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士或者拿到博士学位以后经历和感受是怎样的?

拥有博士头衔之后是什么感觉,但是很多人都提到了博士生生活对他们的影响,所以也欢迎在这个问题中谈谈博士在读的感受。

来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65338

作者:David Dong

其实读博的过程是很痛苦的,大概大部分人都已经提到过了; 如果所有的人都说痛苦,那大概确实是一个普遍真理了。

为什么痛苦?其实没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那是一种不断自我否定的痛苦。

读博真正最痛苦的部分在于你已经接触到知识的边界了,在这种边界里,太容易觉得自己做的东西是一团翔。

读博前,你只需要学习,学习别人已经做好,精心包装好的理论和知识。在你没有深入的理解一个领域前,你觉得什么东西都是这么的美,这么的高大上。这往往是读博的最初阶段,你满怀期待,抱着几篇大佬写的论文满怀壮志,立志要像大佬学习,做最有价值,改变世界的研究。

等你研究深入了一些之后,你发现大佬写的东西也有很多包装的成分,避重就轻的成分,重大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不了,小的问题无法让你顺利毕业。

这时候你可能会坚决解决重大问题,以便毕业无忧。这时候就开始无边无际的痛苦了,不管你怎么去学习研究,都感觉毫无出路,你在最初开题里写的东西,很多都是些不现实的东西。

然后你就开始为了现实屈服了,毕竟你还是毕业优先。这时候就是更为痛苦的阶段了。为了毕业,你明明感觉自己做的是一堆翔,还是要给这堆翔做上精美的包装,让外人看起来是最优美的杰作。

其实真正做研究的人都了解,在知识的边界里,做出真正美妙,杰出的研究太难了,大多数研究论文在真正精通的人眼里都是漏洞百出的。因为真正的突破必然是不可能成熟的,已经成熟的东西大多数都是被打磨了无数遍的东西,并不是一个人的人力所能及的东西。但是这些对于一个刚刚开始的研究者来说是极其幻灭的,尤其是他的研究往往已经定型,不允许更改了,除非他不打算要这个博士学位了。这个心路历程没有真正经历的人是很难理解的。大众视野里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王垠,他在研究过程里经历的幻灭感是大多数博士都经历过的。他所说的问题确实是事实,但也是他并不理解研究的证据,做创新的研究就是这么痛苦的一件事情。即使是再优秀的研究,在最开始的阶段也像一团翔,这时候你必须要把这团翔包装成看起来还不错的东西,才能让它生存下去。之后它可能真的无价值,也有可能会有价值,但在这个阶段,你是无法真正知道和确信的。

博士为什么痛苦,就是因为在这种明明觉得自己做的是一团翔的阶段也不能放弃,需要硬着头皮包装。这种包装能力是研究人员的基础能力之一,也是博士培训的重要步骤。

博士毕业为什么非常之开心,非常之轻松; 因为你不需要那么强制性的去包装啦!即使觉得自己做的是团翔,大不了就换课题嘛。

但是对我个人而言嘛,其实我博士期间已经自我催眠的很厉害了,自我感觉自己做的东西是非常有价值的,只是包装还是不够。所以博士毕业倒没有太多的感觉,博后开始反而觉得非常兴奋,博士阶段还没做完的研究和包装还可以继续进行,有了学位之后也有底气,如果学术包装还是做的不够好,大不了就去自己单干嘛。

最后还是劝各位在读博士和立志要读博士的人,不要钻牛角尖,在知识边界本身就是一个特别痛苦的事情,在今天被广泛接受的东西,在当初可能是连创造者都很难接受的东西。在研究的最初阶段,眼界和思维都不足以让你做出真正杰出有价值的贡献,读博的过程,还是以生存为第一目标,远大的理想必然备受折磨,需要有很高的耐心。学术界以外的人可能并不了解,在学术界,真正突破性的有价值的东西反而是最难以发表的,因为你的表述方式必然不符合通常的学术习惯。不符合直觉的就在于,一个杰出的重大贡献被承认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一个比较小的进步。重大的进步几乎是不可能在学术起始阶段作出的,因为即使你有这样的想法,你的写作能力也不足以让这样的东西发表出来。

