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sections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之均衡和最优理论

需求定律

供求理论

消费者理论

成本的概念

租值概念

市场结构

交易费用

信息费用

货币理论

利息理论

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大萧条的肇始是1929年的美国股票市场的崩盘,这是人所共知之事。但并非人所共知的

是,其实比那一场崩盘更严重的股灾不论是在此之前、还是在此之后都发生过,却没有引起那么严重的后果。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在此之前参与炒股的人不多,所以虽然以指数下跌的百分率来看以前也有比这更严重的股灾,影响却没那次那样厉害。但在那之后参与炒股的人只会是有增无减,为何比之更严重的股灾却没有带来比大萧条更严重的后果呢?又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在那之后各国政府有了凯恩斯的药方,以政府干预的方式阻止了股灾向其它经济领域的蔓延。那我要指出的是,香港在殖民地时期,港英政府一直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直到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大玩政治把戏而被终结),可以说是斯密传下来的“政府的职责只是一个守夜人”的古典主义思想在现代社会仍得以贯彻执行的最后一片净土。这段时期香港发生过好几次股灾,厉害程度并不在1929年的美国之下,而港英政府从来没有给市场“服用”过什么凯恩斯的药方,照样一次又一次安然无恙地渡过,而且股灾的影响也从来不曾扩散到其它经济领域,演变成经济危机。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就牵涉到大萧条的真相!真相就是:美国当年的股票市场的崩盘的原因与大部分股灾的成因完全不同,那导致股票市场崩盘的真正原因也是这场股灾后来演变成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说,这场股灾是后面那场经济危机的序曲,而不是经济危机的原因。光是股灾本身,是不会必然地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然而,经济危机本身也并不必然会演变成大萧条,是其后美国当局的一连串的处理失当,把一场本来可能只是此前已经发生过很多次的普通的经济危机恶化成一场严重的经济大灾难,也就是大萧条。弗里德曼在《美国货币史》里详尽地追溯了1929年的股票市场崩盘前后的货币供应量的数

据,雄辩地指出,在此之前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向经济体注入了大量的货币。下学期你们学到货币理论的时候就会明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如果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增长,就会带来通货膨胀。但当时的人们——包括经济学家在内——对货币理论的认识还处于很低的水平,他们不懂这个道理。普通人能看到的,只是物品用货币来标示的价格(名义价格)在上涨。于是,生产者以为是他们的产品很受市场欢迎,是因为供不应求而导致价格上涨。在此刺激之下,他们大量增加商品的生产,并为了满足这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雇佣更多的工人,也就是劳动力的需求随之增加。在劳动力供给有限的情况下,工资的上涨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这样,工人觉得自己的工资收入增加了,生产者也因为产品价格上涨而利润增加,总之是所有人的收入都在增加。于是他们消费更多,短期里真的使多生产出来的商品也显得供不应求,拉动物价水平继续上涨……人

们也把更多的钱投向股票市场,一来是因为手头上钱多了自然就会增加储蓄(所谓的“投资”于股票市场,在经济学里严格来说是一种储蓄),二来则是企业的利润增加使得人们对于这些企业的股价上涨充满了信心。只要有足够多的人有这种信心,买进股票的人多于卖出的,就能推动着股价真的持续上涨……

