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前言


网上关于BIO和块设备读写流程的文章何止千万,但是能够让你彻底读懂读明白的文章实在难找,可以说是越读越糊涂!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问遍整个世界 从来没得到答案

本文用一个最简单的read(fd, buf, 4096)的代码,分析它从开始读到读结束,在整个Linux系统里面波澜壮阔的一生。本文涉及到的代码如下: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fcntl.h>

main()

{

int fd;

char buf[4096];

sleep(30); //run ./funtion.sh to trace vfs_read of this process

fd = open("file", O_RDONLY);

read(fd, buf, 4096);

read(fd, buf, 4096);

}

本文的写作宗旨是:绝不装逼,一定要简单,简单,再简单!

本文适合:已经读了很多乱七八糟的block资料,但是没打通脉络的读者;

本文不适合:完全不知道block子系统是什么的读者,和完全知道block子系统是什么的读者

Page cache与预读


在Linux中,内存充当硬盘的page cache,所以,每次读的时候,会先check你读的那一部分硬盘文件数据是否在内存命中,如果没有命中,才会去硬盘;如果已经命中了,就直接从内存里面读出来。如果是写的话,应用如果是以非SYNC方式写的话,写的数据也只是进内存,然后由内核帮忙在适当的时机writeback进硬盘。

代码中有2行read(fd, buf, 4096),第1行read(fd, buf, 4096)发生的时候,显然”file”文件中的数据都不在内存,这个时候,要执行真正的硬盘读,app只想读4096个字节(一页),但是内核不会只是读一页,而是要多读,提前读,把用户现在不读的也先读,因为内核怀疑你读了一页,接着要连续读,怀疑你想读后面的。与其等你发指令,不如提前先斩后奏(存储介质执行大块读比多个小块读要快),这个时候,它会执行预读,直接比如读4页,这样当你后面接着读第2-4页的硬盘数据的时候,其实是直接命中了。

所以这个代码路径现在是 :

当你执行完第一个read(fd, buf, 4096)后,”file”文件的0~16KB都进入了pagecache,同时内核会给第2页标识一个PageReadahead标记,意思就是如果app接着读第2页,就可以预判app在做顺序读,这样我们在app读第2页的时候,内核可以进一步异步预读。

第一个read(fd,buf, 4096)之前,page cache命中情况(都不命中):

第一个read(fd,buf, 4096)之后,page cache命中情况:

我们紧接着又碰到第二个read(fd, buf, 4096),它要读硬盘文件的第2页内容,这个时候,第2页是page cache命中的,这一次的读,由于第2页有PageReadahead标记,让内核觉得app就是在顺序读文件,内核会执行更加激进的异步预读,比如读文件的第16KB~48KB。

所以第二个read(fd,buf, 4096)的代码路径现在是 :

第二个read(fd,buf, 4096)之前,page cache命中情况:

第二个read(fd,buf, 4096)之后,page cache命中情况:

内存到硬盘的转换


刚才我们提到,第一次的read(fd, buf, 4096),变成了读硬盘里面的16KB数据,到内存的4个页面(对应硬盘里面文件数据的第0~16KB)。但是我们还是不知道,硬盘里面文件数据的第0~16KB在硬盘的哪些位置?我们必须把内存的页,转化为硬盘里面真实要读的位置。

在Linux里面,用于描述硬盘里面要真实操作的位置与page cache的页映射关系的数据结构是bio。相信大家已经见到bio一万次了,但是就是和真实的案例对不上。

bio的定义如下(include/linux/blk_types.h):

struct bio_vec {

struct page    *bv_page;

unsigned int  bv_len;

unsigned int  bv_offset;

};

struct bio {

struct bio              *bi_next; /* request queue link */

struct block_device      *bi_bdev;

struct bvec_iter     bi_iter;

/* Number of segments in this BIO after

* physical address coalescing is performed.

*/

unsigned int         bi_phys_segments;

bio_end_io_t         *bi_end_io;

void               *bi_private;

unsigned short            bi_vcnt;  /* how many bio_vec's */

atomic_t        bi_cnt;           /* pin count */

       struct bio_vec       *bi_io_vec;     /* the actual vec list */

};

它是一个描述硬盘里面的位置与page cache的页对应关系的数据结构,每个bio对应的硬盘里面一块连续的位置,每一块硬盘里面连续的位置,可能对应着page cache的多页,或者一页,所以它里面会有一个bio_vec *bi_io_vec的表。

我们现在假设2种情况

第1种情况是page_cache_sync_readahead()要读的0~16KB数据,在硬盘里面正好是顺序排列的(是否顺序排列,要查文件系统,如ext3、ext4),Linux会为这一次4页的读,分配1个bio就足够了,并且让这个bio里面分配4个bi_io_vec,指向4个不同的内存页:

