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何毓琦科学网博客

作者:何毓琦    编辑:学妹

何毓琦院士(左) 图源:网络

何毓琦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团队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智能系统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何先生的一生可谓我们年轻人的楷模,何先生晚年开始撰写博客,给年轻人讲述自己的人生经验。

做科研的黄金法则两条

何先生总结出做科研的两条黄金法则。第一,尽早建立你的国际学术声誉。第二,擅长写作和演讲,了解什么是最前沿的课题,也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何先生说,这两条黄金法则“意味着你必须让全世界知道你是谁。

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在优秀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在学术会议上好好介绍你的研究。很多科学家以为搞科研是最最重要的,相比之下,写论文和做报告不那么重要。但是实际上,除非你提出了相对论或者搞定了人类基因图谱,你的研究要跟成千上万和你一样聪明的人竞争。

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有个好想法,写篇好文章和给个好报告是三项独立的而且同等重要的工作。每一项工作要付出的艰苦努力都是完全不同的。

要想做个好报告,仅仅从论文里复制拷贝制作一套PPT是远远不够的,对着论文照本宣科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本来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做的报告惨不忍睹,令人不忍卒听。

实际上,一个好的报告应该能够让一般听众听懂,同时又给专家同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统计数据表明,一篇普通的发表了的科技论文的读者只有5位,其中还包括了论文的编辑和审稿人。但是,一次优秀的讲座的听众可能多达数十人、数百人甚至数千人。

大多数听众一个月后大概都不记得你讲座的具体内容了,但是多年以后他们可能还会记得,你的那次讲座非常成功。这种针对听众的讲座能给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图源:网络

然而,我还是不断地碰到很多研究出色的科学家在做报告的时候完全无视听众的存在,报告晦涩难懂,让人觉得他非常傲慢无礼。我年轻的时候,如果听不懂别人的报告,就怪自己无知;现在,如果我听不懂一个人在说些什么,我就怪那个作报告的人。让报告清楚明白、不浪费我的时间是他的责任。我的座右铭是‘完全可以让任何人在任何特定时间内适当地明白任何事情。

何先生的一些建议

“靠大树”还是“靠自己”:何先生说:“我当时自己做博士的时候,没有导师,全靠自己。”这点我们从他前面讲述的经历可以看到。

何先生说:“假如有了博士学位,假如是导师真的很花时间训练你,你获得博士以后不一定要靠大树。你绝对可以自己学习,当然有的时候会走一点弯路,碰两个钉子,但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解决。假如没有好的导师帮你忙的话——有当然很好,没有可以自己闯出来。

如何选择科研方向

选择研究方向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何先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以为必须要学会(基本知识)才能考虑这个问题,后来发现,根本没时间学完,很多事情要下决心,只要离你本行不太远,你花六个月工夫,马上可以作贡献

我的主张是不要太担心。问题是你要跳进去,人家说学游泳最好是跳下水再学,喝几口水没关系,你在外面一天到晚讲游泳理论,不下水,永远学不会。”

图源:百度百科

何先生的学生贾庆山(现在是清华大学副教授)说,“就是选题方向,在这个特定的问题上,我印象很深刻。

在刚刚开始接触研究的时候,何老师就指导我们说,选题目有三个问题你要先问一问自己。

因为我们是工程学科,是做应用基础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有没有一些实际的工程人员真正关心你要研究的这个问题;第二,你是不是不完全了解这个问题,你如果已经对这个问题非常了解,知道怎么做,甚至预计做的结果是什么,这可能不是一个好事情;第三,不管什么样的原因,是不是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如果这三个问题当中有两个回答是肯定的,这个问题就值得你去做,这是何老师在我还刚开始接触研究时就跟我讲过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做研究,到后来毕业之后自己做老师,我觉得这让我受益非常大。”我觉得何先生的经验比被称为力学的上帝的John Hutchinson教授的“What s new? Who cares?”准则更为具体和生动。

兴趣与现实的冲突如何解决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我们每个人的期望,但现实与理想是有差距的,在现实中我们怎么对待这个问题呢?

何先生说“假如在公司里做事情,当然公司需要你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你的责任,你必须要替它解决。(如果)要解决的事情是你喜欢做的事情,(这与个人兴趣)没有冲突。假如你要做的事情,一大半都是你不喜欢的,为了生存,当然很痛苦,所以你(可能)要另外找职位。

我常常跟学生讲,假如找到一个职业,50%的(工作内容)是你喜欢做的事情这是非常好的,(但)每个机会都有不开心的,但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是避免不了的。世界上很少(有)每一秒钟都可以做你喜欢的事情(的情况),像我这样退休了以后什么都不用管了,比较可以这样。

一般你真的要有职位的话,50%是你喜欢做的事情我觉得就很好了,有的时候你必须做一些你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如何权衡文章的质量和数量的问题

