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外观疵点及其成因分析大全

1. 纺织品瑕疵介绍

由纤维原料到最后织造成成品织物,需经过纺纱、织造、印染等工程,且每种工程中,又需经过连续多个加工过程(Process)才能完成。在各层次加工过程中,设定条件不当,人员操作疏忽,机械故障等均可能导致产品发生外观上的缺陷。就理论而言,加工层次愈多,则发生缺陷机率愈高。在织物外观所能见到的此种缺陷,称谓织物瑕疵(Fabric Defect)。但也有在胚布状态无异状,经漂、染加工后显著出现的缺陷,此种一般多称谓潜隐瑕疵(Latent Defect)或隐性瑕疵

我国有一句俗语:「多作多错,少作少错,不作不错」,此语虽在现代工作精神上不合时宜,但用在纺织多层次加工所产生的瑕疵上却甚为切合实际。

世界上少有完美事物,纺纱工程会使原纱产生瑕疵,例如棉粒(Nep)、粗结(Slub)等;织造工程会使胚布产生瑕疵,例如并纬(Mispicks)、断经(Broken Ends)等;印染工程会使成品布产生瑕疵,例如染料点(Dye Spot)、结尾色差(Tailing or Ending)等。品质优良的成品织物,其瑕疵应为极少。

如某种成品织物的瑕疵甚多,无论是用作制衣、被服或其它日用品及装饰品,均会影响其美观,而降低其价值。

2. 织物瑕疵的外观特征与成因

由纤维至成品织物,加工的阶段可分为纺纱(Spinning),织造(Weaving),练漂、染色、印花(Scouring & Bleaching,Dyeing,Printing)与整理加工(Finishing)四大阶段。

现以在各阶段中可能发生瑕疵,用工厂一般通用的名称,就其外观特征与生成原因分述于下:

  1. 属于纤维原料、纱支原因者;
  2. 属于织造原因者;
  3. 属于印染整理原因者;
  4. 生成原因难以归属及专业加工者。

2.1 属于纤维原料、纱支原因者

(1)棉粒(Nep)

外观:布面呈现类似接头大小的棉纤维团,且纺入纱中。如将它拔下,则纱呈断裂或将至断裂的状态。低等级原棉纺成的粗纱常有此种瑕疵。

成因

  1. 原棉中有死棉纤维团,于清花过程中未彻底除去。
  2. 梳棉时锡林或针板的针不够尖锐,或两者间的隔距设定不当,未能充份发挥梳理作用。

(2)棉籽皮(Seeds)

外观:纯棉或棉纤维混纺胚布表面有甚小黑色或深色的非纤维碎片/点。

成因

  1. 轧棉工程在将棉纤维与棉籽分离时,纤维根端带有棉籽皮,或棉籽被碾碎而掺附于原棉中。
  2. 清花过程未能将棉籽皮彻底清除。

(3)粗结(Slub)

外观:织物的经纱或纬纱上偶有一小段长约5~20mm比纱的正常直径粗,比纱的正常捻数少的簇状纤维。

成因

  1. 精纺时喂入粗纱纤维内密度不均匀,有较小型密集的梭状纤维束。
  2. 精纺机的皮辊及皮圈未能均一把持喂入的粗纱。

(4)飞花(Flyer)

外观:与粗结相似,但其较粗,不像粗结般细长,纤维成团状。将纱略予退捻,可不致使纱断裂。

成因:细纱间内飘浮于空中的纤维团,或积集在机器喂入附近台面上的纤维团,缠绕于纱上。

(5)节纱(Cockled Yarn)

外观:在约纤物幅宽长度的一段纱中,有间隔性的大粗结。纱的粗细变化似竹节状,一般在粗纱织物的纬纱较常见,故亦称竹节纬。

成因:精纺机的牵伸罗拉设定大紧,罗拉盖太松,喂入的粗纱中偶有异长的纤维。

(6)纱支不均(Uneven Yarn)

外观:由织物长面观察,织入的纱有粗细不均匀的现象。一般多发生在纬纱。

成因:细纱机纺出的纱,由于牵伸机构故障,或性能不良,致纺出的纱在一段间时有略粗,时有略细。

(7)云织(Cloudd of Weaaving)

外观:纬纱支数显著不均匀,织造时粗者或细者恰好集中排列在一起,形成片状,似片片浮云,故称云织。

成因:纬纱有规律性的不匀,于织造时纬纱的排列又恰好粗者或细者汇集在一起。

(8)纤维点(Fiber Spot)

外观:染色织物,布面中有极少量的纤维不上色,或上色较浅,而呈现泛白色者。

成因

  1. 棉纤维中有死棉纤维。
  2. 在纺纱过程中,因疏忽或管制欠妥,混入极少量聚酯纤维,于染色时非使用分散性染料,及非高温施染,则聚酯纤维不上色。

(9)批号不同(Different Iots)

外观:化纤丝或化纤加工丝织物,混纺纱织物,支数粗细与密度均符合规定,但经染色后,经纱间或纬纱间有界限分明颜色深浅的不同。

成因:在织造时使用的混纺纱,虽支数与密度符合规定,但纱中纤维的混纺率不同,在经染色后则有颜色深浅的差别。

(10)蒸纱不良:

外观:一疋E/C混纺布,经退浆、精练、漂白后,布幅有间隔性宽窄不同的变化。

成因:混纺纱于细纱落管后,需利用高压饱和蒸汽于密闭的容器内热蒸处理,以稳定纱的物性。如蒸纱温度或时间不足,未能使纱定型,则于练漂时蒸煮后,织物布面横向呈现一段紧,一段松的现象。

(11)白点:

外观:染色织物布面呈现未上色的纤维团,尤以染中深色者较为显著。

成因:多发生在中、下等级的棉质染色布,纱中死棉纤维所形成的棉粒,于精练,丝光时未能清除。染色时因该种死棉纤维上色性甚差,故难以染着而呈现白点。近来20Ne以下的纯棉开端纺纱织成的织物,于染色时经常发生。

2.2 属于织造原因者

(1)异纱(Wrong Yarn)

