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 设计特征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末,现代主义理论的根本“形式追随功能”的信条开始被质疑

    时间 表现
    20世纪50年代 现代主义取得决定性胜利
    20世纪60年代 走向多元化
    • 1⃣ 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2⃣ 几位现代主义大师相继去世
  • 设计观念的变化:关于设计生命力持续时间的思考

    时间 观念
    二战后初期 许多设计机构一直致力于为“优良设计”建立一套以功能主 义为基础的永恒标准
    20世纪60年代 认识到 在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中,试图保持惟一正统的设计评价标准是很困难的
    • eg:

      人物 观点
      英国设计评论家 班汉姆(Reyner Banham) “要求那些使用寿命短暂的产品体现出永恒有效的质量是荒唐的” —— 高速发展的技术,需要与之相应的转瞬即逝的美学
      前英国设计协会主席 佩利(Poul Peilly) “我们正从依赖于永恒的、万能的价值观,转变到 承认在特定的时间内,为特定的目的,一个设计才有可能是有生命力的”(1967)
    • 突破点:设计师们发现20世纪50年代商业性设计所体现出来的 大众性和象征性似乎更有生命力
    • 意义:设计观念的变化,为设计多元化格局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 功能主义危机的根源功能主义在很多方面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鼓励消费、追求标新立异的特点相背离

    • 现代主义设计的要求:以批量销售的市场为前提,十分强调标准化,要求将不同类型的行为和传统转换为固定的统一模式,并依赖于一个庞大而均匀的国际市场。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使产品能适于任何人(但往往事与愿违,反而不适于任何人)

    • 市场特征的转变:20世纪60年代开始,均匀的市场开始消失,后工业社会(Post IndustrialSociety) 是以 各种各样的市场同时并存 为特征的

      • 多样化的市场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群体的要求,每个群体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语言、时尚和传统,都有各自不同的消费需求
    • 推动设计多元化的因素:

      序号 因素 备注
      1 应对市场特征转变的工业设计多元化战略,向产品注入新的、强烈的文化因素 释义:即产品必须主动地选择它的使用者,使自己跻身于特定的社会群体中
      2 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程度大大增加了生产的灵活性,能够做到小批量多样化 eg:快速原型系统(RP)
  • 总体趋势:以现代主义基本原则为基础的设计流派仍是工业设计的主流,但对现代主义的某些部分进行了夸大、突出、补充和变化

    • 特例: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

      • 20 世纪 60 年代末兴起
      • 从根本上否定现代主义设计原则
      • 理论对以信息化为特色的后工业社会的工业设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理性主义与“无名性”设计

  • 理性主义

    • 与“无名性”设计的关系:体现出一种 以“无名性”为特征的理性主义

    • 地位:在设计多元化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 基础设计科学

      序号 强调
      1 强调设计是一项集体活动
      2 强调对设计过程的理性分析,而不追求任何表面的个人风格
      • 范围:是几门学科的综合(涉及涉及心理学、生理学、人机工程学、医学、工业工程等) —— 体现了对技术因素的重视和对消费者更加自觉的关心
      • 影响:使社会学和技术成了设计的决定性因素 (19 世纪以来美学与技术的联姻开始瓦解)
    • 实质:现代主义的延续和发展

      • 与早期现代主义区别:并不着意于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上,而是试图为设计确定一种科学的、系统的理论 —— 用设计科学来指导设计,从而 减少设计中的主观意识
  • 推动“无名性”发展的因素

    • 1⃣ 设计队伍的建立

      • 背景:随着技术越来越复杂,要求设计越来越专业化
      • 结果:产品的设计师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设计队伍
      • 实践:国际上一些大公司大多建立了自己的设计部门,设计一般都是 按一定程序以集体合作的形式 完成的
      • 影响:使个人风格难以体现于产品的最终形式之上
    • 2⃣ 企业长期的设计政策要求设计保持连续性

      • 背景:随着 设计管理 的发展
      • 结果:许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长期设计政策,要求企业的产品必须体现出一贯的特色(即使聘请自由设计师设计的产品也必须纳入公司设计管理的框架之内)
  • 现实影响:

    • 1⃣ 大企业应用:以“无名性”为特征的理性主义设计为国际上一些引导潮流的大设计集团采用

      • 原因:“无名性”设计更适于批量生产的物品 —— 在批量生产中,形式常常不得不对市场和生产技术让步
    • 2⃣ 设计教育的转变:一些设计学校也开始强调协同工作,以适应工业和市场的“无名性”局面
    • 3⃣ 设计师个体让位于团队:先前以设计明星为号召力的设计公司也逐步让位于那些强调团队意识,为企业提供整合设计方案的设计公司
  • 设计作品示例:

    • 1⃣ 家用电器

      • 表现:改变原有各种家具风格和木质材料,一些“优良设计”的典范常常被置于黑色的塑料方盒子之中,外观细节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在操作和显示的设计上也尽量减少信息密度
    • 2⃣ 办公机器
      • 无名性设计更加明显:产品的设计(及电子设备的性质)不是强调个性风格,而是产品的内在使用质量和生产工艺,因而使同类产品在造型上彼此雷同,若非内行,很难从外观造型上判别出生产厂家
  • 无名性设计代表企业:日本“无印良品”

二、新现代主义与高技术风格

1、新现代主义

  • 背景及出现:

    时间 内容 释义
    20世纪50年代 背景 以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为代表的“有机现代主义”流行一时
    20世纪60年代 出现 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一种 复兴20世纪20—30年代的现代主义、追求几何形式构图和机器风格 的所谓 “新现代主义” (Neo-Modernism)
  • 推动/影响因素

    • 1⃣ 受到流行的 视幻艺术(OP艺术) 影响

      • 定义:视幻艺术是一种利用人们的视错觉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平面设计艺术
      • 起源:源于包豪斯艺术家阿尔伯斯(Josef Albers)的试验研究
      • 特点:视幻艺术强调黑白的几何形式构图
      • 应用:在20世纪60年代的商标、广告、装饰等设计领域盛行
      • 视幻艺术在产品设计方面的影响:“硬边艺术” —— 多采用圆柱体、立方体等简单的几何形状,选材上广泛应用不锈钢、镀铬金属、玻璃等工业材料,表面处理偏爱材料本身的质感(eg:雅格布森1967年的“筒”系列不锈钢器皿)
    • 2⃣ 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 20世纪60年代商业机构和办公室剧增,对工业设计产品(家具、室内装饰和办公用品)需求量很大

      • 对设计的要求:设计应有冷漠、正规、中性的外观特征以体现出商业界的秩序与效率 —— 20世纪50年代,当代主义 在居家环境中体现出来的非正规化、人情味和轻巧、灵活等特点已不适宜于商业办公的要求
  • 设计风格:与包豪斯有相似之处

    • 表现:在形态上强调机械化和几何化(追求几何形式构图和机器风格)
    • eg:家具设计中 镀铬钢管 的使用
    • 最早流行:英国
  • 代表作/设计组织:

    设计师/组织名称 国家 时间 作品/领域 备注
    OMK设计事务所 / 1966年成立 家具设计 在家具和室内设计中广泛使用钢管和其他工业材料,突出体现 金属材料的冷漠感
    克雅霍尔姆(Poul Kjaerhlom,1929-1980) 丹麦(斯堪的纳维亚地区) / 钢片椅 显得稳重而严谨(较为正规、严谨的新现代主义作品不少出于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师之手)
    阿基佐姆 (Archizoom)设计组织 意大利佛罗伦萨成立 1966年成立 “米斯”椅(1969) 以一种幽默的手法来模仿米斯的巴塞罗那椅(采用了镀铬方钢、橡胶板等工业材料及尖锐的三角形造型) —— 把新现代主义推向了极端

2、高技术风格

  • 与新现代主义的关系:高技术风格与新现代主义平行发展,并在后来实际走到一起

  • 设计特点:不仅在设计中采用高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鼓吹表现新技术

  • 起源: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直接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

    • 趋势预兆:战后初期,不少电子产品模仿军用通讯机器风格(即所谓“游击队”风格),以图表现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

      • eg:罗维的 哈里克拉福特收音机(20世纪40年代末) 和 收音机(20世纪50年代初)
  • 出现及发展:

    • 出现时的社会背景: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高科技迅速发展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还强烈地影 响了人们的思想

    • 时间跨度:20世纪60—70年代曾风行一时,并一直波及到20世纪80年代初

    • 大众传播手段推动普及:科学幻想连环画、杂志、电影

      • eg:20世纪60年代,法国设计师莫尔吉(Olivier Mourgue)为一部著名的科幻电影《2001年,宇宙奥德赛》设计了影片中的布景,他采用金属构架与人造海绵制作了一系列形状古怪的家具和科学实验室场景
    • 缺点:过度重视技术和时代的体现,把装饰压到了最低限度,因而显得冷漠而缺乏人情味,常常招致非议

    • 对其他艺术风格出现的启示:一些设计师致力于创造出 更富有表现力和更有趣味的设计语言取代纯技术的体现把“高技术”“高情趣”结合起来

      • eg:波普艺术
代表领域及产品
  • (1)建筑学 —— “高技术”风格最早得到充分发挥的领域

    • 代表作品:巴黎的 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1976建成)

      • 设计师:意大利建筑师 皮阿诺(Renzo Piano,1937-) 、英国建筑师 罗杰斯(Richard Rogers,1933-)
      • 特点:大楼直率的表现了结构,而且设备也全部暴露出来,立面上挂满各色管道
  • (2)室内设计/家具设计 —— 直接利用那些为工厂、实验室生产的产品或材料来象征高度发达的工业技术

    • 表现:类似外科医生用的手推车、仓库用的金属支架、矿井用的安全灯、实验室用的橡胶地板等都纷纷进入居家环境之中
    • eg:美国纽约 莫萨设计小组 设计的 高架床 —— 由市售的铝合金管及连接件组合而成的,看上去像建筑工地的脚手架
    • eg:法国设计师 伯提耶(Marc Berthier) 设计的 儿童手工桌椅 —— 采用粗壮的钢管结构,并装上了拖拉机用的坐垫,具有高度工业化的特色
  • (3)家用电器(特别是电子类电器) —— 使家电产品看上去像一台高度专业水平的科技仪器,以满足部分人向往高技术的心理

    • 设计特点:强调技术信息的密集,面板上密布繁多的控制键和显示仪表。造型上多采用方块和直线,色彩仅用黑色和白色。
    • eg:英国 PA设计事务所 设计的 “SM2000”型直接驱动电唱机(1975) —— 所有零部件都直率地暴露在外,有机玻璃的盖子还特别强调了 唱臂的运动
    • eg:德国 普法夫公司 推出了一种 带微处理器的全电动缝纫机(1980) —— 为了体现先进的电子技术,机身上装置了大量的控制按钮,很像电子计算机的键盘

三、波普风格

  • 概述:波普风格(Pop) 又称 流行风格

    • 内涵: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 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

    • 性质:“波普”是一场广泛的 艺术运动 —— 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图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 体现:与年轻人有关的生活用品或活动方面

      • eg:古怪的家具、迷你裙、流行音乐会
    • 影响:十分广泛,特别是刺激了在利用色彩和表现形式方面的探索

  • 设计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的混杂

    • 理念:追求大众化的、通俗的趣味,反对现代主义自命不凡的清高

      序号 特点
      1 强调新奇与独特(象征意义),并大胆采用艳俗的色彩
      2 强调灵活性与可消费性,即产品的寿命应是短暂的,以适应多变的社会、文化条件(类似流行歌曲)
    • eg:英国设计师 穆多什(Peter Murdoth) 设计了一种 “用后即弃”的儿童椅(1964) —— 用纸板折叠而成的,表面饰以图案,十分新奇

      • 与此同时,纸质的耳环、手镯甚至纸 质的服装都风行一时
    • eg:英国设计师 克拉克(Paul Clark) 在设计了 系列一时性的波普消费品(1964)

      • 包括钟、杯盘、手套及小饰物等
      • 设计的 重点是表面图案,并 强调暂时感和幽默感
      • 克拉克将英联邦的米字旗图案用到了所有的产品之上,而不管其功能如何
      • 这一系列产品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成为伦敦摇滚乐队的标志,并在 一些商店里出售。
    • 走向形式主义极端: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波普设计走向了形式主义的极端