然而,一切皆有尽头。实际上是太多的货币流入经济体而使大家在短期里产生了“货币幻觉”,不知道物价的普遍上涨其实是通胀,而不是实体经济在增长。但幻觉就是幻觉,它不是现实,它总有被打破的一天,这个被后来的历史学家美誉为“怒吼的20年代”,在后来的经济学家眼中看来,其实只是通货膨胀刺激起来的繁荣假象。总有一天,生产者会发现所有东西都贵了——而不仅仅是他出售的产品!成本也在上涨,挤压生产者的利润,他们于是不再扩大生产规模,而是改为突然收缩。消费者也会发现所有东西的价格都高了——而不仅仅是他的收入!于是他们削减开支。突然之间,风向就变了,而股票市场就是对经济风向变化最敏感的地方,那里的股价也在突然之间掉头向下,急剧暴跌。此前由于股价的疯涨而吸引了大量本来不能承受高风险的资金(如银行存款)入市,股价的突然暴跌使这些资金旦夕之间化为乌有。一批银行因此倒闭,引发了人们对银行的信心危机,挤兑风潮使本来没有问题的银行也被卷入风暴之中不能幸免。这是金融领域的问题,我在这里就不多讲了。回到实体经济的领域,之前受通胀所引起的涨价假象所刺激而生产下来的大量商品积压,出现了所谓的生产过剩。然而,大家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所谓的生产过剩根本不是市场的错!而是中央银行之前发了太多的货币,导致通货膨胀,误导了生产者,以为产品的价格上涨是市场需求在增加,但其实根本就不是!这市场上增加了的只是货币,于是用货币来标示的物品价格变高了,但物品的真实价格——以其它物品来标示的相对价格——根本没变!可是生产者怎么知道呢?这个社会里的物品都使用货币来标价,他又不晓得中央银行印了那么多钞票出来,他能直接观察到的只是物品的货币价格(名义价格),他就对那个价格信号作出扩大生产的反应。可是那价格信号却原来已经被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所导致的通胀所扭曲了,于是生产者的反应是错的,增加的供应并没有相应的需求增加所吸收,所谓的生产过剩就发生了。大家听明白了吗?传统经济学——就是现在所谓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市场会以价格的上升下降来向经济中的各个主体传递供求状况的信息——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各个经济主体在自私的支配下相应地做出反应——价格上涨时生产者增加供给,消费者减少需求;价格下跌时生产者减少供给,消费者增加需求——,这些反应都是往推动供求平衡的方向起作用的,因此在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里,是无法想象会有生产过剩的现象出现的。然而,问题就出在,现实世界中有货币,而中央银行可能是出于无知、但也可能是出于故意胡作非为——当时的美联储应该是出于前一种原因,但人为制造出来的通货膨胀几乎绝大部分是出于后一种原因——,使用了错误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的价值不稳,从而使得物品的货币价格偏离了它的真实价格,于是货币价格所传递的信息就不仅仅是供求状况,其实还夹杂了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噪音”在内,误导了生产者(其实也有消费者),使他们的反应不是往推动供求平衡的方向起作用,反而可能是把其实已经处于平衡状态的供求状况破坏了。但是,这是市场的错吗?还是政府(中央银行)的错?是谁把价格信号扭曲了?是谁让价格所传递的信息夹杂了噪音?是谁误导了生产者?

然而,更可怕的故事还在后头。股票崩盘本来是经济失衡所导致的,但它的发生本身引发了银行危机,银行危机所导致的货币供应量急速收缩反过来又会使得经济危机更加恶化——你们在下学期的宏观经济学的课程里学到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理论时才会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根据后来的经济学家才明白的货币理论,在经济下行的时候,中央银行本应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可是后知后觉的美联储却到这个时候才惊觉之前向经济体注入了太多的货币供应量是个错误,于是突然之间将货币政策改为减少货币供应量,恰恰与此时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完全背道而驰!世事就是如此的充满了戏剧性——不,应该说是悲剧性!为了纠正一个以前犯下的错误,人却在错误的时机犯下了一个更大的错误。

于是,美国经济雪上加霜,从一个以往也并非没有发生过的、表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进一步发展成表现为物价水平持续暴跌(严重通缩)的大萧条!生产者能获取的价格,甚至不能弥补他们把产品从生产地运到市场上去的费用,于是他们索性把产品就地毁灭,这样损失还更少一些!这就是你们从历史教科书里读到过的,当时曾出现过把牛奶倒进河里、把小鸡淹死在水里也不拿去卖掉的“荒唐的一幕”。