外观:在针织物毛中横向连续的毛圈,由较规格用纱为粗或细的纱织造而成。一般多为单根,但偶亦有并列或间隔多根者。根据稀密、厚薄与正常者不同。

成因:在针织物织造时,操作人员误用非指定支数或丹尼规格的纱编织。误用较细的纱,则织物显得稀薄。误用较粗的纱,则织物显得密厚。

(2)异经(Wrong End)

外观:梭织物的经纱有单独一根或并列数根非指定规格的粗细者。若为较细的纱,则称谓细经(Fine End)。若为较粗的纱,则称谓粗经(Coarse End) 。

成因:于整经时取用牵经的筒子纱支数错误,使用非指定规格的经纱。此种瑕疵经常为全疋性者。

(3)异纬(Wrong Pick)

外观:梭织物的纬物,有一根或连续多根非指定规格的粗细者。若为较细的纱,则称谓细纬(Fine Pick)。若为较粗的纱,则称谓粗纬(Coarse Pick)。

成因:于织造时,纬纱管的纬纱,或无梭织机喂入的筒子纱支数错误,使用非指定规格的纬纱。操作人员于发现后,多予以停机拆除。但自动换管的织机往往不易发现。

(4)组织错误(Wrong Weaving)

外观:即织法错误,布面织纹与原设计者不同。例如左斜纹织成右斜纹等。

成因:一般多为穿综错误所造成。其它如提花织物的纹板错误,多规格经纱织物的经纱排列错误等。

(5)并经(Wrong Draw)

外观:相邻的两根经纱并在一起,依织物组织当作一根织入布中者,该根(实为两根)纱显得特别粗。此种瑕疵均为全疋性者,如在经轴初织时发现,剔除并列中的一根,则能完全避免。

成因

  1. 整经牵纱时即疏忽将两根当作一根。
  2. 浆纱后分纱不清,两根黏在一起,形同一根。
  3. 穿综时两根穿入同一综丝。

(6)并纬(Mispick)

外观:纬纱两根织入同一织口内,偶亦有三根或更多根者。并纬的长度长短不等,以织物全幅宽者,与在近两布边10公分上下者较多。

成因

  1. 织物全幅长的并纬,系因停机排除故障后,未查对织口开车。或探纬针失效,断纬未自停。
  2. 非全幅长的并纬,经因保险纱的长度不够,边剪设定不当或不够锐利,及断纬后未将纱尾清除。

(7)稀衖(Set Mark,Fine)

外观:布面上纬纱排列的密度较规定稀少。沿织物长度一段织入的纬纱,由正常密度逐渐变稀,再由最稀逐渐恢复至原来密度,形成一条等宽窄的稀疏布面。

成因

  1. 探纬针失灵,无纬纱时继续空转送经。
  2. 织造时经纱张力控制不当。
  3. 停机再开车前经纱张力调整太紧。

(8)密路(Set Mark,Coarse)

外观:布面上纬纱排列的密度,较规定密集。沿织物长度一段织入的纬纱,由正常密度逐渐变密,再由最密逐渐恢复至原来密度,形成一条等宽窄的紧密布面。

成因

  1. 织造时经纱张力控制不当。
  2. 停机再开车时经纱张力调整太松。

(9)拆痕(Pick-Out Mark)

外观:胚布纬纱拆除不善,再继续织造后,布面上仍留有痕迹者。

成因:在织物织造中,作业人员发现有异纬织入,或织造出严重的密路、稀衖,立即停机将该织入的纬纱剪断拆除。于拆除时经纱受到纬纱摘下的摩擦,产生大量的毛羽,故重织后,在原拆除的范围,呈现一条宽窄相等的多毛羽布面。

(10)断经(Broken End)

外观:织物的经纱断掉一根或多根,致其左右两相邻纱间的距离变大。在平纹织物,则变成两根断纱并列,如同并经。在斜纹织物,则布纹有间断的现象。

成因:经纱于织造中断掉,自停装置失灵,未将经纱接妥而继续织造。

(11)断纬(Broken Pick)

外观:织物中的纬纱断掉,但断开的两端距离甚近,即断掉的长短较小。此种瑕疵一般多不显著。

成因

  1. 纬纱于织造中断裂,但瞬间仍继续织入,仅缺一小段距离。
  2. 纬纱上有严重的粗结与飞花等,于拆除时导致纬纱断裂。

(12)百脚(缺纬)

外观:此种瑕疵仅发生在斜纹织造,在每一完全组织同部位的经纱同时浮于布面,状似一只蜈蜙的多脚。

成因:斜纹布少织入一根纬纱,则交织点减少,部份经纱连续两次浮于纬纱上。

(13)经缩(End Snarl)

外观:织物经纱中的一根,有一小段卷缩缠扭在一起而织入布中。在强捻纱织造的织物则较易发生。

成因:在整经时其中的一根经纱过份松弛,致而有一段发生卷缩。

(14)纬缩(Filling Snarl)

外观:织物纬纱有一小段卷缩缠扭在一起而织入布中。在强捻纱织造的织物则较易发生。

成因

  1. 纬纱管中或作纬纱用的筒子纱中,已有小段纱卷缩缠扭的现象。
  2. 纬纱管成形不当,退纱时不畅顺。
  3. 纬纱张力太小,织口开口不清等。

(15)筘痕(Reed Mark)

外观:在胚布的两根经纱间,有较大的间隔,且能看到织入的纬纱,受钢筘筘齿的作用而锯齿形痕迹。

成因

  1. 钢筘筘齿变形,未能将经纱控制在定位,或者筘齿发生松动。
  2. 经纱中有一根或间隔的数根,于织造时所受的张力过大。

(16)边撑痕(Temple Mark)

外观:在布边内有约2至5公分宽的针刺或受针刺刮拉的痕迹。严重者致使该部位的纬纱发生波浪形的弯曲。

成因

边撑器选用的针粗细不宜,及边撑器刺环卡死不能回转,或回转不够畅顺。

(17)轧梭

外观:在近布边的位置,连续有甚多根的断经,虽经接妥,但在续织后布面仍有许多纱尾,且接合部位织出的布面,稀密异常。

成因

梭子在梭道中被夹持,因的截断甚多的经纱。多由梭子结构不良,投梭与开口运动受到阻碍所形成。现使用的无梭织机,则可避免此种瑕疵的发生。

(18)方眼(Reedness)

