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ow to Make Sense of Contradictory Science Papers

作者:Haixin Dang(利兹大学博士后研究员)、Liam Kofi Bright(伦敦经济学院的哲学系助理教授)

译者:武文浩

相信你已经读到过一些相互矛盾的研究结论。

比如,有的研究说 “喝红葡萄酒可能有益于心脏健康”,有的研究则认为 “喝红葡萄酒对心脏健康有害”,又比如在过去的一年里,有的论文说 “口罩对遏制新冠病毒的传播至关重要”,有的论文则认为 “口罩对新冠病毒的传播或影响不大”(译者注:还有计算机科学领域所司空见惯的,AI 算法用来预测某项疾病的准确率达到 90% 以上,但又有调查显示这些算法根本不准确)。

通常,人们会期望科学家在撰写并审核论文时谨慎行事,因此也会比较重视和信任已发表的研究,默认它们应该是充分论证过了的,且作者团队也相信论文所得出的结论。但现实是,科研论文的出版标准或许并没有人们所预想的那么高,有的时候,出版的科研论文 “既不需准确,也不需合理,甚至作者也不一定要‘相信’自己所得出的结论”。

当然,这不是在说 “科学家们会在论文结论中撒谎”,而是认为科学论文 “并不仅是报告研究的发现”,也可以看作是在履行重要的社会职能,因为对于研究者和论文来说,能引起人们对一个 “值得进一步调查” 的方向的注意也是可为的。

一个想法,或者说一个假设,并不需要一定是对的,只要这个想法或者假设能经得起论证,比如与所能得到的数据相符,那么,这样的想法或假设就能以科研论文的形式被发表出来,跟几个特定的科学家是否相信研究结论没有关系。

事实上,审核科研论文的同行评议过程本身,也不是为了审查论文是否有捏造数据或其它形式的学术不端存在的,而是为了将那些更 “值得被注意” 的内容筛选出来。因为很多时候,那些出乎意料和发人深省的发现,并不总是能跟我们 “判断一件事物是否真实” 的标准同道而行,而是在科研领域内接近极致的数据收集和处理下才得以显现。

此外,能在相对广阔的范围内,互相交流彼此认为有趣的想法,对科学家们能有效地对一些问题进行集体探究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天体物理学家 Avi Loeb 就曾提出,我们已知的太阳系的第一个 “天外来客”—— Oumuamua 可能并非自然彗星,也有可能是一艘外星光帆太空船。当然,Avi Loeb 应该明白,他需要更多的数据和进一步的研究才能使得该假设成立,甚至他本人可能都对这个他自己提出的假设持 “不可知论” 的观点。

但 Avi Loeb 还是选择公布了他当时所掌握的有限数据,以及他基于这些数据所做的假设。

尽管他的许多同僚都对他的论述提出了理由充分的异议,但对 Avi Loeb 本人来说,能将他的想法公之于众,并引起学界对此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公众对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关注和讨论,就足够了,即有的时候发表学术论文并不是为了传播真理,而是在试图通往真理的过程中也让更多的人注意到一些 “令人兴奋且有趣的”、值得人们进一步调查和研究的事物。

但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关注科学家们分享他们工作成果的方式呢?

大多数读者可能会从 “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危害” 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但这并非我们需要关注该问题的唯一理由。因为,现在的情况是,科研工作者们书写科研论文或报告的方式,与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而鉴于科学家们通常需要基于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参与一些重要决策,由这种脱节所造成的科研信息与大众认知间的鸿沟,便很有可能会酿成灾难性后果。

比如,在 20 世纪后半叶时,语言学研究对 “人类儿童是如何进行阅读和写作的” 提出了许多理论,而在缺乏实验和证据的情况下,由于当时的美国民众对于 “全语言法(the whole language approach)” 的接受度很高,美国政府大胆地对教育系统进行了一些列改革,在教儿童阅读时不再强调 “拼音” 的概念,而是强调单词在句中的意义。结果后续的研究却得出了政府方略相反的结论,发现重视发音的教学方法对儿童学习语言来说更为有效。

我们这里要探讨的,并不是 “沟通鸿沟” 在某一个或几个特定事件中所构成的影响,而是过去所有由这种鸿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加在一起,对公众是否还会在未来选择相信科学的影响。