二:微观经济学之均衡和最优理论

均衡:“在特定的条件(这里指的就是局限条件)下,各经济主体不再调整自己的行为(也就是静止下来)的状态。”为什么各经济主体不再调整自己的行为呢?那一定是在该特定的局限条件下,他们已经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位置,于是满足于停留在现有的状况之中,静止下来,不再改变。如果他们还没达到最有利的位置,自私会驱使着他们继续调整自己的行为。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博弈论等所使用的均衡的概

最优:就是人们看着目前的局限条件调整自己的行为,尽可能使自己处于最有利的位置上。也就是说,最优与均衡,你既可以看成是不同,也可以看成是相同。说不同,是因为最优是一个个经济主体的行为,而均衡则是所有经济主体都选择了最优行为之后的整体结果。

最优的分析工具,那就是经济学里最重要的分析工具——边际分析法!

是把追加的支出和追加的收入相比较,二者相等时为临界点,也就是投入的资金所得到的利益与输出损失相等时的点。如果组织的目标是取得最大利润,那么当追加的收入和追加的支出相等时,这一目标就能达到。

三:需求定律

基本假设是“自私”。正如几何那样,在公设(基本假设)之上导出的是公理(axiom)。经济学的公理只有一条: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需求定律的内容是:其它因素不变时,需求量随价格的变动而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这个“其它因素不变”是个很重要的条件,适用需求定律这公理(理论)的假设条件。

举例说明吧。这学校门口的小店平时卖的伞是10元一把,有一天突然天降大雨,小店的老坐地起价,把伞的价格涨到20元,然而我们观察到那天买伞的人比平时伞是10元时还更多!这种看似是越贵越买的情况有推翻需求定律吗?当然没有了!是天气这“其它因素”变了嘛!.

四:供求理论

ABC是一条符合需求定律的需求曲线(即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反映某人对某物品的需求量随价格变动的状况。B点是这人持有该物品的初始状态,即价格在B点的高度时,他持有的物品数量为OO'(注意:O才是需求量为零时的情况)。如果价格是从B点往下降,那么此人是增加他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即沿着BA走。但如果价格是从B点往上升,此人会减少他对该物品的需求量。怎么减少?那就是卖出去啊!那就是供给!如果把BC段的需求曲线以O'B为对称轴折过来画成BC',大家看到这BC’的曲线就跟你们平时看到的供给曲线的样子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它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所以,在没有生产的情况之下,供给曲线其实是把需求曲线位于O'P左边的部分画到右边去,因此它们是同一条曲线!

这张几何图的经济含义是:一个人到底是买方还是卖方,是消费者还是供应商,是视价格的高低而定的。价格足够低,人们就买,而且价格越低就越倾向于多买;价格足够高,人们就卖,而且价格越高就越倾向于多卖。供求可以互相转化,端视价格的高低而定。有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结合起来就是供求理论。

私有产权包含了三项权利:使用权、收入权、转让权。其中收入权是最关键的,其它两权都只是为了协助它的实现才需要具有的。因为,我要能自由地使用、自由地转让我所持有的物品,我才有可能完整地获得这物品的收入。

价格上限与价格下限

“价格上限”是指政府以政策或法律强行把价格规定在低于市场自由运作时所形成的价格(所谓的均衡价格)的水平上。价格上限一定是低于均衡价格的,否则就没有意义。通常,人们把这种政策或法律称为“价格管制”。反之,“价格下限”是指政府以政策或法律强行把价格规定在高于所谓均衡价格的水平上。价格下限一定是高于均衡价格的,否则也没意义。通常,人们把这种政策或法律称为“最低价格”或“价格支持”。不管是价格上限还是价格下限,它都是政府干预市场自发形成的价格,本质是侵犯私有产权。典型的例子是房屋购买限价和最低工资法。

