算法求得这个位置的时候,马上就可以知道对应位置的元素就是我们要的,不用遍历链表,大大优化了查询的效率。HashMap定位数组索引位置,直接决定了hash方法的离散性能。先看看源码的实现(方法一+方法二):

方法一: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jdk1.8 & jdk1.7int h;// h = key.hashCode() 为第一步 取hashCode值// h ^ (h >>> 16) 为第二步 高位参与运算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方法二: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jdk1.7的源码,jdk1.8没有这个方法,但是实现原理一样的return h & (length-1); //第三步 取模运算
}

这里的Hash算法本质上就是三步:取key的hashCode值、高位运算、取模运算。

对于任意给定的对象,只要它的hashCode()返回值相同,那么程序调用方法一所计算得到的Hash码值总是相同的。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hash值对数组长度取模运算,这样一来,元素的分布相对来说是比较均匀的。但是,模运算的消耗还是比较大的,在HashMap中是这样做的:调用方法二来计算该对象应该保存在table数组的哪个索引处。

这个方法非常巧妙,它通过h & (table.length -1)来得到该对象的保存位,而HashMap底层数组的长度总是2的n次方,这是HashMap在速度上的优化。当length总是2的n次方时,h& (length-1)运算等价于对length取模,也就是h%length,但是&比%具有更高的效率。

在JDK1.8的实现中,优化了高位运算的算法,通过hashCode()的高16位异或低16位实现的:(h = k.hashCode()) ^ (h >>> 16),主要是从速度、功效、质量来考虑的,这么做可以在数组table的length比较小的时候,也能保证考虑到高低Bit都参与到Hash的计算中,同时不会有太大的开销。

下面举例说明下,n为table的长度。

2. 分析HashMap的put方法

HashMap的put方法执行过程可以通过下图来理解,自己有兴趣可以去对比源码更清楚地研究学习。

①.判断键值对数组table[i]是否为空或为null,否则执行resize()进行扩容;

②.根据键值key计算hash值得到插入的数组索引i,如果table[i]==null,直接新建节点添加,转向⑥,如果table[i]不为空,转向③;

③.判断table[i]的首个元素是否和key一样,如果相同直接覆盖value,否则转向④,这里的相同指的是hashCode以及equals;

④.判断table[i] 是否为treeNode,即table[i] 是否是红黑树,如果是红黑树,则直接在树中插入键值对,否则转向⑤;

⑤.遍历table[i],判断链表长度是否大于8,大于8的话把链表转换为红黑树,在红黑树中执行插入操作,否则进行链表的插入操作;遍历过程中若发现key已经存在直接覆盖value即可;

⑥.插入成功后,判断实际存在的键值对数量size是否超多了最大容量threshold,如果超过,进行扩容。

3. 扩容机制

扩容(resize)就是重新计算容量,向HashMap对象里不停的添加元素,而HashMap对象内部的数组无法装载更多的元素时,对象就需要扩大数组的长度,以便能装入更多的元素。当然Java里的数组是无法自动扩容的,方法是使用一个新的数组代替已有的容量小的数组,就像我们用一个小桶装水,如果想装更多的水,就得换大水桶。

我们分析下resize的源码,鉴于JDK1.8融入了红黑树,较复杂,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仍然使用JDK1.7的代码,好理解一些,本质上区别不大。

 1 void resize(int newCapacity) { //传入新的容量2 Entry[] oldTable = table; //引用扩容前的Entry数组3 int oldCapacity = oldTable.length; 4 if (old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扩容前的数组大小如果已经达到最大(2^30)了5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修改阈值为int的最大值(2^31-1),这样以后就不会扩容了6 return;7 }8 9 Entry[] newTable = new Entry[newCapacity]; //初始化一个新的Entry数组
10 transfer(newTable); //!!将数据转移到新的Entry数组里
11 table = newTable; //HashMap的table属性引用新的Entry数组
12 threshold = (int)(newCapacity * loadFactor);//修改阈值
13 }