因为每当这种鸿沟对生活造成负面影响时,我们对科学的信任都会被腐蚀掉一点,而如果坐以待毙,我们对科学的信任最终便会被腐蚀殆尽。规避这一问题,需更清楚地认识 “发表科研论文” 的意义所在。

哲学家卡尔 - 波普尔(Karl Popper)曾提出,科学(发展)需要大胆的猜想和尝试性的反驳,而这也正是现在我们所知的 “证伪主义” 的核心观点。

对反驳持开放态度,曾是科学研究中最被人们广为赞赏的原则之一,但现在人们往往大多强调反驳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大胆猜想的必要性。

而本文认为,除了大胆猜想,科学家们互相沟通用的论文出版系统也需要做出改变,出版系统需要能高效地筛选出哪些猜想最值得关注,但又不能过于保守,以至于那些大胆的猜想会遭受到系统性地打压。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并不会有以上的这种担忧,比如,我问你 “把钥匙放哪了”,并不是想知道你关于锁匠的大胆论述,而只是想知道钥匙放哪了。这个例子中,沟通的双方都要满足一个 “很高” 的标准,沟通才能被完成,这一点也在哲学研究里有被充分讨论过。

有的哲学家认为,标准在于,你必须知道你的论述是否真实。也有哲学家认为,这一标准是,即使你不知道你的论述是否真实,你的论述的真伪性也要能在论述的过程中得到证明。还有的哲学家认为,这一标准应该是,即使你既不知道也没有理由证明你的论述,你至少也要相信你是知道 “论述的真伪”,或者,相信你的论述是有逻辑的且能被证明 “是真的”。

幸运的是,我们刚才所探讨这些哲学标准,并没被广泛地应用在科研沟通中。

我们容忍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科研在其本质上可视作一种猜测性工作,科研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对自然界中的惊喜持开放态度,并在概念上展开及探索任何的新发现。但问题在于,公众对科学的常识性尊重,很可能会使他们做出一些无益的假设,比如有一项研究的结论与我们平常的生活习惯有出入,则会惯性思考地认为,那篇论文的结论比生活经验要可靠,那篇论文应该是被充分论证过了的且足够可信。

很明显,上述的那种惯性思考所得结论并不可靠。可以想象,当一名普通大众仔细拜读一篇结论令人 “眼前一亮” 的论文,并发现数据支撑并不足以令人信服时,该会有多么的失望。

想让科学家们在工作中,达到哲学家们所探讨的那些沟通中的 “高标准” 并未易事,而科研本身其实也需要人们对已发表的主张采取 “宽容和开放” 的态度,以使科研工作者们能更好地完成他们的重要工作。

此外,在传统的学术出版之外互相交流成果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常见,我们又应如何看待发布在 medRxiv 和 bioRxiv 等在线档案库上的预印版(preprints) 论文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呢?

当前的科技记者们在报道中越来越依赖于未经同行评议的论文,这逐渐改变了科学传播的规范。比如说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公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直接参与到与 COVID-19 有关的研究中,而科研工作者们也因此能更快捷地了解同僚的研究,并跳过期刊发表和同行评审相互交流。

但这种开放性,或者说便捷性,也有可能会导致人们误解论文所要传达的内容。

预印版论文与最终发表的严谨论文间存在着一定差距,它们为我们所呈现的,是那些相对而言更为混乱和大胆的猜想,而为了避免之前所提到的 “沟通鸿沟” 造成不好的结果,我们就必须要清楚认识到,经过严谨审核的研究,与预印本间的区别,也要认识到,发表论文并非是要阐述一个 “真理”,而是要与人们共享一个想法、一个猜想,进而引发更多对此的思考和研究。

比如,之前提到的 Avi Loeb,他其实可能并不相信太阳系的第一个 “天外来客” 会是外星飞船,但他所提出的那种可能仍是严谨的科学,而非某种胡思乱想。

更多精彩推荐
Windows 11 上手机!小米 8、一加 6T、微软 Lumia 950 XL 都可以运行深度学习教你重建赵丽颖的三维人脸Openpose+Tensorflow 这样实现人体姿态估计 | 代码干货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如何看待那些互相矛盾的论文?相关推荐

  1. 如何看待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博士论文致谢?