外观:相判的两根经纱挤在一起,左两根与右两根间的空隙则增大,与纬纱形成棋盘状的小方格子。

成因

  1. 织造时织口启开的角度过大。
  2. 上下两层的经纱张力相差过大。
  3. 钢筘的筘齿排列密度不匀。

(19)纱尾(Yarn Tail)

外观:在布面上或布边处,残留有伸出布面的纱尾。

成因:因经纱或纬纱断裂,接妥后未将纱尾剪除。或织机的边剪失灵,未将换纬后的纱尾剪除。

(20)接头(Knot)

外观:布面上有紧密打结的粗大小圆球。

成因:经纱或纬纱断裂后接合,所打的结太大,凸出于布面。

(21)跳纱(Float)

外观:经纱或纬纱未依照规定的组织织入,而浮于布面上者。

成因:织口启开的角度太小,或综丝悬吊不平,及少数的经纱特别松弛。

(22)蛛网

外观:相判的经纱或纬纱,发生同部位连续性的跳纱,而使让一部位的织物无交织点,形成网状。

成因:与跳纱同,唯较严重。

(23)织造破洞(Weaving Hole)

外观:胚布的经纬纱断裂,形成大小不同的破洞。此种瑕疵易发生在经纬较密的织物。

成因:梭子摩擦,刺辊把持钓挂,均会使经纬断裂,再者轧梭亦可使经纱崩断。

(24)松经(Slack End)

外观:一根织入布中的经纱,在其交织点部位,较正常者凸凹布面,有向上拱起的现象。一般在工厂多称的谓筋立。

成因:单独一根的经纱织造时所受的张力较小,或将经纱接合后该根经纱过于松弛。

(25)松纬(Slack Filing)

外观:一根织入布中的纬纱,在其交织点部位,较正常者凸出于布面,有向上拱起的现象。一般多不明显。

成因:单独一根的纬纱,织造时所受的张力较小。

(26)紧经(Tight End)

外观:布纹中一根经纹较为平值,交织点有凹入布面的现象,在斜纹、缎纹织物较为明显,严重者会导致布身不平。

成因:经纱中的一根于织造所受的张力过大,或经纱断裂后接合拉得太紧。

(27)紧纬(Titht Filling)

外观:布纹中一根纬纱较为平值,交织点有凹入布面的现象。此种瑕疵较为少见,既有的亦较紧经为不明显。

成因:纬线退管或退筒不畅顺,偶然在织入时所受的张力过大。

(28)裂隙

外观:并列的数根经纱或纬纱,成弧形倾斜,形成缝隙者。

成因:较大的粗结、飞花、经缩、纬缩等,经剔除后,未将其邻近的经纱或纬纱以钢梳梳理密合。

(29)修补根

外观:织造产生严重的瑕疵,虽经排除、修补,但仍残留有痕迹。

成因:断经、稀衖、密路等,虽经修布人员用钢梳梳理,但纱的排列仍不正常,且有弯曲的现象。

(30)推纱(Teariness)

外观:织物中的纬纱不平直,有小片面积的纬纱同向一方向弯曲的现象。在丝状纤维用作经纱,短纤维纺纱用作纬纱,或经纱远较纬纱为细的织物则较常见。例如富贵绸、拉毛布、牛津布等。

成因

  1. 织物的组织设计不当,经纱与纬纱的交织点易发生滑动。
  2. 纬密较稀,于织造时经纱所受的张力过大。
  3. 在印染整理加工过程中,布行进时受间断性的过度夹持。

(31)破边(Broken Seelvage)

外观:布边的边纱连续断纱三根以上,布边裂开形成缺者。

成因

  1. 织造时边纱所受的张力过大,因而断裂。
  2. 边撑器使用不当或规格不符,将边纱拉断。

(32)紧边( Tight Selvage)

外观:布边织造平直,但在邻近布边内的布身,则有松皱的现象,布边与布身不一样平坦。如将布疋平展后,布边呈现较布面紧张的状态,或布面有垂兜现象。

成因:织造时作布边的经纱张力太大。

(33)松边(Slack Selvage)

外观:布边不平坦,似荷叶边的形状。如将布疋平展后,布面平坦而布边有曲皱或成耳边形的现象。

成因:织造时用作布边的经纱张力太松。

(34)锯齿边

外观:两布边的最外边缘不平直,成锯齿形弯曲变化者。

成因

  1. 用作布边的经纱根数太少,或布边线断裂后未再接合,致边纱根数不足。
  2. 投梭力或纬纱引出的张力过大。

(35)送经不匀

外观:布面纬纱的密度,微作周期性稀密的变化,视的有稀一段密一段的感觉。

成因:织造时经纱送出的张力或送出经纱的速率不稳定。

(36)漏针

外观:在针织物两列毛圈间的距离,较正常者为大。横向两毛圈间相连的线段趋向平直。

成因:纬编针织物在织造时,因纱未吃入针内,致少织一列毛圈。

(37)配纱错误

外观:先染纱的织物,或在组织上有不同规格纱的织物,纱未照设计的规定排列,致花纹或图案未达预期效果。多发生在条子布、格子布及多种规格经纱的提花布。

成因

  1. 条子布、格子布经纱根数配列未符规定,或格子布纬纱织入根数未符规定,致条子、格子形状异常。
  2. 整经未将不同规格的经纱依规定配列,或未依照规定织入不同规格的纬纱。

(38)浆斑(Starch Lump)

外观:在胚布的布面出现浆料干块或斑点。

成因:浆纱用的浆液未能完全糊化,压浆罗拉磨损,罗拉表面不平。

(39)霉斑

外观:胚布的表面出现灰黑色或淡红色发霉的斑点。

成因:存放位置湿度过高,存放时间过久。

2.3 属于印染整理原因者

(1)油滴状染斑(Gasoline Spot)