这里就是使用一个容量更大的数组来代替已有的容量小的数组,transfer()方法将原有Entry数组的元素拷贝到新的Entry数组里。

 1 void transfer(Entry[] newTable) {2 Entry[] src = table; //src引用了旧的Entry数组3 int newCapacity = newTable.length;4 for (int j = 0; j < src.length; j++) { //遍历旧的Entry数组5 Entrye = src[j]; //取得旧Entry数组的每个元素6 if (e != null) {7 src[j] = null;//释放旧Entry数组的对象引用(for循环后,旧的Entry数组不再引用任何对象)8 do {9 Entrynext = e.next; 10 int i = indexFor(e.hash, newCapacity); //!!重新计算每个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 11 e.next = newTable[i]; //标记[1] 12 newTable[i] = e; //将元素放在数组上 13 e = next; //访问下一个Entry链上的元素 14 } while (e != null); 15 } 16 } 17 } ,v>,v>

newTable[i]的引用赋给了e.next,也就是使用了单链表的头插入方式,同一位置上新元素总会被放在链表的头部位置;这样先放在一个索引上的元素终会被放到Entry链的尾部(如果发生了hash冲突的话),这一点和Jdk1.8有区别。在旧数组中同一条Entry链上的元素,通过重新计算索引位置后,有可能被放到了新数组的不同位置上。

线程安全性

在多线程使用场景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线程不安全的HashMap,而使用线程安全的ConcurrentHashMap。

那么为什么说HashMap是线程不安全的,下面举例子说明在并发的多线程使用场景中使用HashMap可能造成死循环。代码例子如下(便于理解,仍然使用JDK1.7的环境):

public class HashMapInfiniteLoop { private static HashMapmap = new HashMap(2,0.75f);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ap.put(5, "C"); new Thread("Thread1") { public void run() { map.put(7, "B"); System.out.println(map); }; }.start(); new Thread("Thread2") { public void run() { map.put(3, "A); System.out.println(map); }; }.start(); } } ,string>,string>

其中,map初始化为一个长度为2的数组,loadFactor=0.75,threshold=2*0.75=1,也就是说当put第二个key的时候,map就需要进行resize。

通过设置断点让线程1和线程2同时debug到transfer方法(3.3小节代码块)的首行。注意此时两个线程已经成功添加数据。放开thread1的断点至transfer方法的“Entry next = e.next;” 这一行;然后放开线程2的的断点,让线程2进行resize。结果如下图。

注意,Thread1的 e 指向了key(3),而next指向了key(7),其在线程二rehash后,指向了线程二重组后的链表。

线程一被调度回来执行,先是执行 newTalbe[i] = e, 然后是e = next,导致了e指向了key(7),而下一次循环的next = e.next导致了next指向了key(3)。

e.next = newTable[i] 导致 key(3).next 指向了 key(7)。注意:此时的key(7).next 已经指向了key(3), 环形链表就这样出现了。

于是,当我们用线程一调用map.get(11)时,悲剧就出现了——Infinite Loop。

JDK1.8与JDK1.7的性能对比

HashMap中,如果key经过hash算法得出的数组索引位置全部不相同,即Hash算法非常好,那样的话,getKey方法的时间复杂度就是O(1),如果Hash算法技术的结果碰撞非常多,假如Hash算极其差,所有的Hash算法结果得出的索引位置一样,那样所有的键值对都集中到一个桶中,或者在一个链表中,或者在一个红黑树中,时间复杂度分别为O(n)和O(lgn)。 鉴于JDK1.8做了多方面的优化,总体性能优于JDK1.7,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用例子证明这一点。

Hash较均匀的情况

为了便于测试,我们先写一个类Key,如下:

class Key implements Comparable{private final int value;Key(int value) {this.value = value;}@Overridepublic int compareTo(Key o) {return Integer.compare(this.value, o.value);}@Override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 {if (this == o) return true;if (o == null || getClass() != o.getClass())return false;Key key = (Key) o;return value == key.value;}@Overridepublic int hashCode() {return value;}
}

这个类复写了equals方法,并且提供了相当好的hashCode函数,任何一个值的hashCode都不会相同,因为直接使用value当做hashcode。为了避免频繁的GC,我将不变的Key实例缓存了起来,而不是一遍一遍的创建它们。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Keys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MAX_KEY = 10_000_000;private static final Key[] KEYS_CACHE = new Key[MAX_KEY];static {for (int i = 0; i < MAX_KEY; ++i) {KEYS_CACHE[i] = new Key(i);}}public static Key of(int value) {return KEYS_CACHE[value];}
}

