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晚8点蜂巢财经联合创始人Jenny邀请到Dex.top全球首席顾问Cytheria,通过直播解答了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关于Dex.top各项问题。

以下是访谈内容(全文阅读约2分钟,内容丰富,值得收藏):

Jenny:大家晚上好,我是蜂巢财经的联合创始人珍妮,欢迎来到蜂巢财经的锵锵有声栏目。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聊一聊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新格局,首先请嘉宾Cytheria做一下自我介绍。

Cytheria:大家好,我是Dex.top全球首席顾问Cytheria。Dex.top是由比特大陆投资孵化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去年底被Bibox收购,本月新版网站就会与大家见面。

新的Dex.top将同时跑在ETH、EOS两条公链上,并且做到了两个平行交易区无缝切换,从登录到交易、清结算,全部由钱包+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全程无人工参与,这是一款体验一次你就会爱上它的产品。

Jenny:业内对去中心化交易所这个产品蠢蠢欲动,那么去中心化交易是否是目前用户的刚需?

Cytheria:是一部分人的刚需,另一部分人的伪需求。

Jenny:Dex.top都是什么样的用户在使用?数量有多少?

Cytheria:Dex.top本月底才会上线,早期主要是在数字资产的存量用户上发力,比如ETH、EOS及其生态代币的持有者。

Jenny:我们看到中心化交易所也在布局去中心化交易,这是要革自己的命吗?

Cytheria:是革命,也是活命。Bibox还很年轻,还有诗和远方哈哈。

Jenny:未来,中心化交易所的资产是否也会向去中心化交易所形成大量流动?

Cytheria:肯定会的,去中心化所才刚起步,未来的流量一部分来自于现有存量,比如已经在中心化所进行数字资产交易的用户;一部分来自于外部增量,比如证券市场,和未来将使用数字资产服务的其它领域用户。

Jenny:赵长鹏认为,去中心化会取代中心化,您怎么看?

Cytheria:不会取代,我觉得这个和社会分工有关。去中心化要求用户必须懂得掌控自己的资产,而事实上分工导致我们只能专注于很窄的领域。对于不擅长或者无暇学习这类操作的用户,我们不应该粗暴地剥夺他们的交易权利,而是提供好另一种补充服务,就是中心化的托管交易模式。

Jenny:从用户来看,DEX的使用门槛很高,需要注册地址、导入私钥,对于习惯了使用BiBox这样的交易所的用户来说,不太友好,用户体验方面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Cytheria:大家好像对去中心化交易所有很大误会,印象还停留在比特股和以德时代,好像上个世纪一样遥远。现在去中心化的使用门槛比中心化还要低,拿Dex.top来说,已经可以钱包扫一扫直接登录了。也就是说你打开Dex.top网站点击登录就会弹出一个二维码,只要拿起钱包APP比如imtoken或tokenpocket,打开扫一扫就直接登录了,跟支付宝一样方便。

你的交易所账户跟钱包账户是同步显示的,如果需要交易,一键划转到智能合约就行;如果交易完毕,一键从智能合约划转回钱包。整个过程不需要人工审核,非常流畅,你还能随时随地看见自己的钱在哪!我们都是使用一次就爱上它了,你们真的一定要来试试。

Jenny: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所深度和交易速度也一直是个问题,比如IDEX上,转币都需要等待至少5分钟的时间,而很多的币种还没有交易量。交易深度不够、交易速度慢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Cytheria:我觉得讨论IDEX的缺点意义不大,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抛开外部因素,去中心化交易所深度受平台运营策略的影响,速度受平台撮合水平的影响。所以去中心化所要努力寻找优质标的、优化撮合服务,比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Jenny:改变现状的关键是什么?

Cytheria:最理想的当然是行业突破技术和应用的天花板,但革命不是一朝一夕呀。对于去中心化所本身而言,要具备正能量,去克服技术研发和运营的困难。Dex.top团队未来会将50%以上的可支配利润持续投入技术研发,推动自身和行业建设。

Jenny:我们能看到市场上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很多是基于以太坊或者是EOS搭建的,就存在一个资产单一性的问题,技术领域的解决方案之一是“跨链”,那么想请问Dex.top目前在跨链交易上的进展有哪些?

Cytheria:目前Dex.top只支持单链交易。很多人以为跨链很难,其实不是的,不管是借助第三方协议,还是自己开发一条公链,现在的技术水平都很容易实现。我们只是一直在考虑哪种方式更好,如果集成第三方协议,那如何为用户匹配最优的交换路径?如果自己开发或者fork一条公链,那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也许年中发布白皮书的时候会看到我们的答卷。

Jenny:中心化交易所布局DEX的脚步也很快速,币安是自己做,Bibox是收购,想请问Bibox为什么选择去收购?