五:消费者理论

消费者理论基于两个公理,都是对人的偏好(preference,与“口味”是同一回事)作出的基本假设。一个是比较公理,说的是人能够根据他的偏好比较任意两个商品组合A和B,只有三种结果:其一是人认为A优于B,其二是人认为B优于A,其三是人认为A与B等优。另一个是传递性公理,是指人对商品组合的偏好是可以传递的,即如果他认为A优于B,又认为B优于C,则他一定认为A优于C;或者是他认为A与B等优,B又与C等优,则A与C一定也等优。大家注意到,这跟数学上说两个数一定能进行比较,若非A>B,或B>A,就是A=B;而且这种大小关系可以传递,即若A>B(或A=B),且B>C(或B=C),必有A>C(或A=C)的情况在逻辑上是相通的。在这两个公理的基础上就推出“偏好序列命题”,即“偏好定律”,说的是消费者能前后一致地按照偏好的顺序排列所有商品组合,这一序列用数学来表达就是“偏好函数”。

六:成本的概念

经济学所说的成本,是指收入!是指放弃了的最高收入。因此,经济学的成本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机会成本:

关于机会成本的概念,还有以下的要点是大家需要牢牢记住的。

第一,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因为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高收入,所以如果没有别的选择,

就不存在放弃了什么,也就没有成本可言了。

第二,历史成本不是成本。所谓历史成本,就是已经付出的成本,已经成为历史的。张五

常在《经济解释》里说过一句妙语:成了本的,就不是成本。成了本的,是历史成本,历史成本不是成本。为什么历史成本不是成本呢?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一点: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在时间机器没有发明出来之前,人类都不能选择回到过去,重新再选。既然如此,已经付出的成本就是覆水难收,对目前的选择没有影响了。

七:租值概念:

租值=收入-机会成本

A、农业用地:100;300;-200

B、工业用地:200;300;-100

C、住宅用地:300;200; 100

选择A是把这块土地用作耕地,其收入是100;选择B是把这块土地用于建造厂房,其收入是200;选择C是把这块土地用于建造住宅,其收入是300。这三个选择的成本与租值如后面两列所示。随着选择的细化,你会发现,租值是会变化的!

例如,我们只是把选择C细化为两项:别墅与公寓。上述的数值例子就会变成这样:

A、农业用地: 100;300;-200

B、工业用地: 200;300;-100

C1、住宅用地-别墅:250;300; -50

C2、住宅用地-公寓:300;250;50

租值是个神奇的东西,因为它是可以忽大忽小、若有若无的!——的意思了吗?选择还是那个选择,它客观地存在着,它并没有发生变化,变的……只是我们观察这个选择与其它选择的细致程度!

而“劳动价值论”只认可劳动是物品价值的唯一来源的观点,也被地主可以不劳而获地租的事实所推翻,马克思于是强行把地主收取地租的行为定性为“剥削”,仍然坚持认定土地上产生的一切收入都只应该分配给劳动,只是其中一部分以地租的形式被地主剥削去了。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已经进入工业社会,于是当他把这“剥削理论”进一步推广到工业生产的领域去的时候,也就顺理成章地推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的理论。然而,姑且不论这“剥削”的定义充满了主观的价值判断的色彩,就算这真的能成立,据此而得出的政策建议显然就是要禁止地主剥削农民,不允许他们收取地租,让付出了全部劳动的农民能得到土地上产生的全部收入。然而,地主如果没能得到任何收入,他的对策一定是收回土地,不再租给农民使用——你说我剥削你吗?那好,我不剥削你了,我把土地收回去,你别来耕我的地了!可是没有土地的参与,光是有农民的劳动,怎么可能进行农业生产呢?于是,从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到马克思自创的“剥削理论”要一直坚持到底的话,逻辑上最终一定是导向“公有制”的主张!——彻底剥夺地主对土地的产权,交给国家这个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个人、但难免会是含糊不清的主体来行使,以确保土地在即使没有得到任何收入的情况下也会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然而,公有制彻底地侵犯了私人产权,使得以价格为决定胜负准则的市场经济制度彻底被消灭,从而导致庞大的租值消散(交易费用的一种),结果自然是经济下滑、濒于崩溃,迫使自私的人为着生存而减低交易费用,最终不得不放弃公有制、重返私有制(私人产权制度)。你可以像骆驼那样把头埋在沙子里不肯面对现实,但现实并不会因为你假装看不见它就能有所改变。经济规律与物理规律一样是铁一般的冷酷无情,你主观上喜不喜欢它都好,反正你不遵守它,它就狠狠地惩罚你!

