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内的教育中对逻辑学的教学不是很系统,没有专门的逻辑学课程,一般只是在数学和语文中顺带学习了一些这方面的基础知识,远远达不到工作和生活中对逻辑学知识的要求。美国逻辑学教授麦克伦尼写的《简单的逻辑学》是一本简明的入门级读物,不存在阅读的门槛,读起来很轻松,并且一些道理和常识非常容易应用到实践中。本文简单把书中的内容作了简单总结和回顾,并对一些常见的谬误进行了总结。

序言

管理是按照客观规律来进行办事的,按规律来进行组织、排序、命令、测量、监督、评比和改进,也是一种科学,。

逻辑是发现真相并将其从谬误中分离出来的学问。逻辑是基于命题的,因此前提是要将命题通过语言表达清楚。

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读者能够理解你说的意思,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需要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命题。

说出完整的表达清晰的句子,不要模拟两可。

客观命题的真假是没有异议的,但主观命题是有异议的,如果要想让主观命题被大家广泛接受,需要进行论证。

逻辑推理(论证)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找出真相。

思想准备

学习逻辑意味着对语言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并且能够掌握和运用精确的语言,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除此之外,还要求对身边的客观世界保持正确的认识,逻辑是通过人的观念来反应现实世界。

平时在生活中要留意观察生活,观察是知识的重要来源,集中注意力观察要求我们对环境的要素进行主动出击观察,主动观察和被动接受效果是不一样的。对身边的事要用心去看,去听,学会观察细节,独立思考。

确认事实:事实有两种主要的形态,事物和事件。事物比较容易确定是真实性,而事件的真实性就需要通过直接证据和简洁证据去确认。尤其是简洁证据的有效性需要自己亲自去确认和验证。不能完全盲信所及感官所接受的。

人的观念是从事客观世界的反应,只有对客观世界理解得越深,对他的理解就越深刻观念就越清晰。

观念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要准确的描述观念。

人的认知有三部分组成:1.客观存在的事物;2.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3.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便于与他人的交流。

所以要完整的表达观念,需要三个步骤,先是对事实的调查和理解,然后是思考形成自己的观念,最后是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里涉及到语言的准确性问题,否则就会有词不达意的情况出现。

沟通的一些原则:
不要想当然的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说主谓明确的句子,语言要精确。

要分开主观看法和事实区分开。如果要使主观事实被大家广泛接受,那是需要做论证的。

基本原理

逻辑学的几个基本定律,这些定律是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不需要论证:
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排中律:任务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的判断都有明确的“是”与”非”,不存在中间状态。
充足理由率:任务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因果原理),一个事之所以存在是有理由的,没有事物是其自身存在的原因。
矛盾律:在某一时刻,某一个事物不可能即是这样又是那样。

逻辑学的第一要义是反应真相,探寻出真相,逻辑是让人信奉真相的技术

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人的认知的局限性,在生活中有大量的灰色地带,但灰色地带也是有真相的,具体事实真相总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万物都是有根源的,每个事物发生都是由原因的。有时候我们可能很难找到事物发生的直接原因,但是通过发生的结果,推导出间接原因,然后在得知事物的直接原因。

原因往往是一系列的:A—>B—>C;逐个探寻。

直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命题,又称为性质命题。直言命题的一般表示为:所有(有的)S是(不是)P。

论证是逻辑活动,任何特定的论证都是推理过程的具体表现形式。
最有效的论证其结论都是直言命题,清楚而明确地告诉你事物的真相是什么?

普遍命题: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
全称命题,所有的,每个;
特称命题,一些,部分等。

逻辑学的语言

逻辑推理的基本步骤,即推理的过程,就是根据已知的正确的一个观点,推断出第二个观点。推理的过程是论证的核心(有点像数学中的证明题)

每个论证都是由两个基本要素组成:一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最有效的论证总是试着给出最简单明了的结论。

逻辑指示词:也就是平时学习中的连接词,虽然…但是;如果….就…..