      • 琼斯(Allen Jones) 设计了一张 桌子(1969) —— 由一个极为逼真的半裸女塑像跪着背负玻璃桌面
  • 波普风格中心:英国

    • 1⃣ 艺术院校理论分析

      • 理论分析:二战后初期,伦敦当代艺术学院的一些理论家就开始分析 大众文化 —— (这种文化)强调消费产品的象征意义而不是其形式上和美学上的质量
      • 对(大众)文化的定义“生活方式的总和” —— 消费产品与广告、通俗小说及科幻电影一样,都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从而大众文化可以应用到批量生产物品的设计中
      • 理论家观点“优良设计”之类的概念太注重自我意识,而应该根据消费者的爱好和趣味进行设计,以适合于流行的象征性要求
      • 借鉴:在寻找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产品的过程中,对20世纪50年代美国商业性设计大加推崇
    • 2⃣ 企业/设计师实践

      • 表现:到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英国企业和设计师开始对公众的需求直接作出反应,生产出了一些与新兴的大众价值观相呼应的消费性产品
      • 目的:探索设计中的象征性与趣味性,并开拓在年轻人中的市场
      • 产品特点:专注于形式的表现和纯粹的表面装饰,功能、合理的生产一类现代主义的观念被冷落
  • 不同国家存在不同形式:

    国家 形式
    美国 eg:美国电话公司就采用了美国最流行的米老鼠形象来设计电话机
    意大利 体现出软雕塑的特点 —— 家具的设计在体型上含混不清,并通过视觉上与别的物品的联想来强调其非功能性(eg:把沙发设计成嘴唇状、一只大手套的样式)
  • 评价:

    • 1⃣ “波普”基本上是一场自发的运动

      • 表现:没有系统的理论来指导设计,也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手段来填平个性自由与批量生产之间的鸿沟
      • 缺点:只有追求新奇的年轻人乐意一试,但新奇一过,就被抛弃了(或许这正是波普的目的)
    • 2⃣ 波普设计的本质是形式主义的
      • 表现:违背了工业生产中的经济法则、人机工程学原理等工业设计的基本原则(昙花一现的原因)

四、后现代主义

  • 概述:是一场广泛地体现于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的运动

    • 目的: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

    • “后”的含义: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之后,而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的

      时间 进程
      20世纪60年代 起源
      20世纪70—80年代 在建筑界和设计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20世纪90年代之后 趋于沉寂
  • 首先体现于建筑界

    • 1⃣ 美国建筑师 文丘里 于出版著作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966) —— 成为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宣言

      • 观点:必须重视公众的通俗口味与喜爱
      • 与现代主义的对立:与现代主义“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提出了“少就是乏味”的口号,鼓吹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建筑(因为所谓的“现代建筑”不能为大众了解)
      • 表现:出版著作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972) —— 把赌城中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世俗建筑与设计奉为流行文化的杰出代表
    • 2⃣ 部分美国建筑师如 格雷夫斯(Michael Groves,1934—)穆尔(Charles Moore,1925—) 等人改造传统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古典主义)

      • 表现:以简化、变形、夸张的手法借鉴历史建筑的部件和装饰(如柱式、山花等),并把其与波普艺术的艳丽色彩与玩世不恭的手法主义结合起来
      • eg:穆尔于1975—1978年设计的 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 ——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名作,由各种历史式样的建筑片段构成
    • 3⃣ 美国建筑评论家 詹克斯(Charles Jencks,1939—) 出版著作 《后现代建筑的语言》(1977) —— 系统地分析了那些与现代主义理论相悖的建筑,明确地提出了后现代的概念

      • 影响:使先前各自为政的反现代主义运动有了统一的名称和确切的内涵,并为后现代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 4⃣ 另一位后现代主义发言人 斯特恩(Robert A.M.Stem) 把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 归结为三点

      序号 特征
      1 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
      2 引喻主义(Allusionism)
      3 装饰主义(Ornamentation)
      • 观点:强调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的象征性,并把装饰作为建筑不可分割的部分
  • 由建筑影响其他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充当设计师的角色