第2种情况是page_cache_sync_readahead()要读的0~16KB数据,在硬盘里面正好是完全不连续的4块 (是否顺序排列,要查文件系统,如ext3、ext4),Linux会为这一次4页的读,分配4个bio,并且让这4个bio里面,每个分配1个bi_io_vec,指向4个不同的内存页面:

当然你还可以有第3种情况,比如0~8KB在硬盘里面连续,8~16KB不连续,那可以是这样的:

其他的情况请类似推理…完成这项工作的史诗级的代码就是mpage_readpages()。

mpage_readpages()会间接调用ext4_get_block(),真的搞清楚0~16KB的数据,在硬盘里面的摆列位置,并依据这个信息,转化出来一个个的bio。

bio和request的三进三出


人生,说到最后,简单得只有生死两个字。但由于有了命运的浮沉,由于有了人世的冷暖,简单的过程才变得跌宕起伏,纷繁复杂。小平三落三起,最终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曼德拉受非人待遇在监狱服刑数十年,终成世界公认的领袖。走向自由之路不会平坦,斗争就是生活。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Linux斗,痛苦无穷!

bio产生后,到最终的完成,同样经历了三进三出的队列,这个过程的艰辛和痛苦,让人欲罢不能,欲说还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这三步是:

1.原地蓄势

把bio转化为request,把request放入进程本地的plug队列;蓄势多个request后,再进行泄洪。

2.电梯排序

进程本地的plug队列的request进入到电梯,进行再次的合并、排序,执行QoS的排队,之后按照QoS的结果,分发给块设备驱动。电梯内部的实现,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队列。

3.分发执行

电梯分发的request,被设备驱动的request_fn()挨个取出来,派发真正的硬件读写命令到硬盘。这个分发的队列,一般就是我们在块设备驱动里面见到的request_queue了。

下面我们再一一呈现,这三进三出。

原地蓄势

在Linux中,每个task_struct(对应一个进程,或轻量级进程——线程),会有一个plug的list。什么叫plug呢?类似于葛洲坝和三峡,先蓄水,当app需要发多个bio请求的时候,比较好的办法是先蓄势,而不是一个个单独发给最终的硬盘。

这个类似你现在有10个老师,这10个老师开学的时候都接受学生报名。然后有一个大的学生队列,如果每个老师有一个学生报名的时候,都访问这个唯一的学生队列,那么这个队列的操作会变成一个重要的锁瓶颈:

如果我们换一个方法,让每个老师有学生报名的时候,每天的报名的学生挂在老师自己的队列上面,老师的队列上面挂了很多学生后,一天之后再泄洪,挂到最终的学生队列,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最终小队列融合进大队列的时候控制住时序就好。

你会发现,代码路径是这样的:

read_pages()函数先把闸门拉上,然后发起一系列bio后,再通过blk_finish_plug()的调用来泄洪。

在这个蓄势的过程中,还要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make request(造请求)。这个完成“造请求”的史诗级的函数,一般是void blk_queue_bio(struct request_queue *q, struct bio *bio),位于block/blk-core.c。

它会尝试把bio合并进入一个进程本地plug list里面的一个request,如果无法合并,则造一个新的request。request里面包含一个bio的list,这个list的bio对应的硬盘位置,最终在硬盘上是连续存放的。

下面我们假设"file"的第0~16KB在硬盘的存放位置为:

根据我们前面"内存到硬盘的转换"一节举的例子,这属于在硬盘里面完全不连续的"情况2",于是这4块数据,会被史诗级的mpage_readpages()转化为4个bio。

当他们进入进程本地的plug list的时候,由于最开始plug list为空,100显然无法与谁合并,这样形成一个新的request0。

Bio1也无法合并进request0,于是得到新的request1。

Bio2正好可以合并进request1,于是Bio1合并进request1。

Bio3对应硬盘的200块,无法合并,于是得到新的request2。

现在进程本地plug list上的request排列如下:

泄洪的时候,进程本地的plug list的request,会通过调用elevator调度算法的elevator_add_req_fn() callback函数,被加入电梯的队列。

电梯排序

当各个进程本地的plug list里面的request被泄洪,以排山倒海之势进入的,不是最终的设备驱动(不会直接被拍死在沙滩上的),而是一个电梯排队算法,进行再一次的排队。这个电梯调度,其实目的3个:

  1. 进一步的合并request

  2. 把request对硬盘的访问变得顺序化

  3. 执行QoS

电梯的内部实现可以非常灵活,但是入口是elevator_add_req_fn(),出口是elevator_dispatch_fn()。

合并和排序都好理解,下面我们重点解释QoS(服务质量)。想象你家里的宽带,有迅雷,有在线电影,有机顶盒看电视。

当你只用迅雷下电影的时候,你当然可以全速的下电影,但是当你还看电视,在线看电影,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对迅雷限流,以保证相关电视盒电影的服务质量。

电梯调度里面也执行同样的逻辑,比如CFQ调度算法,可以根据进程的ionice,调整不同进程访问硬盘的时候的优先级。比如,如下2个优先级不同的dd

# ionice-c 2 -n 0 cat /dev/sda > /dev/null&

# ionice -c 2 -n 7 cat /dev/sda >/dev/null&

最终访问硬盘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一个371M,一个只有72M。

所以当泄洪开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谁能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QoS是一个关于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故事。

目前常用的IO电梯调度算法有:cfq, noop, deadline。详细的区别不是本文的重点,建议阅读《刘正元:Linux 通用块层之DeadLine IO调度器》从了解deadline的实现开始。

分发执行

到了最后要交差的时刻了,设备驱动的request_fn()通过调用电梯调度算法的elevator_dispatch_fn()取出经过QoS排序后的request并发命令给最终的存储设备执行I/O动作。

static void xxx_request_fn(struct request_queue *q)

{

struct request *req;

struct bio *bio;

while ((req = blk_peek_request(q)) != NULL) {

struct xxx_disk_dev *dev = req->rq_disk->private_data;

if (req->cmd_type != REQ_TYPE_FS) {

printk (KERN_NOTICE "Skip non-fs request\n");

blk_start_request(req);

__blk_end_request_all(req, -EIO);

continue;

}

blk_start_request(req);

__rq_for_each_bio(bio, req)

xxx_xfer_bio(dev, bio);

}

}

request_fn()只是派发读写事件和命令,最终的完成一般是在另外一个上下文,而不是发起IO的进程。request处理完成后,探知到IO完成的上下文会以blk_end_request()的形式,通知等待IO请求完成的本进程。主动发起IO的进程的代码序列一般是:

  • submit_bio()

  • io_schedule(),放弃CPU。

blk_end_request()一般把io_schedule()后放弃CPU的进程唤醒。io_schedule()的这段等待时间,会计算到进程的iowait时间上,详见:《朱辉(茶水): Linux Kernel iowait 时间的代码原理》。

用Ftrace抓所有流程


本文所涉及到的所有流程,都可以用ftrace跟踪到。这样可以了解更多更深刻的细节。

char buf[4096];

        sleep(30); //run ./funtion.sh to trace vfs_read of this process

fd = open("file", O_RDONLY);

read(fd, buf, 4096);

在上述代码的中间,我特意留下了30秒的延时,在这个延时的空挡,你可以启动如下的脚本,来对整个过程进行function graph的trace,抓取进程对vfs_read()开始后的调用栈:

#!/bin/bash

debugfs=/sys/kernel/debug

echo nop > $debugfs/tracing/current_tracer

echo 0 > $debugfs/tracing/tracing_on

echo `pidof read` > $debugfs/tracing/set_ftrace_pid

echo function_graph > $debugfs/tracing/current_tracer

echo vfs_read > $debugfs/tracing/set_graph_function

echo 1 > $debugfs/tracing/tracing_on

笔者也是通过ftrace的结果,用vim打开,逐句分析的。关于ftrace使用的详细方法,可以阅读《宋宝华:关于Ftrace的一个完整案例》。

最后的话


本文描述的是主干,许多的细节和代码分支没有涉及,因为在本文描述太多的分支,会让读者抓不住主干。很多分支都没有介绍,比如unplug的泄洪,除了可以人为的blk_finish_plug()泄洪外,也会发生plug队列较满的时候,以及进程睡眠schedule()的时候的自动泄洪。另外,关于写,后面的三进三出的过程,基本与读类似,但是写有个page cache堆积和writeback的启动机制,是read所没有的。


充电宝

更多的细节欢迎大家进一步在阅读本文的基础上自学,或者参加我们的微课:

报名: 《Linux文件系统与I/O流程和模型》微课(4.15-4.18)

相关阅读


块层介绍 第一篇: bio层

块层介绍 第二篇: request层

朱辉(茶水): Linux Kernel iowait 时间的代码原理

宋宝华:关于Ftrace的一个完整案例

宋宝华: 文件读写(BIO)波澜壮阔的一生相关推荐

  1. linux 没有windows.h头文件_宋宝华: Linux内核编程广泛使用的前向声明(Forward Declaration)...

    本文系转载,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宋宝华 来源: 微信公众号linux阅码场(id: linuxdev) 前向声明 编程定律 先强调一点:在一切可 ...