一般到个别
个别到一般

断言:主项和谓项很明确的命题(断言是将谓项附着于主项的观念连接过程)。类似:什么是什么的结构;

为了使论证正确有力,我们必须关注事实(内容)和形式(结构)。
三种简单的论证形式:

联言论证

A 和 B的形式:安娜是大学而二年级学生,主修生物学

选言论证

A 或 B

条件论证

如果….那么….. :A—>B

非逻辑思维的根源

也就是平时生活中不能认识真相的根源

逻辑并不满足于断言,她毫不理会权威的见解,众人的成见,更不会理会死人的迷信,逻辑只认真相,除了探寻真相,任何其它目的的推理都是对逻辑的滥用。

极端怀疑论者:世界上就没有真相
中度怀疑论者:世界上有真相,但人类很难探寻他

逻辑的本质是探寻真相;合乎逻辑就是合乎真相

情感越紧张,清晰思维冷静行动的难度就越大。一个暴怒的人不可能成为理性的模范,在辩论中,必须使论证远离情绪的影响。

人类天生是情感的动物,如果我们完全把情感剥离处理,进行纯粹理性的论证是不现实的。即便是纯净的思想,也不可能脱离情感的侵染,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人这种天生情感动物构思出来的。

论证是理性的探讨,论证的目的是发现真相,争吵的目的击败你的对手

逻辑生于常识,又高于常识

非逻辑思维的几种形式

谬误:错误的推理形式。两种基本形式,形式谬误和非形式谬误,形式谬误出现在形式上或者在论证结构上。非形式谬误,是指形式谬误之外的各种谬误。

逻辑学:一门关于思想和推理的艺术。

三段论中项不周延

三段论中,中项(出现在前提中而不出现在结论中)必须至少有一次是全称的(周延的)

周延(周全,全称,全面的意思):判断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作了断定的,就称这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是周延的,反之不周延。
比如:凡奇数都是整数。
这个判断对它的主项“奇数”的全部外延(即所有的对象)作了判断(“凡”即“所有”之意),那么它的主项“奇数”是周延的。而这个判断对它的谓项“整数”的全部外延没有做出判定,既没有说“整数”的全部是什么,也没有说“整数”的全部不是什么,我们就说它的谓项“整数”是不周延的。

三段论中偷换概念

三段论中,大前提,中项,结论中只能出现三个明确的概念。三段论总不能出现三个以上的概念,不然也推导不出结论

窃取论题

论证背后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证明一个结论,论证者的任务是就是提供可以证明结论的证据。
这种谬误的重要标志是:把要证明的结论当做不证自明的前提条件。如:
吉姆在撒谎,所以吉姆是个撒谎者;(前提和结论是同一个意思,两个命题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前提没有为结论提供任务实质性的证明。

窃取论题错误的另一种形式是循环论证,有时也成恶性循环。这要谬误过程如下:
命题A当做另一个命题B的前提,反过来,最初的命题A变成了结论,最初的结论变成了命题;
因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他们缺乏自由的愿望
根据人类缺乏自由愿望的事实,所以他们的行为是注定的

你采用循环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一个被包含在前提里面的观点。
这是一种逻辑智商破产的谬误,因为你把你的前提假设默认为真的,然后利用循环论证的方式来证明它。
例子:KengDie教的经文《KengDie Sutra》里面说的东西都是真理,因为在《KengDie Sutra》第一章第二段里面提到了“KengDie所述都是真理。”

虚假假设

在论证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前提是正确的,通过错误的论题推导出来的结论是没有意义的。

稻草人谬误

论证中要对事不对人,要紧扣论点展开论证,不要脱离议题。

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

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误用传统

传统只是反映过去的情形,不代表现在的具体情况。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过去发生的事情和经验对现在来说不一定是正确的。

民主谬误

民主的核心要义是少数服从多数。但逻辑的最终目的是寻找真相。在现实情况下,真相往往不是掌握在多大数人心中,而是只有少数人知道真相,此时如果一味信奉民主,往往会产生错误。

诉诸感情

你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你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但这也是为什么这种谬误是低级和不诚实的手段。
例子: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吗?” 小红犯了诉诸感情的谬误。

诉诸虚伪

你不正面回应别人对你的批评,而是用批评别人作为你的回复——“你不也曾经…..”