Cytheria:刚刚讲过,Bibox还很年轻,还有诗和远方,布局去中心化交易所是必然的。收购是因为机缘巧合,Bibox刚好需要,Dex.top刚好出现。

比特大陆拥有顶级的工程师,开发出了很酷的产品,Bibox收购后第一件事就是支持双链交易。比特大陆时代的Dex.top跑在ETH上,Bibox时代的Dex.top同时跑在ETH、EOS上,是首家同时跑在两条公链上的交易所,未来还会跑在更多的链上。

Jenny:去中心化交易市场成熟的前提和条件有哪些?

Cytheria:一是经济条件,去中心化所的生命力取决于公链,而公链生命力又取决于dapp。所以如何延长dapp的生命周期、如何让通证反哺dapp和公链、如何让公链从哲学照进现实,都是很严峻的考验。

二是技术条件。对于去中心化所来说,就是撮合能力、智能合约和跨链。撮合能力可以实现具有深度的流动性,智能合约可以实现复杂化的服务场景,跨链可以实现多样化的资产交换,这是所有去中心化所毕生要修的功课。

Jenny:2019年,会是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一个爆发期吗?

Cytheria:爆发期没想过,也不知道会不会有那么多人来。

我们做Dex.top真的只是因为做了充分的准备,是想得很清楚才进来,既然来了就要为用户、为行业和自己负责。如果你也想的很清楚,欢迎为去中心化所的发展贡献力量;但如果想的不够清楚,就别跟风。

Jenny:好的,下面进入用户提问环节。

Q1:Dex.top是不是所有的撮合都上链?

Cytheria:ETH方面我们是链下订单,链上结算,所以我们用了一个单向递增的订单和事件序列,没办法在中间插入订单,因此杜绝了暗箱操作。EOS方面刚好相反,链上订单,链下结算,所以下单,撤单,数据撮合逻辑都在链上,而且下单号也是一个在合约里设置的单调递增序列,没有回滚的空间。

Q2:Binance DEX也是去中心化交易所,同为去中心化交易所,你们的优势在哪?

Cytheria:目前Dex.top没有发公链,没有发币,没有挖矿,产品完全回到了交易所最初的样子,所以说成长空间也会非常的惊人。

构成持续竞争力的有三点吧,一是价值观,Dex.top要持续为实现用户资产交换过程中的安全、效率和公平去努力,所以很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二是技术研发魄力,刚刚有讲过,Dex.top会把50%的可支配利润用于持续投入研发,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合约、跨链技术等,这个真的蛮需要魄力;三是Dex.top团队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中心化所运营经验。

Q3:Dex.top是基于ETH和EOS智能合约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哪个更好用、更安全?

Cytheria:各有特色,无论是哪类合约,我们都会去为用户持续探索和开发多样化的场景服务。

关于安全问题我想补充一句,没有绝对的安全,我们并不鼓励用户把币存到交易所,因为任何类型的交易所本职都只是撮合服务,而不是充当保险柜(钱包)。健康的状态是当需要交易的时候把资产从保险柜取出来,拿去交易完了再放回保险柜里。

Q4:Dex.top收上币费吗?

Cytheria:永久免上币费。表现优异的还可以转板Bibox,原则上不会让费用挡掉任何一个好项目。

Q5:现在大部分用户还是在中心化交易平台的,请问你们是怎么获取去中心化平台的用户,提高流量呢?

Cytheria:存量市场的话,一是Bibox导流,二是与钱包、行情等流量入口合作,三是深入社区,利用二级市场的方式陪dapp玩转生态。长期还是靠口碑。

Q6:钱包导入交易所的手续费很贵,钱包上的深度也不够,溢价很严重啊,怎么解决溢价问题呢?

Cytheria:没太看懂问题,钱包资产划转到智能合约,EOS免费,ETH只需极少量gas交给矿工,平台不收费。

Jenny:今天的锵锵有声活动就告一段落啦,感谢Cytheria,期待Dex.top越做越好,让去中心化所能在用户体验和服务上真正解决市场需求,实现更透明、更安全的交易场景。

懒人简读版

1、Dex.top是全球首家同时跑在ETH、EOS两条公链上的交易所,未来还会支持更多公链;

2、Dex.top使用门槛比中心化还要低,跟支付宝一样简单;

3、未来会将50%以上的可支配利润持续投入技术研发,推动自身和行业建设;

4、产品在今年3月底上线,年中发布白皮书;

5、没有发公链、没有发币、没有挖矿;

6、永久免上币费,提供转板Bibox的通道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哪个才是未来,Dex.top教你熊市生存指南相关推荐

  1. 什么样的备份容灾系统才真正适合云化数据中心?| 技术头条

    作者 | 陈元强 责编 | 郭芮 以虚拟化.超融合.云平台等为形态的云化数据中心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数据中心升级方案.据权威媒体统计,云每年以25%的速度增加,其中虚拟化渗透率大于80%.云在按 ...

