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计算机硬件基础与计算机组装
    • 一、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 1.计算机常识、发展史。
        • 1、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 2、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 3、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 4、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 2.微型计算机的逻辑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 (1) 硬件的组成(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 。
          • (2) 软件的组成 。
      • 3.微型计算机执行程序的工作过程以及处理数据的本质。
    • 二、微处理器
      • 主频、倍频、外频、FSB之间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 (1) 主频
        • (2) 倍频
        • (3)外频
        • (4)前端总线(FSB)频率
    • 三、主板与总线
      • 1.南、北桥芯片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 2.HUB体系结构中各部件的名称;
        • 一:计算机硬件,是由许多不同功能模块化的部件组合而成的,并在软件的配合下完成输入、处理、储存、和输出等4个操作步骤。另外,还可根据它们的不同功能分为5类。
        • 二:ICH(输入输出控制中心)
      • 3.PCI、AGP、PCI Express总线的相关知识。
    • 四、BIOS
      • 1.BIOS的基本概念;
      • 2.BIOS与CMOS之间的关系。
        • BIOS和CMOS的区别与联系:
    • 五、内存
      • 1.主要的四种类型内部存储器芯片是什么:
        • 存储器根据存储方式分为两大类: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
          • 1.随机存储器(RAM):
          • 2.只读存储器
      • 2.ECC的作用。
    • 六、外存储器
      • 1.什么是SATA? SATA驱动器连接器及线缆的优势,SATA接口连接器引脚和电源连接器引脚的定义;
        • 一、什么是SATA?
        • 二、sata数据接口(7针)定义
        • 三、电源接口(15针)定义
      • 2.硬盘的基本结构;
      • 3.寻道时间等硬盘性能参数的含义;
      • 4.硬盘容量计算的不同方法。
    • 七、电源
      • 1.笔记本、台式机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 台式机电源作用介绍一:
        • 台式机电源作用介绍二:
        • 台式机电源作用介绍三:
      • 2.ATX电源每种线缆颜色对应的电压值。
        • 测试的方法
    • 八、音视频硬件
      • 1.显示器尺寸、分辨率、刷新率、响应时间等技术参数;
      • 2.LCD与CRT相比的一些优缺点;
      •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LCD和CRT的各个方面:
      • 一、点距。
      • 二、分辨率。
      • 三、刷新率。
      • 四、视角。
      • 五、可视面积。
      • 六、亮度与对比度。
      • 七、反应速度。
      • 八、色彩。
      • 九、显示效果。
        • 1,液晶显示器(LCD)的优点:
        • 2,目前,液晶显示器还存在的缺点:
      • 十、其它问题。
      • 3.VGA模式是什么。
    • 九、I/O接口
      • 1.串行传输的特点以及与并行传输相比具有的优势;
      • 2.USB2.0和USB3.0的三种规格的传输速率。
    • 十、键盘和鼠标
      • 常见的键盘接口类型。
        • 补充1:
        • 补充2:
    • 十一、计算机组装

计算机硬件基础与计算机组装

一、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1.计算机常识、发展史。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冯·诺依曼理论的要点是:数字计算机的数制采用二进制;计算机应该按照程序顺序执行。 人们把冯·诺依曼的这个理论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从ENIAC到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都采用的是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所以冯·诺依曼是当之无愧的数字计算机之父。
  根据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构成的计算机,必须具有如下功能:把需要的程序和数据送至计算机中。必须具有长期记忆程序、数据、中间结果及最终运算结果的能力。能够完成各种算术、逻辑运算和数据传送等数据加工处理的能力。能够根据需要控制程序走向,并能根据指令控制机器的各部件协调操作。能够按照要求将处理结果输出给用户。
  为了完成上述的功能,计算机必须具备五大基本组成部件,包括:输入数据和程序的输入设备、记忆程序和数据的存储器、完成数据加工处理的运算器、控制程序执行的控制器、输出处理结果的输出设备。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1、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 硬件方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
  • 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
  • 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4、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
  • 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2.微型计算机的逻辑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1) 硬件的组成(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 。
  • 输入设备:使计算机从外部获得信息的设备如鼠标,键盘,光笔,扫描仪,话筒,数码相机,摄像头, 手写板 。
  • 输出设备:把计算机处理信息的结果以人们能够识别的形式表示出来的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箱,投影仪 存储器:如硬盘,光驱,U盘 ,运算器:算术运算,逻辑运算 ,控制器:如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控制计算机各部分协调运行 控制器和运算器整合在CPU中 。
(2) 软件的组成 。
  • 软件定义:程序和有关文档资料的合称 。
  • 软件分类:系统软件(使用和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和应用软件(专为 某一应用编制的软件) 常见的系统软件有: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程序设计语言 常见的应用软件有:辅助教学软件,辅助设计软件,文字处理软件, 信息管理软件和自动控制软件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3.微型计算机执行程序的工作过程以及处理数据的本质。

二、微处理器

主频、倍频、外频、FSB之间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前端总线是处理器与主板北桥芯片或内存控制集线器之间的数据通道,其频率高低直接影响CPU访问内存的速度。
电脑时钟是由主板晶振提供时钟,称为系统总线频率,cpu的实际运行频率是通过内部倍频技术提供,所以要比系统频率(又称外频)高2的整数倍。如:外频100,倍频为4,则cpu主频即为100*4=400。
前端总线(front side bus)是cpu和北桥芯片组通讯的通道(内存和cpu交换数据就是通过北桥芯片组),通常,前端总线频率要高于外频。但是与cpu主频不一样的是,前端总线不是通过倍频技术来提高前端总线频率(由于内存部件自身频率不能太高),而是通过变相增加前端总线宽度的办法实现相对升频。具体而言,P4的外频为100(133),但是采用了多通路的技术将内核到内存与北桥的总线宽度相对增大,也就是前端总线(FSB)宽度相对增大,换句话说,物理总线宽度不变,不过采用了多路并行传输技术,让总线宽度等价于增宽。系统总线是物理位宽,而FSB是实际位宽(注意,是位宽,而不是带宽),目前流行的处理器都采用了不同的技术增大自己处理器的位宽,以达到增强处理器性能的目的。