你想要把通过用批评回应批评的方式,免去你为自己辩护的责任。你通过这种方法来暗示对方是个虚伪的人,但是不管别人虚伪与否,你都只是在回避别人对你的批评。

例子:小明在和小红争论的时候指出小红犯了一个逻辑谬误,小红不正面捍卫自己,反而回应:“你之前也犯了逻辑谬误。” 小红在这里犯了诉诸虚伪的谬误

错误归因

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例子: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是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小红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

谬误谬误

你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获胜并不是因为观点正确,而是因为辩论技巧更好。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例子:一个提倡健康饮食的人在电视上发表了很荒唐的饮食理论来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小红看后觉得健康饮食就是骗人的,于是开始每天暴饮暴食。小红犯了谬误谬误。

滑坡谬误

如果A发生了,那么Z也一定会发生会,以此来表示A不应该发生。

你不讨论现下的事物(A),而是把讨论重心转移到了意淫出来的极端事物(Z)。因为你没能给出任何证据来证明A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了人们讨论A时候的客观性。

例子:小红反对同性恋婚姻,因为她认为如果我们允许同性恋结婚,那么就会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结婚。小红犯了滑坡谬论。

压制理性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理想的论证是通过证据使人们认识到结论是合理的,一个真正的论证者只会运用推理本身的理性的力量。

人们只有在自由的时候才能准确思考什么是真的,也只有在独立判断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真的。通过强制压迫的手段使人们按照你的方式去思考,但往往高压政策的论证后面隐藏着危机。

止于分析

分析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道事物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而是要弄清楚这些组成部分的相互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最终是如何组成一个整体的。

混淆视听

通过提供与论题不相关的论据(可以是情感信息)来转移视线,来分散注意力。一般有两个特点:
1.直接诉诸于情感而不是推理;
2.提供的信息与论证没有关系

以笑饰非

当不能对某个论证做出合理的解释时,通过假装微笑的方式,来表示这个论题是不值得严肃对待的(与玩世不恭的态度有点类似).

以泪掩过

故意忽略或低估手头上的问题,只把焦点放在论证之外的问题上,通过这样来影像观众的情感和态度,试图赢得他们的同情。
强烈的情感与理性的思维是成反比的,在论证时要控制情感。

人身攻击

你讨论时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而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为论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去支持自己的论点

人身攻击时不一定是直接进行攻击,也可能是通过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等方式来造成对对方人格的质疑。你试图用你对别人人格的攻击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更多关于人身攻击。

例子:当小明提出了一个很合理的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议的时候吗,小红说她不相信任何小明说的话,因为小明不爱国,经常批评政府,不懂得感恩。小红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

无力反驳不等于证明

对于一个论题当不能进行证明时,并不是说这个论题就是正确的。

个人怀疑

你因为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识水平不够,就得出一个事物可能是假的。

一些很复杂的概念,比如生物进化等等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解和知识。有些人因为不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而觉得这些东西是错误的。

例子:小红指着块石头说:“你说进化论是真的,那你让这块石头进化人给我看看。”小红犯了个人怀疑的谬误。

片面谬误

当你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你用特例来给自己开脱。

人类都不喜欢被证明是错的,所以当他们被证明是错的时候总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脱。人总是觉得自己以前觉得正确的东西必须是正确的吗,所以总能找到理由让自己阿Q一下。只有诚实和勇敢的人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且承认自己犯错了。

例子:小红说自己有特异功能,能用塔罗牌算出未出生小孩的性别,但是孩子生下来后发现猜错了,于是她就说是算命的人缺乏信仰。小红犯了片面谬误。

诱导性问题

你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加入了诱导的成分,使得对方只能按着你的意思来回答。

你试图用诱导性的问题来逼对方回答你提出的低级问题,从而破坏理性的讨论。

例子:小红怀疑自己的丈夫孙越搞外遇,为了一探究竟,于是就问他:“陈轩的屁股上是不是有个胎记?”小红使用的就是诱导性问题。

举证责任

你认为举证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于质疑观点的人。

当有人提出一个观点结果被人质疑后,你认为举证的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质疑者。不能证伪一个事物,或者举出反例,并不能证明这个事物的合理性。当然,如果只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一个事物是合理的并不能肯定的说明它是不合理的。

例子:小红说他相信宇宙是一个叫KengDie的全知全能神创造的,因为没有人能证明KengDie不存在,所以KengDie是存在的。小红犯了举证责任的谬误。

语义模糊

你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来歪曲事实。

你使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当你被别人批评的时候又利用这些有歧义的语言作为自己的挡箭牌。

例子:地上一个猴,树上qi个猴,一共几个猴?