外观:多发生在E/R混纺织物,染色后有油滴状的斑点,较正常部位颜色稍深。以放大镜观察,在织物浓色部位的毛绒,尖端呈现微小珠状,且较正常部位的毛绒为多。

成因:此乃由于烧毛不均匀所致,染斑浓色部位,毛绒未能充份烧除,在尖端成为融团,吸色性较强,故染色较浓。

(2)布芒(Fuzz,Nap)

外观:染色整理后的织物,布面仍有细微的毛绒,与布纹的色泽相异。

成因

  1. 烧毛不够充份,未将布面的毛羽彻底烧除。
  2. 利用液流式染色机染色时,喷嘴的喷流太强。

(3)浸透不良斑(Inperfect Penetration Of Dye)

外观:染色后的布面呈现深浅的彩云状。

成因

  1. 退浆、精浆不够充份,或经处理脱下的腊质等物,再附着于织物上 。
  2. 浴染时浴比过小,升温速率过快,使染色液呈胶化的状况。

(4)精练斑

外观:在精练过程,精练掉下的织物中非纤维物质与精练剂结合,再夹杂有织物掉落下的毛绒,又粘附在织物表面上。视的布面上有不规则片状的淡黄色痕迹,以指甲轻刮,则有短毛绒及碎屑掉落。

成因

  1. 精练剂于常温中易于凝结。
  2. 用精练釜精练时,水洗不够充份,或水洗的温度较低。
  3. 在连续式精练,精练室内积有沉积物,或精练药槽内泡沫过多及轧辊表面不洁。

(5)练漂破洞(Bleached Hole)

外观:胚布正常,经过氧化氢漂白后,布面有相判的经纱或纬纱断裂,形成小破洞。

成因:布面上黏有铁锈或漂白用水中含有铁离子,在布漂白过程中,与过氧化氢急骤氧化而使纱断裂。

(6)色花(Skilteriness)

外观:布面有不规则片状的颜色深浅。

成因:前处理工程的退浆,精练未能彻底作好。

(7)雾斑(Mist)

外观:片状的染斑,有深有浅,轮廓不明显,形状大小不一,发生的位置不集中,亦无一定的规则。

成因

  1. 待染的织物,被溅到污水或其它药品。
  2. 练漂后未立即烘干,长时间堆积在布车上,部份织物发生风干的水印。
  3. 胚布沾染油污,胚检时以强力去污剂刷洗后残留的痕迹。

(8)色差

外观:染色或印花织物,染出的成品颜色或印花花纹的颜色未能与所指定者完全相同。

成因

  1. 指定色样所用的样本过小,打样后对色时即未能作到完全相同的对色。
  2. 于配制染色液或调制印花浆时,称量染料、助剂不够精确。
  3. 制程与打样的条件未能完全配合,且未作经验性的修正。

(9)缸别色差

外观:大批量的织物,分数缸或一缸数次染色,非在同一缸染色者,有色光 深浅的差别。

成因:各缸虽同一型式,但其功能会略有差别。在染色制程中,各次操作的条件亦无法尽同。

(10)阴阳色

外观:染色全幅织物,正、反两面的颜色有色差。

成因

  1. 压染轧辊出布边,布疋行进方向未与压吸线在同一平面内。
  2. 压染后预干时织物两面所受的热量不同。
  3. 树脂加工时织物两面所受的风速不同。

(11)左右色差

外观:全幅的织物,由左布边至右布边颜色逐渐变深或变浅。将两布边折合 对比,颜色有显著的差别。

成因

  1. 压染机轧辊的压吸率,由左至右逐渐变大或变小。
  2. 印花滚筒罗拉或滚纲雕刻或制作不善。
  3. 印花滚筒罗拉或滚钢左右所受的压力大小不等。
  4. 在预干、固色或树脂加工时,箱内左右的温度或风速不相同。

(12)中稀、中浓(Listing)

外观:织物在近布边与近中央部位的颜色,有深浅的差异。

成因

  1. 在开幅交卷染色机,扩布装置曲度不适宜,使布幅吸着染液率不一致。染液槽内的温度两端与中央不一致。添加新染色液不均匀。
  2. 在液流染色机,织物循环速度较慢,而升温的速率较快。
  3. 在开幅连续式染色机,轧辊中央与两端压吸率不一致。烘干时温度与风速两端与中央不均一。在连续染色过程中,布身所受的张力不均一。
  4. 前处理加工时已形成的织物中央与两边不一致。
  5. 罗拉或罗大利印花时,所施的压力中央与两端不一致。
  6. 染色后未随即树脂加工,或上树脂后未完全烘干,长时间堆积。

(13)首尾色差(Tailing of Ending)

外观:一组含数疋或数十疋的织物,在同样设定的条件下连续染色后,开始与结尾施染的布疋,颜色有深浅的差别。

成因

  1. 在前处理过程中,一批织物发生前后有退浆、精练、漂白、丝光、定型等的差异。
  2. 在开幅交卷染色时,使用组合的染料染着率不一致,导布与卷法不适当,染料追加错误,染色温度控制不当,均会造成首尾色差。
  3. 在连续染色时,压吸率发生变动,染色液的安定性欠佳,烘干时的温度逐渐发生变化。
  4. 染料与合并使用的助剂如相溶性不良,会发生染料粒子与水的不均匀层。因毛细管作用,水先进入纤维中,致使染液的浓度改变,造成首尾色差。
  5. 使用冰染料染色时,在长时间的浸染过程中,染料会徐徐发生水解,亦会造成首尾色差。

(14)移染(Migration)

外观:由于染色的织物于烘干时,织物中所含的水份蒸发,染料随水移动而移向织物表面,使织物表面的色调发生浓浅的变化。

成因

  1. 压染时设定的压吸率过大。
  2. 调配染液时,使用的染料过量,亦即染液的浓度过高。
  3. 染色后烘干前放置的时间过久。
  4. 烘干的速率太快。
  5. 未添加移染防止剂,或添加的量不足。

(15)染料斑(Dyestuff Spot)

外观:染色织物的表面有片状颜色较深,形状不一,及位置不规则的较大斑点。

成因

  1. 使用的染料、助剂不当。染料的溶解、分散不够充分。
  2. 染料或助剂含有不纯物。
  3. 染色用水硬度过高,未使用软水,或采用软水的软化剂欠当。

(16)染着条斑(Dyeing Streak)