放轻松。

作者:Mia Su

我的背景:美国文科social science博士,女,我的专业偏儿童发展心理学。本科毕业拿全奖,于2010年来到美国,2012年研究生毕业,继续读博,5天后就要毕业答辩了(yeah!).我也将在今年秋季在美国某州立大学开始作为tenure-track(有终生教授资格,参评终生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2015年的春天,在我还完全没有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因为同事的推荐(我豪不知情),某州立college的心理学院的系头直接给我发来offer email,是一个non-tenure(非终身教授制) assistant professor的工作 (美国教授分tenure 和 non-tenure,具体情况好像知乎上有人回答,我就不仔细展开了) , 并且告诉我一年之后有可能可以转变为tenure-track。收到offer的时候我实在是受宠若惊,开心之余,我谢绝了他们,因为最后一年的时间我想用在毕业论文上,第二是这个工作的教课任务大于我想要的,再者我导师是绝对不会在我还没毕业的时候就放我去全职工作的。

2015年的秋季,我正式开始找工作,前前后后投了4所美国公立大学tenure-track的assistant
professor,学校综合排名在100-150,专业排名大概在20-40的样子吧。11月开始陆陆续续拿了3个电话面试,也顺利进入到On-campus interview,成为final candidate,12月的寒假开始准备面试。 16年的1月开始面试,一个月内飞了3个学校,每个学校的面试间隔1周的样子。美国的终生教授职位在我们专业大概是100个博士里面选1个,final candidate会有3个。我们专业算是平均水平,听说我们学校英语专业前些年是250个博士竞争1个职位,太吓人。

跟大家简单说一下,面试是一个什么样的行程吧,因为受邀,机票酒店都是对方学校给付的,提前一天飞到。第二天是正式的面试日,从早上8点开始系头来酒店接任,然后会跟招人小组的教授们见面,会见副院长,院长,研究生代表,各种学校里的机构(internal funding,teaching training agency),在这期间穿插着科研报告,以及给本科生试讲一节课。每一个行程都大概在一个小时,会有人专门带你去到下一个会议的地点。记得我当时一个会议结束去厕所,都有人在外面等我。午饭和晚饭是和未来的同事们吃的。因为这是终身教授制的职位,所以这一整天都是面试,都是对你的考核,各种会议是考察你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带研究生水平等等,吃饭是来判定除了工作以外,你是不是一个合群并且有趣的人(whether you are likable). 最后回到酒店已经是晚上10点。3个学校的流程大致都是这样,很刺激也真的累cry, 第三天飞走。

也就是在面试的时候,我第一次感觉自己是被当成adult对待,也可以说被当作Dr.对待。能被选入campus interview就意味着对方认定你的专业水平达到了他们的标准,这个时候他们也会展现他们最好的一面,希望你能选择他们。几个学校都有带我游览校区,看所在城市的风光,去非常好的餐厅。除此以外,会对你的研究表示浓厚的兴趣,让我觉得非常被认可和尊重。记得当时面试完第一个学校给我导师打电话,导师问我说 “isn’t it nice to be treat like an adult”。 哈哈哈哈。

所有面试结束两周以后,就开始收到回复了。最后从2个offer里拿到了1.9个,这个数据怎么解释呢? 0.9是因为学校的招人委员会选了我为top candidate,但是院长选了另外一个,原因是另外一个候选人已经是某高校的assistant professor了,而我还只是博士生。在美国,一般的情况下,院长都会支持招人委员会的决定,因为他们才是最了解候选人的情况的,但是时不时的确出现过院长否决的情况。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那个工作肯定是我的了(因为系头在我面试后打电话给了我导师和另一个推荐人,就直接说了我是top candidate)。所以系头打电话来也非常歉意更无奈。他说,那个院长是刚调过来的,在他上任期间,他确实更偏向博士,而不是即将要毕业的博士生。系头说他还和院长argue,说我导师说了我一定会在16年夏毕业,但是院长坚持己见。在美国,博士论文推迟答辩,延期的实在是太正常了。这个院长不愿意冒这个风险所以选了另外一个。系头安慰我说,你要知道你是我们选出来最好的,你的得分比已经是assistant professor的都高,这是巨大的成就啊。