(1) 主频

主频也叫时钟频率,单位是M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速度。CPU的主频=外频×倍频系数。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是有关的,主频仅仅是CPU性能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体性能。

(2) 倍频

在电子电路中,产生的输出信号频率是输入信号频率的整数倍称为倍频。假设输入信号频率为n,则第一个倍频2n,相应地3n, 4n……等均称为倍频。在电脑CPU中,主频=外频x倍频

(3)外频

外频是CPU的基准频率,单位也是MHz。外频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而且目前的绝大部分电脑系统中外频也是内存与主板之间的同步运行的速度,在这种方式下,可以理解为CPU的外频直接与内存相连通,实现两者间的同步运行状态。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很容易被混为一谈,下面的前端总线介绍我们谈谈两者的区别。

(4)前端总线(FSB)频率

前端总线(FSB)频率(即总线频率)是直接影响CPU与内存直接数据交换速度。由于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数据的宽度和传输频率,即数据带宽=(总线频率×数据带宽)/8。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的区别: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数据传输的速度,外频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

三、主板与总线

1.南、北桥芯片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南桥芯片负责I/O总线之间的通信,如PCI总线、USB、LAN、ATA、SATA、音频控制器、键盘控制器、实时时钟控制器、高级电源管理等,这些技术一般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所以不同芯片组中可能南桥芯片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北桥芯片。所以现在主板芯片组中北桥芯片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南桥芯片。
北桥芯片(North Bridge)是主板芯片组中起主导作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称为主桥(Host Bridge)。一般来说,芯片组的名称就是以北桥芯片的名称来命名的,例如英特尔 845E芯片组的北桥芯片是82845E,875P芯片组的北桥芯片是82875P等等。北桥芯片负责与CPU的联系并控制内存、AGP、PCI数据在北桥内部传输,提供对CPU的类型和主频、系统的前端总线频率、内存的类型(SDRAM,DDR SDRAM以及RDRAM等等)和最大容量、ISA/PCI/AGP插槽、ECC纠错等支持,整合型芯片组的北桥芯片还集成了显示核心。北桥芯片就是主板上离CPU最近的芯片,这主要是考虑到北桥芯片与处理器之间的通信最密切,为了提高通信性能而缩短传输距离。因为北桥芯片的数据处理量非常大,发热量也越来越大,所以现在的北桥芯片都覆盖着散热片用来加强北桥芯片的散热,有些主板的北桥芯片还会配合风扇进行散热。因为北桥芯片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内存,而内存标准与处理器一样变化比较频繁,所以不同芯片组中北桥芯片是肯定不同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所采用的内存技术就完全不一样,而是不同的芯片组北桥芯片间肯定在一些地方有差别。
作用;南控制输入输出 I/O 等
北主要控制 CPU 内存 等

2.HUB体系结构中各部件的名称;

一:计算机硬件,是由许多不同功能模块化的部件组合而成的,并在软件的配合下完成输入、处理、储存、和输出等4个操作步骤。另外,还可根据它们的不同功能分为5类。

  1.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
  2. 输入设备(鼠标、键盘、摄像头等);
  3. 中央处理器;
  4. 储存器(内存、硬盘、光盘、U盘以及储存卡等);
  5. 主板(在各个部件之间进行协调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连接载体)。

二:ICH(输入输出控制中心)

  • ICH(I/O controller hub意思是“输入/输出控制器中心”,负责连接PCI总线,IDE设备,I/O设备等,是英特尔的南桥芯片系列名称。
  • MCH(内存控制中心)
    MCH是内存控制器中心的英文缩写,负责连接CPU,AGP总线和内存。
  • 内存控制器中心(memory controller hub)负责连接CPU,AGP总线和内存MCH相当于北桥芯片。
  • INTEL从815时就开始放弃了南北桥的说法 MCH 是内存控制器中心 ,负责连接CPU PCI AGP PCIEXPRESS总线各内存,还有ICH(I/O controller hub)即输入/输出控制中心,相当于南桥芯片,负责IDE和I/O设备等。

3.PCI、AGP、PCI Express总线的相关知识。

  • 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是 一种由英特尔(Intel)公司1991年推出的用于定义局部总线的标准。
  • AGP,全称Accelerated Graphic Ports,PC的图形系统接口的一种,目前已经被淘汰的图形系统接口。这项技术产生的时候,3D图形加速技术开始流行并且迅速普及,为了使系统和图形加速卡之间的数据传输获得比PCI总线更高的带宽,AGP应运而生。
  • PCI-Express,全称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是一种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它原来的名称为“3GIO”,是由英特尔在2001年提出的,旨在替代旧的PCI,PCI-X和AGP总线标准。

四、BIOS

1.BIOS的基本概念;

BIOS是英文"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的缩略语,直译过来后中文名称就是"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其实,它是一组固化到计算机内主板上一个ROM芯片上的程序,它保存着计算机最重要的基本输入输出的程序、系统设置信息、开机后自检程序和系统自启动程序。 其主要功能是为计算机提供最底层的、最直接的硬件设置和控制。