外观:染色织物相邻排列的纱或纱群,在色调、浓度、艳丽方面呈现差异。有仅一条者,亦有数条纱成带状者。长度有较短者,亦有全疋者。

成因:此为染色织物所用化学纤维的化性问题,因染色染着性的不同而发生此种差异。

(17)光泽条斑(Instrinsic Luster Streak)

外观:非起毛染色织物的表面,在受到光线直接照射时,颜色会呈现成条状的深浅或明暗的差异。

成因:此为染色织物所用化学纤维的物性问题,因织物中纤维对光的反射性、吸收性、透过性等不同,致使光泽度、透明度、白度等在观察上发生差异。例如化学纤维中的添加剂、结晶程度、配向度、非结晶状态等,均会影响纤维本身的光泽。

(18)染色织纹斑(Fabric Configuration Streak)

外观:非平纹组织的染色织物,依组织的变化,布面颜色有深、浅或明、暗的差别。

成因:由于织物组织结构的原因,使织物交织点的分布,及经纱与纬纱间的排列关系不同,致使织物对光线的反射性、过透性不同。

(19)间隔条斑(Spacing Streak)

外观:在染色织物的经向或纵向,成直条形颜色深浅的差别。

成因:于染色时织物的经纱发生移动,使纱的配列密度不均匀,相邻纱间的空隙有大有小,产生差异,致使在视觉上有浅有深。

(20)导染剂斑(Carrier Spot)

外观:聚酯纤维织物染色的布面,有滴状的浓染点。

成因

  1. 常压浴染聚酯纤维织物时,因导染剂分散不良,于吸收染料后在布面上形成斑点。
  2. 常压染色时挥发的导染剂,在机顶凝结,滴下落于被染物上。

(21)经纱条纹(Warp Stripe,Yarn Texture Streak)

外观:疋染的梭织布,布面经纱方向有降雨状的条纹。严重者,在胚布的布面亦能看出。此种瑕疵,因检验场所的明暗度,观察的方向、距离的远近不同,会有呈现显著与不显著的差别。

成因

  1. 由于织布用纱的支数、均匀度、捻数及纱的横截面形状等的差异而形成。
  2. 选用的染料不当,尤其在染绿色时较易发生。
  3. 如系聚酯加工丝织物,染色前退浆处理不当,局部残留有糊剂,在染色时较不上色,颜色较浅,而显现有经向条纹。

(22)染色横条(Barry Dyeing,Filling Band in Shade)

外观:在梭织物的纬向,或圆编针织物的横向连续毛圈,经染色后颜色呈现较深或较浅的 带状。

成因

  1. 梭织胚布有密路或稀衖瑕疵。
  2. 针织物于织造时,喂纱张力不匀,或毛圈个数稀密不匀。
  3. 织时使用规格相同而批号不同的丝状化纤纱。
  4. 针织用化纤丝,在丝加工过程中,加热过程温度的不均一。

(23)染料点(Dye Spot)

外观

  1. 在染中、浅色织物的布面,有同色系的微小色点。
  2. 在漂白或浅色织物的布面,有他种染料的微小色点。

成因

  1. 染料溶解不良,尚有微小的颗粒未溶解开。
  2. 染料搬运途中发生飞扬,落于存放待加工的织物上。
  3. 未将机械设备清洗干净,于深色加工完毕后,继续加工浅色时。

(24)绳状痕(Rope Mark)

外观:绳状染色时因织物缩成绳状,染色后布面沿布长的方向有不规则的颜色深浅皱纹。

成因:利用文琪或液流式染色机染色时,织物未作预定型或定型不足。于染色中滚动条故障停止运转。急骤的升温或降温。染色浴比过小。织物在缸内打结等。

(25)压染折痕(Padding Mark)

外观:梭织物开幅压染时,织物在两轧辊间浴经向折迭,在通过压力线时,因厚薄的差而导致压吸率不等。折迭的部位较正常者颜色略浅。多发生在一疋织物的两布头部份。

成因

  1. 待压染的织物在前处理过程中已产生折痕,定型时未能完全消除。
  2. 压染机进布装置的扩布器失效,未能将织物张开。
  3. 疋与疋间接缝不良,有皱缩或不整齐的现象。

(26)木纹(Moire)

外观:染色织物的表面,呈现木纹状的光泽斑。

成因

  1. 经轴染色时,织物的收缩过大,而使卷层发生移动。
  2. 经轴染色时,卷置过紧,致使染色液的循环不正常。

(27)布边染色不良(Uneven Dyeing on Selvage)

外观:染色后的织物,布边呈现异于布面的色泽。

成因

  1. 胚布的布边过松或过紧。
  2. 染色前定型时,布边受高温夹板的夹持。
  3. 染色时布边发生卷边。
  4. 开幅交卷染色时,卷绕不齐,布边发生氧化作用。
  5. 开幅交卷硫化或瓮染料染色时还原不足。
  6. 开幅压染时布边与布面的压吸率不一致。
  7. 染色后洗净不够充份,布边残留药品。

(28)布边变色(Fading of Selvage or Discoloration)

外观:印染整理后的成品织物,布边的颜色较正常者深浅不同。

成因

  1. 树脂加工时,针板或夹板温度过高,染料发生升华逸去。
  2. 使用回转圆筒烘干机烘干织物时,温度过高,布边围绕布圆筒上过紧。

(29)布边痕(Edge Mark)

外观:系指圆筒状针织物,筒状平折两边转弯的部位,呈现染色异常的现象。

成因

  1. 织造时所加的油剂变质。
  2. 胚布存放不当或过久,布边受空气与阳光的作用而发生变质或污染。
  3. 圆筒定型时,定型架温度过高。

(30)烫痕

外观:染色织物的布面,有上色较浅的大折痕,面积大小不一,方向亦无一定,多发生在E/C混纺梭织物。

成因:系由于使用输送带式连续练漂机,机内充以饱和蒸汽,不锈钢输送带受高温干涸,与折迭其上的织物紧贴,使织物因受少而降低其吸色性。

(31)异色污染(Colored Spot)