电话还没挂,当时就开始哭,觉得很委屈,我的老师们也都很气愤。不过总要前行,不是么?更何况,“you don’t wanna be in a department where the dean goes against the faculty", 所以这其实也是一个warning sign。

没过多久,我就拿到了offer,也就是我要去的这个学校。这个学校的排名更好,系里从上到下特别喜欢我。就在拿到这个offer的时候,我联系了第三个学校,希望他们可以给我答复。但是第三个学校在那个时候还没有面试完所有的候选人,没办法做决定。我也更想去第二个,只是如果第三个如果也拿到offer就可以跟第二个学校提更高的条件。

写到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是非常幸运的个例,能在就业市场有这样的表现。tenure-track的教授职位在现在的美国非常少,因为只有两种情况才会招人:1.现有的教授退休或者是跳槽;2.专业扩大,得到大量的基金支持。所以,更普遍的是博士毕业以后,做至少2年的博士后再说找教职工。我见到的很多甚至是做4年,6年的博后,边做博后,边等空位。当然,这是说要进高校当professor的情况,进企业不需要的。

而这就需要说到读博的经历了。我的专业是98%的美国人,2%的国际学生。在我就读的6年期间,除了我以外,有一个大我4,5届最后花了10年毕业的中国师姐,其余全是美国人。英语,特别是口语,写作要非常熟练。前几年上课,阅读量也是非常巨大。但也因此,相比其他专业大批量留学生扎堆的情况,我的英语提高也相对快了很多。

归纳一下,我的读博体验决定于以下4个条件:

1. 导师, 我真的是非常幸运,跟了一个特别好的导师,学界大师级的人物,学术被引用34,000多次。我们这个专业领域的各种大神不是他的好朋友,就是跟他合作过。这么说吧,当我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的时候,只要报上我导师的名字,几乎大家就会说,那你一定很棒啊之类的。我导师把一生都奉献给这个学科了。他拥有一个已经27年历史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从88年开始记录了将近600个小朋友的发展,包括老师的报告,家长的采访等等,并且每年还在更新。那些当年的孩子好多现在都已经是父母了,所以特别珍贵的数据。国家各种funding这么多年一直支持着。

他对学生的要求巨高,就是我们一起发paper,只要他觉得你可以投出去了,就一定会中的那种,没有reviewer会比他更严。但是想要通过他的通过,就会比跟其他老师要更长的时间。虽然要求高,但是他会帮助你,会引导你,会指导你.Shaping you to be a better scientist, and stimulate your critical thinking. 超级有耐心,但对学术完美主义,非常谨慎。每次我跟他开会我都录音,因为他出口成章,而且思维的高度和深度是我完全无法企及的。他还非常护学生,前提条件是他欣赏你。因为他太出名了,好些人想找他当导师,但要不是觉得他太冷不敢,要不就是被他拒了。所以我导师选了我,我真的觉得太幸运。但是!!!我还是奔溃过好几次,因为他在学术上的要求实在是太高。比如我的毕业论文,写了两年多,每一个章节他改了不下30遍,就在最后要提交给答辩委员会之前,他还可以给我提出那种在思维上挑战的问题(他会希望你想的再深一点),所以我奔溃不是因为他严格,而是对自己思考能力的局限而难过。前30次的时候,我可能还可以依靠大量的阅读,和他讨论,问其他学者,完善自己的思考,但30次以后,我觉得我已经没法想的再深了,就觉得好无力。而我也就是在这样的训练下,对我那么一小块的专业领域了解的更深入。Learningis uncomfortable, it is very true.