论文的“量”与“质”很难兼得,何先生建议应该更看重“质”,他说:“在科学上用量(衡量)是绝对行不通的,我了解现在的中国为什么注重量,像(用)SCI(衡量)在国外是很少的,唯一能行得通的办法就是同行评议。

但是我也了解,中国为什么现在需要用这个量,用量(衡量)有许多用不着争论,像奥运会一样,你跳高一点拿金牌,低一点拿银牌,没话讲。我觉得你们年轻人不要太注重量,当然现在可能注重一下,但迟早中国会同国外一样,慢慢重(视)质(量)。”

转向新问题、学会问问题:应该一生从事同一个研究方向还是应该适时换个研究方向?何先生建议:“我的个人经验,觉得老待在一行里面,不管做什么,可能科学就把你超过去了,根本没有你能做的东西了。所以我觉得应当适当转转行。

图源:网络

当然学生物的明天说要研究历史,这是大转变,比较少。不过在生物方面,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绝对是好事。而且我主张,因为你跳到新的问题上,比钻在牛角尖里做第三代的什么问题容易得多。

你转向新问题,常常先到那里,(把)树上的果子都采下来了,后来的人要爬得很高才能采下来。我主张你要常常换(研究方向),每六七年换换做的东西比较好。”

合格的博士学位论文是怎样的

学生总是希望从导师那里学到东西,但何先生的看法更为全面。何先生的学生贾庆山说:“我当学生的时候,何老师半开玩笑地跟我们讲过,你们当学生什么时候可以毕业呢?就是一定要教会我一样东西,不是说什么都是老师教给你。作为学生,你得教给老师一些东西,这个过程很重要。”

在一篇《给寻求帮助的中国博士生一些明确的建议》的博文里何先生说:“你与导师的关系是一种赋予-索取的关系。导师关心你、指导你,作为回报,他或者她应该从你这里得到点什么,(至少应该是你对他的工作的高度尊重)。

例如,我在该系列博文的第一篇(即第2224号)中就说过,一篇博士论文要在我这里通过,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其中第二个条件就是:我必须从这篇论文中学到新的东西。科学交流与讨论是双向的。最后你们要永远牢牢记住:学术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也没有所谓的灵丹妙药,有的只是勤奋的、专注的工作。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地图、路标、旅行手册能帮你少走弯路,避免误入歧途,但是路必须你亲自去走,这没有人能代替得了你。祝你们好运!”我觉得博士论文是讲究创新的,既然是“创新”就必须教会别人(包括自己的导师)一些东西,所以何先生的要求是应该的。

博士生怎样跟同行科学家建立联系

这个问题是每个刚步入学术道路的年轻人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何先生建议:“1.在你的博士研究选题领域,挑选一篇或者几篇你真正有兴趣的论文。如果论文的作者比较年轻,刚刚做教授,那也会比较好。(比如说是助理教授或者副教授,他们还在努力建立自己的声誉阶段,因此他们时间更多,也更有兴趣与其他人合作,推广自己的工作。)

2. 你要自己努力研究这篇论文,真正地、彻底地理解这篇论文,达到能发表崭新的高水平见解的程度。那时,而且只有那时,你才动手给该论文的作者写信。这样一来,这位作者就会知道你是他或者她的知音。一旦他发现你是认真的,而不是在投机取巧,他会很有动力和你交流。

3. 请他发给你其他论文的草稿,和他探讨工作进展,提出高水平的见解。

4. 一旦你与一两位科学家建立起这样的联系,你的博士研究就算上路了,而且有专家一路指导你。

最后一点小建议

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最重要的事是“娶一个好女孩”。俗话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坚强的女人。”这点何先生应该是深有体会的。

所以何先生说:“三年前(指2005年)在我给克利夫兰州立大学作报告时的问答环节,一个学生问我,‘如果您只有一次机会,您会给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最重要的指点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娶一个好女孩’,这也许并不是那个学生所期望的答案。三年来,我反复咀嚼这句话,愈加笃定这个信念。

一、没有一个人能像你妻子那样更透彻地了解你的为人、长处和短处。

二、当你在事业上越爬越高,你会听到越来越多的‘是’,越来越少的‘否’,而你的妻子是唯一拥有这样的智慧和动机,能够给你诚恳、坦率有时是逆耳忠言的人。

(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当美国总统的时候,有一个到现在还可以引用的笑话。有一次克林顿夫妇在其当选总统后访问他们从前住的阿肯色州,他们驱车经过希拉里前男友在工作的加油站。比尔•克林顿对希拉里说,‘我想知道如果你嫁给你的前男友会怎样?’希拉里回答,‘那么他将成为总统,而你会去给汽车加油’,恰如其分地说明了终身伴侣的重要性。”

- END -

如果看到这里,说明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点赞

在看 

哈佛终身教授:年轻人如何做科研?相关推荐

  1. 菲尔兹奖第一华人!从抓虾仔到哈佛终身教授,他年少成名,获奖无数,造福我国数学教育数十年...