外观:织物表面呈现大面积无一定形状的其它颜色污染。

成因

  1. 织物在湿润状态时,与不同颜色的染色织物接触所发生的污染。若颜色相差悬殊者更为明显。
  2. 在加工或搬运过程中,器具未能彻底洗净。

(32)泡沫污染(Scum Spot)

外观:织物表面有泡沫残渣贴附,烘干后成大片状或粗条状颜色略白的痕迹。

成因

  1. 染色液的泡沫较多,附着于布面上。多由于选用的分散剂与助剂不当。
  2. 还原液的泡沫较多,尤以使用瓮染料染色后还原时较易发生。
  3. 在**酚显色液中,若含有无法重氮化的不纯物时,则会形成泡沫浮渣。

(33)凝集污染(Tarring Strining)

外观:染色时染料相互间、染料与助剂间发生凝集,而使染料溶解不良。染色后在布面上发生纹状或短条状颜色较深的污染。

成因

  1. 染料溶解、分散欠佳,或染料中混有其它化学药品,及染色用水的硬度过高。
  2. 染料与助剂的组合不相宜,或助剂的添加时机、次序不恰当。

(34)滚筒污染

外观:布疋在染整过程中,经过圆筒形装置时,因圆筒周面的不洁,例如黏有油质、化学药品、染料及其它污秽物等,污染到布面上。形状多为小片状,且两处污染间有一定的距离。

成因

  1. 导布辊黏有油迹。
  2. 压辊黏有焦油状色淀,或由织物上脱落下的短纤维等污秽物。
  3. 烘干的圆筒黏有油渍及污秽物。

(35)药品污染(Chemicals Staining)

外观:织物表面有点状、片状的变褪色、污染或变质。

成因:由于非应该使用的化学药品渗入织物中而形成。

(36)染色停机痕(Dyeing Stop Mark)

外观:沿织物纬向或横向,有一条2~10cm宽的痕迹,较正常的颜色为深或浅,且其两边有似水印状。

成因:机械在正常运转期中,因停电、卷布或其它机械故障,突然停止运转时,织物被夹持在两轧辊间,发生在压吸染色液或压吸还原液时。

(37)色斑

外观:已包装好的成品织物,打开后布面有同色较深的斑点。

成因:染色整理后的织物,以密封式包装,因蒸发水汽的凝结,对湿坚牢度较弱的染料与加工剂,会使其产生移动而形成斑点状的污点。

(38)花纹模糊

外观:印出的花纹线条不够清晰,使图案有模糊的感觉。

成因:此种织物瑕疵多发生在罗拉印花。印花滚筒刻不善及刮刀压力过小,均会造成此种瑕疵。

(39)脱版

外观:两色或两色以上所印的花纹,未能遵照原设计的图样衔接组合,致有偏离或满底印花露白的现象。

成因:在印两色以上的花纹时,版与版的关系位置未能确切对齐。

(40)缺浆

外观:原设计的花纹,部份或全部未印出。

成因

  1. 罗拉印花机浆槽内的印花浆用尽,未及时添加,或自动供浆设备故障。
  2. 在罗大利印花机给浆泵浦故障。

(41)印花断线

外观:印细线条的花纹,花纹偶有中断的现象。

成因

  1. 因花纹太细,罗拉印花制版深度不够,罗大利版孔目太子,印花浆不容易透过。
  2. 调制的印花浆黏稠度偏高。

(42)印花折痕

外观:在印花织物的布面,沿经向或纵向有梭形或长条形的面积未印出花纹。

成因:在印花时织物布面皱折重迭,被遮盖的部位未印上花纹。

(43)塞版

外观:印花织物的表面,有小点状面积的花纹未能印出,或印出渗合成点状。

成因:多发生在纲版或罗大利印花,印花浆中的黏块状物,贴附在印花版上 ,阻挡印花浆通过。

(44)渡色

外观:印出的花纹不够明锐,有向花纹外渡出的现象。

成因

  1. 印花浆的黏稠度不够。
  2. 两色的印花浆重迭。

(45)印花浆筒污染

外观:白底印花的织物,受到极少量印花浆很均匀的污染,多发生于罗拉化的织物。

成因

  1. 印花罗拉的镜面度不够,易于黏附印花浆。
  2. 刮刀与印花滚筒接触不良,或刮刀未经常修磨,不够锐利。印白底黑色或深色较大的花纹最易发生。

(46)刮刀污

外观:印花织物的经向或纵向,有一段首尾整齐的单一颜色痕迹。在较宽者尚显示出中央部位无色,向两边由最深逐渐变浅而消失。

成因:印花浆中偶有结块或成团物,受罗拉印花机的刮刀加压,滑过印花滚筒的部份周面。

(47)印花拉线

外观:在罗拉印花的织物,印在布面上的花纹,沿织物的经向或纵向,印出一条或多条非印花滚筒上所有的细线。

成因:印花滚筒雕刻修整不善,花纹槽边受到刮刀强力逼刮而发生破损。或印花浆中混有坚硬的微小碎屑,由花纹槽开始将印花滚筒刮伤。

(48)印花拖尾

外观:在罗拉印花花纹为圆点的织物,在圆点的沿织物长向侧,有拖摸的痕迹,使部份花纹边不够整齐。

成因:印花时吃浆太重。进布与出布张力不匀。织物表面的毛绒积存在刮刀上。

(49)印花跳刀

外观:印花织物的花纹沿织物的长向,成波浪式的颜色深浅变化。

成因:罗拉印花机的刮刀安装与加压不适宜。

(50)接版不良

外观:印花织物的连续花纹,在其版距接合的部位,未能恰好衔接,多发生在纲版印花织物。

成因

  1. 印花所用的纲版制版不良。
  2. 印花前装版前版距未能确切控制。

(51)底布接缝污染

外观:印花织物的花纹,在沿织物的幅宽方向,有一条花纹极模糊的痕迹,但模糊的成度全条并不一致。

成因:罗拉印花使用的底布成环状,接缝处因重迭而较厚,易吸有较多的水份,经烘干仍会较一般布面为湿。与被印的织物迭合,会浸湿被印的织物,印上的印花浆则发生渗入扩散。

(52)印花停机痕(Printing Stop Mark)