我私下和导师,以及导师的家人关系也都很好,感恩节圣诞节,他也经常叫我们去他们家吃饭过节。我们也会聊其他的,NBA,新闻实事,什么都会聊。有一点我觉得美国的导师(大多数情况,或者是说我身边的听到看到经历过的)
很好的是他们和学生之间的boundary(界限)非常清楚。什么帮忙办私事啊,送礼啊,故意不让毕业啊,这些事情从来没有过。他们真的都是希望培养出一个很棒的scholar
or scientist。

2. 专业好。我们专业全美排名第三,第四。系里面教授之间很爱合作,所以学生也有很多机会跟很多老师工作。除了我导师,我还在另外两个实验室工作过,一个工作了5年,另外一个工作了一年。两个实验室有非常大的差异,具体大家感兴趣的话,我后面再单独说。因为有不同的实验室经验,自然而然会学到更多的东西,看问题的角度会更多元化。

我也是全国到处开会,平均一年一次,除了实验室会提供经费,系里也给每个学生一年500刀的支持。所以我们都很爱开会,哈哈。

我们的数据分析课,教的都是哈佛毕业的师出名门的两个老师。哪几门课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虽然读的时候,也是难的哭天抢地的)。同时,系里面其他的老师也都很愿意帮学生。我在准备工作材料期间,一共有5个老师修改过我的材料。要知道,大学教授非常忙,而我还不是他们带的学生,却愿意花时间在我的身上,真的特别难能可贵。

另外,专业的同学们都很好,聪明认真,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大家对我很关照,周末也经常聚会聊天玩游戏什么的。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好的是我闺蜜,她结婚的时候我飞去参加她婚礼 ,她最近刚飞了5个小时回来陪我毕业小旅行(她是去年毕业的,现在也是某州立大学的professor)。如何和外国人交朋友这件事,大家感兴趣,我后面也可以单聊哈。

3. 本科学生好。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我从研究生毕业,经历了一年系统的教课培训后,就开始独立给本科生上课了。所以到现在我一共教过5门我们专业不同的本科课,其中包括了教美国本科文科生统计课(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国内教学艺术的高数,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感受)。。。教课的故事就更多了。总的来说,我非常享受“老师”这个工作,甚至有的时候多过“学者”这个身份。学生给与你的反馈,学生的成长,收货知识并且用于实践的过程对于我来说是莫大的成就感。

4. 所在的地方和人。我在美国南方一个小镇,college town,虽然我出生在中国南方的城市,在北京上的大学,但是我非常喜欢和适应小镇的生活。生活很简单,虽然中餐馆很少,但是锻炼厨艺,也是生活的乐趣。一年基本350天都是太阳当空,喜欢阳光。我住的duplex,前后各有100平米左右的大草坪,所以我也学会了修草坪剪树枝这些技能,也乐在其中。大南方民风淳朴,在路上跑步会有人跟你say hi,邻居老奶奶会送来自己种的菜,会在节假日互换礼物。我还在14年的时候领养了一只狗,因为有她的陪伴,生活更是有趣。治安很好,我出门上班从来都不锁门。

在身体还没完全恢复的情况一口气写了这么多(跟闺蜜们的毕业小旅行玩太high,回来就发烧,汗)。请大家原谅我的中英文混杂,我尽量在用中文,但是脑壳反应有点慢,非常抱歉。

第一次在知乎回答,一是想分享给大家,二也是很感恩和感激这六年的读博生活,觉得自己很幸运,希望可以分享这份幸运给更多的人。虽然非常想要毕业,但是马上要答辩,心里面确也很不舍。

最后送给想要读博的朋友几句话,Choose the major that you are devoted to push the limits of knowledge forward, and keep swimming! It is a VERY difficult process, but it is supposed to be like that, otherwise everybody is a Dr. You can do it!