    • 影响:其设计作品对设计界的后现代主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eg:使后现代主义的家具和其他产品的设计带上了浓重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气息
    • 设计特点: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
      • 强调设计的隐喻意义
      • 通过借用历史风格来增加设计的文化内涵
      • 反映出一种幽默与风趣之感
      • 唯独忽视了功能上的要求
    • 代表人物示例:
      • 意大利:建筑师罗西(Aldo Rossi,1931—〉、“工作室65”设计小组
      • 美国:文丘里、格雷夫斯(Michael Groves,1934—)
意大利“孟菲斯”设计集团 —— 后现代主义在设计界最有影响的组织
  • 成立:成立于1980年12月,由著名设计师 索特萨斯 和7名年轻设计师组成

    • 结束:1988年,索特萨斯宣布孟菲斯结束
  • 观点:

    • 1⃣ 反对一切固有观念,反对将生活铸成固定模式

      • 成就:开创了一种无视一切模式和突破所有清规戒律的开放性设计思想
      • 影响:刺激了丰富多彩的意大利新潮设计
      • 反映索特萨斯的观点:设计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因而设计没有确定性,只有可能性;没有永恒,只有瞬间
    • 2⃣ 对功能全新的解释 —— 功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生命的、发展的,它 是产品与生活之间一种可能的关系

      • 意义:使功能的含义就不只是物质上的,也是文化上的、精神上的
      • 要求:产品不仅要有使用价值,更要表达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使设计成为某一文化系统的隐喻或符号
      • 表现:“孟菲斯”的设计都尽力去表现各种富于个性的文化意义 —— 表达了从天真、滑稽直到怪诞、离奇等不同的情趣,也派生出关于材料、装饰及色彩等方面的一系列新观念
  • 产品代表:家用产品

    • 特点:

      • 材料大多是纤维材、塑料一类廉价材料
      • 表面饰有抽象的图案,而且布满产品整个表面
      • 设色上常常故意打破配色的常规,喜欢用一些明快、风趣、彩度高的明亮色调,特别是粉红、粉绿之类艳俗的色彩
    • 典例:这些设计与现代主义“优良设计”的趣味大相径庭,因而又被称为 “反设计”

      设计师 作品 特点
      索特萨斯 博古架(1981) 色彩艳丽,造型古怪,上部看上 去像一个机器人
      扎尼尼(Marco Zanini) 陶瓷茶壶(1983) 看上去像一件幼儿玩具,色彩极为粗俗
  • 评价:“孟菲斯”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 是试验性的 (多作为博物馆的藏品)

    • 影响:给予工业设计和理论界以新的启迪

      • eg:许多有关色彩、装饰和表现的语言已为意大利设计的产品所采用 —— 使意大利的设计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更高的声誉
      • eg:在国际上得到了反响,如日本的 “生活型”设计

五、解构主义

  • 背景及出现:

    时间 内容 释义
    20世纪80年代 背景 后现代主义的浪潮走向式微
    20世纪80年代 出现 一种 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 的所谓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哲学 开始被一些反对国际式风格的理论家和设计师所认识和接受,并被应用到不同领域(特别是建筑学)
    • 哲学渊源:1967年,哲学家 德里达(Jacques Derride,1930—) 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

      • 理论核心: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 —— 认为符号本身已经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
    • 主要影响时间:世纪末
  • 构成主义 的关系:

    • 关系:解构主义是从构成主义的字眼中演化出来的

    • 相似之处:在视觉元素上,两者都试图 强调设计的结构要素

    • 区别:

      思想 区别
      构成主义 强调的是结构完整性、统一性,个体的构件是为总体的结构服务的
      解构主义 认为 个体构件本身就是重要的,因而 对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
  • 态度:对正统原则、正统秩序的批判与否定

    • 表现:不仅否定了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构成主义,而且也对古典的美学原则如和谐、统一、完美等提出了挑战
    • 类比:意大利16-17世纪转折时期的 巴洛克风格 —— 以突破庄严、含蓄、均衡等古典艺术的常规,强调或夸张建筑的部件为其特色
  • 含义解读示例:20世纪 80年代,一位西方艺术家来华演出的一出哑剧,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解构主义