八:市场结构:

关于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传统的教科书将之分为“自由竞争”(pure  competition或perfect  competition)与“垄断”(monopoly)两大类,前者又称为“价格接受”(price-taking)——因为这时生产者只能随行就市、被动地接受通行的价格——,后者又称为“价格制定”(price-making)——因为这时生产者通过增减产量可使价格下降上升,间接地制定了价格。

 生产者最优选择:

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就是生产者的最优选择。
一方面可以多得到一些收入(即边际收入MR),另一方面也必须多支付一些成本(即边际成本MC),如果他发现多得到的收入大于多支付的成本(即MR>MC),这一单位产品生产出来就是有利可图的,能使他的总租值上升,他当然会选择多生产一单位产品。这也说明在此之前他还没达到最优产量,应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但如果他发现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多得到的收入小于多支付的成本(即MR<MC),也就是这一单位产品生产出来是亏本的,会使他的总租值下降,他当然不会多生产,反而要考虑倒过来少生产一单位产品。这也说明在此之前他已超过最优产量,应该收缩生产规模。这样,MR>MC时,是产量太小;MR<MC时,是产量太大。二者都不是最优产量,那就只有MR=MC时达到最优。因为这时多生产或少生产一单位产品,多得或少得的收入,与多支付或节省下来的成本是一样的,这一单位产品是不赚也不亏。
边际产量递减定律:

只要其中一种生产要素固定不变,随着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刚开始时总产量会增加,但最终会出现总产量下降,这是因为边际产量不断递减,使总产量的增加逐步减少,最终变为掉头向下(这时边际产量已经递减至负值)。
各种生产要素在技术上都有一个最优的搭配PMC比例,一旦超过了那个最优比例,过多的生产要素一方面闲置着,不对增加产量起什么作用,另一方面甚至会妨碍生产,从而导致产量下降。所以这一定律起作用的条件更确切的陈述是,不必非要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固定不变,即使所有生产要素都增加,但不是等比例地增加,有一种生产要素比其他的增加得慢,则从相对的变化上看,它也等于没有增加。事实上,如果没有边际产量递减定律,生产者会选择无穷无尽地扩大生产,显然这样的情况人们在真实世界里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也证明了此定律是一条铁律。

九:交易费用

多人合作比一个个人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效率更高,所以需要企业。然而,合作生产也可以通过市场来组织。在现实之中,我们看到不少个体户从上游生产者那里购入半成品独自加工,加工成更接近产成品的半成品之后又再卖给下游生产者作进一步的加工,直到制成能够直接出售给消费者的产成品为止。是通过企业的老板或经理作统一的指挥来组织。于是问题依然存在:为什么会有企业?市场也可以组织合作生产,为什么有些合作生产会由企业来组织?科斯提供的答案是:因为使用市场来组织生产是有费用的!那,就是交易费用。科斯指出,使用企业组织生产的好处,是避免了使用市场,也就避免了要支付交易费用。上、下游生产者如果是在同一家企业之内,是一家企业中的不同部门,那么位于下游的生产部门要进行生产时就不需要再花费时间、精力、货币成本去寻找可提供投入品给它的上游生产者,而是直接向位于上游的生产部门索取所需的投入品,也不需要商讨什么价格、质量、数量,直接就根据企业的老板或经理的指示,从上游生产部门的仓库里划拨给下游生产部门的车间,也不需要签订什么合约,更无需担心合约会得不到履行而要打起官司来。然而,科斯用市场运作需要支付交易费用来解释企业的成因,却会面临一个问题:既然使用企业就能避免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那为什么不把所有生产都放在企业内部进行呢?显然,如果光是使用市场有费用,在自私的假设下,均衡的情况应该是世界上一切生产都由企业来完成,市场理应消失!