-----------------------------------------

谢谢大家的厚爱,把祝福送给每一个在为梦想前进的你。

作者:金海峰

我花了六年时间在美国读博士,其间还换过导师。现在即将毕业,回过头来审视,我才逐渐理解了读博士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

我总结了三条,可能不太适用于国内的情况,仅供参考。

一、关于独立

读博士应该是在二十几岁的年龄段里少有的对独立性要求极高的职业选择。读本科是完成一门又一门的课程,读硕士是完成导师交给的工作。而读博士则是独立运营你自己的科研体系。对独立性的要求普遍高于大企业对基层员工的要求。

谈到独立,我们要先明确导师是个什么角色。导师既是技术主管也是行政主管。作为技术主管,导师要给你一个大论文的课题范围,并要定期就你的科研内容进行点评。作为行政主管,导师需要确保实验室的资金状况良好,且不断吸纳优秀人才。

不同导师风格不同,但都在这两种角色范围之内。越是功成名就的导师就越偏向行政主管。学生就要更加独立。

作为学生则是负责主导科研的过程。包括制定具体的科研课题,向导师寻求反馈以修正论文。总之,学生是主导者,而导师是个服务者,只是负责回答你的问题的。

二、厚积薄发

读博士期间的产出并不是线性增长的,而是通过充分的前期积累,在后期大爆发的。所以读博士的过程中始终要以此为前提来掌控节奏。

在前期一定要把相关领域的专业基础打牢。但要注意,别以本科时代的上课学知识的方式来打基础,而是要通过实践来打基础。也就是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把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补足,不要以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来做事。这样到了后面才可能出现爆发式增长。

例如,你感觉自己某一方面的知识有漏洞,于是找来一本厚厚的教材开始学,追求系统全面地掌握。这就是一种效率较低的方式。因为,大量的知识会学而不用,很快就忘掉了。又例如,在读论文或做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一个知识盲区,于是为了充分理解论文或完成实验,通过查资料将必要的知识点学透。这就是以实践为导向。效率高,且不容易遗忘。

三、别怕被碾压

对于一个博士生的科研成果的衡量标准通常比较单一,就是论文数量和所在的期刊会议的质量。这就导致了我们非常明确的能看到别人比自己强。而且据我观察,博士生中最强的和最差的可以有非常大的差距。

单一的衡量标准就必然导致我们有一种被大神碾压了的感觉,造成一种我很差的错觉。其实没啥关系,你只是在这种单一标准之下很差,并不意味着你未来的发展会很差。在毕业之后衡量你的将是另外一套标准。所以,如果你能在达到毕业标准的前提之下,提前看到未来衡量你的标准,那么提前做做准备,你会在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时获得更大的成功。

总结

我相信以上三点经验,不仅适用于博士阶段。而且还会延伸到我未来的职业生涯之中,受用终生。

【项目推荐】

面向小白的顶会论文核心代码库:https://github.com/xmu-xiaoma666/External-Attention-pytorch

AI必读论文和视频教程:https://github.com/xmu-xiaoma666/FightingCV-Course

面向小白的YOLO目标检测库:https://github.com/iscyy/yoloair

面向小白的顶刊顶会的论文解析:https://github.com/xmu-xiaoma666/FightingCV-Paper-Reading

读博士或者拿到博士学位以后经历和感受是怎样的?相关推荐

  1. 17岁读大学,25岁博士毕业,高颜值医生爆红网络,却坦言只是普通人

    1990年出生,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临床医学博士,主持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发表SCI论文5篇,总影响因子20分以上,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专利1项.年初,因为一部纪录片 ...

  2. 清华计算机本硕博连读!中国籍袁昱博士当选2022年IEEE标准协会候任主席

    点击上方"AI遇见机器学习",选择"星标"公众号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来源:IEEE 编辑:小咸鱼 好困 [导读]2021年IEEE年度选举投票结果公布.清 ...

  3. 清华计算机本硕博连读!中国籍袁昱博士当选2022 年 IEEE 标准协会候任主席

    公众号关注 「奇妙的 Linux 世界」 设为「星标」,每天带你玩转 Linux ! 2021年IEEE年度选举投票结果公布.清华校友,中国籍袁昱博士从4位提名者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2022年IEEE ...

  4. 读博士计算机专业学制几年,最容易考的博士专业-博士要读几年的?博士学制几年?容易考吗? – 手机爱问...