    • 这位艺术家在用一把中提琴演奏了一段古典音乐之后,突然起身猛地将琴摔到地上,并狠狠地踩了一脚,然后他又很快地用提琴碎片在一块画布上粘贴出一幅抽象的绘画——一幅提琴解构重组的绘画。这样,原来完美、和谐的提琴造型已不复在,而它留下的碎片在另一种艺术形式中得以重生。
  • 代表人物示例及作品:

    • 1⃣ 柏纳德·屈米(Gernard Tschumi)

      • 代表作:80年代巴黎维莱特公园的一组解构主义的红色构架设计 —— 构架由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点、线、面“叠印” 而成,完全打破了传统园林的概念
    • 2⃣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1947—) —— 解构主义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

      • 设计特点:反映出对整体的否定和对于部件的关注

      • 设计手法:似乎是将建筑的整体肢解,然后重新组合,形成不完整,甚至支离破碎的空间造型 —— 这种破碎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式,具有更加丰富,也更为独特的表现力

      • 与其他解构主义建筑师的区别:

        盖里 倾向于体块的分割与重构
        其他 注重空间框架结构重组
      • 代表作:20世纪90年代末完成的 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 由几个粗重的体块相互碰撞、穿插而成,并形成了扭曲而极富力感的空间

    • 3⃣ 英戈·莫端尔(Ingo Maurer)

      • 工业设计领域代表作:“波卡·米塞里亚” 吊灯 —— 以瓷器爆炸的慢动作影片为蓝本,将瓷器“解构”成了灯罩
  • 评价:某种意义上,是另一种构成主义

    • 并不是随心所欲地设计
    • 解构主义的建筑貌似零乱,但它们都必须考虑到结构因素的可能性和室内外空间的功能要求

六、绿色设计与可持续设计

1、绿色设计(主要针对物质产品的设计)

  • 背景:

    时间 特点
    19世纪末 对传统风格的扬弃和对新世纪的渴望与激情,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艺术风格
    20世纪末 以冷静、理性的思维来反省一个世纪以来工业设计的历史进程,反思发展方向不应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
  • 起源:源于人们对于现代技术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体现了设计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

    • 反思:工业设计的过度商业化,使设计成了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的重要介质

      • 极端表现:“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
    • 诞生:转向从深层次上探索工业设计与 人类永续发展 的关系,力图通过设计活动,在 人-社会-环境 之间建立起一种协调发展的机制

    • 关注点: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

      • 实践: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 核心“3R” (主要是技术层面)

    名称 含义
    Reduce 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Reuse 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
    Recycle 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 思想变革:要求设计师放弃过分强调在外观上标新立异,而将重点放在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上

    序号 措施
    1 以一种 更负责 的方法去创造产品的形态
    2 用更简洁、长久的造型使产品尽可能的延长其使用寿命
    • 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 理想主义 的色彩

      • 矛盾点: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实难以协调
      序号 目标
      1 达到舒适生活与资源消耗的平衡
      2 达到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环保目标的平衡
    • 要求:

      序号 要求
      1 消费者有自觉的环保意识
      2 政府从法律法规方面予以推进
      3 设计师的努力
  • 设计示例:荷兰设计团体Droog Design(1993)

    • 理念:致力于将 再生循环理论 用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中,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从而引导人们的消费观

    • eg:设计师 瑞米(Tejo Remy) 用20只被人丢弃的抽屉捆扎成一件新的出轨(完成了一个产品的再生循环过程)

  • 应用示例:

    • 交通工具的绿色设计备受关注,新能源、新工艺、新形态的探索
    • 成为塑造企业形象的公关策略,迎合消费者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
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 —— 对绿色设计产生直接影响的美国设计理论家
著作 概述 观点 备注
《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专注于设计师面临的人类需求的最紧迫的问题,强调设计师的社会及伦理价值 设计的最大作用是 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在包装及风格方面的竞争) 20世纪60年代末出版,引起极大争议
《绿色紧迫》(1995) 强调设计应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 有限资源论 印证: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爆发
减约主义(Minimalism) —— 绿色设计在形式/造型上的体现
  • 背景:绿色设计强调尽量减少无谓的材料消耗,重视再生材料使用的原则在产品的外观上有所体现