现在开始我们的试验,测试需要做的仅仅是,创建不同size的HashMap(1、10、100、……10000000),屏蔽了扩容的情况,代码如下:

 static void test(int mapSize) {HashMapmap = new HashMap(mapSize); for (int i = 0; i < mapSize; ++i) { map.put(Keys.of(i), i); } long beginTime = System.nanoTime(); //获取纳秒 for (int i = 0; i < mapSize; i++) { map.get(Keys.of(i)); } long endTime = System.nanoTime(); System.out.println(endTime - beginTim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int i=10;i<= 1000 0000;i*= 10){ test(i); } } ,integer>,>

在测试中会查找不同的值,然后度量花费的时间,为了计算getKey的平均时间,我们遍历所有的get方法,计算总的时间,除以key的数量,计算一个平均值,主要用来比较,绝对值可能会受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如下:

通过观测测试结果可知,JDK1.8的性能要高于JDK1.7 15%以上,在某些size的区域上,甚至高于100%。由于Hash算法较均匀,JDK1.8引入的红黑树效果不明显,下面我们看看Hash不均匀的的情况。

Hash极不均匀的情况

假设我们又一个非常差的Key,它们所有的实例都返回相同的hashCode值。这是使用HashMap最坏的情况。代码修改如下:

class Key implements Comparable{//...@Overridepublic int hashCode() {return 1;}
}

仍然执行main方法,得出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结果中可知,随着size的变大,JDK1.7的花费时间是增长的趋势,而JDK1.8是明显的降低趋势,并且呈现对数增长稳定。当一个链表太长的时候,HashMap会动态的将它替换成一个红黑树,这话的话会将时间复杂度从O(n)降为O(logn)。hash算法均匀和不均匀所花费的时间明显也不相同,这两种情况的相对比较,可以说明一个好的hash算法的重要性。

小结

(1) 扩容是一个特别耗性能的操作,所以当程序员在使用HashMap的时候,估算map的大小,初始化的时候给一个大致的数值,避免map进行频繁的扩容。

(2) 负载因子是可以修改的,也可以大于1,但是建议不要轻易修改,除非情况非常特殊。

(3) HashMap是线程不安全的,不要在并发的环境中同时操作HashMap,建议使用ConcurrentHashMap。

(4) JDK1.8引入红黑树大程度优化了HashMap的性能。

(5) HashMap的性能提升仅仅是JDK1.8的冰山一角。

你可能也喜欢:

  1. Redis系列教程(八):分布式锁的由来、及Redis分布式锁的实现详解
  2. Java多线程系列(八):ConcurrentHashMap的实现原理(JDK1.7和JDK1.8)
  3. Java多线程系列(十一):ReentrantReadWriteLock的实现原理与锁获取详解
  4. 分布式数据层中间件详解:如何实现分库分表+动态数据源+读写分离
  5. Java经典基础与高级面试36题和答案
  6. Redis系列教程(六):Redis缓存和MySQL数据一致性方案详解

阿里P8架构师谈:深入探讨HashMap的底层结构、原理、扩容机制相关推荐

  1. 阿里P8架构师谈:多线程、架构、异步消息、Redis等性能优化策略

    常见性能优化策略分类 1.代码 之所以把代码放到第一位,是因为这一点最容易引起技术人员的忽视.很多技术人员拿到一个性能优化的需求以后,言必称缓存.异步.JVM等.实际上,第一步就应该是分析相关的代码, ...

  2. 阿里P8架构师谈:数据库、JVM、缓存、SQL等性能调优方法和原则

    编辑 性能优化基本是BAT等一线互联网公司程序员必备的技能,以下为大家完整揭晓性能完整的优化方案和方法:包含web网站调优.数据库.JVM调优.架构调优等方案. 第一:Web网站调优 1.尽可能减少H ...

  3. psql where里有自定义函数慢_阿里P8架构师谈:MySQL慢查询优化、索引优化、以及表等优化总结...

    MySQL优化概述 MySQL数据库常见的两个瓶颈是:CPU和I/O的瓶颈. CPU在饱和的时候一般发生在数据装入内存或从磁盘上读取数据时候. 磁盘I/O瓶颈发生在装入数据远大于内存容量的时候,如果应 ...

  4. 阿里P8架构师谈:从单体架构、到SOA、再到微服务的架构设计详解

    本文涉及的内容以及知识点如下: 1.单体架构 2.单体架构的拆分 3.SOA与微服务的区别 4.微服务的优缺点 5.微服务的消息 6.服务集成 7.数据的去中心化 单体架构 Web应用程序发展的早期, ...