赌徒谬误

你认为随机事物的发生和之前发生的事情是有相关性的。

有人在看到独立的随机事件(比如抛硬币)时,总觉得会和前面的事情有相关性(前面连着五个正面,下一个肯定要是反面了。)

诉诸权威

你利用一个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要证明一个观点,只是摘录别人的观点是不够的, 至少要知道所提到的权威为什么有那样的观点。因为权威人物/机构也是会犯错误的,所以不能无条件的假设合理性。当然,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有可能是对的,所以不能只因为对方使用了诉诸权威的谬误就认定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

例子:小红不知道怎么反驳进化论,于是就说:“我老公孙越是大科学家,他觉得进化论是错的。”小红犯了诉诸权威的额谬误。

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修改标准)

你提出了一个观点,并收到了别人的批评,你试图用“诉诸纯洁”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观点。

你试图通过马后炮和修改标准的方式来维护自己那有缺陷的观点。

例子:
小红:“所有荷兰人都喜欢喝胡辣汤”。
小明:“孙越就是荷兰人,他就不喜欢喝胡辣汤。”
小红:“好吧,所有【真正的】荷兰人都喜欢喝胡辣汤。”<——小红这里就犯了“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的谬误

基因谬误

你通过一个事物的出身来判断它的好坏。

你试图逃避正面的讨论,而转而讨论事物的出处。这种做法和本文第六条“人身攻击”类似,都是想试图通过已有的负面印象来从侧面攻击对方,却不能正面的回应对方的论述。

例子:
小明:“孙越不喜欢喝胡辣汤。”
小红:“孙越是荷兰人,怎么会不喜欢喝胡辣汤?”——小红这里就犯了基因谬误

非黑即白

你把黑和白作为仅有的可能,却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你使用了简单粗暴的假二分法,来掩盖其它可能性的存在。你想通过非黑即白的选择来误导讨论,破坏辩论的建设性。

例子:在谈到反恐战争时,总统说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战争,你就是支持恐怖分子。总统这里犯了非黑即白的谬误。

诉诸自然

你认为一个事物是“自然”的,所以它是合理、必然并且更好的。

一个事物是自然的并不一定代表它就更好。互相杀戮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不应该互相屠杀。

例子:小红认为吃草药肯定比吃人工制造的药有效,因为草药更加“自然”。小红犯了诉诸自然的谬误

轶事证据

你试图用个人经验或者单独事例来取代逻辑论述或者有力的证据。

比起复杂而确凿的证据来说,轶事证据更容易获得,但是却要粗浅很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量化衡量的科学数据/确凿证据比个人经验/轶事要更加可信。

例子:小红爷爷是个30年的老烟枪,现在80多岁身体还很健康,小红依次得出吸烟对身体无害的结论。小红犯了轶事证据的谬误。

德克萨斯神枪手

你在大量的数据/证据中小心的挑选出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证据,而不使用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数据/证据。

你先开了一枪,然后在子弹击中的地方画上靶心,搞得自己真是个神枪手一样。你先决定了自己的立场,然后才开始找证据,并且你只找对自己有利的,而对于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就选择性忽略。

例子:红X字会为了证明自己尽到了职责,到处宣传自己拨出了XXXX的善款,却只字不提自己公款消费的奢侈无度。红X字会犯了“德克萨斯神枪手”谬误

中间立场

你觉得两个极端观点的妥协,或者说中间立场,肯定是对的。

虽然大多数时候,真理确实存在于两种极端的中间地带,但是你不能轻易的认为只要是处于中间立场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谎言和实话的中间地带依然是谎言。

例子:小红认为疫苗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孙越从科学研究的结论中得出结论认为疫苗不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小明认为两者观点的妥协——疫苗会造成儿童自闭症,但不是全部的儿童自闭症——才是正确的。小明犯了中间立场的谬误。

《简单的逻辑学》读书笔记相关推荐

  1. 读书笔记 | 墨菲定律

    1. 有些事,你现在不做,永远也不会去做. 2. 能轻易实现的梦想都不叫梦想. 3.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做事要有耐心,要经得起前期的枯燥.) 4. 当我们的才华还撑不起梦想时,更要耐下心来 ...

  2. 读书笔记 | 墨菲定律(一)

    1. 有些事,你现在不做,永远也不会去做. 2. 能轻易实现的梦想都不叫梦想. 3.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做事要有耐心,要经得起前期的枯燥.) 4. 当我们的才华还撑不起梦想时,更要耐下心来 ...