2.BIOS与CMOS之间的关系。

BIOS就是(Basic Input/Output System,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的缩写)在电脑中起到了最基础的而又最重要的作用。是电脑中最基础的而又最重要的程序。把这一段程序放在一个不需要供电的记忆体(芯片)中,这就是平时所说的BIOS。 它为计算机提供最底层的、最直接的硬件控制,计算机的原始操作都是依照固化在BIOS里的内容来完成的。准确地说,BIOS是硬件与软件程序之间的一个接口或者说是转换器,负责解决硬件的即时需求,并按软件对硬件的操作要求具体执行。电脑使用者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都会接触到BIOS,它在计算机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CMOS,即: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本意是指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存储嚣,是一种大规模应用于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的原料),是微机主板上的一块可读写的RAM芯片,主要用来保存当前系统的硬件配置和操作人员对某些参数的设定。CMOS RAM芯片由系统通过一块后备电池供电,因此无论是在关机状态中,还是遇到系统掉电情况,CMOS信息都不会丢失。

BIOS和CMOS的区别与联系:

BIOS是一组设置硬件的电脑程序,保存在主板上的一块EPROM或EEPROM芯片中,里面装有系统的重要信息和设置系统参数的设置程序——BIOS Setup程序。
CMOS即: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是主板上的一块可读写的RAM芯片,用来保存当前系统的硬件配置和用户对参数的设定,其内容可通过设置程序进行读写。
CMOS芯片由主板上的钮扣电池供电,即使系统断电,参数也不会丢失。CMOS芯片只有保存数据的功能,而对CMOS中各项参数的修改要通过BIOS的设定程序来实现。
BIOS与CMOS既相关又不同:BIOS中的系统设置程序是完成CMOS参数设置的手段;CMOS RAM既是BIOS设定系统参数的存放场所,又是 BIOS设定系统参数的结果。因此,完整的说法应该是“通过BIOS设置程序对CMOS参数进行设置”。由于 BIOS和CMOS都跟系统设置密初相关,所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造成了BIOS设置和CMOS设置的说法,其实指的都是同一回事,但BIOS与CMOS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切勿混淆。

五、内存

1.主要的四种类型内部存储器芯片是什么:

存储器根据存储方式分为两大类: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

1.随机存储器(RAM):

分为两大类:
静态随机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
动态随机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
(1)SRAM读写速度比DRAM快
(2)SRAM功耗更大
(3)DRAM集成度更大,存储量更大
(4)DRAM需要周期性刷新,而SRAM不需要
主存储器所需的RAM型存储器芯片均采用DRAM只有低端的嵌入式系统中,需要的存储量不大,会选用SRAM,有时SRAM还用作cache

2.只读存储器

只读存储器(ROM)是指那种其内部存储单元中的数据不会随失电而丢失的存储器,ROM存储单元中的数据只能读,而不能写入,一般存储程序代码和常数。
分为两大类:
掩膜编程只读存储器:在工厂生产时,就写入特定的程序或数据
现场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通常分成EPROM,EEPROM ,闪存(Flash)
闪存作为只读存储器在嵌入式系统中被大量采用

2.ECC的作用。

ECC(Error Correcting Code)是能够实现错误检查和纠正错误技术的内存。ECC一般多应用在服务器及图形工作站上,这将使整个电脑系统在工作时更趋于安全稳定。在ECC技术出现之前,内存中应用最多的另外一种错误检查技术是奇偶校验位(Parity)技术。

六、外存储器

1.什么是SATA? SATA驱动器连接器及线缆的优势,SATA接口连接器引脚和电源连接器引脚的定义;

一、什么是SATA?

S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串行高级技术附件)是一种基于行业标准的串行硬件驱动器接口,是由Intel、IBM、Dell、APT、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盘接口规范。
SATA驱动器连接器及线缆的优势:
串行接口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传输速度快,执行效率高。 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是未来PC机硬盘的趋势。Serial 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串口硬盘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知名。相对于并行ATA来说,就具有很多的优势。首先,Serial ATA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这样能减少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也会更高。实际上,Serial ATA 仅用四支针脚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别用于连接电源、连接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同时这样的架构还能降低系统能耗和减小系统复杂性。其次,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
SATA的物理设计,可说是以Fibre Channel(光纤通道)作为蓝本,所以采用四芯接线;需求的电压则大幅度减低至250mV(最高500mV),较传统并行ATA接口的5V少上20倍!因此,厂商可以给Serial ATA硬盘附加上高级的硬盘功能,如热插拔(Hot Swapping)等。更重要的是,在连接形式上,除了传统的点对点(Point-to-Point)形式外,SATA还支持“星形”连接,这样就可以给RAID这样的高级应用提供设计上的便利;在实际的使用中,SATA的主机总线适配器(HBA,Host Bus Adapter)就好像网络上的交换机一样,可以实现以通道的形式和单独的每个硬盘通讯,即每个SATA硬盘都独占一个传输通道,所以不存在象并行ATA那样的主/从控制的问题。

二、sata数据接口(7针)定义


三、电源接口(15针)定义


2.硬盘的基本结构;

硬盘,都是由盘片、磁头、盘片主轴、控制电机、磁头控制器、数据转换器、接口、缓存等几个部份组成。所有的盘片都固定在一个旋转轴上,这个轴即盘片主轴。而所有盘片之间是绝对平行的,在每个盘片的存储面上都有一个磁头,磁头与盘片之间的距离比头发丝的直径还小。所有的磁头连在一个磁头控制器上,由磁头控制器负责各个磁头的运动。磁头可沿盘片的半径方向动作,而盘片以每分钟数千转到上万转的速度在高速旋转,这样磁头就能对盘片上的指定位置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由于硬盘是精密设备,尘埃是其大敌,所以必须完全密封。 在硬盘的正面都贴有硬盘的标签,标签上一般都标注着与硬盘相关的信息,例如产品型号、产地、出厂日期、产品序列号等。