答案显然是:使用企业,也有费用!前已述及,以企业替代市场来组织生产,就是以企业的指令去替代市场的价格来引导各生产要素参与生产的行为。价格是一种决定竞争胜负的准则,以企业替代市场,就是以非价格准则替代了价格准则。在企业内部,不同生产环节之间失去了价格的指引,各生产要素只能是盲目地服从着经理的指令,而经理也只能是凭着内部的信息反馈以及他的经验来大致地估计,出错的机会就比其它条件一样时有市场价格的指引要高。另外,在众多生产要素之中,人这种生产要素非常的特别,由价格(收入、利益)来刺激他自愿地提供他的劳动力,比世界上任何一个经理的指令强制他提供劳动力都更有效!

科斯把这种使用企业而要额外多付的费用称为管理费用。然而,把使用市场而要额外多付的费用称为交易费用,把使用企业而要额外多付的费用称为管理费用,使用市场有费用,使用企业也有费用,它们都是费用,是使用不同的形式来组织生产而引起的不同费用而已。人们在自私本性的驱使下,衡量两种组织形式的费用与它们所能带来的生产效率,在同样的生产效率水平上哪一种组织形式所引起的费用较低人们就选择哪一种,这正如人们在市场上购买物品时,两种物品都能满足同样的需要的话,哪种物品的价格较低人们就选择哪一种。

十:信息费用

信息费用是交易费用的一种。:不同人对某事某物存在着信息不完全,但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完全”是指人们对某事某物的相关信息没有全部掌握,不知道的部分会使得人们不能好地利用该事物来获取收入——即以更低的成本来获得更高的收入,那增加了的成本与减少的收入就含义着信息费用的存在。另一方面,为了获取这些本来是不知道的部分的信息,人得花费额外的成本——例如为了知道明天的天气会如何,先要依靠科学家研究出气象学的基原理,还要发射气象卫星上太空收集相关的信息,这无不含义着庞大的信息费用的存在。

“信息不对称”则是指不同人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信息,也就是其中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掌握充分的信息,相对来说处于信息更完全的状态之中。俗话说“买的不如卖的精”,这不是说买方卖方的智商低,而是因为买方对出售的商品的了解通常不如卖方,也就是掌握的信息较少,此卖方可以利用他知道得更多来欺骗卖方,从而获取收入。

显社会上大量的人是靠赚取信息租值来生存的。最典型的是中介,他们撮合买方与卖方,靠就是他专门从事收集买卖双方的信息的工作,掌握了更充分的信息。

十一:货币理论

货币的职能是什么了。第一,它是交易媒介,是方便交易进行的。第二,它能贮藏价值。人们把自己持有的物品出售换回钱之后,那物品的价值就暂时地存放在钱上,过一段时间有需要时再用这钱换回相当于他之前出售的物品的价值的别的物品。从这两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出货币的第三点职能:第三,它是价值尺度。在物物交换时,一个面包换

两支水的话,我们说一个面包的价值相当于两支水。但一本书又换十个面包,那就是一本书换二十支水。这样书的价值是多少?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十个面包,一个是二十支水,都对!但麻烦啊!这里才三种物品,一种物品的价值就有两种说法了。世上有成千上万物商品,那不把人计晕了吗?但如果所有物品都跟钱交换,也就能都用钱来标示它们的价值。例如一支水是一元,一个面包是两元,一本书是二十元。这跟前面说的它们互相之间物物交换的价值其实是一样的,但方便多了!这样,货币就成了一把尺子,但它跟我们平时见到的普通尺子是用来量度物品的长度不同,它是用来量度物品的价值的!既然货币是一把尺子,是用来量度物品的价值,那物品的价值又是什么呢?物品的价值就是大家之前在微观经济学的部分里学过的“使用价值”(效用、财富),