  2. 中国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与“中心化”之战

    在中国,"Web2.0"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它所具有的"创造"."分享"."去中心化"等内涵也已在相当程度上深入人心. ...

  3. 数据中心模块化、标准化、预制化、定制化、智能化……傻傻分不清楚?大咖来帮你!...

    模块化.标准化.预制化.定制化.智能化--每当看到这些名词堆在一起,就像回到了上学时代,对着书本上一个个名词解释,睁大眼睛努力辨别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 为此,我们特地向几位来自施耐德电气的资深数据大牛 ...

  4. 网易马进:DDB从分布式数据库到结构化数据中心的架构变迁

    导语: 本文根据马进老师在2018年5月10日[第九届中国数据库技术大会(DTCC)]现场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马进 网易 DDB项目负责人 来自网易杭研大数据平台组,入职以来先后参与了分布式数据库DD ...

  5. 云化数据中心发展历程回顾及金融与运营商对云化数据中心技术的要求

    本文先带领大家详细回顾了云化数据中心架构发展的演变历史,描述了不同发展阶段云化数据中心使用的网络技术.再举例说明了2个特殊行业(运营商.金融行业)对云化数据中心网络的设计要求.结合不同行业的业务要求, ...

  6. 数据预处理之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归一化(Normalization)、中心化/零均值化(Zero-centered)

    一.数据标准化的意义: 1.数据的量纲不同:数量级差别很大 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原始数据转化为无量纲化指标测评值,各指标值处于同一数量级别,可进行综合测评分析. 如果直接用原始指标值进行分析,就会突出数 ...

  7. 云化数据中心网络特性与挑战

    本文简要描述了云化数据中心网络的特点,简述了云化数据中心发展的技术路线与面临的挑战. 目录 云数据中心:计算.存储.网络松耦合 高度虚拟化 高度自动化 云计算特征 按需自助 泛在接入 资源池化 资源快 ...

  8. 矩阵归一化、标准化、中心化/零均值化

    import numpy as npX = np.random.randint(0,5,[4,4]).astype(float)print(X)X-=np.mean(X,axis=0)X/=np.st ...

  9. 归一化 (Normalization)、标准化 (Standardization)和中心化/零均值化 (Zero-centered)...

    博主学习的源头,感谢!https://www.jianshu.com/p/95a8f035c86c 归一化 (Normalization).标准化 (Standardization)和中心化/零均值化 ...

最新文章

  1. 使用LSTM神经网络进行音乐合成(数据格式,模型构建,完整源码)
  2. button按钮无法提交表单问题发现与解决
  3. 使用Webrtc和React Js在网络上共享跨平台的点对点文件
  4. linux加大ram 内核需要,Linux 5.1内核发布:io_uring接口+支持持久性内存用作RAM
  5. Ansi、Unicode、UTF8字符串之间的转换和写入文本文件
  6. arcgis矢量之间的空白如何快速填充
  7. 2019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发布:涉及76个行业
  8. TechOnTheNet的Oracle专题
  9. 基于 props 更新 state
  10. Python学习入门基础教程(learning Python)--4.3 Python的for嵌套
  11. IoC 容器和 Dependency Injection 模式[转]
  12. 华翼宽带android客户端,太凶残了:电信推华翼宽带专门防蹭网
  13. ubuntu 强制关闭某个程序
  14. android加音乐歌词代码,Android简易音乐播放器实现代码
  15.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时空预测
  16. 树莓派安装python3.5_一树 - 神奇宝贝百科,关于宝可梦的百科全书
  17. 电脑重装Windows操作系统的几种方法
  18. 批量将B站学习视频以MP4格式下载到本地
  19. cmake:cmake_policy命令
  20. MODELSIM报错合集

热门文章

  1. 苹果手机怎么投屏到电脑,手机投屏电脑的方法
  2. 服务器系统崩溃真是惊险刺激,guanjunjc
  3. “天罡”霸气侧漏,华为5G长驱直入
  4. win101809最新专业版企业版激活密钥和功能
  5. 差劲的 thinkpad t480 2019-2-15 入手
  6. 物联网智能开关平台源码
  7. NPOIHelper
  8. 大数据开发学习资料汇总
  9. 查询最近12个月的数据SQL语句
  10. 8255A红绿灯c语言程序,汇编语言的交通灯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