硬盘的内部结构 硬盘内部结构由固定面板、控制电路板、磁头、盘片、主轴、电机、接口及其它附件组成,其中磁头盘片组件是构成硬盘的核心,它封装在硬盘的净化腔体内,包括有浮动磁头组件、磁头驱动机构、盘片、主轴驱动装置及前置读写控制电路这几个部份。将硬盘面板揭开后,内部结构即可一目了然。 磁头盘片组件 磁头组件 : 这个组件是硬盘中最精密的部位之一,它由读写磁头、传动手臂、传动轴三部份组成。磁头是硬盘技术中最重要和关键的一环,实际上是集成工艺制成的多个磁头的组合,它采用了非接触式头、盘结构,加后电在高速旋转的磁盘表面移动,与盘片之间的间隙只有0.1~0.3um,这样可以获得很好的数据传输率。现在转速为7200RPM的硬盘飞高一般都低于0.3um,以利于读取较大的高信噪比信号,提供数据传输率的可靠性。

3.寻道时间等硬盘性能参数的含义;

寻道时间指的是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盘在接收到系统指令后,磁头从开始移动到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所需要的平均时间,单位为毫秒(ms)。这是衡量硬盘的一个重要参数,其数值越小,则性能越好。

寻道时间实际上是由硬盘转速、单碟容量等多个因素综合决定的一个参数,硬盘的转速越快,磁头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扫过的盘片面积就越大,而硬盘的单碟容量越高,其数据记录密度也越高,磁头读写相同容量的数据时所需要扫过的盘片面积就越小,从而使平均寻道时间减少,提高硬盘性能。另外,文件的大小对寻道时间的敏感度不同,在读写大量的小文件时,硬盘对寻道时间非常敏感,而在读写大文件或连续存储的大量数据时,寻道时间则不太重要。 对个人来说,当然是数值越小越好!读写速度越快,当然系统的运行效率也越高!

4.硬盘容量计算的不同方法。

在计算机中是采用二进制,在电脑世界里,以2的次方数为“批量”处理Byte会方便一些,整齐一些。每1024Byte为1KB,每1024KB为1MB,每1024MB为1GB,每1024GB为1TB,而在国际单位制中TB、GB、MB、KB是“1000进制”的数,为此国际电工协会(IEC)拟定了"KiB"、“MiB”、“GiB"的二进制单位,专用来标示“1024进位”的数据大小;而硬盘厂商在计算容量方面是以每1000为一进制的,每1000字节为1KB,每1000KB为1MB,每1000MB为1GB,每1000GB为1TB,在操作系统中对容量的计算是以1024为进位的,并且并未改为"KiB"、“MiB”、“GiB"的二进制单位,这差异造成了硬盘容量“缩水”。

以120GB的硬盘为例:
厂商容量计算方法:120GB=120,000MB=120,000,000KB=120,000,000,000字节
换算成操作系统计算方法:120,000,000,000字节/1024=117,187,500KB/1024=114,440.9MB/1024=111.8GB。
简单算法:硬盘容量 /(102410241024)
80,000,000,000/(102410241024)=74.5GB
40,000,000,000/(102410241024)=37.25GB

硬盘需要分区和格式化,操作系统之间存在着差异,再加上安装操作系统时的复制文件的行为,硬盘会被占用更多空间,所以在操作系统中显示的硬盘容量和标称容量会存在差异,而硬盘的两类容量差值在5%-10%左右应该是正常的。

硬盘容量 = 柱面数(表示每面盘面上有几条磁道,一般总数是1024) × 磁头数(表示盘面数) × 扇区数(表示每条磁道有几个扇区,一般总数是64)× 扇区(存储基本单元,大小一般为512B/4KB)。

七、电源

1.笔记本、台式机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笔记本电源是笔记本主板的部分之一,主要负责将19v外接“适配器”的电压转换成各系统芯片所需的工作电压。电源对系统芯片的供电分配则是由电源管理芯片来完成。

台式机电源作用介绍一:

  • 机箱电源的瓦数指的是电源的输出功率,电源上标有额定输出功率和最大输出功率,以及对市电输入和输出的一些参数。
  • 电源负责给主板.cpu.硬盘.光驱等机箱硬件提供电力。
  • 原则上讲是大一点的好,但价格就高.不宜太大,浪费.如果是一般的家用电脑350w足够了.<额定输出250w,最高输出350w>。
  • 如果是服务器的话推荐使用400w以上电源,功率大,稳定.但价格高出好多。

台式机电源作用介绍二:

  • 台式电脑电源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变压和供电。
  • 电脑电源是把220v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并专门为电脑配件如主板、驱动器、显卡等供电的设备,是电脑各部件供电的枢纽,是电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pc电源大都是开关型电源。

台式机电源作用介绍三:

台式电脑机箱电源的作用如下:
  1,变压。把220v的电压变成5v~12v,供给电脑各部件使用;
  2,供电。给电脑各部件持续供电,让电脑能够正常工作。
台式机电源作用介绍四:
  1、大功率的电源,不是省电而是费点电。电源只要通电,不管有负载没负载,自身要耗一定的电量,电源功率大,电源自身耗电要比功率小的电源多,但差距不是很大。
  还有在额定功率下,电源的转换效率是最高的,如电源额定功率太大,而电源又是长期处于低负载低转换率状态下运行,自身耗电量也将增加。
  2、电源功率以够用为好,小了不够用,大功率电源贵多花钱,不省电,一般选用电源是电源负载功率最好是控制在电源额定功率的60-80%。计算方法:
  (1)如电脑各硬件耗电平均值的总和是100w,一般要增加20-30%左右保险系数,加20%是120w。
  (2)控制率按70%计算,120w÷70%=171.4w。
  这台电脑使用171.4w的电源为好。这样电源运行稳定,效率高,保证电脑各硬件设备用电需求。

2.ATX电源每种线缆颜色对应的电压值。

标准电压值 电线颜色 最小电压值 最大电压值+5V      红色     4.75      5.25  -5V      白色    -4.75     -5.25+12V     黄色     11.4      12.6   -12V     蓝色    -11.4     -12.6+3.3V    橙色    3.135      3.465

主板上的电源插头 ATX电源输出接口

ATX电源20针输出电压及功能定义表
针脚 名 称   颜 色  说 明
1    3.3V    橙色 +3.3 VDC
2    3.3V    橙色 +3.3 VDC
3    COM     黑色 Ground
4    5V      红色 +5 VDC
5    COM     黑色 Ground
6    5V      红色 +5 VDC
7    COM     黑色 Ground
8    PWR_OK   灰色 Power Ok (+5V & +3.3V is ok)
9    5VSB    紫色 +5 VDC Standby Voltage (max 10mA)
10   12V     黄色 +12 VDC
11   3.3V    橙色 +3.3 VDC
12   -12V    蓝色 -12 VDC
13   COM     蓝色 Ground
14   /PS_ON  绿色 Power Supply On (active low)
15   COM     黑色 Ground
16   COM     黑色 Ground
17   COM     黑色 Ground
18   -5V     白色 -5 VDC
19   5V      红色 +5 VDC
20   5V      红色 +5 VDC

测试的方法

为了方便测试读数,我们使用数字万用表20V直流档来测试。准备一个10欧姆10W的电阻,把它接在需要测试的电压输出端,然后使用万用表测试此时的电压输出。因为当开关电源空载时,有的电源可能会空载保护,停止工作;同时也因为负载太轻,输出的电压可能会偏高。如果测得某一路的输出电压与标准输出有很大的误差时,这个电源将不能被使用,必须被替换。

八、音视频硬件

1.显示器尺寸、分辨率、刷新率、响应时间等技术参数;

2.LCD与CRT相比的一些优缺点;

<1.2题如下>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液晶显示器,LCD不光应用在显示器方面,象电子表、手持游戏机以及PDA等产品中都能见到LCD的影子。LCD可分为扭曲向列型(TN-LCD)、超扭曲向列型(STN-LCD)、薄膜晶体管(TFT-LCD)等几种,现在笔记本电脑上和绝大多数桌面型LCD都是TFT-LCD,它已经成为目前液晶显示器的主要发展方向。就象CRT的主要部件是显像管一样,LCD的主要部件是它的液晶板,液晶板包含两片无钠玻璃素材(Substrates),中间夹着一层液晶,当光束通过这层液晶时,液晶体会并排或呈不规则扭转形状,所以液晶更像是一个个闸门,选择光线穿透是否,我们才能在屏幕看到深浅不一,错落有致的图像。

而CRT则完全不同,CRT的工作原理是由灯丝、阴极、控制栅组成电子枪,通电后灯丝发热,阴极被激发,发射出电子流,电子流受到带有高电压的内部金属层的加速,经过透镜聚焦形成极细的电子束,打在荧光屏上,使荧光粉发光。电子束在偏转线圈产生的磁场作用下,可以控制其射向荧光屏的指定位置,电子束打在荧光屏上后会形成一个发光点,若干个发光点就可以组成图象。RGB三色荧光点被不同强度的电子束击中,就会产生各种色彩,通过控制电子束的强弱和通断,则可以形成各种绚丽多彩的画面。一般荫罩式显像管的内部有一层类似筛子的网罩,电子束通过网眼打在呈三角形排列的荧光点上,三把电子枪分别对应RGB三色,所以叫做“三枪三束”显像管。荫栅式显像管(例如特丽珑与钻石珑)的原理也是一样,只不过此类显像管的网罩是将许多光栅纵向固定在框里形成的。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LCD和CRT的各个方面:

一、点距。

所谓点距就是指同一象素中两个颜色相近的磷光体之间的距离。屏幕是由许多个像素组成,而每个像素又是由红绿蓝三个磷光体组成,因为像素与像素是挨着的,所以相临的像素中相同颜色的磷光体之间的距离就是点距。目前CRT显示器的点距大多为0.22-0.26毫米,而LCD由于其技术与CRT不同,点距多为0.297-0.32毫米。

二、分辨率。

分辨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它指的是屏幕上水平和垂直方向所能够显示的点数(屏幕上显示的线和面都是由点构成的)的多少,分辨率越高,同一屏幕内能够容纳的信息就越多。对于一台能够支持1280x1024分辨率的CRT来说,无论是320x240还是1280x1024分辨率,都能够比较完美地表现出来(因为电子束可以做弹性调整)。但它的最大分辨率未必是最合适的分辨率,因为如果17寸显示器上到1280x1024分辨率的话,WINDOWS的字体会很小,时间一长眼睛就容易疲劳,所以17寸显示器的最佳分辨率应为1024x768。