外观:印花织物的花纹沿织物的幅宽方向,有一条全幅宽约5~15cm各色印花浆相混渗合的痕迹,无花纹图案的显示。

成因:印花机停止运转,印花滚筒或滚纲未立即升起,继续压在布面上,致使过量的印花浆渗入布中。

(53)水滚痕

外观:在染色或印花织物的布面,有圆点形或较大片状面积颜色较浅的痕迹。痕迹的边缘往往较中央部位为深。

成因:染色或印花后尚未继续后处理的织物,存放期间,因厂房内蒸汽凝结水滴下,落于织物上,水滴部份即会发生显著的变色,即令是予以烘干处理,亦无法恢复至原色。此乃是水滴以结晶水的形态与染料起结合所致。如使用烫斗高温烫干,即可能恢复至原色。使用瓮染料对纤维素纤维织物染色,有此种水滚痕发生时最为显著。

(54)发色斑

外观:打底与染色或印花后的织物,经发色处理后,布面所产生的颜色,有较浅不规则的片状斑。

成因

  1. **酚染料的打底液与颜色液浓度调配的比例不当。
  2. 打底后烘干的温度过高。
  3. 连续染色所使用的还原剂溶解不完全。
  4. 在热蒸过程中,蒸箱内的空气未完全排除,因而织物与空气接触。
  5. 在热蒸过程中,蒸箱内的温度不均一。
  6. 染料的氧化发生不完全。
  7. 染色或印花后在发色前,织物受到日光直接照射。

(55)树脂斑

外观:经树脂加工的成品织物,布面上有干固的树脂斑。视的有光泽反射,触的感觉平滑且挺硬。

成因:在树脂加工过程,树脂未能充份均匀溶解,织物通过树脂浆槽,附黏于布面上,再经轧辊压挤,成片状紧黏于布面上。

(56)表面树脂

外观:经树脂加工的成品物,树脂浮于布面,以手指甲轻轻划过,会产生一 条条的抓痕。

成因:于树脂加工时,树脂压吸率过大,开始烘干的温度太高。

(57)毛球

外观:树脂加工的成品织物,布面有起毛球的现象。毛织品、聚酯短纤维品、以及与聚酯短纤的混纺织品,则较易发生。

成因

  1. 织物在树脂加工前,表面仍有大量的毛羽。
  2. 树脂加工时,树脂液中未添加防起毛球剂,或适当的平滑剂。

(58)裂纱

外观:纬编针织布,其中一列的毛圈被拉开趋向平直。

成因:纬编针织物,于定型或树脂加工时,进布方向错误,致有一列毛圈被拉平直。

(59)布面发亮

外观:布面过平,有非所希望的亮光,多发生于化纤针织物。

成因:在树脂加工时,施于织物的张力过大。

(60)布面不平

外观:将全幅约1码长的织物,平展于一平台上,布身有呈现凹凸不平的现象,多发生于纬编织布。

成因:定型或树脂加工效果欠佳,使织物的纵横向收缩发生不一。

(61)弹性不良

外观:具伸缩性的针织布,沿纵横向略作拉伸后,不能回复原状,且呈现皱纹。

成因

  1. 织造所用的加丝,卷缩坚牢度较差。
  2. 定型或树脂加工时,设定的温度过高,或织物受高温加热的时间过久,使织物中的加工丝丧失部份回复性。

(62)纸感(Paper Like)

外观:织物布面平滑,且略挺硬,少伸缩性,如同纸张。

成因:供作织物的化学丝状纤维,在沸水中的收缩率甚低,例如仅达2~3% ,故在其织物加工的过程中,无法充份收缩,使织物呈现纸感。

2.4 生成原因难以归属及专业加工者

(1)油经

外观:在织物中经纱单独一段受到油脂等污染。

成因:纬纱在织造前,摇纱、络筒或络纬时,受到机械的润滑油类浸渍。

(2)油纬

外观:在织物中纬纱单独一段受到油脂等污染。

成因:纬纱在织造时,摇纱、络筒或络纬时,受到机械的润滑油类浸渍。

(3)油纱

外观:针织布中的纱,单独一段受到油脂等污染。

成因:在织造前于络筒时或运送途中,受到油脂等的污染。

(4)油污

外观:胚布或成品布,有滚状、片状面积大小不等的油污。

成因

  1. 织造或印染整理过程中,溅泼到润滑油类。
  2. 运送途中受到油脂类的污染。

(5)水渍

外观:胚布或成品布的布面,有被水浸渍后自然风干的痕迹。

成因

  1. 胚布或成品布,受到水的浸渍。
  2. 胚布上的油经、油纬,或胚布与成品布上的油污,经洗涤后残留的痕迹。

(6)摩擦痕(Chafe Mark)

外观:在加工过程中,因织物受到摩擦而布面构成光泽、色相、组织等的差异。

成因

  1. 在加工过程中,织物输送、放置受到意外的摩擦。
  2. 利用文琪机染色时,椭圆轮与布疋间发生滑动。
  3. 在各加工过程机器内,受到粗糙面的摩擦。

(7)破洞

外观:胚布或成品布的布面,有经纱与纬纱被截断而形成的破洞。

成因:运送或存放期中,受到尖锐物的碰撞。人力搬动时使用手钓。

(8)折痕

外观:布面有一条折迭的痕迹,凸凹不平成一槽沟,较宽,非细线状。施以张力则平坦消失,常发生在布长的方向及一疋布的首尾。

成因

  1. 胚布折码成疋时,布面不平。经油压机打包时,所施的压过大。
  2. 于前处理工程疋与疋间接缝处有皱折。
  3. 前处理工程进布时开布器未将布幅充份开展,及进布时布疋所受的牵力过大。
  4. 前处理工程中,机器洗槽中的导布辊不平行,或有弯曲。
  5. 前处理工程中,机器压辊前的弯曲开布辊,调整的角度过大或过小,以及弯曲开布辊周面磨损,布疋在进入压辊前,未充份全幅平坦展开。
  6. 使用回转圆筒烘干机布疋时,布疋有折皱状况,包绕于圆筒上。
  7. 布疋拉宽或定型时,未将已产生的折痕拉平。