 

十二:利息理论

但在现实之中,时间是有价的!而这个价格,就是利息(Interest)!现在物品的价值是现值(Present Value),未来物品的价值是未来值(Future Value),未来值与现值之差就是利息,未来值除以现值再减1就是利(息)率(Interest  Rate)。

这么多不同的利率,那是因为它们不是纯粹的利率,而是夹杂了其它因素在内的。这其它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交易费用,另一类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问题我们在后面的宏观经济学的部分讲解货币理论时再作解释,这里只是简单地说一下结论:有了货币之后,很多量就有了真实值(Real  Value)与名义值(NominaValue)之分,名义值是真实值用货币表示的值,有通胀或相反的通缩(通货紧缩)时二者就有不同,名义值会包含了通胀因素在内。平时我们见到的利率都是名义值,即名义利率(货币利率),它与真实利率的关系大致上是“名义利率=真实利率+预期通胀率”。例如,如果存在着通胀预期,长期利率会高于短期利率,因为未来的货币相对于现在的货币是贬了值的,需要在利息上补回来。一般来说,最接近无风险的纯利率的,是银行间市场上的同业隔夜拆借利率,那是银行进

行以一天为期限的互相借贷时所适用的利率。你们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银行之间要进行期限只有一天之短的互相借贷呢?这是因为银行每天都有人存钱进来,又有人借钱或提款出去,进来的钱与出去的钱在金额上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这叫“头寸”(Position)。有些银行进来的钱少、出去的钱多,会面临短暂的资金不足的问题,这叫“缺头寸”,需要从别的银行里借进钱弥补,它们就成为同业市场上借钱的一方。而有些银行则是进来的钱多、出去的钱少,有多余的资金闲置,这叫“多头寸”,如果不把多余的钱贷出去收点利息那不是亏了机会成本吗?于是们就成为同业市场上贷款的一方。这个银行间的同业隔夜拆借市场借贷期限非常短,参与各方又都是银行,所以风险很低(含义着交易费用很低),在所有利率中应该是最接近纯利率的了。事实上,许多其它利率都以同业隔夜拆借利率为基准利率。

收入”(Income),收入是一连串事件,所以收入是个流量,它不是在某个时点的那一刹那间实现的,而是在一段时间里由连续不断地发生的事件所形成的。

财富”(Wealth)这存量,但不是把所有收入简单地加起来。时间不同的物品已经是不同的物品,不可以直接相加。要先把不同时段的收入折算成同一时段的收入,然后才能相加。折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现在的收入折成未来的收入,即现值折成未来值;另一种是把未来的收入折成现在的收入,即未来值折成现值,这叫“折现”(discount)。因为未来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未来,所以人们一般习惯于使用后一种方法,但要理解怎么折现,最容易的途径还是先理解怎么把现值折成未来值。

资产的价格就是资本(Capital  Value),这是最一般化的资本的概念。与前面所说的“财富”(价值)相比,资产价格(资本)是未来收入的折现值之和,而财富(价值)是所有收入的折现值之和,二者相差的是前者没有加进现在收入。但“现在”是个弹性很大的概念。

《经济学讲义》-李俊慧读书笔记相关推荐

  1.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6-10章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 ​ 该读书笔记是我在阅读过程中觉得比较好的句子,摘抄下来分享给大家 第6章 耐心 想象力决定生产力 1.当我们为一切事物--不管是选择.需求.价格还是权利-- ...

  2.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1-5章 ​ 该读书笔记是我在阅读过程中觉得比较好的句子,摘抄下来分享给大家 第1章 稀缺为何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真实世界|经济学的视角 1.哪怕物质的总量不发生 ...