但对LCD来说则不然。LCD的最大分辨率就是它的真实分辨率,也就是最佳分辨率。一旦所设定的分辨率小于真实分辨率(比如说15寸LCD,其真实分辨率为1024x768,而WINDOWS中设定分辨率为800x600)的话,将有两种显示方式。一是居中显示,只有LCD中间的800x600个点会显示图象,其他没有用到的点不会发光,保持黑暗背景,看起来画面是居中缩小的。另一种是扩展显示,这种方式会使用到屏幕上每一个像素,但由于像素很容易发生扭曲,所以会对显示效果造成一定影响。

三、刷新率。

对于CRT来讲,屏幕上的图形图像是由一个个因电子束击打而发光的荧光点组成,由于显像管内荧光粉受到电子束击打后发光的时间很短,所以电子束必须不断击打荧光粉使其持续发光。电子枪从屏幕的左上角的第一行(行的多少根据显示器当时的分辨率所决定,比如800X600分辨率下,电子枪就要扫描600行)开始,从左至右逐行扫描,第一行扫描完后再从第二行的最左端开始至第二行的最右端,一直到扫描完整个屏幕后再从屏幕的左上角开始,这时就完成了一次对屏幕的刷新,周而复始。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显示器的分辨率越高,其所能达到的刷新率最大值就越低。一般来讲,屏幕的刷新率要达到75HZ以上,人眼才不易感觉出屏幕的闪烁,CRT显示器的刷新率是由其行频和当时的分辨率决定的,行频越高,同一分辨率下的刷新率就越高;而行频一定的情况下,分辨率越高则它所能达到的刷新率越低。

对于LCD来说则不存在刷新率的问题,它根本就不需要刷新。因为LCD中每个像素都在持续不断地发光,直到不发光的电压改变并被送到控制器中,所以LCD不会有“不断充放电”而引起的闪烁现象。

四、视角。

目前大多数纯平显示器的视角都能达到180度,也就是说,从屏幕前的任意一个方向都能清楚地看到所显示的内容。而LCD则不同,它的可视角度根据工艺先进与否而有所不同,部分新型产品的可视角度已经能够达到160左右,跟CRT的180度已经非常接近。也有一些LCD虽然标称视角为160度,但实际上却达不到这个标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一旦视角超出其实际可视范围,画面的颜色就会减退、变暗,甚至出现正像变成负像的情况。

五、可视面积。

可视面积指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来显示图像的那部分屏幕的面积。因为CRT显示器的尺寸实际上是其显像管的尺寸,可以用来显示图像的部分根本达不到这个尺寸,因为显像管的边框占了一部分空间。一般来讲,17寸CRT显示器的可视面积约在15.8-16英寸左右,而15寸显示器的可视面积则只有13.8英寸左右。但对于LCD来说,标称的尺寸大小基本上就是可视面积的大小,被边框占用的空间非常小,15寸LCD的可视面积大约有14.9英寸左右,这也是为什么LCD看起来要比同样尺寸CRT更大一些的原因。

六、亮度与对比度。

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功能主要是有一个背光的光源,这个光源的亮度决定整台LCD的画面亮度及色彩的饱和度。理论上来说,液晶显示器的亮度是越高越好,亮度的测量单位为cd/m2(每公尺平方烛光),也叫NIT流明。目前TFT屏幕的亮度大部分都是从150Nits开始起步,通常情况下200Nits才能表现出比较好的画面。对比度也就是黑与白两种色彩不同层次的对比测量度。对比度120:1时就可以显示生动、丰富的色彩(因为人眼可分辨的对比度约在100:1左右),对比率高达300:1时便可以支持各阶度的颜色。目前大多数LCD显示器的对比度都在100:1~300:1左右。目前还没有一套公正的标准值来衡量亮度与对比的反差值,所以购买LCD全靠一双锐利的眼睛。

七、反应速度。

测量反应速度的时间单位是毫秒(ms),指的是象素由亮转暗并由暗转两所需的时间。这个数值越小越好,数值越小,说明反应速度越快。目前主流LCD的反应速度都在25ms以上,在一般商业用途中(例如字处理或文本处理)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因为此类用途不必太在意LCD的反应时间。而如果是用来玩游戏、观看VCD/DVD等全屏高速动态影象时,反应时间就尤其重要了,如果反应时间较长的话,画面就会出现拖尾、残影等现象。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市场上绝大多数LCD显示器在玩QUAKE3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拖尾现象,在画面高速更新时尤其明显。而CRT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因为CRT的反应时间只有1ms,是绝对不会出现拖尾现象的。

八、色彩。

说到色彩,LCD也比不上CRT,从理论上讲,CRT可显示的色彩跟电视机一样为无限。而LCD只能显示大约26万种颜色,绝大部分产品都宣称能够显示1677万色(16777216色,32位),但实际上都是通过抖动算法(dithering)来实现的,与真正的32位色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所以在色彩的表现力和过渡方面仍然不及传统CRT。同样的道理,LCD在表现灰度方面的能力也不如CRT。大家有条件的话可以自己比较一下:找一台17英寸特丽珑显像管的显示器,再摆一台15寸LCD,同时显示一幅1677万色的图象。CRT显示出来的画面十分鲜艳,而LCD则显得有些“假”,虽然说不上来哪里不对,但看着就是没有那台珑管的CRT舒服。

九、显示效果。

先说CRT,目前绝大部分家用级CRT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聚焦、汇聚、呼吸效应等方面的问题,这与厂家的技术工艺是分不开的。如果生产厂家设计的相关控制电路不够先进,就很容易出现前面所说的那些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同样都是特丽珑显像管,SONY原厂生产的显示器和其他一些厂家所生产的显示器表现截然不同的原因。而LCD则完全没有聚焦等问题,因为它根本就不需要聚焦。不过在线形与非线形失真等问题,LCD也有可能会出现,只不过CRT更容易出现罢了。