(9)起毛不匀

外观:拉毛布、灯芯绒、天鹅绒、毛巾等起毛织物,毛簇或毛圈的长短、疏密有不均匀的现象。

成因

  1. 拉毛时织物有皱折,或织物所受的张力不均匀。
  2. 灯芯绒、天鹅绒剪毛时未控制平齐。
  3. 毛巾织造时,毛经所形成的毛圈大小不一。

(10)脱毛

外观:剪毛织物的毛簇,有易于拔取脱落的现象。

成因:织物的组织设计不当,剪断后成毛簇的纱,所受的夹持力过小。

(11)波纹

外观:在织物中有大片面积的纱支,发生移动不在原位,布面产生密度不均一的波浪弯曲。在经纱远较纬纱为细,或经纱系丝状纤维,而纬纱系纺纱的织物,最易发生。

成因

  1. 利用文琪染色机染色时,浴比过小,投入织物的长度过多。椭圆轮转动太快。织物打结受到异常的张力。
  2. 利用液流染色机染色时,浴比小投入布量多。喷嘴的喷流过强。
  3. 开幅连续生产使用的导布器与开布滚辊,扩张的角度太大。

纺织品外观疵点及其成因分析大全相关推荐

  1. 针织面料常见疵点及原因分析大全

    针织面料常见疵点及原因分析大全 漏针 在编织过程中,织针没有勾到毛纱或勾到毛纱后又脱出针钩而形成线圈脱散,在布面出现垂直的条痕及小孔的现象. 原因及处理方法: 织针的原因,针钩或针舌坏.针舌长短不一. ...

  2. 检测点是否在两条平行线段之间_不容错过的市政工程技术问题总结分析大全

    原标题:不容错过的市政工程技术问题总结分析大全 许多人对市政工程类别一直是模糊不清.混淆概念:那么市政工程到底包括哪些类别,本文就关于市政的分类和专业技术部分作详细的描述. 市政专业分类 市政工程包含 ...

  3. Android 逆向分析大全

    转载:Android 逆向分析大全:https://www.jianshu.com/p/a12d04fc748f 1. 概述 1.1 分析步骤 通用逆向分析步骤 1. 了解该模块正向编程相关方法 2. ...

  4. 染整色差技术分析大全

    染整色差技术分析大全 导致染色成品布产生色差的因素多且复杂,要将色差严格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且使其长期保持稳定,涉及到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必须对各个要素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

  5. 机器学习实战-65:主成因分析降维算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机器学习实战-65:主成因分析降维算法(PCA) 深度学习原理与实践(开源图书)-总目录,建议收藏,告别碎片阅读! 机器学习分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半监督学习(强化学习).无监督学习最常应用的场景是 ...

  6. 《信息系统行锁等待的成因分析及智能化解决方案》

    " 我们都知道数据库锁等待危害巨大,直接后果是业务失效或业务缓慢.<信息系统行锁等待的成因分析及智能化解决方案>一文是由极简智能CTO黄之怡(中关村中联企业金融投资创新促进会首席 ...

  7. 2020年中国废旧纺织品回收行业市场现状分析,高值化再生技术持续推进「图」

    一.废旧纺织品再加工方法 废旧纺织品是指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被废弃的纺织材料及其制品.废旧纺织品的来源主要有3种:一是制造纺织品过程中的废丝.残料.下脚料等:二是消费后淘汰的服装,废弃的床上用品.窗帘.地 ...

  8. 美国大学计算机视觉专业排名,美国大学计算机系统专业排名情况实用内幕分析大全...

    原标题:美国大学计算机系统专业排名情况实用内幕分析大全 美国大学计算机系统专业设置与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计算机安全(security)科学计算与应用( ...

  9. 杂散干扰解决办法_实用干货——6种常见杂散问题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原标题:实用干货--6种常见杂散问题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虽然目前的高分辨率SAR ADC和Σ-Δ ADC可提供高分辨率和低噪声,但可能难以实现数据手册上的额定SNR性能.而要达到最佳SFDR,也就是 ...

最新文章

  1. 世界32条谣言,你被骗了多少?
  2. HTML标签meta在seo中的作用
  3. JAVA——关闭ServerSocket
  4. Nacos与Eureka的区别有哪些?
  5. ASP.NET的路由系统:URL与物理文件的分离
  6. ss模型复模态的物理意义及adams复模态振型求解
  7. 删掉centos原有的openjdk并安装sun jdk
  8. js中的逻辑与()和逻辑或(||)(转载)
  9. 克隆网站工具_4 种开源云安全工具
  10. iOS ReactiveCocoa 最全常用API整理
  11. 9.Android之日期对话框DatePicker控件学习
  12. 推荐《与孩子一起学编程》,与孩子一起开启pathon编程之路吧
  13. 写给非网工的CCNA教程(7)通过VLAN连接实现同网段通信
  14. 一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表达式_第四讲 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15. 2019最新猎豹网校JAVA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教程(Java语言 )
  16. java case when多分支判断_Apache Spark之单分支CaseWhen优化为IF
  17. Ubuntu 隐藏上方状态栏、左边任务栏及菜单按钮移到下方居中及隐藏(详细)
  18. STM32F103_study61_The punctual atoms(Clock System Intro)
  19. 电脑动态壁纸软件哪个好用:试试Wallpaper Engine离线版吧
  20. Windows XP SP3安装教程(图)

热门文章

  1. C#将数据库图片显示在pictureBox
  2. Django缓存设置
  3. java代码将excel文件中的内容列表转换成JS文件输出
  4. [原创][Windows] Win7安装visual c++ 2015 redistributable x64失败
  5. Java程序设计实验2
  6. Java高并发之CountDownLatch源码分析
  7. Phoenix+Hbase二级索引
  8. 操作argc, argv的经典写法
  9. UNIX高级环境编程 第11、12章 线程同步及属性
  10. 获取当前元素是第几个点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