  3. 鸿蒙济判法讲义,2020-02-09《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近期跟一位朋友聊到看书,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看过经济学方面的著作,这不代表自己每个板块都会涉及,物理.化学.数学等专著很难,但是经济学和日常生活联系更加紧密,自己脑海里完 ...

  4. 【徐禾 政治经济学概论】 读书笔记 §1.3劳动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上.价值质的规定性)

    一.具体劳动 定义1 具体劳动:根据劳动的目的.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和劳动成果来区分,生产一种特定品种的产品的劳动. 例:生产木器得用木匠的劳动,生产铁器得用铁匠的劳动,--即便生产的同样是铁器或 ...

  5. 【徐禾 政治经济学概论】 读书笔记 §1.1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一.引入问题 1.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首先应该从什么入手?为什么? 2.能否从人民.国家.市场等复杂现象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为什么? 二.引入方法:抽象分析法 探求任何事物的本质,我们必须: 1.必 ...

  6.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读书笔记 作者刘擎,该读书笔记是我在阅读过程中觉得比较好的句子,摘抄下来分享给大家 第-章 现代思想的成年 人到了怎么样的境界可以称为真正的成年?第一是明白自己,对自己 ...

  7.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前言   最近一段时间读完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分册,本来是想写读书笔记的,怎料读起来觉得满书都是经典,处处都可牢记.哈哈,这里就把经济学十大原理摘录出来,致敬作者. 经济 ...

  8.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5

    上一篇读书笔记里的三章内容,是全书的第二篇,名字叫"社会关系有价签".作者通过分析家庭伦常.社会资本和社会变迁来阐释社会关系里的经济学原理,探寻每一个关系里的成本效益.虽然作者的理 ...

  9. 《经济学讲义 上》 李俊慧 读书笔记

    所谓的正确理论,可以用来指导人们从事实际工作.前已述及, 用理论解释已发生之事,跟用理论推断未发生之事是同一回事,是 一个硬币的两面.人们一般通过试图解释已发生之事来构建理论, 然后通过运用理论去推断 ...

最新文章

  1. 《评人工智能如何走向新阶段》后记(再续1)
  2. pycharm如何折叠指定代码而不是某一个函数或类或功能块
  3. 利用ImageMagick命令执行漏洞拿下Facebook四万美元奖金
  4. 【Android开发经验】移动设备的“声波通信/验证”的实现——SinVoice开源项目介绍(一)
  5. linux发送http请求xml报文,使用curl命令行发送/发布xml文件
  6. linux 下 svn的安装和使用
  7. fir.im Weekly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8. MongoDB可视化工具MongoChef永久有效
  9. 软件测试之接口自动化面试题汇总
  10. 关于Pearson相关系数的显著性p值如何计算以及背后原因的思考
  11. 为啥淘宝的商品链接无法分享到微信?
  12. 在Xubuntu上安装中文输入法
  13. 表白墙微信小程序源码
  14. C/C++游戏项目完整教程:《坦克大战》
  15. 时间处理 - Joda
  16. 【极客赠书】向Richard Stallman提问,赢取传记《若为自由故》【活动结束】
  17. 老毛桃pe装机工具备份系统
  18. 【数据库系统概论】——学习目录
  19. 【Eureka】【08】EurekaClient优雅下线,先把服务状态修改成OUT_OF_SERVICE,睡眠10s把服务EurekaClient kill
  20. 【C语言】探究a++与++a的区别

热门文章

  1. 原生JS实现富文本编辑器
  2. Linux内核scatterlist API介绍 DMA SG搬移
  3. MySQL设计一张学生表选择的数据类型保存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入学日期,家庭住址信息。
  4. gan 总结 数据增强_深度学习中的数据增强(下)
  5. 机器学习基础——香农熵、相对熵(KL散度)与交叉熵
  6. Java操作Word自动生成目录
  7. Java安装教程(windows)
  8. 微信 开发诡异的40029错误invalid code错误 443 failed to respond错误的解决办法
  9. vue-seamless-scroll 点击click失效
  10. pywin32处理Ex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