1,液晶显示器(LCD)的优点:

1、薄,不占地方。   
2、无辐射,对健康有利。   
3、无闪烁,对眼睛有利。   
4、能耗小,比CRT显示器小得多,节约能源。   
5、完全纯平,没有视觉变形。

2,目前,液晶显示器还存在的缺点:

1、有可视角度,观赏范围比CRT小。   
2、存在响应速度,会产生画面拖影。   
3、色彩还原度、真实度还比不上CRT显示器。   
4、亮度还比不上CRT显示器。

而把以上的几点反过来,就是CRT显示器的5条缺点和4条优点。但随着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LCD显示器越做越好,CRT显示器终将被LCD取代,这是大势所趋。还记得,在小时候,刚出现彩色电视机的时候,就常听人说,彩电不好,对眼睛有伤害的,还是黑白的好,不伤眼睛,尽量不要看彩电。可是你看现在,还有几家会看黑白电视机的?而且各大厂家也基本不再生产黑白电视机了。但是目前来说,LCD显示器的寿命还比较短,一般只有五年左右,液晶显示器的原理就像广告灯箱,液晶屏本身是不发光的,全靠后面的灯管发光,照亮屏幕,随着时间的增加,灯管的亮度会越来越暗,最终不发光,那么就寿终正寝了! 而CRT显示器由于原理的不同,寿命很长,一般可用十年以上没问题!

十、其它问题。

CRT都宣称自己通过了“TCOXX”认证,以表明其辐射之低,对人体危害之小,但辐射无论怎么小,也是一定会有的。而LCD的工作原理决定了它根本不存在任何辐射,所以LCD往往都标明自己“零辐射”等字样。在体积方面,CRT的深度约等于它的对角线长度,也就是说,CRT的显示面积越大,它的体积也越大,往往占据了用户们大量桌面空间。而LCD无论是15寸的还是19寸的,其厚度都只有几厘米或十几厘米,甚至可以挂在墙上,这是CRT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价格方面,目前采用特丽珑显像管的17寸纯平显示器的价格大约在2500-3000元左右,而与其可视面积大致相等的LCD最少也要将近4000元,稍微高档一些的LCD动辄就是六七千元,并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接受得了的。

综上所述,LCD在文本表现以及环保方面比CRT强得多,但其色彩、反应速度等问题也是远不如CRT的。从长远看来,随着生产工艺不断改进,LCD的价格也会不断下降,它一定会逐渐走向一般用户。但绝不是说它能够取代CRT,在注重文本效果的商业用途,它是最好的选择。而一般家庭既可以选择CRT也可以选择LCD,因为用户们的主要侧重点不同,玩游戏、看DVD当然是CRT最好。而主要用途是文字处理、炒股票和上网的话则最好选用LCD。不管怎么说,现在廉价LCD的性能还远不如CRT,而且价格也较贵,所以大家还是先用CRT比较好,等LCD技术成熟了,价格降低了再换也不迟。

3.VGA模式是什么。

VGA(Video Graphics Array)是IBM在1987年随PS/2机一起推出的一种视频传输标准,具有分辨率高、显示速率快、颜色丰富等优点,在彩色显示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VGA技术的应用还主要基于VGA显示卡的计算机、笔记本等设备,而在一些既要求显示彩色高分辨率图像又没有必要使用计算机的设备上,VGA技术的应用却很少见到。

本文对嵌入式VGA显示的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这种设计方法的嵌入式VGA显示系统,可以在不使用VGA显示卡和计算机的情况下,实现VGA图像的显示和控制。系统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应用灵活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超市、车站、飞机场等公共场所的广告宣传和提示信息显示,也可应用于工厂车间生产过程中的操作信息显示,还能以多媒体形式应用于日常生活。

九、I/O接口

1.串行传输的特点以及与并行传输相比具有的优势;

1、并行传输:
字符编码的各位(比特)同时传输。
特点:
(1)传输速度快:一位(比特)时间内可传输一个字符;
(2)通信成本高:每位传输要求一个单独的信道支持;因此如果一个字符包含8个二进制位,则并行传输要求8个独立的信道的支持;
(3)不支持长距离传输:由于信道之间的电容感应,远距离传输时,可靠性较低。
2、串行传输:
将组成字符的各位串行地发往线路。
特点:
(1)传输速度较低,一次一位;
(2)通信成本也较低,只需一个信道。
(3)支持长距离传输,目前计算机网络中所用的传输方式均为串行传输。
方式: 串行传输有两种传输方式:
1、同步传输
2、异步传输

2.USB2.0和USB3.0的三种规格的传输速率。

  • 3.0向下兼容1.1 2.0设备都可以用。但是设备本身不是3.0的那么速度不变。
  • 1.1实际传输速度在1.5M左右。很多时候不到1M。
  • 2.0大约在30M左右。
  • 3.0意义比较大了。我用外置3.0接口硬盘传输速度可以到100M左右。

十、键盘和鼠标

常见的键盘接口类型。

键盘的接口类型是指键盘与电脑主机之间相连接的接口方式或类型。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键盘接口有两种:PS/2接口以及USB接口。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圆形接口与方形接口。与主机类型,生产厂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补充1:

  • 硬盘的使用时间记录是记录在硬盘的SAMRT表内的。SMART技术是硬盘本身的一种自我检测保护技术。各种检测工具可以读取,但是一般无法修改的。

补充2:

  • 老式AT接口,俗称大口
  • PS/2
  • USB
  • USB2.0
  • MIDI接口

十一、计算机组装

  1. 计算机部件的安装顺序、方法;
  2. 了解静电防护规范包括:防静电标志、放静电措施、防静电工具;
  3. 工具使用规范包括:螺丝刀选择原则、工具使用原则和方法;
  4. 部件拆装规范:内存、CPU、显示屏、主板、硬盘等主要部件的拆装规范;
  5. 验机规范:外观检查、电源检查、市电检测、电荷释放、部件摆放。

计算机硬件基础与计算机组装知识总结相关推荐

  1. 编程基础:计算机相关知识

    前言: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本文为笔记性质,主要内容来自慕课网咚咚呛老师的课程<编程必备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 课程大纲 正文: 计算机发展 ...