  • 特点:追求 极端简单 的设计

    • 将产品的造型化简到机制
  • 代表人物:菲利普·斯塔克(Philip Starck,1949— ) —— 法国著名设计师

    • 特点:家具设计简洁(将造型简化到了最单纯但又十分典雅的形态),视觉和材料上都体现了“少就是多”的原则
    • eg:“路易20椅及圆桌”
    • eg:1994年采用可回收的高密度纤维模压成型机壳为沙巴法国公司设计的电视机为家电创造了一种“绿色”的感觉

2、可持续设计(Sustainable Design)(主要针对设计理念)

  • 引出:要 系统的 解决环境问题,从更广泛、更加系统的观念上研究

    • 基础:可持续设计 是在 可持续发展 的基础上形成的
  • 概述: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

    • 特点: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问题,以此思考的设计引导和满足消费需求,维持需求的持续满足
    • 范围:不仅是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也包括社会、文化的可持续
  • 定义:

        “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针对整个生产消费循环,利用系统式的产品与服务整合和企划,以效用和服务去取代物质产品为为最终目的”—— Ezio Manzini
    
    • 评价:是理想化的,有 非物质主义设计 的偏向
  • 设计表现:

    • 建立持久的生活消费方式
    • 建立可持续社区
    • 开发持久性能源及工程技术
  • 设计发展/延伸:低碳设计

    • 定义:以减少人类碳排放,降低温室效应带来的破坏效应为目标而进行的设计
    • 两种类型:
      序号 类型 备注
      1 对日常生活行为模式的再设计,降低碳消费量 从设计方面出发(重新规划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在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
      2 通过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或开发新的、可替代的能源,实现减排 从技术方面出发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可持续设计诞生的基础
  • 首次提出: 自然保护国际联盟(IUCN)1980 年首次提出

  • 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

    • 发表:由多国官员、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对全球发展与环境问题经过长达5年(1983-1987)的研究出版

    • 地位:被誉为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国际性宣言”

    • 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

    • 观点:将“环境”与“发展”看作一个整体考虑

      角度 观点
      发展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支承能力为基础
      环境 环境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
  • “发展”的内涵

    • 与“增长”的区别:

      发展 社会整体各部分组成的相互连结、相互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活动能力的提高
      增长 社会活动规模的扩大
    • 发展的本质:更高的和谐程度
    • 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对 更高的和谐程度 的追求
    • 人类文明演进的本质:人类不断寻求“人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程度”之间的平衡关系
    • 结论:促进“发展”的“和谐”,是“人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程度”之间的和谐,也是社会进步的本质动因
  • 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设计理念:

    • 以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为前提
    • 设计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兼顾保障子孙后代永续发展需要的产品、服务或系统
非物质主义设计 —— 可持续设计倾向的设计观
  • 前提:信息社会是一个“提供服务和非物质产品的社会”

  • “非物质”含义:用来表述未来设计发展的总趋势

    • 从物的设计转变为非物的设计
    • 从产品的设计转变为服务的设计
    • 从占有产品转变为共享服务
  • 特点:不拘泥于特定的技术、材料

    • 是对人类生活和消费方式进行重新规划
    • 在更高层次上理解产品和服务,突破传统设计的作用领域,去研究“人与非物”的关系
  • 目标:力度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物质产出,保证生活质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 评价:可持续设计不可能完全脱离其物质本地

《工业设计史》第十一章:走向多元化相关推荐

  1. esp32原理图设计_第十一章 ESP32的PWM全彩LED灯显示

    学习目的及目标 · 学习ESP32 的ADC功能的配置 · 掌握两路ADC采样程序 ESP32的ADC简介(原文) ESP32 集成了 2 个 12 位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 (SARADC),由 5 个 ...

  2. 计算机产品设计需要学什么,工业设计主要学习什么内容

    工业设计主要学习:工程图学.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设计素描.产品效果图.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方法学等 工业设计学什么 工业设计主要课程 : 一, ...