    2009-10-22 研究生.硕士.博士.博士后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学制各是几年? 在我国,最高的学历是什么? 学位等级由低到高:学士,硕士,博士. 要注意的是,博士后不是学位,研究生更不是学位. ...

  5. 2020非全日计算机博士,在职攻读博士是不是非常难,免考在职博士和非全日博士有什么不同...

    博士的含金量我们自然不容忽视,但博士又不是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可搞定的,都是要经过长久的沉淀以及耐心才能坚持下来的,博士少说也要读个四到五年方可毕业,但也有个别优秀的三年内就完成学业待着自己的成功找到 ...

  6. 计算机管理学博士在职,管理学在职博士和全日制博士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

    目前博士学位可以说是我国学位中的金字塔顶端了,大家如果能够学到博士课程并成功获得博士学位,那么对于自己的职场发展来说绝对是个非常大的优势.而由于大家读博阶段年级都比较大了,身上有很多的责任要承担,也需 ...

  7. 计算机专业读博怎么写简历,博士学位个人简历范文

    博士学位个人简历范文 博士学位个人求职简历范文由yjbys提供整理,转载博士学位个人求职简历范文请标明出处 求 职 目 标 谋求高校或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 个 人 信 ...

  8. 优秀!21岁读博,26岁博士毕业即为副教授,同年又晋升教授和博导!

    点击上方"3D视觉工坊",选择"星标" 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来源丨先导之声.田君良 编辑丨深度学习技术前沿 方璐,一个看上去非常文静的小姑娘,其实早已是大学教授. ...

  9. 哈工大计算机专业博士毕业前景,关于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博士学位论文应当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博士研究生 ...

  10. 百年名校史上第一桩:博士论文抄袭,剥夺学位,涉事中国学者已在国内教书7年...

    转载自:量子位 京都大学,是和东京大学并列的日本唯二顶尖高校,在中国留学圈子里素有"日本清北"之称. 但这所百年名校,却刚刚"破防了",做出历史上第一个撤销博士 ...

最新文章

  1. vmrun 批量创建vmware虚拟机
  2. c语言实现天气预报步骤,一份天气预报的制作历程
  3. 用VIM打造C语言编写器
  4. python多线程爬虫界面_多线程网页爬虫 python 实现
  5. eBay Notification介绍
  6. 【1】淘宝sdk装修入门引言
  7. Spring Boot 2.2 正式发布,大幅性能提升 + Java 13 支持
  8. html表格添加选项代码,使用实例演示 表单 中的选项卡功能 在里面添加table id=bootstrap-table/table后不显示表格...
  9. JSON(1)--- 语法
  10. IFC2x3标准阅读
  11. python 从地址获取数据失败怎么解决_python面试题大全
  12. IEqualityComparerT
  13. 根目录_macOS Catalina 根目录锁定问题解决方法
  14. 预处理criteo数据集以预测广告的点击率
  15. python 存根_如何在Python中的模块中存根用于测试?
  16. 用中文把玩Google开源的Deep-Learning项目word2vec
  17.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设计、建模与仿真——基于 Ptolemy II 平台》——1.6 异构建模的方法...
  18. Linux系统-gzip命令 – 压缩和解压文件
  19. (翻译)Fully Automated Deep Learning System for Bone Age Assessment
  20. 六款高效学习软件——程序员必备

热门文章

  1. 断言python_Python 断言
  2. 淘宝客赚钱方式及怎么入门和推广引流详解
  3. RxJava学习 - 6. Disposing
  4. repost ACM算法学习三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
  5. 单片机IO详解(上拉 下拉 准双向 输入 输出 推挽 开漏)
  6. MSE(误差平方和)/RMSE/R²/TSS/RSS
  7. 《东京食尸鬼》观后感
  8. TopJUI Combobox onSelect 事件失效BUG
  9. 魔法表格(MagicTable)入门教程--CAD转Excel、CAD多个表格批量转Excel
  10. 健康生活 - 四季水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