  2. 宋宝华:论一切都是文件之匿名inode

    01 唯有文件得人心 当一个女生让你替她抓100只萤火虫,她一定不是为了折磨你,而是因为她爱上了你.当你们之间经历了无数的恩恩怨怨和彼此伤害,她再次让你替她抓100只萤火虫,那一定是因为她还爱着你. ...

  3. linux pdf 宋宝华,51CTO博客-专业IT技术博客创作平台-技术成就梦想

    原创 宋宝华 Linux阅码场 2018-04-10 前言 网上关于BIO和块设备读写流程的文章何止千万,但是能够让你彻底读懂读明白的文章实在难找,可以说是越读越糊涂!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 ...

  4. 宋宝华:评Linux 5.13内核

    目录 Misc cgroup Landlock安全模块 系统调用的堆栈随机化 printk无锁ringbuffer的进一步优化 BPF可调用内核函数 公共的IO PAGE Fault支持 Linux ...

  5. platform设备驱动全透析(转自宋宝华老师)

    platform设备驱动全透析(转自宋宝华老师) 2013-04-12 09:58 384人阅读 评论(0) 收藏 举报 分类: linux kernel(22) 1.1 platform总线.设备与 ...

  6. 宋宝华_2010年11-12月Linux驱动和内核讲座PPT下载

        12月29日,宋宝华老师在线讲座(按键和LCD驱动) cloudquan 2010-12-20 2/146 heyan0208 3 天前 00:37     宋宝华_2010年12月11日_& ...

  7. 宋宝华:LEP(Linux易用剖析器) 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2)

    LEP(LINUX EASY PROFILING) 是Linuxer之LEP项目组(Barry Song,Mac Xu,陈松等以及陈莉君教授/西邮Linux 3+1实验室)正在致力于打造的一个开源项目 ...

  8. 宋宝华: 用off-cpu火焰图进行Linux性能分析

    在<宋宝华:火焰图:全局视野的Linux性能剖析>一文中,我们主要看了on-cpu火焰图,理解了系统的CPU的走向的分析.但是,很多时候,单纯地看on-cpu的情况(什么代码在耗费CPU) ...

  9. 宋宝华: 关于DMA ZONE和dma alloc coherent若干误解的彻底澄清

    原创 宋宝华 Linux阅码场 2018-01-22 作者简介 宋宝华,他有10几年的Linux开发经验.他长期在大型企业担任一线工程师和系统架构师,编写大量的Linux代码,并负责在gerrit上r ...

  10. python-- 模拟淘宝自动回复--文件读写的问题//记录用户的登录日志(记录登录时间)

    记录用户的登录日志(记录登录时间)--磁盘的操作--文件读写的操作 import time #使用函数 --使用时间 #显示日志 def show_info():print('输入提示数字,执行相应的 ...

最新文章

  1. 地图不显示_地图不显示脚步,枪声没有方向标记,职业比赛有何不同?
  2. 数据库 流量切分_私域流量之社群运营技巧,社群运营技巧解析
  3. 您收到一封 2019 阿里云峰会 (北京) 邀请函
  4. vscode安装live server
  5. BT3入门之中文语言支持
  6. 【clickhouse】Clickhouse 的group_concat 实现
  7. 重建控制文件--Rebuild controlfile
  8. 狗是不是最和其它动物合得来的一种动物?
  9. Python提示ModuleNotFoundError: No module named ‘PIL‘,已解决
  10. ad软件中的插座_STM32采集AD的输入阻抗问题(转)
  11. Telegram 支持删除聊天双方设备中的消息记录
  12. HAProxy从零开始到掌握
  13. css3相关笔记(五)
  14. TCP/IP协议各层的网络设备
  15. Ansible最佳实践之委派任务和事实
  16. shell基础(2):编程基础之变量:全局/局部/环境变量(作用域、定义、操作)、位置参数、数组
  17. MySQL主从同步的原理
  18. 保护云端数据安全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19. Gremlin提交参数过多导致:The max number of supported arguments is 255, but found的错
  20. 使用imagine/imagine实现制作一个图片

热门文章

  1. 机器学习实战教程(13篇)
  2. 数据中心用蒸发冷却(凝)空调机组的设计及试验分析
  3. 图解n=4的汉诺塔问题
  4. mongovue mysql_MongoDB 客户端 MongoVue
  5. x64伪装进程路径 过PCHunter xxx ARK
  6. python tkinter教程-事件绑定_详解python tkinter教程-事件绑定
  7. Ognl表达式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8. 上传头像(照相机、图片库)
  9. Steam挂了加速器还是打不开商店?库?黑屏?一招教你解决。
  10. 主角连击敌人处理:连击次数的显示(图片数字字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