  2. 计算机系统基础:计算机可靠性知识笔记

    1.计算机可靠性介绍 计算机的硬件故障通常都是由于元器件失效造成的.元器件的可靠性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阶段元器件处于不稳定阶段失效率比较高.第二阶段是正常工作阶段,失效率最低.第三阶段元器件开始老化,失 ...

  3. 操作系统基础:计算机作业管理知识笔记

    1.计算机作业的概念 计算机中的作业是为了完成某个用户的计算任务所做工作的总和. 作业管理程序:操作系统中用来控制作业进入.执行.撤销的一组程序. 2.作业与作业的控制方式 脱机控制方式:用户需要把自 ...

  4. 计算机系统基础:计算机性能评价知识笔记

    1.计算机性能常用的性能评测方法 1.1 时钟频率 计算机的时钟频率可以反映出机器的运行速度.一般主频越高,速度越快. 1.2 指令执行速度 加法指令执行速度是衡量计算机性能指标的重要指标之一. 1. ...

  5. 衡量计算机浮点数操作性能,计算机系统基础:计算机性能评价知识笔记

    1.计算机性能常用的性能评测方法 1.1 时钟频率 计算机的时钟频率可以反映出机器的运行速度.一般主频越高,速度越快. 1.2 指令执行速度 加法指令执行速度是衡量计算机性能指标的重要指标之一. 1. ...

  6. 计算机组装论文1000字,计算机组装

    人们对计算机进行使用的范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在不断的扩大,特别维修与组装计算机也是一个十分复 杂的工序,人们通过对计算机的各种软件以及硬件的掌握了解让维修计算机和自主组装计算机的能力在不断的增强,如 ...

  7. 计算机组装 项目教学,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项目教学课程.doc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手册 - PAGE 1 - 一.项目参与人员基本情况 课程 名称 课程 性质 专业核心课程 授课对象 (专业) 项目负责人基本信息 姓 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最终 学历 专业技 术 ...

  8. 玩计算机组装,如何配置计算机主机以玩游戏?推荐配置为3500元组装电脑主机...

    本文转自: 如何配置用于玩游戏的计算机主机?喜欢玩游戏的朋友想要配置游戏计算机. 今天,计算机组装知识网为您推荐了3500元,以推荐组装后的计算机控制台的配置. 主机的价格为3500元,与主流游戏用户 ...

  9. 四十个计算机专业术语,07-10-20 计算机基本知识教案.doc

    电脑基础课程 计算机基本知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学习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让学员掌握以下几个知识重点 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功能.特点.应用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硬件设备的使用 掌握计算机基 ...

  10. 免费计算机维修基础教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基础教程》第1课:计算机基础知识.ppt...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基础教程>第1课:计算机基础知识.ppt>由会员分享,提供在线免费全文阅读可下载,此文档格式为ppt,更多相关<<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基础教程> ...

最新文章

  1. 腾讯!阿里!大二男生斩获4家头部科技公司实习offer!完整经验总结!
  2. Long类型传到前端失去精度(2):Long类型不是实体类的某一个字段,Long类型是一个函数的返回值
  3. 《深度探索C++对象模型》--4 Function语意学
  4. Scala 语言输出的三种方式
  5. 常用社交网络(SNS、人人网、新浪微博)动态新闻(feed、新鲜事、好友动态)系统浅析
  6. Windows 恢复环境(Windows RE模式)
  7. Modbus调试软件--ModbusPoll、ModbusSlave使用详解
  8. OpenShift Security (5) - 评估部署中的风险
  9. MySQL8的8大新SQL特性
  10. Eclipse自定义启动画面和状态栏图标以及各种小图标的含义
  11. JavaScript学习指南 修订版pdf
  12. 3个方面:做好竞品数据分析!
  13. python Excel公式
  14. 读书笔记-干法-反省
  15. 源码分析 --- MapReduce如何确定任务的SplitSize、Splits、Map、Reduce
  16. apple pencil有买的必要吗?便宜的平替电容笔推荐
  17. 企业微信(h5页面嵌入企业微信)的分享总结
  18. 网络编程中的SO_REUSEADDR和SO_REUSEPORT参数详解
  19. Tomcat调优指南
  20. 品钛故事:如何在淘金热中卖水? | 一点财经

热门文章

  1. 海康NVR设备上传人脸图片到人脸库
  2. 拼多多36W+的后端面经
  3. Vbs脚本编程简明教程之五
  4. VIVADO 下载mcs 文件
  5. 康奈尔笔记系统介绍和购买
  6. powerdesigner、ERstudio、PDManER工具比较
  7. 【数学建模】预测模型之BP网络预测
  8. 计算机视觉-OpenCV(银行卡号识别)
  9. dirent.h windows安装
  10. Mybatis官方文档:简介和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