  3. 计算机和工业设计哪个就业前景大,工业设计专业就业前景

    工业设计专业就业前景 工业设计是理性和感性兼备,也需要一些科学的技术理论知识的一个专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业设计专业就业前景的相关资料,仅供大家参考. 工业设计就业前景分析 工业设计是以工业产品为 ...

  4. 北航工业设计计算机图形学,北航工业设计专培养计划.doc

    北航工业设计专培养计划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本 科 培 养 计 划 (2008级) 2008"工业设计"专业基准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 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课内外学时各学期计 ...

  5. 计算机工业设计方向是学什么的,工业设计学什么 以后能做什么

    什么是工业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能学什么呢,就业方向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工业设计专业学习主要课程 工业设计主要学习工业产品(如家电.家具.交通 ...

  6. 《Reids 设计与实现》第十一章 服务器

    <Reids 设计与实现>第十一章 服务器 文章目录 <Reids 设计与实现>第十一章 服务器 一.简介 二.命令请求的执行过程 1.发送命令请求 2.读取命令请求 3.命令 ...

  7. 【吴恩达机器学习笔记】第十一章 机器学习系统的设计

    搜索微信公众号:'AI-ming3526'或者'计算机视觉这件小事' 获取更多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干货 csdn:https://blog.csdn.net/qq_36645271 github:htt ...

  8. 游戏设计的艺术:一本透镜的书——第十一章 游戏机制必须平衡

    这是一本游戏设计方面的好书 转自天之虹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jackiechueng 感谢天之虹的无私奉献 Word版可到本人的资源中下载 第十一章 游戏机制必须平衡 ...

  9. 利用二分法查找 设计人与计算机猜数游戏,计算机游戏教学法第十一章.ppt

    <计算机游戏教学法第十一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游戏教学法第十一章.ppt(7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十一章 计算机游戏教学法,方 ...

  10. 史上首次无人车队集体婚礼,直男新郎给新娘の礼物:工业设计书

    安妮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出品 | 公众号 QbitAI 1024程序员节,百度给3对无人车工程师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场全球首例无人车队集体婚礼. 用无人车队代替传统的花车车队,这场技术与婚礼的 ...

最新文章

  1. php-fpm进程关闭与重启脚本详解(转)
  2. python怎么写文件-Python 读写文件
  3. Java网络编程实例---------------------------------基本HTTP客户端及服务端多线程
  4. 实例:加载图片并添加文本水印
  5. IDEA 的文件夹的类型说明
  6. cell操作-matlab
  7. 云智慧压测实战分享之JMeter脚本录制实例
  8. PageRank 算法
  9. python函数模块关键代码_从零开始学Python(六):函数,模块和类的使用
  10. 《C语言及程序设计》实践参考——输出小星星(全解)
  11. bzoj 1642: [Usaco2007 Nov]Milking Time 挤奶时间(DP)
  12. PopupWindow 常用方法学习笔记
  13. H.265与H.264对比有哪些优势
  14. 【推荐】PHP各种开源网站系统、cms系统一览[持续更新]
  15. URAL 1741 Communication Fiend
  16. elasticsearch学习笔记——二.querystring查询document方式与dsl查询document方式
  17. 判断ip是内网还是外网, 判断请求来之pc还是mobile
  18. 深入理解SR-IOV和IO虚拟化
  19. 光栅尺测量数据的修正
  20. 四级地址库 国家标准的行政区划代码 省市区街道

热门文章

  1. 台式电脑windows10蓝屏代码 SYSTEN_THREAD_EXCEPTION_NOT_HANDLED 失败的操作rtl8188gu.sys
  2. c语言车牌识别原理,解析车牌识别技术,融合多种算法的原理和过程
  3. 如何自动化入侵海康设备
  4. 头歌平台-人工智能之AlphaBeta剪枝算法
  5. HashMap底层原理实现
  6. lwip---(七)ARP表查询
  7. FastDFS原理及入门
  8. 项目分享| 自制巡线机器人
  9. 为何AD快捷键不起作用
  10. 金蝶K3物料主数据计划策略字段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