  3. 洛克菲勒的38封信pdf下载_《洛克菲勒写给孩子的38封信》读书笔记

    <洛克菲勒写给孩子的38封信>读书笔记 洛克菲勒写给孩子的38封信 第1封信:起点不决定终点 人人生而平等,但这种平等是权利与法律意义上的平等,与经济和文化优势无关 第2封信:运气靠策划 ...

  4. 股神大家了解多少?深度剖析股神巴菲特

    股神巴菲特是金融界里的传奇,大家是否都对股神巴菲特感兴趣呢?大家对股神了解多少?小编最近在QR社区发现了<阿尔法狗与巴菲特>,里面记载了许多股神巴菲特的人生经历,今天小编简单说一说关于股神 ...

  5. 2014巴菲特股东大会及巴菲特创业分享

     沃伦·巴菲特,这位传奇人物.在美国,巴菲特被称为"先知".在中国,他更多的被喻为"股神",巴菲特在11岁时第一次购买股票以来,白手起家缔造了一个千亿规模的 ...

  6. 《成为沃伦·巴菲特》笔记与感想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帐号: 一界码农(The_hard_the_luckier)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 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沃伦·巴菲特传记的纪录片 http://www.bilibili.co ...

  7. 读书笔记002:托尼.巴赞之快速阅读

    读书笔记002:托尼.巴赞之快速阅读 托尼.巴赞是放射性思维与思维导图的提倡者.读完他的<快速阅读>之后,我们就可以可以快速提高阅读速度,保持并改善理解嗯嗯管理,通过增进了解眼睛和大脑功能 ...

  8. 读书笔记001:托尼.巴赞之开动大脑

    读书笔记001:托尼.巴赞之开动大脑 托尼.巴赞是放射性思维与思维导图的提倡者.读完他的<开动大脑>之后,我们就可以对我们的大脑有更多的了解:大脑可以进行比我们预期多得多的工作:我们可以最 ...

  9. 读书笔记003:托尼.巴赞之思维导图

    读书笔记003:托尼.巴赞之思维导图 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一书,详细的介绍了思维发展的新概念--放射性思维: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实施你的放射性思维,实现你的创造性思维,从而给出一种深刻的智 ...

  10. 产品读书《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

    作者简介 艾丽斯.施罗德,曾经担任世界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的董事总经理,因为撰写研究报告与巴菲特相识.业务上的往来使得施罗德有更多的机会与巴菲特亲密接触,她不仅是巴菲特别的忘年交,她也是第一个向巴菲特建 ...

最新文章

  1. 字典生成_Python数据字典生成工具详解
  2. 如果一栋楼起火谁赔偿_南昌一居民楼起火,短短几分钟里三四十人上演“救火大合唱”...
  3. Sun x4500作为文件服务器的调优
  4. 更改chrome临时目录(可举一反三)
  5. UDP之sendto错误解决
  6. pointer-events:none解决重叠元素不能感应鼠标事件的问题
  7. 【软件使用技巧】PL/SQL Developer实现双击table询
  8. wepack中loader的分类
  9. 架构之旅~底层提供一个统一的GetModel()的重要性
  10. python 请求头_Python爬虫:将headers请求头字符串转为字典
  11. 第二阶段团队冲刺站立会议05
  12. 美团一面:如何优化慢SQL?
  13. Zookeeper-watcher机制源码分析(一)
  14. python 数据库模糊查询
  15. NFT游戏系统开发(NFT元宇宙系统定制开发)
  16. 交换机和路由器技术-28-OSPF的NSSA区域
  17.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历史成功学新传与耕读理想
  18. 麦马计算机科学和麦马数学专业,积极配合 成功申请麦克马斯特大学数学专业...
  19. 上海交大 计算机科学家,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丨上海交大计算机系教授俞凯:科研经费支持应少些“风险意识”...
  20. C#打印标签(包括二维码和一位条码)

热门文章

  1.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出埃及记 Exodus 28:6
  2. 用css固定textarea文本域大小尺寸
  3. Deepin V20Beta 版本双硬盘双系统,CPU过热,温度高。NVIDIA驱动安装
  4. iPhone X以及iOS11的一些问题以及简单的适配
  5. php laravel导入excel,Laravel- 后台批量导入 Excel
  6.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张教授,张志威_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
  7. 基于Requests与mitmproxy打造迷你接口测试框架
  8. Hallo Welt
  9. php 单例模式 构函数,php单例模式
  10. 整理了23年3月英语四级真题全三套(可复制版)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