  5. 阿里P8架构师谈:流量高峰时期的性能瓶颈有哪些、以及如何来解决

    在高并发大量用户的场景,系统一般会面临如下三个挑战: 1. 日益增长的用户数量 2. 日渐复杂的业务 3. 急剧膨胀的数据 这些挑战对于性能优化而言表现为:在保持和降低系统TP95响应时间(指的是将一 ...

  6. 阿里P8架构师谈:架构设计经验汇总

    架构设计更多的是实践经验总结,以下架构设计经验,我会陆续补充完整. 一:数据库拆分原则 阿里P8架构师谈:架构设计之数据库拆分六大原则 二:缓存选择原则 阿里P8架构师谈:分布式缓存的应用场景.选型比 ...

  7. 阿里P8架构师谈:主流RPC框架详解,以及与SOA、SOAP、REST的区别

    什么是RPC RPC(Remote Procedure Call Protocol)--远程过程调用协议,它是一种通过网络从远程计算机程序上请求服务,而不需要了解底层网络技术的协议. 简言之,RPC使 ...

  8. 阿里P8架构师谈:Zookeeper的原理和架构设计,以及应用场景

    什么是 Zookeeper Zookeeper 分布式服务框架是Apache Hadoop 的一个子项目,它主要是用来解决分布式应用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数据管理问题,如: 统一命名服务 状态同步服务 集群 ...

  9. 阿里P8架构师谈:微服务Dubbo和SpringCloud架构设计、优劣势比较

    本文主要围绕微服务的技术选型.通讯协议.服务依赖模式.开始模式.运行模式等几方面来综合比较Dubbo和Spring Cloud 这2种开发框架.架构师可以根据公司的技术实力并结合项目的特点来选择某个合 ...

  10. 阿里P8架构师谈:Restful、SOAP、RPC、SOA、微服务之间的区别

    内容大纲: 1.介绍Restful.SOAP.RPC.SOA以及微服务 2.重点谈谈SOA与微服务的区别 3.以及为什么要使用微服务架构 什么是Restful Restful是一种架构设计风格,提供了 ...

最新文章

  1. Django框架进阶
  2. 智点创科机器人_秒会机器人教育_秒会机器人教育加盟_秒会机器人教育加盟费多少钱-武汉智点创科机器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网...
  3. 美特斯邦威java面试_在美特斯邦威工作一个月,我学到了什么
  4. 我以前用过的一个洗牌算法
  5. php websocket
  6. linux下检测硬盘,【转载】linux下硬盘监控诊断工具SmartTools
  7. 第十三节:易学又实用的新特性:for...of
  8. maven配置报错以及The JAVA_HOME environment variable is not defined correctly的解决方法
  9. 解析 URL Params 为对象
  10. 知识蒸馏在广告系统中的应用(二)
  11. linux中利用shell脚本条件执行linux命令
  12. Kafka无法消费?!我的分布式消息服务Kafka却稳如泰山!
  13. java轩辕剑天之痕游戏攻略_轩辕剑3外传天之痕攻略 全流程文字攻略(3)
  14. matlab得到小波参数,matlab小波分析去噪详解
  15. SpreadJS V15.0 Update2 新特性一览
  16. Unity写的3D人工智能棋类博弈小游戏-四子棋
  17. 核桃编程学员对话诺贝尔奖得主 用童心预见未来 探讨人工智能发展
  18. 小程序 选择地区(地区选择器)
  19. 《Photoshop Lab修色圣典(修订版)》目录—导读
  20. 量化交易资源汇总《1》

热门文章

  1. windows phone7 学习笔记14——地理位置服务与反应性扩展框架
  2. PHP中的get_defined_funciton和get_defined_vars
  3. Android input 子设备adb 调试命令
  4. mysql配置环境变量(win 10)_mysql配置环境变量(win 10)
  5. python中求包含5的数_Python 内置函数 ( ) 可以返回列表、元组、字典、集合、字符串以及 range 对象中元素个数。_学小易找答案...
  6. 设计模式_1_工厂模式与抽象工厂
  7. Mongoose 数据校验
  8. LeetCode 2119. 反转两次的数字
  9. LeetCode 1609. 奇偶树(层序遍历)
  10. LeetCode 1537. 最大得分(切片取出局部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