    写在前面 前段时间中科院自动化所的一个博士论文致谢内容引起了轩然大波,在知乎.微博等平台频上热搜.从这位博士的致谢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人生求学的前十几年非常不容易,拖欠学费.亲人离世等无不都在打击 ...

  2. 60万元奖金 “人脸攻防战”,怎么打?丨独家公开课实录(附baseline)

    近几年,机器学习的安全问题逐渐被研究者们所重视.而人脸识别也展现了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转化.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人脸与人体的其它生物特征(指纹.虹膜等) ...

  3. 爆火的博士论文致谢,“炸”出了一批同行者,刚刚本人回应:祝愿大家努力终有所成!...

    点击上方"AI遇见机器学习",选择"星标"公众号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杨净 鱼羊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理想不伟 ...

  4. 论文解析:Matrix Capsule

    Matrix network <MATRIX CAPSULES WITH EM ROUTING> 总体介绍  matrix network是对前一篇capsule network的改进,改 ...

  5. 爆火的博士论文致谢,刚刚本人回应:祝愿大家努力终有所成!

    点击上方"视学算法",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杨净 鱼羊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 ...

  6. 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爆红刷屏!“炸”出了一批同行者,刚刚本人回应:祝愿大家努力终有所成!

    点击"开发者技术前线",选择"星标????" 让一部分开发者看到未来 来自:量子位 报道 "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 ...

  7. ECCV 2020 | 空间-角度信息交互的光场图像超分辨,性能优异代码已开源

    光场相机可以记录当前场景不同视角的图像,每个视角图像的上下文信息(空间信息)与不同视角之间的互补信息(角度信息)都有助于提升图像超分辨的性能. 近日,来自国防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单位的学者提出了新 ...

  8. 一位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毕业论文的致谢

    本文来自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一篇博士论文致谢,目前已经毕业 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每次转折都显得那么身不由己.人后的苦尚且可以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 致谢 我 ...

  9. e代驾——打造代驾服务标准化平台

    http://news.3snews.net/2013/exclusive_0409/23882.html 时间:2013-04-09 11:12:50 来源:<3S新闻周刊> <3 ...

最新文章

  1. html中radio值的获取、赋值、注册事件示例详解
  2. [MicroPython]TurnipBit开发板旋转按钮控制直流电机转速
  3. 【转】c#数字图像处理(一)Bitmap类、 Bitmapdata类和 Graphics类
  4. 创建三个并发进程linux,Linux下几种并发服务器的实现模式(详解)
  5. 可视化概念思维导图软件 MindMapper 17 Arena 完美汉化开心版
  6. Java的GUI的学习五(窗体事件)
  7. Appium自动化测试(Java版)
  8. CH6803 导弹防御塔
  9. no resolver defined to resolve
  10. 通俗理解卡尔曼滤波(无人驾驶感知融合的经典算法)
  11. 高精度地图-黑客又要开始装逼了!
  12. 前端VUE图片预加载
  13. Telnet实验验证(详解)
  14. 网络带宽和吞吐量throughput的关系
  15. 如何解决word2019转换为word2003后,公式变成图片问题
  16. QPS从0到4000请求每秒,谈达达后台架构演化之路
  17. JForum论坛添加UEditor文本编辑器
  18. LFWA+ 人脸属性数据集下载地址 【Google Drive】
  19. mailbox 编程_Ring的Mailbox Sensor是我测试过的书呆子智能家居小工具之一
  20. Indexeddb创建与增、删、改、查实例

热门文章

  1. 初识mysql数据字段属性_初识mysql
  2. 快应用开发常见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持续更新】
  3. IBM Thinkpad T43-44U 升级到 2G 内存后少了 66M
  4. 使用sudo进入root权限,以及防止root密码被恶意篡改
  5. Debussy的安装
  6. 平安陆金所-点金计划,简直是骗子行为。
  7. Centos6.5更换163源 epel源
  8. Percona-Server-5.5.30安装
  9. 用路由器限制局域网的带宽流量
  10. Mysql左连接分页查询