    全世界只有3.14 % 的人关注了 爆炸吧知识 在数学界有这么一个人,他有着"数学天才"."科学大师".数学王国的"凯撒大帝"等一众称号. ...

  2. 哈佛终身教授刘军:生活在一个统计学的时代

    111上世纪80年代初,一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往来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之间,奔赴一个个教室. 2010年夏季,郁郁葱葱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校园里,一位中年男子骑自行车匆匆而过,去听散落在校园各 ...

  3. 耶鲁大学教授:研究生做科研的 11 条 “军规“

    CSDN 叶庭云:https://yetingyun.blog.csdn.net/ 1. 读博,永远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你需要做一点点的 "预",就可以让你在博 ...

  4. 做一名名企科学家,还是当一个终身教授,这是一个问题

    去世界顶级公司去做一名研究科学家,还是去著名大学做一个终身教授?这对于图灵奖三巨头来讲,是一个选择题. 2018年,三名人工智能顶级科学家,Yoshua Bengio.Geoffrey Hinton. ...

  5. 那些坚持做科研的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

    ↑ 点击蓝字 关注视学算法 本文整理自知乎问答,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作删文处理. 编辑丨极市平台 极市导读 出于种种原因,能够坚持走学术路的青年研究者往往是少数,大部分人仍会进入企业或 ...

  6. 和世界顶级名校教授一起做科研是什么体验?

    和世界顶级名校教授一起做科研是什么体验?CIS可以帮你实现这个愿望!在这里,你可以和世界上最顶尖的工科学者们一起做科研,在课堂上与他们探讨学术问题,甚至还有机会以你的名字在国际学术期刊上面发表论文!不 ...

  7. 在阿里做科研是一种什么感受?

    杨净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9月,两种科学技术的推进方式,都获得了嘉奖. 96岁的老一辈科学家王振义,荣膺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老先生接到电话的直接回答是:该奖励年 ...

  8. 留学申请中,你们怎么老让我做科研啊?

    全世界只有3.14 % 的人关注了 爆炸吧知识 太太太太闹心了,真的,留学申请准备这准备那已经很糟心了,怎么总看到让我做科研的广告啊,刚开始看看没在意,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不做都感觉赶不上潮流,不做就又 ...

  9. 学计算机大一入实验室,上大一就可以做科研的上科大:充分尊重第一志愿,一半新生学计算机...

    原标题:上大一就可以做科研的上科大:充分尊重第一志愿,一半新生学计算机 今天(9月14日),在上海科技大学2018级新生的开学典礼上,学生们的名字被教授一个一个念出,大屏上随之展示着每一个学生的照片和 ...

最新文章

  1. VITIS 2019.2使用非正式测评
  2. Asp.Net细节性问题技巧精萃(转载)
  3. python能爬视频吗_Python爬取视频(其实是一篇福利)
  4. apue 2013-03-14
  5. spring连接jdbc_在Spring JDBC中添加C3PO连接池
  6. Redis-ha(sentinel)搭建
  7. oracle 11g(四)给oracle添加为系统服务(脚本)
  8. eigen3.3.4安装笔记
  9. python编译:setup.py添加.h头文件或者库的搜索路径
  10. 只需修改一个像素,让神经网络连猫都认不出 | 论文+代码
  11. zynq开发系列2:GPIO连接MIO控制LED闪烁
  12. 如何将UTF-8转换为UTF-8n
  13. qt动画实现抖动和下坠
  14. OpenCore引导配置说明第十二版-基于OpenCore-0.6.5正式版
  15. 计算机无法安装蓝牙驱动,win10蓝牙驱动装不了怎么办_win10电脑蓝牙驱动无法安装处理方法-win7之家...
  16. 华三服务器bios修改兼容模式,bios怎么设置兼容模式
  17. python中字典的索引_python字典索引
  18. win10开机显示无网络连接服务器,Win10开机无法连接网络
  19. layui 改写 table 排序,填加中文按照拼音排序
  20. 2013年3月《Testing Experience》电子杂志下载

热门文章

  1. 《C#精彩实例教程》小组阅读08 -- C#流程控制语句
  2. 算法基础知识科普:8大搜索算法之红黑树(上)
  3. 【Python】有道翻译的爬虫实现(后篇)
  4. 如何使用 OpenCV Python 检测颜色
  5. 英特尔北京2022年冬奥会体验中心落成
  6. 技术沙龙 | TeaTalk 带你深度探索 SDN 网络技术再创新
  7. 程序员SQL都不会?能干啥?资深研发:别再瞎努力了!
  8. 倒计时2天 | 专属技术人的盛会,为你而来!
  9. 中科院、百度研究院等联合提出UGAN,生成图片难以溯源
  10. Python之父重回决策层,未来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